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2-20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初春遇上“全能型寒潮”,6个防护要点一定记住!

2024-02-18     网易健康

 

龙年“全能型寒潮”来了!

218日中国天气网消息,218日至19日,龙年首场寒潮继续东移南下,北方多地开启降温模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部分地区降温猛烈。20日前后,南方也将加入降温行列。同时,我国大部都将遭遇大范围雨雪,黑龙江、新疆、西藏等地遭遇强降雪。 ①

本轮寒潮天气将让多地气温经历“过山车”一样的起伏。由于春节假日前期升温显著,此次冷空气势力强劲,降温幅度会比较明显,多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将明显偏低。以湖北武汉为例,18日最高气温可达24℃,但22日最高气温仅1℃!

预计18日至22日,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全能型寒潮”带来的雨雪天气大风扬尘沙尘暴,一个不落。

暴雪、大暴雪:东北、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

暴雨、强对流天气:黄淮南部、江淮、江南中北部等地局部地区;

冻雨:20日至22日,河南、湖北、湖南、贵州等地部分地区。

扬尘、浮尘天气: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北部、宁夏北部、辽宁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

沙尘暴: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东南部、内蒙古西部局地。

本轮寒潮天气过程影响时间恰逢春运假期后返程高峰期,多预警齐发,影响范围广,天气形势复杂,对交通出行十分不利。提醒大家密切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和交通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提前做好行程安排,防范道路湿滑、结冰及低能见度天气对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

初春遇上寒潮护好这些部位

1. 心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董国菊曾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气温的不恒定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气温一降,医院紧急入院的患者就会多起来,很多人会发生脑中风,甚至只因为洗了个澡。当前自然环境还是以阴盛为主,偏冷,就会出现急性的突发的心脑血管事件。

2. 鼻肺

除了心脑血管疾病,冷空气还可使鼻咽部的局部黏膜变得干燥,导致细小破裂,病毒、细菌容易乘虚而入,造成呼吸道疾病高发,可诱发哮喘等疾病加重。

3. 胃肠

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张声生曾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天气乍暖还寒,胃肠不适的人就多了很多,拉肚子、胃胀不适……忽冷忽热对脾胃伤害很大。②

4. 关节

一降温,关节不适。骨科门诊每逢天气变凉、倒春寒看病人数就大增,其中大部分患者都是来看骨关节炎的。

5. 骨骼

气温低,人的血管收缩,肌肉和韧带柔韧性较差,对关节保护力度减弱,运动中稍不慎就可能会造成关节损伤及骨折。平时穿低跟鞋、运动鞋,可以大大降低摔倒所致的骨折发生率。

初春遇上寒潮记住6个防护要点

1. 保暖护好头和脚:增强抵抗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主治医师王福曾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过冬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重点护好身体的两头——头和脚。戴好帽子,穿双暖和的鞋子。④

2. 别胡乱进补:会起反作用

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饮食注意荤素搭配,可多吃蔬菜和水果。同时注意少吃刺激、生冷和难以消化的食物。药补切忌盲目,应在医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补。

3. 洗澡先洗脚:防心脑急剧缺血

气温低时,温热的洗澡水突然从头而至,身体会“措手不及”,引起头部及全身皮肤血管骤然扩张,大量血液集中在皮肤表面,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急剧缺血,头晕、胸闷甚至引发心绞痛、心梗等。洗澡前先用热水冲冲脚,待脚部暖和后再慢慢往身上淋水,让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4. 热身后再出门:预防跌倒、骨折

在寒冷天出去活动时,尤其是老年人,先在家里把准备工作做充分,做做热身活动,等肌肉热起来,不再僵硬了再出门。

5. 适时接种疫苗:预防呼吸道疾病

建议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以防感染呼吸系统疾病。

6. 吃的药别乱停:防止病情波动

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找医生调整药物。不可随意停药,否则很可能出现病情波动,甚至出现危急重症。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8S5L8A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节后综合征怎么破?专家支招

2024-02-19    人民网

 

结束了春节假期,本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中来,很多人却觉得无精打采、精神萎靡、胃口变差,甚至焦虑、烦恼,这时就要警惕节后综合征的发生。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李新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节后综合征指的是人们由假期的放松状态突然进入工作的紧张状态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进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节后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焦虑、烦恼等负面情绪,严重的还伴有失眠、食欲差、疲乏、血压升高、注意力集中困难等生理症状。”李新教授说。

如果有了上述症状不必担心,李新教授给出三点建议,帮你更快回到原来的生活节奏中。

一是,合理安排起居,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睡前避免大脑兴奋,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二是,饮食上避免大鱼大肉,尽量清淡,每餐宜七分饱,多吃水果蔬菜。

三是,提前制定工作计划,设定小目标,全身心投入,不要断断续续地完成同一件事。

另外,李新教授表示,适度有氧运动能帮助缓解焦虑,可以每天做1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2030分钟。但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注意运动强度,以运动后疲劳感在1020分钟内消失为宜。

摘引网址:http://ent.people.com.cn/n1/2024/0219/c1012-40179335.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辐射安全所编写的三部全国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人才培训教材出版

2024-02-08    中国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的工作要求,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的协调与指导下,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组织全国多名来自放射卫生专业院校的资深教授和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疾控和职防院所的放射卫生技术机构一线专家编写完成《放射卫生基础》《医用辐射检测与评价》《非医用辐射检测与评价》,近日已出版发行。

  这三本培训教材构成了一套七本“全国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人才培训教材”的放射卫生部分,以省市县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包括技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为对象,《放射卫生基础》共16章,介绍了放射卫生工作必须掌握的辐射来源、辐射探测、剂量估算、生物与健康效应、防护和法规标准等方面的知识;《医用辐射检测与评价》共24章,讲解了放射诊疗的管理要求和各类设备包括质子、重离子和PET/MR等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和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非医用辐射检测与评价》共11章,讲授了工业和核工业领域各类放射技术和设备的检测与评价的通用要求及各类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

  这三本培训教材在科学、准确和系统的基础上,力求简明扼要和实用,篇幅适中,是各级各类疾控中心、职防院所、放射卫生技术机构从事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培训的理想用书,也可供放射卫生、放射医学院校的师生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2/t20240208_272886.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审计监督疫苗现场盘点 确保管理规范

2024-02-19    北京市疾控中心审计科

 

  20242月,北京市疾控中心审计科对器材物资供应科的疫苗现场盘点工作进行了严格的审计监督。这一举措是为了确保疫苗的存储、管理和使用符合规范。

  在疫苗盘点现场,审计科、器材科及库房管理人员协同合作,对疫苗进行了抽查,对抽查疫苗的数量、批号、有效期等关键信息进行了仔细核对。审计人员严格审查了疫苗的存储条件,包括温度控制、冷链管理等方面,以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审计监督过程中,审计人员对疫苗的进销存记录、运输环节等进行了详细审查,与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疫苗管理的流程和制度,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排查。

  通过此次审计监督,不仅对疫苗现场盘点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也对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了检验。这有助于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进一步提升疫苗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7114.shtml

 

 

返回目录>>

 

第二届湖北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食源性疾病组会议顺利召开

2024-02-18    湖北省疾控中心

 

近日,第二届湖北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食源性疾病组会议在湖北省疾控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第二届湖北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食源性疾病组组长刘爽主任医师主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用营养二室主任李建文研究员、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处三级调研员田峰副处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刘烈刚副院长和我省专家委员会食源性疾病组相关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中,田峰副处长回顾了2023年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取得的成绩,并要求全面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着力提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充分把握卫生健康部门食品安全工作脉络。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建文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居民糖和钠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步骤、方法和评估报告内容。湖北省疾控中心欧阳英英博士介绍了湖北省含糖加工食品消费状况调查工作方案,龚晨睿主任技师介绍了湖北省202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及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与会专家们针对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含糖加工食品消费状况调查等工作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刘烈刚副院长(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食源性疾病组顾问)对下一步基于含糖加工食品消费状况调查结果开展我省糖摄入风险评估,给出了专业指导和建议。

本次会议,为我省2024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明确了方向,为我省开展营养素相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奠定了工作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hbcdc.cn/xwdt/gzdt/10219.htm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Nature:首次发现!吸烟会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长期的影响效应!

2024-02-20    生物谷

 

本文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与细胞因子分泌变异性相关的三个新型变量,并揭示了吸烟在机体免疫反应中的短期和长期调节作用。

与诸如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等其它因素一样,吸烟也会对机体免疫反应产生重大影响,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Smoking changes adaptive immunity with persistent effect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10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得出了上述结论,这项研究旨在理解机体免疫反应的可变性,研究者发现,吸烟除了会对机体免疫力产生短期影响外,还会对其产生长期的影响。即便在个体戒烟后多年,吸烟者机体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防御机体上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吸烟对机体免疫力影响的长期记忆效应。

个体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如何有效对微生物攻击产生反应方面的差异很大,但研究人员又如何解释这种可变性呢?以及什么样的因素会造成这些差异?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在2011年建立了由20岁至71岁的1000名健康个体组成的队列进行研究,尽管诸如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等特定因素会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明显影响,但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旨在识别出哪些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

文章中,研究人员将研究队列中个体机体的血液样本暴露于多种不同的微生物中(包括病毒、细菌等),随后通过测定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水平来观察个体机体的免疫反应。利用队列中对参与者收集的大量数据,研究人员确定了136份调查变量中哪些会对所研究的免疫反应影响最大,这些变量包括BMI、吸烟、睡眠时间、锻炼、儿童疾病、疫苗接种、生活环境等,随后研究人员发现了3个变量最为突出,包括吸烟、潜伏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和BMI。这三个因素对某些免疫反应的影响或许与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相同。就吸烟而言,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因病原体感染而立刻诱发的炎性反应或许在吸烟者机体中的水平会升高,此外,参与免疫记忆的某些细胞的活性也会受损。

吸烟会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长期的影响效应

换句话说,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吸烟不仅会破坏机体的先天性免疫机制,还会破坏一些适应性的免疫机制,研究者Darragh Duffy说道,对吸烟者和非吸烟人群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行比较表明,戒烟后机体的炎性反应会迅速回归到正常水平,而对于适应性免疫力的影响会持续1015年。这是研究人员首次证明吸烟会对机体免疫反应产生长期的影响。基本上,免疫系统似乎对吸烟的影响有某种类似于长期记忆的东西,研究者认为,当他们意识到吸烟者和非吸烟人群的特征相似时,他们立刻怀疑机体的表观遗传学过程似乎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者表示,吸烟对机体免疫反应的长期影响与吸烟者、戒烟者和不吸烟者之间的DNA甲基化的差异有关,而甲基化有可能会修饰参与机体免疫细胞代谢的基因的表达,因此,吸烟者似乎能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来诱导免疫系统的持续性改变。这或许是一项重大的研究发现,其阐明了吸烟对健康个体机体免疫力的影响,而通过比较,其也会对遭受多种疾病影响的个体的机体免疫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本文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与细胞因子分泌变异性相关的三个新型变量,并揭示了吸烟在机体免疫反应中的短期和长期调节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感染、癌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风险都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dfb813518da.html

 

 

返回目录>>

 

Cell子刊:新型基因疗法,有望阻止渐冻症进展,计划两年内进行人体试验

2024-02-19    生物世界

 

利用 14-3-3θ 对致病性 TDP-43 增加的亲和力,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针对 TDP-43 病理学的基因治疗载体。

近日,来自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神经研究人员发现,14-3-3θ 蛋白和 TDP-43 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其调节后者的细胞质重定位。在具有 TDP-43 病理学的散发性 ALS FTD 中,14-3-3θ 蛋白水平也会升高。致病性 TDP-43 14-3-3θ 的相互作用增加,导致 TDP-43 在细胞质中积累、不溶、磷酸化和断裂,类似于疾病的病理变化。14-3-3θ 蛋白属于 14-3-3 蛋白家族,已知该家族通过与其他蛋白结合来调节其他蛋白,并且它们在各种细胞过程中发挥作用,包括信号传导、生存和细胞分化。

利用 14-3-3θ 对致病性 TDP-43 增加的亲和力,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针对 TDP-43 病理学的基因治疗载体,该载体减轻了表达突变或非突变 TDP-43 的不同 ALS/FTD 小鼠模型的功能缺陷和神经变性,包括在治疗时已经出现症状的情况。

相关研究以:Targeting 14-3-3θ-mediated TDP-43 pathology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nd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mice 为题,发表在了 Neuron 期刊上。

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是麦考瑞大学痴呆症研究中心主任和医学、健康与人文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科学系教授 Lars Ittner,他在理解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痴呆的基本病理机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确定了这些疾病药物开发的几个新靶点。

在过去的 15 年里,Lars Ittner 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研究病理性 TDP-43 的积累。“这两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导致这些蛋白质在细胞中堆积。由此,我们能够分离出控制这种相互作用的短肽,并基于此开发了名为 CTx1000 的单剂量基因疗法。”

CTx1000 针对的是大脑和脊髓细胞中 TDP-43 蛋白的病理性积聚,这种蛋白与 ALSFTD 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有关。“当我们在实验室中使用它时,它会溶解堆积物,标记 TDP-43 蛋白以供人体回收,并防止新蛋白的形成。重要的是,CTx1000 仅针对病理性 TDP-43,从而允许产生健康版本的蛋白质并不受阻碍地发挥其作用。”

Lars Ittner 表示,CTx1000 在他们的研究中没有显示出任何副作用。该论文的主要作者 Yazi Ke 博士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CTx1000 即使在晚期阶段也能阻止 ALS FTD 的进展,并解决与 FTD 相关的行为症状。

尽管 CTx1000 主要针对 ALS FTD 进行测试,但它也有望治疗更常见的痴呆症,例如阿尔茨海默病。通过靶向和清除病理性 TDP-43,该疗法有可能减轻症状并阻止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案的几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

该疗法由麦考瑞大学的一家衍生公司 Celosia Therapeutics 推进。该公司成立于 2022 年,致力于开发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疗法。Lars Ittner 正是该公司的创始人,他希望能够在两年内将 CTx1000 推进到人体临床试验阶段,他们已经从 FightMND 获得了 120 万美元的临床前资助来协助这一过程。然而,进行人体试验的估计成本为 2200 万美元,研究团队正在积极寻求投资来支持这一关键阶段。

该公司的另外一位创始人 Roger Chung 系麦考瑞大学医学、健康与人类科学学院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化学教授兼副院长。其领导研究项目近 20 年,开发了用于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的肽疗法(已授权给一家 ASX 上市公司)。他的研究项目在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和疾病动物模型方面拥有广泛的专业知识。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97a81388235.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子刊:超声波可大大加快人类精子的运动活力

2024-02-20    生物世界

 

这项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快速和无创的临床方法,用于在最具挑战性的辅助生殖病例中提高精子活力,以更少的侵入性治疗取代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并改善辅助生殖结果。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题为:Making immotile sperm motile using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将人类精液样本暴露在超声波中,并测量了精子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超声波能够让人类精子游得更快。这项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快速和无创的临床方法,用于在最具挑战性的辅助生殖病例中提高精子活力,以更少的侵入性治疗取代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并改善辅助生殖结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生育医生从捐赠者那里收集精子,并将其直接注入子宫。

在这个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可能的替代方法——在性交后将超声设备应用于女性的腹部,以加速精子通过阴道和宫颈进入子宫的旅程。

之前的研究表明,暴露在超声波下会提高精子活力,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进行了试验,以确定之前的这些研究是否属实,以及究竟有多大影响。

研究团队从精子活力正常和有活力问题的男性中收集了50个精液样本,并根据精子活力速度将他们分组。然后,研究团队分离了精细胞,将它们暴露在800 mW40 MHz的超声波下20秒时间,每个样本在暴露前和暴露后都进行了测试。

通过液滴微流控技术对精子进行单细胞分析,发现暴露于超声波会显著提高相对不活跃的精子活力,其活力参数提高可达266%,这些不活跃的精子中,72%在经过超声波暴露后还是变得有活力,其游动速度大于5微米/秒。研究团队推测,这种加速是由于超声波中的能量取代了精子细胞线粒体能量的不足。

研究团队表示,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确保超声波不会对精子或女性的生殖细胞产生损害,但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可能很有前途。

这项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快速和无创的临床方法,用于在最具挑战性的辅助生殖病例中提高精子活力,以更少的侵入性治疗取代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并改善辅助生殖结果。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51e81381166.html

 

 

返回目录>>

 

海南大学研究者揭示了HN-001具有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发展的潜力

2024-02-19    生物谷

 

本研究数据集中表明,HN-001通过减少肝脏脂肪变性、脂肪毒性、肝脏损伤、炎症和肝脏纤维化来减轻MAFLD

代谢性脂肪性肝病(MAFLD)是一种以脂质在肝脏过度异位蓄积为主的慢性肝病,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它包括从单纯性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一系列组织学特征,与肝细胞的气球和损伤、炎症和/或胶原沉积和纤维化进展有关,并最终导致肝硬变和肝细胞癌。

目前,MAFLD被认为是最常见的肝病,它已经超过了乙肝病毒感染的受影响人群的规模,达到了流行病的规模。然而,缺乏理想的药物和日益增长的需求强调了开发抗MAFLD候选药物的重要性。

近日,来自海南大学的研究者们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a natural PLA2 inhibitor from the marine fungus Aspergillus sp. c1 for MAFLD”。

treatment that suppressed lipotoxicity by inhibiting the IRE-1a/XBP-1s axis and JNK signaling”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从海洋真菌曲霉c1中筛选出一种天然PLA2抑制剂用于MAFLD治疗,该药物通过抑制IRE-1a/XBP-1s轴和JNK信号通路来抑制脂毒性。

脂毒性是启动和加重肝脏损伤的关键因素,并参与代谢相关脂肪肝(MAFLD)的发展。然而,关于脂毒性抑制剂的报道很少。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从海洋真菌曲霉中鉴定出一种天然的抗脂毒性候选菌株HN-001.C1

HN-001剂量和时间依赖地逆转棕榈酸(PA)诱导的肝细胞死亡。这种保护与IRE-1a介导的XBP-1剪接抑制有关,从而导致XBP-1S核转位和转录调控的抑制。XBP-1S基因敲除可减轻XBP-1S基因敲除后肝细胞的脂毒性,而HN-001XBP-1S基因敲除肝细胞的脂毒性无明显改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内质网应激和脂毒性的改善与PLA2有关。HN-001PLA2抑制剂MAFP均可抑制PLA2活性,降低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水平,从而减轻脂毒性。相反,过表达PLA2导致脂毒性加重,削弱了HN-001的抗脂毒性作用。此外,HN-001治疗抑制了下游促凋亡的JNK通路。体内慢性给药HN-001(Ip)

可减轻小鼠的所有MAFLD症状,包括肝脏脂肪变性、肝脏损伤、炎症和纤维化。这些作用与PLA2/ire-1a/XBP-1s轴和JNK信号抑制有关。这些数据表明,HN-001具有治疗MAFLD的潜力,因为它抑制了脂毒性,并为开发抗MAFLD候选药物提供了天然的结构基础。

HN-001对小鼠MAFLD的保护机制

总体而言,本研究数据集中表明,HN-001通过减少肝脏脂肪变性、脂肪毒性、肝脏损伤、炎症和肝脏纤维化来减轻MAFLD。这些疗效符合潜在的MAFLD/NASH新药的推荐标准。分子作用模式包括抑制脂毒性,这与NASH的发病机制相一致。这些有益的作用是通过抑制IRE-1a/XBP-1S轴和JNK途径推动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24d813e10a3.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雨水时节 宜疏肝健脾

2024-02-19    人民网

 

今天我们迎来了春天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主任医师韩娟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雨水节气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脾五行属土,喜燥恶湿,最易为湿所困,因此雨水养生的关键是疏肝健脾。

韩娟表示,在日常起居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暖防寒、适当运动,并保持心情舒畅。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以免体内正气消耗太过,应该选择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相对轻松柔和的运动,让肝气和缓地上升。

另外,日常摩腹也能起到调理脾胃、强身健体的作用。韩娟介绍,摩腹具体做法为:仰卧在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30次,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摩30次。

雨水时节气候转暖,但风多物燥,食物以平性为宜,适当少酸多甘,并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相对食物调节,饮茶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健养生方法,雨水前后可以多喝一些疏肝理气、健脾养胃的茶饮。”韩娟向大家推荐了以下几款茶饮:

双花茶

材料:玫瑰花、茉莉花各3克,去核红枣2枚。

做法:所有材料放入茶壶中,先用温水泡洗一次,再加入沸水浸泡数分钟即可。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红枣枸杞茶

材料:去核红枣5枚,枸杞子3克,冰糖5克。

做法: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并注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5分钟即可。

功效:养肝明目,健脾益胃。

党参玫瑰陈皮茶

材料:玫瑰花、陈皮各3克,党参5克。

做法:所有材料放入茶壶中,用沸水冲泡后焖35分钟即可。

功效:疏肝理气,健脾祛湿。

摘引网址:http://ent.people.com.cn/n1/2024/0219/c1012-40179334.html

 

 

返回目录>>

 

假期过后腹部脂肪怎么减?试试这4个动作

2024-02-19    人民网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不少朋友用“每逢佳节胖三斤”来描述自己的身体状态,还有人说“一胖毁所有”。其实,肥胖不只毁了美感,还毁了健康。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师李倩颖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脂肪过多,尤其是腹部脂肪过多,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好。

 李倩颖介绍,腹部脂肪过多可能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甚至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很多人虽然体重正常,没有普通型肥胖,但内脏脂肪过多,体脂率超标,这往往是属于腹型肥胖。如果成年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就是腹型肥胖。

 腹部脂肪过量,如何进行改善?李倩颖说,腹部脂肪堆积过多,可以从运动、饮食、生活习惯这几个方面入手。减少腹部脂肪最有益的活动是有氧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跳绳等。另外,李倩颖还向大家推荐了4个可以减掉腹部赘肉的训练动作。

仰卧位卷腹

仰卧位,腰部贴紧床面,双手置于双腿上,下肢屈曲;吸气时平躺;吐气时头和颈肩部抬离床面。810个为一组,做35组。

卷腹

仰卧位,腰部贴紧床面,双臂向上伸直,下肢屈曲;吸气时平躺;吐气时头和颈肩部抬离床面。810个为一组,做35组。

交替蹬腿

仰卧位,腰部贴紧床面,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吸气时平躺;吐气时头和颈肩部抬离床面,一侧下肢屈曲抬起,双上肢抬至膝盖处;换对侧做相同动作。810个为一组,做35组。

交替抬腿

仰卧位,腰部贴紧床面,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头和颈肩部抬离床面,下肢屈曲交替抬起。810个为一组,做35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19/c14739-40179413.html

 

 

返回目录>>

 

一生中患病的几率或可预测

2024-02-2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19日电 (记者张梦然)通过分析基因组中数百万个微小的遗传差异,就可预测一个人一生中患某种疾病的几率。在过去的10年中,研究人员为数十种疾病制定了风险评分,希望有一天患者能利用这些信息来降低患病风险。在《自然·医学》杂志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团队概述了他们如何选择、优化和验证10种常见疾病的检测方法。

当前大多数多基因风险评分是根据欧洲血统人群的遗传数据制定的,这引发了关于这些评分是否适用于其他血统人群的问题。

此次研究人员与美国国家电子病历和基因组学网络开展了合作。该网络研究如何将广大患者的遗传数据与其电子病历整合,以改善临床护理和健康结果。

为了优化评分系统,布罗德临床实验室首席科学官尼尔·列侬团队首先梳理了文献,寻找已在至少两种不同遗传血统的人群中进行过测试的多基因风险评分。他们同时搜索了患者可通过医疗、筛查和生活方式改变来降低疾病风险的分数。

团队选择了10种多基因风险评分重点关注的疾病:心房颤动、乳腺癌、慢性肾病、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前列腺癌、哮喘、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肥胖。

对于每种情况,研究人员都确定了基因组中的确切位点,并对其进行分析以计算风险评分。再通过将测试结果与每位患者血液样本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他们验证了所有这些位点都可准确地进行基因分型。

研究人员分析了2500名祖先多样化群体的疾病风险。大约五分之一的参与者被发现至少患有10种疾病中的一种。最重要的是,这些参与者的祖先背景差异很大,这表明重新校准的多基因风险评分并不偏向于欧洲血统的人,而是对所有人群都有效。

研究人员表示,虽无法修复风险评分中的所有偏差,但可确保:如果一个人属于某种疾病的高风险人群,那么无论其遗传血统是什么,他都会被识别出来。

人们总想“防患于未然”,为未知作好准备也是人类从蛮荒时代起就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所以,人们自然也想知道未来可能患上何种疾病,心中有数总是好的。此次,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结合患者的遗传数据和电子病历,给出了更为准确且对所有人群都有效的预测疾病方法。不知道若加入体检套餐这种方法的成本如何,毕竟要推广开,价格就不能太贵。当然,人们还需理性看待“概率”,用良好的生活习惯,抵御这些埋伏在人生之路上的疾病风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0/c14739-40179901.html

 

 

返回目录>>

 

仅靠一张膜就能实现癌症分子分型诊断

2024-02-20    科技日报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液体活检的重要临床标志物,可用于早期癌症诊断。但它在人体内的数量非常稀少,仅占正常血细胞数量的十亿分之一。想要找到它,可谓大海捞针。

近年来,中外科学家都在想办法从血液中准确找到循环肿瘤细胞。日前,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刘磊团队研制出一款多功能仿生柔性膜。这种膜不仅拥有“火眼金睛”和“智慧大脑”,可以准确“生擒”循环肿瘤细胞,还具有媲美人体环境的仿生机制,能将循环肿瘤细胞毫发无损地带回,并在实验室“释放”出来用作进一步检测。在目前已开展的乳腺癌患者的血样检测中,该膜的检测数据和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高度一致,准确率达到100%。同时,它可以分类捕获和选择性分离循环肿瘤细胞,实现对癌症的分子分型诊断。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材料》。

捕获“掉队”的肿瘤细胞

众所周知,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细胞,有着容易转移和扩散的特性,会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在转移过程中,循环肿瘤细胞会从肿瘤组织上脱落进入血液。如果能精准捕获到循环肿瘤细胞,就可比体检中常规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更早一步获得预警信号,知晓人体组织可能存在癌变风险。

“但循环肿瘤细胞不仅数量少,而且非常‘狡猾’。它具有不同的表面标记物,会‘变装’,一会儿穿上‘马甲’,一会儿披上‘外套’,很难识别。”刘磊介绍,由于循环肿瘤细胞具有稀有性和表面异质性的特点,使得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面临极大挑战。

抓住“狡猾”的循环肿瘤细胞,是检验和鉴别肿瘤的第一步。目前,国际上已有纳米磁珠技术,即利用磁场回收的方式抓取循环肿瘤细胞。但这项技术有一个严重缺陷:无数个磁珠组成的“网”捕获循环肿瘤细胞后,细胞会“误食”直径仅有百纳米的磁珠,导致循环肿瘤细胞死亡。这样一来,医生就无法进一步分析细胞中携带着的宝贵生物学信息。

2018年,刘磊将研究目光聚焦到循环肿瘤细胞的抓取上。他计划设计一个智能生物材料界面,集成靶向识别功能。“这种材料界面就像个高明的侦探,能够准确识别循环肿瘤细胞,伸出‘大手’紧紧地抓住它们。同时又能够按需释放,使循环肿瘤细胞从界面上脱落下来,为下游分析提供基础。”刘磊说。

制出既坚固又柔软的仿生膜

为了实现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与分离,刘磊团队创建了具有动态生物活性的智能生物界面材料体系。“最开始,我们尝试的是类似于玻璃片的石英片界面。但是石英片又大又脆,无法裁剪,使用极不方便。”论文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博士生白蒙起告诉记者,团队曾制备出一种多功能膜,用于修复牙釉质。受仿生牙釉质结构的启发,他们将一层二氧化钛纳米管和一层蚕丝蛋白叠加融合,制成了一张柔性膜。

这种柔性膜结构牢固、性能稳定、延展性好,拉伸应变可接近80%,拉伸强度可达到十几个兆帕。因此,该柔性膜可以被任意裁剪,制成需要的片段进行应用。与单一的硬基质材料相比,在这种柔性膜上可以添加各种功能蛋白,从而为提高捕获能力打下基础。同时,它还可以模拟人体的生理机制,创造出适合循环肿瘤细胞生存的微环境。

在实验中,科研人员在柔性膜上添加了靶向肽和牛血清白蛋白。前者可以准确捕获并识别循环肿瘤细胞,后者则具有良好的抗污能力,可确保靶向肽正常工作。为了提升柔性膜的捕获能力,团队设计了多靶点的界面。与单一靶点界面相比,多靶点界面对溶液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能力提高了1倍以上。

“简单来说,这种膜就是靠分子间作用力,把循环肿瘤细胞牢牢抓在界面上。后期需要释放的时候,通过糖、多肽等刺激剪断这种分子间作用力,把循环肿瘤细胞释放出来。”白蒙起说。

智能高效识别癌症病理分型

团队在成功研发了多功能仿生柔性膜后,首先在乳腺癌领域开展了检测实验。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第一高发肿瘤。人上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迄今为止被研究得比较透彻的乳腺癌基因之一。区分乳腺癌患者HER2高表达或低表达,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患者是HER2阳性还是阴性。临床中,有50%HER2阳性患者极易发生脑转移。因此,捕获具有不同表型的循环肿瘤细胞,可为医生提供重要的术后治疗依据。

为此,刘磊团队将靶向上皮生物标志物和HER2蛋白这两种肿瘤细胞表面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多肽固定在膜表面,制备出具有多重动态生物活性表面的二氧化钛纳米管/丝素蛋白柔性膜。刘磊告诉记者,他们已与江苏省人民医院、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合作,利用该膜对乳腺癌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截至目前,他们已对10例病人的血样进行了检测,同时采集3例健康人的血样开展双盲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多功能仿生柔性膜做出的诊断,与依靠病人组织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数据做出的诊断结果高度一致,检测准确率达100%。江苏省人民医院教授徐建认为,这将为今后癌症患者的预后和癌症分子分型诊断提供依据。

在实验室内,刘磊向记者展示了这种多功能仿生柔性膜如何进行检测操作。科研人员首先将1毫升血液样本进行稀释,得到4毫升稀释血液并分成4份;再把膜剪切成0.5厘米见方的大小,分别投入4份稀释血液中;2小时后将膜取出,在荧光显微镜下,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膜上是否有循环肿瘤细胞。

为了进一步分辨捕获的细胞是否为循环肿瘤细胞和HER2高表达肿瘤细胞,科研人员用三色免疫法给细胞染色。利用特异性探针,就可以区分循环肿瘤细胞和白细胞,以及区分HER2高表达和低表达的肿瘤细胞,进而判断患者是否为HER2阳性。

刘磊介绍,目前他们还在与相关医院持续开展检测实验。随着实验样本的增加,团队将在同样界面上实现对不同类型乳腺癌病理分型的全面快速检测和判断。

“这种膜不仅可以检测肿瘤,还可以用于外伤给药。通过特异性形式把药物添加到界面上,在病理微环境的刺激下,就能实现定点释放药物,达到治疗效果。”刘磊说,通过和临床的进一步结合,这种多功能仿生柔性膜还可以继续优化并拓展实用性,为患者提供无损伤、快速便捷的诊疗方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0/c14739-40179903.html

 

 

返回目录>>

 

新型神经调控策略助力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2024-02-2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罗云鹏)21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研究员詹阳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神经调控策略,可靶向调控小胶质细胞,并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理蛋白的清除。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神经元》上。

“小胶质细胞是一种大脑免疫细胞,稳定操控该类型细胞具有不确定性。”詹阳介绍,在探究光遗传调控的机制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光遗传手段激活小胶质细胞,发现小胶质细胞去极化可以促进脑实质中Aβ毒性蛋白的清除。通过在小鼠大脑的脑区中植入光纤,团队发现,光遗传激活小胶质细胞可以导致光照区域的细胞数量和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但在这一过程中,神经突触的消除也会增强,对其他有用的神经元造成损伤。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在激活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小胶质细胞的同时,抑制了补体C1q这一免疫系统的重要补充分子。该策略可清除小鼠模型大脑中的Aβ毒性蛋白,且不会发生神经突触被吞噬的现象。

“研究发现,利用光遗传调控刺激小胶质细胞,可以增强它们的吞噬功能,加快清除阿尔茨海默病中的Aβ毒性蛋白。研究还提供了一种神经保护新策略,有助于对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的理解和治疗策略的开发。”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段树民对该成果评价道。

詹阳介绍,下一步,团队将围绕利用光刺激小胶质细胞,深入研究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增加的机制。同时,他们还将开发多种神经调控策略,并尝试用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0/c14739-40179909.html

 

 

返回目录>>

 

分子影像与医学诊疗探针创新平台在京启动建设

2024-02-2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华凌)记者218日获悉,分子影像与医学诊疗探针创新平台近日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举行启动仪式。

“分子影像探针是实现分子成像的先决条件和核心技术。本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二期建设内容,也是目前唯一立项建设的‘十四五’北京市交叉研究平台项目。”启动仪式上,作为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研究员、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杨志说,项目将实现全生物体尺度成像模态融合,补齐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大科学装置的功能短板和最后一块“拼图”。

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怀柔区副区长兰雄景表示,分子影像与医学诊疗探针创新平台是北京市交叉研究平台采用市场化机制开展投资建设、运行管理新路径、新模式的有力探索。希望项目建设融入怀柔科学城发展整体节奏,力争早建成、早运行、早出成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0/c14739-40179910.html

 

 

返回目录>>

 

用超声动力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024-02-2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长锋)记者218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阳丽华课题组开发了一种纳米颗粒介导的超声动力疗法,有望替代抗生素疗法成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新治疗方案。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我国成年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40%50%。目前,临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三联疗法等标准疗法,主要依赖口服抗生素以清除胃部的幽门螺旋杆菌。但是对口服抗生素的依赖,导致临床标准疗法面临两个重要挑战。首先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导致临床治疗的失败率和复发率逐年升高;其次是口服抗生素会使与患者生理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肠道菌群发生失衡。此外,三联疗法等临床标准疗法忽略了空泡细胞毒素A这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至关重要的毒力因子。

此项研究中,介导超声动力疗法的纳米颗粒由已被批准用于临床的成分组成,且在该疗法中具有双重功效:即使在没有超声的情况下,它也能有效中和空泡细胞毒素A这一由幽门螺旋杆菌分泌的关键毒力因子;当与符合超声医疗设备使用标准暴露剂量的超声相结合时,它能通过产生活性氧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为解决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提供可能。

研究人员介绍,在治疗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雌性小鼠模型时,超声动力疗法在减少胃部感染方面与标准三联疗法效果相当,且除了上调乳酸杆菌这种有益菌的小鼠肠道水平外,该疗法不会对肠道菌群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治疗实施后48小时内,未发现该疗法对小鼠肝肾功能或整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与标准三联疗法的安全性特征一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0/c14739-40179912.html

 

 

返回目录>>

 

专家提示警惕中晚期早产儿神经发育风险

2024-02-2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龙跃梅 通讯员李建平 朱嘉豪)218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副教授陈若青团队,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学者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中晚期早产儿神经发育的长期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家长需留心重视,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也应加强随访。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刊发于《英国医学杂志》。

陈若青介绍,全世界每年约有1300万早产儿出生,占新生儿总数的10%以上。出生胎龄3236周的中晚期早产儿占所有早产儿的80%左右,虽然他们相对于不足32周出生的超早产儿和极早产儿,出生情况较好,但往往被认为健康风险较低,大多没有得到系统的随访和充分的重视。

团队研究发现,中期早产儿(出生胎龄3233周)和晚期早产儿(出生胎龄3436周)发生神经发育障碍的比例高达11%8%,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运动、认知、视力和听力神经发育障碍等的比例高于足月儿,且出生胎龄越小,发病风险越高。

这一研究提示,早产儿随访中应关注中晚期早产儿的神经发育状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转诊进行干预治疗。基于该研究结论,陈若青认为,临床上要尽可能避免非医学原因的提前分娩,必要时应通过分娩延迟降低提前分娩对胎儿健康的不良影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0/c14739-40179915.html

 

 

返回目录>>

 

深度学习系统可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进程

2024-02-20    科技日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该病初期症状隐匿,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甚至失明。由于不同患者病情进展存在较大差异,每位糖尿病患者患DR的风险和时间难以准确预测。如何高效精准诊断DR并评估其进展风险一直是一大难点。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教授贾伟平、李华婷团队,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医学院主任黄天荫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电院计算机系和教育部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教授盛斌团队,在国际上首创能精准预测DR进展的深度学习系统DeepDR Plus。这项医工交叉合作的研究成果,有望让糖尿病患者只需站在一台机器前拍张照片,就能精准诊断DR严重程度,还能预测DR的发病进程和进展风险。相关成果在国际刊物《自然医学》上发表。

早期筛查和干预对于DR的预防及管理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和国际组织大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常规眼底摄片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视网膜病变并进行干预。但糖尿病患者常规眼底摄片检查的实施和普及困难重重。“由于眼底摄片设备匮乏、专业摄片人员稀缺、患者筛查依从性差等因素,DR的筛查普及率低,且摄片质量难以保证。这导致相关病变的筛查和诊断精准性较差,难以有效实现疾病防控。”盛斌说。

目前,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被用于DR筛查。但基于眼底图像来预测DR发生风险的相关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仍待突破。研究团队介绍,在糖尿病等相关慢性病诊疗和管理的临床实践中,对糖尿病患者往往只会按照相对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筛查或随访,对并发症的确切发生或进展时间无法知晓。这也导致传统深度学习模型无法实现疾病进展时序轨迹的精准建模,进而无法预测个体的发病和病情进展时间点。

针对上述困扰全球糖尿病管理的关键技术瓶颈,团队首次基于大规模医学影像纵向队列,利用涵盖多国多种族的超20万名糖尿病患者的眼底图像和临床数据,创新性地提出了深度学习框架,成功实现对DR进展的风险预警和时间预测。该研究成果可用于推荐个性化的DR筛查间隔和管理策略,并回答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面临的两大关键问题:患者应什么时候转诊去眼科,以及患者的DR会有多严重。

研究首次实现了个体化DR风险和时间的预测。DeepDR Plus系统仅根据基线眼底图像,就可准确预测未来5年患者DR进展的个体化风险和时间,优于传统临床参数模型。

盛斌介绍,研究团队从2013年起,就扎根于DR的人工智能诊疗这一国际前沿问题。从眼底血管特征自动提取,到DR的自动诊断,再到疾病风险的精准评估,团队相继成功研制了两代深度学习系统,助力糖尿病全球防控。DeepDR Plus正是团队继2021年成功完成DR辅助智能诊断系统DeepDR的研发之后,进一步构建的基于时序影像序列深度学习的糖尿病视网膜并发症预警系统。

目前,通过将其应用于中国和印度的真实临床流程,研究团队证实该系统在大幅降低筛查频率和公共卫生成本的情况下,保持极低的漏诊率。这一成果有望为未来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控实践提供个性化筛查和管理决策的依据,也将为推动全球糖尿病并发症的智能防控贡献中国力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0/c14739-40179920.html

 

 

返回目录>>

 

春季养肝正当时,做好这5件事,可更好呵护肝脏健康,让你少发愁

2024-02-19     网易健康

 

又是一年春来到,养生也要开始翻开新的篇章。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阳气也会开始升发,而这其中升发的阳气,则主要来自体内的肝阳,因此,中医则认为,春季是养肝护肝的黄金时期,肝脏和春季相互对应,而在春季做好肝脏的养护,就将会为自己一整年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那么,对于肝脏的养护,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为了肝好,这些“养肝事”,建议大家坚持做到位。

1.明目

中医认为“肝脏开窍于目”,而在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眼睛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久而久之,眼睛就很容易疲劳,进而出现干涩、酸痛等病症,尤其是在进入春季后,这一系列症状往往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还会出现迎风流泪等问题,因此,在春季后,就需要格外注重养肝明目。

在众多中药材里,具有养肝明目效果的药材也不在少数,比如枸杞,其味甘性平,主要归入肝经和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常用于肝肾阴虚以及早衰病症的改善,大家在平时喝水时,就可以加入几颗枸杞,这对于肝脏的养护来说,往往可以起到很好地作用。

2.健脾

中医认为,肝脏属木,脾属土,肝木可以克制脾土,而反过来,脾土虚弱也会影响肝脏健康,在春季时,人体内的肝气往往会过于旺盛,如此便就很容易诱发一系列肝旺脾虚病症,并使人出现胃胀、食欲下降、便溏腹胀等一系列脾胃不适,因此,在春季进行养护肝脏的过程中,也不能忘记对脾胃的调养。

3.滋阴

春季是身体阳气升发的关键时期,肝阳的升发也会异常活跃,此时,假如身体里的精血存在不足,那么就会难以化生肝气,人们也会因此而出现疲倦乏力、睡眠不足、不耐劳动等症状,因此,大家在春季不仅要注重阳气升发,还需要滋阴,这一方面可以制约阳气过盛,避免肝阳上亢,另一方面,也能保护自身,以免因津液亏虚而诱发其他病症。

对于肝阴不足的人来说,在春季往往很容易出现睡眠不安,内心烦躁等现象,这个时候,便可以使用滋补肝阴的药材加以缓解,这其中最有名的药材就是白芍了,白芍具有酸性,酸入肝,而且白芍还归入肝经和脾经,可以养血敛阴、平抑肝阳。

4.解郁

中医认为,肝脏在情志调节方面能发挥一定作用,肝主疏泄,不仅能够疏泄身体里的气机运行,同时也可以疏泄不良情绪,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出现,在春季时,肝经正盛,因此人们很容易出现生气、郁闷、烦躁等症状,女性也会经常出现月经不调现象,这些都与肝气郁滞有关,而此时,就需要疏肝理气,积极调整自身情绪。

在中医里,具有这一功效的药方有很多,比如《和剂局方》里的逍遥散,将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合用,在煎煮时再加入生姜和薄荷,整个方剂共同发挥着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作用,可以很好地改善肝郁病症。

5.清火

在春季,虽然阳气升发会有助于祛除身体里的寒邪,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但由于阳气具有热性,若是体内的阳气过于旺盛,那么便很容易引起热邪,因此,在春季养肝,清肝火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一方面有助于避免火热伤及体内津液,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肝气的畅达。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IHH8R5805149OON.html

 

 

返回目录>>

 

吃米饭时一个改变,对血脂、血糖、脂肪肝都有很大改善!

2024-02-18     网易健康

 

我们吃饭总说“趁热吃”,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吃饭时把米饭放凉一点再吃,对血脂、血糖、脂肪肝有好处!到底是真的吗?

米饭凉一凉会增加抗性淀粉

听说把做好的米饭等主食放凉一点,会产生抗性淀粉,食物的热量会降低,吃这样的主食就能减肥!这是真的吗?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注册营养师薛庆鑫2022年在科学辟谣刊文中表示,淀粉是个比较庞大的家族,如果按照消化难度,可以分为三类:

1. 快消化淀粉:在小肠内20分钟内可以被消化吸收,如烤马铃薯、熟香蕉等。

2. 慢消化淀粉:在小肠内20-120分钟可以被消化吸收,如天然玉米淀粉。

3. 抗性淀粉: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存在于种子、谷物以及放凉冷却后的某些主食当中。比如冷米饭,就是因为在米饭冷却后增加了抗性淀粉的含量。

当米饭放凉之后,一部分已经糊化的淀粉就又回到生淀粉的状态,这就被称为“老化回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也算是一种膳食纤维,它虽然在小肠中不能被吸收利用,但在2小时后可到达结肠并被结肠中的微生物菌群发酵,有助于提高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肠道pH,减少肠道内病原体数量并增加益生菌数量,有利于预防结肠疾病。

另外,抗性淀粉还具有降低血液胆固醇、降低肥胖风险以及利于控血糖等益处。

抗性淀粉能改善脂肪肝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等人在国际代谢领域期刊《细胞代谢》上发表首个抗性淀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试验数据。

研究发现,膳食中补充抗性淀粉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降低肝内脂质沉积和减轻炎症,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潜在治疗方法。

研究还显示,抗性淀粉干预可显著降低肝内甘油三酯含量。抗性淀粉组受试者的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均显著降低。

此外,与对照淀粉组相比,抗性淀粉组受试者中肝脏损伤生物标志物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生物标志物也明显降低,且血脂谱、胰岛素抵抗状况、全身炎症水平等均有显著改善。

哪些食物富含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存在于很多天然食物中,这几种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升血糖慢,饱腹感强,可以作为优质主食。

1. 全谷物

推荐食物:燕麦、甜玉米、大麦、小麦、高粱等。

市面上未经加工的全谷类、种子类,一般含有抗性淀粉。

全谷类食物作为丰富膳食纤维,对延缓血糖升高有很大的帮助。一日三餐中都要摄入充足的谷类食物,建议保持1/4或者1/2全谷物的摄入,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全谷物。

小贴士:单纯的食用全谷类不容易消化,如果与大米搭配则更容易被接受。大米与全谷物食材按照10.5的比例做成米饭或者是煮粥口感更好,还控制血糖。

2. 豆类

推荐食物:鹰嘴豆、豌豆、大豆、黑豆、小扁豆、红豆、绿豆、斑豆等。

豆类是很好的食物,早上可以喝豆浆,加餐可以吃鹰嘴豆,两餐之间可以加一些鹰嘴豆或者豌豆作为零食。

主食的摄入应该注意增加杂豆。比如在制作米饭时加入红豆、绿豆做成红豆饭、绿豆饭等。

小贴士:豆类单独食用容易造成胃部胀气。大米与豆类按照10.3的比例做成米饭或粥食用,豆类需要提前泡煮一夜,与大米按照这样的配比做成米饭或粥类更容易被接受。这样做出来的主食既保证口感又不至于因为杂粮和豆类太多而难以消化。

3. 薯类

推荐食物:红薯、土豆等。

薯类可以使主食多样化。一日三餐中的一餐或者两餐适当地加入一些薯类是很好的方法。注意,同时要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煮熟或者烤后可以直接作为主食食用;也可以切块放入大米中同时烹煮。市面上有红薯粉或者马铃薯粉做的红薯馒头或者马铃薯馒头,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8S6SFL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整个假期都用来生病了?为什么一放假就感冒?或与这事有关

2024-02-19     网易健康

 

“除夕开始放假,晚上吃完年夜饭开始就头疼发烧出现感冒症状,一直到16号才好些,这个春节假期全用来生病了。”

和苏女士有同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平日工作繁忙,好不容易休息了,不是感冒发烧就是各种不适。对此多位医生指出,这种情况可能与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有关,需要从身心两方面共同调理。

社交媒体平台网友分享自己春节假期的生病经历。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罗荧荃在回复患者咨询时指出,休息下来就生病可能是因为本身存在工作压力大、易焦虑、不爱运动等情况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当工作紧张、压力加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同时身体会分泌皮质醇,皮质醇持续偏高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上升。工作停下来后压力随之降低,肾上腺素很快停止分泌,但皮质醇需要一段时间才停止分泌,免疫能力降低则容易出现各种症状,但是多数会自行缓解。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陈巧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指出,很多人一到假期迫不及待地开始聚餐、出游等,但是从紧张的工作状态到放假休息,最好安排几天的适应期。

此外,日常工作生活中,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长期规律的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降低皮质醇水平,如普拉提、瑜伽、慢跑等运动可以改善情绪状态和减少压力来帮助平衡皮质醇,而避免做一些对抗性的或者持续时间短但强度大的运动,如对抗训练和力量训练等。

养成正确的平衡膳食模式,对于降低皮质醇也很重要。陈巧提示,平时需要注意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或者鱼油,避免喝浓咖啡、浓茶等会升高皮质醇的饮料。每天摄入足够的含有1/3量全谷物的碳水化合物和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是保证皮质醇分泌模式良好的前提条件。节前的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过量摄入,以及过低的碳水化合物饮食也与皮质醇升高有关。可见,容易有放假综合征的人更建议节前安排好生活和饮食。

陈巧强调,心理上的调理也同样重要,可以通过去户外负氧离子充足的地方散步、音乐疗法、聊天谈心、冥想、睡觉等方式降低皮质醇的分泌,可以有效预防“周末病”。

罗荧荃建议,休息下来就生病的人群,如果出现恶心、偏头痛、头痛等不适可以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如果出现流清水样鼻涕、肌肉关节酸疼、咽喉干痒等不适则可以去医院呼吸内科就诊,完善血常规、脑部CTX线等检查明确病因。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9TLCGU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美报告:美国数百家乡村医院面临倒闭 患者就诊成难题

2024-02-19    海外网

 

海外网219日电 据福克斯新闻网218日报道,一份最新报告显示,美国乡村地区数百家医院面临倒闭风险,医生忧虑患者无法获得良好的医疗护理。

一家芝加哥医疗保健咨询公司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美国共有141家乡村医院关闭,另有453家“面临关闭风险”,大约43%的乡村医院处于财政赤字状态。在佛罗里达州、田纳西州和内布拉斯加州,超过41%的乡村医院面临倒闭。越来越多的乡村医院放弃了各类别医疗服务,包括癌症治疗和孕产妇护理等。

南卡罗来纳州急诊科医生佩里表示,乡村医院的运营成本飙升,获得的报销额度削减,很难盈利以维持运营。他担忧,在医院被迫关闭的地区,许多患者会失去获得医疗护理以及前往急诊室就诊的机会。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eLhesB7Nx

 

 

返回目录>>

 

谭德塞就暴发X疾病”可能性警告: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只是时间问题

2024-02-19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晓雅】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17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本周早些时候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发出公开警告,他称新的病原体和流行病的暴发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是否会暴发的问题”。

据联合国官网对X疾病”的介绍:“X”代表人类未知的事物。当一种新型疾病首次出现时,我们所知甚少。它是否致命、是否具有高度传染性、是否会威胁我们的生活方式,均不明确。我们也并不知道它将于何时、以何种方式冲破病毒屏障,感染人类。但我们清楚,下一种“X疾病”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福克斯新闻网说,谭德塞本周早些时候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2024年世界政府峰会上告诉与会者,他曾于2018年发出类似的警告,称可能会有大流行病暴发,而致命的新冠疫情暴发证明了他是正确的。他称世界仍然没有为一场新的大流行病做好准备,并表示迫切需要在5月之前达成一项全球协定,这“对人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今天我站在你们面前,新冠疫情暴发后,数百万人死亡,社会、经济和政治冲击至今余波未平”,谭德塞说,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世界没有为疾病的大流行做好准备,人类吸取的痛苦教训有可能被遗忘,如果世界不能吸取这些教训,“我们将在下一次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还会有下一次。”

“历史告诉我们,下一次大流行病的暴发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是否会暴发的问题。”谭德塞说,“它可能是由一种流感病毒、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或一种我们甚至还不知道的新病原体引起的——我们对此称之为‘X疾病’。”

“就目前情况而言,世界仍然没有准备好应对下一次‘X疾病’和下一场大流行病。”他举例称,“新冠病毒就是一种‘X疾病’,一种引起新疾病的新病原体。但还会有另一种疾病X,或疾病Y或疾病Z。”

他表示,为应对下一次疫情暴发,各国必须齐心协力签署一项防范大流行病的国际协定。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eGYOoTxx4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