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1-23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破解“四少”问题 儿童用药再迎政策利好

2024-01-23    人民网

 

近日,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补齐儿童用药短板。

近年来医药研发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对来说,儿童用药研发处于短板状态,国内儿科临床长期面临品种少、剂型少、规格少和特药少的“四少”用药现状。如何破解儿童用药难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行业从业者。

儿童用药市场缺口大 存在“扎推”开发现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0-14岁儿童人口超2.5亿,约占总人口数的17.95%。尽管人口占比不小,但与成人用药相比,儿童用药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卫生法学教授邓勇对记者说,儿童用药主要集中在OTC零售市场,比如抗生素类、感冒发热类、胃肠道类和营养类,用于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用药少。

“国内医药市场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其中写明供儿童使用的只有70多种,儿童高发罕见疾病、新生儿危重症等可选药品更是有限。”邓勇说,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只有10多家,儿童用药市场缺口巨大, “供不应求”成市场痛点。

“在一些适应症领域,如祛痰、抗过敏等,存在‘扎堆’开发现象。儿童用药在剂型和规格仍待丰富,口感差、入口难的问题也影响了患儿服药的依从性。”邓勇说。

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 鼓励儿童用药研发

儿童健康的发展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希望,儿童专用药匮乏问题,根本上需从药物研发、生产上解决。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组建“中国儿童药物研发与产业化联盟”,发布《第四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等,鼓励、支持儿童用药研发和生产。

聚焦儿童用药短板,《意见》提出,加大对儿童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补齐儿童药物适宜剂型、规格不足等短板。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郑稳生表示,这是对儿童药物研发方向的进一步细化,同时也是对企业加快研发儿童用药提出的新要求。

“《意见》要求充分运用药品加快上市注册程序,对符合儿童生理特征的儿童用药品予以优先审评审批,这无疑是推动国内儿童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一步。”郑稳生分析。

邓勇说,10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效应,未来儿童用药难题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随着国家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提升,社会和家庭规范用药意识增强,我国儿童用药市场需求将持续释放。”郑稳生说。

提高企业研发积极性 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药企向记者反映,儿童用药研发投入成本高、口感和辅料安全风险高、预期收益不明朗等因素,影响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儿童临床试验的复杂性也拖慢了药物研发的步伐。

针对儿童用药领域风险高、投入大、市场回报不足的问题,邓勇建议,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利用财税、药品注册优惠等措施,减轻企业研发投资压力;通过优化专利链接、数据保护制度设计,完善儿童用药采购和医保准入规则,提升市场回报。

与成人相比,儿童生理特点有其特殊性,儿童药物研究和临床试验有其复杂性。郑稳生建议,创新临床研究,更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临床资源;对临床数据实行保护制度,激发企业开发儿童用药的积极性;加强公众教育,提高民众参与儿童临床试验的意愿。

作为儿童专业制药企业,达因药业总裁杨杰表示,随着国家对儿童用药的日益重视以及鼓励政策的不断出台,儿童用药短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相信随着《意见》的发布,能够进一步改善儿童用药问题。

同时,杨杰提出,儿童用药仍面临很多问题,希望未来能够在临床数据保护、市场独占期、医保准入、药品定价、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立法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以鼓励企业提高生产研发的积极性。

葵花药业相关负责人建议,单独设置儿童用药DRG/DIP付费分组,充分考虑儿科疾病的特点、权重和分值,破除准入壁垒,推进创新药临床合理应用,提升企业儿童用药研发的积极性。

“我们一直坚持深耕的儿童用药赛道正在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葫芦娃药业集团董事长刘景萍表示,将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等资源,服务于儿童用药研发和生产等各环节的创新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23/c14739-40164565.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国家卫健委全力指导开展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山体滑坡医疗救治工作

2024-01-2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2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消息,2024122551分,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人员失联和受伤。国家卫生健康委立即安排四川、贵州等邻近省份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国家医疗应急专家组成员做好准备,根据需要随时支援。

灾害发生后,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出120救护车和医护人员赴现场开展伤员救治和转运工作。云南省卫生健康委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开放省、市、县医院绿色通道,准备充足床位随时接收伤员。截至12212时,已收治2名伤员,伤情为头面部和躯干的软组织损伤,目前在医院观察和治疗。现场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持续指导云南省做好医疗应急工作,根据需要派出国家级医疗力量,最大限度保障伤员生命安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22/c14739-40164105.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委巡视工作会议暨委党组二十大后首轮巡视动员部署会

2024-01-23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吴倩)1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委巡视工作会议暨委党组二十大后首轮巡视动员部署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和《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23—2027年)》要求,对委党组二十大后首轮巡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受委党组书记、主任、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马晓伟委托,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雷海潮出席会议并讲话,委党组成员、驻委纪检监察组组长、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曲孝丽出席会议,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于学军主持会议并宣布巡视组组长、副组长和被巡视单位名单。

  会议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新时代巡视工作深化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要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盯权力和责任,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定稳妥做好委党组巡视工作,以高质量的巡视成果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决定,设立2个巡视组对6家直属和联系单位开展常规巡视。委党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委机关各司局党委(总支、支部)书记,驻委纪检监察组党支部书记,各直属和联系单位党委(总支、支部)书记,被巡视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领导班子成员,巡视组全体成员,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组成员,巡视办成员等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123/492930.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市疾控中心职卫所与北京大学公卫学院就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干预工作开展座谈

2024-01-22    北京市疾控中心

 

  为更好进行北京市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预防控制工作,2024118日下午,市疾控中心职卫所赵芳红副所长及梁婧、罗环等同志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副主任常春教授进行座谈。

  座谈首先由梁婧汇报了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干预工作的背景、前期工作基础及计划开展的工作,并重点介绍了监测方法和干预策略。常春教授对目前北京市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干预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表示了充分肯定,并详细介绍了北医公卫学院在职业人群行为干预方向上的研究工作进展及成果。双方就科研立项的严谨性、科研产出的前瞻性、可推广性和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向。

  此次座谈加强了双方的了解和沟通,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理论研究和疾控部门在应用研究上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本市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干预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6920.shtml

 

 

返回目录>>

 

“新”聚力 筑梦启航

2024-01-22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省疾控中心全体职工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大家履职能力,115日至19日,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开展了省疾控中心学习周培训(转隶人员培训班),助力新职工上好入职“第一课”。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各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各(科)所长、副(科)所长及各(科)所保密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本次省疾控中心学习周培训课程紧凑、内容丰富、讲解透彻,培训分为现场授课、实地参观和分组讨论三部分进行。课程围绕本领域专业技术知识,从保密工作、公文写作、疾控领域政策文件、基础理论、疾控知识、核心业务等方面对全体员工展开培训教育,培训结束后进行学员代表发言。

    培训历程虽短,但却收获颇丰。“新”疾控人将肩负起使命和责任,要更加熟练掌握疾控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实用工作方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好地推动疾控中心整体业务水平提升,对今后疾控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引网址:http://www.hljcdc.org/pc/index.php?c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哈佛大学孙祺团队研究显示,人到中年多吃植物蛋白,有助于延长健康寿命

2024-01-22    生物世界

 

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量与延长健康寿命相关,与摄入较少的人相比,中年时摄入较多植物性蛋白质的人,晚年健康衰老的可能性增加46%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孙祺教授团队员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Dietary protein intake in midlife in relation to healthy aging-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NursesHealth Study cohort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量与延长健康寿命相关,与摄入较少的人相比,中年时摄入较多植物性蛋白质的人,晚年健康衰老的可能性增加46%,每天增加10克植物性蛋白质,健康衰老的可能性增加35%。此外,摄入较多植物性蛋白质的人,患慢性病的风险更低,认知和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几率也显著降低。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护士健康研究(NHS)队列中48762名健康参与者,基线时参与者年龄在38-59岁之间,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了参与者的蛋白质摄入信息,包括总蛋白质、动物蛋白质、乳制品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健康衰老的定义是没有11种主要慢性疾病、心理、认知或身体功能健康,分析了蛋白质摄入量以及类型与健康衰老之间的关系。

动物蛋白质:牛肉、鸡肉、牛奶、鱼类/海鲜、奶酪;

乳制品蛋白质(属于动物蛋白质):牛奶、奶酪、披萨、酸奶、冰淇淋;

植物蛋白质:面包、蔬菜、水果、披萨、麦片、烘焙食品、土豆泥、坚果、豆类、花生酱和面食。

总的来讲,在所有参与者中,3721人(7.6%)实现了健康衰老,15131名(31%)参与者未患慢性病,23215名(47.6%)参与者没有报告记忆问题,7303名(15%)参与者没有出现任何身体功能限制,18211名(37.3%)参与者心理健康良好。

研究发现,植物蛋白质与健康衰老的可能性呈正相关,每增加3%的能量摄入,健康衰老的可能性增加46%,而动物蛋白则相反,每增加3%的能量摄入,健康衰老的可能性降低6%

对于总蛋白质和乳制品蛋白质摄入量,没有发现与健康衰老之间存在相关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摄入更多的植物性蛋白,还与更低的慢性病风险相关,认知和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可能性也显著降低。

最后,研究人员分析了用等热量的蛋白质替代脂肪、碳水化合物,发现与实现健康衰老的可能性增加相关,用3%能量植物蛋白质替代精制碳水化合物,与实现健康衰老的可能性增加8%相关。

此外,用植物蛋白质替代总碳水化合物、总脂肪、动物蛋白质或乳制品蛋白质的热量与更高概率无慢性病相关。植物蛋白质的摄入还与减少20-60%身体功能限制的几率增加相关。

对于其中潜在的机制,研究指出,植物蛋白与心脏代谢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的良好水平相关,例如降低LDL胆固醇、降低血压和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促炎标记物的水平。植物含有更高比例的膳食纤维、微量营养素和植多酚,这些成分对健康很重要。

总之,这项大型前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年时的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尤其是植物蛋白的摄入量,或能促进健康衰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a02810541d1.html

 

 

返回目录>>

 

Cell子刊:缪洪明/康夏/唐康来团队揭示运动调控肌肉稳态的分子机制

2024-01-22    生物世界

 

研究首次揭示了运动通过调控FAP细胞命运进而维持肌肉损伤及萎缩后内稳态的分子机制,阐明了运动相关肌肉因子Musclin在其中扮演的关键作用及下游分子机制。

陆军军医大学高原医学系缪洪明课题组、西部战区总医院胰腺损伤与修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康夏课题组和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南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唐康来课题组合作,在 Cell Stem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Exercise-induced Musclin determines the fate of fibro-adipogenic progenitors to control muscle homeostasi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运动通过调控FAP细胞命运进而维持肌肉损伤及萎缩后内稳态的分子机制,阐明了运动相关肌肉因子Musclin在其中扮演的关键作用及下游分子机制。

该研究构建了跑台的小鼠规律运动模型,然后采用多种方法诱导肌肉损伤或肌萎缩。研究发现规律运动会显著调控FAP细胞在肌肉损伤或肌萎缩过程中的增殖、凋亡以及成脂分化能力,减少其在损伤或萎缩肌肉中的异常累积,进而改善肌肉修复过程中的纤维化或脂肪化程度。同时,长期运动能够促进肌肉损伤后肌肉干细胞的激活,增强肌肉再生能力。

为探索运动对FAP细胞命运的调控机制,研究团队筛查了肌肉因子的改变情况,发现肌肉因子Musclin表达水平在运动后的肌肉组织中显著增高,体外实验证实MusclinFAP细胞的作用与运动对FAP细胞的调控高度相似。在体内实验中,通过构建肌细胞特异性敲除Musclin的条件性敲除小鼠(OscKO小鼠),研究团队发现在Musclin表达缺失后,运动对FAP细胞的调控作用被显著削弱,证实Musclin是运动调控FAP细胞命运的关键效应分子。

接下来,研究团队探索了外源性Musclin是否可以替代运动的作用,以便作为潜在的药物靶点。通过给予外源性Musclin重组蛋白,FAP细胞在损伤或萎缩肌肉组织中的累积被抑制,同时促进了FAP细胞支持肌肉干细胞激活的能力,有效促进了肌肉再生。

为探索Musclin调控FAP细胞的机制,研究团队通过转录组学筛查了差异表达基因,发现FILIP1LMusclin处理组表达显著增高,在FAP细胞中特异性敲除FILIP1L后可削弱MusclinFAP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证实FILIP1L是介导Musclin调控FAP细胞命运的关键胞内信号。进一步通过蛋白组学筛查,研究团队证实Musclin通过NPR3-AKT-FoxO3a通路调控FILIP1L的表达。有趣的是,该研究还意外发现FILIP1L会降低FAP细胞中CD47的表达,进而促进巨噬细胞对凋亡FAP细胞的清除,进而促进肌肉内稳态的恢复。

总的来说,该研究详细阐释了运动对损伤及萎缩肌肉中的FAP细胞命运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揭示了Musclin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并充分证实了Musclin作为肌肉损伤及萎缩潜在治疗药物的潜力。研究结果揭示了肌肉因子微环境对FAP细胞的关键调控作用,为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在肌肉损伤退变中的诊疗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借鉴和潜在治疗靶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095810540f4.html

 

 

返回目录>>

 

全面分析间歇性禁食和热量限制,哪个更有益,哪个更可行?

2024-01-22    医诺维

 

间歇性禁食和热量限制都可以减轻体重,且在心脏代谢、癌症和神经认知方面同等有效,但从长期依从性方面来看,间歇性禁食作为持续饮食策略更可行。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营养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 Nutrients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Impact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and/or Caloric Restriction on Aging-Related Outcomes in AdultsA Scoping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的系统综述。

该研究显示,间歇性禁食和热量限制都可以减轻体重,且在心脏代谢、癌症和神经认知方面同等有效,然而,从长期依从性方面来看,大多数人无法长期坚持热量限制,表明间歇性禁食作为持续饮食策略更可行。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荟萃分析了30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12篇为间歇性禁食,10篇为热量限制,8篇为间歇性禁食和热量限制联合干预,全面分析了间歇性禁食和热量限制与衰老相关的结果,包括两者在心脏代谢、癌症和神经认知结果方面的差异。

10项热量限制研究中,8项研究报告了热量限制与心脏代谢结果改善有关;7项研究显示,热量限制与体重减轻相关,3项报告了全身脂肪减少,4项报告了腹部脂肪减少,1项脂肪含量减少。

此外,研究显示,热量限制与脂联素水平增加、瘦素水平降低相关;热量限制与血糖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胆固醇水平降低相关。还有研究显示,热量限制与C反应蛋白下降、血压下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下降有关。

只有1项研究分析了热量限制与神经认知结果,热量限制组记忆得到改善、大脑连接功能增强。

12项间歇性禁食研究中,12研究报告了间歇性禁食与心脏代谢结果改善有关,包括体重/体脂降低、血脂/葡萄糖改善、减少氧化应激、降低炎症等。

此外,还有研究显示,间歇性禁食与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压降低、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肝脏指标改善、改善心血管标志物。

8篇间歇性禁食和热量限制联合干预研究中,间歇性禁食和热量限制均与体重减轻、改善心脏代谢相关,但热量限制组更多的参与者不能坚持到最后,依从性较低。

总的来讲,间歇性禁食和热量限制均显示出与减轻体重、减少脂肪相关,表明两者在减肥中的功效相当。此外,两者均显示出改善血脂、血糖、胰岛素敏感性,表明两者在心血管健康中的益处。然而,从长期依从性方面来看,大多数人无法长期坚持热量限制,表明间歇性禁食作为持续饮食策略更可行。

综上,这篇系统综述显示,间歇性禁食和热量限制在心脏代谢、癌症和神经认知中益处相当,两者均可以改善体重、血脂、血糖、胰岛素敏感性、氧化应激、炎症等,然而,从长期依从性方面来看,大多数人无法长期坚持热量限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9c081053680.html

 

 

返回目录>>

 

世界首例猪肝脏人体实验,经过69处基因编辑,未发生排异反应,已申请临床试验

2024-01-22    生物世界

 

研究团队使用eGenesis公司开发的基因编辑猪肝脏,将其连接到OrganOx公司的体外肝脏交叉循环(ELC)设备,让该捐赠者的血液通过基因编辑猪肝脏进行循环。

eGenesis公司和OrganOx公司宣布进行了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的猪肝脏对脑死亡患者的体外灌注,eGenesis是一家致力于解决全球器官移植短缺的生物技术公司,OrganOx是一家专注于体外器官灌注治疗应用的医疗器械公司。

该研究中的患者因脑出血导致了脑死亡,在他的心脏还在跳动时,他的家人慷慨捐赠参与了这项研究。研究团队使用了eGenesis公司开发的基因编辑猪肝脏,将其连接到OrganOx公司的体外肝脏交叉循环(ELC)设备,让该捐赠者的血液通过基因编辑猪肝脏进行循环(该患者自身的肝脏仍然保留在体内)。整个灌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血流、压力和pH值,同时有强劲的胆汁生产,没有观察到排异反应,在连续灌注72小时后,研究团队按原计划选择了停止这项研究,此时肝脏看起来依然健康。

接下来,研究团队将在自身肝脏已被切除的已故捐赠者中进一步研究该方法,以确定未来使用猪肝脏灌注系统作为肝脏移植潜在桥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他们还希望评估该方法在那些肝脏仍然可以恢复的患者中的应用,类似于对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使用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

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大量患者因各种形式的肝衰竭入院,而现有的治疗选择有限,肝衰竭患者面临很高的死亡风险,如果使用与人体兼容的基因编辑猪肝脏来支持患者的肝脏功能,可能为患者的自体肝脏恢复或等待肝移植提供时间。eGenesisOrganOx正在合作开发这项技术,目前正在向美国FDA提交研究性新药(IND)申请,以启动一项首次在人类身上进行的临床研究。

eGenesi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Michael Curtis 博士表示,我们向捐赠者及其家人致以最深切的感谢,感谢他们帮助这一重要的医学成就成为可能,并为未来为许多需要肝脏支持的患者提供潜在解决方案铺平了道路。

主导这项手术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移植研究所所长 Abraham Shaked 医生,他表示,这项研究的成功为进一步探索使用先进的基因组工程开发的器官产品提供了支持,为经历器官衰竭的个体提供新颖、高质量的治疗选择。

OrganOx首席医疗官 Peter Friend 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标志着我们朝着有效治疗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旅程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OrganOx ELC系统与eGenesis的基因工程猪肝脏相结合,将现代器官灌注技术与整个肝脏的功能连接起来,为危重病人提供一条生命线——为他们自己的肝脏恢复或接受肝脏移植提供了时间。

一直以来,有两个关键障碍阻止了异种器官移植的成功:

1. 病毒在物种间传播的潜在风险

2. 物种间免疫介导的不相容性导致器官排斥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更精准、更高效地解决上述障碍,eGenesis公司基于George Church、杨璐菡等人的研究,创造了可以解决上述两大障碍的基因编辑猪,从而提供人类兼容(HuCo™)器官和细胞来解决移植供体短缺危机。该研究中使用的基因编辑猪肝脏,与eGenesis公司去年在 Nature 期刊发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前研究中使用的基因编辑猪肾脏具有相同来源。

20231011日,eGenesis公司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Design and testing of a humanized porcine donor for xenotransplantation(人源化猪异种移植供体的设计与试验)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道了将基因编辑猪肾脏移植到非人灵长类动物(NHP)体内的手术设计和成功过程。该研究使用尤卡坦迷你猪作为供体猪,对其进行了创纪录的多达69处基因编辑,敲除了会引起排异反应的表达聚糖抗原的3个基因(GGTA1CMAHB4GALNT2L),敲入了7个人类基因以减少灵长类免疫系统的对抗,这7个人类基因包括补体相关的CD46CD55、凝血相关的THBDPROCR、先天免疫相关的CD47,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和炎症的TNFAIP3HMOX1。另外59处基因编辑则是让猪逆转录病毒基因的所有拷贝失活。

经过上述基因编辑的猪肾脏在移植给食蟹猴后存活时间显著延长,可达176天,而只敲除表达聚糖抗原的3个基因的猪的肾脏移植后只存活了24天。这说明,敲入的人类基因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排异反应。通过结合免疫抑制疗法,猪肾脏能够提供长达758天的食蟹猴的长期存活时间。

这项异种器官移植的里程碑式临床前数据,证明了基因编辑的猪肾脏可以在异种移植后长期存活,在移植到非人灵长类动物(NHP)后能够维持器官功能并存活超过两年时间。这些结果显示出今后猪器官移植到人体的前景,并推动该技术向临床测试更进一步。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a528105393f.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国家卫健委: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等医疗文书管理工作

2024-01-22    央视新闻客户端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等医疗文书管理工作。

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文书管理制度,梳理制定本机构开具的医疗文书目录清单,明确目录清单中每种医疗文书的开具流程和具体负责部门,强化开具相关医疗文书的授权管理。

规范本机构医师开具医疗文书的行为,不得向未在本机构就诊的人员开具医疗文书,不得出具虚假医疗文书以及与医师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疗文书。

不得在空白医疗文书上盖章。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文书核查管理机制,对本机构出具的医疗文书定期进行统计核查,及时纠正越权开具、超常规开具等不规范开具医疗文书的行为。

加强废弃或空白医疗文书管理,及时回收销毁相关医疗文书,防止废弃或空白医疗文书流出机构。

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文书开具全流程追踪和管理。

出生医学证明、居民死亡医学证明、职业病诊断证明等已有明确规定的医疗文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H2kzEozDM

 

 

返回目录>>

 

日本震区避难场所每日超百人患传染病

2024-01-22    海外网

 

海外网121日电 据日本NHK电视台120日报道,石川县政府当天表示,19日数据显示,共111名居住在县内避难场所的人员患传染病。数据自110日开始统计,已连续10天每天超过百人患病。

20日,30余人在石川县珠州市的旧饭塚保育所避难,其中60岁以上人员占九成以上。保育所称,这里共5人患传染病,一人已被送医住院,其他四人不得不留在保育所内疗养。这里没有单独的房间,有限的空间被临时挡板分割成疗养区、用餐区等。避难所负责人坂尻孝司说,“如今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疾病传播。”

日本NHK电视台表示,1日的地震给整个能登半岛地区带来灾难性打击,民众的避难生活或将长期化,如何防治传染病也成为重大问题。羽咋市一家避难所负责人认为,“人们长期处于避难的不安定情绪中,加上睡眠不够、疲劳、营养不足等,难免造成免疫力低下。希望政府尽快为灾民安排稳定的生活环境。”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H2RMoz34a

 

 

返回目录>>

 

研究人员从小说里找灵感,制出生物胶带

肌肉受了伤 “贴”助恢复

2024-01-23    科技日报

 

  崴脚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踝部损伤。崴脚后,如果没有明显创伤,也未发现骨折,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可以尝试康复治疗,例如戴上可穿戴式设备,帮助受伤肌肉做恢复训练。但这样既不方便,也不美观。

  有没有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创可贴”,能做到哪里的肌肉受伤了就贴在哪里,既方便还可以反复使用?日前,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胡兴好团队研制出的生物胶带,有望让这一设想成为现实。把这种基于纤维人工肌肉的生物胶带贴敷在受伤或者萎缩的人体肌肉上,在外部施加小幅电压,胶带就会自动收缩,从而带动肌肉组织收缩,帮助受伤或萎缩的肌肉组织恢复。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上。

  可以反复使用的生物胶带

  人工肌肉是人们依照动物骨骼肌设计出的具有高输出应变、高输出能量、高输出功率以及大负载能力的柔性驱动器。由于其体积小、运动自由度高,可以适应一些受限的工作环境,因此在柔性骨骼、柔性飞行器、生物医疗、精准微创手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胡兴好团队一直从事人工肌肉驱动机理的研究。他们在此前的相关研究中,提出一种新型高性能电化学驱动人工肌肉,探索出了人工肌肉的全新驱动机理。这为人工肌肉的实际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团队开始探索纤维人工肌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然而,一根纤维人工肌肉直径仅有100多微米,粗细同头发丝差不多。如果将其应用在外骨骼机器人等医疗辅助设备上,对能量、功率、材料等要求很高。胡兴好认为,要让细如牛毛的纤维人工肌肉在医疗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是要从“小”方面入手。

  胡兴好告诉记者,他曾读过的一篇科技小说中,介绍了一个关于小鼠的生物实验,受伤的小鼠贴了膏药后恢复了肌肉功能。这个描述让胡兴好大受启发,他由此想到把人工肌肉做成生物胶带。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类似的生物胶带。

  “普通医疗胶带是靠药物起作用帮助患者恢复,有效性短,药物失效了就不能再使用;而生物胶带靠的是物理作用,用人工肌肉的收缩带动人体肌肉收缩。而且这种生物胶带体积小、便携带,随时可用,还能反复使用。”胡兴好介绍。

  解决结构设计和凝胶材质问题

  要想真正制出生物胶带,还需要根据对生物胶带的特殊要求,进一步解决结构设计和凝胶材质这两个关键问题。为了让生物胶带轻便美观,团队首先从改变电极结构入手,以减轻生物胶带的重量。实验室过去通常采用的是单根纤维电极与其他电极材料组成的三电极系统。在新研制的生物胶带中,团队采用的是两根纤维组成的相对电极,这样能够使生物胶带的重量大大减轻。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峰瑞介绍,测试结果表明,改变电极结构后的生物胶带,性能基本不受影响。

  随后,团队又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纤维人工肌肉材料的改性上。碳纳米管纤维是国际公认的制作人工肌肉的理想材料之一,加捻成螺旋结构的碳纳米管纤维可以在多种方式下进行驱动。胡兴好解释,碳纳米管纤维有很多孔隙。在电化学电压作用下,电解液中的溶剂化离子,会跑到碳纳米管纤维的孔隙中,从而使碳纳米管纤维的体积增大;再通过类似搓麻绳的加捻过程,就可将碳纳米管纤维体积膨胀转化为长度收缩。

  “以前,我们关注的是在外界电压作用下,纤维人工肌肉可以伸多长、缩多短。现在,我们设计生物胶带是为了带动人体肌肉运动,我们更关注纤维人工肌肉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能够产生多大的力。”胡兴好说。

  要让纤维人工肌肉在静止状态下产生更大的力,除了要优化材料,让更多数量的溶剂化离子进入碳纳米管纤维,还要增大每个进入离子的有效体积。其中,电解液的选择非常关键。通过实验,胡兴好团队最终决定采用有机电解液,使得制备的纤维人工肌肉输出应变提高了16%

  生物胶带是一种凝胶敷贴。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类似果冻的凝胶就充当了有机电解液,可以有效驱动纤维人工肌肉。但胡兴好发现,电解液从液体变为凝胶后,纤维人工肌肉的性能出现明显衰减。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团队不断更换凝胶的选型和浓度,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凝胶电解液,使纤维人工肌肉在凝胶电解液下的输出应变也能达到10%

  走向临床仍需进一步优化

  在胡兴好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两条涂覆凝胶的黑色纤维人工肌肉被固定在硅胶材料中。这就是生物胶带的雏形。把生物胶带贴在皮肤上,施加13伏左右的电压,人会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皮肤和肌肉随着胶带收缩。这相当于给人体肌肉施加外力,帮助受伤的肌肉康复。

  “如果将来生物胶带应用到临床,可以将柔性电池、柔性传感器和纤维人工肌肉一起封装在硅胶基体中,制成自供电、可穿戴的生物胶带,类似于柔性显示屏。还可以通过手机App来操作和监控生物胶带的收缩效果,提升患者的体验度。”胡兴好说。

  目前,生物胶带还只是实验室成果,在透气性、使用寿命和工艺制作流程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生物胶带目前使用的基底材料是柔性且无害的硅胶,但基底材料的透气性较差,如果长期使用,需要提高透气性。此外,生物胶带除了本身需要优化,应用于临床还要考虑对不同位置肌肉复健的适用性、肌肉复健时的通断频率等问题。

  基于纤维人工肌肉制作出的生物胶带,只是电化学人工肌肉的应用场景之一。胡兴好表示,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探索电化学驱动人工肌肉的机理。在机理清晰的基础上,他们还将广泛开展纤维人工肌肉的应用研究,例如制作用于手部康复的康复手套、外骨骼机器人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23/c14739-40164682.html

 

 

返回目录>>

 

昆虫表皮提取物或可促进感染伤口愈合

2024-01-2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史俊斌 通讯员龚秋雨)记者121日从西安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教授张广健团队,联合该校材料学院教授黄银娟团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刘田团队,从亚洲玉米螟表皮中提取出一种高丰度蛋白,并将其用于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伤口愈合。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纳米》上发表。

细菌感染是伤口愈合和皮肤再生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伤口。但因耐药性和缺乏合适的皮肤修复微环境等影响,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有效抵御多药耐药细菌感染,并同时促进感染伤口愈合和皮肤再生,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使用了盐溶液诱导亚洲玉米螟表皮蛋白自组装成膜状敷料样结构,发现组装体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组装体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对于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甚至部分真菌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这为天然产物抗菌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科研人员进一步构筑伤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大鼠模型,确定了组装体在抗菌和加速感染伤口愈合中的疗效,并初步探究了可能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发现了昆虫表皮蛋白自组装体在感染伤口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昆虫蛋白制备简易、绿色经济、安全稳定等优异特性,为昆虫蛋白敷料应用于临床提出了新策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23/c14739-40164679.html

 

 

返回目录>>

 

干细胞应用为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2024-01-2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黄琪奥)121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教授徐海伟团队与陆军军医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范晓棠团队,指出了基于类器官平台富集的人视网膜祖细胞外囊泡可对损伤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起到保护作用,为开发建立下一代再生医学药物、创新视网膜变性治疗方式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细胞外囊泡杂志》发表。

  据介绍,年龄相关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多种视网膜变性疾病,是造成视觉损害和致盲的重要原因,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感光细胞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性死亡,是这类疾病的核心致病环节,且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方法。因此,如何延缓感光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死亡,无疑是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关键。

  “经过多年研究,干细胞的应用为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多项临床试验,探索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干细胞移植在恢复患者视力方面展现出较大潜力。”徐海伟说,开发建立优化的视网膜干细胞产品及阐明干细胞治疗机制,是临床转化的必经之路。

  为此,团队把目光投向了类器官来源的干细胞产品。“类器官是由干细胞培养而来的迷你器官组织,是产生细胞药物的原料工厂。细胞外囊泡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膜结构的小泡,可以作为新型干细胞药物。相较于传统的干细胞移植治疗,细胞外囊泡可以工业化制备、运输、储存,且具有较低的成瘤性及免疫原性,因此独具优势。”徐海伟介绍,类器官技术及细胞外囊泡介导的无细胞疗法的兴起,有望创新生物药物的研发。因此,他们决定结合类器官及细胞外囊泡两大利器,探索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新模式。

  研究过程中,团队基于类器官平台成功分离获得了人视网膜祖细胞外囊泡,并将其与经典的人胚胎干细胞外囊泡进行了生物学特征比较。研究人员通过4D蛋白组学测序,揭示了类器官来源的人视网膜祖细胞外囊泡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并具有独特的调节脂代谢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外囊泡可以整合进入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线粒体网络,提高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脂肪酸氧化能力,挽救由于脂质过载导致的细胞损伤,对视网膜变性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徐海伟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类器官来源的视网膜干细胞产品的开发及其临床转化研究。后续团队还将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类器官来源的视网膜干细胞外囊泡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让该项技术尽快应用于临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23/c14739-40164678.html

 

 

返回目录>>

 

我学者首次大规模揭示小细胞肺癌蛋白组学图谱

2024-01-2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春)121日记者获悉,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国际上大规模揭示小细胞肺癌的蛋白组学图谱,为小细胞肺癌个性化治疗带来希望。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该研究由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教授张鹏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周虎团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季红斌团队、研究员高大明团队合作完成。

  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15%,是所有肺癌亚型中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亚型,5年生存率仅为5%。小细胞肺癌难以通过基因突变信息获得有效靶点和分子分型,导致其治疗手段单一,患者总生存率一直难以提高。分子表征与组学研究的不足,极大限制了小细胞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迄今为止,仅有少量针对小细胞肺癌临床样本的基因组研究被报道。

  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执行者,是95%以上药物的作用靶点。“全面系统地揭示小细胞肺癌的蛋白质组学图谱,将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小细胞肺癌的病理机制,对于实现更精准的小细胞肺癌分子分型和个性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张鹏说。

  该研究对11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样本进行了蛋白质基因组学分析。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质组等多维组学数据,团队系统揭示了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特征,为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预后监测、分子分型和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人员通过对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监督分析,筛选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他们发现,HMGB3基因的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在独立队列临床样本中验证了这一关系。机制研究表明,HMGB3可通过转录调控细胞连接相关基因表达,促进小细胞肺癌的细胞迁移。

  通过系统分析小细胞肺癌的免疫微环境特征,研究人员发现ZFHX3基因突变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升高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在免疫联合化疗的小细胞肺癌临床试验患者的肿瘤样本中,证实了ZFHX3基因突变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疗响应,提示ZFHX3基因突变或可作为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多组学数据,将小细胞肺癌分为4个亚型,系统揭示了各亚型独特的分子特征,并提出了潜在治疗策略。

  上述研究成果为小细胞肺癌的病理机制解析、预后检测、分子分型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研究产生的高质量大数据,将为广大小细胞肺癌基础与临床研究者提供支持,推动小细胞肺癌研究领域的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23/c14739-40164676.html

 

 

返回目录>>

 

依靠“分子指纹”有望实现肠癌早期筛查

2024-01-2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衣晓峰 记者李丽云)记者121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获悉,该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教授黄睿及其团队深入探讨了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对肠癌肿瘤微环境和内质网应激机理进行了揭示,挖掘出多个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的分子标志物。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转化医学》上。

  作为全球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二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一直是医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目前,我国的肠癌患病率和患病年龄正呈“双上升”的趋势。

  团队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及多中心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对肠癌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进行系统研究,锁定了多种肠癌分子标志物。这些标志物有助于对肠癌做出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其中,特定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视为肠癌的“分子指纹”,为早期筛查提供有力支撑。

  黄睿介绍,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和调节多种生理功能方面有着重大意义。此前,许多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与肠癌之间关系密切。其中,一种名为具核梭杆菌的细菌颇受关注。这种细菌常见于人体口腔和肠道中,尤其是在肠道内可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网络。团队发现,具核梭杆菌与肠癌转移间存在一定关联,这为肠癌预后锁定了新的研究方向。后续研究表明,在具核梭杆菌感染后,肿瘤细胞内的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CCL22)表达水平会显著升高,并且CCL22表达水平高的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时间。

  据悉,该研究成果为肠癌领域的临床实践拓展了新视角,也为患者个体化诊疗及更准确的预后评估奠定了基础。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23/c14739-40164674.html

 

 

返回目录>>

 

日服复合维生素可能减缓老人记忆力下降

2024-01-2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22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每天服用复合维生素的老年人在记忆力测试中的表现优于服用安慰剂的老年人。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

  该研究负责人、哈佛医学院的乔安·曼森称,在她们的研究中,结果相当于将老人的认知衰老减缓了两年,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这项研究旨在了解服用复合维生素或可可提取物补充剂是否有助于预防60岁以上人群的心脏病或癌症。一部分参与者接受了记忆力测试,以测量其中任何一种补充剂是否会带来任何心理影响。

  在试验中,573名受试者被分为两组,分别服用两种补充剂和安慰剂,这些人在研究开始时和两年后接受了现场记忆测试。结果显示,服用复合维生素的老人在记忆力测试中的表现略好于服用安慰剂的人。这与在线或电话记忆力测试的结果相符。

  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维生素有望成为一种安全且负担得起的策略,保护老年人的记忆能力,减缓认知衰老。不过,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复合维生素的哪些成分带来了上述好处。

  英国阿斯顿大学医学院注册饮食学家、高级讲师杜安·梅勒指出,由于最新试验不是为了研究记忆效应而设计的,所以需要专门对此开展进一步研究。这并非最终结论,人们仍需谨慎对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23/c14739-40164659.html

 

 

返回目录>>

 

喝牛奶或降“乳糖不耐”者Ⅱ型糖尿病风险

2024-01-2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22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代谢》2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无法产生乳糖酶(非持续产生乳糖酶)的成年人如果增加牛奶摄入,可能使他们罹患Ⅱ型糖尿病(T2D)的风险下降。研究显示,牛奶摄入增加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组特定菌种和循环代谢物的水平,这与Ⅱ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有关,但这一结果仅在乳糖酶缺乏个体中出现。

  乳糖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rs4988235基因型决定了一个人成年后是否能持续表达乳糖酶。不能持续产生乳糖酶(GG基因型),很多情况下就会出现人们常说的“乳糖不耐”。

  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中国苏州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此次在中位随访时长6年的时间里分析了西班牙裔社区健康研究/拉美裔研究(HCHS/SOL)的12653名受试者的宿主基因型、肠道微生物组和血液代谢物水平。团队通过两次24小时饮食回顾和一次食物倾向问卷,评估了受试者的牛奶摄入。团队仅在非持续产生乳糖酶的受试者中发现,牛奶摄入每增加一人份(即一杯液体牛奶),与Ⅱ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约30%有关。他们还在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167172名受试者中验证了牛奶摄入、乳糖酶基因型和Ⅱ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团队在西班牙和拉丁裔队列中发现,牛奶摄入与非持续产生乳糖酶个体肠道菌种丰度的独特改变有关,研究中观察到的双叉杆菌与Ⅱ型糖尿病风险下降有关;牛奶摄入还与非持续产生乳糖酶受试者体内血液代谢物水平的特异性变化有关,如支链氨基酸和色氨酸代谢物的改变,这都被认为与Ⅱ型糖尿病风险降低有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23/c14739-40164655.html

 

 

返回目录>>

 

针对未知病原体

世卫组织呼吁为X疾病”作准备

2024-01-2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22日电 (记者张佳欣)在近期举行的2024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种被命名为“X”的未知病原体成为全球领导人集中讨论的焦点。据外媒近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呼吁各国在今年5月以前签署“大流行病条约”,为应对“X疾病”这一共同的敌人作准备。

  X疾病”本身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一个标签,指代新发现的病原体或任何具有大流行潜力的已知病原体。根据2022WHO的新闻稿,它被添加到2017年研究的病原体短名单中,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和埃博拉等已知“杀手”并列,可能导致严重的全球流行疾病。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高级学者阿梅什·阿达贾博士表示,“X疾病”预计将表现为一种呼吸道病毒。这种病毒可能已存在于动物种群中,但尚未传播至人类宿主。他解释说,动物宿主可能是携带冠状病毒的蝙蝠,也可能是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又或是其它类似于猪的动物。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称,这种假设的X疾病”致命性或比新冠病毒感染高20倍。

  谭德塞表示,X疾病”引起了很多关注,但这并不是一个新提法。WHO首次使用该术语是在2018年。谭德塞说,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是第一个“X疾病”,科学家和专家正在积极学习抗击新冠的经验。如果人们没有作好应对“X疾病”的准备,这种严重的疾病可能会造成比新冠更大的伤害。

  谭德塞呼吁,各国需要针对新疾病建立更好的预警系统,卫生服务能力也需要提高,以应对医疗需求意外激增的情况。目前,WHO已经采取措施,包括设立流行病基金以及在南非建立技术转让中心,以解决疫苗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23/c14739-40164653.html

 

 

返回目录>>

 

我国努力让更多群众看上好中医

2024-01-23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2日电(记者田晓航)记者从22日在京开幕的2024年全国中医药局长会议上了解到,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预计达12.8亿人次,实现稳中有增,我国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为了让更多群众看上好中医,我国多措并举加快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在会上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将14个中医医院纳入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布局建设27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推进62个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138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同时,为不断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推进会,支持440个县级中医医院每个医院建成两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一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以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为龙头筑牢基层网底。

  随着我国中医药服务网络日益完善,群众看中医越来越便捷。据介绍,目前,我国89%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62.8%的妇幼保健院设有中医类临床科室,23个省份中医馆基本实现全覆盖。

  2024年,我国将以深入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为抓手,以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2024年我国拟制定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管理办法,遴选建设150个左右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实施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能力提升行动……一系列举措将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23/c14739-40164547.html

 

 

返回目录>>

 

8部门:到2030年末,家庭健康指导员覆盖100%的村(社区)

2024-01-2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2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消息,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联合全国爱卫办、民政部办公厅、体育总局办公厅、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全国妇联办公厅、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健康家庭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面部署健康家庭建设工作,以健康家庭构筑健康中国牢固根基。

《通知》指出,健康家庭是指家庭成员履行自身健康第一责任,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传承优良家风家教,家庭环境卫生健康,家庭成员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处于良好状态的家庭。健康家庭建设要达到以下目标: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到2025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25%;到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

——培育优良家庭文化。到2025年,优化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广泛知晓,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科学养育技能广泛普及;到2030年,注重健康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新型婚育文化蔚然成风,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

——培养家庭健康指导员。每个村(社区)配备1-2名家庭健康指导员,到2025年末,覆盖90%以上的村(社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30年末,覆盖100%的村(社区)。

——建成家庭健康服务阵地。到2025年末,家庭健康服务阵地覆盖50%以上的村(社区);到2030年末,家庭健康指导服务机构覆盖90%的村(社区)。

——培树健康家庭典型。培树一批不同特色的健康家庭典型,到2025年末,100%的村(社区)至少有一个健康家庭典型;到2030年末,100%的村民小组(网格)至少有一个健康家庭典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22/c14739-40164083.html

 

 

返回目录>>

 

干细胞应用为治疗
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2024-01-2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黄琪奥)121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教授徐海伟团队与陆军军医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范晓棠团队,指出了基于类器官平台富集的人视网膜祖细胞外囊泡可对损伤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起到保护作用,为开发建立下一代再生医学药物、创新视网膜变性治疗方式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细胞外囊泡杂志》发表。

据介绍,年龄相关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多种视网膜变性疾病,是造成视觉损害和致盲的重要原因,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感光细胞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性死亡,是这类疾病的核心致病环节,且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方法。因此,如何延缓感光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死亡,无疑是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关键。

“经过多年研究,干细胞的应用为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多项临床试验,探索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干细胞移植在恢复患者视力方面展现出较大潜力。”徐海伟说,开发建立优化的视网膜干细胞产品及阐明干细胞治疗机制,是临床转化的必经之路。

为此,团队把目光投向了类器官来源的干细胞产品。“类器官是由干细胞培养而来的迷你器官组织,是产生细胞药物的原料工厂。细胞外囊泡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膜结构的小泡,可以作为新型干细胞药物。相较于传统的干细胞移植治疗,细胞外囊泡可以工业化制备、运输、储存,且具有较低的成瘤性及免疫原性,因此独具优势。”徐海伟介绍,类器官技术及细胞外囊泡介导的无细胞疗法的兴起,有望创新生物药物的研发。因此,他们决定结合类器官及细胞外囊泡两大利器,探索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新模式。

研究过程中,团队基于类器官平台成功分离获得了人视网膜祖细胞外囊泡,并将其与经典的人胚胎干细胞外囊泡进行了生物学特征比较。研究人员通过4D蛋白组学测序,揭示了类器官来源的人视网膜祖细胞外囊泡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并具有独特的调节脂代谢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外囊泡可以整合进入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线粒体网络,提高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脂肪酸氧化能力,挽救由于脂质过载导致的细胞损伤,对视网膜变性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徐海伟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类器官来源的视网膜干细胞产品的开发及其临床转化研究。后续团队还将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类器官来源的视网膜干细胞外囊泡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让该项技术尽快应用于临床。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研究发现一种导致红斑狼疮的基因突变

2024-01-22    新华健康

 

  新华社北京122日电 德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科学·免疫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一种基因突变会使人体免疫系统失衡,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可导致身体出现炎症,对受影响器官造成永久性损伤。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与蛋白质UNC93B1相关的基因突变能间接影响免疫细胞内关键受体,这会让整个免疫系统的相关机制“脱轨”,就可能导致红斑狼疮。

  据研究人员介绍,为使人体能对入侵的病原体快速做出反应,免疫细胞中存在一定数量的TLR7受体。该受体可识别病原体的遗传物质,触发免疫反应。正常情况下,细胞会不断产生和降解这种受体来维持某种平衡。

  研究发现,在降解细胞内TLR7受体的过程中,一种名为BORC的蛋白质复合物发挥着重要作用,而BORC需要蛋白质UNC93B1来正确推动整个降解过程。一旦降解过程出错,TLR7受体就会在免疫细胞中积累,进而倾向于识别人体自身的遗传物质,导致对自身的免疫反应,引发红斑狼疮。研究人员已在一名儿童时期就已发病的红斑狼疮患者身上确认,与UNC93B1相关的基因突变正是其发病原因。

  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有助开辟新的红斑狼疮治疗方法,检测与UNC93B1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成为治疗的一部分,而且过去医生主要考虑用药物抑制炎症,而利用新发现的机制,有望从一开始就遏制炎症发展,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40122/

 

 

返回目录>>

 

美国彭博新闻社:菲律宾生育率下降会成全球劳工问题?

2024-01-23    环球时报

 

美国彭博新闻社118日文章,原题:菲律宾的婴儿问题有一天会成为全球性的劳工问题  菲律宾仍然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但它决心降低出生率,并将家庭规模的缩小视为通往繁荣之路。这个拥有1.15亿人口的群岛国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如今,对马尼拉来说,重要的是利用生育率急剧下降带来的势头,利用未来一到二十年的时间投资于教育、技术和基础设施。政府的想法是利用这一窗口实现工业化飞跃,并培养一支适应现代经济的劳动力队伍。对菲律宾来说,这是一个巨大机遇和巨大障碍并存的概念。

批评人士早已指出,生育率下降在亚洲各地已经根深蒂固,非常危险。2022年,对该国人口进行的最新人口普查结果很惊人:总生育率降至1.9,已低于人口自然更替水平。亚洲开发银行一名经济顾问称,与2017年的2.72018年前的3.0相比,2022年的1.9“令人瞠目”。尽管这并不是菲律宾迫在眉睫的危机,但从一些富裕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家庭规模变小的趋势一旦开始,就很难在短时间内逆转。

菲律宾为全球市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在马尼拉市中心繁华大道上的任何一个早晨,中介都会挥舞着广告,招聘船舶驾驶员、厨师和维修人员。超过一半的菲律宾护士在完成学业后会选择出国工作,薪酬往往是一个决定性因素。马尼拉当局一度禁止护士离开该国,维尔玛·博尼法西奥是第一个承认自己是“异类”的人。在一所护理学校担任领导的她选择留在菲律宾,而在她1996年的护理毕业班中,只有6人留下来。她估计,大约75%的在校生最终会去海外。她哀叹道,“我们的学校因为缺少教师已经减少了招生。而如果人数如此短缺,我们又该如何维持菲律宾甚至全球的护士人数?”

大部分菲律宾人选择出国打工并不完全是一件负面的事。汇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流动,约占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的10%,这是菲律宾国家经济与发展局局长巴利萨坎平衡行动的一部分。在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东亚经济繁荣期,菲律宾并没有实现高速增长。当邻国发展制造业供应链时,菲律宾错过了它的阳光时代,而利用所谓的人口红利是弥补其短板的关键。当菲律宾适龄工作人口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其他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很容易为经济增长添上几个百分点。巴利萨坎告诉我,“这是一笔很大的好处。不幸的是,这不会持续太久。就菲律宾而言,这可能会持续一到二十年。”只有当国家能够通过投资于工人的素质来提高这一群体的生产力时,第二次红利才会到来。

在菲律宾城市和农村之间生育率也存在差异。马尼拉地区的最新总生育率降至1.2,远低于全国水平,而南部棉兰老岛的总生育率为3.1。马尼拉的何塞·法贝拉纪念医院专家卡布拉尔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机会。生活中还有比做妈妈更重要的事情。”

对于依赖进口劳动力的发达国家来说,加强自己的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今天至关重要,提高薪酬和工作条件也很重要。而对菲律宾而言,它也必须谨慎看待自己的选择。在变成老龄化社会之前,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可能存在矫枉过正的危险,并有可能像该地区其他国家一样,留下自己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HpuCr6TAE

 

 

返回目录>>

 

以色列批准销售人造牛肉,引发科技界讨论

2024-01-23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 “全球首个国家批准销售人造牛肉。”《以色列时报》日前报道称,以色列卫生部表示,该国已批准销售首批由实验室培育的人造牛肉。这引发了科技界的广泛讨论。

报道称,以色列Aleph Farms公司通过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成功在实验室培育出人造牛肉。这种牛肉由一头美国安格斯母牛的受精卵细胞培育而成。支持这项技术的人认为,人造牛肉不涉及对动物的屠宰,大大减少了对动物的伤害和传统肉类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有专家表示,大规模生产人造肉意味着高昂的成本。一些人还担忧,这可能导致对自然的过度干预。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HpqJy0nM3

 

 

返回目录>>

 

西媒:西班牙2023年共做了5861台器官移植手术,数量全球领先

2024-01-23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西班牙卫生部下属的西班牙国家器官移植组织日前发布了最新统计数据:该国2023年共做了5861台器官移植手术,打破新冠疫情前的历史最高纪录,手术数量居全球领先地位。

据《西班牙人报》近日报道,2023年西班牙各类器官移植手术数量都有所增加,包括3688台肾脏移植手术、1262台肝脏移植手术、479台肺移植手术、325台心脏移植手术、100台胰脏移植手术和7台肠移植手术等。据统计,西班牙每百万居民去年平均做了122.1台器官移植手术,超过2019年的最高纪录115.9台。在器官捐赠方面,西班牙去年共有2346人捐赠器官,超过疫情前2019年的最高纪录2302人。过去34年,该国共完成13万多台器官移植手术。西班牙具有相对完善的器官捐赠和移植系统,以及技术过硬的医疗团队。西班牙卫生部表示,该国是目前全球唯一可以在患者心跳停止后进行器官移植的国家。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Hpq42LWCS

 

 

返回目录>>

 

多部门解读银发经济:“银发一族”也有“诗和远方”

2024-01-2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2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左雨晴)“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当下需求,将是年轻人的未来需要。”

122日,国新办举行《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多部门负责人介绍了相关情况。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4个方面26项举措。

 “预备于老”相关产业纳入银发经济范畴

什么是“银发经济”?“银发经济”只与老年人有关?

发布会提出,银发经济的内涵包含“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和“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两个方面。其中,将“预备于老”的相关产业纳入银发经济范畴,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框架下的总体考虑。

“从个体的生命周期看,老年阶段和未老阶段并不是割裂开的,应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谋划。在未老阶段进行物质和财富储备、健康管理,在老年阶段才能更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指出,着力解决养老服务的深层次问题,努力提高亿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也会为中青年砥砺奋进减少家庭的后顾之忧。因此,培育相关产业,促进代际和谐,既是发展银发经济的题中之义,也是必要一环。

我国家政从业人员超过3000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渐加深,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日常照料需求在持续增长,家政服务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朱光耀在发布会上称,据行业协会测算,目前我国家政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

朱光耀介绍,自去年10月起,商务部组织各省市区开展家政服务招聘季活动,通过“直播招聘”这个互联网招聘新渠道,助力家政企业精准推介家政服务岗位,提高招聘效率,提升家政服务供给能力。目前,四川、安徽、河南、天津、湖南等20多个省市区已经开展直播招聘活动,企业参与活跃,有意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员也有了更多、更便捷的就业渠道。

 “银发一族”也有“诗和远方”

银发潮还蕴含哪些新机遇?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表示,银发经济覆盖面广,但现阶段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而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旺盛和迫切,却尚未得到有效满足,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比如,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意见》明确提出谋划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科技攻关项目,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

再以旅游业为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老龄化步伐加快,旅游不再是年轻人专属,“银发一族”也有“诗和远方”,体现在旅游服务需求中老年人占比大幅增加,旅游服务供给中特色适老服务大幅提升,旅游市场规模中银发旅游占比大幅提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HpkL17mnh

 

 

返回目录>>

 

阿根廷报告31例西方马脑炎人类确诊病例

2024-01-23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121日,阿根廷卫生部确认,该国共发现31例人感染西方马脑炎病毒病例。

阿卫生部在一份公报中说,病例主要集中在该国中部地区,31例病例中有29例发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和圣菲省。死亡病例2例,均为65岁以上老人。

西方马脑炎是一种罕见的蚊媒病毒性疾病,人马共患。鸟类也是相关病毒的宿主。世卫组织说,病毒可通过携带病毒的人和动物的移动传播到其他地区,特别是可能通过鸟类飞行迁徙而传播较广。世卫组织说,在人类感染者中,西方马脑炎病毒可导致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等疾病,程度从亚临床、中度到重度症状都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HonCWL0sw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