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9-27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2023年健康生活方式核心要点发布 2023-09-2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闫妍)今天,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在北京召开2023年健康生活方式核心要点发布解读会。会上发布了孕妇、乳母、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以及职业人群的最新健康生活方式核心要点,引导公众从我做起,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最佳健康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和人群特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健康的基石。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围绕我国不同人群当前存在的健康问题,制定了健康生活方式核心要点(2023),包括六类人群43条核心要点,从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良好睡眠、积极社交、主动学习等方面对不同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给出更加精准的指导,引导各类人群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处处长赖建强表示,健康生活方式核心要点(2023)紧紧围绕健康生活方式、生命早期营养与慢性病防控相关理论,实现了全生命周期各人群的全覆盖,对“三减三健”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如健康口腔中增加了对味觉的关注,健康骨骼中增加了肌肉、关节的内容等。同时,延伸了健康生活方式涵盖的内容,将母乳喂养、终身学习、接种疫苗等也纳入健康生活方式的范畴。 此次健康生活方式核心要点(2023)的发布与解读,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健康知识普及、中小学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老年健康促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理念,也为广大媒体参与健康科普传播工作提供了科学权威的基础性支撑。 据悉,目前全国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县(区)覆盖率已超过97%,提前完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提出的“到2025年覆盖率达到95%”的目标。我国已累计建成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健康小屋、健康步道等12类健康支持性环境近10万个,招募与培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90余万人次,行动理念与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6/c14739-40085835.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提醒您:国庆假期出境游,疟疾防控放心头 2023-09-2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疟疾是什么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因发作时患者会感觉“发冷”、“发热”、“寒战”,俗称“打摆子”,古代称为“瘴气”。感染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四种,此外,诺氏疟原虫也能感染人体。中国已在2021年被世卫组织认证为无疟疾国家。由于人员的跨境流动,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疟疾病例输入,并时有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疟疾流行国家 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美洲地区等,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疟疾高度流行。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巴西、缅甸等热门旅游国家均有疟疾病例报告。 出境游注意事项 出境前: 应了解目的地国家的疟疾流行状况,学习疟疾防治知识,可向当地海关或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预防药物使用。 境外游期间: 1、尽量避免在流行国家或地区的黄昏到次日黎明时段(蚊虫活动高峰期)到野外活动; 2、夜晚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和长裤,皮肤暴露处涂抹防蚊虫叮咬的驱避剂,防止叮咬; 3、睡觉时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 4、一旦出现发冷、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防止病情恶化。 回国入境时: 若有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如实向海关申报健康状况及疟疾流行区旅居史,配合做好传染病排查工作。 回国入境后: 短期赴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的回国人员入境后1个月内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史,以便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避免发生生命危险。 非短期赴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的回国人员,入境后建议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疟原虫检测。入境后2年内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及时到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史。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yrdgz/202309/t20230925_269820.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2023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援疆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 2023-09-2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9月22日,2023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援疆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刘苏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李旭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充分肯定新时代以来卫生健康援疆工作取得的成效。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统筹推进新疆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探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以更强责任、更高质量做好新时代卫生健康援疆工作。 中央统战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司局、单位负责同志,19个对口援疆省(市)卫生健康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受援地区有关单位同志参加了会议。山西、福建、河南、湖南和喀什地区、阿拉尔市卫生健康委作交流发言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caiwusi/s3578c/202309/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与海科中心开展专题交流 2023-09-2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9月15日上午,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群带队赴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海科中心)开展专题交流,海科中心主任宋悦谦陪同参观海科中心实验室,观看海科中心宣传片,介绍海科中心整体情况。随后,双方相关部门领导、业务人员围绕各自业务工作实际,聚焦协同发展核心问题,结合未来合作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 宋悦谦主任指出,中国疾控中心是全国疾控体系的龙头机构和技术权威,海科中心在全国海关系统中也发挥着科技引领、集约抓总的龙头作用,此次两个系统的国家级技术支撑单位开展专题交流,对于更好服务国家决策、合力守好国门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双方在前期相关业务领域已开展大量合作的基础上,从更高层面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优化资源共享,扩大合作范围,形成创新合力。 李群副主任表示,中国疾控中心高度重视与海科中心的合作,双方的机构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高度契合,此次交流活动加深了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合作方式和工作思路,希望双方在此次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战略合作相关事宜,形成更加详细的工作清单,以中国疾控中心和海科中心的合作带动两个系统相关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维护好国门生物安全。 中国疾控中心办公室、科技处、教育处、信息中心、全球公卫中心、应急中心、传染病处等相关部门参与交流。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9/t20230925_269822.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中心召开2023年全省新冠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年会 2023-09-26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度全省新冠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年会暨流感/禽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技术培训班于9月19日至9月22日在江苏省常州市顺利举办。会议由省疾控中心急传所所长鲍倡俊主持。 全省各设区市疾控中心分管主任,负责急性传染病监测、实验室检测的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部分县(市、区)疾控中心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流感监测哨点医院负责流感监测的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共计26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培训班旨在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在流感和禽流感等疫情防控方面的能力,加强对流感、新冠的监测和应对经验的分享,以及探讨最新的技术和方法。会议内容涵盖了多个重要主题,其中包括呼吸道病毒网络监测、流感疫苗接种策略优化、新冠病毒抗体检测技术、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以及流感和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征、进化规律和变异分析方法等。由来自国家疾控中心、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等单位的杰出专家进行讲解,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知识。培训班还为各级疾控中心、哨点医院的代表们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分享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常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等地区的疾控中心和哨点医院的交流报告提供了实际操作层面的经验分享,对于进一步改进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的召开提高了各地监测预警和暴发疫情的处置能力,参会者通过培训和讨论,更好地了解了流感和禽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方法,为应对未来的疫情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做好全省秋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jscdc.cn/zxzx/zhongxinzixun/202309/t20230926_75916.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我学者揭示胰腺癌转移分子新机制 2023-09-27 科技日报 记者9月25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普外科孙备教授团队深入揭示了环状核糖核酸影响胰腺癌转移的新机制,为胰腺癌基础研究拓展了新思路、新视角。相关论文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癌症》在线发表。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多数患者术后生存期仅为1年左右,5年生存率不足11%。因为胰腺癌发病隐匿,致使超过80%的胰腺癌患者确诊时已发生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彻底丧失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因此,探究胰腺癌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及其转移分子机制,对胰腺癌诊治有重大意义。 有证据表明,环状核糖核酸在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代谢、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和化疗反应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环状核糖核酸在胰腺癌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尚未完全阐明,进一步探究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或为胰腺癌早期诊断以及环状核糖核酸作为驱动基因调控胰腺癌进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孙备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继盛教授及该院赵忠杰博士、杨文博博士、孔瑞教授等团队成员结合胰腺癌患者标本测序数据及大量临床样本分析,筛选出在胰腺癌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的环状核糖核酸——circEIF3I,发现并验证其与胰腺癌病人预后呈显著负相关。团队通过一系列实验,进一步证实circEIF3I具备显著促进胰腺癌侵袭与转移的能力。 位于细胞膜上的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是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的使动因素,除了在细胞膜表面直接激活SMAD3蛋白之外,活化的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还会触发细胞的内吞作用,进而被内化至早期内体,该受体在早期内体上同样能激活SMAD3蛋白。孙备团队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实验,充分明确了circEIF3I充当SMAD3蛋白与AP2A1蛋白间的分子支架,促使SMAD3蛋白向早期内体富集,使SMAD3蛋白被早期内体上的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激活,其被激活后将促进肿瘤的增长以及肿瘤转移的发生。 专家评价,circEIF3I有望成为胰腺癌潜在治疗靶点,在今后用于胰腺癌新药研制方面展现出光明前景。孙备团队另辟蹊径,从环状核糖核酸入手,首次阐释了胰腺癌细胞中非经典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活化的分子机制,有望为转化生长因子-β相关药物靶点设计及新药研发筑牢理论根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7/c14739-40086063.html 返回目录>> 极端高温或在未来2.5亿年灭绝哺乳动物 2023-09-27 科技日报 根据《自然·地球科学》26日发表的一项模型研究显示,在约2.5亿年后下一个超大陆形成时,炎热气候将会超出哺乳动物生理极限。 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有避免过热的策略。但温度长时间超过40℃会导致许多哺乳动物死亡,而潮湿会加剧热应激。当下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很可能导致某些地区达到这一生理极限,但即使在极端变暖的场景下,地球大多数地方对哺乳动物仍然是宜居的。而下一个超大陆(有科学家称之为“终极盘古大陆”)预计将在2.5亿年后形成,现在所有的陆地会合并成一个超大陆。这一过程对哺乳动物物种的影响尚不明确。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他们认为,因火山气体排放,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将升高至现在两倍,未来太阳也会释放出比现在多2.5%的辐射。研究认为,这使大陆上只有8%的区域对哺乳动物宜居,随着种群缩小和分离,灭绝风险随之上升。 但研究团队同时提到,他们的预测并不绝对确定,未来超大陆的其他构造变化可能会改变结果。他们还强调,其他演化或人类相关活动可能会使哺乳动物灭绝发生在超大陆形成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7/c14739-40086059.html 返回目录>> 无需每天服用药物 新型水凝胶注射液治疗艾滋病更简便 2023-09-27 科技日报 据《美国化学会杂志》25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在适当条件下自组装成凝胶的新注射溶液可以帮助控制艾滋病病毒,这种凝胶在6周内释放出稳定剂量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拉米夫定,这与目前任何可用的疗法均不同。这一研究成果或使患者无需每天服药就能治疗艾滋病。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表示,艾滋病治疗中的主要挑战是需要对病毒进行终身管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减少给药频率,帮助患者坚持治疗方案。 研究团队证明,在模拟血浆条件的试管中,凝胶迅速分离成拉米夫定分子。在小鼠背部注射这种凝胶后,研究人员发现,一次注射足以维持有效和持久的药物浓度达42天,且没有副作用。 这种抗病毒物质可以在皮下注射,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在适当的位置,缓慢而稳定地释放治疗化合物,而这些正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迫切需求。 拉米夫定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治疗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的药物,因此,这种水凝胶还可帮助控制乙肝。 从长远来看,研究小组设想他们的水凝胶可以作为一种预防措施发挥作用,类似于避免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药物。 这种新型凝胶可以自行配制,留在注射部位附近,并分离成可以抵御病毒的分子,无需额外的载体或输送材料。此外,凝胶丝完全由治疗剂本身组成,注射后一切都源自相同的化合物,一旦临床疗效得到证实,这种简单的药物配方可以简化监管审批流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7/c14739-40086057.html 返回目录>> 科学控糖一日三餐是重点 2023-09-27 科技日报 近年来,“喝奶茶喝出牛奶血”等极端个案屡见报端,减糖、控糖甚至戒糖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但消费者是否真的了解糖?是否知道如何科学减糖、控糖?近日,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发布了专项调查结果,并邀请专家对调查结果进行解读。 近七成消费者有控糖意愿 本次调查显示,68%的消费者有控糖意愿,年轻人、体重焦虑人群的控糖意愿更加强烈。但《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天摄入9.1克糖,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人每天25克以内的建议。此外,居民摄入的糖仅占膳食总能量的1.9%,最高为3—6岁组,占总能量的3.4%,也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10%。 目前我国居民摄入的糖从公布数据来看并不算多,控糖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不如控盐、控油和控制总能量摄入迫切。但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近20年来,我国食糖年生产量增加了一倍多。此外,超重肥胖人群、糖尿病人群和血糖长期偏高的人群确实应当注意控制糖的摄入量。 盯紧“货架”也别忽视“厨房” 说到控糖,消费者很容易想到含糖饮料、糕点、糖果等,近年来无糖饮料、无糖食品更受到消费者青睐。本次调查发现,78%的消费者认为应控制食品、饮料中糖的摄入。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人们普遍将“减盐、减油、减糖”的焦点放在超市货架上的食品和饮料上,却忽视了一日三餐中的盐、油、糖。实际上,控制家庭厨房、食堂、餐厅后厨中盐、油、糖的使用量,对于“三减”至关重要。 消费者营养健康教育任重道远 阅读食品配料表可以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比如蔗糖、果糖、果葡糖浆是典型的含糖配料,比较隐蔽的糖还有蜂蜜、果酱、浓缩果汁等。但调查显示,能准确识别这些含糖配料的消费者不足10%。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消费者的营养健康教育任重道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征求意见稿)已经将糖作为强制标注的内容,这将有助于公众更清晰地了解食品的含糖量。但归根结底,消费者要学会自主选择和搭配出健康的膳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7/c14739-40086062.html 返回目录>> Br J Pharmacol: 靶向肿瘤血管生成的天然产物 2023-09-26 生物谷原创 癌症的特征是通过不受控制的细胞分裂而增殖的细胞的异常发展。它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在欧洲,2018年估计有391万新癌症病例(不包括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和193万死于癌症。 与此同时,2018年中国估计新增癌症病例430万例,新增癌症死亡290万人。2022年,美国预计将新增1,918,030例癌症病例和609,360例癌症死亡,其中每天约有350人死于肺癌。世界上癌症患者数量的增加突显了更多癌症预防和治疗努力的必要性。 近日,来自约翰尼斯·古滕贝格大学美因茨的研究者们在Br J Pharmac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atural Products Targeting Tumor Angiogenesis”的综述性文章,该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天然产物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药物开发潜力,并进一步帮助这些结果有效地转化为临床试验。 肿瘤血管生成是指形成新的血管以支持肿瘤的生长。这一过程对肿瘤的进展和转移至关重要,使其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癌症治疗方法。来自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天然产物具有抗血管生成的特性,可用于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进展。 在这篇综述中,研究者从四个方面综合报道了截至2023年3月的天然产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现状:1)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2)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发展(单抗、VEGFR靶向小分子和融合蛋白);3)抗血管生成天然药物综述,包括多酚类、多糖类、生物碱类、萜类、皂苷类及其作用机制;4)抗血管生成天然产物的未来前景(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剂量和副作用的测试,联合使用,独特的天然化合物的发现)。 从本文综述的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出,天然产物在开发抗血管生成和抗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如果考虑到它们的不同结构和多种作用机制。此外,天然产物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是开发新药的重要优势。 然而,由于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的复杂性以及作用机制的不明确性,使得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加工困难,生物利用度低,这使得它们很难用于临床治疗。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尝试,以发现独特的和活性的天然产物靶向血管生成,并通过高通量筛选、基因组分析等方法阐明其深入的作用机制。 此外,合理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或新的药物释放技术使天然产物作为潜在的先导结构能够被修饰,具有更强的抗血管生成活性和高选择性。值得一提的是,在考虑安全性和耐受性的同时,联合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选择。需要做出更多努力来改进精心设计的临床试验和天然产品的临床联合使用。 Xiaohua Lu et al. Natural Products Targeting Tumor Angiogenesis. Br J Pharmacol. 2023 Sep 7. doi: 10.1111/bph.16232.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704e93492d8.html 返回目录>> 红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是调节心血管健康的主要因素 2023-09-26 生物谷原创 一氧化氮合酶家族将精氨酸转化为L瓜氨酸和一氧化氮,由三个独立基因nos1、nos2和nos3编码的三种异构体组成。这些异构体也是根据它们最初被发现的组织命名的。NOS1或神经元型NOS(NNOS)是从神经元中分离出来的,NOS2是从单核细胞中分离出来的,由于受到促炎细胞因子的诱导而被称为巨噬细胞NOS或诱导型NOS(INOS)。NOS3是从内皮细胞(ECs)中分离出来的,定义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近日,来自海因里希·海涅大学的研究者们在Br J Pharmac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Red blood cell eNOS: a major player in regulating cardiovascular health.”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红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是调节心血管健康的主要因素。 传统上,红细胞(RBC)被视为体内气体和营养物质的简单载体。红细胞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非规范功能是调节一氧化氮(NO)代谢。结果表明,在低氧条件下,红细胞可清除NO,转运NO代谢产物,产生NO,从而诱导缺氧性血管扩张。红细胞还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然而,它的生理意义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体内RBC eNOS信号转导的实验研究作一综述。这些数据表明,RBC eNOS信号调节细胞内NO产生和NOheme水平,以及细胞外旁分泌NO代谢产物信号,这有助于调节外周血管阻力、血压和心脏保护。此外,本文还探讨了RBC eNOS潜在的细胞内分子机制及其在心血管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NOS上游和下游信号在成熟红细胞和红系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全面了解Arg1/eNOS/NO-GC通路在健康和疾病中复杂的细胞功能和调控机制。通过解决这些知识差距,研究者可以促进eNOS信号、NO生物利用度和血液和其他细胞/组织中的生理过程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理解,最终可能有助于改进治疗和临床结果。(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Anthea LoBue et al. Red blood cell eNOS: a major player in regulating cardiovascular health. Br J Pharmacol. 2023 Sep 1. doi: 10.1111/bph.16230.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77ee934901d.html 返回目录>> Gastroenterology:科学家识别出与人类食管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 2023-09-26 生物谷原创 对某些具有疾病倾向的家族基因进行研究在医学上会取得许多巨大进展,包括在早年心脏病发作的家族成员中发现他汀类药物。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Gastroenterology上题为“Genetic Defect in Submucosal Gland–Associated Caveolin-3: A New Paradigm in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Risk”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凯斯西储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遗传性的基因突变,其或与称之为食管腺癌(EAC,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的高致死性癌症的发生直接相关。 研究者Kishore Guda说道,有了这一发现,我们就能尽可能早地识别出那些在一生中罹患食管腺癌的高风险人群,并据此制定筛选、生活方式和疗法策略来预防癌症的发生。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有高达10%的食管腺癌或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食管腺癌的前身)患者的家庭成员患有这种疾病,这或许就揭示了一种潜在的遗传倾向。但是,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促进食管腺癌发生的特殊分子。 通过对患病家族进行研究,研究人员识别出了名为小凹蛋白-3(CAV3,Caveolin-3)的基因或许在该病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小凹蛋白包括CAV1、CAV2和CAV3,其是细胞中的结构组分,能调节参与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多种蛋白,但截至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其在食管癌(尤其是食管腺癌)中的具体作用;为此,研究人员利用分子技术和来自人类和动物模型中的样本进行研究来阐明CAV3在食管癌中的作用。 研究者了解到,CAV3通常存在于食道表面下的特化细胞中,即粘膜腺体(mucosal glands),当食道受损时,包含CAV3的细胞就会向上迁移从而治愈损伤;在研究人员发现的CAV3突变的家族中,他们发现这种突变会导致其正常功能的丧失,且无法修复已经受损的食道。本文研究表明,食道粘膜腺体(CAV3存在于其中)在受伤食道的正常愈合过程中扮演着新的角色,而且CAV3基因的遗传缺陷或许会阻止受损的食道进行正常的愈合,从而就增加了机体患食管腺癌的风险。 研究者Guda说道,这尤其与慢性胃酸逆流的患者有关,因为胃酸和胆汁会上行而损伤食道下段,如果受损的食道没有得到修复和愈合的话,这些个体患食管腺癌的风险就会特别高。后期研究人员将会重点筛查携带CAV3和其它小凹蛋白基因遗传缺陷的家族,并阐明CAV3是如何帮助食管进行愈合,以及识别出新型策略来纠正或恢复缺陷的食管粘膜受体的功能,从而预防癌症风险,并促使消融疗法(ablative therapy)更加有效,该疗法能利用极高或极低的温度来摧毁正常的组织或肿瘤。 最后研究者表示,正常细胞发生癌变有很多原因,通过研究这种疾病的家族簇,目前他们就能识别出与癌症相关的危险道路,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发出并应用筛选和干预策略从而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对其进行有效阻断。(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Katherine S. Garman,Biswa P.D. Purkayastha,Joyce A. Hogue, et al, Genetic Defect in Submucosal Gland–Associated Caveolin-3: A New Paradigm in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Risk, Gastroenterology (2023). DOI:10.1053/j.gastro.2023.08.039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605e9327678.html 返回目录>> Brain:一种候选药物延长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啮齿动物模型的寿命并缓解症状 2023-09-26 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的候选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脑多巴胺神经营养因子CDNF可延长大鼠和小鼠的寿命并减轻疾病症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9月的Brain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DNF rescues motor neurons in model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by targeting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论文通讯作者为赫尔辛基大学助理教授Merja Voutilainen博士。 ALS是一种进展迅速的致命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影响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具体来说,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会发生选择性变性,导致肌肉萎缩和瘫痪。大多数 ALS 患者死于呼吸衰竭,通常在症状出现后一到三年内死亡。ALS无药可治,欧洲唯一的药物利鲁唑(riluzole)只能延长ALS患者几个月的生存期。 这些作者研究了一种名为脑多巴胺神经营养因子CDNF的蛋白在多种ALS 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的治疗效果。 CDNF 蛋白由 Mart Saarma 教授实验室于 2007 年发现,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内质网中。内质网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器,主要参与细胞内约三分之一蛋白的合成和成熟。CDNF 以前曾显示出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潜力。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使用了三种经基因改造的动物模型,以表达影响 ALS 患者的人类突变(TDP43-M337V 和 SOD1-G93A)。他们的目标是研究 CDNF 是否会影响 ALS 啮齿动物模型的疾病发展,并阐明它的作用机制。 在ChAT-tTA/TRE-TDP43-M337V大鼠模型中,连续4周CDNF灌注可改善运动行为并保护脊髓运动神经元。图片来自Brain, 2023, doi:10.1093/brain/awad087。 他们对研究内质网应激特别感兴趣,内质网应激是保护细胞及其蛋白的一种细胞反应。如果内质网应激变成慢性,就像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一样,会导致细胞死亡。 论文第一作者Francesca De Lorenzo博士说,“我们发现,给ALS小鼠和大鼠注射CDNF能显著改善它们的运动行为,并阻止瘫痪症状的发展。与未接受 CDNF 治疗的啮齿动物相比,症状的改善体现在动物脊髓中存活的运动神经元数量增加。我们的实验表明,CDNF 可通过减少内质网应激反应从而减少细胞死亡来挽救运动神经元。重要的是,内质网应激反应存在于我们所有的动物模型中,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无关。” 论文共同作者、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Michael Sendtner教授评论说,“这项新的研究为合理治疗 ALS 最严重的细胞病理学之一开辟了道路:内质网应激”。 Voutilainen 博士说,“CDNF 为设计新的 ALS 合理疗法带来了巨大希望。”(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Francesca De Lorenzo et al. CDNF rescues motor neurons in model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by targeting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Brain, 2023, doi:10.1093/brain/awad087.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a79e936583d.html 返回目录>> Br J Pharmacol: 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用药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2023-09-27 生物谷原创 万古霉素是医院使用的最常见的抗生素之一,但急性肾脏损伤是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据报道,抗生素与万古霉素的常见组合可以加重和改善万古霉素引起的肾脏损伤。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氟氯西林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万古霉素对我们的翻译大鼠模型肾损伤的影响。 近日,来自美国中西部大学-唐纳斯格罗夫校区的研究者们在Br J Pharmac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Flucloxacillin worsens while imipenem-cilastatin protects against vancomycin induced kidney injury in a translational rat model”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用药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研究者用雄性SD大鼠分别给予(1)万古霉素、(2)氟氯西林、(3)万古霉素+氟氯西林、(4)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或(5)生理盐水,共4天。万古霉素静脉注射,氟氯西林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腹腔注射。通过药物累积和尿生物标志物,包括尿量、肾损伤分子-1(Kim-1)、聚集素和骨桥蛋白来评估肾脏损伤。探讨万古霉素在肾脏的蓄积与尿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关系。 万古霉素+氟氯西林组的尿量每天都在增加;而在万古霉素组中,仅在第一次服药后尿量增加。万古霉素+氟氯西林组与万古霉素组比较,尿Kim-1/24小时均升高。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与万古霉素组相比,第1、2天尿Kim-1/24小时尿均明显减少。聚集素也有类似的趋势。万古霉素+氟氯西林组较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有更多的万古霉素在肾脏中蓄积。肾组织中万古霉素蓄积与尿Kim-1升高的关系。 根据多项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测定,与万古霉素单独和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比,万古霉素+氟氯西林在翻译大鼠模型中导致了更多的肾脏损伤。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用药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不同治疗组和不同给药天数每日尿液生物标记物测量的比较 本研究动物模型证实,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应该作为一种肾脏保护剂进行研究。然而,尽管西司他丁在临床批准的制剂中可用,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但抗菌素耐药性的提高将排除常规使用。因此,开发万古霉素-西司他丁制剂是可取的,需要更多关于该组合的益处和风险的信息。(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Gwendolyn M Pais et al. Flucloxacillin worsens while imipenem-cilastatin protects against vancomycin induced kidney injury in a translational rat model. Br J Pharmacol. 2023 Sep 11. doi: 10.1111/bph.16234.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bcce93759ec.html 返回目录>> Br J Pharmacol:Nrf2信号在细胞保护和代谢中的作用 2023-09-27 生物谷原创 氧气呼吸通过利用分子氧来高效地产生能量,但同时也会对生物分子造成氧化损伤,即氧化应激。对氧化应激的防御机制对于好氧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而防御机制的失效会对生物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Keap1(Keap1(Kelch-like ECH)相关蛋白)-NRF2(核因子-2相关因子2)系统被发现是一种抵抗氧化应激的机制,在氧化应激反应和保护中发挥核心作用。此外,Keap1-NRF2系统还被报道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调节细胞分化和增殖、炎症反应和抗衰老。 Keap1-NRF2系统在细胞保护和氧化应激防御机制中发挥核心作用。由于Keap1利用其活性硫醇作为亲电体的生物传感器,而NRF2是一种转录因子,调节硫介导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基因,Keap1-NRF2系统被认为是一种利用硫的细胞保护机制。 Nrf2是细胞保护基因的关键调节者,如抗氧化和解毒基因,也具有强大的抗炎活性。Nrf2作为细胞新陈代谢和线粒体功能的调节因子,近来已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NRF2介导的代谢物和线粒体的调节机制一直被认为是多样的,但尚未完全阐明。 本文综述了调控NRF2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及其细胞保护作用,并着重介绍了NRF2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线粒体功能和新发现的硫代谢方面。 NRF2的生理作用 线粒体是有氧生物更好地适应当前地球环境中氧化环境所必需的,也是开发各种疾病特别是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近来,研究表明硫代谢,尤其是半胱氨酸代谢在线粒体能量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趣的是,keap1-nrf2系统也被证明调节细胞半胱氨酸的摄取和代谢,这表明它通过调节硫代谢参与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在这篇综述文章中,研究者综述了调控NRF2信号的分子机制及其对代谢的贡献,并介绍了硫代谢在依赖于Keap1-NRF2系统的线粒体功能调节中的重要作用。(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Shohei Murakami et al. NRF2 signaling in cytoprotection and metabolism. Br J Pharmacol. 2023 Sep 15. doi: 10.1111/bph.16246.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ee5e9349345.html 返回目录>> Int. J. Biol. Sci:老龄化微环境景观的多组学分析对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意义 2023-09-27 生物谷原创 根据最新的癌症统计数据,前列腺癌已超过肺癌成为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对于局限性前列腺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和放射治疗是推荐的治疗策略。这些治疗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肿瘤,但仍有20%-25%的患者经历生化复发(Bcr)。 如果不进行二次治疗,疾病可能在5-8年内进展到临床,其中32-45%的患者可能在15年内死于前列腺癌。PCa中广泛存在的BCR的潜在机制需要阐明,以扩大化疗、抗雄激素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益处,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近日,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者们在Int. J. Biol. Sci.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for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by multiomics analyses of the ageing microenvironment landscape”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AME的调控与TME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对AME调控模式的定量评估可能为PCa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有前途的新的分子标记。 大量研究证实了衰老与人类恶性肿瘤的进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前列腺癌(PCA)。然而研究全面阐明前列腺癌衰老微环境(AME)的复杂特征。 研究者使用NMF算法确定AME的调控模式。然后构建了具有良好预后和免疫治疗预测能力的衰老微环境指数(AMI),并通过空间转录分析探讨了其临床相关性。此外,使用癌症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GDSC)、连接图谱(Cmap)和前列腺癌患者的CellMiner数据库分析药物反应。最后,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对AME进行了研究。 在813名PCa患者中发现了三种不同的AME调节模式,与不同的临床预后和生理途径相关。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程度,将前列腺癌患者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PCa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积分越高,免疫细胞数越多,生化复发率越高,对免疫治疗、抗雄激素治疗和化疗的反应越差。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比卡鲁胺和恩贝林联合应用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的生长。此外,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成分,COL1A1和BGLAP是癌基因,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得到了验证。 免疫浸润与肿瘤微环境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基于36种AME调节剂对813例PCa患者肿瘤老化环境的调节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发现了这些模式之间的AME分布差异。这一综合分析表明,衰老微环境的失调有助于肿瘤免疫的调节。 此外,研究者还构建了一个与肿瘤老化微环境相关的8个基因特征,可以准确地预测PCa的BCR。急性心肌梗死程度越高的患者发生BCR的可能性越大,临床病理分期和分级越高,对免疫治疗、化疗和抗雄激素治疗的反应越小。 本研究表明,XIAP抑制剂(恩贝林)和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比卡鲁胺)联合使用可以逆转前列腺癌肿瘤。此外,COL1A1和BGLAP有助于了解AME调节因子在PCa进展中的潜在机制。(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Chengpeng Gui et al.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for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by multiomics analyses of the ageing microenvironment landscape. Int J Biol Sci. 2023 Jul 31;19(12):3951-3969. doi: 10.7150/ijbs.85209.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2dee937615b.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中国援圭医疗队已成两国友谊见证 2023-09-27 新华社 据新华社加拉加斯9月25日电(记者 徐烨 王瑛)圭亚那总理菲利普斯9月25日在圭首都乔治敦举行的中国援圭亚那医疗队派遣30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说,中国援圭医疗队已成为两国友谊的见证。 中国驻圭亚那大使郭海燕致辞说,30年来,中国援圭医疗队累计接诊患者近百万人次,还为圭培养了大量医务人员。中圭两国在卫生健康领域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相信圭亚那总统阿里今年7月对中国的访问将进一步推动双边合作交流。 圭亚那卫生部常务秘书沃特金斯向援圭医疗队授予杰出贡献奖,并向第18期援圭医疗队员授予荣誉奖牌。 纪念活动由中国驻圭亚那大使馆举办,圭政府官员、多国驻圭使节、中资机构和侨胞代表、第18和第19期中国援圭医疗队员等参加了当天的活动,并共同观看了形意拳表演及“中国援圭亚那医疗队派遣30周年”图片展。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7/490896.html 返回目录>> 公立医院主要领导人员经济管理培训师资遴选启动 2023-09-26 健康报 (记者高艳坤)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推荐公立医院主要领导人员经济管理培训师资的通知》,面向各省(区、市)和相关单位遴选专家,作为公立医院主要领导人员经济管理培训师资。 《通知》明确,被推荐人员需政治立场坚定,无学术道德问题,无信用失信、违法违纪等不良记录;专业能力突出,熟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和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理论素养、专业知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需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满5年并具有高级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需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在本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一线工作者、先进典型应具有突出的经济管理实践成效。 《通知》明确,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遴选优秀人员,于10月20日前向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荐,每省份2名左右。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委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国家级学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于10月20日前将推荐人员直接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务司。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6/490885.html 返回目录>> 蛋白质组大科学计划国际总部成立 2023-09-26 新华社 据新华社广州9月23日电 (记者马晓澄)由我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总部9月22日在广州揭牌成立,该计划将为人类健康管理、疾病精准防控诊治以及科学康养提供新理论、技术和方法。 在当天举行的“π-HuB计划”广州会议上,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国际专家与国内专家深入研讨交流了“π-HuB计划”的全球推进工作。会上正式发起“π-HuB计划”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医学联盟,揭牌成立了作为该计划国际总部的广东智慧医学国际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介绍,“π-HuB计划”旨在探索人体构成原理与演变规律,揭示人体生殖、发育、衰老、膳食营养、环境适应及重大疾病等发生发展机制,打造针对人体蛋白质组“宇宙”的导航系统,创制人体全生命周期的精准防控诊治康养新策略。 “π-HuB计划”于2020年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2022年12月,我国科学家正式向全球科学界发起合作倡议。 截至目前,在以贺福初院士为首的中国团队的组织带动下,“π-HuB计划”已联合全球科技力量合作构建了一张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的协作网络,吸引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和科学家加盟。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6/490873.html 返回目录>> 北京:“国谈药”落地有新举措 2023-09-27 健康报 (首席记者 叶龙杰)9月26日,北京市医保局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试点工作。通知提出,在该市药品“双通道”保障工作的基础上,选取部分门诊量大、国家谈判药品采购数量少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双通道”管理试点工作。此项政策将自10月28日起施行。 据了解,北京市选取门诊量大、国家谈判药品采购数量少的23家定点医疗机构参加试点,在其周边认定1家定点零售药店(一院多址按医疗机构需求进行认定)供应“国谈药”,市医保经办机构与试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签订三方协议。定点零售药店根据试点医疗机构诊疗需要,供应试点医疗机构暂无法配备的治疗必需“国谈药”。参保人员凭医生开具的外配处方到协议药店购买“国谈药”,发生的药品费用按医保规定进行结算。 通知明确,“国谈药”在试点医疗机构和协议药店执行统一的支付标准和价格;参保人员门诊就医时,持处方到协议药店购药的费用,参保人员付清应由个人负担部分后,其余费用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协议药店直接结算;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到协议药店购买“国谈药”,费用由参保人员垫付或试点医疗机构垫付,个人垫付部分由试点医疗机构给予报销,出院结算时按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进行结算;在定点医疗机构总额预算管理中,对试点医疗机构在协议药店发生的“国谈药”增量费用,在医疗机构总额外由医保单独清算;对符合疾病诊断相关分组除外政策的“国谈药”执行除外政策。 北京市医保局表示,推进“双通道”试点工作,能为参保人员用药提供更多选择,提升参保人员购药便捷性。同时,此项试点工作可减少医疗机构医药管理的运营成本,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7/490901.html 返回目录>> 浙江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2023-09-27 健康报 (记者 郑纯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快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近日,浙江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通知印发《浙江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从7个方面对浙江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加快构建有序就医和诊疗新格局方面,《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实施医学高峰攀登行动,推动建设市域医疗高地,加快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新增10家三级县级医院,新增省级县域龙头学科10个以上;做实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推广“牵头省级医院﹢省市三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X”组团式帮扶机制;深化县域医共体改革,夯实基层卫生健康网底,新增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医学生1700人以上。 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重点工作任务》提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发展试点,稳妥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薪酬总量专项激励机制;强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价,门急诊和住院均次费用增幅控制在5%以下,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4.5%;推进数字化改革,实现“健康数据高铁”省市县乡村五级全面贯通,协同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处方归总和流转平台。 在巩固完善全民医保制度方面,《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聚焦重点人群,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医保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协商谈判机制,强化预算执行刚性。 在健全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方面,《重点工作任务》提出,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健全完善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推动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在统筹推进相关重点改革方面,《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实施老年健康支撑行动,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率达70%以上;实施优生优育保障行动,深化普惠托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建立全省人口长期均衡指标体系,落实省市县人口监测预警;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争创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综合协同监管,贯彻“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行“首违轻微不罚”等柔性执法制度和非现场执法。 在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方面,《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队伍建设,以“5年院校教育﹢3年规范化培训”为主,结合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等多种途径,培养培训适用型全科医生1000人以上,培养高水平县级专科医师100人以上。 《重点工作任务》还提出,在卫生健康现代化综合管理平台中建设“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行动”模块;全面推进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助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新机制;加强对加快发展地区和薄弱领域、关键环节的投入倾斜。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7/490899.html 返回目录>> 贵州优化医卫服务供给 2023-09-26 健康报 (特约记者张晔)日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出台《贵州省基层卫生健康便民利民服务若干措施》,要求采取优化门诊服务供给、适当延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门诊服务时间等15项措施,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 《措施》提出,优化门诊服务供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保证每周至少3个工作日有1名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临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门诊服务。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工作日门诊可延时服务1~3个小时,或结合实际在节假日、周六周日等增加门诊服务时间。 《措施》要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的牵头医院要向成员单位开放不少于20%的门诊号源,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常住居民提供上级医院专科门诊预约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用,推动预约转诊、预约专家、预约检查、预约床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推行“一人一诊室”;合理设置诊疗等候区域,提供轮椅、座椅等便民设施。 《措施》提出,推动医联体内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加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做好老年人健康服务等。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6/490879.html 返回目录>> 青海聚焦需求做实服务 2023-09-26 健康报 (特约记者高列)近日,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出台《青海省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若干措施》,重点围绕延长医疗机构服务时间、推进医师值守门诊、推动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下沉基层等方面提出14条具体措施,旨在进一步推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更加均衡地覆盖城乡社区居民,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措施》提出,在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当延长门诊服务时间;每周至少3个工作日有1名主治医师以上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在机构值守门诊服务;开展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等;三级、二级医院预约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下沉;推动医联(共)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对辖区常住或参加基本医保的居民,门急诊、住院全面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 《措施》要求,全面推行周末和分时段预约疫苗接种服务;持续改善就医服务环境和体验;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全面摸排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深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加大妇女儿童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力度,规范开展妇女、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推行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处方服务,为病情稳定的患者开具4~12周长期处方;大力推动中藏医药服务;全面落实结核病、乙肝、艾滋病、精神病等重大疾病,以及鼠疫、包虫病、布病等重点地方病综合防治措施。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6/490878.html 返回目录>> 河南推广“全链式”医养结合 2023-09-26 健康报 (记者李季 通讯员卜俊成)日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管理局印发《推广“全链式”医养结合模式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自今年起利用5年时间,在500个以上社区推广应用“医疗机构﹢医养服务中心﹢医养服务站﹢家庭”的“全链式”医养结合模式,构建“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方案》提出,采取建立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构建“全链式”服务网络、搭建智慧服务平台、推进同质化全程服务、实施网格化协同服务和提升健康服务水平等6项措施,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融合,有效推动机构、社区、居家医养康养服务全面协调发展。各地发挥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牵头医疗机构作用,建立“全链式”医养结合管理组织框架、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加强对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内成员单位的医养结合业务指导、质控评价、督导考核、人员培训等。 《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机构(乡镇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可采取“两院一体”“医中建养”“养中办医”等形式组建社区(乡镇)医养服务中心;引导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幸福院与村卫生室服务衔接、融合发展,组建社区(行政村)医养服务站;整合现有信息系统,构建覆盖区域内医疗机构、社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家庭的一体化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平台。 《方案》明确,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建健康养老服务团队,建立健康养老基本服务包和服务清单,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预约转诊、康复护理、公共卫生、家庭病床、上门巡诊以及生活照料、家政等服务。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6/490881.html 返回目录>> 河北强化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2023-09-26 健康报 (特约记者贾志海 肖建军 通讯员杨玄)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结构布局、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健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地方投入机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若干措施》提出,发挥县级医院县域医疗救治龙头作用,明确乡镇卫生院上下转诊中枢定位,强化村卫生室小病救治基础作用。在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结构布局方面,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重点支持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到2025年,全省200家乡镇卫生院达到社区医院建设标准,力争打造50家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若干措施》要求,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积极组织执业(助理)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逐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保障;建立基层优秀机构和人才选拔管理制度,实施“千百工程”,到2025年,全省遴选1000名“燕赵基层名医”,打造100个“示范基层机构”。 《若干措施》提出,健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地方投入机制,落实市县级政府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政府办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地方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来补偿、补助。对乡镇卫生院、一体化村卫生室运行经费予以补助,地方政府新增财力向乡村医疗卫生领域倾斜。 《若干措施》提出,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到2023年实现所有县(市、区)全覆盖。鼓励对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实行年薪制,落实医保基金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政策,引导资源和患者向乡村两级下沉。 河北省要求,建立健全市县政府乡村医疗卫生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切实落实领导、投入保障、管理、监督责任;建立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督导评估机制,省级层面加强对地方政府政策保障、人员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进展情况的综合督导评估,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健康河北建设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财政资金分配挂钩,有力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6/490875.html 返回目录>> 专家指出——创新药械要禁得起临床验证 2023-09-27 健康报 (首席记者 姚常房)近日,由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举办的创新技术多元支付研讨会在沪举行。会上,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要用真实世界的临床数据去验证创新药械的价值,鼓励真正的创新,避免打着创新旗号的低水平重复。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指出,我国鼓励的医药创新是为了解决临床需求而进行的创新,建议进入医保目录的企业定期向相关部门提供临床数据或真实世界数据,通过大数据展现药物的价值;对于首创新药和罕见病药物,不能仅用药物经济学去评估其价值,要研究其对医保资金的占用风险。 上海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夏科家表示,医保政策不仅要保民生,也要促发展。《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加强“医保、医疗、医药”联动协同,推动将更多优质的创新药械纳入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支付范围,明确提出重点支持将创新性强、疗效确切、临床急需的创新药械纳入商业健康保险支付范围;符合条件的商业保险公司可在合规、安全基础上依法利用医疗、医保大数据开展测算,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海南省医保局即将成立真实世界医保创新应用中心。未来,药物能否进医保,真实世界数据说了算。”海南省医保局局长李文秀表示,用真实世界数据支撑药物研发后,药物研发周期将大大缩短。国家支持海南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开展临床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工作,为创新药械在国内上市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同时,海南省政府与国家医保局签署合作备忘录,探索运用真实世界数据助力医保价值购买。这些政策优势为药械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7/490902.html 返回目录>> 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健康一生系列”首发 2023-09-26 健康报 (记者谭嘉)9月21日,《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健康一生系列”新书发布会暨“主动健康系列”“就医问药系列”“康养康复系列”“应急急救系列”编写启动会在京举行。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丛书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竺在致辞中肯定了丛书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养特别是青少年健康素养的重要价值,并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普之翼”的作用日益凸显,只有创新探索健康科普新模式,才能为健康中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启动会上表示,丛书为满足“健康之需”“文化之需”“科技队伍建设之需”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强调,新时代健康科普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效益导向,服务健康中国大局,推进健康科普高质量发展。 人民卫生出版社董事长王雪凝介绍,人卫社将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知识服务;强调价值引领、精神弘扬、情感共鸣的科普导向;以数字技术赋能科普传播模式;创新探索健康科普书籍出版建设路径,为丛书的高质量出版提供全方位保障。 据了解,《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是人卫社与广大医学科学家、健康传播专家、学(协)会、媒体、平台合作,共同策划的系列健康科普丛书。丛书构建了“1﹢N”的结构体系,即以“健康一生系列”为“1”,以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不同健康需求或面临的挑战为“N”,成熟一个系列就开发一个系列。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6/490880.html 返回目录>> 我国具备航天员180天太空驻留失重防护保障能力 2023-09-26 新华社 据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李国利 占康)记者从近日在北京开幕的“第一届航天医学前沿论坛”上获悉,我国已具备航天员180天太空驻留失重防护保障能力,航天医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对于地面大众心血管、骨肌系统、神经退行性病变、人类衰老、药物防护与筛选等研究也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和技术平台。 论坛以“揭秘宇宙,健康未来”为主题,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联办。两天的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将全面交流我国空间站任务期间航天医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探讨航天医学前沿理论、未来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展示先进在轨健康维护技术在空间站运营、载人登月任务中的应用等。 会上,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张陆结合自己太空驻留186天进行的医学防护保障及航天医学试(实)验情况,也进行了学术交流。他深有体会地评价道:“医学保障及时可靠,失重防护多样有效,航天医学实验成果颇丰。” 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发来祝福:“中国空间站已全面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登月任务全面启动实施,航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组建,航天医学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更大机遇。” 航天医学是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学科,研究制约人类长期航天飞行的健康问题,为航天员太空长期健康生存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莹辉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30多年来,他们创建了中长期载人航天失重生理效应防护体系,研制了覆盖全任务周期的综合对抗防护系统,实现了载人航天从短期飞行到长期健康驻留的突破。 “此外,我们还开辟了航天医学空间实验领域,建成了系列化、规模化、通用化的空间医学实验研究系统,取得了一系列航天医学的创新突破,完成了我国及国际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李莹辉说。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6/490872.html 返回目录>> 合理膳食或可缓解过敏症状 2023-09-27 科技日报 摄入高能量、高饱和脂肪、高蛋白和低纤维食物,会增加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风险;摄入较多的蔬菜和水果、橄榄油和鱼类,则会降低哮喘、过敏性鼻炎发生的风险。此外,摄入足够的微量营养素,与过敏性鼻炎等特应性疾病的风险降低和症状减轻有关。 眼睛奇痒流泪、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喘息、皮肤瘙痒……在我们周围,不少人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过敏症状。严重的过敏性疾病,甚至可以危及性命。 在过去的30年里,全球过敏性疾病发生率大大增加,目前全球患病率已超过22%。因此,过敏性疾病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近年来,有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膳食和营养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及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多样性研究组张萍研究员就这一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综述,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营养学期刊《营养素》上。 过敏性疾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对过敏原的过度免疫反应引起的黏膜组织长期的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在内的过敏性疾病,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很高;而在发展中国家,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急剧增加,可能是受生活方式西化的影响。”张萍介绍。 除了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也与过敏性疾病显著相关。食物成分在塑造肠道微生物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维持肠道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和肠道免疫稳态至关重要。 近几十年来,全球肥胖和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在不断攀升,肥胖与个体过敏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大量研究证实,肥胖是导致哮喘的因素之一,并对预后产生负面影响。最近的一项分析研究表明,肥胖可能会增加儿童患过敏性鼻炎的风险。此外,肥胖可致使严重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炎症进一步恶化。 此外,营养代谢与过敏性疾病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营养素及其内源性或细菌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肠—肺和肠—皮肤轴调节肠道以外远处器官的过敏性炎症。 控制热量和动物性食物摄入有助改善过敏症状 不同的饮食具有不同营养成分和不同量的特定营养素,对过敏反应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么促进致敏并加剧疾病程度,要么预防过敏性疾病并减缓疾病进展。 国外学者研究显示,摄入高能量、高饱和脂肪、高蛋白和低纤维食物,会增加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风险;相比之下,地中海式的饮食,如摄入较多的蔬菜和水果、橄榄油和鱼类,则会降低哮喘、过敏性鼻炎发生的风险。此外,摄入足够的微量营养素,与过敏性鼻炎等特应性疾病的风险降低和症状减轻有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矿物质锌、铁元素、膳食纤维、脂肪酸和植物化学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成分,通过宿主和肠道微生物群衍生的代谢产物,在预防或治疗过敏性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张萍说。 此外,尽管成果有限,但已有研究证明,体重减轻与特应性皮炎症状的改善有关。一份病例报告中显示,通过联合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减轻体重,改善了对标准环孢素治疗无反应的肥胖患者的皮肤病变;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通过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以及环孢素剂量的使用来衡量,肥胖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体重减轻与特应性皮炎症状显著改善有关。 “我们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大量研究表明控制热量和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的摄入对于缓解过敏症状大有帮助。”张萍强调,热量摄入过多、蛋白质和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或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缺乏,会引发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并引发过敏反应。因此,限制卡路里,加上足够的膳食纤维和足够的常量营养素摄入,对于维持对过敏原的免疫耐受至关重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7/c14739-40086070.html 返回目录>> 我国70岁以上人群老年性黄斑变性患病率为20.2% 警惕老年人的“视力杀手” 2023-09-27 科技日报 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面产生异常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它们主要由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组成,作为不成熟的毛细血管,它们就像活火山一样,可导致黄斑区出现渗漏、出血、水肿、脂质沉积、色素上皮脱离等情况,使人短时间内视力迅速下降、视物变形,甚至视力突然丧失。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以下简称AMD)。AMD是老年人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也是致盲的首要疾病之一,堪称老年人的“视力杀手”。老人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我国70岁以上人群AMD的患病率为20.2%。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AMD的患病人数将持续上升。数据显示,我国AMD患者数量从1990年的1201万例增至2015年的2665万例,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5519万例,未来AMD导致的社会经济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尽管AMD的发病率较高,对视力的影响较大,但人们对AMD的认知却很少。日前在重庆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学院执行院长赵明威等专家指出,我国国民的AMD公众知晓率仅为6.8%,对该病的认知不足经常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AMD主要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 黄斑是眼底视网膜上的一个正常组织结构,位于视网膜的中心,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爱尔眼科山西省区副总院长、主任医师李双农教授说:“如果将眼睛比作照相机,那么视网膜就是胶片,能够感知外界光线的刺激,是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视力,反映的就是视网膜黄斑的功能。这里含有大量视敏度极高的视锥细胞,视觉最为敏锐。” 黄斑因其富含叶黄素而得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副主任医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委会黄斑病学组青年委员孙祖华博士说,儿童的黄斑区颜色一般为红褐色。随着年龄增长,黄斑区的色素会逐渐变少,黄斑区的结构也随之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视网膜排出代谢废物的功能下降。这些代谢废物沉积在黄斑区,可引发变性、出血、渗出、水肿以及萎缩等一系列问题。 AMD主要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孙祖华说,干性AMD对视力影响不大,不容易被察觉和发现,大部分患者都是在进行眼底检查时才发现的。因此,建议5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有AMD家族史的人,应每年定期进行常规眼底检查。“总体来讲,干性AMD就像死火山,进展相对缓慢,对视力影响不大。但有些患者会慢慢长出异常新生血管,干性AMD就变成了湿性AMD。”孙祖华说。 湿性AMD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面产生异常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下简称CNV)。孙祖华说,这些CNV主要由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组成,作为不成熟的毛细血管,它们就像活火山一样,可导致黄斑区出现渗漏、出血、水肿、脂质沉积、色素上皮脱离等情况,使人短时间内视力迅速下降、视物变形,甚至视力突然丧失。 早诊断早治疗AMD十分关键 得了湿性AMD的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3个月内视力就会有明显下降;2年内发展为法定盲,这意味着即使戴眼镜来矫正视力,视力表上最大的字母也会看不清;5年内,40%以上的人另外一只眼睛也会出现同样问题,将近一半的患者有可能双目失明。 因此,早诊断、早治疗AMD十分关键。李双农强调,当患者出现视力无痛性下降、视物变形、视野中心暗点等症状时,需要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通过相关眼底检查,明确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测视力、眼压,散瞳查眼底,以及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等,采用的检查技术包括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等。 孙祖华表示,这些专业的眼底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微小病变,确定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AMD是个终身的慢性病。它可能会反复发作,因此需要定期随访和治疗。一旦感到视力下降,须随时复查,继续接受注药治疗,才能达到维持视力稳定的目标。 孙祖华强调,干性AMD的治疗目标,是为了防止其向湿性AMD发展,防止视力明显下降。患者可以通过调节饮食或口服药物补充抗氧化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锌、铜等矿物质,以及叶黄素、玉米黄质等来防止干性AMD向湿性AMD发展。“补充上述营养物质时,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防止出现不良反应。”李双农说。 多个AMD基因治疗药物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2023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中指出,抗VEGF治疗是湿性AMD的一线治疗方法,给药方式为玻璃体腔内注射。大量临床试验及临床数据结果已证实,抗VEGF药物能有效改善湿性AMD患者的视力。除此之外,其他湿性AMD治疗方法还有光动力疗法、视网膜激光光凝及服用营养补充剂等。 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目前湿性AMD的首选治疗方法。李双农说,通常患者接受治疗的前3个月,每月都要通过注射来完成基础量治疗,然后根据病情需要继续或延长治疗。目前,抗VEGF治疗已改善了很多湿性AMD患者的视力,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需要长期多次频繁接受抗VEGF治疗,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因此,亟须一种能通过一次注射治疗就能长期控制病情的治疗方式。 孙祖华说,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基因疗法有望实现这一目标。基因治疗主要包括基因补充、基因编辑及基因沉默三种基因治疗方式,均为潜在的一次性治疗方式。当前,国内外有多个AMD基因治疗药物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需要强调的是,AMD本身不是一种遗传病,没有特定的基因突变。因此,基因治疗也并非改变患者自身的基因编码,只是通过基因编辑形式,将持续表达抗VEGF药物注射到眼内,相当于是将一个生产抗VEGF药物的工厂无限缩小,然后植入到眼内。”孙祖华说。 如何预防AMD呢?研究发现,AMD的发病除了与年龄、种族和遗传因素有关之外,也可能与日照、环境污染、吸烟、高血压和饮食等因素有关。李双农说,戒烟、血压血脂管理、合理饮食,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罹患AMD的风险。 孙祖华建议,除了鱼类食物外,应多吃羽衣甘蓝、菠菜、西蓝花、绿豌豆等绿色蔬菜以及水果、蛋黄等;要避免强光照射,太阳光强烈时出门应佩戴墨镜;还要积极预防高血压、高血脂,戒烟酒,少吃过于油腻的食品,加强锻炼。 此外阿姆斯勒(Amsler)方格表是一个便捷、灵敏的黄斑功能检测工具,人们平时在家可使用该表自测视力情况。如果表格出现黑影、扭曲变形、缺损等异常,应尽快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7/c14739-40086060.html 返回目录>> 不忘医者初心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讲述人: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党委书记 朱慧兰 2023-09-27 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2023年9月8日,在福建龙岩市中医院举行了一场聘任仪式——我和其他8位广州专家一起受聘成为9家龙岩市、县对口合作医院的院长(副院长),我们在现场领取了聘书,我受聘成为龙岩市皮肤病防治院院长。在我看来,这个职位代表着沉甸甸的荣誉和责任。 此前的半年,通过义诊及学术培训等活动,我和团队的医护人员共为近2000名龙岩患者诊治,并培训龙岩医护人员189人次;同时,在我们两家医院的交流合作下,龙岩市皮肤病防治院门诊量较去年同时期相比上升了12.5%。医疗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老区人民的认可,让我感到更加充满干劲。 我认为专科要有持续性的发展,人才培养是硬道理。除了人才技术的直接输入,我们的对口合作还需要传播学术思想。广州市卫健委建立了16个名医工作室,其中也包括我的工作室。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进一步传播学术思想、传承诊疗经验,让名家名医的学术思想辐射到更大的范围,从而高标准地培养一批优秀骨干人才,为老区的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为了实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的目标,我结合了广州皮肤病防治所的专科发展经验,将培养专科人才切入到专科发展的建设之中。除了培养学术骨干,我们还通过专科“一对一”对接、骨干专家驻点、远程医疗指导、专题讲座、师带徒等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方式,把学术思想推广普及到龙岩市皮肤病防治院每个成员,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提升专科的服务能力。 不久前,在我们广州皮肤病防治所进修的李阿芳医生动情地对我说,在广州进修这半年,她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庭般的温暖。各位老师手把手地教她激光操作,每当她对特殊病例产生疑惑时,老师们都会有问必答、倾囊相授。她能有这样的收获让我觉得特别欣慰,因为医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会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同时通过对口合作的带教工作,我们所的医生也不断提升着传帮带的能力和效率。 医学的传承是一种使命的延续。不忘医者初心,我将尽我所能把多年积累的医疗技术、专业知识、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龙岩市皮肤病防治院的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的目标,为闽西医学人才的培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7/c14739-40086074.html 返回目录>> 中东欧中医药学会会长陈震:中医药文化助力架设中匈“民心桥” (这十年,“一带一路”上的侨力量⑨) 2023-09-2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英雄广场,有一座白色建筑。推门而入,多位中医师正坐于堂前,为患者诊脉、开方,一旁朱漆药柜散发出丝丝药香。 这里是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中心负责人、中东欧中医药学会会长陈震多年来致力于推广中医药文化,见证了中医药沿着“一带一路”跨越山海,逐渐成为中匈合作交流的“纽带”。 “我们有了更多底气和信心” 2013年,对陈震来说是印象深刻的一年。这年秋季,正值匈牙利推进中医药立法的关键时期。当时,陈震忙着在匈牙利媒体上撰写文章,介绍中医药文化。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消息让他看到了两国中医药合作的新契机。 自1988年赴匈牙利参与中医合作项目起,陈震已在匈从事中医药事业多年。他在当地创办的中医药企业通过了欧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相关产品行销中东欧市场。他还定期在当地社区开办中医药科普讲座,出版的匈牙利语中医药书籍和杂志也在当地收获了一批读者。 在陈震看来,匈牙利有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天然土壤”。“匈牙利有句谚语,意思是树木中能找到可以治病的东西,这与中医药领域‘药食同源’的理念十分相近;匈牙利医疗卫生体系非常重视预防保健,这与‘治未病’的中医理念也不谋而合。此外,两国还有多种相似的草药。多年来,旅匈中医人一直努力推动两国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陈震说。 2013年底,匈牙利国会通过一揽子卫生法案,成为中医医生在匈牙利行医的法律依据。包括陈震在内的旅匈中医人备受鼓舞。此后,匈牙利中医药领域不断传来好消息。2014年2月,中匈两国政府签署中医药领域合作意向书。2015年3月,中医特色孔子学院落户匈牙利佩奇大学。 2015年6月,中匈两国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匈牙利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匈牙利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欧盟国家。同年9月,匈牙利颁布中医立法实施细则。2016年,匈牙利政府为中医师颁发欧盟行医许可证。 随着中匈两国中医药领域合作不断推进,陈震也迎来事业发展新机遇。2016年7月,陈震创办的匈牙利东方国药集团与甘肃省卫生计生委联合成立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开展中医药诊疗并组织教学和中医药活动。每年,不少当地医科大学的学生都会来这里参与临床培训。 “得益于两国中医药合作,中医在匈牙利行医有了更详细的法律依据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有了更多底气和信心。”陈震说。 “希望大家对中医文化多一些了解” 陈震介绍,中东欧中医药学会和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有一个坚持多年的传统:每年3月至11月,匈牙利政府组织“国民健康疾病预防大健康检查”。期间,学会和中医药中心每月到访两个社区,开展义诊服务。每年活动期间,陈震和团队成员都会背上仪器和设备,带上团队印制好的健康手册,加入政府组织的医疗队,在社区搭建流动健康检查站,提供义诊服务。 “义诊期间,我们会根据中医药理念,结合当地饮食和生活习惯,为民众提供疾病咨询、用药指导、健康管理方案设计等服务。经过多年跟踪诊疗,不少匈牙利的‘老病友’反映,他们的健康状况有了改善,对中医药也有了更多信任。还有患者慕名前来,希望了解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我们在义诊过程中积累的临床数据,也为当地多发病、慢性病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依据。”陈震说。 开展义诊的同时,陈震也在持续推进中医药科普。2018年,匈牙利国民健康检查计划委员会拍摄制作20分钟的专题宣传片。陈震在片中介绍了中医药理念,尤其是有关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中医常识。“出版匈牙利语书刊、在当地媒体发声……我尝试用当地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介绍中医药理念,希望大家对中医文化多一些了解。”陈震说。 新冠疫情期间,陈震团队成员通力协作,开展惠民服务。2020年初,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开设24小时“云端”窗口,安排医师全天候在线,提供治疗咨询,并为患者送药上门。疫情期间,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累计为匈牙利及周边国家送出中医汤药27万余剂。 “如今,不仅中医中心和中医诊所在匈牙利广受欢迎,中医针灸、推拿、拔罐等也成为当地人熟识的治疗手段。中医药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更多医疗选择,匈牙利民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陈震说。 “中医药已得到当地人广泛认可” 2019年11月,第十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暨“一带一路”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在匈牙利举行,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名中医药行业代表。中东欧中医药学会是大会承办方之一。2022年9月,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获颁匈牙利“价值与质量奖”。该奖项由匈牙利国会和匈牙利总理办公室支持,旨在表彰高品质发展的本土机构。 “在各方努力下,在匈牙利中医人的积极推动下,中医药事业在匈牙利稳步发展,期待更多中东欧民众领略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陈震说。 近年来,陈震与匈牙利佩奇大学、塞梅尔维斯大学等当地高校密切合作,开设中医技能培训课程,已累计帮助培养近6000名“洋中医”。陈震介绍,这些学员中有不少人已具备西医执业资格,经过中医培训与考核,他们同时拥有了针灸等诊疗手段的行医资格,成为中西医复合人才。“洋中医”已成为中医药文化在中东欧传播推广的重要力量。 最近,陈震又开始了新一轮忙碌。10月下旬,布达佩斯英雄广场附近将举行一年一度的残疾人与退休人员博览会,届时,陈震和团队将共同参与义诊。 “中医药已得到当地人广泛认可。预计我们的展位还会和往年一样排起长龙!”陈震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7/c14739-40086041.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