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515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5-15
2023-05-14 光明日报
女性总是被赋予多种角色,女儿、妻子、母亲、职业人……强调女性的健康关系着整个家庭的幸福。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少女性因为缺乏对妇科疾病应有的认识和相应的保健,也不重视妇科检查,再加上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疾病缠身,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有的女性为了追求身材苗条节食减肥,造成营养摄入不足,这样也会产生妇科问题。科学研究表明,女性的脂肪至少占体重的17%,方可发生月经初潮;体内脂肪至少达到体重的22%,才能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所以,过度节食可能造成体内大量脂肪和蛋白质被消耗,使雌激素因合成障碍带来明显缺乏,进而影响月经来潮,甚至经量稀少或闭经。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生活方式,包括吸烟、过量饮酒、运动不足、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习惯,由此导致的慢性病中,超过80%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加以缓解甚至治愈。 令人欣喜的是,生活方式医学正在蓬勃兴起。顾名思义,生活方式医学是一门致力于通过改善患者生活方式,从而缓解、治疗疾病的学科。具体而言,就是针对不同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从营养、锻炼、睡眠、压力管理、积极社交等生理心理诸多方面给出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建议。医生和健康专家团队需要与被治疗的个体共同参与恢复过程,与个体成为密切的伙伴。这种治疗方式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专属治疗建议,而且变传统医学治疗中患者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实施”,通过患者自己改变、完善其生活方式来达到治疗的效果,是医生与患者在共同交流合作中达成的一种平衡。 生活方式医学看似是一个较新的医学概念,但其理念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生活方式医学的体现之一。对于女性来说,生活方式医学可以针对不同女性面对的不同健康风险提供相应的对策,有利于降低女性患病的风险,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帮助她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饮食、锻炼、压力管理、社会关系、睡眠和远离危险因素6个方面的调整来预防疾病。 在饮食方面,采取纯天然的健康饮食。选择富含纤维、营养丰富的全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坚果等,减少每日食用油、盐、糖等的摄入量。还可通过食用山药、鲈鱼、枸杞等调理饮食,达到护脾肾、养肾气的功效。 在锻炼方面,规律持续的体育运动不可或缺。散步、园艺、俯卧撑、瑜伽、弓步等均是健康的运动方式,还可选择羽毛球、骑行等,达到强化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 在压力管理方面,既要学会适应也要适度调节。压力可提高生产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健康,但也可导致焦虑、抑郁、肥胖以及免疫功能紊乱。尤其对更年期女性而言,应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不焦躁、不急躁,舒缓心情、怡情养性。 在社会关系方面,应该搭建积极的社会关系。社交联系对情绪恢复乃至健康至关重要。女性在日常交往中应保持积极的社交关系,避免孤独和社会孤立,多参加社会活动,走向户外和时常分享是一剂“良药”。 在睡眠方面,高质有效的睡眠大有裨益。睡眠不足会导致眼睑下垂、黑眼圈、皱纹和细纹增多,长期睡眠不足还会影响黄体生成素的分泌。而良好的睡眠则可以改善循环系统,在睡眠期间促进胶原蛋白产生,从而带来发质提升、皱纹减少等美容功效。 在危险因素方面,女性应做好个人防护,远离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还要注意经期卫生,避免盲目节食、穿紧身裤等。 女性健康贯穿一生,发展生活方式医学,聚焦女性身心健康,其核心目的在于转变当代女性的生活理念,改善女性的生活质量。在此,也呼吁广大女性更加关注自身健康,进一步了解妇科疾病防治知识,对隐患问题能够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让自己的生活更健康、更有品质。 (作者:邓勇,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4/c14739-32685712.html
2023-05-12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2023年5月12日,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成员国第六次卫生部长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会议由轮值主席国印度主持,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卫生部门、上合组织秘书处和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出席会议。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发表视频致辞。马晓伟积极评价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务实合作,并介绍了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和新冠疫情应对相关工作。他强调,中国用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措施平稳转段,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中方呼吁上合组织各方加强政策对话,推进各重点领域合作;推进资源整合,拓展机构间务实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共同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为共建上合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与会各方围绕卫生应急、数字医疗、非传染性疾病应对、医疗旅游等议题进行交流。会议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第六次卫生部长会会议纪要》。 委国际司、规划司、医政司、医疗应急司以及国家疾控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同志参会。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jhzs/s3582/202305/6d5d1379b47348d8b2affe31ae70fef6
中国食物成分监测2023年度第一期技术培训班在贵阳市成功举办 2023-05-1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所
中国食物成分监测2023年第一期技术培训班于2023年4月24-25日在贵阳市成功召开,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的监测点项目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共134人参加了培训。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黄欣处长、营养所党委副书记郭浩岩等领导专家参加了开幕式。黄欣处长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作为国家基础战略资源数据,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角度看,食物成分监测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的良好载体。郭浩岩书记也强调了建立一支稳定的疾控系统食物成分监测队伍的必要性。 本次技术培训在总结2022年度工作完成情况的同时,对2023年度工作方案进行了系统解读,并针对监测工作程序化填报和评价管理、食物中糖、脂肪/脂肪酸的检测理论和技术要点等领域进行了培训。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5/t20230512_265923.html
2023-05-15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了解天津市艾滋病检测工作开展情况、实验室能力建设需求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促进艾滋病网络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检测工作质量,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参比实验室副主任金聪研究员和张鑫二位专家于2023年5月9日-10日对天津市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开展调研指导。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所负责人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接待并陪同专家进行现场调研。5月9日专家一行首先来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全市艾滋病检测工作情况听取汇报,与市区两级疾控实验室人员开展座谈交流,并对市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参观考察。艾滋病实验室负责同志围绕加强天津市艾滋病网络实验室建设、提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水平、探索建立新技术新方法在我市扩大检测和精准检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汇报。南开区、河北区和红桥区疾控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负责人分别结合各自工作特色与难点问题,从加强区级疾控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能力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破解落实辖区职能管理瓶颈等方面,与专家进行充分交流。在对天津深蓝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场调研中,专家一行参观了社区组织的咨询检测场所,详细询问了疾控机构与社会组织在动员检测和发现高危人群HIV感染者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与经验,了解社区现场检测工作情况及面临的挑战和需求。5月10日金聪研究员在2023年天津市艾滋病病毒(HIV)检测技术及质量控制培训会上以“HIV检测技术前沿及研究进展”为题做报告,全市医疗卫生等机构160余名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聆听授课。 调研结束后,金聪主任对天津市艾滋病检测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网络实验室在质量管理方面基础扎实,管理规范,特别是结合天津本地艾滋病疫情特点探索的探索性检测工作,成效明显,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同时也对今后我市加强艾滋病网络实验室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检测工作可及性和便捷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通过本次上级调研指导和专家授课技术支持,对加快我市艾滋病检测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充分发挥实验检测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05/15/030109726.shtml
2023-05-15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5月14日电(记者齐芳)人类的多种遗传疾病和先天缺陷在胚胎发育早期已被决定。但由于科研伦理和技术手段的限制,科学家们很难直接获取人类早期胚胎进行研究,人类胚胎体外研究也不能超过14天伦理界限。那该怎么办呢?为此,科学家们想到了一种替代的研究模型: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中美研究团队,首次建立了一个可支持食蟹猴胚胎体外长时程发育至受精后25天的3D长时程体系,并基于该体系探究了灵长类胚胎早期神经发育过程中的核心事件和谱系特征。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要建立一个能够支持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体外发育的培养体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红梅是这项研究的最后通讯作者。她介绍,团队在2019年已实现将非人灵长类胚胎体外培养至受精后第20天,并研究了灵长类胚胎早期原肠运动特性。在最近的这项研究中,“我们充分比较了不同培养体系,并对其中一种体系进行优化,构建了可延长食蟹猴胚胎体外发育到第25天的体系,将其命名为‘3D长时程培养体系’”。 王红梅说:“基于这一体系,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深入探索从第20天到第25天胚胎发育究竟经历了哪些‘故事’。” 在这一体系中,研究人员探究了灵长类早期神经胚发育过程。“我们知道,人类胚胎在第14天开始原肠运动——这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在此过程中,胚胎细胞发生大规模分化、迁移和重排,并形成外、中、内三胚层和体轴。在三胚层发育的基础上,胚胎进一步开始早期多器官发育”。 基于25天的培养,科研人员揭示了灵长类胚胎中晚期原肠运动至早期神经胚发育阶段胚胎的形态、细胞组分、转录组、DNA甲基化和染色质可及性等特征,为进一步揭示人类胚胎的奥秘打下基础。 国际同行评论认为,这项研究在已有体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填补了灵长类胚胎中晚期原肠运动至早期器官发育阶段的领域空白,为灵长类胚胎体外培养和基于干细胞构建的“类胚胎”的体外培养提供了参考体系,为深入了解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机制,以及早期胚胎发育异常相关疾病的病理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5/c14739-32686094.html
2023-05-15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由蚕丝制成的食品包装,其在接触腐烂食物时会变色,且能在土壤中迅速降解。相关研究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期刊《ACS Nano》杂志。 研究负责人贝内代托·马瑞利表示,其实易腐食品上贴的日期标签不能很好地预测食品何时会变质,这可能导致食物浪费或食物中毒。因此他们决定制作一种可对食物中的变化作出反应的新包装,以更好地指示食物何时变质。 他们制作了4种类似塑料包装的薄膜,每种由两层组成,其中一层由从蚕丝中提取的蛋白质制成;另一层由一种共价有机框架(COF)制成。COF含有碳和氢,也含有其他原子,如氧或氮,所有这些原子排列成均匀的网格,彼此之间又有足够的空间,这样使材料形成很多孔隙。 研究人员检查了这4种薄膜,确认其足够柔韧,可用作包装且无毒。随后,他们测试了这些薄膜是否能生物降解。结果显示,性能最好的薄膜在土壤中静置30天后,50%的薄膜降解,与现有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相当。 COF层与液体交换质子和电子,因此新材料在浸入不同pH值溶液中时会变色。由于食物的pH值会随着变质而增加,研究人员用一块薄膜作为智能变色标签,贴在一包生鸡肉上。标签一开始是橙色的,在30℃的温度下静置20小时后,标签颜色变浅了17%,表明肉已经开始变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5/c14739-32686075.html
2023-05-15 工人日报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5月13日电(记者王卓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一项研究发现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女性患者认知能力更快恶化的病理机制。研究报告发表在新一期美国《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杂志上。 公报说,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病情恶化速度更快、认知能力下降程度更明显,因此对女性的影响尤为严重。目前的治疗方案往往旨在延缓症状加剧,某些药物具有一定副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受病变影响的脑核团中,阿尔茨海默病女性患者认知能力迅速恶化与母体遗传的线粒体核糖核酸(RNA)片段的严重耗竭有关。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ttaqRnB15
Nat Microbiol:科学家在婴儿粪便中发现近10000种病毒 2023-05-13 生物谷
肠道微生物组是在婴儿期被塑造形成,并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从而保护机体抵御后期发生的慢性疾病;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能通过溶菌和溶原性来调节细菌的生长,而溶原性在婴儿肠道中尤为突出;病毒宏基因组(viromes)非常难以分析,因为其跨越了未知的病毒多样性,并缺乏标记基因和标准化的检测方法。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题为“Expanding known viral diversity in the healthy infant gut”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来自647名丹麦婴儿的粪便进行为期5年的研究,得到了非常惊人的发现,研究人员指出,婴儿使用过的尿布样本中竟然包含有10000种病毒,这一数量是同一儿童机体细菌种类数量的十倍,而且大多数病毒此前从未被科学家们所描述过。 这或许让很多读者感到非常震惊,近年来,病毒的名声并不怎么好,但很多人也并没有意识到,绝大多数的病毒并不会使人致病,也根本不会感染人类或动物。研究人员所指的病毒是噬菌体,其会专门感染细菌并构成了人类微生物组很大的一部分,而研究人员正是在婴儿粪便中发现了大量的噬菌体,事实上,在丹麦婴儿使用过的尿布中发现的大约90%的病毒都是专业的细菌杀手。人类的肠道微生物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微生物集合,其包括细菌、古细菌、微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等,肠道微生物组中的病毒组分(病毒组)主要优势菌体构成,其能帮助维持健康和多样化的微生物组。文章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发现了10000种病毒中哪些是新发现的,以及如何以一种非常容易懂的方式来描述这些新型病毒的多样性。 将所有这些病毒放入一个大表格中读起来会让人觉得非常枯燥,相反,研究人员创建了一种婴儿肠道DNA病毒多样性蓝图,在其中他们能根据基因组之间的相似程度将这些病毒分为新的病毒家族和顺序,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了248个家族,其中仅有16个家族是此前已知的。研究人员以参加这项研究的儿童的名字来命名其与232种新发现的病毒家族,比如Sylvesterviridae, Rigmorviridae和Tristanviridae病毒家族等。 噬菌体和肠道中的其它病毒的有趣之处在于,每个人都拥有自身独特的病毒组,而两个不同的人之间也几乎并不存在重叠的情况。尽管每个人的肠道病毒组都非常特殊,但其在成年人中都会一直保持稳定,这就意味着随着机体年龄的增长,机体还会携带相同一类的病毒群;但在婴儿刚出生后,这种病毒组就与成年人机体的病毒组完全不同,但其会在几年后慢慢稳定下来。当研究人员将这项最新研究中发现的近10000种病毒与来自健康成年人群的广泛参考病毒组集合进行比较研究时,他们发现,这些病毒中大约有800种此前被发现过;这就意味着,当婴儿出生后且有第一批噬菌体在其胃肠道定植时,这些“婴儿噬菌体”并不会停留在那里,而是逐渐会被“成人噬菌体”逐步取代,这种替换可能部分与这些噬菌体所感染的细菌宿主有关,比如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就是被预测为婴儿噬菌体最突出的宿主类型。 研究人员特意强调了双歧杆菌属,其对于婴儿健康非常重要,这些细菌能帮助母乳的消化,因此在生命早期对于维持机体健康非常关键,但随着机体年龄的增长,其在机体中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因此,感染双歧杆菌的病毒在婴儿机体中要比成年人中发现的更多。相反,作为最丰富的成年人肠道噬菌体,Crassvirales噬菌体在婴儿粪便中并不普遍,这意味着随着机体年龄的增长,儿童机体会不断获得这些噬菌体。随着这10000种新病毒种类和许多新型家族的加入,仅仅从几百名单丹麦婴儿的样本中就能看出,我们所不知道的病毒组的数量远远比知道的要多,如今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深入研究探索来挨个分析婴儿的粪便样本,并期待有新的研究发现。 综上,本文研究中科学家们所发现的病毒家族一起扩大了现有的噬菌体分类学,并为未来婴儿的肠道病毒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研究基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879e70688c4.html
2023-05-12 生物世界
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是一个高度复杂、保守的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过程。它包括精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精子细胞的生成。从圆形精细胞经同步分化发育为成熟的针型精子的过程涉及严格而又保守的表观遗传调控,如伴随着精细胞DNA的高度压缩,精子细胞上组蛋白会经历大量表观修饰后从DNA上剥离,并逐渐被中间转换蛋白取代,直至最终被鱼精蛋白取代而进一步高度压缩精子细胞的父系遗传物质。而组蛋白-转换蛋白-鱼精蛋白的转换过程(histone-protamine transition)是精子细胞成熟的重要表观遗传标记,从模式生物果蝇到高等哺乳动物人类都很保守。然而,目前对于睾丸组织中的精子发生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仍所知甚少。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的高冠军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题为:Broad phosphorylation mediated by testis-specific serine/threonine kinases contributes to spermiogenesis and male fertilit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道了磷酸激酶TSSK调控精子发生和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对于了解男性不育的原因和开发男性避孕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通过使用经典的果蝇遗传动物模型,研究团队发现删除TSSK同源基因会严重影响精子发育过程中的组蛋白-鱼精蛋白转换,并导致精子细胞多种表型缺陷,包括精子变形、染色质DNA去凝缩和鞭毛结构紊乱等。研究发现人类的TSSK可以帮助恢复这些精子的表型缺陷,甚至能够完成组蛋白到鱼精蛋白的全部转换过程。遗传分析结果显示,TSSK的激酶催化活性对于精子育性(雄性生殖)至关重要。同时,磷酸化蛋白组鉴定表明TSSK有大量潜在的底物,这些底物参与精子细胞的微管形成、染色质DNA压缩、鞭毛组织和精子运动等方面。该研究进一步验证TSSK能够在体内和体外磷酸化转换蛋白和鱼精蛋白,并协调精子成熟过程中的染色质DNA的压缩。 综上,该研究发现了TSSK介导的磷酸化在精子发生中发挥着广谱的调节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磷酸化修饰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而且为开发新的治疗男性不育方案和男性避孕药物的靶点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上海科技大学博士后张雪迪,2019级硕博连读生彭举和吴孟华博士(已毕业)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高冠军为论文通讯作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9c1e714610f.html
推翻“端粒学说”?顶刊NEJM最新研究发现:延长“寿命计时器” 2023-05-12 生物谷
长寿一直是人类长久以来的追求,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今天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人类对于生存条件和社会生活的改善已经大大提高了健康和长寿的可能性。在改善环境以延长寿命的同时,随着人们对于基因和染色体的深入研究,从人体内部机制调控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可能性也逐渐出现在科学家们的视野。 曾在一次广州的交流会现场,钟南山院士就分享过关于人类寿命可通过染色体和基因调控的“端粒学说”。根据钟南山院士分享的假说和猜想,如果端粒学说被进一步探究,那么人类达到120岁的寿命将不是一件难事。 端粒位于细胞内染色体的末端,对于染色体上所包含的基因信息有着保护作用。早在2009年,端粒对于染色体的保护机制和作用就曾作为一项著名的突破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也由此,端粒的概念逐渐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端粒作为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和缓冲,其长度会随着细胞的多次分裂而逐渐减短。因在细胞复制过程中,末端的片段无法被完整的复制,因而随着每一次的细胞分裂,末端都会损失一点点,最终完全消失且无法再缩短。此时,细胞就会无法复制,进而导致细胞凋亡和人类机体的死亡。 因而,先前在科学界广泛提出的“端粒学说”,主张通过观察端粒的减短和损耗可以判断寿命的长度,同时,猜想保持端粒的长度、或者减缓端粒的缩短,可以延长机体的衰老并延长寿命。因而,端粒也有着“寿命计时器”一称。 然而,最新的研究可能推翻这一猜想,其研究内容对这一假说带来了冲击性的结果。通过延长端粒或减缓端粒缩减速度来延长寿命的假说可能需要被重新定义和思考。 5月4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引文“Telomere Length and Clonal Hematopoiesis”和研究全文“Familial Clonal Hematopoiesis in a Long Telomere Syndrome”中,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究了与端粒增长或延缓减短相关的风险。这两项研究揭示了端粒增长或延缓减短速率,并不一定与长寿相关,很可能伴随着其他风险和疾病。 在文中,作者介绍了编码蛋白质POT1的基因可以对保护端粒,进而与长端粒的形成和保持有关。如下图中所示,正常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中的端粒逐渐缩短,直至端粒缩短至消失。而在研究中招募到的有着POT1基因突变的人类个体中,观察到端粒缩短得更慢,甚至变得更长。 与此同时,研究者发现,出生时携带POT1突变的人类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容易出现不确定因素的克隆性造血 (CHIP) 。除了CHIP外,大多数POT1突变的携带者还患有良性或恶性肿瘤,例如淋巴瘤或黑色素瘤。 这些数据可能揭示一个POT1和CHIP之间的作用机制的模型。即变型后的POT1异常活性会导致端粒消耗延迟,甚至促使端粒随着时间延长,并且同时,因端粒延长而实现的更多次的细胞分裂来反过来增加CHIP的扩展和克隆。进而通过克隆性造血来避免细胞衰老。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克隆性造血在肿瘤和血液疾病中也非常常见,是肿瘤细胞得以进行非正常细胞复制和克隆的一种手段。换言之,与POT1突变相关的端粒增长机制,增长和促进了细胞的寿命和扩增,但也同时增加了细胞突变的可能性,并赋予了体细胞对于血液癌和其他肿瘤的易感性。 而在正常人体内(无POT1突变),带有正常端粒消耗机制的细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每次细胞的分裂而使得端粒逐渐缩短。当端粒长度变得极短时,随之而来的是衰老或细胞凋亡,而同时,细胞克隆(包括由CHIP突变驱动的细胞克隆)将无法继续复制和扩增。同时,细胞对于癌症的易感性也相对POT1突变者较低。 17名POT1突变携带者的实体组织肿瘤和血液肿瘤病的良恶性诊断,及突变携带者年龄如图2所示。死亡时的年龄用“d”表示。半角涂色的方块代表良性肿瘤,而全涂方块代表恶性肿瘤。下方标准的M表示男性,F则表示女性。该数据所显示的所有个体的克隆性造血程度都达到了可诊断为不确定因素的克隆性造血的阈值(CHIP;即变异等位基因频率≥2%)。 如研究结果所揭示,POT1突变带来的端粒增长和损耗减缓,增加了细胞的存活和克隆,但随之而来的是高频诊断的不确定因素克隆性造血,进而也与更高频出现的良恶性肿瘤疾病相关。 该研究对于“端粒学说”的正反面猜想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端粒的不断损耗固然会揭示着细胞的衰老和个体逐渐走向生命的终点,但简单地使得端粒增长或减缓损耗,并不见得是直接有利于健康和长寿。而人类寿命如何通过操控端粒来健康有效地延长,并同时减少肿瘤的病发率,将是一个复杂且尚待进一步深入探究的课题。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841e7175730.html
2023-05-12 生物谷
自从150多年前人们首次描述细菌孢子---惰性、沉睡的细菌---以来,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解决了一个困惑生物学家的谜团,他们发现了一类新的细胞传感蛋白,使孢子能够检测到其环境中存在的营养物并迅速恢复活力。 事实证实,这类传感蛋白是穿过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在休眠期间保持关闭,但当它们检测到营养物时迅速打开。一旦打开,这些离子通道允许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流出,启动孢子的保护性壳脱落,并在休眠多年甚至几个世纪后开启代谢过程。这些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设计出防止危险的细菌孢子休眠数月甚至数年后再次苏醒并导致疾病爆发的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4月28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acterial spore germination receptors are nutrient-gated ion channels”。 论文通讯作者、哈佛医学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微生物学教授David Rudner说,“这项发现解决了一个已存在一个多世纪的难题。当细菌的系统在这种保护性壳内几乎完全关闭时,细菌是如何感知环境的变化并采取行动打破休眠的?” 休眠的细菌如何复活 为了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一些细菌进入休眠状态,成为孢子,生物过程被搁置,它们的细胞周围有多层保护性壳。这些生物惰性的保护性壳使得细菌能够等待饥荒的结束,并保护自己免受极端高温、干旱、紫外线辐射、刺激性化学品和抗生素的破坏。 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已知道,当孢子检测到它们环境中的营养物时,它们会迅速脱去它们的保护壳,重新点燃它们的代谢引擎。尽管使它们能够检测到营养物的传感蛋白在近50年前就被发现了,但传递唤醒信号的方法以及该信号如何触发细菌的复苏仍然是一个谜。 在大多数情况下,信号传递依赖于代谢活动,并且经常涉及编码蛋白的基因,以制造特定的信号分子。然而,这些过程在休眠细菌内部都是关闭的,这就提出了这种信号如何诱使休眠的细菌复苏过来的问题。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Rudner及其研究团队发现这种营养物传感蛋白本身组装成一种导管,使细菌细胞重新开始工作。在对营养物作出反应时,该管道(一种膜离子通道)打开,允许离子从孢子内部流出。这启动了一连串的反应,使休眠的细胞脱去保护性壳,恢复生长。 这些作者利用多种方法追踪了这个谜团的曲折性。他们部署了人工智能工具来预测这种复杂折叠的传感蛋白复合物---由同一种传感蛋白的5个拷贝组成---的结构。他们应用机器学习来确定构成这种离子通道的亚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还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来诱导细菌产生传感蛋白突变体,以此来测试基于计算机的预测在活细胞中是如何进行的。 Rudner说,“我喜欢科学的一点是,当你有了一项发现,所有这些不相干的观察结果突然变得有意义。这就像你在进行拼图,你找到了一个拼块的位置,突然你可以很快地装上另外六个拼块。” Rudner将这项研究中的发现过程描述为一系列令人困惑的观察结果,这些观察结果慢慢成形,这要归功于一组具有不同观点的研究人员协同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有令人吃惊的使他们感到困惑的观察结果,这提示着了一些看起来不可能是真的答案。 将线索拼接在一起 当Rudner实验室研究员Yongqiang Gao在用枯草芽孢杆菌进行一系列实验时,出现了一条早期线索。Gao将其他形成孢子的细菌的基因引入枯草芽孢杆菌,以探索由此产生的不匹配的蛋白会干扰孢子萌发的想法。令他惊讶的是,Gao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休眠的细菌孢子在使用一组来自亲缘关系较远的细菌的蛋白后能完美地苏醒。 在进行这项研究时,Rudner实验室博士后Lior Artzi为Gao的这一发现提出了一个解释。如果这类传感蛋白是一种受体,在检测到信号(在这种情况下是一种营养物,如糖或氨基酸)之前,它的作用就像一扇关闭的门。一旦这类传感蛋白与营养物结合,它就会打开,允许离子从孢子中流出来。 换句话说,这些来自亲缘关系较远的细菌的蛋白不需要与不匹配的枯草芽孢杆菌孢子蛋白相互作用,而只是对离子开始流动时孢子的电状态变化作出反应。 Rudner最初对这一假设持怀疑态度,因为这类受体并不符合这一特征。它们几乎没有离子通道的特征。但是,Artzi认为,这类传感蛋白可能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在一种更复杂的结构中共同工作。 人工智能大显身手 Rudner实验室博士后Jeremy Amon是AlphaFold的早期使用者,AlphaFold是一种可以预测蛋白和蛋白复合物结构的人工智能工具。 这种人工智能工具预测这种特定的受体亚基组装成一种五聚体的环。它所预测的结构包括一个位于中间的通道,可以让离子通过孢子的膜。这种人工智能工具的预测与Artzi的猜测不谋而合。 Gao、Artzi和Amon随后合作测试了这种人工智能生成的模型。他们与Rudner实验室博士后Fernando Ramírez-Guadiana和哈佛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教授Andrew Kruse团队以及哈佛医学院系统生物学副教授、计算生物学家Deborah Marks团队密切合作。 他们利用改变的受体亚基对孢子进行改造,预计这会拓宽这种膜离子通道,并发现孢子在没有营养物信号的情况下会苏醒。反过来,他们产生了突变的受体亚基,他们预测这些突变的受体亚基会缩小该离子通道的孔径。这些孢子未能打开这种释放离子的闸门,在有充足的营养物诱导它们脱离休眠的情况下也未能从静止状态中苏醒。 换句话说,与预测的这种折叠的传感蛋白复合物的构型稍有偏差,就会使该离子通路打开或关闭,这就使得它作为唤醒休眠细菌的工具变得毫无用处。 对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Rudner说,了解休眠细菌如何恢复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智力上的诱人难题,而且对人类健康也有重要影响。一些能够长时间进入深度休眠状态的细菌是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病原体:白色粉末状的炭疽菌武器是由细菌孢子组成的。 另一种危险的形成孢子的病原体是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它导致危及生命的腹泻和结肠炎。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通常发生在使用抗生素之后,抗生素可以杀死许多肠道细菌,但对休眠的孢子没有作用。在治疗后,艰难梭菌从休眠状态中苏醒过来,并可能大量增殖,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消除孢子也是食品加工厂的一个核心挑战,因为休眠细菌由于其保护性壳和脱水状态,可以抵制消毒处理。如果消毒不成功,孢子萌发和生长会造成严重的食源性疾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了解孢子如何感知营养物并迅速脱离休眠状态,可以使科学家们开发出较早地触发孢子萌发的方法,从而有可能对细菌进行消毒,或阻止孢子萌发,使细菌被困在其保护壳内,无法生长、增殖并使食物变质或导致疾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38ce70565a1.html
2023-05-14 光明日报
对于人体来说,夏季是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听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营养科副主任医师王仲霞为我们带来夏季养生小提示。 立夏一过,天气晴暖并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会有身体疲惫、食欲减退的感觉,称之为“疰夏”。“如果过食肥甘油腻、大补之物,则困胃伤脾,影响消化吸收,包括少吃生冷食物、少饮冷饮,特别是雪糕等冰制品。”王仲霞表示,老年人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已逐渐衰退,儿童消化机能尚未充盈,生冷食物多属寒性,常吃则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泄泻、腹痛之症发生。“夏季天气炎热汗液增多,若阳气随汗液宣泄太过,会导致体内阳气虚衰;又或者过度吹空调、吃冷饮而使体内寒湿过甚,阳气被遏。” 夏季天气炎热,食物易腐烂变质,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王仲霞提醒,避免食用腐烂变质及被苍蝇、蟑螂污染过的食物;坚持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要用流水多清洗几遍,或削皮后再吃,这样才能预防细菌性痢疾等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 “这个季节人体的经络气血流动畅通,是进行穴位按摩、艾灸的上佳时机。可选择关元、中脘、大椎、脾俞、肾俞、命门、至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有利于补充阳气。”王仲霞说。 适度运动也有利于湿气排出体外。王仲霞建议,避免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活动,运动时应穿着舒适、吸汗、透气性强的衣物,便于身体散热,同时注意补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4/c14739-32685715.html
2023-05-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强化基层力量配备,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 实现老有所医是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的重要举措。去年7月,《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提出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难点堵点问题,促进医养结合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居家医疗服务;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改扩建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支持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为养老机构提供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上门巡诊等服务…… 当下,各地按照意见要求,做细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有效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提供重要保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5/c14739-32685992.html
2023-05-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民健身与专业赛事交相辉映,共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有力促进了体育消费 “运动过节”,正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生活方式。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共组织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6000余项,吸引300多万人参与。 如今,体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不断深度融合。从丈量城市的马拉松赛道,到装点公园绿地的露营帐篷……人们在健身及休闲活动中享受健康和快乐,城市因运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越来越多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一座座体育公园让人身心愉悦,体育为美好生活增添了色彩。 运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整个体育市场的繁荣。今年“五一”假期,不少人相约看球。今年,中超联赛、中职篮联赛恢复主客场赛制,赛场上回荡着呐喊声、加油声,令人热血沸腾。根据官方统计,前5轮中超联赛共有超过81万名观众入场观赛,平均单场入场观赛人数突破2万人。中职篮赛场目前已进入总决赛阶段,在半决赛系列赛中,对阵双方比赛激烈,让观众大饱眼福。 全民健身与专业赛事交相辉映,共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有力促进了体育消费。竞技场上,运动员的技术实力、拼搏精神,扣人心弦的比拼,汇成独具价值的“比赛产品”,带给观众独特的体验。赛场之外,围绕赛事建设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商业中心等成为新的消费场景,以体促商,以商养体。精彩赛事培育体育热情,激发消费动能,促进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总的来看,大众休闲健身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人口的培养;而体育人口的增长,又会对竞赛表演业产生促进作用。如今,这样的正向循环日益清晰,当运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未来必将产生更多价值。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5/c14739-32686002.html
2023-05-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应充分发挥社区医院扎根基层的优势,筑牢基本医疗保障网底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住院病床,开设失眠门诊、肥胖门诊等症状门诊,开展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智慧大脑成为家庭医生的好帮手……近期,笔者走进社区医疗机构,看到不少好的经验做法,感受颇深。如今,越来越多居民在家门口的就医体验和健康管理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强基层”一直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随着居民就近享有医疗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升高,对医疗救治、检查等需求不断加强。持续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既是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分级诊疗格局更快形成的关键一环。 社区医院要发挥大作用。让小病常见病能够在家门口得到诊治,加强社区医院能力建设是关键。 贴近居民需求是基础。无论是建设特色科室,还是拓展医养结合等服务,都是为了满足辖区居民更多、更实际的医疗服务需求。社区是老年人多还是年轻人多?常见病多发病有哪些?只有摸清底数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诊疗能力,在日常医疗服务中增加居民对社区医院的知晓度、信任度和认可度。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放心到社区看病,逐步改变就医习惯,推动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大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软硬件设施要完善。近年来,越来越多社区医院能开展血象、心电图和CT等检验项目,拿取报告也在社区完成,极大便利了患者。要进一步补齐基础医疗设备,持续改善设施条件,量力而行引入先进诊疗设备。此外,还要完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机制,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比如,通过鼓励家庭医生使用智慧管理等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优化就医流程,提高服务可及性和便利性。 人才队伍支撑也必不可少。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与在职人员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加快壮大全科医生队伍。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健全和完善激励评价机制,增强岗位吸引力,让更多技术好的医生愿意留在基层。 社区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与百姓的幸福感密切相关,应充分发挥其扎根基层的优势,通过提供连续性、综合性、主动性服务,筑牢基本医疗保障网底。期待各地持续建好、建强社区医院,让政策协同发力,真正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5日 10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5/c14739-32685996.html
2023-05-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关键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事件】为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服务;通过“三甲医院+社区服务+医生巡诊”的联动模式,让养老到医疗实现“零距离”;推出线上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订单式、菜单式”上门服务……近年来,各地积极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等设施,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需求。 【点评】 从各地实践看,开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不仅能帮助老年人解决吃饭、护理等生活难题,还能让他们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 老年人的需求在哪里,服务供给就要跟进到哪里。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但现实中,一些子女因工作繁忙无法照顾老年人,同时很多空巢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的需求增加,居家养老遭遇难题。为了更好推动老有所养,各地通过在社区层面建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把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并根据不同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衍生出多样、细分的服务,致力于在家门口“一揽子”解决老年人的民生需求。如今,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等,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乐享晚年的“幸福驿站”。 养老不是“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发展,离不开多方合力。从开展消防等定期巡查,到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再到加强从业人员管理等,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把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保障照料中心的平稳、安全运营。当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往往存在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样急需社会力量的加入。在这方面,多地出台政策鼓励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比如,天津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自有设施或租用房屋开办照料中心;四川成都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专业养老照护机构。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服务中来,一定能持续优化服务供给,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做好社区养老这篇大文章,不仅要建设和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还得让整个社区的硬件设施和风气氛围朝着“老年友好型”发展。这一方面需要做好社区微更新、适老化改造等,让老年人居住环境更舒适,出入更方便、更安全;另一方面则需要为老年人创造更多社会参与机会,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断织密社区养老服务网,让优质养老服务成为社区标配,才能不断增进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与老龄化趋势及养老需求相比,我国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还存在不足。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的关切。不断发展完善养老事业和产业,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养老产品与服务,才能共同守护好老年群体的切身福祉。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5日 05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5/c14739-32685976.html
2023-05-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充分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必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等精品展览广受关注,《本草中国》《国医有方》等纪录片受到观众欢迎,81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相继落成……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各部门不断优化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为群众带来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体验,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根基。前不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8部门联合制定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公布,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协同推进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等工作。这一重要举措,将培厚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文化土壤。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以人为本、悬壶济世”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同时还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壮筋续骨”“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等,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可以说,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方案》提出“挖掘阐释名医名家、经典医籍、传世名方、道地药材、非遗项目等中医药经典元素”“加强中医药博物馆和文化场馆建设”“建设50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等举措,对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需要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上多下功夫。健康养生是中医药文化的显著标识,治未病是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方案》提出,到2025年,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升至2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在加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广泛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等方面做文章,也需要在方便群众便捷获取正确、规范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等方面出实招。从组织开展“千名医师讲中医”、中医药科普巡讲、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推介等活动,到普遍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再到鼓励引导企业把中医药文化有机嵌入道地药材和老字号产业链全过程……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将更好引导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需要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一方面,守正才能更好创新。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方案》提出,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精髓进行挖掘研究、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正是为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突出原创性、保持民族性、延续传统性、体现时代性。另一方面,创新才能更好守正。推动网上场馆建设、实现“云游基地”“云观展”,开发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各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紧跟时代步伐,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发扬光大。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我们要把中医文化传承好。充分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必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5日 05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5/c14739-32685975.html
2023-05-15 搜狐健康
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文介绍一种“花生过敏贴片”,花生过敏儿童治疗一年后,对花生的耐受可达到1—4粒。 花生过敏可致命,有数据称90%的食物过敏死亡是因为花生!全球1%—3%的儿童受此困扰,家长需非常小心让孩子不要误食花生,更要仔细阅读食物标签,看是否含有花生油或其他花生成分,仍然防不胜防。 花生过敏贴片是一种免疫疗法,让孩子每天接触少量的花生蛋白,逐渐提高免疫耐受;鉴于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经皮吸收只需少量可达到治疗效果,除了方便,还可有效减轻口服吸收相关的胃肠道不适、呼吸急促的副作用。 临床结果显示,1—3岁儿童经每日贴片治疗,其中的67%在一年后可食用含有1—4粒花生成分的食物,不引起过敏反应,安慰剂组为33%。除了3岁以下幼儿,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使用。 专家指出,用药可避免误食带来的致命风险,而不是让孩子可以放心吃花生,1—4粒可认为有效。目前FDA批准上市的抗花生过敏疗法是一种口服的花生粉,与食物混合服用,仅适用于4岁以上儿童,但也做不到完全有效。过敏贴片为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为日常饮食带来更多的安全和便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5050340_359980?scm=
2023-05-14 搜狐健康
胸闷、气短是一种心脏病的常见症状,但是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冠心病。要准确诊断患有什么心脏病,需要进一步的身体检查和医学评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硬化,形成了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引起不适或疼痛。除了胸闷气短,冠心病的其他症状还有胸痛、心绞痛、心悸、头昏、晕厥等等。 然而,胸闷气短可能也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症状。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胸闷、气短的其他病因: 1. 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它会引起气道狭窄和阻塞,导致呼吸困难、气喘和胸闷。 2.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如肺炎和支气管炎等疾病也会导致呼吸困难和胸闷,尤其是当感染引起肺部充血和液体积聚时。 3. 肺栓塞:肺栓塞是由于血栓在肺动脉中阻塞而引起的病症。这会导致呼吸困难、胸闷和心悸等症状。 4. 心影扩大:心影扩大也会导致胸闷气短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心脏病、肺部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5. 心律不齐:心律不齐指的是心跳不规律或不同于正常节律。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胸闷、心悸、乏力和晕厥等症状。 6. 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这可能会导致气短、乏力、头晕和胸闷等症状。 7. 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也可能导致胸闷气短的感觉,尤其是在患者身体健康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下。 总之,胸闷、气短虽然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冠心病。要正确诊断出胸闷气短的病因,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身体检查和医学评估,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5490572_121122848?scm=
2023-05-14 光明日报
对藏医药来说,今年春天可谓喜事连连: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正式挂牌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筹建单位;中国藏药资源库正式启用…… “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是党中央推进藏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的部署。近年来,西藏把聚焦建设世界一流的藏医药研究平台、一流的藏医药大学、一流的藏医药企业、一流的藏医医疗中心作为目标,在藏医药的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服务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藏医药的春天已经到来!”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次仁一见到记者就敞开了心扉。 建设一流藏医药,人才是关键。 “工作后,我怎样才能在理论知识和技能上把自己的能力水平再提高一步?”“到了一个新单位,如何才能快速打开工作局面?”在西藏藏医药大学第30场就业指导会现场,同学们的提问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向往。 “我们的藏医药事业,就是需要这样充满朝气、有进取心的年轻人!”西藏藏医药大学校长米玛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藏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知识和疗效特点流传了上千年。而今,守正创新是当务之急。这背后,需要大量藏医药人才做支撑。作为全国唯一单独设置的藏医药高等院校,这些年,我们通过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师徒传承等举措,累计为全国培养了各层次藏医药人才7000余名……” 企业求贤若渴。西藏一家藏医药公司董事长达娃次仁向记者介绍:“近两年,公司新进大学毕业生有150多人,其中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占比80%以上,目前,我们在藏医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新突破,这得益于高水平青年人才源源不断加入。今年,我们又接收了15名西藏藏医药大学的学生实习。这些年轻人的加入,让我们对藏医药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过去,我们进行藏医药研究,常常需要借助区外资源。如今,雄厚的人才储备,让我们有能力开展自主创新。现在,我们拥有国家和自治区级非遗藏医药项目40个。这不,今年,我们正向着特色项目研究攻关发力。”在次仁看来,自治区藏医院的发展变化,是西藏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藏医药壮大,离不开产业支撑。 为此,西藏探索出一条“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融合发展路径,在藏医药发展起来的同时,让从事藏医药产业的群众同步致富。 “我们这里的藏药材种植,全程得到西藏农科院的指导!”在山南市乃东区索珠乡的藏药谷园区,负责人苏益民兴奋地告诉记者,有了专业指导和培训,藏药谷园区先后带动3个合作社参与到藏药材种植产业中,“今年,我们的藏药材种植规模计划扩大到600亩,预计产值200万元,力争让参与藏药材种植的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 按照西藏自治区的目标,到2025年,将建立起1个国家级藏药材产业园,2个藏药材种植技术研究基地和1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全区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藏医药产业年产值规模达到70亿元。 藏医药可持续发展,需不断创新。 为让藏医药发展拥有永恒动力源,西藏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探索“藏医药+”新模式,推动藏医药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 今年“五一”假期,林芝墨脱巴登村的5栋温泉民宿,游客要提前一个月预订才能住上。村里第一书记王英说:“墨脱藏药浴,可是藏医药的宝藏,祛除人体湿气效果很显著。现在,绿水、青山、藏药浴的组合,成了我们村吸引游客打卡体验的‘法宝’,今年第一季度旅游收益就超过30万元!” 在那曲老年人医养结合中心,记者看到,那曲藏医院的医务人员正在为老人进行药物涂擦等藏医特色医疗服务。“目前中心有老人520名、社会病人906名。我们对接本地藏医院,把藏医药服务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特别受欢迎。”中心负责人索朗卓玛对记者说,“下一步,我们会扩大服务范围,开展藏医药专家巡诊,尽全力满足高海拔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自治区已作出规划,将着力打造以藏医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1+N’创新网络体系,让藏医药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通起来。到‘十四五’末,自治区三级藏医医院将发展到7家,二级藏医医院发展到10家!”对未来,西藏自治区卫健委主任格桑玉珍踌躇满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4/c14739-32685713.html
2023-05-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5月12日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在日前下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加强工作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和提醒社会各界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增强全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素养。 《“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对此,专家和读者建议,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积极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广泛开展宣传防灾减灾各项活动,减少灾害带来的人身安全、经济财产损失,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防范应对准备,从源头上化解安全风险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网友张德志是贵州黔西市素朴镇大坝村沙湾五组的村民。他家种植了70余亩猕猴桃,每年大概有6万多斤的收成。可是去年4月底,当地突降冰雹,张德志家的猕猴桃也因此遭受很大损失。“近三年,这里每年都会下冰雹,只是去年灾情特别严重。”张德志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跟农民讲讲如何防范冰雹灾害,尽量减少损失。 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难以避免,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没办法阻止自然灾害发生,但是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等,采取预防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张德志说。 广东湛江市读者郑先生表示:“我们这里最多的是台风灾害,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要切实加强对这类自然灾害的防范。”郑先生说,每次台风过后,部分河流坝基容易被冲毁,如不仔细检修,来年会造成洪涝灾害。此外,有些公共设施不够坚固,比如电线杆、广告牌、交通指示牌等,容易被台风折断破坏,存在安全隐患。 有读者建议,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应对准备,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防止灾情扩大或者形成次生灾害。 读者赵先生在来信中说,当地去年曾经遭遇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他所居住的小区西侧道路严重内涝,停放的30余辆小汽车被洪水浸泡,造成不小的财产损失。“如果只是暴雨,不会造成这么大的损失。”赵先生说,当地在道路北侧修建了垃圾转运站,周围被泥土围挡,原来的河沟也被填埋,导致洪水下泄不畅,全部涌到道路上,“最深处甚至达到两辆汽车叠加的高度”。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的地方在现有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构建、选址、功能分区、标志标牌、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甘肃陇南市读者王先生反映,武都区原有体育场及公园等公共场所,同时也作为应急避难场所。但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一些公共场所变成了高层建筑,原先规划的应急避难公园也不见了踪影。“现在高楼林立,缺乏专门的避难场所,周围能用于应急的公园、广场也较少,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规划,在新老城区建设专门的应急避难场所,避免可能遭遇的灾害造成更大损失。”王先生建议。 重视自然灾害监测、评估、预警等各项工作 “开展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评估与修订,特别是强化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将高级别灾害预警纳入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广泛开展以实战为导向的应急预案演练,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在《通知》中针对“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处置保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报警报系统、应急联动机制、灾害救援等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行动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福建龙岩市读者陈文英说,他居住地附近有一处水库,目前除水文监测仪外,没有其他任何监测设施,也没有灾害预警系统,“主要靠库管人工监测”。水库下游住着不少村民,若发生自然灾害,没有安全监测及预警设备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希望能加强水库灾情监测,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预案,并确保村民都能及时接收到灾害预警。”陈文英说。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海嵩长期关注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工作。他认为,应成立专班带头协调解决救援问题,有序开展救援活动,建立应急快速反应机制,落实防汛抗旱双责,紧盯重点科学部署抢险救灾力量,备足备齐应急装备物资,确保发生险情灾情能够迅速处置。“防汛抗旱的本质是宏观调控水资源余缺实现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联防联动是实现应急管理有序高效的重要因素。”陈海嵩说。 近年来,社会应急力量在危急时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部分省份先后发布实施了有关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相关政策。河北邯郸市读者刘先生反映,有的地方将没有注册的救援队伍视为非法,而注册了的队伍又不受主管单位重视,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生存发展困难。“希望各地各部门尽快推出科学的规范,支持社会救援力量发展。”刘先生说。 陈海嵩也建议,应为民间救援队伍提供安全保障,整合资源提供专业培训,动员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合作机会,扩大支持建立区域性应急响应协作机制,规范社会组织参与行动的流程和标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救援中的辅助补充作用。 还有读者建议,应着重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大对应急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遴选更多符合条件的高校设置应急管理专业,同时建立完善适应应急管理工作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管理机制等。建设应急管理专家库,提升应急管理专业化水平。 在居民日常场景内组织好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四川自贡市贡井区读者袁女士反映,当地去年9月发生了一次地震,有些学校未组织全部学生撤离避险。“如果发生余震,在教室里的同学就可能遭遇伤害,天灾面前,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袁女士说,学校应按计划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消防安全等应急演练。 不仅是学校,还有许多读者建议街道办事处、社区、物业公司等应当在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景内组织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山东淄博市读者张蔚说,平时社区内的防灾减灾宣传较少,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小区居民参加活动,比如可以制作宣传条幅,利用小区宣传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制作防灾减灾知识手册等,适时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社区是每个居民的家,也是日常防范灾害最重要的场所。要在全小区、全社会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张蔚说。 有读者建议,针对已经发生的灾害,还应当采取及时清理、保险理赔等方式,将灾害的后续影响降到最低。 山东平度市读者窦先生表示,自己种植了70多亩玉米,因为遭受几十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导致玉米几乎绝产。“虽然投保了玉米保险,但保险公司在来勘察之后却迟迟没有启动赔付。一亩地赔多少?什么时候赔付?一直没有人跟我们解释沟通。”窦先生建议,加强对保险理赔的监督,确保过程透明、信息公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表示,如今人民群众对灾害保险的认知已有所提高。尤其是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对于保险的需求比较旺盛。而一些中小农户对灾害保险缺乏认识和兴趣,难以承受较高的保险费,相关需求不容易获得释放。除了加强宣传培训外,还需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扩大现有财政补贴目录中的标的,增加“以奖代补”的预算额度。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5日 07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5/c14739-32685988.html
2023-05-14 光明日报
母亲意味着什么?是十月怀胎的无悔选择,是含辛茹苦的用心哺育,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也是“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的唠叨。“妈妈”二字,不只是一个美好的称呼,更承载着无尽的爱与包容。 当儿女慢慢长大,母亲却不再年轻,疾病也开始侵扰她们的身心。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我国96%以上的已婚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疾病,常见的妇科病发病率在87.6%以上。此外,家庭琐事、工作压力、子女教育、情绪管理等诸多问题也逐渐浮现。 “不管是作为女性还是母亲,她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和美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内分泌科主任阮祥燕感叹道。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女性需要具备哪些保健知识?相较男性,女性要特别留心哪些疾病?如何让母亲拥有更加平安、快乐且有品质的生活? 雌性激素是女性身体的“保护者” 最近一段时间,53岁的王阿姨已经连续3次从河北老家来北京看病。第一次是住院调节血压,第二次是膝关节痛得无法走路,第三次是担心自己得了冠心病。 “身体一直不舒服,在老家查了个遍也没查出所以然,大夫建议我到北京的大医院看看。”说到这,王阿姨语气有点低落,“家里人有空的时候会陪我一起,但时间久了也会不耐烦,觉得我是过度担心、小题大做。” 像王阿姨这样正在经历更年期的女性并不在少数。据统计,更年期多发于40至65岁女性,其中约有80%会出现月经紊乱、潮热出汗、心悸头痛等症状。但其实,更年期对身体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在阮祥燕眼中,要了解更年期,首先要了解为女性健康和美丽保驾护航的雌性激素。 “女性进入青春期,卵巢开始分泌雌性激素。雌性激素不仅能够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对于心脑血管健康、皮肤光滑亮泽、骨骼形成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强有力的保护,是全面呵护女性身体健康的‘保护者’。”阮祥燕说,“当女性进入40岁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无法提供足够的雌性激素来滋养身体时,更年期症状就会逐步显现出来。目前女性平均绝经年龄是49岁,而我国女性平均寿命在八九十岁,可以说一半生命都在绝经后,雌性激素对女性生活质量影响至深。” 为帮助女性了解卵巢功能和雌性激素对健康的重要性,阮祥燕主编了科普书籍《女人要懂内分泌》。她表示,许多更年期女性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因为雌性激素减少而导致身体不适,“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反而走了很多弯路。 “如果连续2次出现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7天以上,或是出现不明原因的出汗、烦躁,就应该来更年期门诊或者妇科门诊进行医疗咨询、评估和治疗。均衡饮食、合理运动、心情愉快都有利于平稳度过更年期,但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在医生建议下补充雌性激素,这样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认知障碍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她说。 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阮祥燕提交了在北京建立中国首个以卵巢组织冻存移植为核心的国家级生育力保护中心的建议,希望借助现代医疗技术,保护女性的卵巢功能。 “我国每年至少有超过100万女童和育龄期女性因化疗、放疗失去生育能力,老龄化明显提早,各种慢性疾病也可能提前10年甚至20年发生。卵巢组织冻存技术是目前唯一能有效保护卵巢功能和生育力的新技术,希望能够惠及更多女性,让她们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拥有成为母亲的权利。”她表示。 骨健康是女性终身“必修课” 门诊中,常见的女性疾病,如妇科炎症、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等,都与雌性激素密切相关。 “子宫肌瘤、乳腺结节,都是女性进入生育期较为多发的疾病,与当前人们体检率较高不无关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金鸿雁表示,大多数子宫肌瘤都处于无害状态,不必太多焦虑,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在金鸿雁看来,骨健康是女性健康的终身“必修课”,但其重要性却往往被忽视。“雌性激素可以促进骨形成,也能减少骨质的丢失。产后哺乳期和更年期的女性处于低雌激素状态,骨量丢失明显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 “一些女性在产后有胳膊疼、腰疼等问题,一方面是劳损,另一方面与骨量减少有关。”金鸿雁说,怀孕和哺乳期间,孩子生长发育所需的钙和磷都是通过分解母亲体内的钙获得的,通俗来说就是一个“拆骨”过程,并且由于产后体内雌性激素水平偏低、泌乳素水平很高,母亲更新钙的能力也会相应变差。 “进入更年期,也就是围绝经期,随着雌性激素减少,50岁左右的女性中约3成会出现骨量减少,到65岁左右,约一半女性都患有骨质疏松。而男性在65岁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只有10%。”金鸿雁解释,原因就在于男女激素水平不同,“打个比方,如果说男性雄性激素的下降是‘慢坡’,那女性雌性激素的下降就是‘跳水’”。 该如何科学补钙? 金鸿雁介绍,饮食方面,女性应该多摄入富含钙质的食物,例如多喝牛奶、多吃带骨头的鱼罐头,香草冰淇淋也是不错的选择。还要多晒太阳,这样才能有效补充维生素D。如果已经发生骨质疏松,金鸿雁建议进行负重运动,如适度撸铁、绑沙袋走、打太极拳等,以增加骨量累积。此外,需要大剂量补充骨量时,可以服用钙片和维生素D。 “不管怎么补,还是要在医生建议和监测下进行,避免出现便秘、血钙增高、维生素D中毒等情况。”金鸿雁提醒。 “一般来说,女性到了二十四五岁,就应该有意识地补钙。”金鸿雁说,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有补钙的必要,这样可以帮助维护骨量甚至缓慢提升。 健身需循序渐进,避免运动损伤 去年4月,广东佛山的多米妈妈迎来了女儿诞生。“孩子的到来给全家增添了许多欢乐,但是经历了剖腹产以及刀口处疤痕增生,身材走样、体重飙升,许多衣服都穿不上了,我感觉身体一团糟。”她回忆说,“卸货”之后肚子还是很大,“站着甚至看不见脚”。 几个月后,多米妈妈在家附近报了一个普拉提班。“第一堂课,老师教我如何呼吸、收腹,我感觉自己慢慢找回了对身体的感知,那种感觉真的太好了!”照顾孩子虽然很忙,但她坚持每周抽出1小时健身,身材恢复的同时,心情也逐渐舒畅开朗起来。 彭文婕是北京一名专业瑜伽教练,在5年多的从业经历中,她曾遇到过多位有相似经历的妈妈。“产后女性通常都会有身材焦虑。一般人长胖不会一下增加几十斤,但是妈妈们不仅要面对急剧增加的体重,还要承受生产带来的耻骨联合分离、腹直肌分离、盆底肌松弛等痛苦。” 如何消除“妈妈肚”,彭文婕建议先通过瑜伽训练进行产后修复,一段时间后再适度增加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氧是减脂,无氧是塑形,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体态。运动中还可以产生多巴胺,有助于血液循环,传递兴奋和快乐的情绪,这些都有助于女性缓解身材焦虑、促进身心健康。”她提醒,产后妈妈恢复运动时一定要循序渐进,避免出现运动损伤,“看别人能做到,就觉得自己也可以,这种‘攀比’的心态不可取”。 在居家环境中,如果手边没有太多健身器材,可以开展哪些健身活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主任杨华清说,只需要一个瑜伽垫或者地垫,就可以做平板支撑、仰卧起坐、卷腹等运动。“平板支撑可以锻炼全身肌群,尤其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频率保持在一组30秒,每组之间休息30秒,一般做5组左右即可。仰卧起坐和卷腹主要锻炼腹肌,仰卧起坐动作要标准,否则容易背部受伤。卷腹对背部的伤害较小,对居家妈妈更为推荐。”在杨华清看来,健美操也是很好的健身方法,一天跳20至30分钟健美操,就可以达到锻炼全身肌肉、提高心肺功能的效果。 对中老年女性而言,杨华清建议,如果出现肌少症、骨质疏松、骨关节炎,一定要坚持运动,尤其是绝经期女性每星期应当坚持3小时运动量。“运动原则是基于个体的生理状态和运动机能的差异,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中年女性可以尝试游泳、快步走、骑车等,老年女性可进行太极拳、五禽戏等运动。运动强度以运动后肌肉产生酸胀疲乏感并在第二天可缓解为宜,若休息后仍未缓解,需适度减少运动量。” 夏天来临,户外运动成为越来越多亲子活动的选择。杨华清提醒,运动前要做好热身,防止肌肉和韧带拉伤;运动前适量进食,避免空腹运动;运动中要及时补充水分,做到少量多次,每次不超过250毫升,切忌一次喝饱;户外锻炼还应注意气温变化,随时保暖,以免出汗后受凉。 保持心理健康,女性需要更多理解与支持 “离孩子远点。”当被问到如何做一个快乐的妈妈时,刘小静脱口而出。她的孩子今年刚上初中,用她的话说正是“最磨人”的时候,从学习成绩到生活习惯,时常让她觉得“人生就是一场修炼”。 而对于林雪来说,白天工作、晚上带娃的生活她还能勉强应付,最让她烦躁的是丈夫在家里帮不上什么忙。 职场的瓶颈、家庭的烦恼、生育的痛苦、养育的劳累……当四面八方的压力落在她们身上,再叠加生理变化后,很多妈妈都感觉自己变得“不快乐了”“身心疲惫”。 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占比高达68%,是男性的2倍。由于女性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在产后、更年期、经期等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女性激素水平变化是影响女性心理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女性从青春期、怀孕到更年期都伴随着激素水平的变化,激素的剧烈变化会导致抑郁风险升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医师李一花说,女性产后抑郁的状况很常见,主要因素包括身份变化、母乳喂养、婆媳关系、既往病史等,“如果出现产后抑郁,轻中度的患者通过正念疗法、心理干预、生物反馈减压等方法,可以逐步恢复健康。如果是重度抑郁,并伴有无法入睡、反应迟钝等社会功能的损害,出现了极端念头,就要及时就医问诊了。” 李一花表示,对于更年期女性来说,如果是生理性变化导致的情绪焦虑、低落,建议通过生理的办法来解决,比如及时补充雌性激素。有些女性本身性格急躁、固执,到了这个阶段会更加凸显。 “当更年期碰上青春期,就很麻烦。”李一花感叹,“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对孩子寄予厚望,因此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父母的神经。作为妈妈,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要让自己不断成长,包括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平衡、让自己更加包容豁达等。” “女性在生命中的几个特殊时期,尤其需要家庭和社会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鼓励她们把苦恼倾诉出来,主动求助专业人士,学会用各种健康的方式纾解压力。”金鸿雁说,一些抑郁症患者难以消除“病耻感”,不好意思或者不敢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更多时候选择在综合医院就诊。“在用药精细化方面,精神专科会更加专业,所以最好选择在专科问诊、综合医院随诊。” “女性要学会关照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的需求,和配偶一同分担家庭生活中的苦与乐。无论是做母亲还是做妻子,都需要一些大智慧。”金鸿雁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4/c14739-32685693.html
2023-05-15 搜狐健康
每年的5月15日是全国碘缺乏病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生李乃适教授近日作了《碘与甲状腺漫谈》的分享。搜狐健康将全文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大家好,我是92医预李乃适,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点我专业方面的内容。我把今天的主题定为碘与甲状腺漫谈,实际上更希望和大家轻松愉快的谈一谈碘与甲状腺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历史故事,以及目前的一些观点。我打算分四个部分和大家交流。 碘与甲状腺的关系 第一部分是谈谈碘与甲状腺的关系。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一个重要原料。甲状腺在人体内是最大的一个内分泌实体器官,同时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内分泌器官。 甲状腺的作用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其实相当于一个车间,这个车间就是用来生产甲状腺激素的。甲状腺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就是碘和酪氨酸作为原料,在甲状腺细胞内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生成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有两种活性的形式,一种叫甲状腺素,通常表示为T4,也叫四碘甲腺原氨酸,那么它脱掉一个碘就成为另外一种,也就是三碘甲腺原氨酸,通常简称为T3。T3是由T4转化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在甲状腺当中转化,而主要是在循环血液中转化。 因此,碘和甲状腺的关系,非常简单的说就是,甲状腺是一个车间,碘和酪氨酸作为两个重要的原料,在甲状腺细胞内通过各种流水线变成甲状腺素。这里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碘是如何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这个过程,从生理学角度说,我们叫主动转运。甲状腺细胞表面有一种通道蛋白,它只要见着碘,就会把碘从血液中直接拽入甲状腺细胞。这个过程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血液里面的碘只要流经甲状腺,大部分会被甲状腺细胞给拽进去。 这一点从进化上来看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碘全富集到甲状腺,成为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基本上来说就不会浪费。碘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于生成甲状腺激素。机体采取主动摄取的办法获取碘这样一种微量元素,应该说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范例。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甲状腺激素到底是怎么调节的? 首先我们知道甲状腺激素有T3和T4两种,但是T3和T4的活性是不一样的,活性强的是T3,T4的生理活性大约只占到整个生理活性15%左右,也就是说,85%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是由T3发挥出来的。这个生理作用是循环血液里游离的甲状腺激素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就叫游离T3、游离T4。大家如果见过甲状腺激素的化验单的话,或者我们国内直接就简称为甲功(甲状腺功能的简称),我们可以看到化验单里面检测项目有FT3、FT4,这就是游离T3、游离T4,直接发挥作用的甲状腺激素。 此外还有检测项目是TT3、TT4,也就是总T3、总T4。总T3、总T4是用免疫测定的方法测出来的循环血液中T3、T4的总量,也就是游离的部分加上和它们跟结合蛋白结合的部分。结合的蛋白有很多种,实际上是形成了甲状腺激素的库存,它和游离的甲状腺激素之间其实相当于一个化学平衡的状态。如果游离甲状腺激素消耗光了,库存的甲状腺激素就通过化学平衡给它生成出来,这样保证游离的甲状腺激素不会少。因为甲状腺激素太重要了,机体应该是不能容忍甲状腺激素缺乏状态的。 除此之外,机体还有一个更加精妙的调节办法,通过TSH。TSH是促甲状腺激素的简称,是垂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作用就是刺激甲状腺去生产甲状腺激素。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为皇帝派出来的一个钦差大臣,跑到车间去指挥甲状腺激素的生产,它发布指令让你生产多少就得生产多少。 这个调节作用实际上还是非常精确的。如果甲状腺激素生产的太多了,那么它就会产生一个反馈,也就是说甲状腺激素产量是受到监控的。甲状腺激素在循环血液里的浓度,也就是说甲状腺激素经由血流经垂体的时候,垂体是能够接受到这个信息的。垂体发现甲状腺激素过多了,就会迅速把TSH下调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给甲状腺的指令就是少生产一些甲状腺激素。 如果人的生理功能是一个正常的情况,生产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也是充足的,那么反馈调控之下一切正常,也就是说甲状腺这个车间的产量实际上控制得非常好。如果碘缺乏这件事情出现了,也就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缺乏了,或者说它不够用了,也就意味着甲状腺作为车间来说,虽然其他的一切工作正常,但是重要的原料它少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它制造的甲状腺激素一定是不够的。 如果少到一定程度的话,它生产出来的甲状腺激素就真的是不够用了,不够用的时候,它就只能消耗库存。如果库存都消耗完了的时候,这个时候游离T3、游离T4就会下降。那么一旦它下降,当血液流经垂体的时候,就让垂体得到一个反馈,垂体就会增加TSH的量。 TSH的量一增加,就相当于给甲状腺下了立即多生产的指令,而且同时TSH作为钦差大臣,还会很认真负责的说,产量居然这么低,所以我们需要扩建厂房,扩建厂房实际上就是刺激甲状腺细胞增生。刺激增生之后所产生的效果,甲状腺就开始变大,那么大到一定程度我们就叫甲状腺肿。然而甲状腺激素的产量因为碘依然不够而并未增加,于是TSH继续增高而甲状腺肿越来越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长期慢性缺碘会形成甲状腺肿,这件事情在逻辑上是非常清楚的。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能够推断,当碘缺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甲状腺激素的生产一定是不足的,甲状腺激素生产不足就会导致TSH升高,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叫它甲减,甲状腺功能低减,就是甲状腺激素不够了。 那么甲状腺激素不够会产生哪些症状?它实际上就是甲减的症状,当然要减到一定程度,这些症状才能够看得出来。如果游离T3、游离T4还在正常范围内,一般是不会出现任何有关甲减的症状的。 典型的甲减症状有很重要的几点。我们从心血管系统说起,心脏将会跳得变慢,整体来说它是个代谢变慢的表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所有工作的器官都开始不好好干活了,都开始消极怠工了,所以心跳是变慢的。胃肠道蠕动它是变慢的,胃肠道蠕动变慢之后,产生继发的问题,就是便秘。 然后神经系统它也是变慢的,神经系统变慢,大家很容易想象这人反应会变得很慢,记忆力会变得很差,这些都是神经系统变慢的一个表现。代谢也是变慢的,很多代谢废物就会沉积下来,糖代谢、脂代谢通通都会变慢。脂代谢是大家更为熟悉的,甲减病人血脂通常会变得越来越高,那么血脂变高之后,继发问题又可能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那么最终会发生冠心病。 这些都是典型的甲减而不去治疗的情况,才会发展到这程度。真正治疗了,那么甲减是一个非常容易控制的疾病,并且治疗效果非常的好,还相当便宜。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你现在想申请一个研究经费,研究怎么样把甲减治得更好一些,基本上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我们刚才说的都是甲状腺激素变少产生的症状,除此之外,因为碘缺乏造成的甲减,一定会造成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升高,那么TSH升高产生什么样的症状?我们刚才说到它刺激甲状腺车间增生,刺激增生之后,最终的结果产生甲状腺肿。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一开始TSH让甲状腺多生产甲状腺激素,结果这个工厂确实非常努力地去生产了,但是它缺乏碘原料,只能生成这么多甲状腺激素,它不可能生成更多。那还是不够,那么反馈到垂体那里,垂体就让TSH调得更高,调得更高以后就会让甲状腺继续更大幅度地增生,刺激强度更大,中间那些酶的活性也会被它刺激得更强。但是因为碘缺乏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最终实际上除了把甲状腺进一步变大,其他的什么也解决不了。这样就造成了甲状腺越来越大,形成一个巨大的甲状腺肿。 这个甲状腺肿,是针对成人的,就是缺碘性的甲状腺肿,我们过去直接就把它叫做地方性甲状腺肿,就是缺碘地区产生的甲状腺肿。原先在大家并没有对甲状腺肿的认识达到很好水平的时候,只知道说这个地区甲状腺肿发生率很高,我们就叫这个地方性甲状腺肿。 除了成人以外,对于儿童来说,这个问题其实更加的麻烦。因为对于儿童来说,如果甲状腺激素不够,那么产生的不仅仅是甲状腺肿,因为他甲状腺激素不够,形成了甲减,而甲减在小孩整个发育过程当中,对智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甲状腺激素不足,智力发育是迟滞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情况,我们就叫做地方性克汀病。 最严重的先天性的甲减,我见过的实际上40岁的克汀病病人,智力连10岁的小孩都不如。地方性克汀病对智力影响特别大,这批小孩某种程度上来说,基本上最终都是智障的患儿,最终是全社会来负担他的一生所消耗的社会资源。 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这个是缺碘造成的。它可以算一种慢性病里面的流行病,对国家的负担、对家庭的影响实际上都是特别大的。这块实际上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古代对甲状腺肿的认识 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古代对甲状腺肿的认识。国际上写医学史的论文认为甲状腺肿的记载特别早,而且认为是在中国,说中国在公元前2700年,黄帝描述了甲状腺肿,描述了如何吃海带去治疗甲状腺肿的。 但是不少国内的医学史学者并不是太同意。因为这些国际学者这样写的原因是说《黄帝内经》里面有用海带治疗甲状腺肿的记载。但是《黄帝内经》和黄帝其实不是一码事,《黄帝内经》成书多认为是在东汉年间,只是托名黄帝把以前的经验总结起来写的一本书。所以把它归到公元前2700年,确实有点不太实事求是。 我的观点,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国家认识甲状腺肿确实还是挺早的,但是也没到那么早的程度。我见到的有关甲状腺肿最早的记载,是在《庄子》里面。《庄子·德充符》里面写到一个人有一个巨大的甲状腺肿,因此绰号叫“瓮盎大瘿”;他去游说齐桓公,齐桓公一开始看他其貌不扬,这么大一个甲状腺看着很难看,但是跟他谈了之后,发现这个人特别有学识,听到兴奋之后,看他觉得挺正常的,觉得甲状腺肿一点也不碍眼了。 这是我见到的最早的对甲状腺肿的文字记载。《德充符》是内篇里面的,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是他的弟子写的,杂篇是再传弟子以及自己觉得是学庄子的这批人写的,所以内篇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它的年代应该是战国早期的时代。 后来对甲状腺肿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入。到三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记载,说曹操的手下有一个谋士叫贾逵,生气了之后长出了甲状腺肿。当然是不是跟生气有关的,这事就很难说了,总之他长出了甲状腺肿。贾逵准备去动手术把它切了,曹操就劝说他,你不要去切,“十人割瘿九人死”云云。 这个反映了曹操知道的情况,曹操认为做甲状腺的手术是非常不靠谱的,很容易死人。我们可以说曹操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在没有麻醉也没有抗生素的时代,随便切甲状腺这么一个血流丰富的器官,也没有特别好的止血手段,风险确实挺大的。 另外一点,当时没有甲状腺激素治疗,所以你把甲状腺肿切了以后,只是甲状腺这个车间变小了,但是变小了以后TSH还是很高的,在TSH持续刺激的情况下,剩下的甲状腺还会继续长,所以切了也是白切。 再后来就能看到使用海产品来治疗甲状腺肿的记载了。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海藻海带这些来治疗瘿病,就是甲状腺肿,说治疗是有效的。很多人知道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很大的贡献,据说当时屠呦呦看到了这个之后,想到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肘后备急方》的名称意思是偏方大全,这个偏方大全如何能够产生这么多的作用,也是非常好玩的。 再往后就说到隋朝的一个有名的中医叫巢元方,他在《诸病源候论》里面分析甲状腺肿致病机制,他注意到这个病山区的人生病的多,海边的人生病的是很少的,如果你久居在山中,一天到晚喝山泉,隐居在山里不出来的话,得甲状腺肿的机会其实是明显的增高的,他这个认识还是很深刻。 总体上说,从中国古代认识甲状腺肿来说,认识的还是挺早的,而治疗办法实际上也是从经验摸索的,也还是很早的,能知道用海产品来治疗甲状腺肿是非常有效的。由于缺碘造成的甲状腺肿,我们给它补足了,是可以把这个问题缓解并且解决的。 这件事情在西方实际上也是逐渐得到认识的。到19世纪初的时候,山区的甲状腺肿明显的要比平原比沿海要严重,这件事情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知道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人采取补碘的措施。但这个措施真正被大家认可,实际上已经到了20世纪。美国有一个州曾经做了比较严格的试验,发现补充碘以后对甲状腺肿抑制是明显的有效。之后大家对补碘这件事情就开始提上了议事日程。 近现代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实践 在中国把补碘作为一个国家性的行为,实际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在这之前,虽然我们中医已经知道用海产品可以治疗甲状腺肿,但是那个是局限于个体的,并没有作为一个公共卫生的事件去处理它。所以得病的人是相当多,而真正得到治疗的人实际上只是很少的去看病并且碰上了良医的人。 把它当做一个公共卫生的问题来看待,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首先要认识这个问题,通常来说我们要知道它的患病率到底怎样。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因为战争等各方面原因,在解放前真正注意到这件事的人并不是特别的多。 最早注意到这件事的,非专业的人,实际上是沙皇俄国的一个间谍。这个间谍名字翻译过来叫马达汉,他1905年左右到中国来做间谍,在现在新疆的南部,当时叫叶尔羌,他写的叶尔羌见闻里面就写到,叶尔羌人脖子上长着奇大无比的甲状腺瘤,得病的人非常的多,所以就说真正的叶尔羌人脖子上必须有一个令人尊敬的瘤子。 真正从科学方面注意,实际上是30年代初,有个美国学者,我从几个不太全的资料上来推测,这个人应该是窦维廉,他1948年到1950年在协和当过生物化学系的主任,在之前他很长时间是燕京大学的生化教授。他注意到河北省遵化县一带的甲状腺肿的流行情况并进行了记载,很有可能是他在燕京大学期间观察到的这个情况,再具体的资料我并没有查到。 之后日本的军医在东北三省,包括后来侵占的承德地区,也做过一些小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 而我们中国人做的有关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差不多在1940年前后。协和的第二届毕业生姚寻源带着一批人在云南的37个县做了一个调查,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这个应该是近代中国学者做的最重要的一次流行病学的报告。 协和当时毕业相当地困难。协和第一届毕业生3个人,第二届毕业生5个人。姚寻源毕业以后就从事公共卫生了,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当时老协和的学生特点还是非常鲜明的,绝大多数人家里比较有钱,家里比较重视教育,一般来说非富即贵。但是总体对当时政府很失望,尽管家里是做着不算太小的官,但是不愿意让孩子再去当官,就觉得学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就送孩子学医了。这批人通常有着很强的情怀,这批人本身他上学不是为了养家糊口,经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对国家做出有用的事。 1942年以前的协和毕业生有1/3毕业之后从事了公共卫生的工作。这在整个世界上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里面,都是非常少见的。公共卫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不挣钱的行业。姚寻源应该是协和毕业生当中第一个专门从事公共卫生的人,他和我们内分泌的鼻祖刘士豪教授是同班同学。 姚寻源不光调查出来云南缺碘的情况到底怎样,另外他们还在一个盐矿进行了食盐加碘的工作,对云南的部分县进行一个碘盐的干预,在当时实际上是非常先进的一件事情。后来抗日战争日本人44年发动豫湘桂战役,一直打到桂林那一带,导致旁边的省份全部做战备,这件事情后来就中断了。 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碘缺乏症做了新的工作。这方面的贡献首先我们要提到天津医科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朱宪彝教授,他是1930年以第一名的身份从协和毕业,后来从事内分泌的工作,跟随刘士豪教授一起完成了钙磷代谢疾病的很多研究,并且和刘士豪教授一起发表了命名肾性骨营养不良的论文,发表于1942年的Science杂志。 朱宪彝教授在建国后去组建了天津医学院,任第一任校长。他是在50年代初的时候注意到这个事。当时天津是河北省省会,河北省省长发现河北迁西县痴傻病人很多,所以把他们送到天津去治疗。这个期间就被朱宪彝教授注意到了,他建立了河北省甲状腺肿防治大队,开始把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防治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日程上去。 在1956年的时候,因为他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在内分泌的科研计划里面他说话的分量很重,就把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防治列入了我国的第一个农业发展纲要。从1959年开始,他在承德组织了很多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的研究,证实了确实是缺碘造成的问题。 之后他开始用食盐加碘进行治疗,治疗5年以后他发现有明显的效果。1964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和肾脏病学学术会议上,朱宪彝教授做了一个报告,肯定了碘缺乏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的原因,所以补充碘是势在必行。但是因为当时已经是1964年了,之后很快文化大革命爆发,他们之前做的所有工作就此为止。 一直到1973年才又成立了北方的地方病防治小组办公室,继续开始做碘缺乏病的的大规模调查。朱宪彝教授当时已经70多岁了,带领他的弟子,包括马泰教授,于志恒教授等一批学者,后来有陈祖培教授的加入,这些学者后来都在碘缺乏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从1973年开始做的工作,有以下几个很重要的工作。一个就是确认中国北方确实有碘缺乏病的大规模流行,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实际上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情况,所以碘补充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另外一点确认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甲状腺肿一样,都是碘缺乏造成的。他们在承德做了三年的研究,证明食盐加碘是非常有效的干预的措施。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实承德地区貌似正常的人,也是受到缺碘的危害的,只是因为它不是特别重,所以看不出来。这意味着因为环境缺碘造成的问题,其实比我们看到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者要大得多。 朱宪彝教授从1978年开始,在西南的几个省和包括安徽,进行了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实际上南方也有相当多的缺碘问题。所以这之后就把北方和南方都一起作为受碘缺乏威胁的地区对待,这样国家对这个问题就更加重视了。 再之后国家就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开始探讨如何用含碘的措施来干预碘缺乏病。实际上除了碘盐之外,还研究过很多其他的措施,包括碘油。碘油实际上在中国研究的也比较早,在1956年的时候,当时北医的张昌颖教授,就研究过加碘的豆油对于治疗模型大鼠甲状腺肿的作用。 张昌颖教授以前是协和生化系的,是吴宪教授手下一个非常得力的助手,解放后他去了北医。碘油实际上也是用过的补碘措施,但碘油不能作为大规模推广的手段;因为碘油补碘比较快,但不可能作为一个持久的补碘的手段,顶多在个别极度缺碘的特殊地方可以用一段时期。 从90年代到2000年的这段时间内,陈祖培教授在南疆地区做了很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南疆地区缺碘缺的非常严重,这之后还开展了一批国际协作,国际协作开展之后,有了很多相关的经费,把这个工作做得非常细。此后继续做了更详细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并且按照国际公认的科学标准进行了调查。差不多同一时期建立了碘测定的方法,并且开始做新生儿甲减的筛查,这些都是巨大的进步。 再之后就是大规模开始补碘。1993年中国召开了2000年实际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大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对策,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在中国实际消除碘缺乏病。从1995年开始就实行了全民食用盐加碘的政策,无论是对食品加工业的用盐,还是对畜牧业的用盐,一律使用碘盐。 自此中国的碘缺乏病就逐渐的进入消除时期。这段时期做的工作是相当的漂亮,我把从五十年代开始的各种文件各种论文看了之后,我个人的感觉,对于碘缺乏症的防治工作,应该说是在医药卫生系统里面,几乎是相当于新中国的两弹一星这么一个级别的重要工作。 这项工作产生的一个结果,在临床研究里面就能看到,在全部食盐加碘以后,儿童的智商增高了12个点,对全民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碘缺乏症,从在艰苦条件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到把它确定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然后进行食盐加碘的政策来进行干预,到产生这么好的效果,实际上是相当不容易的。 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事。虽然我以前知道这些事,但这次为了准备这个讲座,我还是又仔细的看了看很多更细的资料。正好有机会得到陈祖培教授赠送的两本论文集(今天讲的许多知识就来自这两本文集,当然也有许多来自于我科连小兰等多位教授的教诲),关于食盐加碘的这些工作,我看了之后感慨还是很多,可以说是钦佩不已。天津内分泌研究所牵头做的这项工作远比我原先想象的做的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也精细得多。 比如,虽然低碘造成的甲状腺肿很多,但是有没有高碘造成的甲状腺肿?确实是有的。 更加令我惊讶的,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高碘地区。我们自己一定很容易想到沿海地区海产品多含碘高,而内陆地区含碘低。但是有若干个高碘的地区,并不在海边。其中有一个居然是在乌鲁木齐旁边叫奎屯的这个地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就变得很有趣。 最终理论上怎么解释的呢?从地质学的观点来看,原先地球是一片汪洋大海,几乎没有陆地,这时候海藻这些生物死了以后都沉降在海底,所以海底是一个碘非常丰富的地区。地壳运动以后海底抬升起来了,变成陆地了,陆地的土壤里面碘含量是很高的。 按此推论,碘是不是应该什么地区都一样呢?应该是。但是后来出现了什么?在人类出现以前,出现了第四纪的冰河期,整个大陆大部分基本上都冻起来了,没冻住的地方很少。然后冰河期之后融化,融化了之后就把表层这些含碘丰富的土壤统统冲到了海洋里去,所以山区就会出现缺碘的情况。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冲得这么干净这么彻底,很有趣的就是像新疆奎屯这样的地区,很有可能当初正好是一个沉降的洼地,大水冲了之后,在这个地方表层的土壤停留住了,于是这地方的碘含量就会比较高。在碘含量比较高的地方打井取水,水碘就会很高,那么就可能有高碘造成的问题了。 除了这个之外,也还有很有趣的事情,在河北到山东这一块的渤海旁边的平原上也出现有个别高碘地区。这个地区原来居民甲状腺肿并不多,后来在60年代到70年代末,甲状腺肿开始出现多了。再去查他们那里的水碘浓度,发现水碘浓度很高。这块地方正好是胜利华北油田所在的地方。原来人们都是用浅表的井水,但是后来就不用浅井水而用深井水了,深井水碘的浓度远远高于浅水的浓度。最后的结论就是他们用浅井水改为深井水之后,水碘的浓度一下变得很高,就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高碘诱发的甲状腺肿的情况。 这个地方你把它放到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它是经过海水不断的进退的过程,所以其实它的深层土壤里面存留有很多海藻的残留物。打浅井水的时候没达到含碘丰富的地层,但打深井水的时候就打到了这类地层,所以就出现了换用深井水之后,水碘浓度一下子上去的情况。 2000年做了一次食盐加碘的调整,加碘量略微下调了一点,食盐加碘的量由50微克调整成了35微克,这样更适合确定地区的碘营养补充的情况。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研究碘营养补充的团队,是充分地吸取了国际上很多地方的经验和教训。做食盐加碘来防治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的最早的地方应该是厄瓜多尔。无论是欧洲还是南美洲,这些地方其实都一样,南美洲是安第斯山,欧洲是阿尔卑斯山,中国就是喜马拉雅山,越是海拔高的地方,碘缺乏病就越是严重。他们实际上比我们更早采取了用碘盐控制的手段。 欧洲加碘跟我们其实有所不同,因为欧洲炒菜其实比较少,所以他们用的很多是在面包里直接加碘的政策,面包里面它是含碘的。厄瓜多尔在碘缺乏地区用了碘盐政策,发现效果是非常肯定的。所以中国学者也高度重视并参考了厄瓜多尔的加碘政策。 再到后来,中国医科大学的滕卫平教授团队在辽宁做了很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碘营养状况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内分泌学界已经为大家所熟知。2015-2017年,滕卫平教授团队牵头的TIDE研究也非常重要,充分论证了20年的食盐加碘并未增加我国显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 2012年,卫生部授权各省根据当地人群碘营养状况,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盐碘浓度,希望能够更加精准地补碘。实际上这是对政策的一个新调整,这个调整到底是不是更成功,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和精细的评价。理论上说“精准补碘”肯定是最合适的,但是实践上是否在操作层面上达到理想的结果,还需要不断总结和评价,包括卫生经济学评价。 尤其有一个问题,现在社会上对于碘缺乏症的认识,不像以前大家容易看到碘缺乏症造成的严重症状,严重的智力障碍、巨大的甲状腺肿,现在实际上几乎见不到,那么对碘缺乏症的危害就不见得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有一些舆论的观点,实际上是反对加碘。这个声音影响了有一部分老百姓在家里吃无碘盐。但是这个事情实际上是非常不妥当的,通常来说我们的食物是远远达不到碘营养状况充足的程度的,所以长期食用无碘盐对于人体是不利的。 尤其如果孕妇食用无碘盐,新生儿食用无碘盐,这都会造成碘缺乏的情况,往往会影响小孩的智商。这里面又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重视,比如说婴儿奶粉的问题。自从出了一次奶粉的质量事件之后,买进口奶粉的人很多。但进口奶粉其实要特别注意一点。比如说日本的奶粉。日本是一个水碘含量非常高的地区,日本完全不缺碘,它的奶粉里面一般是完全不加碘的,一点点都没有。但是如果我们国家的婴儿用的是日本的奶粉,你的水碘浓度实际上是非常低的,又吃了日本的奶粉,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婴儿摄入碘的量不足,会影响小孩的智力发育。 防治碘缺乏症的团队很早之前就提出一个论断,尽管碘过量也会造成一定的问题,但是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看,碘缺乏造成的损害远远的大于碘过量造成的少量影响,所以补碘的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这个论断迄今依然值得我们重视,尽管理想的模式是“精准补碘”,但如何让全社会充分了解科学补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仍然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补碘的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5月15日是碘缺乏病防治日。我个人的观点,我更加喜欢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本次讲座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讲到了机体有很多种机制来保证不要缺甲状腺素,缺了甲状腺激素对机体非常不利,所以进化出了好多生理机制来保证甲状腺激素不要不够用。那形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我们要高度重视,不要让它不够用而导致健康受损;而这一问题恰恰是简单使用碘盐就可以预防的。 科普工作实际上非常重要,但很惭愧我实在很难挤出更多时间来做很好的科普工作,同时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又非常一般,只能尽力而为了。今天和大家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5639018_359980?scm=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