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410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4-10
2023-04-0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6日降至2119;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6日为1.4%(图1-1)。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各省份报告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波动下降到4月6日的1.9万。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6日阳性数降至80(阳性率为0.4%)(图1-2)。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近6周(2月24日-4月6日)在波动增加后呈现平台波动,4月6日为38.4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6.6%(图2-1)。 说明:自2022年12月9日起,监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疗量;12月21日起,增加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农村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呈现低位波动,近6周(2月24日-4月6日)呈波动增加,4月6日为11.7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7.3%(图2-2)。 说明:农村发热患者诊疗量为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月23日后呈低位波动,近6周(2月24日-4月6日)在波动增加后呈现平台波动,4月6日为26.6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6.4%(图2-3)。 说明:城市发热门诊诊疗量含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含社区卫生服务站)。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年9月-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月12日-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7周(2月13-19日)流感样病例占比(1.8%)开始呈现增加趋势,第10周达阶段高峰(9.1%)后开始持续下降,第13周(3月27日-4月2日)流感样病例占比为8.4%。(图2-4)。 2022年第49周(12月9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和52周期间达峰值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7周(2月13日-1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下降至3.4%后小幅反弹(第8周新冠病毒阳性率为5.1%);第9-11周新冠病毒阳性率持续下降(阳性率分别为3.8%、2.7%、1.9%),第12-13周(阳性率分别为2.3%、2.6%)略有反弹。2022年第49周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12月下旬至2月初处于极低水平(低于1.0%);2023年第6周(2月6日-12日)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第10周(3月6日-12日,阳性率为53.2%)后上升趋势明显趋缓,第12周(3月20日-26日,阳性率为55.5%)达阶段高峰后开始下降,第13周(3月27日-4月2日)阳性率为50.6%(图2-5)。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4月6日下降至3889,较峰值减少了99.8%(图3-1)。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后持续下降,4月6日下降至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2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6例)(图3-2)。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情况。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4月6日为0例(图3-3)。3月31日至4月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0例。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一)总体情况。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4月6日,全国共报送3865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11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45.3%)、BF.7.14(25.2%)、BA.5.2.49(9.0%)和DY.1(8.4%)。BF.7.14.1等26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3.1%之间,89个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0.8%)(图4-1)。 说明:1.采样日期: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4月3日。 2.图中标记的数字分别为BA.5.2.48、BF.7.14、BA.5.2.49和DY.1进化分支有效基因组序列数量。 3.“其它”指全国范围Omicron变异株构成比小于0.1%的进化分支。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6日,全国共报送2996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75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48.8%)、BF.7.14(27.8%)和DY.1(8.8%)(表4-1)。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92例,其中,4例BQ.1、3例BQ.1.1、1例BQ.1.1.13、1例BQ.1.1.17、1例BQ.1.1.38、1例BQ.1.1.53、2例BQ.1.1.66、1例BQ.1.1.69、8例BQ.1.2、2例BQ.1.8、1例DT.2、1例EA.1、1例CH.1.1、1例CH.1.1.1、12例XBB.1、2例XBB.1.11.1、1例XBB.1.12、63例XBB.1.5、1例XBB.1.5.5、7例XBB.1.5.7、3例XBB.1.9、53例XBB.1.9.1、15例XBB.1.9.2、4例XBB.2.3、1例XBB.2.4和2例XBB.3。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总体来看,北京、内蒙古和天津以BF.7及亚分支为优势株;其它省份均以BA.5.2及亚分支为优势株(图4-2)。 说明:1.采样时间:2022年12月1日-2023年4月3日; 2.图中标记的数字分别为BA.5.2.48、BF.7.14和DY.1进化分支有效基因组序列数量; 3.“其它”指全国范围Omicron变异株构成比小于0.1%的进化分支。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年4月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388.2万剂次(图5-1)。接种总人数131046.5万人,完成全程接种127705.7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82770.3万人。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3.0%和90.6%(图5-2)。60岁以上老年人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8058.2万剂次,接种总人数24170.1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3035.7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19312.0万人。 以2022年底全国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口数为基数统计,截至2023年4月6日,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次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1%,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7%、92.5%(图5-3)。 注:1.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2022年12月10日各省上报的老年人摸底登记人口数。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老年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老年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4/t20230408
2023-04-07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
4月7日,2023年全国妇幼健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对妇幼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妇女儿童获得感持续增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妇幼健康领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我国妇幼健康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要坚持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不断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疾病防治和重点工作管理,持续提升妇幼健康全程服务水平,全面推动妇幼健康事业更高质量发展。 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代表,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司局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各省(区、市)卫生健康委、妇幼保健机构代表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fys/s7901/202304/1c57758c0bc74f759abd976d4f0fcc8a.shtml
2023-04-0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
2023年4月6日,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第一次中层干部会议在京召开。中心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出席会议,直属各单位班子成员、总部各处室中层干部共90人参加会议。沈洪兵主任作会议报告,党委书记卢江主持会议并作总结。 沈洪兵主任系统总结了第一季度中心各项重点工作进展,充分肯定了各单位、各处室在推动中心改革发展中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剖析了目前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做好中心全年重点工作、引领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做出具体部署,一是立足国家队功能定位,注重标杆辐射带动;二是推动中心改革落地,提升整体工作质效;三是精益求精主责主业,统筹兼顾“四位一体”;四是树立“三严”规矩意识,坚持层层传导压力;五是积极推动落地向前,持续跟踪见行问效。同时,沈洪兵主任就主动担当作为、中心“小三定”的原则、筹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中层干部选任导向、首席专家制度优化、后备人才培养、大数据中心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作了解读并提出明确工作要求。 卢江书记强调,直属各单位和总部各处室会后要及时学习传达沈洪兵主任的讲话要求,在抓实抓细各项重点工作上下功夫。一是持续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二是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强化中心基层党组织管理,稳步推进干部选拔工作,高效推动岗位聘任等人事人才工作;三是加强作风建设,扎实推进中心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组织政治巡察工作;四是坚持底线思维,加强意识形态、生物安全、网络安全等工作,坚守中心安全底线。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4/t20230407_264971.html
党建引领聚合力,医防融合促发展——市疾控中心与第一中心医院联合开展支部共建活动 2023-04-08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医防深度融合,拓展党建形式,加强与医疗机构交流互鉴,提升我市传染病报告信息化应用水平,健全完善医防融合机制,增强传染病信息报告“数字化”支撑能力,我中心信息情报研究所党支部于4月6日深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联合该院财务信息党支部、预防科教党支部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医防融合促发展”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紧紧围绕发挥党建聚合力,促进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重点实现传染病信息“一方采集,多方利用”。我支部首先对第一中心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和信息化现状进行调研,经过现场评估初步确定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采集对接方式,并倒排工期确定打通网络通信链路和进行系统接口对接等工作的时间节点,会上决定支部建立联建机制,共同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完善医防协同体系机制,强化医疗机构落实公共卫生职能,推动我市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高质量发展。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预防保健处负责同志对本院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工作进行了介绍,并提出超前谋划发展格局,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开拓医院信息领域,积极配合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采集工作。该院信息处负责同志提出要发挥“信息化”、“数字化”支撑能力,为推进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采集试点工作做好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争取如期完成与市级传染病信息系统数据对接工作。双方在相关工作政策解读和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度交流,并实地参观了该院的信息中心,了解相关设备和使用情况。 本次活动起到了充分发挥党建凝心聚力的作用,建立支部联建机制,推动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采集落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04/08/030106445.shtml
2023-04-10 科技日报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家在5日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刊发论文称,他们开展的一项综述分析显示,接触细颗粒空气污染物(PM_2.5)可能会增加罹患痴呆症的风险。 最新研究从2000多项之前研究中,确定了51项评估环境空气污染与临床痴呆症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在过去10年内发表的。 科研团队发现其中16项研究符合综合分析的标准。大部分研究都是关于PM_2.5的,二氧化氮和氮氧化物是这些研究中第二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研究人员发现了多个PM_2.5与痴呆症之间存在关联的证据。他们发现,空气中PM_2.5年均暴露量每增加2微克/立方米,罹患痴呆症的风险就会增加17%。证据还表明,痴呆症与接触氮氧化物和二氧化氮之间存在关联。 研究人员指出,空气污染与罹患痴呆症风险的关联可能小于吸烟等其他风险因素,但由于暴露在空气污染中的人数众多,对人口健康的影响也很巨大。目前,全球有5700多万人罹患痴呆症,据估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53亿。其中高达40%的病例被认为与潜在的可变风险因素有关,如接触空气污染物等。 研究人员指出,鉴于痴呆症病例数量巨大,确定可变风险因素以减轻疾病负担将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接触PM_2.5和其他空气污染物在某种程度上可通过个人行为的变化而改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监管才能达到进一步改进的目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0/c14739-32660657.html
2023-04-1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设计了不会产生危险的心律失常的干细胞,排除了心脏干细胞疗法的主要障碍。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干细胞》杂志上。 为了创建治疗性心脏细胞,研究人员使用了多能干细胞。从2012年到2018年,团队成功地将多能干细胞注射到受损的心壁中,以制造新的肌肉来替代在梗死期间丢失的肌肉。动物研究表明,移植的细胞会与心肌整合,与其他心脏细胞同步跳动并改善心脏的收缩力。但是这些研究中都发现了并发症。在植入的最初几周,心脏往往以危险的高频率跳动。 在成熟的心脏中,心率由称为起搏细胞的特殊细胞调节。这些细胞定期产生电信号,诱导其他心脏细胞收缩。在起搏细胞中,电压从负(复极化)到正(去极化)来回循环。研究人员将其比作一个节拍器,正离子通过这些通道在细胞内快速进出。这种复极化和去极化循环发生的速率决定了心率。 研究人员使用了RNA测序技术来找出在细胞成熟的不同时间产生了哪些离子通道。测序显示,某些类型的离子通道出现在发育早期,然后随着细胞成熟而消失,而其他类型的离子通道出现在发育后期。 为了确定哪些离子通道是携带引起心律失常的电流的罪魁祸首,科学家们使用基于CRISPR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敲除去极化基因或激活复极化基因。他们创建了一个干细胞系,其中3个去极化基因被敲除,一个复极化基因被激活。 由这些干细胞产生的心肌细胞是电静止的,就像成人心肌一样,但是当给予电信号时它们会收缩以模仿自然起搏。这些心肌细胞植入心脏后,成熟为成体细胞,电整合到心肌中,并与自然起搏同步跳动,所有这些都不会产生危险的心率。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心脏再生的必要条件。虽然还需要对工程细胞进行额外的测试,但他们已克服了再生人类心脏的最大障碍。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QqfVPouPs
2023-04-10 科技日报
英国《自然·衰老》杂志最新发表的一篇生物学论文报道了一种潜在机制,该机制或能解释低温如何延长了线虫寿命,并减少年龄相关性蛋白质功能失调。 此前有研究显示,适当降低线虫、果蝇和小鼠这类动物的体温能延长它们的寿命。体温适度偏低与寿命延长之间的关联在人类中也有报道。然而,人们一直没有很好地理解体温轻微下降产生延寿效应的具体机制。 德国科隆大学科学家团队研究了低温是否会影响蛋白酶体(一类蛋白质复合物)的活性。蛋白酶体拥有降解蛋白质的功能,能消除受损或错误折叠的细胞蛋白的聚集,而这类聚集与某些疾病相关。团队的研究显示,在秀丽隐杆线虫中,低温(15℃)能促进激活因子PSME-3介导的蛋白酶活性,而且PSME-3的表达能延长寿命。反之,低温对蛋白质降解的益处就会受到抑制,而这会导致受损或错误折叠的疾病相关蛋白在秀丽隐杆线虫的年龄相关疾病(如亨廷顿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模型中更多地聚集。 研究团队的分析还表明,将体外培养的人类细胞暴露在适度偏低的体温(36℃)下,能激活人类版本的PSME-3,并有望减少疾病相关的蛋白质改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0/c14739-32660660.html
2023-04-08 科技日报
世界卫生组织将抗生素耐药性列为全球十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约翰·摩西教授创造了一种对抗这些耐药超级细菌的新武器,这是一种可通过重新排列原子来改变形状的“变形金刚”抗生素。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研究人员在军事训练演习中观察坦克时,萌生了使用变形抗生素的想法。他们了解到一种叫作牛瓦烯的分子,这种流动分子的原子可交换位置,这使它具有超过一百万种可能配置的不断变化的形状。 包括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抗万古霉素肠球菌等在内的几种细菌,已对强效抗生素万古霉素产生了耐药性,摩西认为可通过将药物与牛瓦烯结合来提高药物的抗菌性能。 使用曾获诺贝尔奖的“点击化学”技术,摩西团队创造了一种新的抗生素,它有两个万古霉素“弹头”和一个波动的牛瓦烯中心。 研究人员将这种药物给予感染了抗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蜡蛾幼虫,这些幼虫通常用于测试抗生素。他们发现变形抗生素在清除致命感染方面比万古霉素更有效。此外,细菌没有对新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摩西解释说,研究人员可使用“点击化学”和变形抗生素来制造大量新药。这种抗感染武器甚至可能成为物种生存和进化的关键,“如果我们能发明出决定生与死的分子,那将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成就”。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08/c14739-32659833.html
2023-04-07 医药魔方
OncoSec宣布TAVO-EP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PD-1疗法难治性III/IV期黑色素瘤患者的II期KEYNOTE-695研究未达到客观缓解率(ORR)的主要终点。 TAVO-EP是OncoSec开发的一种以DNA质粒为载体的靶向白介素-12(IL-12)的基因疗法,通过肿瘤内电穿孔基因递送平台使肿瘤微环境产生内源性IL-12,从而实现免疫系统能够靶向和攻击肿瘤的效果。该技术可以避免现有IL-12疗法的系统毒性。 KEYNOTE-695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单臂临床试验,包含2个队列:①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或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后进展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②接受纳武利尤联合疗法或伊匹木单抗治疗后进展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 队列1结果显示,在98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至少进行过一次基线后肿瘤评估)中,盲法独立中央审查(BICR)评估的ORR为10.2%(95% CI:5.00-17.97),未达到预先指定的具有临床意义的ORR标准(ORR≥17%;95% CI:10.2-25.8)。此前,OncoSec曾于2022年11月报告研究者评估的101例患者的ORR(次要终点)为18.8%。 此外,98例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为35.7%,包括4例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以及25例疾病稳定(SD);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25.5个月(范围:6.83-未达到),持续缓解24周及以上的患者比例为8.2%。在105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中位总生存期为22.7个月(范围:14.4-35.5) 安全性方面,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的发生率为4.8%,未发现4级或5级TRAEs。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e9ee65916b4.html
Blood:科学家成功开发出能预测胶质瘤患者机体血栓风险的新型工具 2023-04-07 生物谷
静脉血栓栓塞(VTE,Venous thromboembolism)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其在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群体中非常常见,然而由于可能会引发脑内出血,关于血栓的预防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已经有针对其它癌症类型的有效VTE预测模型,但针对胶质瘤却并没有。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Blood上题为“Determining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in patients with adult-type diffuse gliom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工具来帮助临床医生预测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静脉血栓栓塞,即发生在静脉中的血凝块,其通常会危及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生命,而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是大脑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为了开发风险预测工具,研究人员对483名新诊断为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了其机体中的动脉血液、肿瘤组织和其它数据。结果发现,有七种因素能帮助预测这些患者VTE风险的增加,即此前的VTE病史、高血压、哮喘、白细胞计数升高、较高的胶质瘤分级、患者年龄增加以及BMI升高。 相反,研究人员发现,IDH1或IDH2基因的突变、甲状腺功能减退和MGMT基因的失活或许都能帮助预测机体VTE风险的降低;研究人员将这10种变量进行结合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基于网络的VTE预测工具,医学博士Craig M Horbinski说道,如今我们首次专门针对胶质瘤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进行了基于证据的预测,该工具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计算器,你可以输入关于患者和肿瘤的基本信息,就能得到患者1、3、6、12个月的风险百分比。有了这些信息,临床医生就能衡量患者机体的血栓风险和先发制人使用抗凝剂所带来的其它风险,而抗凝剂有时会引发大脑出血。 研究者表示,当我们非正式地调查临床医生如何评估这些血凝块的风险时,我们得到了各种答案,这或许完全取决于其对抗血栓预防的积极程度,临床医生可以先给患者注射肝素,但往往并不知道是否某个患者真的会出现血栓的风险,另外,肝素给药也是非常痛苦的,可能会增加大脑出血的风险,在此之前,只是从来没有严格的证据来指导决策的制定。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计划对高风险患者进一步试验来验证这种新型工具,并对哪些患者能从预防性抗凝剂中获取最大的益处提供更好的指导。 综上,本文研究扩展了科学家们对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中VTE蓝图的理解,并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基于证据的指导策略来减缓胶质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00be654999e.html
PNAS:科学家揭示压力素蛋白在机体听力缺失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2023-04-07 生物谷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Prestin's fast motor kinetics is essential for mammalian cochlear amplifica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存在于机体内耳中的特殊蛋白—压力素(prestin)的快速运动动力学对于机体听到高频率声音或许至关重要。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都依赖于耳蜗中的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s)来放大从而听到高频率的声音,而外毛细胞是内耳中最脆弱的细胞,如果其一旦失去就无法再生,而且损伤这些细胞通常也会导致听力缺失。名为压力素(prestin,SLC26A5)的特殊蛋白因其具有快速运动的功能而以音乐符号“presto”来命名,目前已知其能在耳蜗放大过程中控制外毛细胞的收缩和伸长。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携带特殊遗传突变的小鼠的听力,这种遗传突变会产生异常的压力素蛋白,此前研究人员发现压力素蛋白与人类的耳聋有关,如今他们观察到,携带该遗传突变的小鼠往往会表现出其外毛细胞运动放缓,且对高频声音的敏感性降低。而通过引入一种额外的压力素功能性遗传突变体来节省其速度,科学家们就能完全恢复小鼠模型机体的听力了。 本文研究或能帮助理解压力素和耳蜗的放大机理;研究者Homma博士说道,我们产生了能表达人类突变的小鼠模型,这种突变会减缓压力素的运动功能,而且还发现,声音频率越高,小鼠模型的听力就表现却差;这或许与压力素的运动功能对于高频能力非常重要这一观点相一致。未来,研究人员希望能进一步深入调查压力素蛋白是如何发挥作用来维持外毛细胞的功能的。 一旦失去了外毛细胞,其就不会再生了;研究人员进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就是理解压力素蛋白是如何促进对外毛细胞功能的维持的,因为他们想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其功能从而预防机体的听力缺失;如果研究人员想在未来对其靶向作用来用作治疗用途的话,那么拥有这些细胞或许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压力素蛋白的点突变或许会破坏SLC26家族其它蛋白的阴离子运输,但并不会改变耳蜗的功能,这或许就表明,压力素蛋白潜在较弱的阴离子运输或许对于哺乳动物机体的耳蜗并不重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f80e65510aa.html
体内诱导CAR-T细胞:有望突破当前CAR-T细胞治疗的障碍 2023-04-07 生物世界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但目前自体CAR-T细胞疗法的全身毒性和复杂的制造过程阻碍了其更广泛的应用。通用型CAR-T细胞已经被开发出来,通过从健康人身上分离和编辑异基因T细胞来简化生产过程,但异基因CAR-T细胞最近遇到了安全问题,部分临床试验被FDA叫停。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克服目前CAR-T细胞疗法的障碍。 在小鼠模型中,由装载CAR基因和基因编辑工具的纳米载体诱导的体内CAR-T细胞显示出了治疗白血病的效果以及更低的全身毒性。自体T细胞的原位编程避免了异体T细胞的安全问题,并且纳米载体的制造更易实现标准化。因此,体内诱导的CAR-T细胞有望克服目前CAR-T细胞治疗的诸多局限性。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吴小艳等人在 Frontiers in Onc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In-Vivo Induced CAR-T Cell for the Potential Breakthrough to Overcome the Barriers of Current CAR-T Cell Therapy (体内诱导CAR-T细胞有望突破当前CAR-T细胞治疗的障碍)的综述论文。 该论文综述了CAR结构、基因编辑工具和基因递送技术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免疫细胞治疗的未来趋势,有助于设计和开发新的体内原位诱导CAR-T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是一种新型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它将合成受体结合到T细胞中,用同源靶向配体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自美国FDA首次批准CD19靶向的CAR-T细胞疗法以来,CAR-T细胞疗法在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治疗效果。然而,随着CAR-T细胞治疗的显著成就,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神经毒性等许多全身毒性作用也被频繁报道。 此外,CAR-T细胞复杂的制造过程限制了这种治疗方法作为标准临床治疗的广泛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CAR-T细胞范式来克服这些障碍,并让这种治疗方法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为了简化CAR-T细胞的复杂制造过程,来自健康人的通用异基因CAR-T细胞已在临床试验中进行了测试。通用CAR-T细胞可以是现成的,然后像普通药物一样注入患者体内,而不需要等待从患者体内分离出自体T细胞。然而,去年Cellectis公司的通CAR-T疗法UCARTCS1A临床试验期间的死亡案例引发了人们对异基因CAR-T细胞安全性的担忧。出于安全考虑,FDA最近还停止了来自Allogene公司的通用CAR-T细胞的临床试验。因此,我们需要新的策略来克服相关毒性,并简化当前CAR-T细胞疗法的制造过程。 由装载CAR基因的纳米载体和基因编辑工具诱导的体内CAR-T细胞对白血病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原位编程自体CAR-T细胞可以增强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等全身毒性。此外,纳米载体可以很容易地以标准化的方法制造。体内诱导的CAR-T细胞为克服目前CAR-T细胞治疗的障碍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本文综述了CAR结构设计、基因编辑工具、基因递送系统以及免疫细胞治疗的未来趋势。 CAR结构和进化 嵌合抗原受体(CAR)的结构具有模块化设计,包括抗原结合域、铰链、跨膜域和细胞内信号域(图1A)。抗原结合域通常是由单克隆抗体衍生的单链可变片段(scFv)分子,可与恶性癌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跨膜结构域负责将CAR锚定在T细胞膜上。细胞内信号域通常包含T细胞受体CD3ζ链衍生的T细胞激活域,以及共刺激域,通常由含有CD28或4-1BB区域的基于酪氨酸的免疫受体激活基序组成(也称为CD137和TNFRSF9)。CAR结构的每个组成部分的变化能够微调最终CAR-T细胞产品的功能和抗肿瘤活性。 各种CAR结构被设计用来提高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旦设计的CAR基因被整合到T细胞中,T细胞表面的scFv会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相关抗原,并将CAR-T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在此之后,CAR-T细胞的细胞内信号域被激活,导致CAR-T细胞增殖并分泌杀死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 自201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Carl June和费城儿童医院David Porter首次将CAR-T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来,CAR结构已经历经了五代发展(图1B)。第一代CAR含有细胞内刺激区和细胞外单链抗体,由于缺乏共刺激分子,这一代CAR-T细胞不能持续增殖。第二代CAR增加了一种共刺激分子,如CD28,或4-1BB(CD137),以增强CAR-T细胞的增殖和降低毒性。Yescarta™和Kymriah™这两款最早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疗法是分别含有CD28和4-1BB的第二代CAR-T细胞。第三代CAR包括两个共刺激分子,如CD27、CD28、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4(OX40,也称为CD134)、4-1BB(CD137)或CD244。第四代CAR被称为TRUCKs,它结合了CAR-T细胞的直接抗肿瘤能力和递送的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功能。TRUCKs已经进入早期临床试验,使用一系列细胞因子,包括IL-7、IL-12、IL-15、IL-18、IL-23及其组合。第五代则集成了一个额外的膜受体,以抗原依赖的方式控制CAR-T细胞的激活。 除了在CAR结构中添加新的功能分子外,许多研究为新的CAR结构选择了替代的肿瘤靶向位点。CD30在霍奇金淋巴瘤恶性细胞上表达非常强,而在健康淋巴细胞和造血干/祖细胞(HSPC)上表达较弱。CD30 CAR-T细胞疗法在CD30+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表现出优异的效果,而健康活化淋巴细胞和HSPC则不受影响。CD20是一种33-37-kDa的非糖基化跨膜磷酸化蛋白,有助于B细胞的发育和分化,CD20在晚期pre-B细胞和成熟B细胞中高表达,但在热休克细胞表面不表达。CD20 CAR-T细胞疗法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中已显示出前景,目前正被考虑用于复发或难治性CD20阳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Lym-1靶向人B细胞淋巴瘤表面的人白细胞抗原D-相关抗原(HLA-DRs)的构象表位。Lym-1与恶性B细胞的结合亲和力高于正常B细胞,Lym-1 CAR-T细胞对B细胞淋巴瘤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作用。一些替代的靶向位点与CD19结合形成双靶点CAR-T细胞。例如,将CD37和CD19结合到一个CAR中,生成能够单独或同时识别CD19和CD37的双特异性CAR-T细胞。CD79b也是CD19的一个补充靶向位点。CD19和CD79双特异性CAR-T细胞阻止了B细胞淋巴瘤从CD19 CAR-T细胞逃逸。一些替代的靶向位点具有联合靶向功能,作用于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例如,CD123在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都有表达,因此抗CD123的CAR-T细胞可以共同靶向这两种细胞并同时杀死它们。CAR结构在不断进化,以提高目前CAR-T细胞疗法的疗效。 当前CAR-T细胞疗法的障碍 从2017年到2021年,FDA已经批准了5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上市,如表下表所示。 FDA批准的5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 Kymriah™(Tisagenlecleucel)是首个被FDA批准用于某些类型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的CAR-T细胞疗法。三种已获批的CAR-T细胞产品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TecartusE™(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和Breyanzi®(Lisocabtagene maraleucel)也被批准用于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第五种CAR-T细胞产品Abecma®(Idecabtagene vicleucel)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 除了已获批准的5种CAR-T细胞产品外,还有大量的CAR-T细胞正在临床试验中进行研究,但目前的CAR-T疗法存在一些障碍,如相关毒性、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和复杂的制造工艺,这些障碍阻碍了CAR-T疗法的更广泛应用。 目前CAR-T治疗相关的主要毒性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也称为细胞因子风暴)、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和非肿瘤靶向毒性。CRS是由CAR-T细胞治疗后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的,如IL-6、IL-10、IL-2和TNFα。CRS常引起发热、低血压、缺氧、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严重或危及生命的CRS发生率可达25%。ICANS是与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另一种常见毒性,其特征是神经异常和后遗症,通常在CAR-T细胞治疗后1周内发生。ICANS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中毒性脑病伴失语、思维混乱和找词困难 非肿瘤靶向毒性是由于靶向蛋白在正常和恶性细胞上均有表达,例如,在恶性B细胞患者给予CD19 CAR-T细胞时,由于CD19 CAR-T细胞根除CD19+B细胞祖细胞,非肿瘤靶向效应将导致B细胞再生障碍性发育,并导致低γ球蛋白血症。 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MVT)抑制CAR-T细胞的活化,加速T细胞耗竭,免疫抑制MVT的不利因素包括缺氧、多种免疫抑制细胞、共抑制受体的持续表达。缺氧的定义是肿瘤MVT中缺氧。肿瘤MVT中的免疫抑制细胞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 目前CAR-T细胞的制造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包括T细胞的收集、基因修饰和扩增,以及输注回患者体内,这些多步骤的技术和物流运输充满了风险。此外,长期和个性化的制造过程对建立标准操作程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CAR-T细胞的制造过程昂贵且技术密集,这使得许多需要这种新疗法的癌症患者难以获取。 CAR-T细胞治疗中的基因编辑工具 CAR-T细胞治疗中常用的基因编辑工具包括ZFN、TALEN和CRISPR-Cas9技术。ZFN是第一代广泛应用的基因编辑工具,可以实现有效、特异的基因编辑,但优化目标蛋白分子耗时较长。TALEN作为第二代基因编辑工具,比ZFN更经济,但仍需要较长的时间来优化系统。而CRISPR-Cas9技术因其简单、高效和特异性成为最受欢迎的基因编辑工具。 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得CAR-T细胞的精确基因编辑能够通过去除T细胞的PD-1来生成抗耗竭T细胞。CRISPR-Cas9也被用于敲除正常细胞中的内源性抗原,如CD33和CD7,以减少重定向T细胞的非肿瘤靶向毒性。 目前,CRISPR-Cas9系统已用于至少21种靶抗原的CAR-T临床试验,其中CD19和BCMA这两个靶点占据了近一半。为了更广泛地使用CRISPR-Cas9系统来编辑CAR-T细胞,必须开发有效的递送方法。 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CAR-T细胞治疗的靶向抗原,数据截至2021年6月,仅统计在在美国注册的临床试验 基因递送系统 目前已有多个不同递送系统被用于递送基因治疗产品,包括递送基因编辑工具和CAR基因。例如各种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用于基因递送的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的分类及占比情况 病毒载体具有最高的转染效率,被广泛应用于基因递送,但其存在免疫原性和细胞毒性等问题。腺相关病毒(AAV)比其他病毒载体(例如慢病毒和腺病毒)具有较低的毒性风险,然而,AAV载体比其他病毒载体的装载尺寸更小,只能递送不足5kb的DNA片段。 除了病毒载体外,还有非病毒递送系统,非病毒传递系统可以分为物理技术和化学技术两大类。物理技术包括电穿孔、针注射、激光辐照和基因枪。电穿孔是应用最广泛的基因递送方法之一,它利用电脉冲诱导细胞膜上的孔隙形成和基因的瞬时渗透性。物理技术由于免疫原性较低,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基因递送方法,但这种方法不能靶向内脏器官。用于基因递送的化学技术主要包括阳离子脂质或基于聚合物的纳米颗粒、金纳米颗粒、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碳纳米管、外泌体、铁蛋白、细胞质膜等等。 基于脂质的纳米颗粒是最具吸引力的非病毒基因递送载体之一,这些载体已经几种配方被批准用于临床。特别是脂质纳米颗粒(LNP)被成功用于递送mRNA新冠疫苗。LNP也被用于递送CRISPR-Cas9系统,在临床试验中实现了有效的基因编辑和治疗效果。基于聚合物的纳米颗粒是另一种适合基因递送系统,带正电的聚合物可以与破坏细胞膜并使内体逃逸的基因形成稳定的多聚体。基于聚合物的纳米颗粒的局限性在于其正电荷表面与血液循环中的负电荷细胞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导致的毒性和免疫原性。 外泌体是天然分泌的纳米尺寸的细胞外囊泡,由于其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和最小的免疫清除,正被广泛研究作为基因递送载体。但是将外泌体作为基因递送载体,还要克服生产、分离和提纯方面的困难,目前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来自血小板、红细胞的细胞质膜是用于基因递送的仿生载体,具有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但其转染效率有待提高。其他化学纳米载体都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对基因递送的影响。一些已经显示出治疗多种疾病的潜在效果,但最佳的给药系统仍未实现临床应用。 体内CAR-T细胞诱导 目前CAR-T细胞的制造过程需要专门的设备和大量的技术积累,而且是劳动密集型和耗时的,限制了这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并推高了CAR-T细胞疗法的价格,使许多患者无法负担。 为了简化生产过程,来自异体健康人的通用型CAR-T细胞已在临床试验中进行了测试,但是,由于对异体CAR-T细胞的安全性担忧,FDA最近暂停了来自异体基因的通用型CAR-T细胞的临床试验。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安全、简单的CAR-T细胞生产工艺。 通过纳米颗粒在体内对CAR-T细胞进行编程是简化和标准化体外CAR-T细胞复杂制造过程的一种优雅而新颖的方法。此外,CAR-T细胞的原位诱导可有效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等全身毒性。 早在2017年和2020年,美国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 Matthias Stephan 教授就曾先后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 和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论文【2、3】。通过纳米载体递送CAR-DNA或CAR-mRNA实现体内诱导CAR-T细胞。在这两项工作中,纳米递送系统的核心由阳离子聚合物聚(β-氨基酯)构成,并与靶向CD19的第二代CAR结构组装。纳米递送系统的外部由聚谷氨酸(PGA)与抗CD3抗体缀合而成。携带CD19特异性CAR基因的聚合物纳米颗粒在体内快速和特异性编辑T细胞,并带来了与传统实验室制造的CAR-T细胞相当的抗肿瘤效果,而不会引起全身毒性。 Christian Buchholz 等人首次报道了用第二代抗CD19-CAR基因包裹的慢病毒在免疫缺陷NOD-scid-IL2Rc null(NSG)小鼠中原位诱导CAR-T细胞,并显示出抗肿瘤活性。在他们的研究中,意外检测到CAR阳性的NK和NKT细胞,这可能是由于慢病毒载体的非特异性造成的。 为了克服病毒载体的非特异性,Samuel K Lai等人开发了一种双特异性结合剂,将慢病毒载体重定向到T细胞,用于CAR-T细胞的体内特异性工程。他们观察到由慢病毒改造的体内CAR-T细胞具有抗肿瘤活性,但表达CAR的T细胞数量相对较少。他们认为这证明了一个有价值的、未经证实的理论,即与离体CAR-T细胞相比,体内CAR-T细胞具有更好的性能和自我更新能力。 在病毒载体中,腺相关病毒(AAV)的毒性风险较低,2021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吴喜林等人在 Blood Cancer Journal 期刊发表论文【4】,报道了AAV编码第三代CAR基因可以充分重编程免疫效应细胞产生体内CAR-T细胞。在这项工作中,他们证明了AAV在体内诱导CAR-T细胞的概念,但他们也表示了对携带CAR基因的AAV的非特异性的担忧。除了病毒载体的非特异性外,病毒载体的另一个普遍担忧的安全问题是其可能导致基因在染色体中的随机插入。 精确快速的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已被广泛用于生成体外CAR-T细胞。利用CRISPR进行体内基因编辑的研究很多,但目前还没有应用CRISPR生成体内CAR-T细胞的报道。结合基因编辑工具和CAR基因的未来应用将加速体内CAR-T细胞的临床应用。 纳米载体递送设计的CAR-结构和基因编辑工具可以诱导具有多种功能的CAR-T细胞在体内形成,以克服当前CAR-T细胞的障碍,如相关毒性作用、免疫抑制微环境和复杂的制造过程。 全身毒性作用可以通过肿瘤原位编辑和T细胞的扩增来降低。在CAR结构中加入特殊的细胞因子基因,使CAR-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改善免疫抑制微环境,使其适合T细胞的生存和增殖。将CAR结构的基因编辑工具加载到纳米颗粒中,可以敲除免疫检查点基因,从而逆转T细胞耗竭。更重要的是,该方法解决了体外CAR-T细胞制造工艺标准化和规模化的难题。最终,通过纳米递送载体可以方便地生产、储存和作为常规药物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 体外生成CAR-T与基于纳米递送系统的体内生成CAR-T的比较 上述这些研究只是体内原位诱导CAR-T细胞的开始,要想实现临床应用,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来监测T细胞在体内的编辑和扩增状态。 结论与展望 在过去的十年中,CAR-T细胞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有五种CAR-T细胞产品已获得FDA批准上市。然而,目前的CAR-T细胞疗法也有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碍,如CRS和ICANS的毒性以及昂贵和复杂的生产制造程序。通过装载CAR基因的纳米颗粒和基因编辑工具在体内诱导CAR-T细胞,已经显示出克服当前CAR-T细胞疗法障碍的潜在突破。 尽管很少有研究报道纳米颗粒诱导的体内CAR-T细胞,但可靠的临床前数据预测了通过纳米递送方法进行细胞治疗的未来前景。体内诱导CAR-T细胞治疗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将这种方法转化为临床实践同样面临许多挑战。系统总结用于体内诱导CAR-T细胞的纳米递送系统可以指导纳米颗粒及其负载物的设计,以优化其功效。 综上所述,体内诱导CAR-T细胞有望取代当前的CAR-T细胞疗法,成为治疗癌症的标准免疫细胞疗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925e659241b.html
2023-04-1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孙红丽)为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以宣传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为主要内容,普及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一步推动落实用人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动者的责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职业健康的文化氛围。 据了解,2023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1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 《通知》要求,围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开展宣贯阐释,宣传“国家加强职业健康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和各地依法治理职业病危害、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开展职业病诊疗康复、落实职业病患者救助政策、维护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做法,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职业健康法治意识。 《通知》还提到,围绕实施《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开展宣传活动。各地可通过视频展播、图文展览、主题宣讲等方式展示规划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宣传解读“十四五”时期职业健康工作任务和要求,落实“防、治、管、教、建”五字策略,努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QqPC6sJv4
2023-04-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期一些研究显示,新冠疫情可能有一个新的中间宿主。对此,在国新办关于新冠溯源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教授 童贻刚表示,关于最近的一些新的实验数据,发现了貉这个动物,现在是远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是病毒的源头。 童贻刚表示,前期我们国内有一篇文章讲到了新冠早期的环境样品中发现了一些动物的样本,这些样品里更多的是人的样品,还有其他的鸡、猪、狗、猫,还有各种禽类的样品,这些动物样品其实是远远要多于貉样品。光从这个来看,是不足够的。另外,当时在华南海鲜市场测了大量标本,有好几百份的动物标本,都没有找到动物携带新冠病毒。从环境中去找动物的样品,从这个角度推断证据是完全不够的。 另外,比如我们从环境中找到的病毒序列,实际上它和当时发病的病人序列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相同,这也提示环境中的标本很可能是来源于人的,而不是来源于动物的,有很多证据,当时环境很多阴性标本一样存在貉的序列,甚至这种标本里貉的序列比阳性中貉的序列还多,但是阴性中就没有这个病毒的序列,也不好解释为什么一定病毒是来源于貉的。 “再说了,即使貉有感染,因为这个病在华南海鲜市场有好多人感染了,完全有可能是人污染了环境或者人传染了貉,即使貉是阳性,也有这种可能性。所以,就目前这一点点的数据就去下这样的结论,我觉得完全是不够严谨、不够科学的。”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409/23/I1TUAJPJ0038804U.html
国新办发布会介绍我国新冠溯源研究情况——在科学轨道上开展新冠溯源研究工作 2023-04-1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4月9日电 (记者王美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新冠溯源研究情况并答记者问。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一直在持续推进相关溯源研究工作。”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介绍,新冠病毒溯源研究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中国政府和科学家始终保持科学态度,希望把新冠病毒的来源搞清楚,这对于防止类似疫情再次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沈洪兵介绍,作为开放大国,在疫情发生后,中国在溯源这个科学问题上一直秉持科学态度,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沟通合作。为响应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决议,中国率先主动邀请世卫组织选派国际专家组两次来华合作开展溯源联合研究,在坚持“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共同开展分析研究、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共同发布研究结果”的原则下,成功在武汉完成了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形成的《世界卫生组织召集的SARS—CoV—2新冠溯源研究:中国部分——世卫组织联合研究报告》得到了当时参与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和世卫组织的充分认可。 “在整个第一阶段联合研究过程中,中国向联合专家组提供了当时所掌握的所有溯源相关资料,没有隐瞒任何病例、样本及其检测和分析结果。”沈洪兵说,近日世卫组织个别官员和专家随意发表观点,轻率否定当时的结果,完全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是对世界各国参与前期溯源工作的科学家的粗鲁冒犯和不恭,是将新冠溯源政治化的表现,是中国科学界无法容忍的,也是不能被全球科学界所接受的。 4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团队关于华南海鲜市场早期研究数据的论文已在《自然》杂志正式在线发表。对此,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教授童贻刚介绍,经过基因组测序发现,病毒序列和当时患者的病毒序列几乎相同,这提示这些病毒应该来源于人。这些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和世卫组织联合团队在第一阶段所作出的结论。 沈洪兵介绍,在第一阶段联合研究已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中国并没有停下新冠病毒溯源的脚步,仍然统筹资源继续在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动物与环境乃至实验室检查等方向开展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工作,相关进展和结论,也已经由中方科学家通过与世卫组织和新型病原体起源国际科学咨询小组(SAGO)报告交流或发表文章等方式,与国际科学界和同行进行了分享。众多研究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第一阶段的联合研究结果。 “这些研究成果和相关数据已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我们希望秉承科学的态度,坚持科学家为主体,加强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在科学的轨道上开展新冠病毒溯源工作。”沈洪兵说。 新冠病毒最有可能的起源是什么?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周蕾介绍,在第一阶段的联合研究过程当中就已经得到了一个结论,充分展示在中国和世卫组织联合发布的联合研究报告里。这个结论为: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的可能性是“可能到比较可能”,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是“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的,通过冷链引入是“可能”的,通过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的。 “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的根据能够明确新冠病毒真正的起源。”童贻刚说。 周蕾介绍,人类历史上遇到的新发传染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出现十几年后才初步对起源有了解。新冠病毒溯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多种疾病溯源的研究结果表明,疫情的发现地并不等于疫情的起源地。 “新冠病毒溯源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的,它必然需要全球科学界共同的努力。”周蕾说,希望世卫组织能秉承科学、严谨、公正的态度,真正把全球溯源工作组织起来,未来能真正得到一个让世界信服的答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0/c14739-32660617.html
2023-04-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石家庄4月9日电 (记者史自强)近日,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通知,提出全省将进一步扩大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范围和数量,到2030年底,老年友好型社区在全省城乡社区的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到2035年底,全省城乡社区普遍达到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 通知明确,将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将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文化体育惠民、精准助残服务、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法律援助扩面提质等河北省2023年民生工程以及“敬老月”“老年健康宣传周”等老龄宣传活动紧密结合,主动对接,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合力推进创建工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0/c14739-32660605.html
2023-04-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天津4月9日电 (记者龚相娟)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牵头,联合天津科技大学、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江南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河北大学等共同申请建设的京津冀食品营养健康与安全创新平台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复,成为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建设试点。 京津冀食品营养健康与安全创新平台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建设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是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以科技支撑新时期食品营养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平台将通过整合京津冀区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资源,致力于合成生物制造食品及其辅配料营养健康与安全的风险评估以及临床营养健康研究,建设新产品入市与应用安全性评价技术与标准体系,建成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和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安全风险评估试点机构,推动设立合成生物制造食品分类备案(清单制)、审批先行和生产示范区,对先行先试的食品原料或者食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施全流程监管追溯,促进成果转化和产品入市,为推动行业创新和京津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0/c14739-32660604.html
2023-04-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拉萨4月9日电 (记者袁泉)记者日前从西藏自治区藏医药传承与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西藏基本建成以拉萨为中心、覆盖全区的藏医药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公立藏医医院49家,民营藏医医院13家,藏医年门诊人次达到334万余人次,年住院人次达到2.4万余人次。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藏医药服务覆盖率从2012年的50%、71%、15%分别提高到100%、94.4%和42.4%。 在科研创新与标准化建设方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建成民族医临床研究基地。同时,收集整理300多部古籍文献,完成10万份名老藏医处方整理和34个藏医药经典名方的遴选、研究工作,先后完成科研课题和标准化制定项目200余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0/c14739-32660613.html
2023-04-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为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浙江省杭州市将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与促进共同富裕深度融合,在建立规范照护服务政策体系、扩大普惠型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提升照护服务能力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打造“浙有善育”的杭州实践。 从无到有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更新 杭州市将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作为完善生育配套政策的有效手段,出台更新系列政策举措,有效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可持续发展。 创新配建办法,保障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可落地。杭州市多部门联合印发《杭州市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配建办法》,将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基本配套,托育机构与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配套用房等共同构成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出台补助办法,保障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可运营。杭州市在给予托育机构一定的建设、运营补助的同时,出台《杭州市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将普惠托育机构认定与当地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普惠机构补助标准与收托服务对象月龄挂钩、具体补助金额与机构服务质量和家长满意度挂钩。 从有到优 服务总量供给逐步增长 功能齐全的活动室、宽敞整洁的生活区、温馨舒适的互动区……在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登云路社区,全新的婴幼儿托育机构和成长驿站广受周边居民欢迎。目前,杭州市已将社区普惠托育点融入现代社区、未来社区(乡村)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整体方案中,同步引入专业机构进行运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针对双职工家庭育儿问题,杭州市滨江区由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镇(街)牵头,组织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独办或联合举办托育机构;海康威视集团、杭州北部软件园、之江实验室、杭州市8家卫生系统医疗单位等开办了面向内部职工的普惠托育园,为职工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 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惠及市场主体,杭州市推动市级示范性婴儿照护服务机构评定。依据办托规模,获评机构可获得5万元—15万元综合奖补。 从优到精 托育服务质量再上新高 为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杭州市在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儿童健康高质量发展方面,全面推广“医育结合”模式。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杭州市依托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实训基地,并全面开展养育照护技能系列培训,进一步提升托育机构从业人员的养育照护技能。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展园长培训6期713人、保育员培训9期2394人、保健员上岗培训3期957人、婴幼儿照护师培训6期380人,托育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81.58%。 提升婴育数字化水平。杭州市婴育数字化平台界面上,3岁以下婴幼儿数量、托位数、托育机构数等实时数据一览无余。杭州市通过打造婴育数字化社会治理平台,用数字赋能的方式提升托育智能化水平,落实托育综合监管。市民可登录浙里办APP搜索“托育一件事”,查询附近的托育机构、成长驿站,在“一键入托”模块中,市民可根据定位、类型(市级示范机构或普惠型机构)、机构面积、收费标准等进行一键匹配,筛选出符合自身情况的托育机构,了解机构详情后可进行一键预约入托和体检,部分机构已实现VR云看托,在线即可云探园。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0/c14739-32660603.html
2023-04-10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意大利总人口数跌破5900万,至5885万人;出生人口为39.3万,首次跌破40万。这是该国新生儿数量连续第14次下降,也是自1861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与此同时,意大利2022年的死亡人数继续居高不下,为71.3万人。这意味着,每1000名意大利人中仅有7名新生儿,但有12名死者。据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8日报道,尽管外国移民对缓解人口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截至去年12月31日,意大利常住人口比年初减少约17.9万人。《24小时太阳报》称,“自2018年的5年来,我们国家失去了100万意大利人。意大利就是这样变得空荡荡的。” 数据显示,平均每名意大利育龄妇女生育孩子的数量已降至1.24个,其中撒丁岛以0.95个成为连续3年生育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唯一地区。意大利的全国平均数据低于欧盟每名女性生育1.53个子女的生育率。该报告认为,育龄人口的减少及女性不断推迟生育年龄,是导致意大利生育率走低的主要原因。此外,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影响着意大利人的生育意愿。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意大利的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5%,是欧洲最高的国家之一。 《24小时太阳报》称,尽管新冠肺炎和极端的高温导致意大利去年死亡人数高企,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依旧在继续。2022年,意大利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400万,占总人口的24%。而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欧盟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1%。另据《欧洲时报》8日报道,根据欧盟统计局的估算,本世纪末欧盟人口将大幅下降,预计比2022年缩减6%,即2730万人。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QpgpM25aV
2023-04-10 海外网
根据法国埃拉贝研究所(Elabe)的一项调查,法国18岁至26岁年轻人的贫困状况有所恶化,在过去12个月里,四分之一的年轻人甚至放弃了医疗保健。 据《费加罗报》7日报道,法国埃拉贝研究所为法国国家博彩集团基金会(fondation FDJ)进行的最新调查发现,法国18岁至26岁年轻人当中41%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以便在月底之前避免透支。法国国家博彩集团基金会总代表伊莎贝拉·德拉普拉斯评论,“年轻人的贫困化趋势得到了埃拉贝研究所调查的证实。” 伊莎贝拉·德拉普拉斯回顾称,2021年,该基金会通过爱心食堂等慈善协会释放了200万欧元(约1510万元人民币),为大约15万名因新冠疫情危机而陷入贫困的年轻人提供支持。然而,根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的数据,该年龄段的不安全感正在恶化,2023年3月的年通胀率为5.6%,对这些低收入人口来说,经济环境很困难。 根据这项调查,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过去12个月里多次透支,48%的年轻人难以应对食品支出,34%的年轻人难以支付交通费用,半数受访年轻人放弃购买新衣服或参加文化活动。一些人甚至放弃了必要开支,例如三分之一的年轻人放弃了适当取暖,37%三餐不继,四分之一甚至放弃了医疗保健。 此外,许多年轻人感到孤立,47%的受访者感到他们减少或缺乏社交生活,四分之三说他们在过去12个月曾有孤独感。但另一方面,年轻人仍然很有韧性,愿意相信能够找到解决方案。尽管面临困难,但64%的受访者对自己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QpRGNxQDE
2023-04-10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9日,在日本东京,不少民众走向街头,通过集会的方式,对日本政府执意推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表示反对。 集会现场的日本民众纷纷表示,在没有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将核污染水排海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这将给日本以及全世界人民造成身体健康上的隐患。 集会人士: 日本人很爱吃鱼,有害物质会被带进人的身体里。排放核污染水会破坏海洋环境,影响人体健康。我对此真的很害怕,担心子孙的健康。 集会人士: 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宣称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只有氚的残留,其他的放射性物质已经去除。但是很多研究组织和科学家都认为核污染水中依然残存着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质,因此不应该盲目排海,应该考虑其他的办法。 集会人士: 海洋是在全世界范围流动的,核污染水排海会引发全世界的不安。 集会现场还有抗议者表示,日本政府大力推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却没有做好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之后的处理工作,这令大家无法接受。 集会人士: 日本政府完全没有做到他们应该做的,虽然说了很多漂亮话,但在原地打转没有进展。日本政府应该拿出一个让所有日本国民都认可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最重要的。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QpzihCKi4
2023-04-10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欧洲新闻台8日报道,一项通过检测生活废水的调查揭示了欧洲毒品问题的分布情况。 由于毒品经过人体代谢后仍会有残留,许多国家都借助监测生活废水中的毒品成分研究和打击毒品问题。位于葡萄牙里斯本的欧洲毒品和毒瘾监测中心在检测了欧洲21个国家的104个城市的生活废水后发现,欧洲生活废水中的大麻成分居高不下,可卡因、甲基苯丙胺、安非他命和氯胺酮等烈性毒品代谢物的含量在过去十年里出现了大幅上升。 报告称,这些毒品的泛滥情况遍布欧洲各个角落,其中可卡因的代谢物在所有城市中都被检测到,证明这一毒品正在欧洲各地被大量使用。检测结果显示,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城市废水样本中可卡因的含量最高,其中以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西班牙的塔拉戈纳等沿海或沿河港口城市最为严重。专家分析这或许说明可卡因是通过港口航运销往欧洲各地的,2020年比利时各大港口截获欧洲史上最大量的可卡因一事,能间接佐证这一猜测。 调查结果还显示,相比其他种类的毒品,大麻仍是欧洲消费量最大的致幻剂,主要集中在荷兰、瑞士等国。另外,生活废水中的大麻和可卡因成分在周末比工作日含量更高,专家认为这表明了吸毒者可能是有稳定工作的上班族,他们将吸食毒品视为“周末娱乐”。 在本次调查中,甲基苯丙胺的代谢物在废水中的含量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是几种主要毒品中最少的,主要集中在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 但研究者在报告中提到,从生活废水中检测毒品代谢物无法被用于调查毒品的使用频率和毒品的纯度,而这些信息是破获毒品案件的关键。因此,要打击欧洲毒品泛滥的问题,还需要结合一系列其他研究手段。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QpPaF1LFf
2023-04-09 央广网
春风和煦,又是一年出游好时节。近日,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杨柳飞絮期,昆虫也逐渐增多。外出游玩如何做好个人防护?春季踏青需要注意什么?有关部门和专家给出建议。 出门遇到杨柳飞絮怎么办?专家给出防护建议 面对杨柳飞絮对部分市民生活造成的困扰,专家给出了防护建议。在外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一次性防尘口罩、墨镜、防护镜、纱巾等均可起到有效遮挡飞絮作用。进行户外锻炼等室外活动尽量选择在早晨、傍晚或雨后等飞絮较轻的时段。居家期间请注意关闭纱窗,避免飞絮飞入室内。外出回来,可以用清水清理面部,用生理盐水清理鼻腔和口腔。春季过敏源较多,虽然没有研究表明飞絮本身会导致过敏,但专家建议敏感人群若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郊外旅游谨防昆虫叮咬蜱虫不可直接用手捏碎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外出郊游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到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正规餐馆就餐;野外就餐最好携带有密封包装的食品;打开包装后的食品应尽快吃完;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老人、体弱人群及孩子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慢性病患者尽量避免高强度运动;有过敏史的人尽可能少到户外活动,尽量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要随便闻花草,外出时要佩戴口罩进行防护。 春天万物复苏,昆虫开始活跃,郊外旅游应注意谨防昆虫叮咬。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游客应尽量避免在昆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 北京急救中心还指出,春季昆虫逐渐增多,如不慎被蜱虫叮咬,千万不可直接用手将蜱虫摘除或用手指将蜱虫捏碎,一定要到医院诊治,蜱虫被麻醉后取出是最好的办法。外出游玩时最好穿紧口长袖衣服,少裸露身体,如携带宠物出行,尽量不要在草丛内停留过久,宠物被蜱虫叮咬后携带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春季天干物燥,是森林火灾的多发期。对此,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提示游客前往涉山涉林旅游景区时应注意不携带火种,不吸烟、不使用明火;前往涉山涉林旅游景区内正规经营性露营基地露营时,严格遵守户外用火、防火规定,避免在森林防火区野外用火;谨慎使用大容量户外移动电源,按照操作规范安全使用电器设备;入住乡村民宿时,不在乡村民宿以外林区吸烟、烧烤、放孔明灯、烧火取暖、打火把照明。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409/23/I1TUK4F400388051.html
2023-04-09 潇湘晨报
近日,一则“国产剧能不能尊重一下产妇”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其中提到,在最近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中,女主角生产完后盘腿坐在病床上喝奶茶。男主角询问女主角“坐月子可以喝奶茶?”女主角回应“能啊,喝这个奶会多”,这一对话引发网友热议。 有网友质疑“喝奶茶奶水会多”的真实性,也有网友表示自己生产完后确实感觉奶水分泌更多。还有网友认为,孕妇生产之后由于疼痛是无法盘腿而坐的,电视剧中表现的情况不符合常理。 产妇喝奶茶后,奶水会不会变多?生产后盘腿而坐是否有违常理? 对此,湖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产科负责人尤胜进行了解答。尤胜告诉记者,“喝奶茶”与“奶水分泌”之间没有相关性。 “如果产妇摄入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喝的汤水较多,相对来说分泌的奶水就会更多一些。但是,奶茶中大部分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糖类)、脂肪,还有一些添加剂。”尤胜介绍。有网友评论自己生产完后“喝奶茶确实感到奶水更多”,尤胜认为这一方面可能因为喝奶茶使产妇产生愉悦感,心情愉悦也是促使产妇分泌更多奶水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奶茶中含有大量水分,也可以促进奶水的生成。 但尤胜认为,就奶茶的营养成分来说,并不太适合产妇饮用。由于孕产妇激素分泌的变化,皮质醇激素相对分泌增多,血脂相对来说比普通妇女高。而奶茶中脂肪含量高,对产妇的血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奶茶中含有的添加剂等成分,通过身体代谢、泌乳等方式可能传递给孩子,孩子不一定能接受。“孩子容易出现拉肚子、便秘等等消化不良情况。有的孩子因对乳糖不耐受,会出现过敏症状,有些还会因为茶的成分出现过度兴奋状态。” 而有关产妇“生产之后盘腿坐”是否有违常理,尤胜认为这与产妇个人体质有关。尤胜告诉记者,女性怀孕后腰椎受力改变,生产后会进行一些康复运动进行恢复。“每个人的骨盆、韧带情况不同,有些康复瑜伽里包含的动作就是要求盘腿的。盘腿不用勉强,这与个人体质有关。”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409/23/I1TUFHPR00388050.html
2023-04-09 人民网
目前,胃病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几乎“家喻户晓”。同时,胃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那么,哪些人容易患胃病?我们又该如何养胃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万新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胃是一个囊袋状器官,位于上腹部,有存储、消化食物和免疫屏障功能。常见胃病包含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等。胃胀、胃痛、反酸、烧心,是胃病最常见的四大临床症状。 有人认为,胃不舒服忍一忍就过去了。对此,万新月表示,很多胃病在发病过程中症状并不明显,所以在症状出现时要明确病因,进行早期的处理和治疗。刺激性食物、熬夜、压力大、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是胃病的诱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过量饮用咖啡的人群;服用引起胃黏膜损伤的药物的人群,以及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都是胃病的高发人群。” 一些人知道自己胃不好,但是往往找不到正确的养胃方法。万新月说,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养胃存在误区。如有些胃病患者觉得进食生冷食物会出现胃部不适,从而刻意减少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长期服用某些胃药,如过量服用抑酸药物等;长期喝粥养胃;喝牛奶来缓解胃部不适等。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养胃呢?万新月建议,首先,规范化治疗已有胃病,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等。其次,清淡饮食,荤素和粗细搭配,多吃水果蔬菜,摄取足够优质蛋白。再次,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情绪紧张,忌熬夜,戒烟限酒,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养胃方法。最后,定期体检很重要,可以定期做胃镜检查,对胃病做到早诊早治。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409/23/I1TUO3TI00388052.html
2023-04-08 科技日报
羽绒服清洗剂、小白鞋清洗剂和去渍笔,从成分上看其实大同小异。它们的原理是以表面活性剂作为去污有效成分,再加上辅助溶剂、增稠剂、起泡剂等成分。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不少人脱下了厚重的羽绒服,换上了轻便的春衣。把羽绒服放入衣柜前,少不了重要的一步——清洗。 每年到这个时候,羽绒服清洗剂的销量都有所增长。“羽绒服清洗剂让我省下了一大笔干洗费,它配方温和,可以深层去污,不伤羽绒。洗完后衣服蓬松柔软,还有淡淡的香味。”一位网友在某社交平台上推荐道。 受到追捧的清洁产品不只是羽绒服清洗剂,还有小白鞋清洗剂、去渍笔……这些“网红”去污产品的去污原理是什么?它们真有那么神奇吗?记者就此采访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科普作家孙亚飞。 有效成分是表面活性剂 在某电商平台,记者以“羽绒服清洗剂”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了大量类似产品。大多数商家宣称,这种产品适用于羽绒服、毛料、光面衣料等衣物,能够应对油污、汗渍、茶渍、口红渍、咖啡渍等各种污渍,并且去污快、去污效果明显。在使用时,只需摇晃罐体、按压泵头,将清洗剂涂抹至污渍表面,用清洁刷向同一方向轻轻刷洗,刷洗干净后用拧干水的湿毛巾擦去多余泡沫,即可完成清洁。 记者以同样的方式查看了某品牌小白鞋清洗剂。商家宣传界面显示,若想清洁小白鞋,只需先用刷子刷净鞋面浮尘,轻摇产品,对准鞋子按压喷头喷出泡沫,等待半分钟后用湿巾擦拭干净鞋面即可。 使用去渍笔的方式则更为简单,先用纸巾擦除衣物表面多余的污渍,再在污渍下方垫上一层纸巾,而后用去渍笔沿污渍外围向内用力涂抹,直至污渍淡化,最后用拧干的湿毛巾擦拭表面残留液体就行了。 记者通过比较这3种产品的成分表,发现其中都含有“表面活性剂”这一成分。同时,一些羽绒服清洗剂商家明确表示,由于产品内含有可燃性溶剂,因此需将其远离高温和明火。 “羽绒服清洗剂、小白鞋清洗剂和去渍笔,从成分上看其实大同小异。”孙亚飞表示,“它们的原理是以表面活性剂作为去污有效成分,再加上辅助溶剂、增稠剂、起泡剂等成分。” 表面活性剂是怎么完成去污“使命”的? 日常生活中,油和水的极性不同,无法相互溶解,因此无法用水洗的方式去除油污。而表面活性剂这类物质可以将两种不同极性的物质“连接”在一起,它的“一只手”——亲水基团可以“抓住”水,“另一只手”——亲油基团可以“抓住”油污,有了它油污就可以被水冲走了。 “表面活性剂不光是这些‘网红’去污产品的有效成分,同时也是一般洗衣粉或洗衣液中的有效成分。”孙亚飞补充道。 虽然这些清洗剂的有效成分和去污原理是相同的,但是根据清洁目标的不同特征,不同种类的产品在相关参数方面略有差别。 “例如,当清洁目标为白鞋时,考虑到鞋面比较粗糙、需要通过摩擦才能清除表面的污渍,因此生产厂家会在配方中加入有利于摩擦的小颗粒,同时也会增加泡沫的生成量,以便将污渍从微孔中带出来。”孙亚飞说,“羽绒服清洗剂的情况则相反。羽绒服表面相对光滑且面积较大,因此在设计时,生产厂家会降低清洗剂的黏度和泡沫丰富程度,并增加有机溶剂,这样有助于清洗剂的快速挥发,以达到类似干洗的效果。” 虽然使用方便但也有短板 孙亚飞表示,“网红”清洗剂生产厂家通过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例如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大幅度降低了清洗时的用水量,甚至可以用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替代水,从而实现了便携的目的。 不过,孙亚飞提醒,这些清洗剂也有不足。 首先,这些清洗剂很难进入衣物纤维内部,通常只是清洁了表面。“大多数情况下,只清洁表面就已经足够。但有些时候,衣服或鞋吸收了汗液,其纤维内部可能因此滋生了一些细菌。只清洗表面,并不能达到彻底清洁的效果。”孙亚飞表示。 其次,某些清洗剂中的有机溶剂可能会损伤面料。孙亚飞提示,使用者最好不要一下子大面积使用清洗剂产品,而是需先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然后在诸如羽绒服的袖口等不易被人察觉到的地方小范围地试一试,确定清洗剂对面料没有伤害后再继续使用。 再次,使用清洗剂时要远离明火,避免可燃性溶剂引发火灾。 最后,使用完这些清洗剂后,会有一些成分残留在衣服表面,包括不易挥发的表面活性剂等。“如果是对这些物质过敏的人,再次穿这些衣服或鞋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因此,对于这类人群,此类便携式的清洗剂并不适用。”孙亚飞提醒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08/c14739-32659840.html
2023-04-08 科技日报
眼下,我国多地已经正式入春,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又到了一年中赏花踏青的好时节。 桃花林中抚琴煮茶、樱花园内星空露营、油菜花田里穿汉服拍写真……民众以各种方式“迎接”阵阵花香,部分地区迎来春游赏花高峰。 赏花之余,人们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百花丛中,红色、黄色、紫色、白色等颜色的花比较常见,可是为什么自然界中不常见到绿色的花呢?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件事。 花瓣细胞中的色素决定花瓣颜色 实际上,世界上有很多花瓣呈绿色的花,比如绿色的绣球、绿色的康乃馨、绿色的菊花等,而且绿色的花并不比其他颜色的花种类少多少。 那么,绿色的花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花瓣颜色形成的原理。 花瓣细胞中的色素是花瓣颜色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说,这些色素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为主。类胡萝卜素主要使花朵呈现红、橙、黄色调;花青素主要使花朵呈现红、蓝、紫色调。 其中,花青素还会根据花朵所处区域空气的酸碱度不同而变化。花朵所在区域空气的酸性越强,花瓣呈现的红色就越深;若所在区域空气的碱性越强,则花瓣呈现的蓝色越深。 这也是牵牛花在早上是蓝色的,等到了下午就变成红色的原因。一天中从早到晚,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牵牛花对其吸收量逐渐增加,使得花中的酸性物质不断增加,所以花的颜色也就从蓝色慢慢变成了红色。 我们经常见到的白色花瓣,其实是不含任何色素的。之所以它呈现白色,是由于花瓣里充满了小气泡的缘故。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一片白色花瓣,用手指轻轻按压花瓣表面,将小气泡挤掉,之后就可以发现花瓣其实呈透明状。 除此之外,花瓣的颜色还与花朵的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植株营养条件等。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花瓣之所以能够呈现绿色,是因为花瓣细胞中的叶绿素在起作用。绿色花朵的花瓣中含有的色素是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阳光中绝大部分的红光和紫光并同时反射绿光,从而使花瓣呈现绿色。 人眼对绿色花朵的识别率较低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绿色的花比较少见呢? 其实,这是大家的错觉,绿色的花实际上并不少见,只是人们习惯性地忽略了它们。 除了文章开头所说的绣球、菊花、康乃馨之外,花瓣呈绿色的花还有郁金香、洋桔梗、月季、小雏菊、兰花等。 但是由于整株植物中叶片、根茎等部位大多呈现绿色,绿色的花瓣就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也就是说,相比于其他色彩鲜艳的花瓣而言,人类肉眼对绿色花朵的识别概率较低。 这下我们知道了,并不是世界上没有绿色的花,而是在万花丛中,它们一不小心将自己“藏”了起来,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它们。 接下来,问题又来了,既然绿色的花容易被忽视,那么它们是怎么“传宗接代”的呢? 植物繁衍需要进行花粉的传播,而植物自身是不能传粉的,它们往往需要借助外力来完成传粉。一般来说,传粉方式可以分为虫媒、风媒、鸟媒、水媒和蝙蝠传粉。其中花粉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虫媒和风媒,简单讲就是通过昆虫或风将花粉传出去。 虫媒花要靠吸引大量的昆虫来完成传粉工作,而昆虫大多喜欢色彩鲜艳的花朵,相比而言,拥有绿色花瓣的花朵,无法将自己和绿叶区分开,也就容易被昆虫所忽视。 不过,大多数绿色的花还是比较“聪明”的,它们知道如何借助风来传粉,而风传粉是不看“颜值”的。 最近出门踏青赏花,如果看到五颜六色的花,你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找一找,看看是不是有哪朵拥有绿色花瓣的小花被忽视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08/c14739-32659841.html
2023-04-10 科技日报
“聚焦病证结合,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在上海举办的“病证结合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强调,通过病证结合创造中西医统一的新医学,努力汇聚和融合中西医学,找到它们发展的共同点和着力点,实现“1+1>2”的联合效应。 中西医结合可优势互补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部署了8项重点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是重点方向之一。 陈凯先介绍,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医学体系。一种是发源于西方、近200年得到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体系,另一种是发源于东方、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体系。两种医学体系具有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医疗模式,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如果能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优势互补,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服务,更好地应对当代的健康挑战。 陈凯先认为,病证结合的研究过程,是中医、西医专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凝聚思想共识,再从简单的中西医诊疗技术方法和药物的联合应用,上升到科学内涵的理论阐释、深度融合,最后应用于疾病治疗的一种新型临床诊疗模式,最终目的就是切实提高疗效,提升健康服务能力。这是对中西医结合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将会产生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病证结合成为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关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探索已经有了很多成功案例。比如,在药物研究方面,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传统中药和组方中寻找灵感,运用现代技术增效减毒,探索药物作用靶点和有效物质。屠呦呦团队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获得青蒿素;陈竺团队在传统组方青黛雄黄散的基础上研发出复方黄黛片,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从分子水平阐明了中药复方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理;贾伟团队根据《本草纲目》以猪胆入药治疗糖尿病,为防治糖尿病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能途径。 陈凯先认为,在临床诊治方面,西医的临床理念是治“病”,而中医的临床模式是“辨证论治”,病证结合理念由此产生。经过多年探索,病证结合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也逐步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核心知识和方法体系。在基础研究方面,借助于现代科学,对经脉腧穴、四诊判断、临床证候等理论本质的研究也获得了一些新突破。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对当代医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释放中西医融合创新活力 怎样从病证结合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中总结成功经验,更好地推动中西医学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陈凯先认为,这需要从3个方面努力。 一是着眼理论研究,形成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循环。推进中医、西医在基础研究、药物研发和临床诊疗等方面的理论融合,促使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双向奔赴。 二是着眼临床应用,深入推动“病证结合”共识化、指南化。用好中医循证方法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临床研究平台,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循证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致力于形成“病证结合、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普遍共识,发布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临床指南。 三是着眼于未来发展,打造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发展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具有中西医结合发展特色的学科战略,打造中西医汇聚的高层次科研平台,丰富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教材,优化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进一步释放融合创新活力。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的认识还不深刻,技术还不成熟,有时还会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但一个科学的认识往往需要通过‘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再回到‘实践验证’的过程。”陈凯先说,病证结合将推动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思维和实践的发展,显著提升两种医学体系结合解决临床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0/c14739-32660643.html
2023-04-10 人民网
“药品说明书上的字实在太小了!”今年72岁的王阿姨说,自己去药店买药,忘了药师叮嘱的用药量,只好让女儿帮忙看药品说明书,可女儿看不懂“专业”的用法用量表述,只得再跑一趟药店去问。 字小如蚁、用词生僻、化学公式和专业术语让人云里雾里……提起药品说明书,很多老年人都感到头疼。 如何让“费眼”又“专业”的药品说明书更“适老”?相关适老化改革目前仍面临哪些难题?业内专家表示,药品说明书不能忽视规范性与安全性,但同时也要考虑实用性。化解这道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进,让老年人既能“看清”,也能“看懂”,切实保障用药安全。 药品说明书“看不清”“看不懂” “眼下的药品说明书,一张纸密密麻麻的正反面,老年人戴上老花镜也不一定看得清楚。建议积极适应老年社会需求,适时对药品说明书进行改进。”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建议在适老化进程中对药品说明书进行改造。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8亿,占全国人口的19.8%。随着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适老化改造成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的一项工作。 2020年7月,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对于推动各地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服务质量、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改造、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新业态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各项政策举措不断落地,我国适老化服务改造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与我国的老龄化现状以及庞大的适老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健康服务领域,药品说明书“看不清”“看不懂”,也是民众尤其是老年人普遍反映的问题。 记者查找常用的几种药品发现,普通的药品说明书,一根牙线棒的回弯处能够容纳20多个字。处方药说明书往往字号更小,容纳的字数更多。并且处方药的用法用量需要考虑患者年龄、体重、病因、用药禁忌等多重因素,若没有医生或者药师指导,普通人是难以判断如何服用的。 尽管按照规定,患者应在医生/药师的监护指导下购买、使用处方药,然而一些常用的降压和消炎镇痛等药品,当老年人想要通过说明书了解更多信息时,上面密密麻麻、专业生僻的文字,显然会带来诸多不便。 此外,许多非处方药品的说明书上写着顿服、孕妇慎用、儿童酌减等不甚明确的词汇。顿服是什么意思?慎用要怎么慎?酌减是如何减法?普遍人也很难理解。 “药品说明书看似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问题,实则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安全的大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药师张抗怀表示,只有把药品说明书的适老化改造落到实处,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才能将改造改到老年人的心坎里。 专家:让药品说明书更“智慧” 既然老年人在使用药品说明书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为何把说明书文字放大些、专业表述“通俗”些,迟迟不能实现? 对此,记者专门致电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就相关问题咨询了质量部门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药品说明书内容是经过国家药监部门审核批准的,药企不能随意更改。另外,现行规定对药品说明书的字体和字号都没有特别清晰的规定。 “药品说明书除介绍药品信息,还具有法律效力。”张抗怀告诉记者,国家对于药品说明书印制有严格标准,说明书须注明的内容越来越多、专业性越来越强。再小的包装也需要有说明书,为了容纳更多内容,节约成本,一些药企只能不断缩小字号。药品说明书纸张小、字体小,看似该有的信息一样不少,实际上可读性可视性极差。 其实,药品说明书也不是完全不能改。《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药品标签、说明书中的文字应当清晰,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事项应当显著标注,容易辨识。”其中并没有对字体和字号作出明确规定。 “如果改的只是内容当中字体加黑、字号加大或者加下划线等,企业在年报当中报告就行了,不需要经过批准。”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连云港检查分局局长王惠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表示。 既然主动权握在药企手里,为何药企不愿意改? 对此,张抗怀表示,当前多数药品说明书的大小已经和自动化设备匹配完好,如果字号放大,可能会影响整个纸张的大小,进而影响药品说明书的折叠方式以及药盒的大小,重新修改和调试设备会是一笔庞大支出。 “如果重新设计说明书内容,纸张的选择、流水线的改造、成本的增加等都需要在各方达成一致的基础上,稳妥、积极地推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适老化改造的难度。”他说。 张抗怀建议,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将用法、用量字号加大,对描述适用症、服用方法、不良反应的文字加下划线或者加粗字体等方式,对药品说明书适当改进。 业内专家表示,药品说明书能够看清只是第一步,更要让老年人能够理解其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宽信息服务内涵,让药品说明书更“智慧”。如针对视力不好的老年人增加二维码语音播报功能,或将药品重要信息制作成通俗易懂的短视频等,切实减少老年患者阅读药品说明书的障碍。 适老化改造,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推动药品说明书的适老化改造,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近年来的全国两会就有代表委员提出了相关建议。 2022年10月,国家药监局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2748号建议时表示,为规范药品说明书和标签,《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明确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的文字表述、文字形式、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等内容,明确药品说明书和标签中的文字应当清晰易辨,标识应当清楚醒目。同时根据非处方药的特点,明确非处方药说明书应当使用容易理解的文字表述,以便患者自行判断、选择和使用。 此外,国家药监局正在研究开展对批准上市药品的说明书在网站进行公开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探索推广电子说明书在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应用,鼓励企业推出电子说明书,通过语音播报等途径减少老年患者在阅读说明书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已经用实际行动来推动药品说明书的适老化改造。 2020年6月,陕西省药监局出台意见,鼓励全省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包装标签上加印说明书二维码,患者可扫码获取电子版说明书,并根据需要自行调整说明书的文字大小。 被称作“中华药港”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自2022年起在当地药企开展部分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造试点,对说明书中用法、用量等内容的字号放大,对描述适用症、不良反应的文字加下划线或加粗字体。同时,在39家零售药店设立服务台,配置打印机用于提供放大版说明书,方便老年人阅读。 眼下,全国各地都在围绕适老化服务不断改进办事流程、优化居家生活场景。同样,在推进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造方面,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配合、积极推动。让老人们再也不用担心“看不清”“看不懂”说明书,最大程度地帮助老年人便捷识读药品信息、保障用药安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QqNM4fbeH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