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301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3-01
2023-03-01 人民网
新冠疫情的高峰已过,大多数人身体逐步恢复,但是也有人依然还会感觉疲劳乏力、甚至失眠等,这到底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如何恢复元气?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友谊医院国际医学部副主任、主任医师王婷婷。 王婷婷表示,“阳康”后很多人感觉体力与精气神不如之前,去医院检查心脏和肺部没有明显病变,但仍有疲劳、失眠,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可能是心肺功能下降所致。 对于心肺功能下降的原因,王婷婷指出,一是感染新冠病毒以后,出现发热、心率快、血压异常以及咳嗽、气喘等症状,这是因为新冠病毒除了造成呼吸系统的损伤外,也对心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虽然没有达到肺炎、心肌炎的程度,但是这些损伤的心肺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改善。 二是感染期间患者食欲减退,导致摄入的热量和蛋白质不足,全身的肌肉力量下降,这也会影响心肺的功能。 三是过久的静养,也会导致心肺功能和肌肉出现废用性减退。 对此,王婷婷建议,应注意避免劳累、熬夜,多休息并多饮水,补充足够的水分。 另外,也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中医体质调理,气虚体质人群可口服一些补气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或者中药如黄芪、人参等,以改善乏力症状,恢复体力。 饮食方面,王婷婷建议,“阳康”后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可能下降,吃鸡蛋、猪肉等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微量营养元素等的食物,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增强身体免疫力,对病情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运动锻炼方面,王婷婷提示,锻炼需要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每阶段的锻炼可以维持两三天,若无不适再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出现胸痛或者头晕,应该立即停止锻炼。锻炼可分为几个阶段完成: 准备阶段:可做一些相对柔缓的锻炼,例如呼吸训练、缓慢步行、拉伸和平衡练习。坐着或站着拉伸肌肉,每次拉伸应轻柔地进行,每次可保持15-20秒。 低强度活动:例如散步、简单的家务,可以每天的锻炼时间增加10-15分钟,此阶段可维持7天左右。 中等强度训练:例如快走、上下楼、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 回归往常的练习:适应中等强度活动后,可以进行感染新冠病毒之前的正常锻炼和体育运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637.html
2023-02-28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月28日下午,受马晓伟主任委托,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在京会见白俄罗斯卫生部部长皮涅维奇,就中白卫生合作交换意见。 曹雪涛指出,在中白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引领下,双方卫生健康领域合作势头良好,在团结抗疫、医学教育培训和传统医药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曹雪涛介绍了中方新冠疫情防控有关情况,表示中方愿与白方共同落实好即将签署的中白《卫生领域合作2023—2025年度执行计划》,开展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间合作交流,推动双方合作走深走实,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皮涅维奇积极评价中方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就和为全球抗疫做出的贡献,表示愿同中方落实好两国领导人共识,继续加强双方医疗机构间务实合作,推进《执行计划》落实,促进两国人民健康福祉。 委医政司、国际司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见。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jhzs/s3582/202302/52d616b62085477999776ad04cc5025
2023-02-28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一、为什么要按年度发布目标? 自2021年以来,我委连续两年发布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全行业高度关注,各方围绕相关目标积极开展落实工作。两年的实践证明,明确的目标能够强化相关人员责任感,调动相关人员积极性,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快速有序开展,对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目标引导下,医疗质量安全部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一年内得到明显改善,相关改进工作进入良性轨道。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行业发展和工作推进,医疗质量安全情况每年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一些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暴露出来,成为质量工作关注的重点。为指导行业精准开展改进工作,需要在保障工作延续性的基础上,按年度及时更新目标,保障目标的科学性、时效性、可行性,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系统改进工作,推动整体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二、2023年度目标与2022年度目标有什么区别? 2023年目标是既往目标的继承与发展,是深入推进目标导向的重要举措。为保障工作的延续性,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有8项来源于2022年目标,相关目标均是对医疗质量安全影响重大、行业高度关注、具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的目标,需要行业坚持不懈的推进有关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既往监测发现的突出薄弱环节,新增了“降低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提高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完成率”2个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指导行业针对性开展改进工作。此外,调出的2项目标作为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继续推进,以保障相关工作的延续性。 三、如何推动年度目标的实现? 目标的实现需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质控组织和行业学协会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把推动目标实现作为年度工作重点,指导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质控组织开展改进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年度目标改进工作的主体责任,要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机构内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工作,按照各目标核心策略制定符合本机构实际的管理组织架构、相关制度、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相关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以点破面,提升整体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各专业质控中心和质控组织要将本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作为年度核心工作,细化相关改进策略,加强宣贯培训,做好技术支撑,保障措施落地。相关行业组织要利用自身优势,围绕目标积极开展研究和交流,共同构建政府主导、行业自律、机构自治、多方参与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格局,培育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医疗质量安全行业理念与文化。 相关链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zygj/s3586/202302/573156309e0c4e988115b80cac8865a5
2023-02-28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受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北京预防医学会于近期开展传染病防控能力提升项目。项目分专题培训、流调报告撰写、报告评阅及交流等三个阶段。希望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全市卫生专业人员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防控能力与相关疫情的处置能力。 2023年2月24日上午,以线上直播形式举办传染病防控能力提升项目培训会。来自各区疾控中心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防控主管领导及相关专业人员,近1000人参加培训。培训会由北京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李玉青、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张代涛和副所长贾蕾共同主持。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处副处长纪晋文在开班致辞中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新冠疫情防控从应急状态转变为常态化管理,工作要求发生了转变,首先需要大家从思想上适应这种转变。他强调,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疾控工作的核心技能,必须得到不断的提升,以便胜任重点传染病疫情的流调溯源和处置。 培训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副研究员霍达、副主任医师刘白薇、副主任医师张莉和副研究员孙瑛分别就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情况及疫情处置、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疫情处置、集中发热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置、北京市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株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线上回答学员提问。培训实现了预期目标。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article/75576/2023/2/1677544640659.html
2023-03-0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医学》杂志2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一种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脏病事件相关。 人工甜味剂应用于食品和饮料中以降低糖和热量摄入。人们常建议将其作为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脏病)患者替代糖的选择。监管机构一般认为这些甜味剂是安全的,但很少有研究调查过其长期健康影响。赤藓糖醇是一种常用的代糖,它是天然形成的,在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低水平的赤藓糖醇,但在加工产品中添加水平较高。 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研究人员此次在1157名经过心脏病风险评估、有3年结局数据的人群中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团队观察到多种人工甜味剂(尤其是赤藓糖醇)的化合物水平在三年随访中与未来心脏病和中风风险增加有关。这一相关性在独立阵列研究中得到证实,该阵列研究在美国和欧洲进行了选择性心脏评估。团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全血或血小板中的赤藓糖醇导致了血栓形成加速,这在动物模型研究中得到了确认。 研究人员还在8名健康志愿者中进行了前瞻性干预研究。在志愿者摄入30克赤藓糖醇饮料后,检验其血浆水平,发现所有志愿者赤藓糖醇水平持续增加,在2—3天里超过了凝血风险增加的阈值。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发现或可表明赤藓糖醇水平提高与血栓风险升高相关。但他们也指出,此次研究的阵列中心血管风险因子发生率偏高,仍需确认对明显健康的受试者进行更长期随访中是否能观察到类似结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585.html
2023-03-0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混合”水凝胶,使临床医生能够安全地将干细胞输送到小鼠脑损伤部位。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上,其将有利于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及多身体部位的干细胞治疗。 在发生中风等损伤后,大脑中会有一个死区,需要临时血液供应来支持细胞,直到血液系统修复。新型水凝胶可将物质输送到体内,并促进新细胞有效生长,其不但可提供干细胞和氧气,还能在注射过程中保持干细胞存活。此突破性研究解决了干细胞科研人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即保持干细胞存活足够长的时间,使它们在插入身体受损部位时,可以创建新组织所需的细胞。 在这一历时5年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一种基于肌红蛋白的合成蛋白质——在抹香鲸和马的心肌中高浓度存在的天然蛋白,其添加到水凝胶中能提供持续的氧气释放,确保干细胞在递送过程中存活,进一步发育成脑组织修复所需的细胞。 鲸鱼和其它深潜动物被认为在肌肉组织中进化出了高浓度肌红蛋白,因此它们能在潜水时缓慢吸收尽可能多的氧气;同样,马也被认为有同等进化,因此它们才可进行远距离驰骋。 最新研究在受伤的小鼠脑组织中展开,团队证实,结合了肌红蛋白和干细胞的水凝胶,修复了受伤的脑组织。与不含肌红蛋白的水凝胶相比,健康大脑功能所需的新干细胞,存活和生长都显著增强。 该研究提高了未来在人体治疗中生长新组织的可能性,这也是水凝胶中实现氧气输送和干细胞移植长期存活的第一个证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595.html
2023-03-0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刘霞)澳大利亚工程师开发了一种微型柔性软体机器人手臂,可将生物材料直接3D打印到人体器官上。未来医生们有望通过小的皮肤切口或天然小孔,将该设备送入人体内难以触及的区域,以加速疾病的治愈。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 3D生物打印通常需要使用大型3D打印机,在活体外打印出细胞结构。在最新研究中,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机器人实验室团队研制出一种微型柔性3D生物打印机,它能像内窥镜一样插入人体内,并将多层生物材料直接输送到内部器官和组织的表面。 该概念验证设备名为F3DB,有一个非常灵活的旋转头和与之相连的一个长而灵活的蛇形机械臂,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外部控制。研究团队在人造结肠内测试了这一设备,并在猪肾脏表面3D打印出了各种不同形状的材料。 研究人员表示,现有3D生物打印技术需要在体外制作生物材料再将其植入体内,这会增加感染风险,而新柔性3D生物打印机可通过微创方法将生物材料直接输送到目标组织或器官中。 团队生产出的最小F3DB原型的直径与内窥镜相当(约11-13微米),足以插入人体胃肠道,而且这一设备还能再缩小规模。该系统已获得专利,下一阶段是在活体动物上进行测试,以证明其实际用途。研究人员还计划实施其他功能,例如集成摄像头和实时扫描系统,以重建体内运动组织的3D断层扫描。 3D生物打印,以计算机三维模型为“图纸”,配以“生物墨水”,最终制造出人造器官和生物医学产品。通常来说,产品需要用相应机器“打印”定制,然后通过某种方式植入生物体内。本文介绍了一种新思路,微型的柔性3D生物打印机可以将生物材料输送至目标位置,直接将特定的结构打印在需要的地方,降低了感染风险。目前,该产品在人造结肠内进行了测试,之后,它还需要继续爬坡过坎,看看在活体动物体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592.html
2023-02-28 生物谷
宫颈癌(CC)是妇科第三大常见癌症和第四大致死原因,但其确切进展尚不明确,主要是由于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肿瘤微环境变化的高度复杂性所致。重要的是,缺乏对CC患者不同阶段肿瘤微环境(TME)的详细比较单核转录分析。 近日,来自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者们在J Exp Clin Cancer Re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ingle-nucleus RNA sequencing and deep tissue proteomics reveal distinct tumour microenvironment in stage-I and II cervical cancer”的文章,该研究为破译CC的进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并为开发诊断CC和治疗免疫抑制的TME的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在这项研究中,从I期和II期C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提取了42,928和29,200个核,并进行了单核RNA测序(SnRNA-seq)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细胞异质性和功能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进行了基于无标记定量质谱学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比较I期和II期CC患者的蛋白质组图谱,并与SnRNA-seq进行整合分析。 与I期CC(CCI)患者相比,II期CC(CCII)患者多种免疫细胞中与免疫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受到抑制,但与细胞和组织发育相关的信号丰富,线粒体相关基因上调提示代谢产生能量。这与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CCII组TME中促进细胞生长和细胞间基质发育的蛋白质占主导地位是一致的。 在脑梗塞患者的许多细胞群体中,干扰素-α和γ反应出现了最活跃的通路。在CCII组中发现COL12A1、COL5A1、COL4A1和COL4A2等几种胶原蛋白显著上调,提示它们在诊断CC进展中的作用。一个新的转录本AC244205.1被检测到是CCII患者中最上调的基因,其在CC中的可能机制可能被进一步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用SnRNA-seq和无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研究了I期和II期CC患者的TME。结果表明,II期CC患者几乎所有免疫细胞,包括MΦs、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异质性受到很大程度的调节,其表型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相比之下,这些细胞在I期CC患者中表现出高免疫反应,其中干扰素-α和γ反应是最活跃的信号通路。几个组蛋白显示了在早期诊断CC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I期CC患者,多种细胞类型的SnRNA-seq分析和蛋白质组分析分别鉴定出胶原蛋白的显著上调,提示它们可能作为预后标志物。首次揭示了新转录本AC244205.1的异常表达与II期CC的相关性。这些发现为CC的临床诊断和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6b9e60478d0.html
2023-02-28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确定了唐氏综合征患者免疫系统的哪些部分出了问题,并导致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2月2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utoimmunity in Down’s syndrome via cytokines, CD4 T cells and CD11c+ B cells”。 这项新的研究补充了这些作者于2022年10月发表在Immunity期刊上的研究结果,即唐氏综合征患者的病毒感染频率较低,但更严重(Immunity, 2022, doi:10.1016/j.immuni.2022.09.007)。 这些作者通过对唐氏综合征志愿者的实验室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和一种在在适应性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B细胞亚型是该病患者大多数自身免疫的潜在元凶。令人吃惊的是,他们许多患有唐氏综合征的人处于永久性的炎症状态,这与那些没有唐氏综合征的因急性感染而接受重症监护的人相当。根据他们的说法,这会导致免疫耐受的破坏,从而导致自身免疫。 论文通讯作者、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先天免疫错误中心的Dusan Bogunovic教授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用于测试唐氏综合征患者不常用的现有疗法,并开发潜在的治疗方法,以缓解患者的自身免疫症状。可用的药物,比如托珠单抗(tocilizumab)和多种JAK抑制剂,可能会抑制这种炎症。对于自身免疫倾向性B细胞升高的患者,有机会开发专门靶向这种细胞类型的疗法。” 这项新研究提出的唐氏综合征自身免疫模型:失调的免疫信使分子(细胞因子)和活化的T细胞促进自身免疫倾向性B细胞的形成。图片来自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5736-y。 唐氏综合征是出生时诊断的最常见的遗传病,通常由三条21号染色体引起。除其他问题外,唐氏综合征患者还患有自身免疫疾病,包括脱发、皮肤、肠道和甲状腺问题。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但在种族、性别和社会经济方面,约有1/700的活产婴儿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论文第一作者、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医学博士生Louise Malle说,“唐氏综合征患者是全世界服务不足的人群。他们需要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奉献精神。我们如今对他们的健康有了更好的了解,并正在为潜在地使用现有药物和开发新药物奠定基础,这可能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还需要记住,就像在普通人群中一样,并非所有患有该疾病的个体都是相同的,而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接下来,这些作者计划深入研究唐氏综合征患者中出现自身免疫的原因,并帮助推进一项正式的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在这项临床试验中,可用的药物可能在临床环境中进行最佳测试。此外,他们打算更广泛地扩大这个领域对这种疾病的了解。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2fae608620e.html
Science:揭示采采蝇的挥发性性信息素,有助于控制锥虫病传播 2023-02-28 生物谷
采采蝇(tsetse flies)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锥虫的载体。历史上,采采蝇和它们传播的锥虫对这个地区的健康和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锥虫病对人类和家畜的影响,采采蝇仍然是该地区农村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由于气候变化,预计采采蝇的地理范围将扩展到新的地区,从而使更多的人和家畜面临危险。尽管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采采蝇研究,但尚未发现挥发性的性信息素。由于信息素已被成功地用于控制多种其他昆虫,因此在采采蝇中鉴定信息素可能有助于控制它们和锥虫病。 为了确定采采蝇的挥发性信息素,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使用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他们研究了采采蝇对信息素的行为反应以及对其他喷洒了信息素的采采蝇的行为反应。为了阐明信息素的细胞效应,他们分析了它们在采采蝇触角的嗅觉神经元中引起的电生理反应。他们同时分析了雄性和雌性采采蝇。尽管他们关注采采蝇(Glossina morsitans),但他们也使用了相关物种Glossina fuscipes,即导致非洲人类锥虫病病例最多的物种。他们还研究了锥虫感染对采采蝇的化学特征和性行为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2月17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volatile sex attractant of tsetse flies”。 当引入一种简单的交配模式时,成对的采采蝇在几秒钟内开始交配。如果该诱饵被掺入了雌性采采蝇提取物,单只雄性采采蝇就会降落在该诱饵上并保持几分钟,但如果该诱饵被掺入了雄性采采蝇提取物则不会如此。通过使用GC-MS,这些作者确定棕榈油酸甲酯(methyl palmitoleate, MPO)、油酸甲酯(methyl oleate, MO)和棕榈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 MP)是由采采蝇产生的能引起强烈行为反应的挥发性化合物。这三种化合物都有一个16碳的非支链骨架。他们专注于MPO,它在这种诱饵实验中引起雄性采采蝇的强烈反应。这种反应依赖于采采蝇的触角。在T型迷宫中,MPO也引起了雄性采采蝇的吸引反应。雄性采采蝇飞向涂有MPO的雌性Glossina fuscipes,而不飞向未涂有MPO的作为对照的Glossina fuscipes。 这些作者描述了采采蝇和Glossina fuscipes触角的嗅觉神经元。他们确定了采采蝇触角上对MPO有反应的一类神经元。这种反应在性别上是二态的,这类神经元也对某些在野外吸引采采蝇的气味有反应。在他们的生理或行为测试中,MPO对Glossina fuscipes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这两种物种的信息素谱是不同的。值得注意的是,用锥虫感染已交配的采采蝇后,它们的化学物库中出现了21种小分子挥发性化合物。感染也降低了雌性采采蝇的性接受能力。 综上所述,这些作者确定了采采蝇的一种挥发性性吸引剂。MPO引起了性别特异的行为效应,并唤起了性别二态的生理反应。它还能引起物种特异性的行为效应和生理效应。他们的研究工作有助于探索MPO是否对控制采采蝇有用。他们还发现,感染锥虫会影响采采蝇的化学物图谱和性行为。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a86e6113114.html
2023-02-28 生物谷
在最初阶段,许多乳腺癌症患者对治疗有反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肿瘤内的表观基因和代谢发生变化,导致治疗耐药,从而促进药物抑制、降解和DNA损伤修复增强。因此,获得抗药性和随后的肿瘤复发是癌症管理中最主要的挑战之一。 新陈代谢是一个在肿瘤细胞中保持显著改变的适应过程,被认为是癌症的标志。因此,能量代谢的重新编程与对不同治疗方案的耐药性发展相关。最近,DNA损伤反应(DDR)途径被强调为耐药性的关键原因。表观遗传学、细胞代谢和DNA修复之间的轴为理解这种协同作用在随后出现的耐药性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研究者们将追踪潜在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 近日,来自印度萨哈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在Cancer Re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pigenetic-Metabolic Interplay in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and Therapeutic Resistance of Breast Cancer”的文章,本研究的目的是追踪潜在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 治疗耐药性对癌症的有效临床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尽管耐药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但能量代谢途径的重新编程正在逐渐成为这一治疗挑战的一个中心但异质的调节因素。癌症细胞的代谢异质性与不同信号网络的改变和DNA损伤反应(DDR)通路的激活密切相关。在这里,研究者们考虑癌症细胞的动态代谢环境如何调节其DNA损伤修复能力,从而最终促进治疗耐药性的发展。 不同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在重塑癌症的代谢景观中至关重要。这种表观遗传-代谢相互作用深刻影响了癌症细胞的基因组稳定性及其对基因毒性治疗的抵抗力。这些观察结果确定了癌症表观遗传学-代谢-DNA修复轴的定义机制,这对于设计新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这种方法可以使癌症细胞对传统治疗策略敏感。 癌症细胞的代谢环境是治疗耐受性和肿瘤复发的关键决定因素。能量代谢重组后的结果会分化为癌症耐药细胞所表现出的无数表现。综上所述,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帮助确定新的治疗策略,以对抗代谢介导的DNA修复能力获得的改变,从而对抗癌症细胞的耐药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6c6e611582f.html
Cell:首次构建出蝙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有助于更好了解蝙蝠和病毒之间的密切关系 2023-02-28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产生了蝙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对蝙蝠和病毒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了宝贵的认识。这一结果为研究SARS-CoV-2等病毒如何通过对新宿主的分子适应来生存、传播和逃避免疫系统打开了大门。他们的发现也可能揭示了蝙蝠的独特特性,这些特性是它们对衰老和癌症的卓越防御的基础。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2月21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at pluripotent stem cells reveal unusual entanglement between host and viruses”。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细胞、发育与再生生物学教授Thomas Zwaka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表明,蝙蝠进化出了耐受大量病毒序列的机制,它们与病毒的关系可能比以前想象的更加紧密。鉴于许多蝙蝠物种已被证明能够耐受对人类具有高死亡率的病毒,包括SARS-CoV、SARS-CoV-2、MERS-CoV和马尔堡病毒,并且在它们的感染中存活下来,这就有了新的意义。原因可能是蝙蝠的先天免疫反应受到了调节,这使得它们成为无症状和耐受性的病毒宿主。” iPSC是通过遗传和化学方法将皮肤细胞或血细胞重新编程为新生的干细胞而产生的,这些干细胞有可能成为身体中的任何细胞。 在此之前,还没有可靠的细胞模型来研究蝙蝠的生物学或它们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从而阻碍了对它们的基因组适应性的更深入了解。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正在帮助填补这一空白,他们从野生的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中构建出iPSC,其中马铁菊头蝠是冠状病毒最常见的无症状的宿主,包括与SARS-CoV-2密切相关的冠状病毒。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全球健康与新发病原体研究所主任Adolfo García-Sastre博士指出,“将蝙蝠的iPSC与其他哺乳动物进行比较,使我们能够发现一种以前从未观察到的独特的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最不寻常的发现是在蝙蝠iPSC中存在充满病毒---包括冠状病毒在内的主要病毒家族---的大囊泡,而不影响细胞增殖和生长的能力。这可能为蝙蝠的病毒耐受性以及蝙蝠和病毒之间的共生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这些作者认为,他们构建的蝙蝠iPSC模型将为科学界提供一种特殊的工具。论文第一作者、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细胞、发育与再生生物学副教授Marion Déjosez博士指出,“iPSC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在体外培养时无限地分裂,并转化免疫细胞和组织(如肺部或肠道上皮),使它们适合进行基因编辑和分子研究。” 这项研究还可能帮助回答这样一些重要的问题,如蝙蝠如何耐受病毒感染,以及它们是否在遗传上模拟了病毒为逃避免疫系统而采用的策略,从而为病毒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该研究有助于回答的另一个问题,即病毒是否可以作为宿主生物学的完全称职的代理人和编辑,从而使它们成为丰富的进化指令来源。 Zwaka博士解释说,“对蝙蝠iPSC的未来研究将直接影响我们对蝙蝠生物学理解的每一个方面,包括蝙蝠惊人的飞行适应性和通过回声定位(echolocation)定位远处或看不见的物体的能力,以及它们极长的寿命和不寻常的免疫力。” 然而,最大的科学收获预计是在蝙蝠病毒领域。García-Sastre博士说,“我们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平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蝙蝠在哺乳动物中作为病毒库的独特作用。这些知识可能为该领域提供关于疾病和治疗的广泛的新见解,同时让我们为未来的大流行病做好准备。”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27ce60794c7.html
2023-03-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引领养老家政行业规范化、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促进服务品质升级、效率提升,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民政部、商务部近日联合印发《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健全,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标准推广应用效果日益凸显,并将出台100项养老和家政服务领域标准,引领养老、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最近发布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到,“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扩大日间照料、失能照护、助餐助行等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创新丰富家政服务,培育优质服务品牌”。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相关标准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服务标准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养老和家政服务需求快速增加,迫切需要高品质的服务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近年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养老、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占比越来越高,居民对服务的要求更趋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顺应服务消费升级趋势,充分发挥标准对服务供给的支撑引领作用,以高标准确保高品质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能补齐行业发展短板,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以养老服务为例,此前,我国养老服务领域首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实施,规定养老机构服务安全的基本要求、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要求等,明确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红线”。此次《行动方案》不仅升级服务标准体系,还要求向消费者明示服务标准、完善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让服务水平可衡量,行业监管有尺度,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 服务标准化要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标准供给不仅是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也需要市场各方参与,释放经营主体活力,提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36万个,家政服务企业数量超过150万家,不少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服务标准规范。笔者曾经采访过一家养老服务机构,这家机构有厚厚的一本操作手册,其中应对老年人跌倒的处理方案一项,就有近5000字,包括风险诱因、预防措施、干预方案等。这些经过市场检验的操作规范,可以为丰富完善行业标准化提供参考。 服务标准化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扩大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是当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养老、家政行业发展时间较长,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对我国服务标准化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促进国内国际标准衔接、联通,能更好推进贸易便利化,引进先进的服务机构和人才,以标准的开放融合引领服务业的开放发展。 目前各地各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养老、家政服务标准化工作,行业机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相信随着服务标准加速提档升级,以标准引领行业规范化、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一定能促进服务品质升级、效率提升,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504.html
2023-03-0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统筹力量集中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方案》明确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增强能力,服务群众;遵循规律,发挥优势;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方案》统筹部署了8项重点工程,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安排了26个建设项目。 通过《方案》实施,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方案》指出,要强化项目实施,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要将重大工程实施纳入本单位重点工作;做好资金保障,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加强监测评估,开展重大工程实施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注重宣传解读,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549.html
2023-02-28 健康报
(记者 王潇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覆盖了3000多种常见病,在270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应用,表现出很大渗透性。”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陈家昌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陈家昌说,人工智能技术当前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人工智能具有渗透性、扩散性和颠覆性作用,正在引领科研范式变革;二是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智能计算、脑与认知相关技术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领域加速发展,日益呈现群体性突破态势,特别是“智能﹢”的范式,在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学者提出了‘神经形态完备性’理论,研发了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同时国内科研机构研发了中文多模态预训练模型、图文音三模态大模型,这些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陈家昌说,下一步,要推动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加快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在重大应用场景中锤炼技术,升级迭代,培育市场;推动建立人工智能安全可控的治理体系;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合作。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228/488225.html
2023-02-28 健康报
(特约记者 张晔)近日,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召开2023年贵州省卫生健康工作电视电话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贵州省将持续加强重点专科学科建设,计划新培育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至少5个,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80个,建设县级临床专科40个,新立项省级医学重点学科25个,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据悉,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强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将其列为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计划及“医疗救治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方案”重要内容。2022年,贵州获批立项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0个,60个县医院纳入国家“千县工程”,新立项建设省级医学重点学科21个、县医院临床专科40个。 今年,贵州将持续打造优势专科学科,深入实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千县工程”60个项目医院建设,推进县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与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力争30%的县医院达到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围绕省内多发病、高发病,力争培育在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重点优势学科8个。同时,该省争取新获批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推进2个已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运行,开工建设2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好五级医疗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228/488227.html
2023-03-01 新华网
“瓷娃娃”“蝴蝶宝贝”“黏宝宝”……这些罕见病别名背后,是患者经历的常人无法想象的痛。 今年2月28日,是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了解罕见病,关爱罕见病患者,才能为更多罕见病患者增添生命色彩。 罕见病是诊疗难度极大的疾病,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在我国,不少罕见病患者依然面临“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的难题。 据调查,以往罕见病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为4年。更快更准被诊断是许多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心愿。近年来,我国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开展罕见病病例直报、发布罕见病诊疗指南、加强罕见病医师队伍培训、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一系列推进罕见病防治诊疗工作的有力举措,让更多罕见病患者“被看见”。 “有药可用”事关罕见病患者的健康福祉。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已知的罕见病中95%的罕见病无有效治疗药物。对此,我国不断提升罕见病药物研发能力,对罕见病治疗药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探索同情用药。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0余种罕见病用药获批上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也照见医学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温度。 罕见病治疗费用高,是横在全球罕见病患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今年年初公布的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7个罕见病用药。5年来,医保目录内药品数量新增618个,其中包括22个罕见病用药,覆盖法布雷病、庞贝病、戈谢病、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罕见病。这一惠民生的举措有效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温暖着他们的心。 在健康中国建设道路上,对每一个小群体都要关爱、都不能放弃。随着社会各界的携手努力、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罕见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将会得到更好地呵护和保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644.html
2023-03-01 央视新闻客户端
根据奥地利卫生部当地时间2月27日对“奥涉新冠疫情入境规定”的最新调整,自3月1日起,不再要求来自中国的旅客登机前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奥后不再查验检测报告。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tdHdUvKoz
2023-03-0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法国新闻网2月27日报道,根据农业普查结果,法国的农场10年减少了10万个,同时,从事农业的人口正逐步老龄化。 随着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的召开,人们对于法国农业的现状更加关注,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法国的农场数量为50万个,而如今,该国的农场数量还剩不到40万个。 农场的减少并非是因为法国农业用地流失,而是因为农场兼并与从业者人口老龄化。很多农民从邻居那里购买土地,法国农场平均面积现在达到69公顷,比10年前增加14公顷。 此外,超过一半的农场主年龄在55岁以上,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难以找到继承者。法国人想要保证这个行业良性更新换代,每年需要7000个“新农民”上岗,幸好近年来,农场学徒工数量有所增加,人数已经从3.5万人涨到了4.5万人。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tdKigBYlf
日本去年新生儿数首次跌破80万,岸田文雄表态:这是“危急情况” 2023-03-01 环球时报
【环球网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2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22年新生儿数量首次跌破80万人,引发日本社会关注。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月28日晚上就此事表态,承认这是“危急情况”。 “日本出生数连续7年减少,意识到这是一种危急情况,” 岸田文雄在首相官邸向记者表示,“为扳回少子化趋势,需充实并推进当前时代与社会所需要的政策,我强烈感受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据日本共同社早些时候报道,厚生劳动省2月28日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显示,日本2022年新生儿数量为799728人,自统计开始以来首次跌破80万人。据统计,出生数较上年(2021年)减少43169人,连续7年创新低。死亡数减去出生数的人口自然下降为782305人(较上年增加172913人),创历史最大减幅。 报道还称,日本政府2017年曾公布估算,预测出生数初值跌破80万人是在2033年,但实际提前了10年多,少子化进展迅速。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tdJrkHOZv
英媒:马拉维宫颈癌死亡比例达每10万人51.5例,是全球平均值7倍 2023-03-0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27日报道,马拉维女性宫颈癌死亡比例达到每10万人51.5例,这一数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 疫苗覆盖率低下、相关医疗条件薄弱让宫颈癌成为马拉维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少女通过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但马拉维的疫苗接种情况不太乐观,该国“一线城市”布兰太尔的HPV疫苗接种率约为60%,其他地区更低。 此外,马拉维的医疗服务相对薄弱,成年女性宫颈癌筛查率低下,有的患者就医时甚至被误诊为性病。在医治过程中也没有条件进行放疗。 无国界医生组织长期在马拉维开展宫颈癌防治工作,其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提升筛查率。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tdGt87rek
2023-02-28 北京商报
2月中旬以来,甲流进入高发期。2月2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目前北京市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占比达99%。与此同时,多地也发布预防甲流的提醒。在此背景之下,奥司他韦意外走红,因被称为"流感神药"而遭遇抢购,但需明确的是,奥司他韦并不是流感病毒的唯一解药。 甲流病毒检测样本占比高达71% 2月27日,家住北京的李先生确诊了甲型流感病毒,此前一天,李先生出现了浑身酸痛、乏力、头晕的症状,高烧一晚不退后选择了就医。而在社交媒体上,"北京流感病例数超过新冠"已连续两天登上热搜。 根据国家流感中心2月23日发布的最新一期《流感监测周报》监测数据,我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较前一周继续上升,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检测样本中占比最高,达到71%。据了解,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病毒致病力更强,感染流感后大部分患者都是轻症病例。 在在线问诊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张海鹏医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流行性感冒一般指的是甲流和乙流,由流感病毒造成,这种流感病毒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存在,在一些特定季节,比如秋冬早春易发。 感染者大多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尤其是儿童,以校园为主要感染地,连带着学生家长也成为主要感染人群。症状方面,主要是咽痛发热腹泻等,持续时间一般在一周左右。 针对本轮流感,北京商报记者通过线上问诊西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治医师张昊医生,张医生表示如果患者出现连续三天发烧还有胸闷气短应及时就医。 大多药房奥司他韦已断货 甲流的高发将人们的注意力再次聚焦在药品的抢购上。奥司他韦作为第一个抗甲流、乙流的药物,临床时间久,被大众广泛认可。张海鹏医生在流感防护方面也提到,如果有流感接触史可以服用75mg奥司他韦一天一次,用药十天用来预防。此外,戴好口罩,避免前往人多聚集处。 北京商报记者以购药者身份致电多个北京药房,大多药房奥司他韦都已断货。例如111医药(顺义店),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奥司他韦今日彻底断货。 但除了奥司他韦外,帕拉米韦、玛巴洛沙韦也同样具有对抗流感的功效。其中,帕拉米韦是一种新型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对甲型和乙型流感有效。但由于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是肌肉注射类药物,普通药房一般不售卖。 玛巴洛沙韦片于2021年在国内上市,同年4月,玛巴洛沙韦片在中国获批,用于12周岁及以上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成为目前获批的唯一一个单剂量抗流感口服药物。2021年12月,该药纳入医保。市面上大多玛巴洛沙韦罗氏制药生产。 由于抗流感新药玛巴洛沙韦起效快、依从性高,进入医保后未来的用量也将不断增加。奥司他韦与玛巴洛沙韦价格相近。 不过111医药(青年湖公园店)工作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玛巴洛沙韦已经断货,经查询顺义店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的药品玛巴洛沙韦20mg×2片还有两盒。111医药(顺义店)工作人员也提到,玛巴洛沙韦只剩两盒,刚刚被其他顾客买走。 "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都是针对本轮流感的,所以都很难买。需要提前预订,目前玛巴洛沙韦订货大概在3-4天的时间。"上述工作人员称。 值得注意的是,张海鹏医生也提到,如果没有奥司他韦,可以服用中成药,比如连花清瘟、风寒感冒颗粒等。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UKEFOU40519DFFO.html
不吃辣椒的人,真的亏大了!吃辣的10大好处,很多人还不知道! 2023-02-28 健康时报
生活中有的人“无辣不欢”,有的人“滴辣不沾”。 很多不吃辣的人会认为吃辣会“上火”“长痘痘”“刺激肠胃”…… 但其实不吃辣椒的人,真的亏大了!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经常吃点辣椒,对身体反而有好处! 1. 经常吃辣死亡风险更低 2021年,《美国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吃辣荟萃研究。分析发现,爱吃辣的人可能寿命更长,死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降低。 研究人员统计了参与者不同辣椒的食用量(包括红辣椒、黑胡椒、新鲜辣椒、辣椒酱和辣椒油)。统计结果显示,与这些从不或很少吃辣的人相比,平时经常吃辣的人, 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13% 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了17% 癌症死亡风险降低了8% 中风死亡风险降低了20% 研究人员分析,吃辣椒降低了死亡风险,可能与辣椒中含有的抗氧化剂“辣椒素”有关。辣椒素可以进而促进脂肪代谢、能量消耗增加并改善血糖控制,降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风险,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死亡风险。 2. 患糖尿病风险低 2019年,《糖尿病杂志(Journal of Diabetes)》上发表的一项纳入了2亿多国人样本的“中国饮食习惯和代谢病地图”显示:辛辣食物偏好与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也就是说,爱吃辣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更低。 研究指出,我国嗜辣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四川省为中心的西南部地区,而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低的省份也多集中在西南部地区,两者大致重合。而出现这种巧合的原因,一定程度归功于辣椒中的主要辛辣成分--辣椒素。 研究发现,辣椒素可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改善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辣椒素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 降低高血压风险 2021年7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等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中,对我国浙江桐乡近5.4万人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经常吃辣的食物能预防高血压,该研究一共纳入约5.4万名30~79岁的成年人,其中44.4%有高血压,12.3%的人每周至少吃一次辛辣食物,但这一现象仅见于女性。 在喝酒的人中,与从不吃辣者相比,每天都吃辛辣食物者出现高血压的风险仅降低2%;但在不喝酒的人中,每天吃辣者的高血压风险降低了28%。 研究人员指出,吃辛辣食物降低高血压风险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可能原因与红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有关。 4. 降低患癌风险 2015年8月,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布的三院校联合做了一项持续8年,覆盖近50万名年龄在30~79岁的中国人的研究显示:每天吃辣的人过早死亡的风险较低,经常吃辣尤其能降低癌症、心脏病和呼吸疾病的死亡风险。 研究数据显示,相比那些不常吃辣的人而言,一两天就吃一顿辛辣食物的人死亡的可能性低了14%。经常吃辣尤其能降低癌症、心脏病和呼吸疾病的死亡风险。 = 5. 能保护心血管 吃辣椒能保护心血管,重庆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主任祝之明教授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这样的结果。2015年,祝之明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解释,辣椒素对血管有保护作用,在动物实验中,辣椒素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祝之明教授研究发现,辣椒素通过作用于其特异性靶点,辣椒素受体(TRPV1),促进血管内皮一氧化氮生成,从而扩张血管及降低血压。 6. 改善肥胖、脂肪肝 长期吃辣椒除了对心血管代谢有好处外,重庆大坪医院祝之明教授的系列研究工作还发现膳食辣椒素对改善肥胖、脂肪肝、血糖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均有一定益处,但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是有差别的。 7. 爱吃辣的人更长寿 2015年,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一项近50万国人参与的“食用辛辣食物与总死亡率和特定死因死亡率”研究发现:与不爱吃辣椒的人相比,爱吃辣的人更长寿。 每周吃6~7次的辛辣食物的人,比每周吃辛辣食物少于1次的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4%。 8. 更有益肠道菌群 2014年《食品科学》刊登的一项《辣椒总碱对肠道健康的时效性影响》研究指出,短期食用辣椒对身体有好处,可以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抑制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有害菌的生长,促进机体各系统组织的更新,进而可以促进机体健康。 9. 开胃、增进食欲 辣椒,在人们日常饮食中最主要的还是开胃的作用。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国英点评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因为辣椒含有消化酶,能帮助蛋白质分解、某些成分还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从而增进食欲,因此食欲不佳的人,适当吃点辣有开胃的好处。 = 10. 排出体内的湿气 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国英点评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辣”在中医上叫做“辛”,有温中散寒,燥湿发汗的作用。南方湿气重排出湿气主要靠出汗,而辣椒可以刺激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排汗,从而实现排出体内湿气的功效。 记住健康吃辣椒的5个小技巧 1. 吃辣椒——不要吃过度吃辣= 如果你想吃辣椒又怕太辣,可以把辣椒籽、辣椒线(筋)去掉,辣味会减少很多。相对来说,辣椒皮的辣度要低很多。 2. 吃辣椒——不要空腹时吃辣椒 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国英2014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尽量不要空腹吃辣椒,以减少辣椒对胃黏膜的刺激,更不要吃完辣椒马上就吃冰镇食品,否则一热一冷会损伤肠胃血管。 3. 吃辣椒——这几类人要适可而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徐顺霖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胃部有炎症、有痔疮的人还是少吃为妙。患慢性胃炎、胃溃疡、食管炎的人如果经常吃辣,辣椒素会刺激黏膜充血水肿,加速肠胃蠕动,从而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对消化功能也会有影响。辣椒素具有刺激性,会加重便秘症状。痔疮患者进食后还可能引起痔静脉充血和水肿,导致疾病恶化,诱发肛门脓肿。 4. 挑辣椒——辣椒越辣,辣椒素含量越高 辣椒的品种、生长环境、辣椒自身激素的调节等,都会影响到辣椒素的含量,辣味越重,辣椒素含量越高。辣椒身上,胎座(辣椒籽根部)和白色内膜最辣,此处的辣椒素也最多。 不同品种辣椒的辣椒素含量 5. 挑辣椒——首选新鲜辣椒 辣椒素在高温下容易流失,如过高温干热处理的干辣椒,辣椒素含量明显降低,因此首选鲜辣椒。辣椒油一般都经过高温处理,辣椒素的含量降低,且含有较多钠和脂肪,不推荐糖尿病病友吃。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UMQ8JQ1052583KJ.html
2023-02-28 网易健康
全球第5例艾滋病治愈者出现,攻克艾滋病的方法可复制了?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民政部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通过接种HPV疫苗、筛查、治疗等三级预防措施有效防控并最终实现消除宫颈癌。“HPV疫苗能约几价就打几价”、“我国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率不到1%”、“接种HPV疫苗为什么重要”等HPV疫苗相关话题也频上热搜。 那么,HPV疫苗价数是不是越高越好?打HPV疫苗的“黄金年龄”是啥时候?打了疫苗就能一劳永逸了?人们最关心的HPV疫苗相关问题,网易健康《健康关注》为您揭秘! 一、为什么女性要打HPV疫苗? HPV(Human Papilloma Virus)全名叫人类乳头瘤病毒,是一组感染皮肤或粘膜的DNA病毒的总称。HPV是一个大家族,已发现有200多种型别,大约有40种类型与生殖道感染有关,某些型别的HPV感染还有潜在的致癌性。 根据HPV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癌潜能,可将其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 低危型HPV如6、11、42、43、44等,可引起一些皮肤良性改变和生殖器疣,常见的有寻常疣、跖疣、扁平疣及尖锐湿疣等,多见于女性外阴、阴道、宫颈和肛门周围。其中HPV6和HPV11感染,与绝大多数的生殖器尖锐湿疣和几乎所有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相关。 高危型HPV如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等,则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有关。宫颈部位的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可能引起宫颈癌,大约有90%左右的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其中70%的浸润性宫颈癌与HPV16/18感染相关。 有数据显示,超7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会感染一次HPV。通常在女性初次性生活后2个月左右就可见HPV感染,约60%的女性在其后的5年内被发现HPV感染。 当然,HPV感染不等于会得宫颈癌。一开始,绝大多数女性感染HPV都为无症状的一过性感染,可能在临床上表现为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在免疫力良好的情况下,病毒被机体自身免疫力清除的可能性高于80%。但如果持续感染,则会进展成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如果持续感染,经过8-12年,就会演化发展为宫颈癌。 宫颈癌有多可怕?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全球女性癌症第四位,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全世界每年约有57万人确诊宫颈癌,约每2分钟,就有1名女性因此殒命。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超10万例,约占全球发病率的六分之一。 患宫颈癌的人,99%有HPV感染。反过来说,没HPV感染,女性几乎不会患宫颈癌。因此,给女性接种HPV疫苗来预防宫颈癌,十分有必要。 二、打HPV疫苗的“黄金年龄”是什么时候? HPV的清除率与年龄及病毒存在时间是密切相关的。研究显示,初次性生活后的年龄每增加5岁,HPV感染清除率就降低15%。因此,理论上,HPV疫苗的接种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实际上,对于儿童期的女孩,由于一般还涉及不到性行为,故无必要接种。那么,到底什么年龄接种疫苗最好呢?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9-14岁的女孩,为接种HPV疫苗的首选人群。未发生性生活之前,HPV感染的几率几乎为零。HPV疫苗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HPV感染,最好在开始性生活之前完成全部剂次的接种。 三、HPV疫苗“价”越高越好? 目前国内HPV疫苗分为二价、四价、九价三种。“价”代表了疫苗可预防的病毒种类数,二价疫苗针对的是HPV16、18两种病毒,四价疫苗针对的是HPV16、18、6、11四种病毒,九价疫苗针对的是HPV16、18、6、11、31、33、45、52、58等9种病毒。 对于“是否价越高越好?”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单从HPV疫苗预防的病毒种类来说,HPV疫苗的价别越高,它预防的病毒亚型就越多。但疫苗对病毒的预防作用,除了通过预防的病毒种类数以外,还有疫苗效价(也就是预防能力)和抗体滴度等因素。 对于防控宫颈癌来说,理论上来讲,二价和四价疫苗效果相当,保护率均达到70%,而九价疫苗的保护率高达90%。重要的不是疫苗的效价,而是及时接种获得保护能力。 早前,中国对于接种不同类型的HPV疫苗,有相应的年龄要求。但目前,所有类型的HPV疫苗接种年龄都是9-45岁。 对于女性朋友而言,可根据年龄、经济状况及当地疫苗种类的可获得性,选择接种不同价型的HPV疫苗。强调一点,如果接种时间超过规定的年龄范围,接种机构是不给接种的,所以要在规定的年龄(按周岁计算)范围内去接种。 和其他疫苗一样,HPV疫苗的接种主要在社区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也可选择有资质的私立医疗机构。可通过当地疾控中心、12320等官方平台网上查询或打电话咨询。 四、HPV疫苗有副作用吗?打了疫苗就能一劳永逸了? HPV疫苗都是经过特殊灭活处理的,所以是安全有效的,但是像所有的疫苗注射一样,都会有一些副反应。 有的人刚刚注射时可能会出现头晕不适,所以注射后一般都会建议休息观察半小时左右,如果没有明显不适即可离开。注射的部位,有可能会出现小的红肿、硬结,一般都比较轻微。部分人可能还会有低热、全身酸痛等类似症状,一般也可以自行缓解。 此外,HPV疫苗接种绝不是免死金牌,不能提供100%的保护。因为宫颈癌的防控体系分为三级,对宫颈癌的诊治属于三级防控,对宫颈癌的筛查和癌前病变的处理属于二级防控,接种HPV疫苗属于一级防控。不能因为第一道防线似乎不错,就把第二条防线撤了。所以,即使接种了疫苗,也要按照正规的筛查策略,定期接受筛查。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28/09/HULFMC370038804A.html
2023-03-01 科技日报
开年至今,要说最火的电视剧,非《狂飙》莫属。和此剧热度一同“狂飙”的,还有部分角色奇怪的减压方式。 《狂飙》中的头号反派——高启强通过干嚼咖啡解压,另一反派角色老默紧张时就会吃棒棒糖……一些网友看后直呼,这些减压“操作”真是闻所未闻。 那么,这些减压方式真的靠谱吗?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干嚼咖啡、吃糖等减压方式不靠谱 “咖啡不用冲,早晚会成功”,这句调侃高启强干嚼咖啡减压的话,似乎从侧面表达出网友对这种减压方式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干嚼咖啡确实能够缓解人的压力,不过这种减压方式并不健康。 “咖啡中的咖啡因是一种精神活性物质,我们一般不推荐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来减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精神活性物质包括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这些物质会直接对大脑产生作用。比如,兴奋剂会促进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进而让人感觉精力充沛。 不过,这种兴奋、精力充沛的感觉只是暂时的。当摄入的咖啡因在人体内被完全代谢掉时,人们可能会感到更加困倦、空虚。 同样具有负面作用的减压方式,还有饮酒。 “酒精是一种抑制剂。”陈祉妍解释道,“喝酒之所以能让人感觉很‘嗨’,是因为它抑制了大脑的一些判断功能,让人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一旦饮酒过多,大脑功能就会被过度抑制,既耽误正常工作生活,又危害身体健康。” 借助精神活性物质减压只会让人感到暂时的快乐,但不会从根本上缓解压力,可谓“治标不治本”。除此之外,陈祉妍提醒道,这种减压方式不仅有成瘾的风险,还会增加人体对咖啡因等精神活性物质的耐受度,导致下次需要摄入更多剂量的此类物质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相比上面这种“硬核”的减压方式,《狂飙》中老默的减压方式,似乎“柔和”很多。剧中,老默每遇压力都会吃棒棒糖舒缓紧张心情。这种减压方式靠谱吗? 记者了解到,偶尔吃糖确实可以缓解压力,因为糖可以释放“类鸦片活性肽”,这种物质能够让人感觉到快乐,但频繁摄入糖分容易导致肥胖等健康问题。 需合理减压,更要正确看待压力 既然上述减压方式都不靠谱,那么有哪些健康的方式可以化解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呢? 专家最推荐用运动的方式减压。 “现在有非常多的科学研究证明,运动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这些负面情绪,并且运动也有助于增加大脑的供氧量,提升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陈祉妍解释道,“同样是运动,户外运动对心理健康、情绪等的调节效果,比室内运动好。” 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人们不可能一遇到压力就通过运动的方式化解。“有一种简单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化解较大的压力,这就是深呼吸。”陈祉妍补充道,“深呼吸可以改变心率,能够抗焦虑、减少痛感,还可以让头脑更敏锐。” 同时也要注意到,有时候人们感受到压力,可能是因为身体状态不佳。“当人处于饥饿、睡眠不足、疲劳等状态下时,容易感觉到压力。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陈祉妍表示。 当然,在工作生活中,压力不可避免。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状态,除了合理减压,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压力。 “很多人认为,压力完全是由外界因素导致的,其实不然。压力是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产生的。一件事情在有些人看来可能不是压力,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可能就是压力。”陈祉妍说,因此,知道如何减压固然重要,但也别忘了提升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 陈祉妍总结道:“我们要有追求、目标,但也要会化解随之而来的压力,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积极的生活状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604.html
未来计算机在人脑细胞上运行?类器官智能,最前沿生物计算向我们走来 2023-03-01 科技日报
尽管人工智能(AI)创造的记录令人印象深刻,但它的学习能力与人脑相比依然相形见绌。现在,科学家们揭示了一条革命性道路:类器官智能,即以实验室培养的大脑类器官充当生物硬件。 AI长期以来都受人脑的启发,这种方法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让AI拥有了从医疗诊断到诗歌创作的多方面成就。但毫无疑问,原始模型——人脑目前在许多方面仍然优于机器,那如果不是试图让AI更像大脑,而是直接从源头入手呢? 多领域科学家正在努力创造新一代生物计算机,他们试图以脑细胞的三维培养物(大脑类器官)作为生物硬件,并在《科学前沿》杂志上描述了实现这一愿景的路线图。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托马斯·哈通教授说:“我们称这个新的跨学科领域为‘类器官智能’(OI)。一群顶尖科学家正聚集在一起开发这项技术,其将开启一个快速、强大和高效的生物计算新时代。” 大脑类器官为什么是更好的计算机? 大脑类器官是一种诞生于实验室的细胞培养物。它不是“迷你大脑”,但它可“共享”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关键方面,例如神经元和其他脑细胞。此外,虽然大多数细胞培养物是扁平的,但类器官却具有三维结构,这使培养物的细胞密度增加了一倍,也意味着神经元可形成更多的连接。 但人们依然会问:当前的计算机不是比大脑更聪明、更快吗? 哈通解释说,虽然硅基计算机在数字方面肯定更好,但大脑更擅长学习,而且更节能。例如,训练著名AI“阿尔法狗”所花费的能量,超过维持一个活跃的成年人10年所需的能量。 “大脑还具有惊人的存储信息的能力。”哈通补充道,“我们正在达到硅计算机的物理极限,因为人类不能再将更多的晶体管封装到一个微小的芯片中了。但是大脑的连接完全不同,它有大约100亿个神经元通过超千个点连接起来。与目前的技术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功率差异。” OI生物计算机什么样? 根据哈通的说法,目前的大脑类器官需要扩大规模。“它们太小了,每个包含大约50000个细胞。对于OI,我们需要将这个数字增加到10万。”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在开发与类器官通信的技术。即向它们发送信息并读出它们在“想什么”。这需要采用生物工程和机器学习,以及设计新的刺激和记录设备。 哈通团队还开发了一种脑机接口设备,在去年8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这是一个柔性外壳,密密麻麻地覆盖着微小的电极,既可从类器官中接收信号,也可向其传输信号。 按科学家设想,最终OI将整合广泛的刺激和记录工具。它们将类器官网络连接、激活、协调,从而实现更复杂的计算。 OI可助神经系统疾病防治 OI还将超越计算,进入医学领域。由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戈登和山中伸弥开发的突破性技术,大脑类器官可从成人组织中产生。这意味着科学家可从患有神经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的皮肤样本中开发个性化的大脑类器官。以此进行多项测试,调查遗传因素、药物和毒素如何影响这些条件。 哈通举例称,科学家从此可比较健康人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类器官的记忆形成,并尝试修复缺陷。 建立“嵌入式伦理”方法 创造能够学习、记忆并与环境互动的人脑类器官的同时,必然面临复杂的伦理问题。它们能否发展意识?它们会经历痛苦吗?科学界对由细胞制成的大脑类器官拥有怎样的权利? 研究人员敏锐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哈通表示,要以合乎道德和对社会负责的方式发展OI,出于这个原因,从一开始他们就与伦理学家合作,建立了“嵌入式伦理”方法。随着研究的发展,所有伦理问题都将由科学家、伦理学家和公众组成的团队不断进行评估。 离第一个OI还有多远? 尽管OI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已提供了概念证明。研究显示,正常的、扁平的脑细胞培养物可以学会玩电子乒乓游戏。 哈通对此总结道,研究团队已经在用大脑类器官进行测试,用类器官复制这个实验已经满足了OI的基本定义。从现在开始,只需建立社区、工具和技术,人类即可实现OI的全部潜力。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2023-03-01 新华网
近3亿师生重返充满生机的活力校园,累计发送旅客超过15亿人次的春运交织成流动中国的温暖图景;多个国家盛情迎接中国出境旅游团……穿越疫情的阴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走过了艰苦卓绝的3年,战胜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16日召开会议,听取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指出,3年多来,我国抗疫防疫历程极不平凡。2022年11月以来,我们围绕“保健康、防重症”,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成效巨大: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我国较短时间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 这个兔年春节,来自孟加拉国的青年医生米斯巴·费尔杜斯从北京出发,驱车700多公里,在他导师的家乡山东临沂,度过了难忘的假日。 “一路上我看到,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恢复,经济日趋繁荣,社会焕发活力。”费尔杜斯说,中国不断优化调整防疫措施,决策实事求是,非常人性化。“特别是去年11月以来,我看到中国强大的应对能力。” 在病毒猖獗时期,中国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疫情冲击,最大程度降低了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重症率和病亡率。当病毒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中国新冠疫情防控主动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 “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尽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2022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从“二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乙类乙管”,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是科学防控的及时、必要之举,也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长远之举。 数据是明证: 一面是火热升腾的社会活力——春节假期,短短7天,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春节档电影票房达67.58亿元,位居影史同期第二;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6.8%。 一面是稳步下降的疫情态势——全国整体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23日为14.7万人次。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全力提升医疗准备、产能储备、组织统筹配备,中国平稳度过政策“转段”“换挡”后的适应期。 1398万医务人员始终坚守在抗疫最前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短时间内由7337个扩充至1.6万个,重症病床由19.8万张扩充至40.4万张;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覆盖率达到96.1%…… 32个督导组赴各地督导做好农村防疫工作,加强城乡医疗资源统筹调度,加大村医巡诊力度,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农村…… 严格落实第十版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统筹好新冠和其他疾病救治,不断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我们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我国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考验,建立了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可以说本轮疫情基本结束,现在的感染是处在零星的局部散发状态。”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 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重大判断、对防控工作的重大决策、对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群众是认可的,成效是巨大的。 极不平凡:党领导人民3年抗疫的伟大实践,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在12个工业大省中增速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增速全国第二…… 曾经的疫情防控主战场湖北,近期交出一份“重振答卷”。爬坡过坎、激流勇进,3年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湖北,迎来涅槃重生、强势复苏。 发生在荆楚大地的“蝶变”,正是这3年来中国极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的一个缩影。 古往今来,对病毒的认识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鼠疫、天花、霍乱……人类总是在对抗病毒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科学认识、优化策略,从而在防控的“持久战”中步步走向主动。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强大的战略定力,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是坚持生命至上、与时间赛跑的果敢选择——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 无论是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还是100多岁的患病老人;无论病情多重、难度多大,始终不抛弃、不放弃。4万多名医务人员坚守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一线,不放弃每一个患者,总体治愈率达到94%,治愈80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3600多人。 这是坚持人民至上、与病毒较量的毅然选择—— 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全球先后经受了数波疫情冲击,多国反复经历“放开—封控”的循环,并为此付出数百万人的生命代价。 而在中国,始终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因时因势优化抗疫举措,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正因如此,中国抵御了一波波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冲击,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中国有效保护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2020年和2021年两年中,全世界与新冠疫情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全部死亡人数高达近1500万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疫情防控成效相当于避免了几百万人的生命损失,为人类战胜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坚持高效统筹、求解非常之难的科学选择—— 顶住压力、攻坚克难,中国以高效统筹引领全局,不仅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 两年平均增长5.1%;2022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求进……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疫情防控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基于理性、科学、责任,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选择,实现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最大限度维护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秩序的有机统一。 倍加珍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深刻总结3年抗疫的宝贵启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坚定必胜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深入总结3年多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经验做法,完善相关机制和举措”“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 成果来之不易,启示弥足珍贵。 倍加珍惜抗疫斗争的重要成果,就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1月30日发表声明认为,新冠大流行可能正接近转折点,但新冠仍是一种危险的传染病,能对人类健康和各国卫生系统造成重大损害,同时呼吁采取长期公共卫生行动,优先降低新冠发病率和死亡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也研判认为,未来新冠疫情可能会断断续续在我国局部地区、部分人群、一段时间内发生。 为此,必须盯紧关键环节,加强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必须科学谋划下一阶段疫苗接种工作,促进老年人接种率持续提升;必须继续优化资源布局,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保供;必须统筹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攻关,积聚各方力量提升生命健康科技水平。 倍加珍惜抗疫斗争的重要成果,就要深刻总结3年来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面对病毒变异带来的一次又一次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克时艰。 从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到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大上海保卫战……中国共产党以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最可信赖的依靠。 从荆楚大地到万里神州,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疫政策,最大程度保障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一个结论分外清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能够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这是中国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 倍加珍惜抗疫斗争的重要成果,就要坚定必胜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3年同心抗疫,感受真切:奋斗创造奇迹,力量源于团结。 3年同心抗疫,信心坚定:只要我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凝聚奋进伟力,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必将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必胜信心,走过5000多年文明历程的古老民族,必将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628.html
关爱“罕见” 点亮生命之光——我国加速破解罕见病诊疗和用药保障之困 2023-03-01 新华社
“肚大如鼓”的戈谢病,经常不自主抽搐的亨廷顿舞蹈症,一碰易碎的“瓷娃娃”……这些少见的病名背后,是罕见病患者求医问药的艰辛不易。 2023年2月28日,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点亮你的生命色彩”。面对罕见病诊治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加速破解罕见病诊疗和用药保障之困。 发布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7个罕见病用药……我国多部门通力合作,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探索罕见病防治诊疗工作的中国方案。 病难医?——制定目录、组建诊疗协作网 确诊难、缺少药、药价高,是当前罕见病诊治的三大难题。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委托中国罕见病联盟对近4万名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医生开展调研,最新结果显示,近70%的医生知晓第一批罕见病目录,51%的医生开展过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协作。而就在4年前,超过七成医生并不了解罕见病的基础诊疗。 从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三医”联动到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从发布罕见病目录,到最近成立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我国不断提升全国罕见病诊疗水平。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遴选324家医院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机制。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国家级牵头医院,深入开展疑难罕见病研究,在全国20余个城市组织开展培训,覆盖医生逾10万人次,提高了我国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 “罕见病患者的痛揪着医者的心,必须加快提升对罕见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说,在健康中国建设道路上,整合罕见病病例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让罕见病被更多的人看见,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汇聚起来,给他们关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多的医疗群体加入罕见病诊疗队伍。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组成中国罕见病联盟西北协作网,帮助更多的患者在“家门口”实现诊疗。 罕见病大部分由遗传因素导致,从“生命起点”把好关,降低罕见病发生率至关重要。我国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全国婚前保健机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机构已有4000多家。 医少药?——激励药物研发,加快审评审批 研究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不到5%的罕见病有药可治。无药可用,是全球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共同难题。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国发布《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治疗罕见病特效药物。同时,将罕见病药物纳入小品种药、短缺药管理,推动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联盟,充分发挥国家医药储备蓄水池作用。 “罕见病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临床诊疗、药品供应保障等各个方面。加强罕见病药物研发是保障罕见病患者治疗的重要一环。”致力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北海康成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国内罕见病领域药物研发起步晚,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这一研究领域。 针对罕见病“用药难”,我国对罕见病治疗药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按照有关规定,对于临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罕见病药品在70日内审结。国家药监局已累计批准60余种罕见病用药上市,数量和速度快速提升。 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规范推进国内少量急需药品临时进口、建立“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国家卫生健康委药政司药品供应保障协调处负责人李波介绍,2022年,各级短缺药品行政管理部门核实并处置1200多种药品供应问题,为部分罕见病群体遭遇“断供”的急需药物如氯巴占等开辟绿色通道。 药无保?——发展多层次、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 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医保目录的更迭,牵动人心。 今年年初,一款脊髓性肌萎缩症口服药——利司扑兰,通过谈判被纳入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这意味着,除了“天价救命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已进入医保外,此类疾病患者实现了“有药可选”。 这是让罕见病患者振奋的好消息。今年已新增7个罕见病用药进医保。5年来,医保目录内药品数量新增618个,其中包括22个罕见病用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罕见病设立专项,科技部批准建设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罕见病研究杂志创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罕见病共助基金发布,国家卫健委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罕见病防治与保障工作驶入快车道,给更多患者带去希望。 “走小步不停步。罕见病诊疗方案的每一次推进,都是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救治。这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弱有所扶、践行生命至上的生动写照。”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解决罕见病“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难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持续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做好药品供应保障等工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1/c14739-32633638.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