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1226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2-12-26
沈洪兵主任以视频连线的形式会见英国卫生安全局首席执行官詹妮·哈里斯... 4 关于调整智飞龙科马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接种人群范围... 4 市政协副主席、市卫健委党委书记王建国同志赴部分三甲医院... 5 Nature:在体外成功生产传染性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 7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组装机制... 8 Nature子刊:脑深部电刺激可帮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9 Cell子刊:北京大学伊成器团队开发新型RNA编辑技术RESTART. 10 2022年这4款抗肿瘤新药上市,深刻改变了临床实践... 11 Cell:里程碑进展!揭示人类伴侣蛋白TRiC指导微管蛋白折叠机制... 16 国家医保局:全面排查医疗机构推诿病人、分解住院等行为... 20 孩子“阳”了发烧怎么办?儿科医生教你正确物理降温... 20 优化整合医疗资源 实现应诊尽诊、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21 医疗需求24小时响应,农村老人重点防护——安徽合肥抗疫一线观察... 22 钟鸣:有人说阳性感染者康复一周后才会产生抗体,这不准确... 27 科普|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十问:谁适合服用?如何服用?... 28 不是越痛病越重 上海重症医学专家科普“阳”了何时需就医... 32 血氧仪断货、涨价还限购 “人手一台”有没有必要?... 33 热点追踪各地多措并举构筑保健康、防重症防线2022-12-25 新华社
全国多地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持续增加,为守好保健康、防重症防线,各地不断提高防控科学精准水平,在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抓好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健康服务、持续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强化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等方面多措并举,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当务之急是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级医疗机构正在优化流程、扩容资源、增加力量,统筹做好患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等工作,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加强发热门诊设置,筑牢基层首诊第一道防线。目前,上海145家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全力满足市民医疗服务需求。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急诊大厅外看到,医院在室外通风处分别设置了急诊和发热门诊预检窗口。虽然前来就诊的患者较往日增加许多,但整体运行平稳有序。 为缓解接诊压力,华山医院对场地进行扩充,除原有发热门诊外,还预留了肠道门诊作为后备诊室。同时,集中有支援各地抗疫及方舱救治经验的医护人员,建立后备人才库。“我们既要在数量上保证发热门诊的接诊能力,还要在质量上保证医疗的质量与安全。”华山医院医务处处长王惠英说。 针对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比较突出的情况,浙江杭州等地开通互联网医院,保障群众“足不出户”也能求医问药。 浙大邵逸夫医院新冠咨询快速问诊团队主任医师吕芳芳说,医院自12月9日上线新冠咨询快速问诊绿色通道以来,共有来自感染科、呼吸内科等科室的72位专家24小时在线服务,截至目前线上问诊已超过8400人次。记者在评价区看到多位网友留言表达感谢:“医生真的很好,回答速度也很快,说得很仔细。”“在药品紧俏的前提下,还是开出了能满足患者要求的药品,超赞!” 对重症病人的救治是当前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增设了新冠感染者的成人内科重症床位、成人外科重症床位和儿科重症床位。“病人无论是走急诊还是走发热门诊,医生都会实行首诊负责制,询问病情,观察其生命体征,判断是否需要留观治疗。”新华医院门急诊部副主任邹姮说。 抓好重点群体健康服务 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等,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健康服务需重点关注的人群。国家卫健委已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对空巢独居的老年人、孕产妇、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等特殊人群,建立台账,做好必要的医疗服务保障。 前几日,湖南省湘潭市岳塘街道市民张先生焦急地来到岳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他的父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基础疾病,因近期进行过颅内手术,无法自主进食,老人只能留置胃管出院,居家更换胃管成了问题。岳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随即上门为老人进行了更换胃管及护理诊疗操作。 我国疫情防控策略优化之后,各地社区已经从风险人员管控转到医疗救治服务,做好健康调查、送药上门等服务。 记者22日在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家庭医生吴舒窈正在对签约居民健康状况进行细致梳理、排摸,特别关注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慢性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肿瘤患者以及孕产妇等特殊人群。根据排摸情况,对不同人群进行分色标记,通过电话、视频为其提供健康防护指导、用药指导等。 23日一大早,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凯旋街道永盛社区党委书记隋宇就开始在微信群里给大家派活儿。社区组建了“暖心达”志愿者服务队,解决居民对药品、生活用品等物资的配送需求。社区网格员潘磊领到任务后,便迅速前往居民下单买药的药房。“一位独居老人的孩子在附近药店给老人下单买了药,可迟迟没有快递员接单,就向我们求助了。”潘磊说。 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每周二四六下午,是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医疗轻骑队”上门接种的日子。“医疗轻骑队”由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共5到6人组成,分为两组入户接种。 “入户先进行健康评估,询问老人是否有基础疾病,看既往病史等。”“医疗轻骑队”医务人员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医务部罗琰说,“评估后跟家属进一步沟通,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疫苗接种。” 强化农村地区疫情防控 “请大家增强防疫意识,都自觉戴好口罩,有症状先居家观察,不要恐慌,不要同时吃几种感冒药……”湖南省临湘市坦渡镇新湖村的“小喇叭”每天都会对村民广播,宣讲防疫知识、健康常识。 针对农村地区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相对不足,元旦、春节期间人口流动加大,在城市务工返乡人员增多等情况,各地正在强化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工作。 为帮助村民更好了解用药常识,临湘市卫健部门联合医疗机构编写了居民防疫准则、健康科普手册,发放给村民,并通过家庭医生向村民宣讲用药知识。 做好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建设是农村防疫的重要环节。记者看到,坦渡镇卫生院设立了发热门诊,有医务人员24小时值守。院长张常利说,卫生院发热门诊安排3位医生轮流值班,每天会接诊几十名患者,还储备了一批应急药品,包括退烧药等。 在山东省胶州市,为了更方便百姓就医问诊,胶东街道中心卫生院主治医师叶善宇下沉到辖区内的大麻湾三村,为当地村民发放“爱心药物健康包”,解答群众就医难题。“村民最关心‘发热了怎么用药’‘消杀应该注意啥’等问题。通过解释,很多村民逐步缓解了焦虑。”叶善宇说。 记者从胶州市卫生健康局了解到,胶州市实行“医药双下沉”服务机制。胶州全市设置536个社区医疗点网格,组织446名医务人员和医务志愿者下沉服务,每个村卫生室和巡诊点至少保证有2名以上医务人员,对辖区内重点人群开展24小时“日常服务、问诊配药、转诊衔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5/c14739-32593169.html
高层动向
沈洪兵主任以视频连线的形式会见英国卫生安全局首席执行官詹妮·哈里斯2022-12-2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年12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沈洪兵主任与英国卫生安全局首席执行官詹妮·哈里斯(Jenny Harries)以视频连线的形式会见。英方参加会见的专家有英国卫生安全局首席医学顾问苏珊·霍普金斯(Susan Hopkins)、首席科学官伊莎贝尔·奥利维尔(Isabel Oliver)、全球战略负责人吉玛·利恩(Gemma Lien)、英国卫生部双边事务部门副主任蒂姆·埃尔维尔·萨顿(Tim Elwell-Sutton)和英国驻华大使馆海伦·迪尤伯里(Helen Dewberry)。我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研究员、病毒病所流感中心王大燕主任和外事处人员参加了会见。 沈洪兵主任表示,既往中国疾控中心与英国合作伙伴开展了成功的合作,中国疾控中心在2015年和2018年两次与英格兰公共卫生署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还与英国同行在减盐、卫生应急、实验室安全、环境卫生以及疫苗评价等领域开展了的技术交流。中国疾控中心还将积极探索与英方合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发展路线图项目的实施,希望中英合作成果不仅有利于中英两国,也还对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有所借鉴。此外,双方可进一步探索新技术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风险评估、全球卫生等方面的合作。 哈里斯表示英国卫生安全局是个全新的机构,与中国疾控中心的合作将有助于两个机构更好地发挥各自职能。未来两个机构可开展在新冠病毒变异株、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疫苗可预防疾病以及加强基层公共卫生能力等方面的交流。 双方专家还就新冠病毒、流感、全球卫生等领域的工作进展与合作意向进行了交流。 英国卫生安全局成立于2021年4月,其职能是统筹加强应对新冠大流行等公共卫生紧急状况的能力,原英格兰公共卫生署的职能及人员被整合其中。哈里斯在担任英国卫生安全局首席执行官前,曾先后担任英格兰公共卫生署南英格兰区域主任、副医学总监等职务,她还曾在巴基斯坦、印度、新西兰等国参与卫生政策、评估和临床医学项目。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212/t20221223_263092.html
关于调整智飞龙科马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接种人群范围并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通知2022-12-2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疫苗接种工作协调组各成员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结合疫苗研发进展和专家研究论证情况,现将智飞龙科马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接种人群范围调整及其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安排通知如下。 一、调整接种人群范围 智飞龙科马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可用于3-17岁人群,接种人群范围扩大至3岁以上人群。 二、实施加强免疫接种 使用智飞龙科马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完成全程接种满6个月的18岁以上人群,可使用原疫苗进行1剂次加强免疫。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212/b55fdf9d4c084b
疾控动态
市政协副主席、市卫健委党委书记王建国同志赴部分三甲医院慰问医务人员检查指导急诊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2022-12-25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年12月22日晚,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王建国同志,赴部分三甲医院慰问医务人员检查指导急诊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王建国同志先后来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市第一中心医院等四家医院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慰问了在一线奋战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表达了对医务人员的敬意和感谢。听取了医院负责同志对近一阶段以来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整体情况,实地调研查看了各医院急诊科现状,详细询问了病人的分诊分级情况、住院、留观及转诊、危重症抢救等救治流程,详细了解了院前与院内急救衔接、急诊科室运转效率等问题。 他指出,当前我市正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高峰期,广大医务工作者正面临更加艰巨的考验。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带病坚持工作,大力弘扬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用精湛的医术、无畏的奉献彰显了对党的忠诚和“铁军”本色。他鼓励广大医务工作者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就一定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他强调,当前医疗救治工作正面临较大的压力,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把“保健康,防重症”作为我们工作主要目标。一要坚定信心。发挥战区制优势作用,加强分级诊疗和医联体作用,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落实好各项工作要求。二要关注重点。处置好各医院入口、出口问题,做到“防积压、防重症、防不治”。具备底线思维,早做准备,快速处置。三要加强战区医院综合统筹。坚持多诊合一、多科合一、片区合一、全市合一,统筹全市医疗力量,加强上下联动,确保医疗救治工作平稳有序。四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2/12/25/030098897.shtml
科研动向
AI算法非侵入性筛查试管婴儿胚胎2022-12-2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最新一期《柳叶刀·数字健康》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新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AI)算法,可避免活检的缺点,非侵入性地确定体外受精胚胎的染色体数量是否正常,准确率约为70%。 染色体数量异常,称为非整倍体,是体外受精(IVF)胚胎无法植入或无法健康怀孕的主要原因。目前检测非整倍体的方法之一涉及对胚胎细胞进行类似活检的取样和基因检测,这种方法增加了IVF过程的成本,并且对胚胎具有侵入性。 目前,医生主要使用显微镜来评估胚胎是否存在与生存能力差相关的显著异常。为了获得有关染色体的信息,医生还可使用一种称为植入前非整倍体基因检测(PGT-A)的活检方法。 在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开发了STORK-A算法作为PGT-A的潜在替代方法,或作为一种更具选择性的方式来决定哪些胚胎应该进行PGT-A测试。 新算法STORK-A使用受精后5天拍摄的胚胎显微镜图像、胚胎质量评分、母亲年龄等信息,会自动“学习”将数据的某些特征与非整倍体的可能性相关联。研究团队在10378个胚泡的数据集上训练了STORK-A,这些胚泡的倍性状态已知。他们在独立数据集上测试了该算法,发现了相当的准确性结果,证明了STORK-A的普遍性。 据研究人员评估,该算法在预测非整倍体与正常染色体“整倍体”胚胎方面的准确性接近70%。在预测涉及多个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复杂的非整倍体)与整倍体相比,STORK-A的准确率为77.6%。他们希望最终能够使用AI和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完全非侵入性的方式预测非整倍体。 新算法代表了在降低IVF胚胎选择风险、减少主观性、降低成本和提高准确性方面取得的进展。研究人员称,这是AI潜在改变医学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悄然掀起新的革命。知名度最高的应用之一是谷歌旗下公司开发的“阿尔法折叠”,它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准确预测蛋白质的静态三维结构。前不久,中国科学家更进一步,开发出可以预测蛋白质动态结构的人工智能模型。上述研究则独辟蹊径,把人工智能应用于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的染色体数量是否正常。无论在哪一种研究和应用中,人工智能都完美展示了其“过人之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方便快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6/c14739-32593521.html
Nature:在体外成功生产传染性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2022-12-26 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成功地在体外---在不需要蚊子的培养皿中---制造传染性PfSPZ,在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以便最终满足了数亿至数十亿人的疟疾接种需求方面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Sanaria公司开发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子孢子(PfSPZ)疫苗在无需加强注射任何疟疾疫苗的情况下对恶性疟原虫感染具有最高的保护效力,而且保护效力持续时间最长。PfSPZ疫苗是在符合国际监管标准的条件下在蚊子体内制造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Sanaria公司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在体外---在不需要蚊子的培养皿中---制造传染性PfSPZ,在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以便最终满足了数亿至数十亿人的疟疾接种需求方面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12月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 vitro production of infectious Plasmodium falciparum sporozoites”。 培养疟原虫的血液阶段(导致疾病并传播给蚊子)的能力对我们加深对寄生虫生物学的理解具有巨大影响,并为疫苗开发提供了重要工具。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全球健康教授Pedro Alonso博士说,“在体外常规生产PfSPZ的能力同样会引发变革,因为它将加快我们审视疟原虫这一鲜为人知的血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的能力,该阶段通常通过受感染蚊子的叮咬传播给人们。” 这篇论文首次描述了在不需要蚊子的情况下完成恶性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并通过基因表达、抗原表达、形态学和感染性研究在细胞、分子和功能水平上描述了体外PfSPZ与蚊子产生的PfSPZ的比较生物学特征。 体外的疟原虫动合子和卵囊。图片来自Nature, 2022, doi:10.1038/s41586-022-05466-7。 美国西雅图儿童研究所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研究运营官Eric Tham博士补充说,“我们为全球传染病研究中心的Stefan Kappe博士领导的疟疾疫苗研究团队对这项开创性研究的贡献感到自豪,并期待着与Sanaria公司未来在这项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以生产高保护性的基因减毒PfSPZ疫苗。” Sanaria公司的使命一直是开发、生产、许可和部署具有高度保护性的PfSPZ疫苗,作为控制和最终消除这种寄生虫病的工具。这种疾病每年造成60多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儿童,对非洲大陆的孕妇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并造成难以计数的住院人数、因病损失的天数以及数十亿美元的控制和治疗费用。 瑞士艺术与科学院院长Marcel Tanner教授强调了这篇论文的重要性,他说,“这篇关键论文中提出的方法为Sanaria公司真正解决这一未满足的需求铺平了道路,该方法不仅可以在规模上扩展,而且可以随时转让给世界上任何想要生产PfSPZ疫苗的国家。”(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Abraham G. Eappen et al. In vitro production of infectious Plasmodium falciparum sporozoites. Nature, 2022, doi:10.1038/s41586-022-05466-7.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354e52386dc.html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组装机制2022-12-26 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Sebastian Klinge及其研究团队想知道线粒体核糖体是如何进化的,它们是如何在细胞内组装的,以及为什么它们的结构在不同物种之间如此不统一。 作为细胞内生产蛋白的微小工厂,核糖体(ribosome)无处不在,在整个生命树上看起来基本相同。那些维持细菌运转的核糖体在结构上与我们人类细胞中产生蛋白的核糖体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即使是两种具有相似核糖体的有机体,也可能在它们的线粒体核糖体(mitoribosome)的RNA和蛋白组分上显示出明显的结构差异。作为线粒体中的专用核糖体,线粒体核糖体帮助线粒体生产制造ATP的蛋白,ATP是细胞的能量货币。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Sebastian Klinge及其研究团队想知道线粒体核糖体是如何进化的,它们是如何在细胞内组装的,以及为什么它们的结构在不同物种之间如此不统一。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们使用低温电镜生成了酵母和人类线粒体核糖体的小亚基在组装过程中的三维快照。他们的研究结果阐明了线粒体核糖体组装的基本原理,并可能对与线粒体核糖体故障有关的罕见疾病产生影响。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12月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inciples of mitoribosomal small subunit assembly in eukaryotes”。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Klinge实验室研究生Nathan Harper说,“三维图片可以告诉我们需要哪些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哪些蛋白,以及如何调节这些庞大而复杂的分子机器的组装。”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Klinge实验室研究生Chloe Burnside补充说,“低温电镜使我们能够从纯化复合物的异质群体中识别和分离出这种组装途径的各个阶段,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复合物在组装过程中如何随时间变化。” 通过观察这两种不同物种---酵母和人类---中的这一过程,Klinge团队成功地直接观察到线粒体核糖体组装的许多相似之处和差异。一个关键的区别是:不同的蛋白经常参与到其他类似的RNA折叠行为中。Harper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核糖体有一些共同的障碍。你可以把这想象成制造两种不同的自行车---公路自行车和山地自行车。你可能需要为每个人提供额外的零件或工具,但生产中的一些关键阶段将是相似的。” 这些结果为分子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在大分子复合物中产生,以及组装系统如何与这些复合物本身一起进化提供了独特的见解。对线粒体核糖体物的更好理解也可能对一系列与线粒体核糖体功能障碍有关的严重疾病产生影响,比如波瑞特综合征(Perrault syndrome)。 这些作者能够将多种致病突变对应到不同组装因子的结构上,这样就能观察到这些突变如何影响线粒体核糖体组装过程。(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Nathan Harper et al. Principles of mitoribosomal small subunit assembly in eukaryotes. Nature, 2022, doi:10.1038/s41586-022-05621-0. 2. How a cell's mitochondria make their own protein factories https://phys.org/news/2022-12-cell-mitochondria-protein-factories.html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573e52487c0.html
Nature子刊:脑深部电刺激可帮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2022-12-23 生物谷
研究团队表示,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调查和确定大脑中可能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用的其他神经网络,包括检查大脑病变区域,并为DBS和其他神经刺激方法确定目标区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以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减弱为主的症状,并伴有情绪调节障碍以及运动能力丧失,极大地影响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发展。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增长,老年化社会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预计到2050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增加至1.5亿以上。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通过立体定位技术,在大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调节相应核团兴奋性以达到治疗目的。该方法可用于治疗运动神经障碍性疾病(例如帕金森病),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对于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强迫症)、暴饮暴食、肥胖,也很有前途。 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题为:Optimal deep brain stimulation sites and networks for stimulation of the fornix in Alzheimer’s diseas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进行了一项对大脑穹隆进行脑深部电刺激(DBS)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只有少数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改善。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显示,大脑中穹窿和终纹的交汇处可能是最佳的DBS治疗的区域,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疗铺平了道路。 脑深部电刺激(DBS)是将超薄电极植入患者大脑,并通过皮下的电线与植入胸部的类似起搏器的设备连接,可调节电刺激的强度和频率,从而不断向大脑特定区域发送温和电信号。 脑深部电刺激(DBS)在治疗帕金森病中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但实际并不广为人知。DBS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极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一样,都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这意味着DBS或许也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但前提是需要确定刺激的精确的大脑区域,才能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这项研究始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项脑深部电刺激(DBS)研究,一名患者在进行肥胖治疗时,对大脑穹隆区的电刺激引起了他童年和青春期时的记忆的闪回。而阿尔茨海默病正是一种进行性记忆丢失的过程。因此,研究团队猜测,刺激大脑穹隆区可能也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为了进一验证这一猜想,柏林夏里特医学院、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等7个国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研究。他们在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穹隆同一区域植入电极,进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没有好转,但有少数患者从DBS治疗中受益匪浅。研究团队想要找到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他们比较了每个参与者的电极的确切位置。 Andreas Horn 教授团队一直专注于分析大脑的高分辨率磁共振图像,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将其与计算机模型相结合,以精确定位DBS的最佳位置。这项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不同的,这对于准确植入电极非常重要,当电极被放置在离目标区域仅几毫米的地方时,都可能会导致对患者无效。 Andreas Horn 教授团队基于对大脑的高分辨率磁共振图像数据来确定可帮助患者获益的确切大脑位置,研究团队发现,最佳的电刺激部位是连接大脑深处区域的两个纤维束——穹窿和终纹的交汇处,这两种结构都与记忆功能有关。 Andreas Horn 教授表示,现在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缓解阿尔茨海默病,而脑深部电刺激(DBS)非常有前途。 研究团队表示,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调查和确定大脑中可能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用的其他神经网络,包括检查大脑病变区域,并为DBS和其他神经刺激方法确定目标区域。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edae530147f.html
Cell子刊:北京大学伊成器团队开发新型RNA编辑技术RESTART2022-12-23 生物谷
RESTART技术作为一种可编程的不依赖CRISPR的RNA假尿苷编辑技术,拓展了RNA编辑的策略,可通过高效编辑mRNA上的无义突变位点介导翻译通读和蛋白功能的恢复,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是基因序列中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成终止密码子(TAA,TAG,TGA)的单碱基突变。无义突变产生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PTC),导致翻译提前终止,产生较小、不具功能的蛋白产物。根据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的统计,无义突变占据了超过20%的疾病相关单碱基突变。 目前有多种潜在的技术可用于治疗无义突变疾病,但仍存在局限性。例如: 1)CRISPR-Cas9依赖的DNA碱基编辑技术可实现精准的碱基修复,但是仍存在安全性问题。细菌来源的Cas蛋白可能会引发人体免疫反应;并且一旦出现基因组水平上的脱靶,将会是永久性的。此外编辑元件尺寸较大,使药物的体内递送受到限制。 2)RNA碱基编辑技术是在RNA水平上进行的,不会对基因组序列进行永久改变,因此安全性较高。但是,RNA编辑工具的脱靶效应仍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领域内亟需拓展新型RNA编辑工具,开发更加特异和安全的RNA编辑器。 近日,北京大学伊成器课题组在 Molecular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CRISPR-free, programmable RNA pseudouridylation to suppress 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s 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名为RESTART(RNA Editing to Specific Transcripts for Pseudouridine-mediAted PTC-ReadThrough)的新型RNA单碱基编辑技术。 该技术利用改造的guide snoRNA,招募细胞内源的假尿苷合成酶复合物,在RNA特定位点处实现高效、准确地尿苷(U)到假尿苷(Ψ)的编辑。在mRNA的无义突变位点精准引入假尿苷修饰,将提前终止密码子转换成ΨAA、ΨAG或ΨGA,以实现提前终止密码子的通读及功能蛋白的全长表达。 RESTART技术原理 研究表明,RESTART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多种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系以及人的原代细胞——例如支气管上皮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中,RESTART都可以介导高效和精准的编辑。在对疾病无义突变修复和蛋白功能恢复的诸多应用尝试中,RESTART的高效性均得到了充分验证,反映了该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例如,RESTART成功恢复了来源于Hurler综合征小鼠的α-L-艾杜糖醛酸酶缺陷细胞中IDUA蛋白的功能。该技术为无义突变疾病的治疗和RNA假尿苷修饰的基础研究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 传统的RNA编辑技术主要是通过脱氨反应(如A-to-I或者C-to-U)实现碱基编辑,其产生的脱靶会在RNA上引入突变,从而存在安全隐患。与这些技术不同,假尿苷修饰不会改变碱基互补配对,不会影响密码子的编码信息;RESTART产生的少量脱靶也不会影响RNA的稳定性和蛋白的翻译。此外,RESTART系统是由人源的snoRNA和修饰酶衍生而来的,理论上可以避免免疫原性。因此,RESTART是一个高效且安全的潜在治疗技术。 综上, RESTART技术作为一种可编程的不依赖CRISPR的RNA假尿苷编辑技术,拓展了RNA编辑的策略,可通过高效编辑mRNA上的无义突变位点介导翻译通读和蛋白功能的恢复,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展现了良好的疾病应用前景。在递送方面,RESTART适用于装载至腺相关病毒(AAV)等载体中进行递送;并且guide snoRNA可以通过体外转录和体外合成等多种方式制备,未来也可以与小RNA递送体系,例如GalNAc3进行偶联。除此之外,RESTART技术也将推动假尿苷修饰领域的研究,为该领域基础研究和无义突变疾病治疗领域都提供有利的工具。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伊成器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课题组博士后宋靖慧(已出站)、博士生董利婷、孙含笑、罗楠、博士后黄强为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农业部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以及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支持。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生命科学学院仪器中心及凤凰工程等多个平台对本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a20e53013a2.html
2022年这4款抗肿瘤新药上市,深刻改变了临床实践2022-12-23 生物谷
2022年,全球的肿瘤研究者和制药企业在疫情的笼罩之下艰难前行。从获批情况看,2022年全球新药获批方案有所放缓。尽管如此,其中不乏一些亮点新药方案的出现,给肿瘤学领域带来了希望。 2022年,全球的肿瘤研究者和制药企业在疫情的笼罩之下艰难前行。从获批情况看,2022年全球新药获批方案有所放缓。尽管如此,其中不乏一些亮点新药方案的出现,给肿瘤学领域带来了希望。今天,医药魔方DeepMed数据库在今年全球获批的新药中,挑选了4个重点药物进行深度剖析,看看这些“希望之星”有哪些特别之处,未来将如何改变临床实践。 替西木单抗是继伊匹木单抗之后的全球第二款上市的抗CTLA-4单抗。今年10月21日和11月10日,FDA批准了替西木单抗两项一线治疗适应症:联合度伐利尤单抗一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联合度伐利尤单抗和含铂化疗一线治疗EGFR、ALK阴性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获批证据:替西木单抗获批肝细胞癌适应症是基于HIMALAYA III期试验【1】的数据,共纳入了1171既往未接受全身治疗且不适合接受局部疗法的肝细胞癌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替西木单抗联合度伐利尤单抗(STRIDE方案)疗法对比索拉非尼的总生存期(OS)。 结果显示,相较于索拉非尼单药,STRIDE方案的OS得到显著改善(mOS:16.4 vs 13.8个月;p=0.0035),死亡风险降低22%。STRIDE方案的成功,也是第一次将双免组合推进到晚期HCC的一线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替西木单抗联合度伐利尤单抗是肝细胞癌一线治疗首个双免疫疗法。在此之前获批的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也只是作为二线疗法。目前CSCO指南已经将该方案纳入晚期肝细胞癌的一线治疗。NCCN指南也于2022年12月9日更新了肝细胞癌第四版,晚期肝细胞癌的一线治疗的首选方案中增加了替西木单抗+度伐利尤单抗,作为1类证据。 除肝癌外,替西木单抗+度伐利尤单抗方案也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迎来了突破。2022年11月发表于JCO的POSEIDON研究显示:对于EGFR/ALK阴性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替西木单抗联合化疗于单纯化疗相比,显著延长PFS和OS(中位PFS:6.2 vs 4.8个月;中位OS:14.0 vs 11.7个月),且耐受性良好【2】。2022年11月10日,FDA批准了该方案,成为继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之后的第2款PD-1联合CTLA-4抑制剂一线治疗NSCLC的联合疗法。相应推荐也新增在NCCN2022 V6版非小细胞肺癌指南中。 魔方点评:CTLA-4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免疫检查点,但一直仅有伊匹木单抗获批上市,直到今年替西木单抗获批。而替西木单抗其实是与伊匹木单抗几乎同期上临床的,前后却经历18年无比艰难的开发历程。 早在2004年,辉瑞便将替西木单抗投入到临床试验中,虽然I、II期研究表明可诱导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产生持久的反应,但III期试验中期数据显示其疗法并不优于标准化疗,宣告失败。2008年,辉瑞停止了替西木单抗治疗晚期黑素瘤的临床试验。2011年,阿斯利康获得了辉瑞的授权。2013年,III期临床研究黑素瘤(NCT00257205)失败,而就在同年,伊匹木单抗获得FDA批准上市。 2015年,FDA授予替西木单抗治疗恶性间皮瘤孤儿药地位。2017年,III期临床研究MYSTIC(非小细胞肺癌)失败;2019年,III期研究NEPTUNE(非小细胞肺癌)宣告失败。2020年2月,FDA授予其治疗肝细胞癌的孤儿药资格。2020年3月,III期研究DANUBE(膀胱癌)宣告失败。2020年,III期EAGLE(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失败。直到今年,替西木单抗才终于获得了FDA批准。 目前,替西木单抗正在进行的III期核心临床试验有5项,方案均与度伐利尤单抗联用,所涉及到的适应症领域有肝细胞癌、膀胱癌、尿路上皮癌、肺癌和肾癌。 替西木单抗开发困难的原因也与CTLA-4靶点的作用机制有关。相比于PD-1靶点,CTLA-4更为复杂。经典的CTLA-4抗体是阻断CTLA-4与B7配体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免疫细胞。但是,这个机制近年来也出现了争议。 有研究者认为,抗CTLA-4抗体可能是通过ADCP和ADCC效应来选择性的清除肿瘤细胞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来发挥疗效的,也就意味着,伊匹木单抗不仅可在淋巴结内解除CTLA-4靶点的免疫刹车作用,在肿瘤微环境中还可能通过Fc段介导的ADCC效应去杀死调节性T细胞。但对于替西木单抗来讲,其为IgG2型抗体,理论上具有较弱的ADCC作用,不具有或者具有很微弱的清除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但替西木单抗依旧在联用中取得了优异的阳性结果,这也提示着CTLA-4研发的又一思路。 现如今,纵观CTLA-4单抗的研发现状,II/III期进行中的临床共有七款。主要还依旧是IgG1类型的抗CTLA抗体。 表:目前正在进行II/III期临床试验的CTLA-4单抗(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 除了双免疗法,双抗药物也在肿瘤领域积攒了很高的热度。PD-1/CTLA-4双抗进度最快的就是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AK104),该双抗是依托于康方自主研发的技术平台,最终形成了一个人源化四聚体双特异性抗体。2022年,我国批准卡度尼利单抗用于经铂类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PD-1/CTLA-4双抗。 KN046是一款康宁杰瑞自主研发CTLA-4和PD-L1单域抗体融合而成的国产双抗,其可靶向富集于PD-L1高表达的肿瘤微环境并清除Treg细胞。在多个适应症的II/III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结果,且都为一、二线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KN046在晚期胰腺癌中的出色表现。KN046-IST-04是一项评估KN046联合吉西他滨+紫杉醇白蛋白(AG)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的II期研究,结果显示ORR值达到了50%。ENREACH-PDAC-01是一项正在进行的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III期临床试验,试验组是KN046联合AG,对照组为安慰剂+AG,今年2月首例患者入组,预计明年会有中期结果的报告。 德曲妥珠单抗(DS8201、T-Dxd):3大适应症获批,开创低表达HER2乳腺癌新格局 DS8201是继恩美曲妥珠单抗之后的全球第二款获批抗HER2 ADC药物,多次获得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证。今年共获批了3个适应症: 2022年5月4日,FDA批准DS8201用于既往经历过至少1次抗HER2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 2022年8月5日,FDA批准DS8201用于经过化疗或辅助化疗6个月内疾病复发的HER2低表达(IHC1+或IHC2+/ISH-)乳腺癌患者; 2022年8月11日,FDA批准DS8201用于既往接受过一种系统疗法的HER2突变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获批证据:基于关键3期试验DESTINY-Breast 03(NCT03529110)结果【3】,DS8201获批既往接受过抗HER2疗法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乳腺癌患者。DB-03是一项与恩美曲妥珠单抗头多头的临床试验。在中期分析报告中,相较于恩美曲妥珠单抗,DS8201将1年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72%。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DS8201的获批也伴随着FDA的黑框警告,存在间质性肺病和胚胎/胎儿毒性。前不久(12月8日),阿斯利康公布了DESTINY-Breast03的最新结果,DS8201组和恩美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8.4个月和26.5个月,主要终点PFS中,与恩美相比,DS8201可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67%。 除了以上适应症,DS8201备受瞩目的还有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此次获批是基于DESTINY-Breast04的结果,这是首个治疗HER2低表达转移性乳腺癌的III期研究。在今年的ASCO大会上公布了这项研究的结果。在HR+患者中,DS8201治疗组中位PFS相较于TPC治疗延长4.7个月(10.1 vs 5.4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49%(HR 0.51,95% CI:0.40~0.64,p<0.0001)【4】。 DS8201是肺癌领域首个HER2靶向药物,获批用于既往接受过一种系统疗法HER2突变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NSCLC患者。此项获批是基于II期试验DESTINY-Lung02(NCT04644237)结果,ORR达到53.8%【5】。这项获批也开启了ADC药物在肺癌领域的新纪元。 魔方点评:DS8201自上市以来就一路披荆斩棘,在胃食管交界处癌,胃癌,乳腺癌,肺癌等领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短短3年里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一共获批了12个细分适应症。同时,目前全球范围内,在研II/III期临床试验占比接近70%。 今年DS8201最大的“彩蛋”莫过于DB-04研究结果出炉,这也确立了DS8201作为HER2低表达转移性乳腺癌新的治疗新标准。除了DB-04研究,在今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上,DS8201的II期TALENT研究的首个分析结果也重磅发布。 TALENT研究是DS8201在HR+/HER2低表达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首次探索。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DS8201单药治疗组(A组)和DS8201+阿那曲唑治疗组(B组)。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患者手术时的pCR率。 意向性分析结果显示,A组ORR为68%,其中2例为CR,15例为PR;B组ORR为58%,2例为CR,14例为PR。其结果显示,DS8201作为新辅助治疗,在HER2低表达、HR阳性的早期局限性乳腺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并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特征,其疗效似乎不受添加内分泌治疗的影响。 为何DS8201能够在HER2低表达人群中获得如此优异的结果?从机制上来看,这与DS8201优异的旁观者效应息息相关。德曲妥珠单抗与HER2受体形成复合物进入肿瘤细胞内,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被裂解并释放出新型拓扑异构酶I型抑制剂 (DXd)。DXd独特的化学性质,使其具有良好的细胞膜渗透性,能渗透并杀伤旁邻肿瘤细胞,即产生旁观者效应。并且,DS8201的药物/抗体比率值高达8,即一个曲妥珠单抗分子可以同时偶联8个DXd,这些特性有助于DS8201针对HER2低表达患者也能发挥强效的抗肿瘤作用。 除HER2低表达人群之外,在今年的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上,Ⅲ期DESTINY-Breast02研究(NCT03523585)结果公布:在既往接受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治疗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与医生选择的治疗(TPC)相比,DS8201在晚期HER2阳性不可切除和/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约65%。 目前除了已上市的DS8201,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临床在研药物如下表中所示,包括正在进行III期试验的曲妥珠单抗、维迪西妥单抗和一个癌症疫苗,以及两个II期临床药物和两个I期临床试验的药物。 表:目前HER2低表达乳腺癌在研药物(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及DeepMed数据库) Opdualag:首个抗LAG-3/PD-1免疫复方制剂上市 Opdualag是LAG-3靶向药物瑞拉利单抗与PD-1靶向药物纳武利尤单抗所制成的固定剂量复合剂,是首款获批的抗LAG-3产品,也是first-in-class的双免联合产品。2022年3月18日,FDA批准Opdualag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成人或大于12岁儿童患者。 获批证据:RELATIVITY-047研究是一项II/III期双盲、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主要针对先前未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对比纳武利尤单抗联合瑞拉利单抗与纳武利尤单抗单药的治疗【6】。 可以看到,纳武利尤单抗联合瑞拉利单抗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延长PFS(中位:10.1 vs 4.6个月),降低了25%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HR 0.75,P=0.006)。在不良事件方面,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但整体不良反应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因此,在一线治疗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黑色素瘤患者中,与单独抑制 PD-1 相比,抑制两个免疫检查点 LAG-3 和 PD-1 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这项研究证据也随后很快被纳入了NCCN2022年第3版皮肤黑素瘤指南。 魔方点评:LAG-3是继PD-1/PD-L1和CTLA-4后,第三个上市的免疫抑制剂靶点。类似于它的两个前辈靶点,活化T细胞表面高表达的LAG-3与肿瘤自身表达的LAG-3配体相结合后,抑制了T细胞功能,进而实现肿瘤的免疫逃逸。 不同之处在于,LAG-3的表达除了在CD4+/CD8+T细胞,还在调节性T细胞(Treg)和耗竭T细胞等细胞表面表达。有研究表明,拮抗性的LAG-3抗体不但可以像PD-1/PD-L1和CTLA-4抗体一样激活效应T细胞,还可以解除Treg细胞的抑制活性,具有双重作用机制。而耗竭T细胞往往是经过长期慢性感染,使得CD4+、CD8+T细胞上LAG-3受体以及其他抑制性受体高度且持续的表达,导致T细胞失去原有效应功能所形成。对于涉及耗竭T细胞浸润的恶性肿瘤,一些研究显示,PD-1/CTLA-4阻断剂的低敏感性主要是由于该免疫逃逸是由LAG-3介导的。因此,以阻断LAG-3为目标的LAG-3抗体或为肿瘤领域免疫疗法带来新的期望。配体方面,最主要的配体是MHC II类分子,主要在抗原呈递细胞表达,另外还有三种已发现的配体,分别为GAL-3/LSECtin/GFL1,在肿瘤微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免疫抑制剂疗法,我们通常面临的两大难点,一是局限的缓解率,达不到我们所设想的治疗效果,二是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过多的细胞因子释放或损伤到正常的人体器官。而当两个不同靶向的免疫抑制剂同时使用的时候,其结果也更难去预测。治疗效果是否能1+1>2?是否会引起更多更高等级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过往PD-1/PD-L1与CTLA-4的联用也许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PD-1与LAG-3的双免复合剂在初治黑色素瘤的结果来看,它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目前,在LAG-3赛道上除了批准上市的Opdualag,紧随其后的有3项III期临床,24项其他阶段的在研临床,以及26项的临床前和申报临床阶段。 单看3项III期临床,分别涉及到:添加了重组人玻璃酸酶的纳武利尤单抗/瑞拉利单抗双免复合剂,用药方式从静脉注射变为皮下注射,更加方便给药;以及复合剂MK-4280A,LAG-3抑制剂favezelimab(MK-4280)与帕博利珠单抗的固定剂量复合剂;以及Fianlimab,LAG-3单抗。 目前,MK-4280A已完成一项末线单药治疗晚期微卫星稳定的结直肠癌的I期临床研究,ORR为6.3%。另有三项末线的临床研究在进行,适应症涉及霍奇金淋巴瘤和结直肠癌。特别之处在于,一是它选择了非黑色素瘤的其他癌种从末线开始探索,二是它有两项在研的试验,地点仅为中国,并没有做国际多中心,可能是策略上进行国内优先上市的考虑。 而对于再生元的LAG-3单抗Fianlimab,已完成的一项I期试验可以看出,其联合自家PD-1抑制剂西米普利单抗在既往未接受PD-1/PD-L1抗体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中,ORR达到62.5%,mPFS可达到14.2个月。目前,两项在进行的III期,对照组均设置了帕博利珠单抗,直接选择挑战一线和辅助的黑素瘤标准治疗方案。 Teclistamab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CD3/BCMA双抗,也是多发性骨髓瘤(MM)领域首款双抗。2022年8月24日,FDA批准Teclistamab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3种疗法(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抗CD38抗体等)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获批证据:该产品获批基于一项I/II期单臂临床试验MajesTEC-1研究。作为一项MM患者的末线方案,其ORR达到了63%,且有39.4%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mDOR也达到了18.4个月。在AE方面,CRS的发生率为72.1%【7】。FDA的获批信息公告中也明确提到了对于处方该药物关于致命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神经毒性的黑框警告。 因此研究提示,复发或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接受Teclistamab可获得较高的持续、深度缓解。血细胞减少和感染很常见,多为1或2级。基于该研究,Teclistamab获得了该适应症,相关证据也写入NCCN2023年第2版多发性骨髓瘤指南。 魔方点评: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antibody,BsAb)也称“双抗”,是通过细胞融合或重组DNA技术制备的人工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两种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表位。 双抗可以通过桥联细胞、桥联受体、桥联因子等,方式发挥作用。与单抗相比,双抗或可以直接介导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增强对免疫细胞的激活,激发细胞更强的内吞作用,具有更强的特异性、靶向性,降低脱靶毒性。BsAb作用机制创新的方式包括通过空间重排产生新的药效、通过时间维度实现搭载运输功能(“背负式运输”)等。 根据<,S,PAN lang=EN-US>NextPharma数据库显示,血液肿瘤领域目前共有155个在研双抗,3款产品获批血液肿瘤适应症,2款新药正在申请上市,2款处于III期。 表:血液肿瘤领域部分在研及获批上市双抗(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 已上市的3款产品中,贝林妥欧单抗是一款老药,目前在全球主要地区均以上市,适应症主要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罗氏的CD20/CD3双抗Mosunetuzumab于今年在欧盟获得有条件上市许可,同时也已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至少接受过2种全身治疗方案的复发或难治滤泡性淋巴瘤(FL)成年患者,完全缓解率高达60%,且耐受性良好。其他研究方向还有和pola联用,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另外,2款已提交申请的新药均为CD3/CD20双抗,分别来自艾伯维和罗氏。艾伯维的双抗Epcoritamab是通过DuoBody技术平台开发而来,可皮下注射,是一种全长的双特异性IgG1型抗体,半衰期较长,且沉默了Fc段功能。该药已在11月获得美国FDA优先审评,适应症为复发/难治的大B细胞淋巴瘤。 罗氏的双抗Glofitamab同样是一种IgG1样双特异性抗体,具有独特的2:1结构,含有两个靶向CD20的Fab区,研究显示,亲和力较传统1:1式提高10-1000倍。已在中国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双抗赛道上,近期强生的另一款CD3/GPRC5D双抗Talquetamab也已向FDA提交了上市申请。该上市申请依据的是TAL-1 phase 1/2的临床数据,在剂量为0.4mg/kg时,ORR达到74.1%,其中完全患者的患者有33.6%,并且发现对于三重难治和五重难治的患者,其ORR与总体人群的ORR相当。CRS的发生率为79%,G3/4为2.1%,较为可控。 此外,辉瑞的一款CD3/BCMA双抗Elranatamab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在今年ASCO上,辉瑞的两项试验MagnetisMM-1和MagnetisMM-3分别发布了更新结果和中期结果。MagnetisMM-3试验纳入的患者至少对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抗CD38单克隆抗体中的一种药物难治,其中期结果显示ORR为60.6%,CRS发生率为60.6%,没有高于G3的CRS或ICANS事件发生。但在过程中,该试验被叫停过一次,原因是出现3例外周神经损伤的患者。 同时,在今年ASCO上,MagnetisMM-5的试验方案也做了汇报,第一阶段的数据结果在今年ASH会议上刚刚公布。ORR达到了71%,CRS发生率为47%,且均为G1/2,没有ICANS和DLT事件发生。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4b8e530155f.html
Cell:里程碑进展!揭示人类伴侣蛋白TRiC指导微管蛋白折叠机制2022-12-26 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达10年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名为TRiC的微小细胞机器如何指导微管蛋白的折叠。 人类微管蛋白(tubulin)是作为细胞支架和运输系统的微管的组成部分。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达10年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名为TRiC的微小细胞机器如何指导微管蛋白的折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12月8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visualization of the tubulin folding pathway directed by human chaperonin TRiC/CCT”。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认为TRiC和类似的细胞机器,即所谓的伴侣蛋白(chaperonin),被动地提供一个有利于折叠的环境,但不直接参与其中。 这些作者估计,我们细胞中多达10%的蛋白,以及植物和动物中的蛋白,在折叠成它们最终的活性形状时,得到了这些细胞机器的亲手帮助。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教授Judith Frydman说,许多在TRiC帮助下折叠的蛋白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包括某些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她说,事实上,很多抗癌药物都是为了破坏微管蛋白和它所形成的微管,而微管对细胞分裂确实很重要。因此,靶向TRiC辅助的微管蛋白折叠过程可以提供一种有吸引力的抗癌策略。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SLAC/斯坦福大学教授Wah Chiu说,“这是我40年职业生涯中最激动人心的蛋白结构”。Chiu是开发和使用低温电镜(cryo-EM)的先驱,也是SLAC低温电镜和生物成像部门的主任。他说,“当我20年前遇到Frydman时,我们谈到了我们是否能观察到蛋白折叠。这是人们多年来一直想做的事情,现在我们做到了。” 这些作者用低温电镜以近原子分辨率捕捉到了TRiC引导的蛋白折叠过程中的四个不同步骤,并通过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分析证实了他们所看到的情况。 Frydman说,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这项研究解决了为什么微管蛋白在没有TRiC的帮助下不能折叠这一长期存在的谜团:“这确实在这个领域引发变革,最终带来了一种理解蛋白在人类细胞中如何折叠的新方法。” 将意大利面条折叠成花 蛋白在细胞所做的几乎所有事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找出它们如何折叠成它们最终的三维状态是化学和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探索之一。正如Chiu所说:“蛋白一开始是一串氨基酸,看起来像意大利面条,但它只有在折叠成正确形状的花朵后才能发挥作用。”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员Christian Anfinsen利用小分子蛋白所做的实验塑造了我们对蛋白如何折叠的印象。他发现,如果他让一种小分子蛋白展开,它将自发地弹回相同的形状,并得出结论,这样做的方向在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被编码。Anfinsen因这一发现分享了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 30年后,科学家们发现,专门的细胞机器帮助蛋白折叠。但普遍的看法是,它们的功能仅限于帮助蛋白进行自发折叠,保护它们不被困住或粘在一起。 一种称为伴侣蛋白的辅助机器包含一个桶状腔室,在蛋白折叠时将其置于其中。TRiC就属于这种类型。TRiC腔室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由八个不同的亚基组成,形成两个堆叠的环。细长的微管蛋白链被一个形状像水母的辅助分子送入TRiC腔室的开口。然后TRiC腔室的盖子关闭,微管蛋白折叠开始。当这种折叠完成后,盖子打开,完成折叠的微管蛋白离开TRiC腔室。 由于没有TRiC,微管蛋白就不能折叠,因此TRiC似乎不仅仅是被动地帮助微管蛋白自发折叠。但这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这项新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并证明至少对于像微管蛋白这样的蛋白,“自发折叠”的概念并不适用。相反,TRiC直接协调折叠途径,导致正确形状的蛋白。 Frydman说,尽管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能够预测大多数蛋白的最终折叠结构,但人工智能并没有显示蛋白如何获得它的正确形状。这一知识对于控制细胞内的折叠和开发针对折叠疾病的新疗法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需要弄清楚折叠过程的详细步骤,因为它发生在细胞内。 TRIC腔室发挥作用 十年前,Frydman、Chiu和他们的研究团队决定更深入地研究TRIC腔室中发生的情况。 Frydman说,“与细菌中伴侣蛋白的更简单的折叠腔室相比,人类细胞中的TRiC是一种非常有趣和复杂的机器。它的八个亚基中的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特性,并在它的腔室内呈现出一个独特的表面,而这一点原来真的很重要。” 这些作者发现,这个独特的TRIC腔室的内部以两种方式指导折叠过程。当这个腔室的盖子盖住一个蛋白时,它的内壁上出现了静电荷区域。这些静电荷区域吸引微管蛋白链上带电的部分,并基本上将这些单电部分粘附在这个内壁上,为下一步的折叠创造适当的形状和构型。同时,TRiC亚基的“尾巴”悬挂在腔室内壁上,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抓住微管蛋白以锚定和稳定它。 开始时,微管蛋白链的一端钩住了腔室内壁上的一个小口袋。然后,微管蛋白链的另一端附着在不同的地方并折叠起来。现在,钩住腔室内壁的那一端以一种方式折叠,使其紧挨着第一个折叠区域。在第三步中,中间部分的折叠形成了微管蛋白的核心和GTP(一种储存和释放能量以推动细胞工作的分子)可以插入的口袋。最后,剩余的微管蛋白部分折叠起来。这样,微管蛋白分子现在已经准备好行动了。 Frydman说,“这些折叠序列中的中间阶段的结构快照以前从未通过低温电镜看到过。” 一种强大的技术组合 她的团队通过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测试确认了微管蛋白的这个折叠顺序,这需要多年的工作。解释这些结果使这些作者能够建立微管蛋白在TRiC腔室内折叠时的形状变化图,这与低温电镜产生的结构图相匹配。 Frydman说,“能够在这些技术之间来回切换是非常强大的,因为这样你就可以真正知道你所看到的反映了细胞中正在发生的事情。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解决方案,这是我无法预测的。” 这项研究还为理解这种折叠系统如何在构成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真核细胞中进化提供了线索,但在更简单的细胞如细菌和古细菌中没有这种折叠系统。这些作者认为,随着蛋白变得越来越复杂,以满足真核细胞的需要,在某些时候,如果没有一点帮助,它们就无法折叠成完成更复杂工作所需的形状。真核生物的蛋白和它们的伴侣蛋白腔室可能是一起进化的,可能是从大约27亿年前所有真核生物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开始的。(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Daniel Gestaut et al. Structural visualization of the tubulin folding pathway directed by human chaperonin TRiC/CCT. Cell, 2022, doi:10.1016/j.cell.2022.11.014. 2. Researchers discover how a nano-chamber in the cell directs protein folding https://phys.org/news/2022-12-nano-chamber-cell-protein.html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038e5240118.html
舆情信息
尚无新冠病毒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报道2022-12-26 光明日报
随着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增多,“曾感染过新冠的献血者,所献的血液是否安全”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 对此,国家卫健委在健康中国公众号上刊文指出,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不会经输血传播。到目前为止,全球尚没有新冠病毒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报道。血站会严格采供血管理,确保感染者康复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康观察后再献血。因此,曾感染过新冠的献血者捐献的血液是安全的。 文章还对“未感染新冠的人群,献血是否会增加感染风险”的问题回应说,一个健康成年人献血不超过自身总血量的13%,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一个健康成年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如果50公斤的人献血200或400毫升,即占自身总血量的5%或10%,体重重的人占比会更低。另外献血是采集人体的外周血,献血后肝、脾、肺等储血脏器中的血液会迅速补充至外周血中,恢复循环血容量。因此献血并不会影响健康,也不会增加感染风险。 那么,感染新冠后符合什么条件可以献血,对献血者健康是否有危害呢?对此,文章指出,对于曾感染新冠的无症状、轻型和普通型感染者,发烧、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且最后一次核酸或抗原检测阳性7天后就可以献血了。如果是重型或危重型的感染者,则需要康复6个月后才能献血。这个标准与国际上有关新冠病毒感染后延迟献血的要求,以及现行的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者延迟献血的要求是一致的,不会对献血者健康造成危害。 据了解,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近期组织专家对2021年印发的《血站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引》进行了修订,形成了《血站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指引(第二版)》(以下简称“新版工作指引”),以更好地指导采供血机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血站工作人员和献血者安全,实现血液安全供应。 新版工作指引从人员防护、工作场所清洁与消毒、医疗废弃物处理、献血者选择与管理、采供血流程、实验室检测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涵盖血站无偿献血工作各环节。据悉,与2021年版本相比,修订内容主要包括:删除了关于密接者、次密接者以及有中高风险区旅居史者暂缓献血有关内容;提出接种基因重组疫苗与接种灭活疫苗后暂缓献血48小时;明确了感染新冠病毒可以献血的时间。此外,为最大限度保障血液安全,在血站普遍实行的献血者回告政策中继续保留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回告内容,将回告时间缩短为48小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6/c14739-32593527.html
上海为快递员、外卖小哥阶段性发放稳岗补贴2022-12-26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12月25日电(记者周蕊)上海12月24日印发关于支持本市相关行业和企业稳岗留工有序运行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明确,将阶段性发放稳岗补贴,其中,2022年12月25日起到2023年1月27日期间,对符合条件的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给予补贴。 通知明确,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员工关心关爱激励措施。鼓励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增加佣金比例、设置跑单奖励,为快递员和外卖骑手提供必要的餐饮保障,发放防寒保暖工装及用品等。鼓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合理提高建筑工人收入。继续扎实开展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对恶意欠薪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企业要依法支付春节期间加班人员工资。 同时,上海将阶段性发放稳岗补贴。为鼓励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持续提供快递、外卖服务,2022年12月25日至2023年1月27日期间,对重点监测的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给予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每人每天60元补贴;其中,对元旦期间(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2日)和春节期间(2023年1月21日至1月27日)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给予每人每天150元补贴。鼓励重点工程建设施工项目不停工、少停工,在补贴期间,当日实际上岗人数达到2022年11月末实际上岗人数80%以上的重点工程建设施工项目,给予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每人每天100元补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6/c14739-32593552.html
国家医保局:全面排查医疗机构推诿病人、分解住院等行为2022-12-23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月23日电 (记者乔业琼)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了《关于全面排查并取消医保不合理限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群众反映以及前期调研情况,重点聚焦群众最为关心的五个问题进行排查。 具体来说,五个问题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住院医疗服务方面。是否存在医保对定点医疗机构年度总额预算/总额控制不科学不规范且缺乏合理调整机制,以及是否存在对患者住院天数作出具体限制,导致推诿病人、分解住院等情况。二是门诊医疗服务方面。是否存在医保对参保患者用药规定具体天数或金额上限,导致医疗机构不能或不便于开具长期处方。三是医保考核管理精细化方面。是否存在医保直接搬用有关部门管理指标作为医保部门管理指标,如住院、门诊次均费用、药占比等,导致医疗机构及参保人员误认为是医保部门的管理规定。 《通知》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开展日常监测、智能监控,利用信息系统自动筛查发现医疗机构是否存在推诿病人、分解住院、开不出长期处方等行为,倒查分析医保部门内部是否存在导致上述行为的有关问题。 按照《通知》部署,排查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2022年12月底前,统筹地区医保部门开展自查自纠,形成问题清单,根据具体情况逐一落实整改措施。二是2023年1月31日前,省级医保部门汇总全省情况,形成全省排查和取消医保不合理限制的整改情况报告。三是2023年2月底前,国家医保局开展工作督导和调度,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各地排查及整改实际情况,进行工作总结。对有突出成效的地区予以表扬和肯定,对未解决实际问题、走过场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3/c14739-32592601.html
孩子“阳”了发烧怎么办?儿科医生教你正确物理降温2022-12-26 人民网
发烧是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常见症状。孩子“阳”了持续高烧怎么办?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应急总医院儿科主治医师葛丽霞。 葛丽霞表示,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后,家长不要太过惊慌和焦虑。若孩子体温较高时可服用退热药,药物降温同时还可辅助物理降温。 葛丽霞说,物理降温优选温水擦拭法。让孩子处于室温25℃左右的环境中,擦拭用的温水在32℃左右。将浸泡过温水的小毛巾拧至半干,擦拭孩子的颈部、腋窝、大腿根等大动脉流经部位,也可以擦拭四肢和背部。擦拭时间3至5分钟为宜。擦拭后及时给孩子适宜保暖。物理降温半个小时后,可为孩子复测体温,如体温再次上升,可以重复上述操作。 “不要用酒精或冷水给孩子进行物理降温。”葛丽霞提示,物理降温时,避免擦拭孩子的后脑勺、胸部、腹部,以及足心。 葛丽霞还提示,孩子手脚以及身上非常烫的时候,注意不要给孩子穿太多衣物。如果孩子手脚冰凉,甚至发抖,也就是出现“寒战”,此时不宜用温凉水擦拭物理降温,可以用温热水泡手泡脚,或者把孩子手脚搓热,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6/c14739-32593637.html
优化整合医疗资源 实现应诊尽诊、应收尽收、应治尽治2022-12-26 央视网
为了应对北京这一轮新冠疫情的冲击,北京儿童医院扩建发热咳嗽门诊,在医院核心位置,把发热咳嗽门诊从15间扩建到25间。同时,医院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和力量,增加医生出诊时间和频次,全力以赴救治患儿,实现应诊尽诊、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12月23日上午9时,来北京儿童医院发热咳嗽门诊就诊的患儿还不是很多。到了10时,发热咳嗽门诊的通道里就都是患儿和家长了。北京儿童医院发热咳嗽门诊由一座半开放式方舱构成,设有25间诊室,具备分诊、化验、诊疗、交费、取药等一站式功能。内科医生檀晓华从上午8时开始接诊,今天她要接诊8个小时。 据檀晓华医生介绍,目前很多患儿感染新冠病毒后,退烧后会出现咳嗽等症状。家长门普遍担心怕出现其他问题,针对具体症状医生都及时开出医嘱。檀晓华医生感染新冠病毒后,休息期间她申请把门诊改为互联网接诊,尽最大努力帮助医院、同事们分担门诊压力。 据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部主任介绍,目前,医院发热咳嗽门诊日接诊量在900人次左右,线下就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刚出生两三个月的婴儿突然出现发烧等症状的,年龄越小病情变化越不明显,家长难以观察到位的;居家进行了两三天对症治疗但效果不明显的;另外就是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医院通过优化调整布局,全力保障患儿线下就诊的需求。 北京儿童医院在12月15日紧急增开了50间“云诊室”,通过互联网诊疗,较好指导了轻症患儿居家治疗,减轻了线下诊疗的压力,也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目前,互联网门诊单日最大接诊量也在2000人次左右。 据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部主任介绍,在北京儿童医院发热咳嗽门诊24小时接诊量,从平时的900人次激增到12月10日—11日的1800人次左右,自12月20日起,发热咳嗽门诊病人数量出现了明显回落,整体呈现了“先急速上升,再逐步下降的态势”。 据了解,北京儿童医院发动了全院的医疗资源和力量,很多退休医生和担任行政职务的临床医生都回到了门诊,尽最大努力保障患儿生命健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6/c14739-32593609.html
医疗需求24小时响应,农村老人重点防护——安徽合肥抗疫一线观察2022-12-26 新华网
“37摄氏度。”12月24日早晨,42岁的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居民茆女士又量了一次体温。“还有些咳嗽,身上酸痛,不过心里踏实多了。”电话里,她的声音有些虚弱。 从21日下午开始,茆女士感觉不舒服,一量体温38摄氏度,当晚的核酸检测报告结果呈阳性。“家里有老人、孩子,我不知道怎么处理,很担心传染给他们,心里又紧张、又害怕。” 茆女士所在的庐江县,从12月10日起设立24小时医疗咨询热线专班,接到茆女士求助电话的是庐江县人民医院主管护师尹祥玲。“我问她有没有心脑血管等方面的基础病,并告诉她怎样做好物理降温、高烧时怎么用药、怎样做好居家隔离。”尹祥玲说,她一直跟踪茆女士的病情发展,“现在她体温降下来了,咳嗽还有些重,正在对症治疗。” 近期,安徽省合肥市提出“五防”:防缺药、防挤兑、防病亡、防停摆、防群众找不到人。全市通过网络平台向市民供应N95口罩、退烧药、抗原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紧急组建1000余支配送小分队为特殊群体送药上门,发热门诊扩容到266家、总共730间诊室。多个区县设立24小时医疗咨询热线专班、组建24小时医疗救治专班,及时响应群众医疗需求。 “我们30个人‘三班倒’解答群众咨询,重点关注新生儿、老年人、孕妇等群体。”尹祥玲说,对于有基础病,感染后出现发热不退、咳嗽加重、呼吸急促等情况的患者,安排专人牵头负责,定点医院保障医疗。 据介绍,目前合肥市的防治工作突出“两个延伸”,即进一步向老年人等脆弱群体延伸、向农村地区延伸。 12月24日,70岁的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老人吴昌娣收到了村卫生室医生送来的防疫药物。铭传乡卫生院院长董俊说,他们对全乡6630名65岁以上的常住老人健康状况进行了摸排登记,对其中有基础病、慢性病的老人重点关注,对不便出门的、卧床在家的老人送药上门。 据肥西县卫健委副主任董增燕介绍,目前已对全县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完善健康档案,按照重点、次重点、一般进行分类健康管理。医卫人员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对其中的重点群体常态化随访、及时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6/c14739-32593556.html
感染新冠后能不能献血?官方解答2022-12-25 央视网
“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献血是否会增加感染新冠风险?感染新冠后能不能献血?是否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国家卫健委发文解答。 未感染新冠的人群,献血是否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一个健康成年人献血不超过自身总血量的13%,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一个健康成年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如果50公斤的人献血200或400毫升,即占自身总血量的5%或10%,体重重的人占比会更低。另外献血是采集人体的外周血,献血后肝、脾、肺等储血脏器中的血液会迅速补充至外周血中,恢复循环血容量。 因此献血并不会影响健康,也不会增加感染风险。 感染新冠后符合什么条件可以献血,对献血者健康是否有危害? 对于曾感染新冠的无症状、轻型和普通型感染者,发烧、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且最后一次核酸或抗原检测阳性7天后就可以献血了。如果是重型或危重型的感染者,则需要康复 6 个月后才能献血。 这个标准与国际上有关新冠病毒感染后延迟献血的要求,以及现行的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者延迟献血的要求是一致的,不会对献血者健康造成危害。 曾感染过新冠的献血者,所献的血液是否安全? 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不会经输血传播。目前为止,全球尚没有新冠病毒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报道。血站会严格采供血管理,确保感染者康复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康观察后再献血。 因此,曾感染过新冠的献血者捐献的血液是安全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5/c14739-32593193.html
湖南蓝山:免费送药 助企复工2022-12-26 光明日报
“吃了您送来的药,今天已经退烧,没有浑身痛,太感谢了!”12月23日一大早,湖南永州蓝山县湘威运动用品公司的员工李杰给主管发来微信。 12月22日,在得知多家企业急需抗疫药品后,蓝山县中心医院医共体总院(以下简称“蓝山县中心医院”)第一时间开展送医送药进企业服务,免费送出100服中药汤剂、100盒连花清瘟胶囊和50盒复方氨酚烷胺片。 “此治疗方由广藿香、大黄等11味中药组成,可以扶正祛邪,宣肺泄热,不仅退热效果明显,还能有效缓解头痛等症状。”蓝山县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成章林介绍,为保证患者能够及时拿到药品,医院各处采购,加班加点熬制了1500多服抗疫中药汤剂送到企业员工和居民群众手中。 “企业的‘满血复活’少不了这些药品,只有让生病的员工尽快康复返岗,才能增强企业复工复产信心。”蓝山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曾祥文说,“当前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我们正全力推进复工复产,争取早日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记者了解到,《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发布以来,蓝山县中心医院全面启动医院中药房、智能化煎药室,有效缓解了群众买药难的问题。目前,蓝山县中心医院正根据多位国医大师制定的益肺固本恢复方案,持续为广大群众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6/c14739-32593534.html
“相互赠药”折射守望相助邻里情2022-12-26 光明日报
目前,受新冠毒株奥密克戎影响,不少地方感染人数迅速增加,有些家庭缺少对症治疗的药品,尤其是退烧药。媒体报道,除了卫生健康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尽力提供医疗服务,在全国各地的很多社区,居民们都自发行动起来,左邻右舍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谁家有退烧药?家里老爸发烧了。”“我家有,给你一半。”“药不用钱了,直接给你。”……一粒小小的退烧药,平日里也许不算什么,但特殊时期,尤其对患病的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而言,却无异于“雪中送炭”。在药物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在跑了很多家药店还是没买到急需药品的情况下,左邻右舍伸出的援助之手,就显得格外有温度、有力量。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遇到急事,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往往来得更及时、更有效。然而,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城市里邻里之情被有意无意地冲淡了,“对门十年不相识”成了普遍现象,“各人自扫门前雪”趋于常态,大门一关、心墙高筑,导致彼此相疏,人情味越来越淡,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绝非城镇化的本意,更非城市发展的必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除了居住环境的改善,也包括精神文化的提升,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打破“陌生人社会”的隔阂,构建更加温馨、互信、互助的城市邻里关系?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基层组织积极开展活动、热心促成;另一方面也应鼓励邻里间主动交流、相互帮助。此次“互相赠药”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邻里互动。尽管这种互动可能是因为实在买不到药的“无奈所致”,但在微信群里、在平台上张口求助,很快就获得回复,或有人提供紧缺药物,或有人热情支招,无疑会使邻里之间更加亲近。 生活在同一片区域乃至同一个小区,人们对彼此的遭遇和焦虑更能产生共情。彼此之间的互助,一旦公开传播、得到肯定就可能形成守望相助的氛围,而这恰恰是城市人情味的基础。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将传统乡土社会精辟总结为“熟人社会”。那是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是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大家彼此熟悉意味着彼此的信任成本低,相互之间能够形成一种遵守规则、褒善贬恶的舆论约束,一种相互帮助、抱团取暖的行为自觉,并由此产生浓郁的人情味,而这恰是钢筋水泥的城市难以具备的。现代化的城市并不是一个熟人社会,而是陌生人社会。但陌生人社会并不意味着必定冷漠疏离。人海茫茫中,很多人都会有个体的孤独感、无助感,也正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关爱、互相救济。 “相互赠药”折射出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它让人们在化解一时之难的同时,也会让更多过去“相见不相识”的人彼此熟络起来,让更多人愿意彼此走近。对于现阶段的抗疫而言,这种“邻里互助”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治愈感”弥足珍贵。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6/c14739-32593541.html
哪些人该打“第四针”疫苗2022-12-26 北京青年报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方案,部署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哪些人应该打“第四针”疫苗?“第四针”打什么疫苗?围绕社会热点关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作出解答。 哪些人应该进行 第二剂次加强接种? 现阶段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持续面临被感染的风险,疫苗接种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疫苗研发以及紧急使用的批准情况,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可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现在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有什么用?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之后产生保护作用主要包括:产生抗体、产生细胞免疫、产生免疫记忆等。 接种疫苗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会下降。此外,随着病毒变异,免疫逃逸也在增强,使得抗体的作用在削弱。不过,细胞免疫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起到的作用比较持久。 研究表明,接种加强针可以唤起机体的免疫记忆细胞,也会提升抗体水平,进一步巩固对重症和死亡的预防作用。只要符合接种条件,没有完成加强免疫的人应尽快按照免疫程序的规定完成加强免疫,以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第二剂次加强接种 可以接种哪些疫苗? 目前所有批准附条件上市的或紧急使用的13种疫苗都可用于第二剂次加强免疫。优先推荐序贯加强免疫,或采用含奥密克戎毒株或对奥密克戎毒株具有良好交叉免疫的疫苗。 序贯加强免疫,是指采用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进行异源加强免疫。前期如果接种了三剂次灭活疫苗,在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时,可以选择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或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中的任一种,这也是国家列举推荐的接种组合。 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如何? 中国疾控中心对我国已经开展接种的超过34亿剂次、超过13亿人的不良反应监测发现,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年接种的其他一些疫苗相当,而且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还略低于年轻人。 对于老年人来说,《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明确了4种接种禁忌。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如果处于稳定期,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阳”过还能进行 第二剂次加强接种吗? 按照目前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规定,如果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感染时间和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时间应间隔6个月以上。 目前来看,单纯,感染,产生的免疫保护力,不如感染加上接种疫苗产生的混合免疫力保护作用强。如果符合接种疫苗的时间间隔,建议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1iDQFgqpJ
老年人为何容易出现“沉默性低氧”?2022-12-25 北京日报
缺氧常见的临床表现一般为胸闷、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可以看到甲床、口唇紫绀等表现。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出现“沉默性低氧”?居家健康观测中,怎么识别和避免重症的发生?居家备一个指夹式血氧仪是否有必要?“阳康”后哪些情况需要就医?针对近期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老年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田蓉。 1、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出现症状不明显而病情严重的情况,容易出现“沉默性低氧”? 田蓉:缺氧常见的临床表现一般为胸闷、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可以看到甲床、口唇紫绀等表现。 老年人出现缺氧有时反应不那么明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老年人反应较年轻人迟钝,对缺氧的表现没有那么敏感。另一方面,病情较重时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出现神志、认知方面的障碍,影响他向家属描述病情,导致照护者对老人缺氧的情况疏于发现。 因此,在居家照护时,一定对于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的健康状况要特别关注。 2、老年人在居家过程中的健康监测重点是什么?什么情况需要就医? 田蓉:老年人脏器功能、免疫力较年轻人都较低,往往都伴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病。有些老年人由于长期居家,还存在疫苗接种不全的情况。因此,老年人是发生重症的高风险人群,是健康监测的重点对象。 居家过程中,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情况,有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重症肺炎的表现。这时需要及时就诊。 感染新冠的高热病人,一般3天内体温可降至正常,若居家3天经对症治疗体温仍大于38.5摄氏度,就需要及时就诊。 有基础病的患者出现了基础疾病急性加重的临床表现,也需要及时就诊。 另外,对于老年人来说,还要关注他的神志和饮食方面的变化,如出现障碍,照护者一定要特别关注,并及时送医。 3、居家时,往往缺乏相应的监测手段,我们要怎么及时识别并避免重症的发生呢? 田蓉:我们可以观察呼吸频率变化和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来识别可能的重症。 呼吸频率加快可以反映发生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加重。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至20次,当发生重症新冠肺炎时,呼吸频率可超过每分钟30次。儿童呼吸频率本身较成人快,对于小于2月龄的婴儿,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60次,2到12月龄婴儿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50次,1至5岁儿童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50次时,提示患儿病情较严重。对于老年人来说,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30次,就需要特别关注。 通过检测经皮血氧饱和度也可以识别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5%至100%,当血氧饱和度不超过93%时提示存在重症。因此,我们建议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心肺疾病的患者,可以在家中备一个指夹式脉氧监测仪。 对于长期缺氧的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因其基础血氧饱和度较正常值低,患者已耐受慢性缺氧状态,不能单独以经皮血氧饱和度≤93%判断病情变化,发生病情加重时需结合患者既往血氧饱和度数值和自身症状体征进行判别。 4、“阳康”后就万事大吉了吗?什么情况提示需要就医检查? 田蓉:我们在门诊确实接诊了一些病人,就诊时新冠抗原或核酸已经转阴了,但咳嗽、胸闷等症状仍不改善,经胸部CT检查发现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了新冠肺炎。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老年人身上,也发生在一些年轻患者身上。 因此,“阳康”后也要重视久咳不愈的情况,如果咳嗽症状长期不见缓解,并影响睡眠作息,就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检查,以防小病变大病。 同时,还有一些患者“阳康”后还有持续低烧的情况,也应到医院就诊进行胸部CT、血常规等检查,看看是否存在新冠肺炎或合并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1225/20/HPF7F70C00388052.html
钟鸣:有人说阳性感染者康复一周后才会产生抗体,这不准确2022-12-25 澎湃新闻
原标题:钟鸣:有人说阳性感染者康复一周后才会产生抗体,这不准确 12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做客上海科普大讲坛,对新冠病毒相关问题科普讲解,并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最近有人说,阳性感染者康复一周之后抗体才会产生,因此很担心这一周的时间里容易二次感染,怎么办?钟鸣直言,这个说法不准确。 钟鸣谈道,感染到第7天开始,就会出现抗体,到第14天开始比较高,21天达到比较高的高峰。另外,抗体上升基本上和抗原下降、核酸下降是反向的,感染者的身体为什么能够清除掉病毒,是因为免疫系统工作,才能够清除病毒,这时候就伴随抗体的产生。换句话说,康复一定有抗体的产生。 “康复一周之后才有抗体,这个说法不准确。”钟鸣说,只是在康复后的一段时间里,抗体浓度还会上升,保护力也会更强,“大家不需要过于担心,你康复之后,身体对这个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不需要太担心二次感染。” 重症一直是公众最担心的情况,如何判断有重症倾向?钟鸣说,比较严重的情况,是病毒侵犯到肺部。人们一直说“新冠肺炎”,现在奥密克戎毒株很多时候不能叫做新冠肺炎,有肺炎的人很少。“什么叫肺炎,肺部有炎症,做CT看到有很多毛玻璃样的渗出。”钟鸣说,奥密克戎大多时候还是跟感冒相类似,攻击上呼吸道系统,如果走到肺部,就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他说,出现重症倾向,最常见的就是呼吸急促、胸闷。专家经常讲居家监测,而要监测的就包括气促、胸闷症状。一般的感冒都是上呼吸道的症状,人不会有胸闷、气急的表现。“想象一下,体力好的时候爬四层楼,会有一种气喘的感觉。当你在平地上不动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这就是病理性的胸闷、气急,这可能意味着(病毒)往肺里走了,可能会是肺炎,这时候症状就比较重,就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钟鸣说。 那么,是不是核酸阳性就代表仍有传染性?钟鸣说,体内能排出活病毒,说明有传染性,但核酸阳性并不代表一定有传染性。研究表明,一般感染后平均7-9天,奥密克戎就不再排活病毒,也就没有传染性。这个时间和抗原阳性的时间比较一致,跟感染者有症状的时间也比较一致。 也就是说,感染后一周左右基本上就没有传染性了,或者说抗原转阴后就没有传染性了。但一周左右的时间,核酸的水平还是很高,这时候测核酸依旧是阳性,而且还要阳性一段时间。 钟鸣强调了接种疫苗的重要性,疫苗能够预先让身体产生针对病毒的抗体,让人对这个疾病具有一定抵御能力,而且接种疫苗后,发展到重症的概率就会低。 数据显示,对于脆弱人群而言,如果一剂疫苗都不打,死亡风险大概是14.7%,接种一剂疫苗之后,死亡风险降到7.16%,如果接种三剂疫苗,死亡风险降到1.5%,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所以,接种疫苗对于老年人、脆弱人群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钟鸣说。 新冠疫情这三年来,钟鸣经常身处重症患者救治第一线,但像他这样几乎天天和新冠病毒打交道的人,从来没有感染过病毒。他认为自己平时他做好了两件事,一是戴口罩,二是勤洗手。 “只要做好两件事就是安全的,第一口罩规范戴,第二洗手,养成一个洗手的习惯和戴好口罩,基本上没有问题,这个习惯要养好。”他强调,这种习惯对当下公众做好个人防护,特别是老年人的防护,依然很重要。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21067735_260616?edtsign=
科普|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十问:谁适合服用?如何服用?2022-12-25 第一财经
原标题:科普|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十问:谁适合服用?如何服用? 随着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感染者数量在激增。当前的疫情防控,已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目标上。在重症高峰到来,提前进行削峰,有助于减少医疗资源挤兑压力。 在抗击新冠重症上,新冠小分子药物的应用是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获批的新冠小分子口服药共有两款,一款是国产药物,即阿兹夫定片。近期以来,阿兹夫定片已在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开售。不过,到底哪些人群适合服用、如何服用,很多人存在盲区,而不合理的用药,也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刘辉国、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胡洋,希望能从临床用药的视角给读者提供一些用药借鉴。 一、感染了新冠后,居家隔离期间,绝大多数成人是否适合服用阿兹夫定片?哪些才是适宜对象?具体有哪些衡量指标? 刘辉国:新冠总体上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但由于奥密克戎病毒传染性非常强,虽然绝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但仍有部分人会发展成肺炎、重症等,尤其在有基础疾病老人群体中,这种情况更不能被低估。当下感染者基数非常大,从绝对数看,发展成肺炎的数量会非常多,进而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的数量也在增加。如何减少重症发生?我个人认为,在疾病早期发展阶段,进行干预是很有必要的,但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很难说有真正的新冠特效药,即对于治疗新冠病毒疗效特别好的药物。目前国内外有些证据证明某类药物可能对抑制新冠病毒复制有一定的作用,这其中也包括了阿兹夫定。 作为处方药,阿兹夫定使用过程中仍要考虑它的安全性、可及性以及前期研究证据,最好是经过医生诊断后再进行使用,同时避免该药被滥用,最好还是在有发展成为重症风险的群体上使用,比如有基础疾病、高龄老人等。该药也强调,越早使用,效果越好,因为早期病毒载量较低,抑制病毒复制效果会更加明显。这段时期,临床上诊断奥密克戎感染相对还是比较容易,如到发热门诊就诊的病人,出现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头痛、以及一些上呼吸道症状时,一般根据相关情况可以考虑是新冠感染,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再做一下抗原检测,当然,抗原检测,在发热头一两天,阳性率并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检测是阴性的,结合临床判定是新冠感染的话,仍可以尽早使用该药进行治疗。 胡洋:通常而言,年轻人感染了新冠后,病程并不会很久。对于那些症状并不严重的年轻群体,服不服用阿兹夫定,可能差别并不大,服用了也许病程会缩短一些,但考虑当下药物有限情况下,更建议高危人群,比如高龄老人、基础疾病的人群使用。从前期开展的临床研究看,该药物用于高危人群新冠治疗上,降低重症率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药物可及下,条件允许的话,高危人群可以提前备一点药物。当然,目前比较矛盾的是,该药属于处方药,在没有确诊的情况开不了处方、拿不到药的,但等到真正感染了,以目前的物流速度,拿到药后可能又错过了最佳服用时间。 二、阿兹夫定片获批新冠适应证是用于治疗普通型COVID-19成年患者。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规定,普通型新冠,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当下医疗资源紧张下,可能无法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胸部CT检测。对于感染了新冠的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的特殊群体(比如肿瘤患者,下同),在无法判断是否有肺炎表现下,能否立即服用阿兹夫定片? 刘辉国:当下感染者基数太大,要求每位病人在初次就诊时就进行胸部CT检查,这并不现实。多数病人肺部会出现影像学改变,往往是发生在感染五天之后,这个时候才会有明显的病毒性肺炎表现,但这个时候再使用阿兹夫定治疗的话,可能就达不到早期干预的效果。 个人建议,使用该药时需要综合这三方面因素而定,一是病人出现明显的发热症状、全身肌肉酸痛、咳嗽咳痰等上呼吸道症状以及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炎症反应等;二是从临床上看,可以判断该病人属于新冠感染;三是为了达到有效使用不是被滥用,尽量用在一些有危险因素的群体上,比如年龄比较大,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疾病群体上,可以在他们有症状时开始使用,而不一定要等到有影像学肺炎表现时才使用。但是,如果没有出现症状的话,不建议提前使用。 胡洋:在当下感染人口基数大的背景下,要求所有人去医院进行胸部CT检测,并不现实。阿兹夫定作为抗病毒药物,早期使用,越有效,中晚期服用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从临床获益的角度看,更建议病人早点使用。因此,对于那些有重症倾向的人群,感染新冠后,到非常严重关口时,如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还是早点服用该药,但具体如何使用,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当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的特殊群体,一旦接触阳性感染者后,在尚未确定是否被感染情况下能否第一时间服用阿兹夫定片进行预防?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大多数人使用的是新冠抗原检测,而抗原检测有可能存在滞后反映感染情况。 刘辉国:即使是高危人群,虽有新冠接触史,但还没有出现一些相关的症状,比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上呼吸道等症状时,不建议使用该药进行预防,因为从国内外一些现成的研究来看,还不能证明早期给药就可以达到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效果。还是回到前面谈及的,有症状的话,包括出现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等,可以尽早给药;没有症状的话,不建议使用该药进行预防。 胡洋:用作预防的话,属于超适应证使用。目前该药尚未体现出有预防效果潜力,因此,还是建议病人在出现症状后再考虑使用。 四、按照说明书,在治疗成人普通型新冠患者上,阿兹夫定片每次用药5mg,每日1次,同时应空腹服用。在服用该药的过程中,一些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的特殊群体能否进行减量服用? 刘辉国:目前规定的阿兹夫定每次用药5mg,是相对安全的剂量,适合绝大多数人,同时也是可以达到效果较好的剂量。如果说,服用的人群不属于特别肥胖,或者不是特别消瘦,且肝肾代谢功能正常的,建议还是继续按照5mg的剂量来服用,不过,毕竟有一些特殊的案例,如极度消瘦,或者年龄特别大,或者肝肾功能很差,个人认为可以稍微减少一些剂量,比如减少到3mg到4mg。一些极度肥胖的人群,比如体重达到八九十公斤、一百公斤的,而5mg的剂量或不一定很够,但应该增加多少,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再进行用药。 胡洋:通常而言,药物说明书推荐的剂量,是经过了严谨的临床验证,在平衡了不良反应以及疗效后而确定的安全剂量。如果没有充分理由,随意改变剂量,是不符合医生用药规范的,也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风险。 五、在服用阿兹夫定后,感染者出现发烧、咽痛、咳嗽等症状时,能否服用相关对症治疗药物?如果可以的话,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的? 刘辉国:服用了阿兹夫定后,并不意味该感染者就不会再出现发烧、头痛、喉痛等症状了,抱有这种想法也是不现实的。在治疗新冠过程中,阿兹夫定只是作为辅助作用,抑制病毒RNA复制。从临床上讲,该药可以缩短病人带毒时间、降低病毒载量,或者缩短症状表现一到两天时间等。一些人在服用该药后,病程还在进展中,依旧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以及一些上呼吸道症状,甚至有些人还会发展成为肺炎,缺氧、呼吸衰竭等情况。个人建议还是按照相关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如根据患者体温情况使用解热镇痛药、可以配合一些中成药使用等;有咳嗽咳痰的话,需要对症止咳化痰。再比如说,如出现胸闷缺氧表现的话,需要前往医院再进行观察,这些并不矛盾。 胡洋:阿兹夫定与其他药物之间是否存在作用,相关的研究还不足,因此,建议还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六、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的特殊群体,在服用阿兹夫定片后,其日常服用的相关慢病药物能否继续服用,是否需要调整剂量? 刘辉国: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了很多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在感染了奥密克戎后,其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甚至还有恶化的,比如说糖尿病人,感冒发烧后,血糖会升得更高;再比如说,高血压的病人在发烧后,血压也会升高。此外,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出现发热时,心脏负担会加重,进而心衰表现也会加重。因此,有严重基础疾病的病人,在服用阿兹夫定时,不建议突然停掉本身的基础疾病药物,而是要继续维持原来基础疾病治疗方案。另外,阿兹夫定与普通的慢性病药物之间的互相干扰程度可能并不大,除非肝功能、肾功能有明显受损的病人,这个时候需要考虑代谢影响,注意药物之间的作用。 胡洋:正如前述所言,阿兹夫定与其他药物之间是否存在作用,目前还不清晰,因此还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七、阿兹夫定片目前的安全性如何?服用该药,是否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刘辉国:阿兹夫定不算是一种全新的药物。用于新冠治疗上,属于老药新用。从它前期在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开展过的临床观察研究来看,用常规剂量的药物来治疗新冠的话,总体上还是比较安全的,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当然,有少数病人会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如腹泻,绝大部分人通过对症处理就可以了。不过,当一个药物使用比较广泛时,临床上的监测还是需要继续进行的。 胡洋:阿兹夫定原本是一个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已有一定的时间,相对还是安全可控的。用于新冠上,属于老药新用。对于那些有高危倾向的人群而言,感染了新冠后,如果不用的话,可能重症发生率会更高。因此,从风险与获益选择看,获益程度可能会更高。 八、广东省药学会2022年12月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病毒治疗临床药学指引(更新版)》显示,阿兹夫定片用于COVID-19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是腹泻等。对于居家隔离期间服用该药的感染者,出现腹泻等消化道反应症状时,应该如何处理?能否使用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进行干预?其他同类核苷类似物曾有胰腺炎的报道,曾有胰腺炎的患者是否一定不能服用阿兹夫定? 刘辉国:前面我们已经谈及,在医生的指导下,符合诊断标准且带有一定高危因素的人群,按规定剂量服用阿兹夫定,总体上还是比较安全的。在服用该药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一些症状,比如消化道症状、肌肉酸痛等,有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并不一定是药物副作用所致,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可以继续使用该药进行治疗的。如果腹泻的程度比较严重时,可以用一点对症止泻的药物来进行对症处理。如果用药后,副作用还是无法缓解的话,就只能选择停药了。 胡洋:理论上讲,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分级分度的,如果是轻度不良反应的话,对症使用一些药物后可以缓解的话,就继续使用。相反,如果特别严重的话,需要考虑停药。新冠病毒本身也会带来腹泻问题,如果排除了新冠关系外,跟阿兹夫定相关性很高的话,需要考虑停药,并同时考虑服用一些止泻的药物。如果有胰腺炎的患者,建议慎重使用该药,除非是感染了新冠后有明显重症倾向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才考虑使用阿兹夫定。 九、居家隔离期间,服用阿兹夫定片后,哪些症状无法改善时,需要及时就医? 刘辉国:正如前面所言,新冠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属于自限性疾病。阿兹夫定只是一种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作为抗病毒药物,它不可能完全抑制病毒复制,只是降低病毒复制的速度,再借助机体正常的免疫机制,最后达到将病毒清除干净目的,但这个过程中,病程可能还在进展中,有些人可能还会加重。因此,不管有没有服用阿兹夫定,需要严密观察病情进展,重点观察的指标有,一是发热情况,一般而言,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热时间控制在3到5天内,属于比较正常现象,但发烧超过5天,甚至一个星期以上,呈现高烧不退,这表明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病毒复制也可能持续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前往医院就医;二是病人出现胸闷、喘气,尤其是稍微活动后就出现心慌、胸闷,喘气比较厉害,甚至包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有条件的话可以再测一下手指的血氧饱和度,如果低于90%,这些都是危险征兆,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医;三是咳嗽、咳痰、喘息的情况在增加,甚至包括出现胸闷等,这也代表病情还在进展中,需要到医院就医;第四是基础疾病加重时,也建议及时就诊,必要时进行住院治疗。 胡洋:首先看发热,如果在服用阿兹夫定以及退烧药基础上,持续高烧,超过38.5度,持续五天以上,需要及时就医;二是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氧饱和度直线下降,下降至90%,需要及时送往医院;三是监测心跳,预防病毒性心肌炎情况出现。发烧和缺氧会加速心跳,但在不发烧的情况下,心律持续超过一百次等时,最好还是到医院检查心肌酶谱情况,确定是否有心肌炎可能性;四是出现神志不清楚,意识错乱等,也需要及时就医。 十、新冠二次感染后,能否再次服用阿兹夫定片进行抗病毒治疗? 刘辉国:目前来讲,我国正处于一个大范围感染状态中,一般而言,感染了某一株病毒后,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体对这个病毒是有免疫力的,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很小。但也考虑到新冠病毒变异株比较多,病毒变异比较快,在同一社区,虽然感染的人群绝大部分是同一种变异株所致,但也不排除仍有混合了其他变异株的,因此有可能会发生二次感染。因此,提倡那些已感染过的人群,还是尽量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果真的出现二次感染的话,个人认为还是可以继续使用阿兹夫定进行治疗。 胡洋:参考第一次服药经验,如果第一次服用效果明显的话,第二次感染后可以再考虑使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21036032_114986?edtsign=
不是越痛病越重 上海重症医学专家科普“阳”了何时需就医2022-12-26 中国新闻网
多地预计疫情高峰即将到来,目前“阳”了的患者症状不一,“刀片嗓”“水泥鼻”……是不是越痛表示症状越重?哪些人需要到医院就医?老年人如何做好感染高峰期的防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25日在上海科普大讲坛上向公众进行了相关科普解答: 问一:越痛就越重? “阳”了之后需不需要去医院?钟鸣说,奥密克戎的毒力已经很弱,大多数人感染后都是轻症,也就是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大家谈论比较多的“吞刀片”。 “就算是‘吞刀片’这种感觉很痛的,它依旧是上呼吸道症状,它不是重型的表现,不是越痛就越重,我们说的重型是它往肺走,有气急、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钟鸣说。 他表示,低风险人群建议居家对症处理(比如体温很高时用退烧药)、好好休息。他解释,因为大多数病毒治疗没有特效药,如果轻症患者到医院去,医院也开不出特效药,患者还是白跑一趟。 他提醒,在居家监测期间要特别留意重点人群是否出现高危症状,比如呼吸困难、气急、胸闷、意识模糊、持续高烧不退等,如果出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就医。 总体上,他介绍,感染新冠病毒后,相关症状如下: 最常见的症状:发热、咳嗽、乏力、味觉和嗅觉丧失; 比较罕见的症状:咽痛、头痛、胸痛、腹泻、皮疹、结膜炎; 病情严重症状:呼吸困难、失语、意识混乱等; 重症危险因素:高龄(60岁及以上)、合并基础疾病。 问二:高风险人群要注意哪些? 钟鸣介绍,首先要判断人群是否属于高风险人群,如果是,要做好监测。一方面,依靠感受,看是否有胸闷气急、原有症状加重等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用仪器监测血氧饱和度。 他表示,几大人群容易转换为重症: 高龄老人,尤其是失能失智人群; 有糖尿病、严重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 肿瘤晚期病人,尤其是需要规律放、化疗的人群; 自身免疫力系统有缺陷的人群; BMI(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大于35,患有肥胖症的人群。 问三:老年人如何防护? 感染高峰期,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如何做好防护?钟鸣提醒,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要备好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这个时候非必要不去医院,因为医院这时候聚集了很多病人,反倒是一个感染的高风险地。 整体上,他叮嘱老年人近期尽量居家,经常开窗通风,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密闭场所,如果出门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另外,要保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增强抵抗力。 问四:早“阳”还是晚“阳”? 是否早“阳”早康复?钟鸣表示,其实无论是这周感染还是两周后感染,被感染者的身体状态(免疫能力)决定了这个过程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早“阳”也是一周康复,晚“阳”也是一周康复,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别。 “至于不同毒株是否有不同症状?去找一个轻(症)的毒株来(感染)怎么样?目前我们没有看到在中国流行的这几个毒株里有毒株不同导致症状明显不同的报道。”钟鸣说。 他表示,这与个体差异有关,同样的毒株,每个人的反应可能都不一样。 他提醒,如果大家都在一个时间段里感染,即使这个病毒的毒力很弱,重症率很低,但由于我们有非常大的人口基数,因此这会导致短时间内产生的重症病人越多,给医疗系统造成的压力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希望这条感染曲线能放缓一点,这样的话,我们更有能力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来应对重症的发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6/c14739-32593599.html
血氧仪断货、涨价还限购 “人手一台”有没有必要?2022-12-26 北京青年报
近日,关于老年人阳了可能存在症状比较隐匿的情况,引发广泛关注。据介绍,由于老年病人对缺氧反应迟钝,甚至完全感觉不到胸闷、呼吸困难等,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沉默性缺氧”。如果缺氧短时间内不能得到纠正,病人很容易进展到危重症肺炎。有医生建议,脆弱人群应尽早在发病初期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并准备指夹血氧仪进行重症监测。 相关提醒在引发家有老人的儿女们重视的同时,不少怀着“图个心安,多份保障”的人开始着手在网上购置家用版的监测仪,一时间血氧仪和制氧机出现脱销情况。这类家用产品是否人人都需要,有没有作用? 现象 血氧仪断货、涨价还限购 继退烧止咳类药物、N95口罩等需求暴涨后,血氧仪也出现抢购潮。据报道,有经销商在社交平台上兜售血氧仪;各大电商平台上,部分血氧仪出现断货现象。数据显示,近一个月内血氧仪搜索指数日均值为8956,环比增长47%,同比增长223802% 。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某电商平台上,血氧仪不仅缺货,价格也已翻了数倍。有一款手指夹式家用血氧仪,月销量达到了10万台以上,这家店铺购买页面显示,该产品共有10款可选,但目前充电款、升级款、彩屏款、卓越款等9款血氧仪均显示缺货,只剩下118元的基础款血氧仪能够选择,但不少买家表示,这家店基础款血氧仪的价格在半个月前还是五六十元,如今已经翻倍了。也有买家表示,自己39元下的单,但涨价后商家却不给发货,自己投诉后才发货。 另一家月销量超20万的店铺,还实行一个账号限购一台的措施,6款产品中有4款显示缺货,其他2款虽然可以下单,但却是预售,需要等15天才能发货。据一位买家介绍,她“双11”时入手的价格还是70多元,现在却需要339元,直接翻了三四倍。 追访 网上预订需等2至15天不等 北青报记者发现,目前,在各大电商平台和线下药店,血氧仪基本上已销售一空,具体什么时候能够有现货,暂时还无法保证。血氧仪在线下药店基本处于销售一空的状态,对于什么时候能够有货,药店的销售人员均表示“说不准”。 北京通州一家药店的销售人员表示,店里的血氧仪之前就已经卖光了,一直没有补上货,现在店里可以接受预订,199元一个,至于最后能不能预订上、能预订上多少,这些都不敢保证。 另一家药店的销售人员则表示,店里的血氧仪也已经销售一空,还时不时有顾客来询问血氧仪的情况,现在公司正在积极给各个店配货,但店里多久能配上、能配上多少,这些都说不准,只能等。 随后,北青报记者又搜索各大电商平台发现,大多数血氧仪产品出现缺货现象,部分型号则处于预售状态,发货时间在2至15天不等,或不显示预售时间而直接提示受物流影响发货有延迟。 此外,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制氧机也已经出现缺货情况。某电商平台上,一台家用制氧机的价格在2000元至7000元之间。在随机咨询的三家旗舰店中,均出现缺货的情况。 观点 血氧饱和度是波动指标 相关仪器非居家必备 血氧数值不是医疗诊断绝对性指标 家用版血氧仪和制氧机能有多大作用?“人手一台”有没有必要? 北京急救中心主治医师李坚韧告诉北青报记者,血氧仪又叫脉氧仪,除了能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以外,还显示脉搏。电商平台常见的指夹式脉氧仪的作用原理很简单,通过红外光技术扫描肢端的血管,用血红蛋白的反射来显示指标。从价格上来看,家用版脉氧仪便宜的几十块钱,而最简单的小型医用版也得几千块。 不过,家用与医用的脉氧仪在精确度和使用要求上并不一样。李坚韧说,脉氧仪最大的优势是比大型综合性的监护仪便携,小型医用版脉氧仪在急救和转运的过程中使用比较多,但重症病人一般还是会选择综合性的监护仪,“因为我们监测的指标除了血氧、脉搏,还有呼吸、体温和无创的血压监测。血氧数值并不能反映所有的问题,也不是绝对性的指标。” 他介绍,血氧饱和度本身就是一个波动的指标,数值的变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季节、指端是否破损、个人活动和身体基础情况等。 家用血氧仪监测只起参考作用 李坚韧建议,如果家里没有血氧监测仪,可以观察老人的神志,因为意识情况能够反映脑部供血的情况。若出现身体出大汗、肢端发冷,还要配合血压和体温是否正常来综合判断。 另外需要注意,监测监护类产品与体温计、电子血压表不一样,即使上市的时候符合定检要求,但随着使用次数增多也会有一些问题。医院用的医疗设备都要定期送检,做强检校正,以保证它是有效的。 李坚韧指出,家用脉氧仪只是起到一个参考值的作用,并不能作为一个诊断的标准,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指标来确定是否真的有缺氧情况。 家用制氧机浓度 难达医用标准 对于出现血氧饱和度过低的情况,能不能用家用制氧机进行处理的问题,李坚韧介绍,如果患者既往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同时血氧下降或者脉搏加快,此时就需要紧急处理了,采取的措施中就包括吸氧。但从医疗上一般不会使用制氧机吸氧,因为家用制氧机制氧原理包括化学反应制氧、分子筛等,化学原理就是通过加药片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分子筛就是把大气中的氧气通过分子筛筛出来,但是这些方法产生的氧气浓度很难保障。医用都是用氧气瓶来保证吸入氧气的量和浓度。 也许家用制氧机比较方便,但是浓度没法测定也不好掌握,同时浓度能保持多久也是问题。 他介绍,从医学上来讲,每分钟2升至3升是一个低流量吸氧,3升至5升是中等流量,5升以上的就是高流量吸氧。“需要高流量吸氧才能维持到90%,就说明呼吸系统出问题了,从吸氧的标准来讲,就需要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储氧面罩吸氧甚至无创呼吸机或者有创呼吸机去支持了。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无法在家操作实现。” 一般健康家庭无需配置制氧机 在李坚韧看来,很多人买这些设备应急只是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即使医务人员到现场,也需要先询问基本症状,并结合既往史和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性判断。如果只是设备上显示血氧饱和度85%,但意识清晰、活动正常,没有不适,此时便不需要采取过多处理措施,因为血氧饱和度不是一个绝对性的指标。 对于什么人群需要制氧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制氧机主要是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使用,一般健康家庭无需在家中配置制氧机。 李侗曾认为,如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或其他低血氧症状,应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不宜在家中自己使用制氧机吸氧,吸氧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都容易导致氧中毒,造成危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1iBGlsqUa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