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1207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2-12-07
中心纪委书记邓丹宇慰问下沉包联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 6 先Science后Cell,少吃延长寿命的机制找到了,减少衰老过程相关蛋白... 8 Science:由于未考虑交配模式,人类性状之间的基因关联被夸大了... 9 Y染色体正在逐渐消失!没有了Y染色体,谁来决定性别?... 11 专家建议:对新冠患者分层救治 一般患者可在家观察治疗... 13 广州疾控专家:老年人不必怀疑新冠疫苗效果、不必担心不良反应... 14 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北京疾控发布8条健康提示... 14 坚持普惠多元、方便可及,上海出台条例——推进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发展... 15 法国单日新增确诊再破10万 官方考虑是否恢复强制戴口罩... 21 国家医保局: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现场谈判延期... 22 热点追踪
截至12月6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2022-12-07 卫生应急办公室
12月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40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8例(广东18例,北京14例,上海9例,辽宁7例,浙江5例,天津1例,江苏1例,福建1例,四川1例,陕西1例),含8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浙江4例,广东3例,辽宁1例);本土病例4351例(广东1719例,北京1170例,四川214例,重庆184例,福建154例,河南154例,黑龙江118例,浙江94例,海南85例,贵州80例,内蒙古77例,辽宁51例,云南43例,陕西42例,江苏40例,山东31例,上海24例,湖北18例,山西17例,湖南14例,新疆6例,安徽5例,青海5例,河北2例,西藏2例,吉林1例,广西1例),含67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433例,重庆56例,黑龙江55例,北京36例,浙江36例,福建22例,四川16例,山西7例,青海5例,山东3例,河南2例,辽宁1例,安徽1例,广西1例,云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93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8例,本土病例3867例(广东1354例,北京692例,河南482例,重庆283例,山西168例,四川165例,内蒙古115例,辽宁76例,山东76例,黑龙江64例,云南57例,浙江44例,江苏39例,河北37例,甘肃32例,贵州30例,福建28例,陕西23例,新疆21例,湖南14例,上海12例,湖北12例,吉林11例,天津10例,安徽9例,青海6例,江西3例,海南3例,广西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71217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89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794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359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月6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2955例(其中重症病例12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01748例,累计死亡病例523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49938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4464177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831208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0912例,其中境外输入148例,本土20764例(重庆3581例,广东3200例,北京2804例,山西1386例,黑龙江1068例,陕西1027例,四川786例,贵州483例,山东468例,上海454例,福建448例,湖北431例,天津411例,云南411例,江苏400例,新疆400例,广西317例,宁夏247例,辽宁240例,安徽240例,青海239例,内蒙古235例,湖南234例,浙江229例,吉林222例,河南216例,海南168例,河北152例,甘肃147例,江西78例,西藏32例,兵团10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4742例,其中境外输入186例,本土34556例(广东9421例,重庆8221例,北京2413例,山西2293例,河南1463例,新疆1194例,四川1056例,辽宁992例,山东912例,吉林811例,甘肃791例,天津601例,青海570例,江苏425例,湖北420例,河北400例,宁夏368例,内蒙古312例,陕西291例,黑龙江281例,广西263例,安徽252例,湖南197例,云南169例,上海115例,江西98例,贵州88例,浙江57例,福建44例,海南20例,西藏17例,兵团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683例(境外输入8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56627例(境外输入1737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862813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66509例(出院100900例,死亡10842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27例(出院791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8395477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522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4539bf7f32a74272a3d3bfe565e79a9b.shtml
高层动向
专家解答: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如何?怎样救治?2022-12-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当前全国病例来看,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从近期一线救治情况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重症率高吗?感染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高龄老人、基础病患者等,当前如何救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呼吸危重症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作出专业解答。 问:从近期一线救治情况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重症率高吗? 答:随着病毒变异,以及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奥密克戎导致的住院率、重症率、病死率都在大幅降低。从当前全国病例来看,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嗓子不舒服、咳嗽等。无症状和轻型大约占了90%以上,普通型(出现肺炎症状)已经不多,重症(需要高流量氧疗或接受无创、有创通气)的比例更小。 这与武汉保卫战期间新冠病毒原始株导致的症状有很大不同。当时,重症患者较多,一些青壮年患者的双肺也会呈白色,出现急性呼吸衰竭。但本轮疫情期间,从北京的定点医院救治情况看,真正因新冠肺炎导致要插管上呼吸机的患者只有少数几例。 问:感染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高龄老人、基础病患者等,当前如何救治? 答:高龄老人,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正在进行放化疗的肿瘤患者,妊娠晚期孕妇等,免疫力较低,可归纳为脆弱群体。从目前救治情况看,他们感染新冠病毒后住进定点医院,大多数是因为原发疾病,但又因核酸阳性无法住进普通医院。这类患者的新冠肺炎症状不明显,治疗通常没有太大区别。 对于CT影像等临床表现为典型新冠肺炎的少数患者,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救治。 在北京的定点医院,对于部分有基础病的高龄患者,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经过治疗,如果患者的核酸检测已经转阴,也将逐步从定点医院分流到其他医院。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1207/07/HNVGTQVG0038804U.html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2022-12-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互联网中医院、中医云诊间、智慧中药房……近年来,信息化支撑中医药为群众带来便捷医疗服务,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眼下,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为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广阔空间。 规划提出,鼓励各地开展智慧中医医院建设;鼓励各地研发应用中医电子病历、名老中医传承信息系统、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中医药特色系统,推广智慧中药房等服务模式;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推动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 规划明确,支持20家左右三级中医医院开展智慧医院建设;扩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覆盖范围,优化升级辨证论治、知识库、远程教育和治未病等核心功能;支持10家左右中医医共体开展远程医疗中心或共享中药房建设,实现中医医共体内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中药制剂共享、中药同质化服务等。 规划还部署了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加强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和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四个方面的任务,提出多项具体措施。根据规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中医药管理体制相适应、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与医疗健康融合协同的中医药信息化体系,数字便民惠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7/c14739-32581955.html
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2022-12-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用好科技力量,改造“硬设施”,也完善“软服务”,可以更细致、更高效地呵护老年人生活 推动适老化改造,不仅体现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更能未雨绸缪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对释放消费新需求、培育经济新动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床边、卫生间安装防滑扶手,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独立起床、如厕;小区楼门牌用钢琴、提琴等图案区分,照顾对数字不敏感但能记住图形的老年人;为老年人较多的居民楼加装电梯、完善坡道……如今,居家适老化改造在越来越多社区推广开来,以贴心的设计和服务,托举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美满生活,不仅是“小家”的愿景,更是“大家”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专门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推动老有所养不断取得新成效。具体到居家养老层面,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引导各地就相关工作展开探索。改善居家生活照护条件,增强居家生活设施设备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这些适老化“小改造”正在帮助老年人实现“大幸福”。 做好居家适老化改造,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各不相同,改造要立足实际、问需于老。最近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天津市河西区有位意外摔伤的老人,急需对房间进行适老化改造。该区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其家属多次沟通了解需求,带上可能需要的所有材料上门安装调试,赶在老人康复出院前顺利完成改造。从收集需求到安装改造再到调查反馈,居家适老化改造每一步都要基于老年人具体生活需求,同时根据高龄慢病、生活困难等特殊需求及时调整,确保改造能实实在在惠及老年人。 做好居家适老化改造,是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科技的作用,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让智慧社会的发展兼顾老年人需求、惠及老年人生活。比如,针对一些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记忆力下降的情况,能不能开发智能提醒设备,提醒老年人留意食材保质期、用电用气安全等日常生活事项?针对留守老人、独居老人,有没有适合的远程监测系统,帮助子女及时掌握长辈健康状况?用好科技力量,改造“硬设施”,也完善“软服务”,可以更细致、更高效地呵护老年人生活,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老龄化社会正加速到来。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与老龄化趋势及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相比,我国当前的适老化改造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普及率不高、规范标准缺乏等问题,亟须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有的地区把居家适老化改造纳入惠民实事来推进,有的地区探索出“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家庭自付一点”的资金分担机制。这些都是有益尝试,值得鼓励和支持。推动适老化改造,不仅体现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更能未雨绸缪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对释放消费新需求、培育经济新动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适应老年人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积极推进老龄事业、产业与时俱进,细化推进包括居家在内的各领域适老化改造,我们定能更好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7/c14739-32581952.html
疾控动态
中心纪委书记邓丹宇慰问下沉包联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2022-12-05 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按照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相关文件精神,近日,中心纪委书记邓丹宇一行前往内蒙古综合疾控中心包联社区-玉泉区六中社区疾控小区、流研所小区、防护所小区三个小区,慰问下沉包联疫情防控的党员干部职工。 在小区卡点,邓丹宇书记详细询问了包联干部在值班值守、生活保障、物资调配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主动了解了包联干部的实际需求并送去了棉服、棉鞋等物资。同时,他强调,要继续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从大局、听从指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自觉担当起疫情防控的重要责任,充分展现疾控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以积极的行动和必胜的决心,助力打赢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攻坚战。 摘引网址:http://www.nmgcdc.org.cn/xxgk/dtyw/gzdt/202212/t20221205_410716.html
科研动向
臂长决定有丝分裂染色体宽度2022-12-07 科技日报
在每个生物体中,较长的染色体臂总是较宽。 科技日报北京12月6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有丝分裂染色体中DNA压缩的大小和程度因生物而异。这是如何调控的,即什么因素控制着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形成和尺寸,仍是一个谜。由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和日本癌症研究基金会科学家组成的联合团队正在着手破解这一谜团。现阶段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报告》杂志上。 在有丝分裂期间,DNA显著压缩以形成染色体,一种名为凝聚素的大型蛋白质环复合体在压缩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结合在DNA上的特定位置,并通过形成环来压缩DNA。凝聚素对DNA压缩至关重要,DNA压缩与染色体尺寸密切相关,越厚的染色体越紧凑。研究人员发现凝聚素结合位点的模式是物种特异性的。但凝聚素和染色质接触在决定染色体尺寸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探索了凝聚素和染色质接触的各个方面。他们使用Hi-C和超分辨率显微镜分别分析了芽殖酵母和裂殖酵母中有丝分裂染色质接触与染色体臂长的相关性。确凿证据表明,在有丝分裂中,染色质接触之间的距离与臂长成正比。因此,较短的臂具有短距离接触,较长的臂具有远距离接触。这是具有物种特异性的。 染色质接触的距离越长,染色质环越大,这两者都是染色体臂更宽的指标。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在一个物种中,较长的染色体臂总是较宽。 研究人员解释说:“我们意外地发现,在整个真核生物物种中,较长的染色体臂总是较粗,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如何形成有丝分裂染色体。” 这项研究首次确定染色体臂长决定有丝分裂染色体宽度,提供了对有丝分裂染色体结构的独特见解,挑战了目前关于有丝分裂染色体形成的观点。这一发现还将开启一种新的方法,通过控制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结构,避免染色体错配,而染色体错配可能是癌细胞或唐氏综合症等出生缺陷形成的原因。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噬菌体消毒剂部署“十亿小兵”抗菌2022-12-0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2月6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能抗细菌污染和感染的强大新武器。他们开发出一种方法,可诱使噬菌体(吃细菌的无害病毒)连接在一起,形成微小的珠子,每个珠子直径约20微米,装载了数百万个噬菌体。含有这些珠子的新型喷雾超级消毒剂可安全地应用于食品和其他材料,消灭大肠杆菌等有害病原体。 研究人员5日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论文称,这种消毒剂对于食品是安全的和高效的。 研究人员表示,当在食物上喷洒这种抗菌喷雾时,数十亿名“迷你士兵”聚集起来保护食物免受细菌污染。它们就像微小的乐高积木一样连接在一起,这种有组织的结构使它们更耐用,更容易包装、储存和使用。 当噬菌体接触目标细菌时,它们会繁殖,在发挥作用时爆炸性地增加它们的抗菌力。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产生一种动态和持续的反应,甚至比抗生素更强大。其他抗菌产品则没有噬菌体消毒剂这种特性。 在农业和食品生产中使用噬菌体的另一个主要优势是,它们的目标非常明确,能在不杀死有益细菌的情况下,清除有害细菌,从而提高食品的品质。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新型噬菌体喷雾剂具有很大的商业应用潜力,特别是噬菌体已经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可用于食品中。研究论文表明,这种喷雾材料可以消除生菜和肉类中的大肠杆菌0157,这两种物质通常是疾病暴发的来源。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能很容易地扩展到其他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如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噬菌体喷雾还可用于食品加工、包装和清洁,甚至可用作灌溉水和设备的处理,从源头阻止污染。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2/07
“智能药丸”可吞服并监测肠道2022-12-07 科技日报
自供电的可吞服传感器系统,能随时间监测小肠中的代谢物。 科技日报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无电池、药丸状可吞服生物传感系统,旨在对肠道环境进行持续监测。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该技术有望开启人们对肠道代谢物组成的新认识,这对人类的整体健康有重大影响。 这种可吞服的生物燃料驱动传感器就像“智能药丸”,有助于进入小肠,监测葡萄糖水平并产生连续的测量值,这些数据是跟踪整体胃肠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营养、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预防肥胖等的主要因素。 在实验中,智能药丸在吞服后14小时内持续监测猪小肠中的葡萄糖水平,每5秒测量一次,持续2—5个小时。目前的智能药丸长2.6厘米,直径0.9厘米。研究人员还计划将其变得更小,以便人类能容易吞咽。 目前,对胃和肠道内的液体采样的方法是进行内窥镜检查,由医生将一根导管插入患者喉咙并进入胃肠道。新技术将超低功耗电路和无线技术与葡萄糖动力燃料电池、尖端电化学传感相结合,使科学家能更好地了解小肠环境的变化在健康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与旧方法相,比,智能药丸中的生物传感器可获得连续的数据读数。团队将传感器集成到一个电路中,进行能量收集、生物传感和无线遥测。智能药丸是一个平台,还可用于开发研究小肠微生物组的新方法。 智能药丸或带来更简单、更便宜的小肠监测方法,节省大量成本,而且其不使用电池,供电的无毒燃料系统靠肠道中的葡萄糖运行。这种葡萄糖生物燃料电池可在运行期间获取电力,同时测量不断变化的葡萄糖浓度。 到目前为止,小肠数据记录只在猪身上进行过,猪的胃肠道大小与人类相似。在这些实验中取得了有希望的结果后,研究人员计划增加药丸中可用的传感器数量,以监测肠道中更多化学参数。他们还计划进一步小型化传感器和电子电路,以匹配目前智能药丸市场上的产品。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2/
先Science后Cell,少吃延长寿命的机制找到了,减少衰老过程相关蛋白2022-12-06 医诺维
衰老,是一个复杂、多阶段、渐进的过程,发生在生命的整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体的器官、肌肉会逐渐衰老,一些疾病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近几年来,禁食成了科学界的新宠,包括限时禁食、限制热量饮食等。禁食已被证明可以减肥和延长动物寿命,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禁食有许多健康益处,改善代谢健康,预防或延缓年龄增长带来的疾病,甚至可以减缓肿瘤的生长。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 Vishwa Deep Dixit 教授等人在 Cell 子刊" Immunity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The matricellular protein SPARC induces inflammatory interferon-response in macrophages during ag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少吃延长寿命的机制,适度限制热量摄入会减少衰老过程相关蛋白 SPARC 的产生,从而抑制有害炎症,改善新陈代谢,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延长健康寿命。 在长寿研究中,限制热量一直是热门。减少热量摄入已被证明可以延长多种动物的寿命,包括果蝇、线虫、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 美国耶鲁大学的 Vishwa Deep Dixit 教授在国际顶尖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Caloric restriction in humans reveals immunometabolic regulators of health spa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对人类实验表明,热量限制可以改善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有助于提高人类的健康和寿命,研究还确定了一种可用于延长人类健康的关键蛋白质PLA2G7。(阅读详情)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这项为期两年的临床试验“减少能量摄入的长期影响综合评估”(CALERIE),这是一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临床试验的数据,是第一个对健康人类热量限制的随机对照研究。 在实验中,一些参与者在两年内每天减少14%的卡路里摄入量,而其他人则照常进食,研究人员分析了未来两年限制卡路里摄入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在实验的一年和两年后,研究人员分析了参与者脂肪组织的基因变化,以确定限制热量摄入产生积极影响并可能成为治疗目标的分子。 分析发现,那些摄入较少卡路里的人的脂肪组织中SPARC的蛋白质的含量显著降低,SPARC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肥胖会增加SPARC含量,与肥胖、糖尿病和炎症有关。 众所周知,炎症在年龄相关的衰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像热量限制这样的长寿干预是否通过SPARC控制炎症和免疫反应。 为了深入研究SPARC对炎症的作用,研究人员分析了SPARC对小鼠免疫细胞和小鼠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SPARC通过转录因子IRF3/7诱导干扰素刺激的基因表达,将抗炎巨噬细胞转化为促炎表型。 此外,降低小鼠脂肪细胞产生的SPARC,可减少炎症,改善新陈代谢,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延长其健康寿命。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该研究,我们对SPARC如何通过作用于巨噬细胞影响炎症和健康有了更好的理解,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预防与年龄相关的衰退。而且在不改变卡路里摄入量的情况下诱导限制卡路里的健康益处,它有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靶点。 总的来说,研究表明,限制热量摄入会减少衰老过程相关蛋白 SPARC 的产生,SPARC是炎症和干扰素反应的免疫代谢检查点,可用于延缓与年龄相关的代谢和功能衰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bf3e50845f1.html
Science:由于未考虑交配模式,人类性状之间的基因关联被夸大了2022-12-06 生物世界
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中估计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性的方法,已成为研究人类复杂性状遗传学和常见疾病遗传结构,以及揭示疾病之间关联的基本统计工具。 通常,对人类复杂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假设交配是随机的(随机交配),即在一个有性繁殖的生物群体中,一个雌性(或雄性)个体与任一一个相反性别的个体交配的概率相等。也就是说,任何一对雌雄结合都是随机的,不受选型交配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结构而结成伴侣。因此,在之前的研究中,一些被归因于共享基因的遗传相关性可能代表了错误的统计假设。 近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Cross-trait assortative mating is widespread and inflates genetic correlation estimates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显示,遗传相关性评估的实质性变化可以通过交叉表型相关性来解释。目前评估性状之间遗传联系的方法未能考虑到交配模式。因此,许多关于性状和疾病共享遗传信号强度的研究结果可能被夸大了。 近年来,通过使用基因组测序技术,科学家们试图了解性状与疾病风险之间的遗传联系,并希望共享遗传学发现以为解决疾病提供线索。然而,这些分析结果值得警惕,因为许多表型相似程度有限的性状,也会显示出一定的遗传相关性。例如,对体重指数(BMI)和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基因重叠估计很可能反映了由“交叉性状选型交配”引起的种群结构,即配偶在不同性状之间表现出交叉相关性的现象。因此,研究团队对过度依赖遗传相关性评估提出了警告:这种估计受到了非生物因素的干扰,并且比以前认识到的要严重得多。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引入了被忽视的潜在偏见来源:交叉性状选型交配(xAM),他们首先使用了来自英国和丹麦超过15万参与者的两个大型人口样本系统评估了 xAM 对遗传相关性估计的影响,并在先前广泛的研究表型中编制大量交叉相关性图集。研究人员观察到,xAM 会影响许多表型,并且表型交叉相关性估计与遗传相关性估计密切相关。这些表型交叉相关性可以解释相同性状对基于经验标记的预期遗传相关性的很大一部分。 接下来,研究团队使用真实的基因型数据运行了一系列前向时间模拟,以研究 xAM 对测量多种遗传相关性的影响,并证实 xAM 在广泛的模拟参数中可以引起实质性的相关性得分。 值得注意的是,由 xAM 引起的相关性得分增加并不代表偏倚,因为表型的可遗传成分之间的群体水平相关性确实会在 xAM 下增加。然而,研究人员展示,遗传相关性估计在 xAM 下会被错误指定,从而产生了有偏见的估计值;甚至在具有不相关遗传效应的性状中也会产生看似重要的评估。 研究人员还检查了对精神疾病的遗传相关性评估,这在精神病学领域已经引发了争论,因为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了看似几乎没有相似之处的疾病之间存在遗传联系。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精神分裂症。他们发现,许多不相关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可以合理地归因于 xAM 和不完善的诊断实践。此外,分析结果还显示,一些性状对之间有着更强的联系,例如焦虑症和重度抑郁症。这表明确实存在一些共同的生物学特征。 最后,研究人员使用交叉性状偶数/奇数染色体多基因评分相关性在遗传水平上为 xAM 的历史提供了证据。 总之,这些分析结果表明,以前的研究报告可能高估了许多表型之间的真实遗传关联。由于这些估计值被用于预测疾病风险、为潜在疗法收集线索、为诊断实践提供信息,以及形成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的争论。因此,值得对遗传相关性估计值进行更多审查。然而,一些学者过于强调遗传相关性的估计值,他们认为基因是不可改变的,所以混杂因素可以被忽略。 论文第一作者、博士后研究员 Richard Border 表示,如果只看一组人的两个特征,你不能得出结论说它们存在的原因是相同的;但有一种假设是,如果能追踪到基因,那么你可能会知道因果联系;但即使那里有一个真正的信号,而这项研究结果仍表明,我们高估了这种共享的程度。 论文通讯作者、Noah Zaitlen 教授表示,交叉性状选型交配影响了我们所有的基因组。在整个基因组中,从母亲那里继承的DNA和从父亲那里继承的DNA之间产生了有趣的相关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4fee50831c0.html
Y染色体正在逐渐消失!没有了Y染色体,谁来决定性别?2022-12-06 生物探索
一路走,一路丢基因的Y染色体,缘于对X染色体的“委曲求全” 1600多万年前,X和Y染色体拥有共同的来源,各自拥有1669个基因,而现在Y染色体只剩45个有效基因、60万个碱基对,其长度仅为X染色体的1/3。美国遗传学家、诺贝尔奖得主Hermann Muller在1914年指出,性染色体均来自常染色体,Y染色体上几乎所有的基因都可以在X染色体上找到等位基因。X和Y染色体共同决定了人类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性别。那么是什么导致Y染色体不断缩短呢? 01Y染色体的出现,源于自然选择下的基因突变 在3亿年前,Y染色体和X染色体含有相同的基因、尺寸和形状。二者在遗传过程中都正常地进行着DNA的复制、染色体的联会及同源基因的重组互换。直到某一天,在其中一条原始性染色体上的SOX3基因突变成了Sry基因。Sry基因是现代Y染色体上决定男性性别的关键基因,一旦缺失,睾丸便不会发育。 一个Sry基因突变怎么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因为在突变发生的同时,伴随着染色体倒位。X染色体上的SOX3基因在底部,本该在Y染色体对应位置上的Sry基因却跑到了Y染色体顶部。这种倒位行为导致Y染色体上基因的位置发生重新排列。Y染色体意图通过“删除错误”恢复“秩序”。X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具有等位基因,起到了“备份”作用。Y染色体倒位后基因位置变化,删除的基因缺乏备份,不可弥补。没有备份的情况下,Y染色体无法恢复,越来越短,如今仅剩下X染色体的三分之一长度。 其实,Y染色体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无性生殖由于不具有染色体的重组现象, 发生有益突变的个体的后代无法通过重组将各自的有益突变结合到同一个体的基因组中, 单个个体能够获得不同的有益突变的几率非常小。相比之下, 有性生殖则能很快地将不同的有益突变重组到同一个基因组, 产生对环境更为适应的个体。 02“变心”的Y染色体与X染色体“一决雌雄” 基因突变阻止了原本相同大小的X和Y染色体间的大量交换。缺乏“沟通”的它们开始分道扬镳,各自产生更多突变,因失去交换而产生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X和Y染色体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性别特征基因。Y染色体上对雄性有利的基因对雌性却常有坏处;反之X染色体上对雌性有利的基因总是打压雄性特征。一旦它们“打起来”,就会影响人体性征。例如,X染色体上的DAX基因遇上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时,如果是1v1,Sry占上风,男性性征正常;但当X染色体上出现两份DAX基因时,Sry无力还手,XY男性表现的会更像女性。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当XX和XY相遇时,3/4的X战斗力远超1/4的Y。和而不同的大背景下,Y染色体受到X染色体的“选择与攻击”,最后Y染色体删除了“不被接纳”的片段,变得越来越短。当X染色体拒绝修复Y的创伤时,Y染色体开始顽强自保,在自己仅有的领地构建“镜像世界”,形成大量回文结构,备份已有的遗传信息。当自己的某个基因不幸突变时,通过将自己弯起来,进行重组互换,修复突变。缺兄少弟的Y染色体逐渐“猥琐发育”,变得功能专一,更专注于雄性发育。 Y染色体的“萎靡不振”让生物学家们担心其会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消失。研究Y染色体的权威专家David C. Page甚至在他的茶杯上亲自写下“拯救男性”。2015年10月24日,在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来自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分子科学研究所的Jennifer Graves教授表示,Y染色体可能会在450万年后彻底消失。这一观点的依据是Y染色体每百万年减少10个基因,以此类推,不需要500万年,Y染色体就不复存在。研究发现当Y染色体上Sry基因也缺失的时候,决定男性特征的睾丸就不会再发育。除了Sry基因外,Y染色体上其他基因的缺失,也会引起整个哺乳动物群体的生长发育失调。 与人类同纲的哺乳动物,已出现Y染色体消失 啮齿动物与人类同属于哺乳动物,且有不少种类已经彻底丢失了Y染色体,从而也就丢失了位于Y染色体上,对性别分化来说十分重要的Sry基因,比如鼠科的裔鼠属(Tokudaia)和仓鼠科的鼹形田鼠属(Ellobius)。在奄美刺鼠中,Sry基因完全缺失,但仍然分雌雄。这意味着睾丸分化可以在没有Sry基因的情况下进行,然而,经过30多年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仍未能揭示新的性别基因的身份。 来自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研究团队揭示了一种独立于Y染色体的新的性别决定机制。研究人员在奄美刺鼠中发现了一段仅存在于雄性个体中的DNA重复序列,该重复序列位于3号染色体Sox9基因序列的上游,能在缺少Sry基因的情况下促进Sox9基因的表达,诱导睪丸形成[1]。这一结果表明奄美刺鼠的性别决定机制已经转移到常染色体,这也是哺乳动物常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的首个例子。 研究小组收集了三只雄性和三只雌性的奄美刺鼠的组织样本,为每只个体生成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数据分析以提取特定于某一性别的单核苷酸多型性(SNP)和复制数变异(CNV)。结果发现: 01雄性3号染色体上有性别特异性基因 雄性奄美刺鼠3号染色体短臂Sox9上游基因序列tosEnh14存在性别特异性,三名雄性的基因组中都存在这种复制,但三名雌性的基因组中都没有这种复制,表明这是雄性基因组中特有的一个等位基因。 02tosEnh14发挥Sox9增强子功能 Hi-C分析发现tosEnh14具有与Sox9基因发生染色质相互作用的潜力。进一步研究发现,该重复序列的作用类似于小鼠中的Sox9增强子Enh14。 03tosEnh14调节胚胎性腺中的Sox9表达 使用基因编辑小鼠进行tosEnh14功能验证试验发现:转tosEnh14基因雌性小鼠胚胎显示出诱导睾丸形成的基因表达,雄性小鼠胚胎睾丸中显示出强大的β-Gal活性,这表明tosEnh14确实可以调节胚胎性腺中Sox9的表达。 通过对缺乏Y染色体的奄美刺鼠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性别调控机制。在3号染色体上观察到一段仅存在于雄性个体中的DNA重复序列,并证实它发挥着类似Sox9 增强子Enh14的功能。在Sry缺失的情况下,这一重复序列会上调Sox9,并成为了奄美刺鼠新的性别决定因子。 奄美刺鼠的性别决定机制已经转移到常染色体——3号染色体上,这是哺乳动物常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的第一个发现。那么,人类Y染色体消失的那天,是否也会进化出常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机制,挽救人类于灭绝的边缘?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要撬动杠杆,向天再借500万年了!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b9ce5083622.html
舆情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2022-12-06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年12月5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4454.8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jzqk/202212/a33e0770d251402ca15c361e5a37943c.
专家建议:对新冠患者分层救治 一般患者可在家观察治疗2022-12-06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建议,对新冠患者实行分层救治,一般患者可在家观察治疗,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高风险人群。 专家建议:对新冠患者分层救治 一般患者可在家观察治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在家里比如说出现发热、咳嗽等等这些表现,用点解热镇痛药、物理降温或者是在医生指导下吃一些中药,一些抗病毒药等等这些。但是我们也强调不要滥用药,多种药混在一起吃,因为各种药物也有副作用的风险,相互作用也可能增加一些药物不良反应。 专家建议,如果出现发烧、头痛、喉咙痛、干咳等症状,怀疑是新冠病毒感染,可以自己在家里做抗原检测。 专家建议:对新冠患者分层救治 一般患者可在家观察治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做抗原检测,如果阳性以后可以上传报备,出现发热以后不用恐慌,就像感冒一样平常心对待它,同时要密切监测自己的各种表现,包括测体温,看有没有呼吸困难、气短;基础病要特别关注,比如说本来有高血压,用抗高血压药控制不住的,及时报备及时到医院就诊;糖尿病、冠心病病人出现基础病加重,一定要跟社区医生电话沟通,必要时候到医院去进行诊疗和救治。一般来讲有发热的表现,还是先到发热门诊,但是如果基础病很重,极重危症非常危急的时候,直接到急诊去看病也是可以的。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HNU8EHKJ0001899O.html
广州疾控专家:老年人不必怀疑新冠疫苗效果、不必担心不良反应2022-12-07 中国新闻网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流行病学主任医师王鸣6日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球已有很多数据表明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是有效的,对此不必怀疑,也不必过于担心不良反应。 根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12月5日0时至24时,广州市新增3371例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当日出院(舱)7828例,本轮疫情累计出院(舱)94834例。 目前,该市正通过强化重点人群和脆弱群体的防护,不断优化核酸策略。明确除了就医(住院及发热门诊)、出行(跨省)、重点场所(机构)、重点人群等方面的特殊情况须运用核酸检测结果外,不得层层加码查验核酸检测结果,核酸检测频次不与健康码颜色关联。广州市卫健委还呼吁,民众如非紧急就医需求,优先选择互联网医院或就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王鸣强调,由于老年人免疫能力下降,且大多数老年人群都伴有基础性疾病,即使感染致病性减低的新冠病毒株也会成为压垮老年人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进入冬季,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如形成‘叠加’感染效应,别说老年人,就是年轻人也难以承受。所以,老年人群更加应该接种疫苗。” 中国内地主要采用三种研发路线的新冠疫苗:灭活新冠疫苗、重组蛋白新冠疫苗以及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近期还推出一种吸入式接种的新冠疫苗,应用方便、不必肌肉注射,可避免疼痛的发生。 王鸣说,上述几种疫苗经过严格的检测,都证明是安全的,如发生一般接种疫苗后共有的症状如注射部位疼痛、低热、疲倦等,经过休息和多喝水都可缓解,“老年人群接种新冠疫苗,不必过于担心不良反应。”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7/c14739-32582013.html
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北京疾控发布8条健康提示2022-12-07 新华社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月6日表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可以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请广大市民切实履行个人防疫责任,科学防疫,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一是戴口罩。在室内外人员密集场所、乘坐电梯或公共交通工具时,均应规范佩戴口罩;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或在医院就医时,建议佩戴医用外科或以上级别口罩;口罩须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二是勤洗手。外出返家,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触摸口、眼、鼻,咳嗽或打喷嚏,清理垃圾,接触快递、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的情况下,均应及时洗手或手消毒。 三是常通风。择时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钟;家中人较多、有病人或访客时,建议开窗通风;家中有居家隔离人员时,其所在房间应关闭房门,单独开窗通风。 四是少聚集。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远离有发热或咳嗽症状的人员,减少聚集性活动,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五是保持环境卫生。日常居家以卫生清洁为主,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消毒;厨房炊具、台面、餐饮具等要及时做好清洁消毒;定期清洁消毒厕所内卫生洁具和地面,表面有脏污或霉点时,要及时清洁消毒;马桶冲水前要盖马桶盖,保持存水弯水封。 六是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新冠病毒全人群易感,老年人是最脆弱的群体,且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比例较高,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高危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始终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建议无接种禁忌、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人尽快接种,已完成全程接种后满3个月要尽快完成加强免疫。 七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健康饮食,戒烟限酒,保持健康心态,不信谣、不传谣。 八是做好健康监测。用好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不带病上班、上学,不参加社会活动,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戴好口罩,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减少家庭传播风险,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7/c14739-32581988.html
坚持普惠多元、方便可及,上海出台条例——推进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发展2022-12-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近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规范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实施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说,在立法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普惠多元、安全优质、方便可及的原则,力求加强普惠性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条例》明确,上海普及学前教育,以政府举办的公办幼儿园为主,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幼儿园,构建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托育服务,以家庭照护为基础,通过开设幼儿园托班、举办托育机构、设置社区托育点、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等方式,构建普惠多元的托育公共服务体系。 为加强幼儿园及其托班的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条例》明确,幼儿园及其托班的布局经市规划资源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后,纳入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幼儿园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开设托班;新建居住区应当配套建设幼儿园及其托班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居住区的幼儿园及其托班未达到规划要求或者建设标准的,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新建、扩建、改建以及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予以补充和完善。“量化各项工作目标,画出可操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定出可考核的具体任务指标,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的投入、监管等责任落实、落细。”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表示。 近期,在上海静安、普陀等区,一批试点社区“宝宝屋”亮相,探索在家门口为1—3岁幼儿提供免费照护服务。建社区托育点提供临时照护服务,成为此次立法中的一大亮点。“会同相关部门明确将社区托育服务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乡村社区生活圈和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内容。”杨振峰说,目前,上海共提供托额5.3万个,千人托位数2.12个,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率97%,“明年要全面建设社区托育点,并开设更多的公办幼儿园托班,2025年达到千人托位不少于4.5个。” 阎锐介绍,《条例》还关注特殊群体需求,加强学前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要求区政府根据行政区域内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情况,设置专门的特殊教育学前班或者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确保学前特殊教育服务覆盖所有街镇,“幼儿园应当接收能够适应集体生活的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入园,通过随班就读、设置特殊教育班等方式,实施融合教育;专门设置的特殊教育学前班或者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应当接收不具备接受普通学前教育能力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就读,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康复、保健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7/c14739-32581953.html
多地密集调整疫情防控措施2022-12-0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各地连日来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在核酸检测、就医买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场所等方面持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 ——优化乘车、出入公共场所等出行举措 近两日,北京、上海、郑州、杭州、乌鲁木齐等地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出入一些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上海4日发布通知,从5日零时起,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从5日起,山东省居民进入公园、景区、服务区等公共场所,乘坐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郑州4日发布通知,即日起,出入小区,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测温,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通过“三站一场”(郑州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和飞机场)离郑人员,仍须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KTV、游戏厅、洗浴足浴、美容场所、剧本杀、麻将馆(棋牌室)、网吧等在严格落实好扫码、测温、戴口罩,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恢复开放。从业人员凭48小时核酸、健康码绿码上岗。 5日起,昆明对已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或全程接种的市民,经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和接种记录、测量体温无异常可进入全市旅游景点景区、公园。 5日起,深圳市全市社区小区、办公场所、餐饮商超及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凭健康码绿码、扫场所码进入。网吧、夜总会、棋牌室、KTV、酒吧、桑拿洗浴场所等六类人群聚集密闭公共场所仍需凭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场所码进入。 江西省5日发布通告,从5日18时起,除医疗机构、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小区、进入公园景区、商场超市、宾馆酒店等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不再查验健康码、不再扫“场所码”。 从5日起,杭州除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扫“场所码”。 乌鲁木齐市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进出居民小区,进入各类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再查验核酸报告。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研判认为,目前乌鲁木齐市完全具备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条件,可以由应急防控阶段逐步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 上海5日再宣布,从6日零时起,除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含托幼机构)以及密闭娱乐场所(包括KTV、棋牌室、密室剧本杀、网吧)、餐饮服务(含酒吧)场所等有特殊防疫要求的场所外,其余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北京6日宣布,从6日起,北京进入商超、商务楼宇及各类公共场所,可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码进入即可。进入社区(村),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常住居民可不扫码。进入网吧、酒吧、棋牌室、KTV、剧本杀、桑拿洗浴等密闭场所以及餐饮(堂食)、室内健身等场所,须扫码并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进入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和中小学及医疗机构住院部等场所,须扫码并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调整核酸检测政策,多地不再开展常态化常规核酸检测 5日开始,浙江杭州、宁波、温州、台州、丽水等城市,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 从5日18时起,江西省除规定的重点岗位人群外,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其他人员实行“愿检尽检”。各地要合理布局核酸检测点,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 5日起,乌鲁木齐除高风险区居民和物资保供等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仍需按要求参加核酸检测外,其余人员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自5日起,山东省取消交通场站、港口码头、高速卡口等场所强制性核酸检测“落地检”要求,继续提供“愿检尽检”服务。 上海5日宣布,保留全市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继续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对7天内无核酸检测记录的不再赋黄码。 沈阳市5日宣布,从6日零时起,分类开展核酸检测,风险岗位、重点人员核酸检测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相关规定执行;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各地区要合理设置便民核酸采样点,满足市民群众“愿检尽检”需求。 ——调整就医买药措施,不得因无核酸检测结果拒诊、买药不再实名登记信息 郑州规定,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机构不得因无核酸结果拒诊或延误救治,可在进行紧急救治同时进行新冠抗原及核酸采样检测。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可免于核酸查验,仅查验陪诊人员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对于收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核酸检测的要求不变。 江西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得因无核酸检测证明拒诊,对不能提供的进行核酸采样后立即开展诊疗。 北京、山东省、江西省以及郑州、乌鲁木齐、杭州、沈阳等城市提出,市民通过互联网平台或本地医疗机构、社会药店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药品,不再需要提供核酸阴性证明,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7/c14739-32581957.html
多地疫情防控措施最新汇总2022-12-07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月7日电 近日,全国多地宣布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相关措施,主要集中在取消公共交通、商超等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部分城市明确在购买药品或者医院的普通门诊时可凭绿码通行等,以方便群众的出行和生活。 北京:进入各类公共场所,可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自2022年12月6日起,北京市核酸检测查验实行以下措施: 一、进入商超、商务楼宇及各类公共场所,可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码进入即可。 二、进入社区(村),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常住居民可不扫码。 三、进入网吧、酒吧、棋牌室、KTV、剧本杀、桑拿洗浴等密闭场所以及餐饮(堂食)、室内健身等场所,须扫码并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四、进入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和中小学及医疗机构住院部等场所,须扫码并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天津:乘坐天津轨道交通,取消72小时核酸证明查验 12月2日起乘坐天津轨道交通,取消72小时核酸证明查验。需要配合查验健康码、扫场所码、测量体温进站乘车,全程佩戴口罩,加强自我防护和健康管理。 山西大同:购买退热等四类药品,不再实行实名登记 1、不再开展区域性核酸检测,各县区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 2、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药店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的人员,不再实行实名登记。 辽宁沈阳: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出入小区科学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进入药店或在互联网平台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 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科学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进入其他公共场所,科学佩戴口罩、扫“场所码”、测温、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辽宁大连:购买“一退两抗”类药品,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外,市民进入其他公共场所、乘坐地铁和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不查验核酸检测情况。 2、市民通过药店或互联网平台购买“一退两抗”类药品,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实名登记信息。 辽宁丹东:购买退热等“四类药品”,不再需实名登记信息 1、恢复公交车运营、餐饮堂食,洗浴场所开放。进入公共场所,严格执行限流、测温、扫“场所码”和查验“健康码”,科学佩戴口罩。除医疗机构、养老福利机构、监所等重点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2、市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药店购买退热、止咳、抗感染、治疗咽干咽痛等“四类药品”,不再需实名登记信息,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黑龙江哈尔滨:购买退热等五类药品,无需进行实名登记 12月5日起,市民在药店或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药品时,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 上海:对7天内无核酸检测记录的不再赋黄码 一、除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含托幼机构)以及密闭娱乐场所(包括KTV、棋牌室、密室剧本杀、网吧)、餐饮服务(含酒吧)场所等有特殊防疫要求的场所外,其余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二、保留全市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继续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对7天内无核酸检测记录的不再赋黄码。 江苏南京: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健康码 12月5日起,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 江苏无锡:全市室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一、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二、全市公园、景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三、市民购买“五类”药品(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登记有关信息。 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陆续发布通告: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 1、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各地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 2、除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扫“场所码”。 3、通过药店购买“四类”药品的人员,不再要求核酸检测和赋码促检。 江西:除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和健康码 1、除规定的重点岗位人群外,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其他人员实行“愿检尽检”。各地要合理布局核酸检测点,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 2、除医疗机构、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小区、进入公园景区、商场超市、宾馆酒店等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不再查验健康码、不再扫“场所码”。 山东:购买“四类药品”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 一、居民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药店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 二、取消交通场站、港口码头、高速卡口等场所强制性核酸检测“落地检”要求,继续提供“愿检尽检”服务。 三、居民进入公园、景区、服务区等公共场所,乘坐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河南郑州: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出入小区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2、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科学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3、进入其他公共场所,科学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测温,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4、通过“三站一场”(郑州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和飞机场)离郑人员,仍须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继续保留核酸采样小屋,满足出行人员需要。 广东广州:核酸检测频次不与健康码颜色关联 核酸检测频次不与健康码颜色关联,除就医、出行、重点场所(机构)等,其他单位及场所凭健康码绿码即可通行。 市、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就诊人员凭健康码绿码通行;新入院住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凭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办理入院;发热门诊患者须核酸检测。 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须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对跨省来(返)穗人员开展“落地检”。 养老机构、福利机构、母婴照护机构等人员密集、脆弱人群多等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目前仍实行封闭管理,凭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进入;快递外卖、口岸交通等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和发生本土疫情的高风险区域,按照第九版规定频次开展核酸筛查。 广东深圳: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一、全市社区小区、办公场所、餐饮商超及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凭健康码绿码、扫场所码进入。 二、网吧、夜总会、棋牌室、KTV、酒吧、桑拿洗浴场所等六类人群聚集密闭公共场所仍需凭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场所码进入。 三、风险职业人员和重点机构场所人员核酸检测查验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执行。 海南四地对省外来(返)人员不再实施分类管控 12月5日起,海口、三亚、儋州、澄迈对省外来(返)人员不再实施分类管控。 重庆:乘坐交通工具只需进行渝康码查验 重庆市卫健委12月2日介绍,市民乘坐交通工具只需进行渝康码查验,但进入公共场所需要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回家、回小区、进社区(除了高风险区以外),不需要核酸阴性证明。 四川成都:购买“四类药”无需实名登记 市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药店购买“感冒及四类药品(退烧、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类药品)”不再需要进行实名登记、抗原初筛和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进入零售药店佩戴口罩、测体温、扫场所码、亮健康码即可购药。 贵州:进入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一、取消机场、火车站、高铁站、长途客运站、公路防疫服务点等场所强制性核酸检测,继续提供“落地检”愿检尽检服务。 二、乘坐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三、长期居家老人、居家办公和学习人员、婴幼儿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无外出需求,可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 四、购买退热、抗病毒、抗生素、止咳感冒等药物,无需进行实名登记和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云南昆明:景点景区、公园无须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自2022年12月5日起,对已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或全程接种的市民,无须持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经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和接种记录、测量体温无异常,并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即可正常进入全市旅游景点景区、公园。 新疆乌鲁木齐:进入各类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报告 除特定人群外,不再开展常规核酸检测。 除高风险区市民朋友和物资保供等闭环作业高风险区岗位从业人员,仍需按要求参加核酸检测外,不再开展常规核酸检测。 进出居民小区,进入各类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再查验核酸报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7/c14739-32582047.html
英媒:人口降至5900万以下,意大利加速老龄化2022-12-07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意大利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已经远超欧盟其他国家。据英国路透社12月5日报道,根据意大利国家统计机构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1月1日,意大利常住人口已降至5898.3万。 人口结构已经成为意大利目前发展经济的担忧点,人口总量萎缩和老龄化等问题会使该国生产力下降、创新力不足,同时福利支出增大。 人口学家布朗吉亚多分析指出,自 2014年以来,意大利全国人口一直在持续萎缩,已累计减少136万居民,“意大利人口的预期寿命显著增长,出生率明显下降,这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欧盟其他国家要快得多”。按照这个趋势,到2050年,意大利人口将减到5420万,到2070年,只剩4770万人。 为扭转这种趋势,意大利新政府2023年的预算中,已经准备削减婴儿护理产品的消费税,提高儿童福利待遇,以推动人口出生率增长。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lweH4EH9s
法国单日新增确诊再破10万 官方考虑是否恢复强制戴口罩2022-12-0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巴黎12月6日电 (记者 李洋)6日发布的新冠疫情数据显示,法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再度突破10万例。法国官方现正考虑是否恢复强制戴口罩。 根据当天数据,法国6日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05516例,累计确诊38084081例;累计死亡病例159362例,新增死亡病例117例。法国单日平均确诊病例目前回升至近58000例,最近一周上涨21%;最近一周的新冠检测平均阳性率为28%。法国卫生部长布劳恩当天在法国国民议会确认,多项疫情数据指标显示新一轮疫情仍在持续反弹中。 由于新一轮疫情的持续反弹,法国官方正在考虑是否恢复强制戴口罩,特别是在公共交通等密闭空间。布劳恩6日再次强调民众在人群密集的场合应戴口罩,以保护自己和他人。当天出席国民议会的政府高官也都戴着口罩,但不少国民议会议员未戴口罩,从而表明法国政界内部对目前的疫情期间是否需要戴口罩持不同态度。 法国总理博尔内表示,应继续保持社交距离,并在脆弱人群面前或人群密集场合戴上口罩,例如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对于是否恢复强制戴口罩,官方仍没有明确的部署。布劳恩就此问题表示,相关选项都摆在桌面上;如果病毒继续传播,他将作出相关决定。 法国多名卫生领域专家呼吁恢复强制戴口罩,法国舆论认为这旨在向政界施加压力。有免疫学家公开表示在密闭空间应尽量戴口罩,不应把戴口罩归结为“个人责任”。 6日在谈及疫苗接种问题时,布劳恩表示,新冠疫苗仍是应对病毒的有力武器,但他再度指出今年秋季疫苗接种运动的结果不如预期;另外,流感疫苗接种情况也逊于去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lwHLWjLdV
国家医保局: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现场谈判延期2022-12-07 中国新闻网
据国家医疗保障局网站6日消息,为保证现场谈判平稳有序,综合考虑新冠疫情影响和谈判工作需要,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现场谈判延期开展。具体时间确定后,将提前一周左右通知各谈判主体。 协议将于2022年12月31日到期的目录内谈判药品,原协议有效期自动顺延至新版目录正式实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7/c14739-32582025.html
山西提高在岗村医补助标准2022-12-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太原12月6日电 (记者付明丽)记者从山西省卫健委获悉:《关于提高在岗村医岗位补助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日前下发,从2023年1月1日起,乡村医生在岗服务期间,按照“一个行政村一所村卫生室”的原则给与岗位补助,补助标准为每室每月1000元,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各承担50%。 《通知》要求,各地要在全面落实在岗村医岗位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在岗村医养老保险缴费补助、乡村医生退养补助等各项事关乡村医生待遇的保障政策,切实提高乡村医生收入,保障乡村医生待遇。 按照《通知》,山西将统筹人口分布、区域交通等因素,合理调整村卫生室设置规划,进一步规范村卫生室设置及乡村医生配备,保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乡村医生提供服务。此外,严格乡村医生到龄退出管理。在岗村医原则上离岗时间为60周岁,对确因工作需要或无合适人员接替的,可适当延长工作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延长期间,县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对其进行岗位胜任能力评估,实行一年一聘,年满65周岁后不再聘续。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7/c14739-32581954.html
天津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22-12-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天津12月6日电 (记者靳博)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若干规定。 规定明确家庭医生由下列人员担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执业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或者经全科医生相关培训合格、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点执业的在岗临床医师;经全科医生相关培训合格的退休临床医师。天津市鼓励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依法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天津着力促进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推动分级诊疗。规定鼓励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对经家庭医生转诊的签约居民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对于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的签约居民,家庭医生依据病情可以延用上级医疗机构医嘱处方药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7/c14739-32581956.html
干货!每天拍打8个窝,拍出更好免疫力2022-12-07 人民网
生活方式和个体营养相结合,人体细胞才能健康,免疫力也才能逐步增强。 随着个人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免疫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提高免疫力?本期邀请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李燕,为广大网友讲解相关知识。 李燕表示,人体的免疫系统是覆盖全身的防卫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免疫力非常重要,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人体免疫系统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身体抵抗外来细菌病毒和疾病的能力。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呢?李燕分享一些增加免疫力的小妙招。 一是健康饮食。推荐成年人每天蔬菜摄入量至少达到300g,水果200-350g,适量食用鱼、禽、肉、蛋等,鼓励适当多摄入奶类和豆类。此外,坚持食用乳酸菌,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二是坚持运动。运动有助于缓解紧张和情绪压力,对提高免疫力也有好处。推荐适度运动,比如散步30-45分,慢速有氧健身操等。 三是笑口常开。常言道笑是最好的药物,笑能使身体分泌一种有益的细胞因子,从而提高免疫力。 四是定期户外。推荐每周至少一次去森林或树木多的公园,呼吸新鲜空气,免疫力也会提高。 五是疏通淋巴系统。每天拍打八个窝,包括双腋窝、双肘窝、双腹股沟、双腘窝,长期坚持,疏通淋巴系统,从而增加免疫力。 “生活方式和个体营养相结合,人体细胞才能健康,免疫力也才能逐步增强。”李燕强调。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1207/07/HNVH72S20038804V.html
市场上的白菜、蘑菇真有甲醛?专家:多为误导2022-12-07 金羊网
甲醛作为一种有特殊刺激气味的化合物,隐秘性不强,很容易被普通消费者发现。 近期,网传商家会用甲醛浸泡白菜来达到保鲜目的,以及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些博主的食用菌甲醛测评类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专家表示,人为违规添加的可能性非常小,多为博眼球的“误导新闻”。 记者走访:冷链运输让蔬菜保鲜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访了广州多家菜市场和超市。在天河区龙口东农贸市场内,记者看到,几乎每个摊位都有售卖白菜。灯光下的白菜叶茎白净鲜亮,叶片鲜嫩翠绿;也有的白菜叶子出现脱水、发蔫的迹象。一家摊贩告诉记者,自家蔬菜都是当天早晨从本地进货,不会堆放到隔天,并没有听说过喷甲醛防腐的方法。 事实上,市面上常用的蔬菜保鲜方式并非传言中的“喷洒或浸泡甲醛”。钱大妈品控部门人员告诉记者,使用违规保鲜剂是国家明令禁止的。现代果蔬保鲜工艺中,一般通过基地直采、冷链配送等方式确保食材新鲜抵达销售点,结合“日清”促销模式避免蔬菜过夜变质。 “甲醛蘑菇”可能性非常小 值得一提的是,连日来,网络上出现了一股“用室内甲醛检测试剂盒测试食用菌甲醛含量”的热潮。许多自媒体博主都“下场”测评,并将检测结果以视频形式发布出来。 这些视频中显示:博主都声称在香菇、白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上检测到了甲醛,许多观众看到后直呼心惊,并对食用菌产生了恐惧心理,害怕吃了这些含有甲醛的食用菌会致癌,纷纷扬言再也不敢吃食用菌了。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甲醛作为一种有特殊刺激气味的化合物,隐秘性不强,很容易被普通消费者发现,现如今几乎没有商家甘愿冒险以身试法,人为违规添加甲醛的可能性非常小。 “用试剂盒测蘑菇中的甲醛含量结果可能不准。”朱毅表示,在上述视频中,多位博主都是用室内甲醛检测试剂盒来检测食用菌甲醛含量的,不过这种检测方法存在测试漏洞。因为上述试剂盒专门用于检测室内等特定空间内甲醛的含量,其在检测时容易受温度、湿度和空气等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可能不准确。 因此,在上述视频中,从食用菌检测出来的甲醛基本可断定不属于外源性甲醛。她解释说,目前,检测食用菌中是否含有甲醛的方法主要有乙酰丙酮法和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这些检测方法都需要加入特定的检测试剂并配合精密仪器才能完成检测,它们被各大科研院所和监督部门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 专家建议:高温焯水可去除农药残留 需注意的是,甲醛对人体而言属于有害物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教授蒋卓勤指出,甲醛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如果误食大量甲醛,可能腐蚀人体黏膜,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严重的会增加白血病,使得患癌的风险增高。”蒋卓勤说。 蒋卓勤表示,由于甲醛具有挥发性,易溶于水,市民在清洗蔬菜时会去除大部分甲醛。同时,烹饪的时候,在高温作用下,残留的甲醛会继续挥发,真正吃到肚子里的甲醛微乎其微。 日常生活中,市民如何正确处理蔬菜?蒋卓勤表示:“在实验中发现,让蔬菜在开水里面焯一下,能够有效去除里面的农药残留,因此,市民可参考这个操作。”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1207/08/HNVIMKF200388050.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