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1026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2-10-26
截至10月25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 2022年海南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培训班在海口成功举办... 5 Nat Med:新研究在治愈HIV感染目标上取得新的进展... 6 无需运动和节食也能减肥!Nature论文揭示促进能量消耗和脂肪燃烧的新方法... 7 Nature:首次解析出IgM型B细胞抗原受体的三维结构图... 8 PDE4B选择性抑制剂Ⅲ期临床试验在中国获批,全球同步启动!... 9 江苏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 11月1日起执行... 12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625248843例... 15 美媒:美国今冬或面临“三重疫情”夹击 防疫放松加剧危机... 16 美国呼吸道病毒感染者激增 儿科医院床位短缺拖延儿童救治... 16 英媒:科学家发现,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流感病毒能形成新型混合病毒... 17 韩国出“狠招”,在国家公园吸烟最高可罚200万韩元... 17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记中国援助科威特医疗队... 18 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又添新方法 上海启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19 “十四五”期末,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将达到4.5个... 22 热点追踪
截至10月25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2022-10-26 卫生应急办公室
10月25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38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1例(福建8例,北京7例,上海6例,广东6例,天津3例,江苏3例,云南3例,黑龙江2例,浙江1例,山东1例,四川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浙江1例,广东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297例(山西126例,广东45例,内蒙古35例,北京19例,福建13例,陕西12例,新疆9例,湖南8例,重庆7例,天津4例,云南4例,安徽3例,河南3例,江苏2例,青海2例,上海1例,浙江1例,山东1例,四川1例,西藏1例),含11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内蒙古2例,陕西2例,北京1例,山西1例,福建1例,湖南1例,四川1例,青海1例,新疆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8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5例,本土病例232例(广东37例,内蒙古36例,新疆31例,黑龙江26例,四川18例,重庆15例,北京10例,山西10例,云南9例,辽宁6例,浙江6例,陕西5例,江苏4例,福建4例,山东3例,湖南3例,贵州3例,河南2例,广西2例,天津1例,宁夏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792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78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551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933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月25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705例(其中重症病例1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9236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8167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360294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74894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069例,其中境外输入125例,本土944例(新疆129例,山西92例,青海87例,福建80例,内蒙古79例,广东67例,湖南62例,山东57例,陕西45例,四川41例,湖北32例,云南26例,河南21例,江苏20例,上海18例,天津16例,甘肃14例,重庆12例,安徽8例,河北7例,广西7例,西藏7例,黑龙江6例,宁夏4例,浙江3例,辽宁2例,北京1例,江西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658例,其中境外输入98例,本土560例(内蒙古114例,新疆82例,四川36例,云南31例,陕西27例,上海25例,江苏22例,重庆22例,广东20例,安徽19例,甘肃19例,山西18例,天津17例,黑龙江16例,湖北15例,河北13例,西藏13例,山东10例,湖南7例,广西7例,浙江6例,河南6例,吉林4例,贵州4例,辽宁3例,宁夏2例,福建1例,海南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4例(境外输入3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493例(境外输入1094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794700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30581例(出院90145例,死亡10343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3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7515630例(出院13742例,死亡12427例)。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210/f380990049294649938e035879c282a7
高层动向
近十年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2022-10-25 健康报
近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对2012年以来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效果等开展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平均身高、体重逐步上升,生长迟缓或贫血的儿童逐步减少;同时,农村学校食堂供餐率不断提高,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均衡膳食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了解,2012年5月,卫生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试行)》,正式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评估工作。十年来,在各级卫生健康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同各级疾控中心通力合作,开展了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营养健康监测评估。 数据显示,十年来,各年龄段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水平逐年升高。其中,13岁男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增量最多,达到7.5厘米和6.6千克;女生为12岁增量最多,身高和体重增量分别达到6.3厘米和5.8千克。从生长迟缓率看,监测地区6~15岁学生生长迟缓率比2012年的8.0%下降了5.7个百分点。同时,监测地区中小学生也存在超重、肥胖现象。2021年,监测地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8.7%。 监测结果显示,学生膳食摄入更加丰富,2021年,监测地区50.3%的中小学生吃畜禽鱼等肉类的频率达到每周5次以上,33.3%的中小学生每天吃3种及以上新鲜蔬菜,32.8%的中小学生每天喝牛奶等奶制品;供餐模式更为合理,监测学校中有食堂的比例逐年增高,从2012年的60.6%增长到2021年的90.9%;健康教育更加普及,2021年,在11776所监测学校中,97.6%的学校组织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或活动。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2/1025/486836.html
以高考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22-10-26 人民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作为整个教育评价改革中难度最大、社会关注度最集中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高考改革成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难点与重点。 不久前,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已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截至今年9月,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强和改进综合素质评价、规范高考加分、实施强基计划、推进高职分类考试、改革艺术体育考试招生……随着一系列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实施,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个性化发展,是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此轮高考改革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从固定的文理分科,到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高中开展选课走班;从单一的“一张考卷”,到建立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新的评价机制记录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从志愿选择有限,到“院校+专业”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考生志愿与录取实现更加精准匹配……事实证明,高考改革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文理交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材施教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不断强化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是高考改革的深层次目标。作为“指挥棒”,高考命题逐步实现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实现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比如,围绕重大时代主题,精心选材和设计试题,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呈现方式,在考试中巧妙融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比如,创设新的题型,增强试题开放性,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备考中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高考命题的变化,传递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育人导向。 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筑牢教育公平的基石,是高考改革的底线和原则。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累计168万余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越来越多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实现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了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种种举措的深入实施,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如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考改革的脚步一直未停。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考试招生领域仍然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相信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一定会在实践中日趋完善,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增进教育公平提供有力保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6/c14739-32551641.html
疾控动态
2022年海南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培训班在海口成功举办2022-10-25 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提高各市县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能力,做好2022年各市县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海南省疾控中心于10月20-22日在海口举办2022年海南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市、县、区卫生健康委负责领导、疾控中心分管领导及慢性病科科长共计70余人参加本次培训。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处调研员韩雪梅、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热慢所地慢室负责人王兴任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韩雪梅调研员肯定了我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取得的成绩,提了三点要求,一是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二是希望各市县加强指导,协调加快推进慢性病防控工作进度,确保顺利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三是加强重点慢性病常规监测和干预工作,提高重点慢性病监测报告水平与质量。 在培训班上,王兴任通报了2022年上半年地方病与慢性病防控工作,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详细部署。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室主任医师周雪对《新版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与现场考评准备》工作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对《心血管病筛查干预项目进展和工作方案》进行解读。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室主管医师欧婷婷对海南省《脑卒中筛查干预项目进展情况和工作方案》进行解读。 本次培训还邀请了中科院的技术工程师王浩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一兵老师讲解《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系统操作方法》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与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为本次培训班提供技术支撑。 海口市疾控中心主管医师符亚蝶和海口市琼山区疾控中心科长童已玲分别对《死因报告卡填写方法及根本死因判断》进行解读,分享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经验。 本次培训班不仅是对我省慢性病示范区综合防控示范区相关内容的业务培训,同时为我省慢性病示范区综合防控示范区进一步推广奠定专业基础。 摘引网址: https://wst.hainan.gov.cn/sjkzx/index.php/Home/Articles/ListNews/articleId/10377.
科研动向
Nat Med:新研究在治愈HIV感染目标上取得新的进展2022-10-25 生物谷
大约40年来,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治愈HIV感染的方法。如今,在一项新的1b/2a期、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中,来自丹麦奥胡斯大学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这一个目标上取得新的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10月1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arly intervention with 3BNC117 and romidepsin at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initiation in people with HIV-1: a phase 1b/2a, randomized trial”。论文通讯作者为奥胡斯大学病毒转化研究教授Ole Schmeltz Søgaard博士说。 虽然一直无法找到治愈HIV感染的方法或保护性疫苗,但是当前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在阻止这种疾病方面非常有效。HIV感染者接受ART药物治疗,这可以抑制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并部分恢复免疫系统。然而,如果停止ART药物治疗,血液中的病毒载量会在几周内上升到与开启ART药物治疗前相同的水平---不管患者接受了10年还是20年的疗程。 这是因为HIV隐藏在身体的一些免疫细胞的基因组中,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正是靶向这些免疫细胞。他们研究了两种类型的实验药物对最近被诊断出感染HIV的人的影响。 抗体恢复免疫力 来自丹麦和英国的研究参与者被随机分为四组。第一组接受了标准ART药物和实验性药物罗米地辛(Romidepsin),后者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旨在阻止HIV隐藏在人体的免疫细胞中,而第二组接受了标准ART药物和另一种实验性药物3BNC117,后者是一种含有CD4结合位点的抗HIV单克隆抗体,有潜力消除受感染的免疫细胞并加强免疫系统。第三组仅接受标准ART药物,而第四组则接受标准ART药物和这两种类型的实验药物的组合治疗。 论文第一作者、奥胡斯大学医院的Jesper Damsgaard Gunst博士说,“这项新研究的结果非常令人鼓舞。”他解释说,“我们的研究表明,新诊断的HIV感染者在接受标准ART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3BNC117抗体治疗,在治疗开始后病毒载量减少得更快,并形成了更好的抗HIV免疫力,而且如果他们暂停标准ART药物治疗,他们的免疫系统可以部分或完全抑制病毒。” 首次成功的临床试验 在这项临床试验中,这些作者调查了在ART药物治疗开始后不久,用一种具有CD4结合位点的单克隆抗HIV-1抗体3BNC117对新诊断的HIV-1患者进行早期干预,然后用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romidepsin,是否会改变HIV-1感染的进程(NCT03041012)。该试验在丹麦的五家医院和英国的两家医院进行。主要终点是分析初始病毒衰减动力学和从基线到第365天含有完整HIV-1前病毒的CD4+T细胞的频率变化。次要终点包括从基线到第365天受感染的CD4+T细胞和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力的变化、ART药物治疗前血浆HIV-1 3BNC117敏感性、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从第400天开始的12周分析性ART药物治疗中断期间失去病毒学控制的时间。 在接受随机分配治疗的55名新诊断的HIV-1感染者(5名女性和50名男性)中,这些作者发现,与仅接受ART药物治疗相比,早期3BNC117治疗加上或不加上罗米地辛可提高血浆HIV-1 RNA衰减率。此外,与仅接受ART药物治疗相比,3BNC117治疗加速了受感染的免疫细胞的清除。在这四组参与者中含有完整HIV-1前病毒的CD4+T细胞的频率都明显下降。在第365天,与仅接受ART药物治疗相比,早期3BNC117+罗米地辛与HIV-1 Gag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力增强有关。观察到的3BNC117病毒学和免疫学效应在ART药物治疗前血浆HIV-1包膜蛋白序列对抗体敏感的个体中最为明显。这些结果没有按性别分类。不良事件为轻度至中度,各组之间相似。在20名参与者的12周分析性ART药物治疗中断期间,接受3BNC117治疗的携带敏感性HIV-1毒株的个体比其他参与者更有可能保持病毒学控制。 综上所述,这些作者作出结论,在ART药物治疗开始时,3BNC117能增强血浆中HIV-1病毒和受感染免疫细胞的消除,增强HIV-1特异性CD8+免疫力,并与携带对3BNC117敏感的HIV-1毒株的个体中的持续无ART病毒学控制有关。这些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在ART药物治疗启动时进行干预,作为限制HIV-1长期存在的策略。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756e44704d4.html
无需运动和节食也能减肥!Nature论文揭示促进能量消耗和脂肪燃烧的新方法2022-10-25 生物世界
时下,肥胖已然成为一种全球流行病,肥胖的发病率也在世界各国持续飙升,包括中国。研究数据显示,全世界有19亿成年人超重、6亿人肥胖,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高达51%的人口出现超重或肥胖症状。 更重要的是,肥胖还会进一步引发代谢综合症并伴随各种并发症,例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由此可见,开发一种治疗肥胖的治疗策略对人类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德国波恩大学的 Alexander Pfeifer 教授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题为:Apoptotic brown adipocytes enhance energy expenditure via extracellular inosine(凋亡的棕色脂肪细胞通过细胞外肌苷增强能量消耗)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鉴定出一种叫做肌苷(inosine)的关键分子,它是细胞凋亡过程中释放的代谢物,可以燃烧脂肪从而抵抗肥胖。 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 ENT1 蛋白通过调控棕色脂肪组织(BAT)中的肌苷水平来影响能量消耗,降低 ENT1 蛋白水平能够促进能量消耗,抑制肥胖。 人类 ENT1 基因中 Ile216Thr 功能丧失突变(即ENT1第216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苏氨酸)与体重指数(BMI)显著降低相关,携带该基因突变的人肥胖概率降低了59%。 我们常常把肥胖归罪于身上的“肥肉”,也就是脂肪组织。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脂肪组织都会导致肥胖,有些脂肪组织甚至会增加基础代谢从而帮助我们减肥,而它们被称为“棕色脂肪组织”(BAT)。 作为一种生物产热器,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体内都存在棕色脂肪组织。对于人类来说,褐色脂肪组织在新生儿体内更为常见——它帮助婴幼儿保持正常的体温,而在成人中,褐色脂肪活化与心脏代谢健康呈正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类不愁住房穿衣、不愁吃喝用度,无需抵御风霜严寒,而且运动量也远远少于在荒原上追逐猎物的祖先,棕色脂肪组织也因此逐渐停止工作,最终甚至死亡。 Alexander Pfeifer 教授及其团队积极探寻能激活棕色脂肪组织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注意到,死亡的细胞会释放出一种混合的信使分子,这些分子会影响邻近细胞的功能,由此他们探究了这种机制是否也存在于棕色脂肪组织中。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证明凋亡的棕色脂肪细胞释放一种嘌呤代谢物高度富集的特定模式的代谢物。有趣的是,这种凋亡分泌代物——肌苷,可以增强健康棕色脂肪细胞的产热,并诱导白色脂肪组织“褐变”,即向棕色脂肪组织的转变。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喂食高能量饮食并同时用肌苷治疗的小鼠保持了更瘦的身材,并避免了糖尿病。打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如果把棕色脂肪组织比作“熔炉”,那么肌苷就像是一把“扇子”,把火烧得更旺!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平衡核苷转运体1(ENT1;SLC29A1)可以调节棕色脂肪组织中的肌苷水平,而当 ENT1 缺乏时,细胞外的肌苷水平上升,并促进热源性脂肪细胞分化,最终导致产热增加。 Alexander Pfeifer 教授及其团队发现,在小鼠中,全身性或脂肪特异性敲除 ENT1 以及对 ENT1 的药理抑制,可以增强棕色脂肪组织的活性并抵消了饮食诱导的肥胖。在人类棕色脂肪细胞中,敲低或阻断 ENT1 可增加细胞外肌苷,从而增强产热能力。 研究团队还发现,在人体脂肪组织中,ENT1 的高水平与产热标志物 UCP1 的低表达相关。此外,人类 ENT1 中 Ile216Thr 功能丧失突变(即ENT1第216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苏氨酸)与体重指数(BMI)显著降低相关,携带该基因突变的人其肥胖概率降低了59%。 总而言之,这些结果表明,肌苷可以调节棕色脂肪细胞的产热,但正常组织细胞可以通过转运蛋白 ENT1 转运肌苷消除这种效应。因此,干扰和阻断 ENT1 活性的药物将有助于肥胖的治疗。实际上,这类药物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凝血障碍。 Alexander Pfeifer 教授表示,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阐明这种机制的药理潜力。目前可用的肥胖治疗方法还不够有效,因此迫切需要药物来使肥胖患者的能量平衡正常化。如果这种减肥方法获得成功,我们也许无需额外运动就能把肥肉给减了。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1c3e44895f8.html
Nature:首次解析出IgM型B细胞抗原受体的三维结构图2022-10-25 生物谷
B细胞的表面覆盖着抗原受体,它们用这些受体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当B细胞抗原受体与外来抗原结合时,B细胞被激活并触发抗体的产生。抗体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并保护我们免受SARS-CoV-2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 疫苗接种具有保护作用,因为它们激活了抗原受体,从而引发了免疫反应。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公布了IgM型B细胞抗原受体的确切分子结构。他们的发现表明,B细胞表面的IgM型受体与其他受体相互作用,从而控制其信号转导。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10月1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principles of B-cell antigen receptor assembly”。 信号传导亚基与免疫球蛋白连接在一起 B细胞抗原受体由一个结合在细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即膜结合抗体)和两个较小的亚基Igα和Igβ组成。一旦B细胞抗原受体识别出病原体,这些较小的亚基就会将信号传导到细胞内部,因而也称为信号传导亚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弗莱堡大学生物系的Michael Reth教授说,“这些信号传导亚基究竟是如何与免疫球蛋白连接在一起的,这在以前是未知的。”Reth教授30多年来一直在研究B细胞抗原受体,并且最初发现了它的信号传导亚基。 Reth说,“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技术上的可能性来研究膜蛋白的确切结构。如今,低温电子显微镜使我们能够解析出高分辨率的B细胞抗原受体的结构图。” 在低温电镜中,待研究的蛋白分子被非常迅速地冷却到零下183℃。这减少了它们的自然运动,防止了会破坏蛋白结构的微小冰晶形成。通过这种方式,有可能实现比其他电子显微镜方法高许多倍的分辨率。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实现了3.3埃的分辨率,这相当于只有几个原子的宽度。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将整个B细胞抗原受体的数十万张图片与它的缺少两个灵活区域的截断版的图片相结合。他们随后利用这些数据在计算机上计算出B细胞抗原受体的完整三维结构。 对称的膜结合抗体只在一侧结合 这种三维结构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这种对称的膜结合抗体只在一侧与Igα和Igβ结合,从而形成一个不对称的复合物。这种不对称性与T细胞受体相似,T细胞受体是另一种重要的免疫受体,其结构于2019年首次被阐明。 Reth解释说,“令人震惊的是,这两种类型的抗原受体都形成了不对称的复合物。这使我们得出结论,如今阐明的这种三维结构是一个更大的受体复合物的一部分,它与B细胞表面的其他分子相互作用。” 这种更大的结构是通过不太强大的力量保持在一起的,还不能用低温电镜等技术来研究。然而,这种新发现的B细胞抗原受体三维结构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支持它与其他分子的这种相互作用:它显示B细胞抗原受体的外部包含保守的氨基酸。如果氨基酸在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在不同有机体的抗原受体中是相同的,则被描述为保守的。 Reth说,“朝向外部的保守氨基酸的存在表明,IgM型B细胞抗原受体有进一步的结合伴侣。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知道这种分子机器的一部分,如今我们想确定其他的组成成分,并确定它们如何影响这种B细胞抗原受体的信号传导效应。” 这些其他的组成成分可能解释了B细胞抗原受体通常如何保持静止状态,只有当它与抗原结合时才被激活。Reth总结道,“这将是适应性免疫研究的下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对B细胞激活的更好理解也可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善疫苗的开发,或者理解B细胞抗原受体以不受控制的方式被激活的淋巴瘤的形成。”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1bde446610f.html
PDE4B选择性抑制剂Ⅲ期临床试验在中国获批,全球同步启动!2022-10-25 勃林格殷格翰
近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申报的磷酸二酯酶4B(PDE4B)选择性抑制剂BI 1015550片获得批准开展两项Ⅲ期临床试验[1],拟开发适应症分别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以及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Progressive Fibrosing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PF-ILD)。BI 1015550的Ⅲ期临床试验中国地区将与全球同步进行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目前中国已经有45家临床研究中心有望参与该研究。 直面“无因杀手”治疗困境,创新疗法打开新局面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 是一类复杂的、较难明确病因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弥漫性肺部疾病,IPF大约占ILD的20%[2]。PF-ILD,也被描述为具有进行性表型的慢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表型,自我维持的纤维化和肺功能持续恶化,同时伴随临床症状恶化、对治疗的反应较差并且生存期较短[3]为特征的疾病。在ILD患者中,PF-ILD患者估计约占20%–30%[4]。 从目前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手段上来看,尼达尼布或吡非尼酮的抗纤维化治疗可减缓肺功能下降,是IPF治疗的主要手段,且尼达尼布扩大了对PF-ILD治疗的适应症,成为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PF-ILD患者的药物,标志着PF-ILD治疗中的重大里程碑。虽然IPF直接的致病途径尚不明确,但肺纤维化的形成机理应该是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和修复的失调和重塑,许多促纤维化介质都有可能在IPF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PF-ILD也通过类似的机制发展——自我持续的细胞修复失调、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和肺泡功能障碍。PDE4可通过特异性水解第二信使cAMP而调控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发挥一系列作用,因此PDE4也成为炎症性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5],PDE4抑制剂在抗纤维化方面的潜力亟待探索。 PDE4各种亚型(PDE4A~PDE4D)的活性位点具有高度相似性,而泛PDE4抑制剂无法区分不同亚型,对PDE4D的抑制可能与呕吐等胃肠道副作用相关,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通过设计有效的异构体提高PDE4抑制剂对某种亚型的高度选择性,有望减少不良反应。这也是新一代PDE4抑制剂的研发方向之一。勃林格殷格翰在研的PDE4B抑制剂(BI 1015550)是一种对PDE4B酶具有选择特异性的下一代小分子抑制剂,对PDE4B亚型具有优先选择性,与其他上市的非选择性PDE4抑制剂相比耐受性有所改善,同时具有抗纤维化和抗炎作用,因此有潜力同时解决肺纤维化以及伴发的炎症[6]。随着此次PDE4B选择性抑制剂Ⅲ期临床试验的获批,使得IPF与PF-ILD患者的希望之路再次被“点亮”。 PDE4B选择性抑制剂重燃肺纤维化治疗“新希望” BI 1015550在治疗IPF的Ⅱ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该试验结果已经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2年2月,BI 1015550片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IPF。BI 1015550针对IPF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服用BI 1015550 12周,患者的FVC中位值较基线水平竟显示出轻微改善,而在服用安慰剂的患者中,FVC则出现下降[7]: 1)在未服用已批准抗纤维化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服用BI 1015550的患者FVC中位值增加了5.7mL,而服用安慰剂的患者FVC中位值下降了81.7mL。 2)在服用已批准抗纤维化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服用BI 1015550的患者FVC中位值增加了2.7mL,而服用安慰剂的患者FVC中位值下降了59.2mL。 3)在延缓IPF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方面,BI 1015550优于安慰剂的概率超过98%。 基于BI 1015550 Ⅱ期研究展现出的令人鼓舞的临床数据,此次获批启动的Ⅲ期临床试验旨在IPF/PF-ILD患者中通过比较FVC较基线的变化来验证,相较于安慰剂,给予BI 1015550治疗可减缓肺功能的下降并降低试验期间具有临床意义的事件(如IPF/ILD急性加重、因呼吸系统原因住院或死亡)的发生率。主要研究终点是第52周FVC较基线的绝对值变化,关键次要终点:在试验期间至首次发生以下任一复合终点事件的时间:至首次IPF/ILD急性加重、首次因呼吸系统原因住院或死亡(以先发生者为准)。研究将会筛选IPF/PF-ILD患者,随机分配至 9mg bid, 18mg bid活性药物治疗组及安慰剂组。同时也将进一步评估患者耐受性与安全性,以期达到低毒高效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用药,重塑临床治疗格局。 PDE4B选择性抑制剂Ⅲ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国首家中心计划于2023年1月启动。针对IPF的试验计划在中国入组135名患者,针对PF-ILD的试验计划在中国入组149名患者,目前正在逐步推进中,属于中国IPF/PF-ILD患者的“中国治疗数据”指日可待。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医学和研发负责人张维博士表示:“勃林格殷格翰始终致力于连接全球与中国,以同步研发的策略尽快将创新药物带入中国。得益于‘中国关键(China Key)’项目的优势,让中国的试验机构和IPF患者能够在BI 1015550 II期临床试验阶段就参与其中,并于今年分别在美国胸科学会年会(ATS)以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 该研究数据振奋人心,也得到了中国监管机构的积极反馈。基于此,BI 1015550的两项Ⅲ期临床试验在中国的获批时间仅45个工作日,基本与欧美保持同步,再次印证了勃林格殷格翰全球同步研发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持续发挥勃林格殷格翰在肺纤维化治疗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导者的作用,引领创新药物开发;也期待两项Ⅲ期临床试验取得预期的结果,与中国的监管机构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不断优化肺纤维化诊疗规范,造福更多中国乃至全球患者。”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86ae270603b.html
舆情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2022-10-25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年10月24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3908.7万剂次。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jkj/s7915/202210/724cb1418db64b26a2e52dc2c47541a9.shtml
上海启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预约2022-10-26 中国新闻网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25日披露,25日起,上海启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加强免疫预约登记。26日起,加强免疫启动。 据悉,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利用对人体无害的腺病毒载体,将表达S蛋白的遗传物质递送进人体,利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的颗粒,通过吸入的方式经口腔呼吸到达肺组织,激发黏膜、体液、细胞三重免疫。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特点是仅含S蛋白的基因序列,在人体细胞内表达抗原,不含核酸检测位点开放读码框1ab(ORF1ab)和核衣壳蛋白(N蛋白),因此接种该疫苗不会造成新冠核酸检测阳性。 目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在中国18岁及以上健康成年人中开展的与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序贯加强免疫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剂型与灭活疫苗序贯加强免疫可以显著增强免疫应答。 国内外研究证明,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可以增强保护效力、延长保护周期。截至目前,上海已有超过2300万民众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其中超过1200万民众完成加强免疫接种。免疫持久性研究显示,使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异源接种6个月后,依旧保持了高水平中和抗体。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部署,上海于2022年10月26日起启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加强免疫。 针对已全程接种相关灭活疫苗以及肌注式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满6个月的18岁及以上人群,均可选择使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开展1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本次加强免疫实施免费接种。民众目前仅需接种1剂次同源加强免疫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2022年10月25日起,符合条件的民众可通过“健康云”APP等进行加强免疫接种在线预约登记。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约定时间前往预约的接种门诊进行加强免疫接种。7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时,要由家属或志愿者陪同。在沪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进行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加强免疫,仍按照既往加强免疫有关政策要求执行。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6/c14739-32551678.html
江苏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 11月1日起执行2022-10-26 中国新闻网
记者25日从江苏省医疗保障局了解到,为更好满足参保患者心理治疗的临床需求,江苏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自11月1日起在江苏全省统一执行。 据统计,精神疾病负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排名居首位,占比约为20%。2018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中国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的城镇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完全健康的城镇居民仅为10.3%。 江苏明确了“心理治疗”项目内涵,是指“接受规范化心理治疗培训的精神科医师或取得心理治疗专业技术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在适宜的独立治疗空间,针对符合心理治疗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应用规范化的心理治疗技术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行心理治疗,消除或缓解患者心理障碍表现。每次不少于60分钟”。 “心理治疗”项目医保支付类别调整为“乙类”,医保支付标准为:江苏执行三类、二类和一类收费政策的定点医疗机构“心理治疗”项目医保支付标准分别为200元/次、180元/次和160元/次。参保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心理治疗,实际收费低(等)于医保支付标准的,由医保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其中,个人先行支付比例为20%;实际收费超过医保支付标准以上的部分由患者负担。 据了解,目前江苏103家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已全部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53家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立的精神科,随同医院一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与此同时,江苏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中。江苏13个设区市及84个县(市、区)已开通心理援助热线194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6/c14739-32551691.html
北京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提至82.47岁2022-10-26 北京青年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北京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十年来,北京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坚持开展中小学生营养宣传与干预,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成人吸烟率由2014年的23.40%降至2021年的19.90%,持续开展生活饮用水和公共场所监测,全市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2.47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十年来,本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老百姓的健康获得感正越来越强。 16区均成为市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于建平介绍,通过多措并举,本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能力在不断提升。比如,大力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不断健全政府主导、政策倡导、多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参与的慢病防控机制,截至2018年底,本市全部16区均成为市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提前完成了《北京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目标。 通过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全市各区均已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现了全覆盖;从吃动两平衡到“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专项行动,行动内容更加丰富;结合主题日开展各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活动,受众更加广泛。 本市坚持开展中小学生营养宣传与干预,2014年启动“营”在校园北京市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行动,迄今已覆盖全市中小学校,逾233万人次参与,有效改善了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 在控烟工作方面,自2015年6月1日,本市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来,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下降,成人吸烟率由2014年的23.40%降至2021年的19.90%,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目标要求;中小学生吸烟率由2013年的4.25%降至2019年的1.20%;医院、餐馆、酒吧等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率明显下降;人群戒烟成功率、尝试戒烟率均明显提升。 建立20余项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 通过多点发力,本市全面开展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于建平介绍,北京持续不断开展生活饮用水和公共场所监测,覆盖全市所有街乡和六大类1200余个公共场所,敏感获取饮用水和室内空气质量数据。构建了食品污染及有害因素监测网络,每年对谷类、蔬菜、肉类、婴幼儿配方等27类食品开展监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学校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不断深入,学生人群中法定传染病和重点监测传染病发病率较十年前下降60%,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从57.30%降至56.10%,近一年到不安全场所游泳率由7.49%下降至1.90%。 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初检合格率在连年上升,稳定达到95%以上;放射性本底监测和食品中放射性监测为本市应急辐射监测建立基线数据库,筑牢全市放射安全屏障。此外,本市还开展了空气雾霾、生物样本、农村环境、重点职业病、职业健康素养提升等监测和干预项目。十年来,市区疾控中心共建立20余项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覆盖全市医疗机构、中小学校、游泳场馆、宾馆饭店等市民生活各个方面,为健康北京建设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全市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2.47岁 十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在科学监测、精准施策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和《“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全市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12年81.35岁提高到2021年82.47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2年11.62%下降至2021年10.4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全市户籍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40%,较2012年的24.70%提升了47.00%,显著高于2021年全国25.40%的平均水平,位列全国之首,北京市居民健康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6/c14739-32551660.html
国家药监局:郁美净儿童霜等23批次化妆品不合规2022-10-2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家药监局今日发布的《关于23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显示,立可雅黄金蜗牛嫩肤补水蚕丝面膜、郁美净儿童霜、BISUTANG碧素堂青萃芦荟爽肤水、韩熙防晒霜、浩鑫染发膏(亚麻褐色)、佰仕臣护发素、SUYER舒悦水润回生原浆、YATAI牙泰小苏打牙膏(冰爽薄荷)等23批次化妆品(含牙膏,下同)不符合规定。 根据《通告》,在2022年国家化妆品监督抽检工作中,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单位检验,标示为广州即尚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立可雅黄金蜗牛嫩肤补水蚕丝面膜等23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 记者注意到,此次通告的23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多为面膜、染发、防晒类产品,抽检发现的主要问题是菌落总数、成分比对项目不合格,部分批次检出含量超过规定限值的苯基甲基吡唑啉酮。 其中,标示为广州即尚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标示批号:JS4100121)立可雅黄金蜗牛嫩肤补水蚕丝面膜被检出菌落总数不合格,检验结果为8500CFU/g。 标示为天津郁美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标示批号:BFJCAACGA)郁美净儿童霜被检出菌落总数不合格,检验结果为640000CFU/g。 标示为广州市浩鑫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标示批号:GZ/2021/11/08-A)浩鑫染发膏(亚麻褐色)被检出成分比对不合格,检验结果为检出产品标签及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未标示的染发剂:间氨基苯酚、2-甲基间苯二酚。 另外,标示为广州市九叶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标示批号:2024120302)YATAI牙泰小苏打牙膏(冰爽薄荷)被检出菌落总数不合格,检验结果为160000CFU/g。 据了解,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指示产品生产或流通过程中受污染程度,间接反映出化妆品生产加工或流通储存环节卫生状况的优劣。《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规定眼部化妆品、口唇化妆品和儿童化妆品中菌落总数应≤500(CFU/g或CFU/ml),其他化妆品中菌落总数应≤1000(CFU/g或CFU/ml)。 国家药监局要求天津、河北、江苏、福建、广东省(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上述23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涉及的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境内责任人依法立案调查,责令相关企业立即依法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开展自查整改;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相关化妆品经营者立即停止经营上述化妆品,依法调查其进货查验记录等情况,对违法产品进行追根溯源;发现违法行为的,依法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5/c14739-32551478.html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625248843例2022-10-26 新华社
新华社日内瓦10月25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2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625248843例。 世卫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25日17时56分(北京时间23时56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16809例,达到625248843例;死亡病例增加779例,达到6562281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6/c14739-32551666.html
法国专家委员会:新冠疫情防控还不能放松2022-10-26 海外网
海外网10月25日电 当地时间10月24日,法国卫生风险预防与监测委员会(Covars)发布的新冠疫情管理意见书表示,虽然法国的第八波疫情正在减弱,但奥密克戎新变异株BQ.1.1的快速传播使形势变得不确定,疫情防控还不能放松。 据《巴黎人报》报道,法国卫生风险预防与监测委员会警告说,必须警惕BQ.1.1的快速传播,截至10月16日,其感染者已占法国新增阳性病例的16%。其免疫逃逸水平尚不确定,但可能导致大量感染,包括曾感染新冠病毒或曾接种新冠疫苗人员,如果这一趋势得到证实,可能使疫情曲线重新走高,暴发第九波疫情并非不可能。 法国卫生风险预防与监测委员会建议采取预防措施,符合第二剂新冠加强针接种条件的人口应尽快补充接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防护,建议继续在封闭场所和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和保持人际距离,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应保留强制佩戴口罩的义务;建议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安装通风系统,尤其在学校;建议继续促进筛查,新冠感染者应继续遵守隔离义务。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D4Xq3euXl
美媒:美国今冬或面临“三重疫情”夹击 防疫放松加剧危机2022-10-26 海外网
海外网10月25日电 据美国《国会山报》24日报道,美国近期流感病例数及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病例激增,若新冠肺炎病例数也在今冬攀升,美国将面临“三重疫情”冲击。 美国疾控中心表示,美国多个地区的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传播呈上升趋势,使儿童医院不堪重负,西雅图儿童急诊科10月接诊的儿童患者数量已刷新纪录。此外,今年流感季初期,美国流感病例的上升速度比预期更快。 同时,随着寒冷天气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多聚集在室内,预计美国的新冠病例数将会上升。废水监测结果显示,一些地区的新冠病例数已经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美国可能处于“三重疫情危机”的边缘,可能对美国卫生系统构成威胁。 或导致今冬疫情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于数百万美国人来说,防疫措施已经放松。与一年前相比,今年美国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离的人大大减少,人们又开始四处旅行,且普遍对防疫不那么谨慎了。此外,新冠病毒新变种的出现也是一个潜在隐忧,专家呼吁父母做好防疫措施,保护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D4YOu3vY9
美国呼吸道病毒感染者激增 儿科医院床位短缺拖延儿童救治2022-10-26 海外网
海外网10月26日电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0月25日报道,近期美国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呼吸道病毒的感染病例激增,让全美各地医院不堪重负。在许多地方,由于儿科医院床位紧缺,一些儿童的救治也被拖延。 根据CNN对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数据的分析,美国儿科医院的可用床位比过去两年都要紧张。由于医院里挤满了年幼的病患,这意味着那些病情不那么紧急的患儿可能要等待很长时间,甚至在等待住院的过程中要先在急诊室待上好几天。 美国伊利诺伊州卫生部已发出提醒,称该州医院的儿科重症监护床位即将用完。截至10月21日,全州289个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床位中只有6%可用。西雅图儿童医院表示,他们在10月看到的患儿数是正常情况下的两倍。芝加哥一家儿童医院的儿科危重护理专家迪安娜·贝伦斯也表示:“我们现在看到的患儿数量非常不寻常。” 来自亚特兰大的凯蒂·麦科伊接受采访时称,她14岁的儿子马修患有罕见遗传病,为了进行癌症扫描已经等了近三个星期。谈到美国儿科医院当前的情况,麦科伊说:“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危机。医院里人满为患。我担心我的儿子会在这个流感季死去。现在有那么多患病的孩子,没有床位给他,这是我最害怕的。”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D4XDzYoEN
英媒:科学家发现,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流感病毒能形成新型混合病毒2022-10-2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病毒可以合体躲避人体免疫系统?据英国《卫报》24日报道,科学家发现,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流感病毒能形成新型混合病毒躲避人体免疫系统并感染肺部细胞。 报道称,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这种混合病毒。研究人员让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流感病毒同时感染人体肺细胞,结果发现这两种病毒之间不是互相竞争,而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棕榈树状的混合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构成“树干”,而流感病毒则构成“树叶”。这种混合病毒形成后还能感染邻近细胞,即便遇到流感抗体,其仍具有感染力。研究人员指出,新发现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混合感染可能导致某些病人的病情严重恶化,包括导致难以治疗的致命性病毒性肺炎。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微生物学》期刊上。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只是开始,下步将探索其他病毒是否也会形成混合病毒,以及上述混合病毒是否会出现在其他动物身上。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D47BKnR23
韩国出“狠招”,在国家公园吸烟最高可罚200万韩元2022-10-2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从下个月开始,如果有人在韩国国家公园吸烟,第一次被抓到就会面临6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063元)的巨额罚款。 据韩国SBS电视台25日报道,韩国环境部宣布,当天召开的国务会议通过了《自然公园法》修正案,将大幅提高在国家公园吸烟的处罚力度,并将在下月初公布后立即生效。根据修正案,如果在国家公园的指定场所以外吸烟,第一次罚款60万韩元,第二次罚款100万韩元,第三次罚款200万韩元,是目前罚款额的5-6倍,而韩国的国家公园全部都是无烟区。修正案还规定,如果游客在指定区域外露营或进入公园规定的禁止进入区域,罚款将根据被检举的次数按照20万、30万、50万韩元进行处罚,但修正案允许部分国家公园每年有4个月可以进行露营。 今年以来,韩国已发生多起严重山火,其中吸烟等人为因素是造成山火的主要原因,且韩国国内一直有强化山林防火的呼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D4GjX4UtJ
助产士“青黄不接”,法国医院产科部门缩水2022-10-2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赵风英】病床荒、儿科医护荒之后又闹助产士荒?据法国新闻广播电台24日报道,由于缺乏助产士,法国许多产科医院暑期被迫关闭。秋季入学以来,情况远未恢复正常,甚至可能会恶化。 以法国第四大城市图卢兹为例,该市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因“助产士荒”不得不减少针灸部、分娩预备等部门服务,以抽调人力为分娩部“救火”。巴黎北郊蒙特勒伊市格雷古瓦医院因缺少助产士,从今年11月起每月接待产妇将缩减到270人。 在2020年、2021年同期,该院分别接生了358及333名婴儿。该院产科已把工作集中到分娩部,但还是忙不过来,产妇须在产后24小时内出院。法国平均每10万居民拥有139名助产士,而蒙特勒伊市每10万居民只有67名助产士,情势可谓“十万火急”。 报道称,除了招聘难、待遇低外,愿意从事助产士行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今年助产士专业二年级学生人数空缺达20%。议会正在审议的一项法案规定,未来助产士专业要学6年,比原先多了1年。该法案若通过,恐会进一步加剧助产士荒现象。 近日,4000多名儿科专业人士签署联名信,谴责儿科医护领域频发异地救治、推迟手术及提前出院等现象。法国政府发言人韦朗因此在23日宣布执行“白色计划”,为医院所有处于“紧张状态”的部门拨款1.5亿欧元。然而公开信署名人之一,欧巴特强调“官僚治理模式”导致很多医护人员认为自己的职业“失去了意义”,很多医护人员身心疲惫并且大量离职。他表示,“白色计划”意味着强行调动医护人员,取消休假,这只会雪上加霜,因为“我们不能无休止地在一根木腿上绑绷带”。 此外,法国BFM电视台24日称,除了应付人员短缺,今冬众医院还必须力争“清醒过冬”。全法私立与公立的医院占地面积达1.3亿平方米,能耗相当于500万个家庭。在能源成本飙升的背景下,用电量大且无法承担断电风险的法国医院“勒紧腰带”。为避免断电及账单暴涨,负责领导能源转型的官员建议病房温度从现在的24摄氏度降到22摄氏度,行政区域则需降到19度。工作重压之下,还要“清醒地”过冬,这让许多医护人员叫苦不迭。南特市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已于24日凌晨起发起了无限期罢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D45ir0vVn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记中国援助科威特医疗队2022-10-26 新华网
10月24日,在科威特首都省,中国援科医疗队队员、科方官员以及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工作人员在离任欢送会上合影。新华社记者 尹炣 摄 “不用着急,放松一些!我们会全力以赴帮助大家早日康复。”在位于科威特首都省的自然康复医院,吉林省第14批援科威特医疗队队长王振华常常对患者说这句话。 把脉,问诊,针灸,推拿,拔罐……一年多来,中国援科医疗队队员们克服了疫情给诊疗工作带来的挑战,致力于改善当地就诊流程繁杂等问题,当地民众对中医的好感也日益加深。 今年初以来,科威特连续数月每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都在5000例左右,医疗队员的工作强度激增。一些患者就诊时或不戴口罩,或拒绝测温,医疗队员不得不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但他们依然坚决保障各项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 今年1月,一名叫法沃兹的患者因出现呼吸困难、视力模糊、耳鸣失眠且伴有下肢水肿等症状前来就诊。“这种情况如果在当地治疗,因实验室检查缓慢,患者预约诊疗时间难以确定,不仅费用高昂,且预后改善也不明显。但我们通过中医脉象可更快识别出症结所在。”医疗队擅长针灸的队员年洪权说。 经过中医治疗,法沃兹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后来,他成了中医的忠实拥趸并开始学习中文,接受了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还尝试在生活中根据中医“四气五味”知识来搭配健康饮食。 自然康复医院院长萨拉赫表示,中国援科医疗队给他带来了医学理念上的触动。“以前对于颈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都只能通过止痛药物甚至是手术来处理,不但疗效不好,而且副作用大、预后不良,但是中医针灸推拿等方法非常神奇,既安全方便,疗效又很明显。” 1976年,我国向科威特派出首批医疗队。目前在科的医疗队已经是吉林省派出的第14批、中方派出的第22批。40多年来,中方已累计向当地派遣医疗队员222人次,接诊约80万人次。 “努力成为一颗颗优质的‘种子’,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王振华说,中国援科医疗队给当地民众和医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们对中医和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医疗队也教授当地不少人初步的中医治疗方法,给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经过不断努力学习,我们院一些医生已基本掌握了中医推拿、针灸等原理和方法。即使中国医生不在,我们也能为当地病患提供中医治疗方法。”萨拉赫说。 在24日晚为这批医疗队员举行的离任欢送会上,中国驻科威特大使张建卫表示,中国医疗队项目只是中科卫生合作乃至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一个小小缩影。两国都有着人类命运与共的情怀。两国真诚相待、合作共赢的事例有很多,可以说中科是志同道合、携手同行的好朋友、好伙伴。 在欢送会上,科威特卫生部国际司司长蕾哈卜高度赞赏中方医疗队及中科医疗合作,表示科卫生部希望与中方在传染病防治等领域展开更多合作。 “在科威特工作的这段时间,对我们医疗队每一位队员来说都是一次成长和考验,”王振华感慨说,“通过把中医技术留在当地、将中医理念传给当地医生,我们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医和中国文化,用实际行动推进建设‘健康丝绸之路’、推动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6/c14739-32551669.html
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又添新方法 上海启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加强免疫接种2022-10-2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今天,上海市启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加强免疫预约登记。26日起启动加强免疫。什么是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这种疫苗的有效性、持久性、安全性如何?接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有什么条件和禁忌? 国内外研究证明,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可以增强保护效力、延长保护周期。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部署,上海市于2022年10月26日起启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加强免疫。 针对已全程接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灭活疫苗以及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生产的肌注式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满6个月的18岁及以上人群中,均可选择使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开展1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本次加强免疫实施免费接种。 根据国家有关要求,上海市民目前仅需接种1剂次同源加强免疫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2022年10月25日起,符合条件的市民可通过“健康云”APP等进行加强免疫接种在线预约登记。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约定时间前往预约的接种门诊进行加强免疫接种。7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时,要由家属或志愿者陪同。 在沪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进行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加强免疫,仍按照既往加强免疫有关政策要求执行。 据悉,截至2022年10月12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3785.1万剂次,覆盖人数13亿343万人,其中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7171.1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45%、90.2%。 Q1. 什么是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 A: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利用对人体无害的腺病毒载体,将表达S蛋白的遗传物质递送进人体,利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的颗粒,通过吸入的方式经口腔呼吸到达肺组织,激发黏膜、体液、细胞三重免疫。 Q2. 接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条件? A:现阶段可在全程接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灭活疫苗以及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生产的肌注式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满6个月的18岁及以上人群中,使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开展1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暂不用于基础免疫接种。 各类人群仅需接种1剂次同源加强免疫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Q3. 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剂量? A:每次剂量为0.1mL。 Q4. 60岁以上人群可以接种吗? 18岁以下人群可以接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吗? A:吸入剂型目前推荐的接种人群是18岁及以上人群。 Q5. 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加强免疫有效性如何? A:目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在我国18岁及以上健康成年人中开展的与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序贯加强免疫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剂型与灭活疫苗序贯加强免疫可以显著增强免疫应答。 Q6. 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如何? A:免疫持久性研究显示,使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异源接种6个月后,依旧保持了高水平中和抗体。 Q7. 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如何? A:一项在上万人中开展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在18岁以上人群中使用安全性良好,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Q8. 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禁忌是什么? A:(1)对本品中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 (2)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3)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有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史者。 (4)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 (5)妊娠期妇女。 Q9. 慢病患者可以接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吗? A: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慢性病人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建议接种。慢性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暂缓接种。有惊厥、癫痫、脑病或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者;有哮喘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及肺纤维化等基础性疾病或肺功能异常者;免疫功能受损(例如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其它免疫缺陷病)患者慎用。 Q10. 新冠肺炎治愈人群需要接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吗? A: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新冠病毒感染后6个月内罕见再次感染发病的情况。既往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充分告知基础上,可在6个月后接种1剂。 Q11. 过敏体质的人可以接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吗? A:《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中明确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是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禁忌;另外,要考虑过敏的严重程度及过敏原,并按照临床医师的医嘱执行。 Q12. 如何接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 A:在吸入前,请先练习几次,然后开始正式接种。 第一步:先深呼一口气(不可对着雾化杯呼气); 第二步:口含雾化杯吸嘴,深吸至杯中无雾; 第三步:憋气5秒以上(最少5秒),然后正常呼吸,接种结束。 Q13. 什么情况下要当场重新吸一次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 A:(1)吸入后雾化杯内存有明显的雾状气体; (2)吸入过程中(包括5秒憋气期间)发生咳嗽、提前吐气等情况。 吸入失败者需重新吸入一剂次疫苗,且仅允许重复吸入一次。 Q14. 接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后需要注意什么? A:接种后应在现场留观至少30分钟;接种后一周内避免接触个人既往已知过敏物及常见致敏原,尽量不饮酒、不进食辛辣刺激或海鲜类食物,建议清淡饮食、多喝水。 Q15. 请问接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能会发生哪些不良反应? A:常见的全身不良反应包括疲劳、头痛、发热、口干和咽喉肿等症状,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 Q16. 接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苗会影响核酸检测结果和抗原检测结果吗? A: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特点是仅含S蛋白的基因序列,在人体细胞内表达抗原,不含核酸检测位点开放读码框1ab(ORF1ab)和核衣壳蛋白(N蛋白),因此接种该疫苗不会造成新冠核酸检测阳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5/c14739-32551473.html
“十四五”期末,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将达到4.5个托育园开到家门口2022-10-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促进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关系婴幼儿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和谐幸福。“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指标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提出到“十四五”期末,这一指标要达到4.5个。 当前,我国托育市场发展情况如何?人们对家庭育儿还有哪些新期待?记者进行了采访。 社区托育需求旺 我国约有35%的婴幼儿家庭存在入托需求 “宝贝们,坐好啦,把手放在膝盖上。” “嘟嘟宝贝过来取工作材料啦!” ………… 上午9点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徐湾社区托育园,10多名幼儿正在两名育婴师和一名保健员的带领下,将手中的玩具雪花片串到毛根条上。“嘟嘟”的大名叫邱宇泽,今年两岁多。他串得很认真,还时不时帮助别的孩子操作。 “这个课程设计有捏、穿、拉等精细动作,老师先演示,再让孩子们模仿,从而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性、双手合作能力、规则意识和专注力等。”育婴师周琴告诉记者。 “我和爱人平时工作比较忙,看到小区里新开了这家托育园,步行两分钟就可以到,就把孩子送过来了。”邱宇泽的妈妈王晓林说。 徐湾社区托育园由汉阳区永丰街道创办,爱绿教育集团旗下贝思优托育品牌承办。“我们是一家公建民营的普惠性社区托育园,去年7月1日正式开园。”托育园园长华欢说,托育园室内面积658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270平方米。托育园面向街道和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的普惠托育服务。 “四季永兴小区现有0—3岁婴幼儿双职工家庭70多户。”徐湾社区党总支书记徐欢介绍,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双职工家庭面临带娃的烦恼。部分家庭老人精力有限,无法帮忙带孩子,请保姆价格不菲,不少家庭难以承受,有的年轻人为了育儿不得不辞掉工作。 为此,徐湾社区积极争取各方资源,由汉阳区政府投资、四季永兴经贸有限公司提供场地,从上海引入专业托育机构,着力解决婴幼儿家庭托育难题。目前,汉阳区有托育服务机构47家,其中普惠托育机构8家,已覆盖区内6个街道。截至7月底,全区总托位数2665个,在托婴幼儿共计1056人。 婴幼儿的养育培养问题,牵动亿万家庭。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存在强烈的入托需求,社区就近托育服务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促进婴幼儿托育市场健康发展,对于激发婴幼儿消费市场潜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满足群众就近托育需求,武汉市大力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各类托育机构达800余家,总托位数超过3万个。“未来,将在每个区至少建设一所承担示范指导功能的托育机构、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一所托育机构,全力保障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郑云介绍。 托育服务升级 规范托育机构园所条件、园所管理、人员要求、卫生保健、照护服务等 “宝贝真棒,全部放进去了对不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金菊邻家广场,三面透光的宽敞教室里吊着两顶消毒灯,4名身穿粉色工作服的老师正在引导7名小朋友将玩具装进瓶子。 “这款游戏可以满足孩子们的探索需要,锻炼他们的精细动作能力。”南宁市睿迪柚柚早教托育中心园长梁孟妮告诉记者,托育园目前已经满员,招收的60名幼儿大多来自周边3公里内的小区,年龄不超过3岁,最小的只有4个月大。除了设计早教游戏,机构还为孩子们设计了户外运动课堂,根据幼儿成长需要搭配每日营养餐。 “我家孩子一岁四个月大,托育了一个月,各方面能力都在提升。机构老师都是专业学校毕业,常常会和我们沟通教育问题,我们学到很多育儿知识。”今年30岁的熊敏和爱人因为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现在非常满意托育服务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的变化。 “托育机构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照看孩子,还要做到科学育儿。”梁孟妮认为,随着80后、90后家长们消费观念和育儿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托育机构的教学质量、专业性、安全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服务升级,托育园硬件设施是重要一环。高于一般高度的门把手、门侧边的防夹手设计、泡沫包裹的桌角……“监管部门对我们的硬件设施有明确要求,要做好对婴幼儿友好安全。”梁孟妮说,托育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消防安全等环节都马虎不得。 如何让托育机构规范有序发展,各地积极探索了一些好经验。今年3月,江苏省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基本规范》,围绕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的园所条件、园所管理、人员要求、卫生保健、照护服务等方面作出规范要求。 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专业建设,全区中、高职院校设有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点108个,共有在校学生11874人。“我们将托育机构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邀请医院和高校专家开展免费培训,计划每年培养300人,3年实现托育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南宁市卫健委人口家庭科科长周莉说。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已组织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人员培训18.98万人次,498家机构开展育婴员、保育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发放职业资格证书13.87万余本。 普惠托育正发力 政策助力,满足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需求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起步到落户南宁市,并入选中央普惠托育项目,广西睿迪柚柚托育集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策支持。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普惠托育事业发展,发改委出台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参照居民价格执行政策,财政厅将婴幼儿照护服务项目纳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税务局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费用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卫健委会同广西银保监局联合推动托育机构责任保险项目…… “一揽子组合政策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让更多家庭能够负担得起托育费用。”广西睿迪柚柚托育集团负责人陈枫表示。作为普惠性托育机构,睿迪柚柚保育费低于周边同等机构平均价,每生每月不超过3000元。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现有的托育机构以社会力量投资为主,绝大多数地方的托育服务收费超出一般家庭可负担能力,大部分家庭期盼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亟待相关扶持政策落地。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政策持续发力。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作为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出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提升托育服务质量等三方面21项具体任务。 8月,为推动养老托育服务业恢复发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推出房租减免、税费减免、社会保险、金融、防疫等支持措施,涉及六个方面26条具体政策措施。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积极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给予每个新增托位1万元补助,近3年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0亿元,累计新增普惠托位20万个。各地加大实施力度,社会力量积极响应,纷纷投资兴办托育机构。截至2021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达2.03个左右,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托育服务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6/c14739-32551643.html
便利店 不断提高便民服务能力(市场漫步)2022-10-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便利店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依靠优质服务与精细化运营,更好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激发消费市场更大潜力 买早餐、代收快递、打印文件……如今在不少城市街头,便利店成为服务保障民生、促进便利消费的重要零售业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不久前发布的《2021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分布密度,便利店均保持上升态势。除了在一线城市进行规模扩张,便利店开店潮也快速涌入二、三线城市,尤以连锁品牌便利店为主。 便利店业态之所以得到消费者青睐,一方面得益于其更近的服务距离、更长的营业时间等特点,另一方面要归因于其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努力实现创新发展。这些年,很多便利店主动拥抱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数字化发展。超八成便利店已推出线上业务,打造“网”“店”并进的全渠道通道,提升服务网点效率。依靠创新服务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赢得好评也在情理之中。 推动以便利店为代表的便民消费服务设施建设,是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举措。当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的消费者,对于便利店业态的需求还在不断升级,对其服务范围、商品种类、配送方式有新的期待。这既对便利店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便利店企业未来发展的机遇所在。目前,便利店行业已步入整合发展期,相关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便民服务能力。 紧盯细分市场,增加用户黏性。服务对象更精准,消费体验更便捷,是便利店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也是便利店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关键所在。相关企业应凭借“差异化的商品组合”与“供应链共享”突出自身特点,依靠优质服务与精细化运营提升收益水平。具体来说,以差异化的商品组合为抓手,提升消费者对便利店品牌的认知与黏性;以多种模式实现供应链互利共享,为长远发展提供更有力保障。 顺应消费趋势,加大创新力度。一方面,围绕便利消费、便民服务,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实现“一店多能”,在传统商店的基础上搭载书报经营、打印复印、简易就餐等多元服务项目,通过跨界融合经营提高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进一步降低在门店运营、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推动便利店行业提高服务能力,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我国接连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便利店行业向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不断在便民服务上做加法。商务部发布《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提出“做大便利店规模”。各地在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工作中,应注重发挥便利店的作用,支持便利店进社区、进街道,合理优化服务设施网点布局,让便利店成为促进居民便利消费的好帮手。 数据显示,零售依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便利店业态未来仍大有可为。便利店要在精细化运营管理上多下功夫,摸准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在选品、网点陈列、营销策略等方面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更好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激发消费市场更大潜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6/c14739-32551644.html
11月1日起我国将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2022-10-26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 申铖)记者25日从财政部了解到,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称,为完善消费税制度,维护税制公平统一,更好发挥消费税引导健康消费的作用,自2022年11月1日起,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在烟税目下增设电子烟子目。 公告明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进口)、批发电子烟的单位和个人为消费税纳税人。电子烟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纳税。生产(进口)环节的税率为36%,批发环节的税率为11%。 公告称,纳税人生产、批发电子烟的,按照生产、批发电子烟的销售额计算纳税。电子烟生产环节纳税人采用代销方式销售电子烟的,按照经销商(代理商)销售给电子烟批发企业的销售额计算纳税。纳税人进口电子烟的,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电子烟生产环节纳税人从事电子烟代加工业务的,应当分开核算持有商标电子烟的销售额和代加工电子烟的销售额;未分开核算的,一并缴纳消费税。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6/c14739-32551649.html
专家:胃结石有很多种 只有这种情况可乐才能治2022-10-26 人民网
近日,一则“男子胃结石医生开药2大瓶可乐”的新闻广受关注,可乐真的能治疗胃结石吗?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胃结石?本期《1分钟养生课》邀请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张北华,为广大网友答疑解惑。 张北华表示,胃结石有很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植物性胃结石、毛发性胃结石、脂肪酸性胃结石、乳性胃结石、混合性胃结石等。可乐可以治好刚刚形成的植物性胃结石,但不能治好所有的胃结石。 那么,胃结石是如何形成的?张北华表示,以植物性胃结石为例,它与空腹大量食用山楂、柿子、黑枣等有关。因为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果酸、鞣酸、果胶、树胶等,容易与胃酸还有胃内粘液、蛋白质食物形成柔性蛋白,然后凝结成块,形成结石,并随着时间累积增大变硬。出现胃结石以后,会导致胃黏膜的糜烂甚至溃疡,引起上腹部疼痛等。 怎么样来诊断是否存在胃结石?张北华说,最直观的就是做胃镜检查,能清楚地看清结石的形状、状态,推断其形成的原因。如果是刚刚形成的植物性结石,可乐是可以治好的,但更多的情况是,服用药物也很难治好胃结石,需要在内镜下把结石夹碎,或者是切割成小碎块,然后再用一些胃肠动力药让它排出。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胃结石,因为太大或者太硬,内镜下也难以治疗,需要外科手术取出来。 张北华建议,日常预防植物性胃结石,要避免空腹大量食用山楂、柿子、黑枣等食物,尤其是避免与高蛋白的食物同时服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6/c14739-32551783.html
令人羡慕的“秒睡”,也可能是一种病2022-10-26 北京青年报
中国的发作性睡病患者约70万,占全球的四分之一。 随时随地说睡着就能睡着,恐怕要被众多失眠患者看作是在“凡尔赛”。但特“困”户的烦恼谁能理解?由于不引人注意,昏昏欲睡的状态往往可能拖延医治一二十年。今天,医生就来带大家认识这种在我国有70万患者的“瞌睡病”。 症状轻重不一 这个病爱祸害青少年 一名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上课就睡觉,一笑就摔倒,学习成绩下降,是懒还是病…… 一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开着车却频频点头犯困,险些酿成车祸…… 一位中年大叔和别人聊着天却突然口齿不清、昏昏欲睡,甚至打起呼噜来…… 这些尴尬的局面是怎么回事?其实困扰这些人的元凶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睡眠障碍疾病,叫做发作性睡病。这种病的发病率很低,每2000个人中只有1个人发病,全世界约有300万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国的发作性睡病患者约70万,占全球的四分之一。 每个发作性睡病的表现都不一样,有的临床表现很轻,只有白天轻度犯困的,小睡一会儿就能改善,这些患者往往不去就诊;有些患者的症状表现很重,会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 发作性睡病的高峰好发年龄在8至15岁,大约三分之二的患者7岁左右就会发病。第二个高峰发病年龄大概40岁以后。最小发病年龄可以在3岁发病,最大发病年龄可在70岁发病。由于发作性睡病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差异大,公众普遍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治疗,据国外研究报道,发作性睡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8至22年。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这个年龄是求学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将对患者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大核心症状 提示嗜睡“不简单” 发作性睡病最早是1880年由法国医生首先报道,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人们最终总结出发作性睡病的五大核心症状,也称为“五联征”。 日间过度思睡是发作性睡病最常见的症状,几乎百分之百患者都会出现,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有时可能出现在行走、进餐或者交谈时,在外界刺激减少时,例如看电视、看书或者开会时更容易出现。如果在这个时候睡上一觉,往往会有精力恢复的感觉,但精力的恢复持续时间往往不长。 猝倒是指大笑或者强烈的情感刺激后出现浑身无力,使患者被迫跌倒或坐下,这是双侧肢体肌张力部分或完全丧失所致,虽然持续时间很短暂,但患者发作时有跌倒的风险。儿童患者的猝倒症状往往不典型,常表现为低头、吐舌头、面部表情异常等症状。无力发作的时间常为数秒至数分钟。 睡眠幻觉通常是看到熟悉人的影子、听到熟悉的声音,或者有被触摸的感觉,这种体验往往十分真实,常常让人无法分辨梦境和现实,大多发生在刚要入睡时或者从睡眠中醒来时,也可发生在午睡时。 睡眠瘫痪患者从睡眠中醒来身体好像被压住了不能动一样,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鬼压床”。发作时患者意识清楚并能感知到周围的事物,但却无法活动或说话,需要有人推一下就很快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会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刚发病时会感到恐惧。尽管正常人也会出现“鬼压床”,但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出现得十分频繁。 夜间睡眠紊乱这也是患者就诊时的主诉之一,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安,多梦易醒,醒后再入睡困难,此外也可以有周期性肢体运动以及快眼动睡眠期行为异常。 除此之外,许多发作性睡病的患者还会出现体重增加、性早熟、精神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等其他临床表现。 快来答题 超10分建议看医生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的困扰,可以进行一个小小问卷测试一下,Epworth嗜睡量表是临床上常用的调查量表,让受试者对不同环境下“打瞌睡”的欲望进行自我评价,总分24分,大于10分则为思睡。 请根据您近一个月的情况,从每道题中选择一个最符合的情况进行勾选,评分标准:没有或很少瞌睡0分,偶尔瞌睡1分,经常瞌睡2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瞌睡3分。 1.坐着阅读书刊时(上课时); 2.看电视(电脑)时; 3.在公共场所坐着不动时; 4.乘车旅行持续一小时不休息; 5.条件允许情况下,下午躺下休息时; 6.坐着与人谈话时; 7.午餐不喝酒,餐后安静地坐着; 8.遇堵车时,在停车的数分钟内。 建议评分大于10分的受试者及时到医院的睡眠专科或神经内科的睡眠专业医生就诊,接受规范的标准多导睡眠监测、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为了精准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些患者首次就诊还需要进行系列的检查,包括脑核磁共振、脑电图、腰椎穿刺脑脊液食欲素检测及发作性睡病的相关易感基因检测,这些检查能帮助提高发作性睡病诊断的精确性。 目前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和脑脊液食欲素检测仍被公认为发作性睡病具有诊断价值的重要检查方法。 赶走“睡神”除了吃药 调整生活习惯很重要 发作性睡病还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所有的治疗主要针对发作性睡病对生活影响最大的几个核心方面进行,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治疗日间思睡的药物,主要为精神振奋类药物,如莫达非尼、替洛利生、哌甲酯等,还有一些FDA批准的新型促觉醒药物;另一类是治疗猝倒、睡眠瘫痪及入睡前幻觉的药物,主要包括文拉法辛、氯米帕明等一些抗抑郁剂等。这需要在睡眠专家的指导下用药,并定期复诊。 非药物治疗患者的积极心理在治疗配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应当如何做呢?首先可从简单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改变开始,如保证夜间充足睡眠,安排规律的午睡来减少白天睡意,戒酒、戒烟,避免过度进食高碳水化合物类食物;避免驾驶、高空及水下作业等;保持乐观的态度,当存在自卑或抑郁情绪,应及时寻求心理帮助或治疗;也不可太过兴奋,从而避免猝倒发作。对于青少年患者,家长和老师应认识到日间思睡及猝倒是疾病表现,并对此表示理解,协助青少年患者进行心理建设和长期的疾病管理。同时患者应前往正规睡眠门诊接受药物治疗。 发作性睡病目前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另有基因、干细胞治疗以及食欲素激动剂仍在实验研究中,相信不久后会有更多的药物投入到临床使用,从而造福发作性睡病患者,赶走睡魔,让患者重拾精力充沛的一天。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1026/07/HKJC0PIA00388052.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