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2-09-21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2

截至920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

高层动向... 3

辐射安全所专家受邀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职业辐射防护国际会议... 3

疾控动态... 3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党支部组织支部党员开展廉政党课学习... 3

科研动向... 4

GUT: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破解年轻结直肠癌肠菌及代谢物特征!... 4

移植后的肠道菌群会与原菌群冲突吗?最新研究打破“超级供体”假说... 6

睡眠年龄老,死亡风险高!斯坦福科学家发现,AI评估的睡眠年龄... 7

比实际年龄每大10岁,与全因死亡率增加29%相关... 7

舆情信息... 9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9

尼泊尔登革热病例持续增加、今年已有超1.3万人感染 中使馆提醒中国公民注意防范    9

我国10.3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10

国家卫健委: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数较2017年增加76.7%.. 11

食品“边角料”  安全莫“边缘”... 12

做好应对老龄化关键“拼图”... 13

新光治疗系统克服抗癌难题... 14

“长寿开关”端粒新结构发现... 15

两种细菌创造活体合成细胞... 15

让更多老年人安享健康幸福晚年——十年来我国老龄工作成效显著... 16

禁售槟榔,不仅因为它是一级致癌物... 18

美食广告须守住法律底线和诚信底色... 19

北京拟增923家医保定点医药机构... 20

运动热带火城市游... 20

美媒:美国梅毒感染率比去年增长26%,总病例数创1948年以来新高... 22

美国今年已有超22.3万人死于新冠 专家称“疫情尚未结束”... 22

德国累计确诊猴痘病例超3500例:患者男性为主 16例是女性... 23

涨价、限购!降糖药被炒成“减肥神药”卖断货,糖尿病患者却一药难求... 23

伤春悲秋“太投入”,没准儿还真是病... 25

秋季防晒霜要如何用?谨防4个误区... 27

 

热点追踪

截至920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09-21    卫生应急办公室

 

920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66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3例(广东12例,上海8例,福建8例,北京7例,四川3例,重庆2例,黑龙江1例,云南1例,陕西1例),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本土病例123例(贵州57例,四川28例,西藏13例,黑龙江9例,云南5例,天津3例,广东3例,海南2例,浙江1例,山东1例,河南1例),含18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贵州9例,四川6例,黑龙江1例,河南1例,云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2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9例,本土病例278例(四川86例,海南64例,广东45例,西藏31例,山东9例,辽宁7例,陕西6例,广西5例,北京4例,吉林4例,青海4例,天津2例,河南2例,重庆2例,贵州2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江西1例,湖南1例,云南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3767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71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352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2956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920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297例(其中重症病例4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0121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48644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5851059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57786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81例,其中境外输入96例,本土485例(西藏155例,贵州131例,黑龙江102例,四川27例,新疆11例,广西10例,湖北9例,天津8例,河南8例,甘肃5例,青海5例,宁夏4例,山东2例,广东2例,云南2例,河北1例,浙江1例,江西1例,陕西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048例,其中境外输入102例,本土1946例(西藏1129例,黑龙江213例,辽宁83例,江西71例,广西68例,四川67例,贵州59例,山东46例,海南42例,新疆31例,湖北20例,广东19例,陕西16例,吉林14例,河南14例,天津12例,甘肃11例,青海11例,内蒙古9例,山西2例,上海2例,江苏2例,安徽2例,福建2例,河北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3例(境外输入5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528例(境外输入766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6452469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08137例(出院81491例,死亡990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3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6043539例(出院13742例,死亡10604例)。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209/fd9155063cb64fa68b41b4153335edb4.s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辐射安全所专家受邀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职业辐射防护国际会议

2022-09-2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95-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第三届职业辐射防护国际会议“职业辐射防护: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20年的进展和展望”。应IAEA邀请,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侯长松研究员和邓君研究员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加了第三届职业辐射防护国际会议。

  侯长松研究员参加了圆桌会议—“氡暴露引起的职业辐射防护管理”,并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矿工职业性氡暴露的预防和缓解措施”的报告,分享了我国氡的职业照射控制的管理措施等内容。

  邓君研究员在“职业照射水平和剂量登记”分会做了题为“中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的登记与管理(2009-2021)”的报告,分享了“中国个人剂量监测登记系统(中文版、国际版)”的研发背景、系统架构和功能、国内、国际的应用现状及我国职业照射水平与趋势等。

在“职业照射水平和剂量登记”分会,非洲加纳专家E.Amoatey介绍该国国家剂量登记(NDR)采用我所开发的“个人剂量监测登记系统(国际版)”,应用效果良好,并在报告最后致谢我所。“个人剂量监测登记系统(国际版)”实现了走出国门,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展示了我国在职业辐射防护领域的成果,也体现了我国职业照射剂量登记与管理工作的长足进步。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209/t20220920_261290.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党支部组织支部党员开展廉政党课学习

2022-09-20    北京疾控中心慢病所党支部

 

2022920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党支部组织支部党员开展了廉政党课学习,内容重点围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旨在通过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引导支部党员增强纪法意识、严守纪律底线。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基础性法规,对严明党的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党课的学习,党员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将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的要求细化具体化,使每名党员更加明确了党的各项纪律、明确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红线。

作为党员,我们要时刻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学习的过程中,支部党员还结合既往通报的典型案例交流了自身的感受,违法违纪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党性意识淡薄,因此必须要做一个纪律严明的人,遵守党纪党规,构筑拒腐防线,严格自律,一刻不能松懈。此次党课的时间恰逢两节,支部书记再次组织学习了《关于严肃 2022 年“中秋”“国庆” 期间作风纪律要求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要求党员同志严格执行中心疫情防控和节假日管理有关要求,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维稳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

此次党课学习作为“学纪法、守规矩、知敬畏”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教育我们在工作中要坚决克服消极思想,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公共卫生事业当中。只有强化纪法意识、规矩意识和敬畏意识,才能坚定政治信仰,保持清醒头脑,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更好地为首都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 https://www.bjcdc.org/article/72620/2022/9/1663657011784.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GUT: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破解年轻结直肠癌肠菌及代谢物特征!

2022-09-20    奇点糕

 

结直肠癌(CRC)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CRC是高发病率和高致死性癌症(分别排第二和第四位)[1]

虽然老年CRC的发病率在持续下降,但是发病年龄在50岁之前的年轻CRC(也称早发性CRC)却呈现全球性的增长趋势[2, 3]。既往研究表明,年轻CRC不断攀升的发病率,与筛查在年轻人群中的推广没有关联[2]

从临床特征上看,年轻CRC在发病部位、严重程度上都与老年CRC有差异[4]。大量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老年CRC之间存在关联[5, 6]。肠道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物,对老年CRC有较好的判别能力。

由于肠道菌群会随年龄变化[7],老年CRC研究中发现的标志物不一定适用于年轻CRC

近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延磊团队,通过构建大型年轻和老年CRC的多组学队列,在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和代谢组水平,发现了年轻CRC特有的细菌物种、代谢物和酶基因;并基于粪便“细菌物种-代谢物-酶基因”标志物开发预测模型,进一步推动粪便多组学无创检测在CRC筛查中的应用。该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Gut[8]

去年,马教授团队就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年轻CRC与肠道菌群的关联研究,这是该领域的第一个大队列研究[9]。研究者通过疾病-对照的研究设计,发现年轻CRC关联的粪便微生物标志物有别于老年CRC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的影响很可能是通过其分泌的代谢物,直接或间接地与宿主作用[10]。如果能找到微生物与宿主作用的代谢物,这将推进肠道微生物与CRC的机理研究。

为此,研究者继续采用疾病-对照的研究思路,总共招募了441位志愿者,包括114位年轻CRC患者(EO-CRC),100位年轻对照(EO-CRC);130位老年CRC患者(LO-CRC),97位老年对照(LO-Control)。研究人员给这些志愿者提供的粪便样品做了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和高通量代谢组分析(图1)。

宏基因组分析显示,年轻和老年CRC患者的粪便微生物菌群谱都有别于健康对照(P=0.001)。研究者发现,年轻和老年CRC患者粪便菌群的多样性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年轻P=0.0074;老年:P=0.0039)。

在细菌组成上,106个细菌物种的丰度在年轻CRC和年轻对照中有显著差异(P<0.05),335个细菌物种的丰度在老年CRC和老年对照中有显著差异(P<0.05)。

最为显著的信号是,年轻和老年CRC患者都缺乏丁酸盐合成菌,如普拉梭菌(F. prausnitzii)、直肠真杆菌(E. rectale)、罗氏弧菌(R. intestinalis)等(图2),这些细菌被以往研究多次报道富集在健康对照组[5, 6]

另一方面,年轻和老年CRC患者都富集一些细菌,如脆弱拟杆菌(B. fragilis),卵形拟杆菌(B. ovatus),多形拟杆菌(B. thetaiotaomicron)和不解糖卟啉单胞菌(P. asaccharolytic)。其中,脆弱拟杆菌和不解糖卟啉菌是已知的炎症反应激发菌,有致癌潜能[11, 12]

此外,年轻和老年CRC也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细菌。例如,年轻CRC的特征表现为Flavonifractor plautiiFp)和普通拟杆菌(B. vulgatus)富集,而老年CRC的特征表现为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的富集。Fp分泌的酶能高效地将人A型血转换成O型血[13],但人们对这个细菌和CRC的关系还知之甚少。

粪便代谢谱分析发现,167个代谢物在年轻CRC和对照组中有显著差异(P<0.05),162个代谢物在老年CRC和健康对照中有显著差异(P<0.05)。

年轻和老年癌症组都发现了全氟辛基磺酸的富集,这是一种潜在的外毒素[14]。然而,年轻和老年CRC在代谢谱特征上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年轻CRC富集氨酸、L-天冬氨酸、色氨酸及其衍生物、胆汁酸和胆碱;而老年CRC缺少精氨酸、乙酸和乙醛。

代谢谱特征很可能跟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有关联,因此研究者从宏基因组测序数据中分析微生物酶基因的组成,并聚焦于氨基酸和脂质代谢。

他们发现胆酸(初级胆汁酸)和脱氧胆酸(次级胆汁酸)合成酶基因cbh在年轻CRC中富集,这与代谢谱中发现胆汁酸在年轻癌症患者中富集互相验证。并且,胆酸和脱氧胆酸是已知的潜在致癌物质[15]

在细菌-代谢物-酶基因的关联分析中,年轻CRC的特征表现为富集肉食相关普通拟杆菌,富集胆碱代谢物,以及缺少胆碱代谢相关酶基因pldB。老年CRC的特征表现为富集聚核梭杆菌和不解糖卟啉单胞菌,缺少乙酸和L-精氨酸,以及富集乙酸代谢酶atoAatoD基因。

既然找到了CRC的特征,那么如果将这些标志物应用于癌症预测,可能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此,研究者基于细菌物种组成、代谢物水平和酶基因丰度,使用随机森林方法构建分类器,并且在一个独立队列中验证预测效果(24位年轻CRC24位年轻对照;38位老年CRC22位老年对照)。

在测试集中,细菌物种、代谢物和酶基因对老年CRC的预测效果较好,AUC(一种模型评价指标,值越大,评判效果越好)分别为78.17%78.4781.22%。当三种标志物组合在一起时,构建出来的模型预测效果最好,AUC可以达到82.36%(图3)。

在年轻CRC中,也是细菌物种-代谢物-酶基因三种标志物的联合预测效果最佳,AUC达到78.47%。在细菌物种、代谢物和酶基因分别构建分类器时,预测模型分别用到49个细菌物种、36个代谢物和59个酶基因。而在细菌物种-代谢物-酶基因的联合模型中,只用27个标志物就能达到比单一数据类型更好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CRC患病率的升高,年轻肠癌患者的筛查成为CRC防控的新挑战。

马延磊团队的这项研究,基于粪便样品,从细菌物种、代谢物和酶基因三个层次挖掘年轻CRC的标志物,并且探索这些标志物在年轻CRC筛查中的前景,推动了基于粪便样品的CRC无创预测。不过,由于文章中的验证样本量小,模型的预测效果还需要在更大规模人群中验证。

综上所述,该项多组学研究在菌群谱和代谢谱上,揭示了年轻和老年CRC共有和特有的特征,为今后的CRC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831e40113b7.html

返回目录>>

 

移植后的肠道菌群会与原菌群冲突吗?最新研究打破“超级供体”假说

2022-09-20    生物世界

 

众所周知,被称为人类“第二大脑”的肠道微生物组与各种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因为这些小生命直接影响肠道中引发疾病的促炎反应和对抗疾病的抗炎反应间的平衡。健康的肠道生态系统一定是平衡且互惠互利的状态;反之,则会表现出各种健康问题。

如今,粪菌移植(FMT)已成为治疗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干预手段,它通过转移健康供体的肠道菌群、病毒和肠腔内容物,重建患者(受体)的肠道菌群生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早在1958年,美国医生用粪便液挽救了被感染的危重症患者,这是英文文献记载的最早案例;而在我国,更早就有了类似“粪菌移植”的概念。

虽然临床试验表明粪菌移植可以有效治疗某些肠道疾病,但这种疗法的作用方式至今仍难以捉摸,因此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临床成功或不良结果。有观点认为,供体的肠道菌群具有有益特性,可以帮助受体肠道恢复健康生态。因此,这一领域流行“超级供体”假说——好的供体如同“万能药”,不仅对粪菌移植的临床成功至关重要,而且还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患者。

然而,这个假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验证。但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即当两种肠道菌群“混居”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这可能是直接影响粪菌移植临床结果的因素。

2022915日,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等机构研究人员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Drivers and determinants of strain dynamics following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可能是受体而非健康供体决定了粪菌移植(FMT)后微生物能否“混居共存”,这一结论打破了“超级供体”假说。

这些发现让我们对微生物物种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为设计更有效治疗肠道疾病的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该团队此前的研究发现,粪菌移植后细菌的定植水平在不同适应症中存在差异: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来自供体的菌群可以与受体的菌群长期共存;而在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中,供体菌群接管是最常见的临床结果;但在溃疡性结肠炎或肥胖症中则观察到了不一样的结果。目前,科学家们对形成这些不同细菌组成结果的因素仍然知之甚少。

在这项新研究中,该团队通过分析来自316个粪菌移植的临床和宏基因组学数据发现,可能是受体而非供体决定了粪菌移植后的微生物“混居”情况。

为了确定与定植结果相关的因素,该团队开发了一套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单个细菌菌株在移植前和移植后的动态水平。他们发现,几乎所有被研究的菌种都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测移植后受体菌群的更新情况;而该模型在预测供体菌群接管情况时仅实现了中等的预测准确性。这表明定植在很大程度上是随机的或受研究范围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例如病毒或真核微生物组成员、受体免疫状态、药物或干预后厌氧供体粪便细胞活力降低。

这些数据表明,粪菌移植后肠道菌群是由中性和适应性过程塑造的。在群落、物种和菌株水平上,肠道菌群恢复力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一组相对较小的可测量变量来定义,这些变量指向不同的潜在过程。

他们没有找到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任何菌株天生就比其他菌株更具侵略性或复原力。相反,精细的菌群结构和多样性,以及供体-受体菌群的互补性,决定了粪菌移植的复原力、共存和定植。

总之,粪菌移植的临床成功与否与供体菌株的定植、受体菌种置换或任何研究疾病适应症的特定功能(如SCFA合成)的恢复无关。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结果十分有趣。研究人员表示,能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生存并茁壮成长绝非易事,特别是在像人类胃肠道这样的复杂动态的环境中,酸度、氧气水平和营养物质等都在不断变化。随着转向更安全基于微生物组的治疗选择,移植哪些菌群与它们能否长时间定植来产生预期效果同样重要。

这项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细菌和古菌(它们占肠道菌群的90%以上),研究团队表示,在未来的研究中将纳入真菌、其他真核生物以及病毒的数据,以获得这一过程的更全面的观点。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da9e400197c.html

 

 

返回目录>>

 

睡眠年龄老,死亡风险高!斯坦福科学家发现,AI评估的睡眠年龄

比实际年龄每大10岁,与全因死亡率增加29%相关

2022-09-20    奇点糕

 

人的睡眠中藏着许多关于身体的信号,一些睡眠时监测的指标,如睡眠潜伏期、不同睡眠时相的时间比、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每小时睡眠期间呼吸暂停加低通气的次数)和觉醒次数等,与人体的健康状况及一些疾病具有很强的关联[1]

目前对于睡眠监测最全面的手段是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其监测多种生理信号,包括脑电图(EEG)、心电图(ECG)、眼电图(EOG)、下颌和腿部肌电图(EMG)以及呼吸气流等,这其中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信息。但目前对于这些信息的提取与解读主要依靠人工完成,耗时且解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2]

近日,斯坦福大学Emmanuel Mignot教授和丹麦理工大学Andreas Brink-Kjaer教授团队协作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建立了通过PSG估计年龄和死亡风险的模型,该模型年龄估计的平均绝对误差为5.8岁,而通过常规方法——基本睡眠评分估计年龄的误差为14.9岁。

在控制协变量后,年龄估计误差(AEE,即AI模型估计的年龄与真实年龄的差值)每增加10岁,全因死亡率增加29%AEE-10增加到+10,预期寿命将减少8.7年。此外研究发现,睡眠碎片化增加是导致AEE增加的重要因素,这表明此指标或可成为“睡眠标志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PJ数字医学》期刊[3]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来自7个队列(STAGESSSCWSCSHHSMrOSCFSHome-PAP)的13332PSG数据,并使用2500PSG数据(年龄6-90岁)进行建模来估计年龄,依据不同的信号组合得到模型A-E,并使用包含200PSG的验证集,来进行模型超参数的优化。

对于多个模型用于年龄估计的性能,研究人员发现在模型A-E中,模型E的性能最为优异,其在训练集中的年龄平均绝对误差为5.4±1.01岁,在测试集中平均绝对误差为5.8±1.16岁,其相比于常规方法——基本睡眠评分来估计年龄(误差为14.9岁)要准确的多。

对于模型估计的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差值,即AEE,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PSG中出现的“年轻”或“年老”的睡眠特征所导致的。

通过将AEE与基本睡眠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睡眠碎片化相关的指标(觉醒指数、睡眠效率、睡眠后觉醒、总睡眠时间、N1睡眠时长占比)以及呼吸相关指标(AHI)与AEE具有很强的关联。睡眠碎片化和睡眠呼吸障碍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风险升高,因此本研究中的模型确实捕捉到了睡眠中的一些年龄相关特征。

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AEE与性别、体重指数、药物使用(抗抑郁药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和一些疾病发病率(高血压、心脏病发作史、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型糖尿病和卒中)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模型AEEG)和模型BEEG+EOG+EMG)中,患2型糖尿病与较高的AEE相关;在模型CECG)中,与心脏相关的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发作史、心力衰竭)与较高的AEE相关。事实上,除了模型D(呼吸数据),高血压在所有模型中都与较高的AEE相关。在模型D(呼吸数据)中,性别和体重指数与较高的AEE相关。

为了更好地解释模型,研究人员使用梯度SHAP法评估输入的PSG信号与年龄估计的相关性分数。比如在模型BEEG+EOG+EMG)中,在受试者出现觉醒时估计年龄增加,而在慢波时估计年龄减小,而在模型D(呼吸数据)中,存在睡眠呼吸暂停时估计年龄升高,在模型CECG)中,出现心律失常则估计年龄增加。

在模型BEEG+EOG+EMG)中使用梯度SHAP法评估输入的PSG信号与年龄估计的相关性分数

同时,研究人员还评估了相关性分数和人工评估的睡眠事件之间的相关性,以验证这些因素对年龄估计模型具有意义。通过对PSG中人工评估的睡眠时相序列、觉醒和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转换附近的相关性得分进行分析发现,相关性分数在转换到较浅睡眠或觉醒状态时增加。

最后,研究人员探索了AEE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具有PSG和相关死亡数据数据集包括SHHSn=5696,死亡1285)、MrOSn=2781,死亡1662)和WSCn=909,死亡98),共有9386名受试者。这些受试者平均年龄为66.0岁,随访中位数为12.1±3.7年。

通过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协变量进行调整后,结果显示在模型E中,AEE每增加10年,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9%HR=1.29)和40%HR=1.40),而AEE-10增加到+10,预期寿命将减少8.7年。

由于高血压和睡眠呼吸暂停在队列人群中非常常见,研究人员还研究了在无高血压和无睡眠呼吸暂停的受试者中AEE与死亡率的相关性。

敏感性分析显示,在对无高血压受试者(n=5303,死亡1291)的分析中,对于全因死亡风险(HR=1.25)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HR=1.31AEE的风险比均有所降低。在对于无睡眠呼吸暂停的受试者(n=5161,死亡1390)的分析中,AEE的风险比同样均降低(全因死亡风险HR=1.22,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HR=1.24)。  

总的来说,该研究通过深度学习,构建了能够从PSG准确估计年龄的AI模型,该模型对年龄的估计是通过提取一些如睡眠碎片化以及呼吸障碍等特征来实现的。而AI估计的睡眠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值增大,可能预示着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这能为接受睡眠监测人群的健康检测提供预警。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4fee3992327.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09-20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91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3544.2万剂次。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jkj/s7915/202209/879368f4fb544c28ae11a5387a519a5d.shtml

 

 

 

返回目录>>

 

尼泊尔登革热病例持续增加、今年已有超1.3万人感染 中使馆提醒中国公民注意防范

2022-09-20    界面新闻

 

据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近期,尼泊尔登革热病例持续增加。根据尼疾控中心数据,今年全尼已有超过1.3万人感染,超10人死亡,尤其是首都地区加德满都谷地,正在遭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病例最多的是拉利特布尔(Lalitpur)。

摘引网址: http://www.cdctj.com.cn/system/2022/09/20/030091282.shtml

 

 

返回目录>>

 

我国10.3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2022-09-2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20日电 (记者孙红丽)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党的十八大以来老龄工作进展与成效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老龄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王海东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会同全国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完善政策制度,狠抓工作落实,老龄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

    一是老龄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国务院先后印发“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召开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新时代老龄工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二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2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3亿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达49个,参保人员达1.45亿。

    三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

    四是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6492个,机构床位总数175万张,医养签约近7.9万对。

    五是老年人社会参与持续扩大。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在基层设立超过4万个老年教育学习点。持续开展“银龄行动”等老年志愿行动,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

    六是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加强老年人优待和权益保障,2012年以来,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组织办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09.8万余件。出台政策措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大力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各地各部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发挥好老年人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健康幸福晚年。”王海东说。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另外,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王海东表示,具体来说,我国老龄化呈现出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二是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大。从城乡来看,城镇地区老年人数量比农村多,但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比城镇地区更高。按照2020年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辖区人口比重超过20%的省份共有10个,主要集中在东北、川渝等地区。

    三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随着老年人口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应对任务很重。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坚持积极老龄观,促进健康老龄化,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王海东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0/c14739-32530151.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健委: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数较2017年增加76.7%

2022-09-2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20日电 (记者孙红丽)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党的十八大以来老龄工作进展与成效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医养签约数是2017年的6.6倍;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数较2017年增加76.7%

    医养结合取得积极成效

    王海东介绍,医养结合深受老年人的欢迎,最近几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医养机构服务指南,还有医养签约合作服务指南三个标准规范。医养结合的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建立。

    二是服务供给显著增加。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流程。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增加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组织开展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

    三是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将医养结合纳入全国质量工作考核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要点。连续3年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并列为全国“质量月”活动内容。实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开展示范省(区、市)、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创建活动,组织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2020年以来培训4万余人。

    加大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

    王海东还表示,下一步,一是深化医养资源共建共享。合理布局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健全医养合作机制。鼓励农村地区通过毗邻建设、签约合作、两院一体等多种方式实现医养结合。

    二是加大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失能、高龄等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这是老年人迫切需要的。落实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三是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落实医养结合标准规范,开展医养结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实施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让老年人获得优质、高效、便捷的医养结合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0/c14739-32530174.html

 

 

返回目录>>

 

食品“边角料”  安全莫“边缘”

2022-09-2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源头抓起,进一步织牢监管网,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上,肉脯碎、海苔碎、蛋糕边等食品“边角料”成了热销商品,因其宣称口味好且价格便宜,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然而,也有一些消费者反映这些食品“边角料”标签信息不全,安全问题引人关注。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挑战。食品“边角料”的安全如何保障就是一个新问题。一般来说,食品“边角料”是指制作食品时切割、裁剪下来的零碎材料,因形状不规则等原因不被正装产品采用,但其加工工艺、品质与正装产品一致。虽然“卖相”不佳,但吃起来与正装食品没有差别,一些商家将其开发利用,一方面能够减少损失,另一方面也能让消费者得到实惠。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一些所谓食品“边角料”,有的是打着“边角料”名义售卖的大包装食品或零食,甚至是过期的“问题食品”,或是没有食品合格证的“三无产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此外,即使是正规厂家出品的食品“边角料”,如果改变了包装、储存、运输等方式,也可能影响原来的保质期,增加变质风险。因此食品“边角料”绝不能成为监管的“空白点”。

  保障“边角料”的食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近期,某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针对食品“边角料”销售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组织约谈当地相关生产企业,从生产源头规范“边角料”食品规范处置和出厂销售,这种做法值得借鉴。食品生产企业应承担主体责任,做好“边角料”食品过程控制,确保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不被污染,确保包装材料、储存环境,尤其是产品标签标识符合要求,合理确定保质期,绝不允许出现强制标识内容缺失,甚至是没有标签的“三无产品”流入消费市场。

  目前,许多食品“边角料”以电商平台作为主要销售渠道,不少是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销售。相关平台也应承担应有的责任,做好对平台商家生产、销售资质的严格审核工作,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售后保障。

  确保“边角料”食品安全,还需进一步织牢监管网。目前,食品“边角料”缺少有针对性的产品标准和管理规范,要鼓励行业协会联合龙头企业制定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相关标准,规范正规食品“边角料”的加工、包装和销售。与此同时,加强对食品“边角料”的监管,比如增加重点品类的抽检。对问题食品“边角料”,监管部门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和安全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严处一起,让不法厂商付出应有代价。

  可以说,无论是常规食品还是“边角料”食品,对其监管同样都要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不留任何食品安全“死角”,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继续保持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的局面。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1/c14739-32530512.html

 

 

返回目录>>

 

做好应对老龄化关键“拼图”

2022-09-21    科技日报

 

  “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在国家卫生健康委920日召开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介绍了我国老龄化的趋势,他表示,2035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任务重的特点,此外数量多、差异大也给我国的老龄化工作带来了挑战与困难。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度老龄化、重度老龄化,该如何应对?

  地区差异大,因地制宜找短板

  如果绘制一幅我国的老龄化地图,那么按照2020年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的省份共有10个,主要集中在东北、川渝等地区。

  “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大是我国老龄化的特点之一,同时,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比城镇地区更高。”王海东说,为此,各地相继出台了土地供给、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敬老院改造提升等专项行动和试点。

  在社区养老设施保障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过自检查找不足,因地制宜补齐短板。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张雁介绍,住建部选取59个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将“社区老年服务站覆盖率”作为重要体检内容,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各地建设改造社区养老、助餐等服务设施约3.6万个,建成一批举步可达、安全健康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居家养老为主,为“9073”打好基础

  在众多的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更受老年人的青睐。因此,“9073”养老服务模式,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被认为更加适合我国特点的老龄化应对策略之一。

  数据显示,2012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59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10年来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6万个,床位数达到812.6万个,是2012年底的近2倍。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2万个、床位308万张,分别占到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数和床位数的88.9%38%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表示,民政部指导推动各地在区县层面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

  在健康服务管理方面,社区也成为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主力军。据介绍,2021年约有1.2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城乡社区接受了健康管理服务。

  医养结合,合理布局应对老龄化工作

  对于老年人来说,养老问题和健康问题同等重要,因此,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也深受欢迎。为了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国家卫健委破除制约医养结合发展的难点堵点,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王海东表示,当前医养结合的标准规范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流程,2021年底全国医养签约数是2017年的6.6倍,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数较2017年增加76.7%

  王海东介绍,下一步将合理布局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健全医养合作机制,鼓励农村地区通过毗邻建设、签约合作、两院一体等多种方式实现医养结合,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失能、高龄等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拼好医养结合这块应对老龄化的关键“拼图”。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1/c14739-32530520.html

 

 

返回目录>>

 

新光治疗系统克服抗癌难题

2022-09-21    科技日报

 

  治疗癌症的一种方法是使用光解封系统的光动力疗法,在这种疗法中,光被用于在肿瘤处原位激活抗癌剂。然而,合适的药剂必须在可见光下稳定,在低氧环境下具有抗肿瘤作用,并能够被低能量组织穿透性红光激活,这些特性的组合很难实现。现在,日本东京大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一个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平台,首次使用有机铑酞菁配合物来实现这种特性组合。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化学通讯》期刊上。

  传统的光动力技术依赖于活性氧的形成来摧毁癌细胞,但许多肿瘤含有缺氧环境。光解封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种系统中,试剂以非活性形式给药,然后在肿瘤部位被激活或“解封”。它们解封烷基自由基。已知烷基自由基在有氧和无氧存在的情况下都能诱导细胞死亡。在有氧的情况下,烷基自由基会转化为末端醛,这些末端醛也可以诱导细胞死亡。该团队首次使用了一种名为“有机铑酞菁配合物”的分子开发了一种用于光解封疗法的新型平台。

  研究论文主要作者解释说,在合成、提纯和测量过程中,新开发的有机铑酞菁配合物在环境光下高度稳定,但可以被发出纳秒红光脉冲的激光激活,这些纳秒脉冲激光(脉冲时间为十亿分之一秒)对医务人员来说操作相对容易。

  他们进一步证明,在有机铑酞菁配合物被激活后释放的化合物对HeLa细胞(一种从癌症发展而来的细胞系)具有毒性,表明如果这些化合物在肿瘤内释放,将具有抗癌的能力。

  研究人员表示,新技术可以允许光化学产生多种烷基自由基和醛,而使各种生物活性分子的位点选择性释放成为可能。作为对其他系统的改进,它为光治疗癌症开辟了一条令人兴奋的新途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1/c14739-32530521.html

 

 

返回目录>>

 

“长寿开关”端粒新结构发现

2022-09-21    科技日报

 

    在物理学和微型磁铁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端粒DNA的新结构。端粒被视为长寿的关键,它们保护基因免受损害,但每次细胞分裂时都会变短一些。如果它们变得太短,细胞就会死亡。而今的新发现将有助于了解衰老和疾病。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在人体的每个细胞中,都有携带决定人体特征的基因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的末端是端粒,可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它们有点像鞋带末端的塑料头。

  端粒之间的DNA有两米长,因此必须将其折叠以适合细胞。这是通过将DNA包裹在蛋白质上来实现的,DNA和蛋白质一起被称为核小体,它们排列成类似于一串珠子的东西。

  这串珠子还会进行更多的折叠。它如何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核小体之间的DNA长度,即串上的珠子。折叠后出现的两种结构是已知的。一种结构是两个相邻的珠子黏在一起,游离的DNA挂在它们之间。但如果珠子之间的DNA片段较短,则相邻的珠子不会黏在一起,两个堆叠并排形成第二种结构。

  结合电子显微镜和分子力光谱法,荷兰莱顿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了另一种端粒结构。在这里,核小体靠得更近,因此珠子之间不再有任何游离DNA。这最终会产生一个大的DNA螺旋。

  分子力光谱法将DNA的一端附着在载玻片上,而另一端则粘着一个微小的磁球。然后在这个球上方的一组强磁铁将“珍珠串”拉开。通过测量将珠子一个个拉开所需的力,就可了解更多关于“绳子”如何折叠的信息。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知道分子的结构,就可更深入地了解基因是如何打开和关闭的,以及细胞中的酶如何处理端粒,如它们是如何修复和复制DNA的。新的端粒结构的发现将提高人们对身体组成部分的理解,而这最终将帮助人们研究衰老和癌症等疾病,并开发抗击它们的药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1/c14739-32530523.html

 

 

返回目录>>

 

两种细菌创造活体合成细胞

2022-09-21    科技日报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人员在合成生物学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设计了一个系统,该系统能执行活细胞的数个关键功能,包括产生能量和表达基因。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在“生命”的前48小时内,研究人员人工构建的细胞甚至从球形转变为更自然的变形虫样形状,这表明原始细胞骨架细丝正在起作用。

  科学家们以前专注于让人造细胞执行单一功能,例如基因表达、酶催化或核酶活性。如果科学家破解了能更紧密模仿生命的人造细胞的秘密,那么它可在从制造领域到医学领域的所有方面创造丰富的可能性。

  为了完成这项最新的自下而上的生物工程壮举,研究人员使用了两种细菌菌落——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用作零件。将这两种细菌与空的微滴混合在黏稠的液体中,一种被捕获在液滴内,另一种被困在液滴表面。

  研究人员通过将菌落浸泡在溶菌酶和蜜蜂素(一种来自蜜蜂毒液的多肽)中来打破细菌膜,细菌溢出其内容物,这些内容物被液滴捕获以产生膜包被的原始细胞。

  研究证明了这些细胞能够进行复杂的处理,例如通过糖酵解产生能量储存分子ATP,以及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活性物质组装方法为自下而上的共生生物/合成细胞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机会。例如,使用工程细菌有可能制造出复杂的模块,以便在合成生物学的诊断和治疗领域以及生物制造和生物技术中进行开发。

  未来,这种合成细胞技术还可用于改善用于生物燃料和食品加工的乙醇生产。结合基于基础生物学先进模型的知识,研究人员可混合和匹配一些结构,同时重新设计其他结构以构建全新的系统。人造细胞还可被编程为像紫色细菌一样进行光合作用,或者像减少硫酸盐的细菌一样从化学物质中产生能量。

  细胞被称为生命的基本结构,但它其实并不“基本”。细胞内的机制非常复杂,而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让人类得以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尝试从源头重建细胞生物过程。合成生物学,也是近年来的热门领域,利用工程化的生物,生产出人类想要的东西。这次,研究人员用两种细菌菌落作为零件,制造出了某种活着的、能执行功能的细胞。乘着合成生物学的东风,科研人员“用细菌制造一切”。制造出细胞,不仅有实用价值,也助力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基本结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1/c14739-32530526.html

 

 

返回目录>>

 

让更多老年人安享健康幸福晚年——十年来我国老龄工作成效显著

2022-09-21    新华网

 

  截至202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全国共有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6492个,机构床位总数175万张,医养签约近7.9万对……国家卫生健康委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政策制度,狠抓工作落实,老龄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

  聚焦“老有所养” 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老龄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稳步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日益重要且紧迫。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介绍,养老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三大体系之一,聚焦解决“老有所养”问题。

  据介绍,2012年至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59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床位数是2012年底的近2倍。

   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各地各部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健康幸福晚年。

  提供“家门口”服务 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完善标准规范、摸清问题短板、加快设施建设……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等标准规范,组织开展社区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调查研究工作,因地制宜补齐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短板。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各地建设改造社区养老、助餐等服务设施约3.6万个,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我们坚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多措并举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家门口’服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张雁说。

  医养结合工作整合了养老和医疗资源,深受老年人欢迎。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医养结合,多层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王海东介绍,下一步,我国将从深化医养资源共建共享、加大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等方面,落实医养结合标准规范,开展医养结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让老年人获得优质、高效、便捷的医养结合服务。

  加强老年人优待和权益保障 打造老年宜居环境

  2012年以来,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组织办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09.8万余件;开展城镇老旧小区和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加强老年人优待和权益保障。

  “2019年至2021年,各地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5.1万部,这项措施让很多长期居家老年人实现了走出家门、走出楼栋。”张雁介绍,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命名339个无障碍建设示范和达标市、县、村、镇,引导各地持续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针对不法分子借养老之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问题,20224月开始,全国组织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据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联合开展专项行动的12个部门之一,广泛深入开展反诈防骗政策宣传和科普知识宣传。同时,开展民营医院专项巡查行动,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抽查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

  “按照专项行动工作部署,民政部负责整治养老服务领域涉诈问题隐患,指导各地民政部门推动存量隐患清仓见底。”李永新说,截至20228月底,累计排查27万多家养老服务机构及场所,梳理出950家风险隐患点,全力守护好老百姓“养老钱”。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1/c14739-32530530.html

 

 

返回目录>>

 

禁售槟榔,不仅因为它是一级致癌物

2022-09-21    北京青年报

 

  910日,歌手傅松因口腔癌去世,终年36岁。傅松生前曾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的口腔癌系槟榔所致,呼吁大家“珍惜生命,远离槟榔”。近日,“36岁歌手嚼槟榔6年因口腔癌过世”的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舆论场中关于禁售槟榔的呼声再起。据浙江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透露,近期上级有关部门要求,浙江省内食品经营者不得销售食品包装和标签标识的槟榔制品,如果之后商家存在销售槟榔行为,相关部门会进行处罚。

  三年前,一篇题为《千亿“软性毒品”槟榔,和正在上瘾的6000万中国人》的文章广泛流传于网络,文中将槟榔描述为“软性毒品”,指出其“有百害而无一利”,引发网友对槟榔危害口腔健康的热议。近年来,禁售槟榔的社会呼声很高,这次歌手傅松成为槟榔的受害者,再次引发社会对于槟榔危害的讨论,多地掀起禁售槟榔潮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其实,浙江义务这次禁售槟榔并非临时作出的决定,而是酝酿已久的一项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出手禁售槟榔,引发了诸多网民的大力支持和叫好,这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主流的声音。但也要看到,槟榔被一些地方视为特色食品,并已形成了十分完备的产业链条,禁售槟榔必然会影响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因此也难免出现反对之声。不仅此次浙江义务禁售如此,此前一些地方推出相似举措,也曾引发不同的声音。就连此前叫停槟榔广告,也一直存在争议,推进颇为困难。

  有观点认为,槟榔是一级致癌物,让一些人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禁售理所应当。然而,对禁售不理解、不支持的人认为,仅仅因为槟榔是一级致癌物就禁售,这个理由很不充分。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咸鱼、熏制食品、随酒精饮料摄入的乙醛等,都属于一级致癌物,相应商品是否都应该下架禁售?包含致癌物的食品不仅只有槟榔,如果其它一级致癌物不禁售,就不应该专挑槟榔下手。比如合理的做法是,对于含有致癌物的食品,应提倡减少消费,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防癌。

  从表面上看,这话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禁售槟榔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一级致癌物,更因为在目前它并非食品。这是因为2020年最新版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取消了食用槟榔的类别,此后,槟榔作为食品的生产许可和监管缺乏依据。尽管槟榔陷入尴尬身份之后,各种不同的观点较多,但既然槟榔已被清除出食品分类目录,那么在市场上被当作食品来销售,就会显得很不妥当。因此,下架和禁售是正常选择。

  不仅如此,只要《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作了这一修改,那么,任何将槟榔当作食品的广告或其它推销活动,都失去了正当性。将槟榔当作食品来生产销售,更应被当作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来看待。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统一对槟榔的看法,进而化解纷争,尽早开启全面禁售槟榔的行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1/c14739-32530537.html

 

 

返回目录>>

 

美食广告须守住法律底线和诚信底色

2022-09-21    北京青年报

 

     红彤彤的烤馒头夹龙虾、焦褐色的炸肥肠、金灿灿的菠萝饭……看到这些美食图片,来自天津市河东区的邹楷不但没有“打卡”的欲望,反而有点反胃,因为高饱和度的色彩让食物看上去太假了。和邹楷一样,对美食宣传过度现象不理解的人不在少数。近日在多个美食推荐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吐槽,其被宣传图片或者文案吸引,结果吃到的食物与图文严重不符。

  不少人在相关平台看到的“美食”是一码事,在相关店家吃到的“美食”又是另外一码事。消费者的这种“体验差”主要拜餐饮店家或美食博主夸张的美食滤镜所赐,在滤镜的加持下,大量美食图片成了美颜图片,不仅颜色失真,美食的数量、原料、质量等也可能大量注水,图实不符。

  在万物皆可美颜的时代,店家或博主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对美食图片的色彩饱和度等元素进行适当修饰,让美食更好看,更上镜,更有吸引力,无可厚非。但制作或推荐美食图片属于商业宣传的一部分,也应该遵守商业宣传的法律规矩,相关主体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广告法》明确:广告应当真实、合法;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有些餐饮店家或有偿引流的博主在宣传的美食图片中不仅加色,还加量、加“料”,甚至将多份食品并做一份,为美食图片单独添加“大龙虾”等食材,而消费者吃到的食品则明显缩水,也没有美食图片中的相关诱人食材,让消费者从网上到现实体验到从“酒池肉林”到“残羹冷炙”的巨大落差。这样的美食宣传变了味,构成了虚假夸大宣传,欺骗误导了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店家或博主制作并发布美食图片的本质都是对商品或服务进行介绍推荐,属于商业广告的范畴。《广告法》第十四条,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变相发布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然而,不少店家或博主发布的美食图片并未标明“广告”,属性模糊,很容易让消费者对美食的消费“种草”属性和广告属性发生混淆误认,进而让消费者产生选择困惑。这也是美食宣传中的违法侵权风险点。另外,一些美食图片或文案还使用了“最”“天花板”“封神”等用语,涉嫌违反有关“最高级”“顶级”用语的法律禁令。

  美食宣传不能用“放大镜”,不能沦为注水宣传、虚假夸大宣传。虚假宣传骗得了一时,骗不了长久,大都是一锤子买卖,而虚假宣传一旦穿帮,肯定会对商家的信誉构成反噬,进而影响商家的发展。所以,餐饮商家一定要走出美食图片的滤镜营销误区,坚持诚信守法经营,不断提升餐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让消费者真正获得实惠和良好的消费体验,这样,才能获得消费者的好口碑,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市场监管部门应联合相关平台对美食图片虚假夸大宣传问题进行排查整治,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积极收集问题线索,对查实的问题依法处罚、曝光,落实整改措施,发布消费警示,夯实法律红线,从而起到维护广告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的效果,为消费者守住美食广告的法律底线和诚信底色。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1/c14739-32530538.html

 

 

返回目录>>

 

北京拟增923家医保定点医药机构

2022-09-21    北京青年报

 

  日前,市医保局公示了923家新增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名单,其中包括169家医疗机构和754家零售药店。据悉,新增定点医药机构名单公示时间为919日至926日。这意味着,北京医保参保人员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将更加方便。

  北京青年报记者查看公示名单发现,此次新增的923家医保定点,754家零售药店占据大头,为总数的81.7%。其中东城区包括北京白塔寺药店东单医药有限公司等48家;朝阳区包括北京定福庄金象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等116家等。

  据了解,去年11月,市医保局印发了《北京市零售药店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符合条件的零售药店可以通过申请签订医保协议,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的基本条件和流程。在零售药店申请纳入医保定点的条件中,提出医保定点药店应按照医保药品目录要求,严格执行医保药品目录,以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该办法已于今年11日起正式执行,保证了医保资金安全,促进零售药店定点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

  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本市共有642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此次新增754家后,全市医保定点零售药店总数将达到1396家,这也将使医保参保人员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更加方便。而上述调整与91日起北京医保个人账户定向使用的新政策不无关系。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自今年91日起,本市参保人员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医保目录内药品所发生的个人自付的费用或者购买医保目录外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所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费用,都可以持社保卡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支付。在定点药店购药时,若为持外配处方购药的情况,参保人员须出示社保卡和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外配处方。

  购药时,定点零售药店将读取参保人员社保卡,通过医保信息系统下载外配处方信息进行医保分解。需个人支付的部分,将优先通过个人账户支付,不足部分由现金、银行卡、支付宝或微信等方式补足。参保人员在定点药店自主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发生的费用,则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相关费用可持社保卡使用本人个人账户进行支付,不足部分也可由现金、银行卡、支付宝或微信等方式补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1/c14739-32530539.html

 

 

返回目录>>

 

运动热带火城市游

2022-09-21    人民网

 

  组团骑游、水上玩桨板和皮划艇、公园里玩飞盘……近来,多地出现新兴运动热,进一步带火了城市旅游,也掀起一波消费热潮。

  都市运动新选择

  917日,世界骑行日,北京市民樊健骑车从西直门出发,经天安门广场一路向东,最终抵达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全程约40公里。沿途休息时,樊健会拍照或录视频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总能收获许多点赞。“40公里骑行,重新认识北京城。”樊健是骑行爱好者,过去常在京郊骑行。“去年开始,我经常在城区骑行。”樊健发现,身边加入骑行大军的人越来越多,“长安街夜骑”一度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词。

  美团单车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北京骑行占比创下10年来新高,美团小黄车北京用户年度骑行里程达8.5亿公里,骑出34个奥森公园一年的减碳量。

  9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区公园内,一名教练正带领两名小学生练习抛飞盘的基本动作。《2022年轻人新潮运动报告》显示,飞盘已成为最受年轻人喜爱的新潮运动之一。全国飞盘运动推广委员会调查显示,2021年约有50万人参与飞盘运动。每天,在广西南宁的许多大草坪上,总能见到飞盘社团的运动员奔跑、飞扑、接盘,观赛者众多。今年7月,南宁一家飞盘运动社团还参加了岭南全国极限飞盘公开赛,与北上广等城市的飞盘团队进行专业比赛。

  今年暑期,在北京市亮马河、金海湖、晓月湖等水域,众多桨板运动爱好者在水上享受运动的快乐。这项过去风靡沿海城市的运动,在越来越多内陆城市火起来。在江苏省昆山市,桨板爱好者争相划进周庄古镇河道,新潮的运动和古镇的小桥流水相映成趣。

  城市宜居更宜游

  新兴城市运动方式的“走红”,与各地推进宜居、宜游、宜运动城市建设密不可分。

  世界骑行日当天,2022年北京市“滨水慢行”健身骑行系列活动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南麓举行,吸引了来自北京各区的众多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参与。北京市自行车运动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滨水慢行”健身骑行系列活动是北京全面开展“滨水慢行”系统试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月一场,延续至今。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交通发展理念,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大力倡导和推进慢行系统发展,鼓励和支持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方式出行。2021年,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达47.8%,创近10年来新高,北京市民慢行意愿持续提升,自行车出行成为市民“最后一公里”通勤出行的重要方式。2022年,北京慢行系统品质提升,以服务通勤出行为主线,兼顾休闲健身等服务功能,保障多样化慢行出行需求,继续推进慢行系统与滨水绿道的融合,改善城市河湖滨水慢行系统,推进100公里朝阳绿道连通工作;结合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年内计划建设21条“漫步北京”文旅骑行线路,配套提供自行车驿站、游玩导览图等服务,引导鼓励市民、游客“慢游”京城。

  除了城市绿道、慢行系统等建设,各地的口袋公园、体育公园不断增多,为广大市民提供越来越多设施完备的运动、休闲场所。202110月,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公园既丰富了城市绿化空间,也能拓展市民健身和休闲游憩空间,有助于改善城市宜居环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生态治理见成效

  9月初,北京市丰台区全民健身水上运动体验活动迎来了首批体验者,他们在晓月湖上感受龙舟和皮划艇运动的魅力。据了解,该体验活动将一直持续到9月底,利用周末时间邀请辖区内喜爱水上运动的群众体验龙舟、皮划艇、桨板等运动项目,旨在利用晓月湖自然水域资源,打造丰台区全民健身特色品牌,让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今年1月,晓月湖6000平方米冰面向市民开放;8月,龙舟队在湖上竞技。这些全民运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晓月湖的好水质,目前,晓月湖已形成春游湖、夏戏水、秋赏景、冬冰嬉全季候体育、旅游新格局。

  曾经脏乱差的地方变身城市景观,这样的趋势正在各地不断涌现。

  每逢傍晚,山东省荣成市樱花湖体育公园内,健身、娱乐、赏景的市民络绎不绝。这座体育公园所在地曾是一片荒滩沼泽地。近年来,当地政府启动环境综合改造提升工程,贯彻“生态、自然、和谐”的理念,将它打造成兼具城市景观、生态体验、防洪泄洪功能的休闲运动主题公园,曾经的荒滩沼泽地变身为“城市会客厅”。重庆市万盛区曾是山城煤都,当地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实现了由资源型城市向运动休闲之城的转型,建起一批体育设施,各镇街充分利用农闲、节假日等时间节点举办群众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充满活力的体旅产业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选择,也带动当地的城市发展向绿色转型,成为宜居、宜业、宜运动之城。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1/c14739-32530543.html

 

 

返回目录>>

 

美媒:美国梅毒感染率比去年增长26%,总病例数创1948年以来新高

2022-09-2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美联社19日报道,在美国,包括淋病和梅毒在内的一些性传播疾病感染率持续上升。梅毒的感染率比去年增长26%,为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总病例数达到194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报道称,由于抗生素在20世纪40 年代开始广泛投入使用,美国梅毒感染数急剧下降,在1998年达到历史最低点,当时报告的新病例不到7000 例,美国疾控中心甚至因此提出消灭梅毒的计划。不过,2002年,病例数开始逐渐上升。2013年,由于资金短缺,美国疾控中心放弃了该计划。2021年,美国梅毒病例数已突破52000例。有专家认为,性传播疾病增加,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诊断和治疗延迟,吸毒和酗酒导致的危险性行为,以及避孕套使用率的下降。美国相关机构正在研究解决方法,如提供可以让人们自测性传播疾病的家庭工具包。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9k1eNULCPY

 

 

返回目录>>

 

美国今年已有超22.3万人死于新冠 专家称“疫情尚未结束”

2022-09-20    海外网

 

    海外网920日电 据美国广播公司919日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截至目前,全美已有超过22.3万人死于新冠。多位美国专家认为新冠疫情并未结束,并对美国是否准备好面对新的变异病毒感到担忧。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传染病专家彼得博士直言“新冠大流行显然还未结束”,并首先谈到了美国每年的新冠死亡人数。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美已有超过22.3万人死于新冠。联邦卫生机构的数据称,美国每天都有数百例与新冠相关的死亡病例,仅在8月份就有约1.4万名美国人死于该病毒。

    彼得对此表示,美国新冠死亡病例数要比流感导致的死亡病例数高几倍,“如果每年美国的新冠死亡数继续保持在高位,就将继续远远高于糖尿病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导致的死亡数字。这一数字绝非微不足道。”

    罗格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佩里·哈尔基提斯表示:“我对这一切的担忧是,当你说疫情结束时,这就成为了‘没有疾病’的代名词。但我们知道,新冠病毒仍然导致很多美国人生病,并导致人们死亡。”

    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助理教授茱莉亚·芮福曼则在接受美媒采访时称:“我仍然非常担心美国没有为应对新的变异病毒激增而做好准备。美国未来可能会有很高的新冠累计死亡人数。我们现在还没有准备好。”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9jOt0qJcny

 

 

返回目录>>

 

德国累计确诊猴痘病例超3500例:患者男性为主 16例是女性

2022-09-20    海外网

 

    海外网919日电 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919日公布消息称,截至当天,德国累计报告3563例猴痘病例,病例以男性为主,16例为女性。另外,根据世卫组织915日披露的数据,欧洲猴痘确诊病例数前五的国家分别是: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与荷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9jDxYrX0Dm

 

 

返回目录>>

 

涨价、限购!降糖药被炒成“减肥神药”卖断货,糖尿病患者却一药难求

2022-09-20    时代财经

 

    价格适中,用法简单,效果突出,降糖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尽管还未在国内获批减肥适应症,但各路减肥人马已经冲到前线,抢空只在一瞬间。

    时代财经发现,继今年7月在部分地区的线下药房断货之后,“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在部分互联网平台药房又掀起一波断货潮。

    司美格鲁肽是由诺和诺德(NVO.NYSE)开发的新型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最早在201712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辅助饮食控制和运动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20216月,美国FDA批准该药物用于肥胖或超重成人的慢性体重管理。在中国,司美格鲁肽于20214月上市,目前获批的适应症仅为2型糖尿病。

    借着减肥风潮走红之后,缺货、涨价影响着司美格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可及性,导致病患有医保却不能报销,医保之外只能买到市场溢价的药物。断货背后,则与司美格鲁肽的产能、减肥“奇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平台断货,代购加价要翻倍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韩俪(化名)遭遇了司美格鲁肽的“断货危机”。

    韩俪的家人患有2型糖尿病,今年开始使用司美格鲁肽,按照医嘱,一周给药一次。作为一种处方药,司美格鲁肽必须经具有处方权的临床医生开具才能购买和使用。而由于大医院离得远,小医院没有药,家住东北某省会城市的韩俪家人只能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药品。

    韩俪告诉时代财经,在大医院,一支1.5ml剂量的司美格鲁肽(1.34mg/ml)价格为478.8元,本地报销医保后价格更便宜。同样的剂量,平时在互联网平台上购买则需约640元(包含针头及冷链运输)。虽然这一价格比大医院的贵不少,但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不过,韩俪发现,最近购买药品变得不太容易,常买的店家药品缺货,检索商城其他店家的药品,每支至少比平常贵了20元。

    时代财经在某互联网平台上查询发现,截至发稿日,1.5ml剂量的司美格鲁肽售价最低已经涨至680元(不包含针头和运费),并且部分药房显示30天后可发货,若加急价格还需增加100元左右;3ml剂量的司美格鲁肽的价格则为1300~1500元不等,而同样剂量在医院的售价则为814元。

    灰色交易价格更甚。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反映,除了药店、医院、互联网平台,还可以通过代理商渠道购买到司美格鲁肽,但价格几乎翻倍,1.5ml剂量的价格超过千元。另有消费者提到,有美容院利用司美格鲁肽赚钱,550/次,一个月2200元。

    供小于求,司美格鲁肽“出圈”

    司美格鲁肽作为诺和诺德旗下的主打产品风靡全球。

    今年以来,司美格鲁肽更上一层楼,销售额刷新纪录。一季度,司美格鲁肽全球销售额达18.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8.18亿元),首次超过有“糖王”之称的度拉糖肽,后者的销售额为17.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2亿元)。在减肥适应症上,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的全球销售额亦达5.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23亿元)。

    在国内,20214月,司美格鲁肽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及降低T2DM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12月,该药物纳入国家医保,为糖尿病患者减轻负担。

    一经上市,司美格鲁肽横扫中国市场。半年左右,销售额便高达46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2亿元)。

    数字固然漂亮,但当销售额远超预期,产能与销量开始难以匹配。

    时代财经了解到,国内部分医院仅有1.5ml剂量的司美格鲁肽,而3ml剂量的司美格鲁肽只在部分药店及互联网平台有所售卖。

    司美格鲁肽的缺货是全球性的。

    诺和诺德在公告中多次提到,司美格鲁肽的市场需求大大超出预料,部分剂量也出现供货短缺的现象。其表示,“将尽力在2022年下半年恢复所有剂量供应,2023年增加产能,但目前无法确定具体日期。”

    司美格鲁肽减肥适应症在国内尚处于III期临床阶段,未批先火,更进一步加大了药品的产能消耗。

    这一点也在部分医院得到了印证。时代财经从北京某三甲医院非内分泌科了解到,目前司美格鲁肽处方权受到限制,非内分泌科暂无处方权限。“因为能减肥,最近这个药很火,以前各个科室都能开,现在不让了。医院很缺货。”医生黄迪告诉时代财经。

    减肥神药,人人可用?

    自去年开始,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GLP-1降糖药物能减肥的声音传遍互联网,一浪更比一浪高。但实际上,这款网红“减肥神药”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减肥针使用进度帖”“减肥针购买帖”“减肥成功贴”等词条高居检索关键词“司美格鲁肽”的页面榜首。

    东北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李微对时代财经表示,使用司美格鲁肽之后,能不能瘦因人而异,它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胃排空,有的人瘦了几十斤,有的人一斤没瘦。

    截至发稿,时代财经在社交平台上发现,“减肥针”科普向的视频、文字逐渐增多,不少医生在平台上表示,“减肥针”未必真正减肥,效果因人而异,且不少人群禁忌使用,如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禁用司美格鲁肽,GLP-1从来不是胰岛素的替代品。此外,在使用司美格鲁肽时应遵循医嘱(减肥与糖尿病同样适用),药物本身具有腹泻、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切不可盲目乱用。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826日,司美格鲁肽在国内已完成减肥适应症III期临床。登记资料显示,该药物将作为低卡路里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辅助治疗,用于初始体重指数(BMI)≥30kg/m2(肥胖),或≥27kg/m2<30kg/m2(超重)并且伴有至少一种与超重相关的合并症的成人患者。

    换句话说,即便是肥胖,也未必可以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

    减肥这笔“生意经”,起起伏伏许多年,从来不缺市场。96日,国家药监局又批准司美格鲁肽片剂的减肥适应症临床申请,减肥市场又添了一块“蛋糕”。

    但比起能不能减肥,韩俪的家人更想知道,司美格鲁肽的供给能否下沉到县域医疗市场,解决眼下的用药难问题。

    这也许仍要等待诺和诺德的扩产才能真正实现。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HNFMRK00530KP1K.html

 

返回目录>>

 

伤春悲秋“太投入”,没准儿还真是病

2022-09-21    北京青年报

 

    季节性抑郁通常在20-30岁起病,发作前有迹可循。

    《红楼梦》里的林妹妹,曾荷把小锄哭葬春天的落花。大诗人杜甫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也会感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按说春天和秋天是最美的季节,为什么不少人伤春悲秋呢?其实我们这种情感的变化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入戏太深”就有可能是心理疾病了。

    春去秋来,是如何影响情绪的?

    其实,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是自然规律。随着季节的转换,万物休长生息。人类的心境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轻微变化,这种情况叫做季节效应,是广泛存在的正常现象。

    但如果这种心境低落超过了正常的范围,严重程度达到抑郁的诊断标准,就成了季节性抑郁。季节性抑郁通常在20-30岁起病。居住在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的人因为冬季接受的光照较少,发生季节性抑郁的风险可能更高。人们为什么会发生季节性抑郁,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光周期假说

    相比夏季,冬天昼短夜长。褪黑素于夜间分泌活跃,因而在冬天分泌的持续时间更长,对易感者来说就会诱发抑郁。所以光照疗法有效。

    时相转变假说

    昼夜节律的时点,如最低体温和褪黑素分泌与入睡时间应该处于最佳关联状态,但冬季天亮得晚和光照减少会使人体昼夜节律相对于外部钟表时间延迟。昼夜节律与睡眠不匹配诱发季节性抑郁。

    神经递质假说

    大多数季节性抑郁患者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活性比正常人差,5-羟色胺水平低下可导致抑郁。很多药物是通过提升大脑5-羟色胺水平来治疗抑郁的。

    季节性抑郁,发作前有迹可循

    根据好发季节不同,季节性抑郁分为两种。冬季抑郁比夏季抑郁更多见。

    秋冬发作,又称冬季抑郁。深秋至初冬开始发作,通常在来年的春季和夏季缓解。表现为睡眠增多、食欲增加、渴求碳水化合物及体重增加。在夏天若长期闭门不出,或逢持续多云的天气,也会复发。

    春夏发作,又称夏季抑郁。春天或夏天开始发作,秋冬季节缓解。这些发作通常呈现抑郁的典型症状,如失眠、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

    除了抑郁的常见典型症状,这些线索提示存在季节性抑郁的可能性:抑郁发作呈季节性模式;抑郁常在冬季加重,日照可改善抑郁;不典型症状:嗜睡、多食甜食和点心、体重增加;躯体疾病不能解释的各种不适。

    自问自答,出现这些症状得就医

    对患者来说,如果自问有以下症状,应该到医院就诊。尤其是出现自伤或自杀想法,感觉可能会自伤或伤害他人时,请立即就诊求助。

    冬季时您是否感觉最糟糕、更悲伤;冬季时是否吃得更多;冬季时体重是否会增加;冬季时是否睡得更多;冬季时精力是否更差;冬季时是否更少与他人交际;天气更晴朗时抑郁是否会改善;去阳光更明媚的地方或白昼更长的地方旅行时抑郁是否会缓解。

    季节性抑郁是可以治疗的。光照治疗、抗抑郁药治疗和心理治疗都是可供选择的手段,您可与医护人员一同决定最佳方案。多数治疗需经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起效,而且应坚持一定的疗程以防复发。所以要耐心配合医护人员,出现问题充分与医生交流,莫自作主张中断治疗。

    看开点,试试这12个方法

    我们自己在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来缓解病情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运动会缓解抑郁症状。此外,秋季发作型抑郁患者应尽量接受光照。试试以下这12个方法,对缓解郁闷情绪很有效。

    1.尽量规律作息。

    2.不必卡点,睡到精力充沛时即起床。

    3.不要强迫自己入睡。如果睡不着就起床,稍后再尝试入睡。

    4.不要吸烟,尤其是晚上。

    5.下午晚些时候、晚上和入睡前不要饮酒、喝咖啡或茶。

    6.将卧室布置得昏暗、安静,消除能联想到工作或带来压力的事物。

    7.白天解决手头事情,不带着问题上床。

    8.每周锻炼3-5日,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但不要在临睡前进行。

    9.睡前不要看手机或电脑等发光物。

    10.白天外出散步晒太阳。

    11.卧室放置定时灯,清晨打开,即使太阳还没出来。

    12.使用“黎明模拟灯”,可逐渐变亮并在日出前打开。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0921/07/HHP7H0FS0038804U.html

 

 

返回目录>>

 

秋季防晒霜要如何用?谨防4个误区

2022-09-21    人民网

 

    家庭成员中每个人的肤质都不同,应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晒产品。

    秋高气爽的气候让不少人以为秋季紫外线变弱,不需要防晒。殊不知,秋季的紫外线强度依然处在比较高的时段,即使多云天仍会引起晒伤、日光性皮炎等病症。

    防晒霜不能这样用

    不同型号的防晒霜对不同类型的紫外线照射具有不同的拮抗作用,既不能随便滥用,也不能过于迷信。

    1SPF指数越高越好

    防晒霜并不是SPF指数越高防晒效果就越好,如果一味追求高防晒系数,反而会给肌肤造成不必要的负担。通常,外出逛街时选用SPF指数为8-15的防晒霜就可以了,而如果外出游玩、游泳或日光浴时则需选用SPF指数在30-50左右的产品。

    2、防晒品越贵越好

    防晒用品隔离紫外线的效果在于所含的防晒成分和含量,与价格高低没有绝对关系。价格高的防晒品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使用,还应根据个人肤质、所处的环境和时间来选择。

    3、全家共用防晒霜

    家庭成员中每个人的肤质都不同,应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晒产品,避免全家共用一支防晒霜。例如皮肤较油、容易长青春痘的人应使用清爽不油腻的乳液状产品,男士最好不要用女士防晒用品,儿童专用的防晒产品也不要和成人的防晒产品混用。

    4、用防晒后不注意清洁

    防晒产品的主要副作用是容易造成皮肤毛孔阻塞,影响汗液排泄,导致粉刺、暗疮等的发生。所以涂抹防晒产品后,要注意做好清洁。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0921/07/HHP8J8RP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