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816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2-08-16
天津市疾控中心成功召开2022年度天津市非传染病预防控制专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 5 上海生物医药创新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冠 mRNA疫苗一期临床试验入组完毕... 8 970万人研究发现,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均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约20%有关... 9 Science:基因编辑大牛张锋教授新成果!在微生物中首次发现新的防御系统:... 11 微生物STAND ATPase直接识别病毒蛋白,并杀死受感染的微生物细胞... 11 三项大规模研究证实,用钾盐代替普通食盐,可保护心血管,减少死亡风险... 12 成都出现龙线虫?疾控部门已上报,昆虫学家:需采集到实体鉴定才能确认... 18 鉴于肉毒杆菌等污染的可能性 美国紧急召回30多种饮料... 19 “网红打卡景点”龙漕沟突发山洪:一旦遭遇溺水,4招急救能保命... 25 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⑤... 26 热点追踪
截至8月15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2022-08-16 卫生应急办公室
8月15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59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1例(北京13例,福建11例,四川11例,上海10例,山东6例,广东3例,云南2例,天津1例,内蒙古1例,辽宁1例,黑龙江1例,江苏1例),含8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山东3例,广东2例,北京1例,福建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530例(海南426例,西藏26例,浙江17例,新疆12例,福建11例,四川11例,广东9例,陕西4例,北京3例,河南3例,青海2例,内蒙古1例,江西1例,山东1例,广西1例,贵州1例,云南1例),含3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浙江13例,新疆11例,广东3例,四川2例,陕西2例,广西1例,海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1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8例,本土病例59例(四川21例,内蒙古18例,浙江7例,广西4例,甘肃4例,福建2例,广东2例,河南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9280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4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80例(其中重症病例2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164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0961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8月15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6347例(其中重症病例1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24688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36261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932380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07888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935例,其中境外输入97例,本土1838例(海南785例,西藏629例,新疆248例,兵团57例,浙江38例,江西29例,湖北11例,广东8例,青海8例,江苏4例,四川4例,上海3例,山东3例,云南2例,北京1例,河北1例,安徽1例,福建1例,广西1例,重庆1例,贵州1例,陕西1例,甘肃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94例,其中境外输入53例,本土241例(新疆42例,浙江41例,河南41例,广西35例,甘肃22例,山东18例,四川18例,兵团10例,内蒙古4例,河北3例,吉林2例,广东2例,云南1例,西藏1例,宁夏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41例(境外输入8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2599例(境外输入732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527215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366740例(出院70439例,死亡9569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2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4904622例(出院13742例,死亡9457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208/f116e9be06074d14a468ac5cd1989928.shtml
高层动向
沈洪兵主任会见德国驻华使馆全球卫生特使施贺德博士2022-08-1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年8月12日,沈洪兵主任在中国疾控中心昌平园区会见了德国驻华使馆全球卫生特使Bernhard Schwartl?nder(施贺德)博士、社会事务参赞Christian Steffen先生、医学官员Kenny Geomor博士一行。沈洪兵主任向外宾介绍了新成立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及其与中国疾控中心的关系,他表示中国疾控中心一直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与国际合作伙伴进行科学、技术以及应急等领域的合作。他还向外宾介绍了我国的新冠病毒防控机制并就我中心与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合作与外宾进行了讨论。 会谈结束后,施贺德博士一行与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就新冠病毒检测技术、传染病防控体系以及慢性病防控现状等议题进行了交流。施贺德博士一行还参观了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病媒生物博物馆。 施贺德博士曾在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总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和驻华代表处、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总部和驻华代表处等机构任职,在公共卫生领域与中国疾控中心保持着多年密切的合作关系。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208/t20220815_260813.html
为人民健康提供坚实保障2022-08-16 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破解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前,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实现双提升,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亟须关注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健康需要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特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民群众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对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卫生与健康服务寄予更高期望。”为此,“十四五”时期,应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一体化、全周期和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更好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继续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和具体举措,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在继续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推动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重组、体系重构、机制重建和服务重塑,形成县域一盘棋、管理一本账、服务一家人的局面,从而把原本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具体来说,要继续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明确、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切实实现“看大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各地还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下沉和流动,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看病有钱”向“防病省钱”转变。 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培养医学人才、服务党和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锚定国家战略需求,适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持续加强并改进学校公共卫生学科和专业建设。当前,广袤的乡村急需一批能够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的人才。广大高等医学院校应继续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乡村卫生健康事业输送更多更优质的人才。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应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待遇,多途径培养培训乡村卫生健康工作队伍,定向培养一批源于本乡本土的大学生乡村医生,切实改善乡村卫生服务和治理水平。此外,还要优化乡村基层卫生健康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加强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切实提升乡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探索“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模式。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仍存在一定地区差异,对于边远地区、民族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应继续发挥信息系统作用,完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更多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同时,要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与信息共享,让医联体内诊疗信息“多跑腿”、百姓“少跑腿”。 开展乡村健康科普行动,引导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仍有待提升,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依然较为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树牢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健康科普员、宣讲员作用,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行动。同时,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一家一户的健康入手,进一步夯实健康中国的基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816/c14739-32503397.html
疾控动态
天津市疾控中心成功召开2022年度天津市非传染病预防控制专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2022-08-15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奋斗目标,提升全市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市慢性非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发展,2022年8月11日,市疾控中心中心组织举行了天津市2022年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专业练兵比武活动。各区选派1名非传染病防控人员参加比赛。比武采用笔试形式,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与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核了非传染病预防控制方法和技能等内容。分别包括死因监测及慢性非传染病监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烟草控制、营养与慢性病等。各参赛人员积极备战,努力发挥出了最佳水平,充分展现全市非传染病防控队伍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各区参赛者的激烈角逐,南开区疾控王辉获得一等奖;西青区疾控窦斐,滨海新区疾控张炳旭获得二等奖;河北区疾控邵小凤,静海区疾控魏新健与河东区疾控刘捷获得三等奖。 此次练兵比武不仅赛出了疾控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优秀的成绩,而且充分调动广大疾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出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使广大慢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促进慢病预防控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摘引网址:http://www.cdctj.com.cn/system/2022/08/15/030088699.shtml
科研动向
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期望寿命有新证据2022-08-15 健康报
近日,《柳叶刀·公共卫生》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和吕筠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赵丽云研究员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健康生活方式与中国人群30岁时的期望寿命。论文揭示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死亡率,从而提高中国成年人的期望寿命。 平均期望寿命即预测年龄某岁的人今后尚能生存的平均寿命。该研究关注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五组:不吸烟或非因病戒烟,不过量饮酒,健康的饮食习惯,积极的体力活动,以及健康的体重和体型。 结果发现,在中国人群中,相比没有或只有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者,同时具备上述五种健康生活方式的男、女性人群30岁时的期望寿命分别长8.8和8.1岁。女性中延长的期望寿命有72%可归因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降低,而男性中的归因比例则为64%。多项亚组分析也表明,不同特征人群的期望寿命虽有差异,但随着健康生活方式的增多,期望寿命均逐渐延长。以城乡分析为例,具备上述五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城市人群30岁时的期望寿命较没有或只有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者分别长9.2岁(男性)和10.5岁(女性),农村人群的期望寿命相应长9.7岁(男性)和11.2岁(女性)。 吕筠表示,该研究证实,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对提高我国居民期望寿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采取综合措施落实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应成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9FLbsyNxFm
心力衰竭由不同基因突变引起2022-08-16 科技日报
一个国际联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个体遗传缺陷以不同方式导致心力衰竭。该研究基于对健康和衰竭心脏的心脏细胞进行的首次全面单细胞分析,从而确定导致心肌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是由每位患者携带的特定基因变异体决定的。 由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6个国家的53名科学家共同开展的研究表明,细胞类型组成和基因激活谱会根据遗传变异而变化。 该团队研究了约88万个单细胞中激活的基因,他们专注于扩张型心肌病(DCM),这是导致心脏移植的最常见的心力衰竭形式。它涉及心室壁的扩张,特别是作为主要泵送室的左心室。心肌变虚弱,影响其收缩和泵血的能力,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该团队研究了具有不同基因突变的患者的组织,这些基因突变通常会导致心肌病。这些突变发生在心脏中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质中,分析表明这些突变引发了不同的反应。 研究人员精确地描述了每颗心脏中的各种突变,并将它们相互比较,以及与健康心脏和扩张及功能障碍原因未知的心脏进行比较。使用单细胞测序方法对每种心脏细胞类型和众多亚型进行了逐项分析。 研究发现,心肌病的不同遗传原因与细胞通信网络的特定异常有关。这是驱动疾病的特定机制的明确证据。团队使用人工智能从所有这些数据中开发出一个模型。基于各种细胞类型中分子变化的特定模式,该算法能高度可信地预测存在哪种突变,确认基因和细胞活化的差异与特定基因的致病变异有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816/c14739-32503369.html
人造凝胶软骨性能优于真品2022-08-1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先进功能材料》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研制出一种水凝胶基软骨替代品,这种替代品比真软骨更坚固耐用,基于这种水凝胶的植入物可在不替换整个关节的情况下,替换磨损的软骨并减轻膝关节疼痛,有望成为膝盖疼痛患者的福音。 为制造出这种新型凝胶,研究团队将再生纤维素纤维薄片注入黏液聚乙烯醇内,最终得到一种类似果冻的凝胶,其60%的物质为水,柔软却异常坚固。研究人员解释说,纤维素纤维的作用类似于天然软骨中的胶原纤维,它们在拉伸时赋予凝胶强度。聚乙烯醇有助于它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研究人员表示,天然软骨可承受每英寸5800—8500磅的巨大拉力和挤压,但他们最新研制出的水凝胶软骨是首个能耐受更大拉力和挤压的人造软骨,其张力比天然软骨强26%,耐压能力比天然软骨高66%,且耐磨性是天然软骨的3倍。 骨关节炎通常源于软骨的渐进性磨损和撕裂,全世界有近1/6的成年人(约8.67亿人)受到影响。几十年来,外科医生已经开发出许多微创方法,如去除松散的软骨,或打洞以刺激软骨新生,或移植健康软骨等,但所有这些方法都需要数月才能康复,且有一定比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效。 研究人员称,对于那些希望避免更换整个膝关节的患者,新型水凝胶可能很快会成为他们的另一种选择,帮助患者快速、无痛地重新站起来。由这种材料制成的植入物目前正由斯巴达生物医学公司开发,并在绵羊身上开展测试。研究人员准备明年开始在人类身上进行临床试验。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816/c14739-32503373.html
科普:低钠盐有助于降低中风和心脏病风险2022-08-15 新华网
新华社悉尼8月14日电(刘诗月)澳大利亚等多国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表明,低钠盐有助于食用者降低中风或心脏病风险。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开放版·心脏》杂志上。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欧洲、亚洲、美洲开展的多项低钠盐研究得来的数据,其中19项研究涉及低钠盐对血压的影响,5项研究涉及低钠盐对疾病发病率的影响,参与研究的总人数超过3万人,主要是高血压患者。低钠盐中,氯化钠的比例从33%至75%不等。 结果表明,长期食用低钠盐的人血压都得到了控制,收缩压总体下降了4.61毫米汞柱,舒张压总体下降了1.61毫米汞柱。低钠盐中,氯化钠的比例每降低10%,食用者收缩压会下降1.53毫米汞柱,舒张压会下降0.95毫米汞柱。低钠盐可将因任何原因导致的早亡风险降低11%,心脏病或中风发病率降低11%,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13%。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执行主任、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教授布鲁斯·尼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摄入钠含量较高的食盐容易导致高血压,而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这项研究表明,低钠盐可有助于降血压,从而降低中风和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20815/ac48f832264e
上海生物医药创新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冠 mRNA疫苗一期临床试验入组完毕2022-08-15 斯微生物
关注~ 斯微(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斯微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冠 mRNA疫苗(SW—BIC—213)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一期临床试验日前入组完毕。这是上海首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mRNA疫苗。 斯微生物首席科学家(CTO)沈海法介绍,,一期试验是双盲试验,设有安慰剂对照组,分为成年人组和老年人组。新冠病毒mRNA疫苗不仅可以产生抗体,还会激活T细胞( T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是体内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抗感染,又能够预防重症。 对于老年人组,研究人员将在试验中观察老年人群注射了SW—BIC—213疫苗后的免疫原性与免疫持久性。 根据试验方案,一期临床试验入组120名受试者,分批注射首针,21天后,受试者接受第二针注射。两剂注射完成后,受试者将在不同阶段抽血检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团队将同期收集不良事件。 据悉,斯微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率先开展mRNA药物研发和mRNA肿瘤精准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的创新型企业之一。斯微生物研发管理团队汇聚了一批海外归来、曾在多家世界知名生物医药公司任职、具有突出学术成果的科学家。 斯微生物掌握了mRNA疫苗的核心技术,拥有LPP纳米递送系统的全球独家权益;拥有自主开发的抗原分析、预测、序列优化平台;拥有年产数亿剂mRNA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关键技术/设备的核心专利,关键物料完全实现了国产替代。 据介绍,SW—BIC—213疫苗在研发设计中包含了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均有的D614G突变,对当前新冠病毒流行株具有保护效力,有一定的广谱性。对于已经在世界其他地区出现的奥密克戎BA3、BA4、BA5变异株,沈海法说,新冠病毒mRNA疫苗可有效防止免疫逃逸。根据实验室假病毒的相关数据,此次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对奥密克戎BA3、BA4、BA5变异株均可产生有效保护率。 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李航文介绍, 国产新冠mRNA疫苗研发速度快、周期短,突破了国外技术路线和耗材等的限制。当下,中国绝大多数人群已全程接种了灭活疫苗,在此基础上,序贯接种mRNA疫苗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此次斯微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开展临床试验,意味着走通了mRNA疫苗的路线,使得mRNA平台功能得到了验证。沈海法认为,今后,如果遇到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研发人员可以快速研发并生产出相关的mRNA疫苗。 据了解,斯微生物在老挝已经完成了二期临床试验。 李航文表示,斯微生物将发挥平台优势,为上海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化高地开展新探索,积累新经验。 据了解,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启动一项关于“SW-BIC-213新冠病毒mRNA疫苗一期临床探索性研究”。试验分为三组,分别为1剂灭活疫苗加强组、1剂mRNA 25μg(微克)加强组、1剂mRNA 45微克加强组,每组20例,受试者随机入组。 接种过斯微生物mRNA 新冠疫苗的一期临床受试者,至今为止无一例感染新冠。 在老挝的一期临床试验中, 接种了斯微生物的疫苗后,7天内报告不良事件均为轻至中度,主要为接种部位疼痛等,未发生二级以上的严重不良反应。II期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全部入组,无三级和二级发烧现象,一级发烧比例非常低,详细的研究数据正在录入、分析、处理过程中。现有试验数据初步验证产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输于全球已上市的mRNA疫苗。 在制药领域发展的过程中,高效能、标准化的平台生产技术一直是发展方向之一,它代表着更先进、更环保的生产方式。斯微生物拥约有4亿剂次疫苗年生产能力的现代化mRNA产线,是目前亚洲最大mRNA疫苗生产基地 斯微生物方面表示,mRNA平台技术,是一个更先进的生产力,它的整体的运作机制一旦实现,将帮助中国的生物制药水平上升一个新的台阶,防疫制品将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潜力无限,这也更符合未来产业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公司在上海周浦和奉贤各建立了约25000平米的mRNA疫苗生产基地, 生产团队的经过艰苦爬坡,逐级放大,在数月的时间内,打通了mRNA疫苗规模化生产工艺,突破了mRNA新冠疫苗的产业化瓶颈,在国内率先建成了二个生产基地,形成了原液20亿剂,共计4条罐装线,成品4亿剂次的生产能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a73e3571536.html
970万人研究发现,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均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约20%有关2022-08-15 奇点糕
俗话说,一胖百病生。 当代社会,对于“三高”(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和肥胖,中青年已然见怪不怪,觉得小事一桩,但奇点糕要告诉大家,这可不是小事一桩,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都会增加早发性结直肠癌(CRC)的风险,而且增加得还不少! 不要怀疑,事实就是如此。最近,来自韩国首尔大学的Dong Ho Lee教授研究团队发表在《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杂志的一项纳入超970万人的队列研究[1]提出两条观点:一是代谢综合征(MetS)与早发性CRC的风险增加20%(aHR=1.20)有关;二是肥胖也与早发性CRC的风险增加19%(aHR=1.19)有关,这两个因素与早发性CRC的关联程度竟然与50岁以后的晚发性CRC的风险增加出奇的相似。 CRC是世界上第三大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第二大死因[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范围内早发性CRC(<50岁)的趋势有所增加[3,4],而且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模式的改变,全球患肥胖和MetS的群体也在逐渐年轻化。那么,年轻群体的肥胖、MetS是否与早发性CRC存在某种联系呢? 下面,让Lee教授来为我们解答一下疑惑吧。 该项研究使用韩国国民保健体系(NHIS)提供的数据,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的队列研究,纳入了2009年至2010年期间在NHIS进行体检的9774081名个体,以50岁为界限,分为两组,随访至2019年(见下图)。研究的主要结局是诊断为早发性CRC。 从纳入的5672153名20-49岁的人群来看,15.1%被诊断为MetS,以男性居多(79.8%),其中吸烟(44.5%)和重度饮酒(15.7%)的男性患MetS的比例更高。在该群体中,有8320例早发性CRC患者,平均确诊年龄为4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9.1年。在50岁以上的受试者中,38.8%被确诊为MetS。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亚洲人的建议将患者分为体重过轻(<18.5kg/m2)、正常(18.5-22.9kg/m2)、超重(23-24.9kg/m2)、肥胖(25-29.9kg/m2)和严重肥胖(≥30kg/m2)五类[5]。另外,根据韩国肥胖学会的定义,腹型肥胖是指男性腰围(WC)≥90cm,女性WC≥85cm[6]。 那么,MetS是什么呢?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统一标准定义MetS[7],即以下5条标准中至少符合3条则被诊断为MetS: (1)女性WC≥85cm或男性WC≥90cm; (2)空腹血糖≥100mg/dL或药物治疗糖尿病; (3)血压≥130/85mmHg或药物治疗高血压; (4)女性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50mg/dL或男性HDL-C<40mg/dL; (5)血清甘油三酯≥150mg/dL。 总的来看,在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定期锻炼和低收入状态后,MetS(≥3条标准)与早发性CRC发展风险增加相关(aHR=1.20; 95% CI, 1.14-1.27),且该风险随着MetS标准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与没有任何MetS表现的个体相比,具有1、2、3、4或5条诊断标准的个体早发性CRC的风险分别高出7%(aHR=1.07)、13%(aHR=1.13)、25%(aHR=1.25)、27%(aHR=1.27)和50%(aHR=1.50)(趋势P<0.0001)。 晚发性CRC的情况与之类似(aHR=1.19)。同样,与没有任何MetS表现的个体相比,具有1、2、3、4或5项因素的个体晚发性CRC的风险分别高出10%(aHR=1.10)、22%(aHR=1.22)、31%(aHR=1.31)、36%(aHR=1.36)和49%(aHR=1.49)(趋势P<0.0001)。 在肥胖方面,与正常体重的个体相比,BMI值越大,发生早发性CRC的风险越高(超重组:aHR=1.10;肥胖组:aHR=1.19;严重肥胖组:aHR=1.45;趋势P<0.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腹型肥胖的个体发生早发性CRC的风险增加了53%(aHR=1.53)。 另外,由于早发性CRC主要发生在左结肠,而MetS和肥胖在年轻人群中是否因肿瘤解剖位置的不同而发挥不同的作用不得而知,因此,本研究最大的亮点就是按解剖部位分亚组。 结果表明,MetS各个组成成分的总和与早发性远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高风险呈正相关(分别为P<0.0001, P=0.001),但对近端结肠癌没有影响(P=0.049),尤其是累计具有4条或5条标准的个体表现出了更高的早发性CRC风险(远端结肠癌:aHR=1.37;直肠癌:aHR=1.32)。同样,与近端结肠癌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与此类似,BMI和WC指示的肥胖分类与早发性远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显著,而近端结肠癌的相关性不显著。 本研究首次通过解剖部位,即近端、远端结肠和直肠,探讨了早发性CRC的危险因素,但仍有一些局限性。 从研究本身来看,一些数据无法获得,如CRC和炎症性肠病(危险因素之一)的家族史、饮食摄入、结肠镜检查史、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和结肠切除术史。最重要的是,本研究未排除遗传性癌症,而约30%的早发性CRC是由家族史和遗传条件引起的[8],这些都可能会对结果的稳定性有一定冲击。 其次,虽然这项研究样本量很大,但只涵盖了韩国人群,导致研究结果可能无法推广到其他种族。因此,未来还需要有涉及不同种族的大规模研究来证实该发现。 看到这里,“三高”和肥胖的中青年们有没有一丝丝害怕呢?不过也别太害怕,该研究提出,50岁以下的MetS和肥胖患者通过疾病筛查和改变生活方式,是可以降低CRC的风险并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a97e357145f.html
Science:基因编辑大牛张锋教授新成果!在微生物中首次发现新的防御系统:微生物STAND ATPase直接识别病毒蛋白,并杀死受感染的微生物细胞2022-08-15 生物谷
细菌使用多种防御策略来抵御病毒感染,其中的一些策略已经导致了突破性的技术,如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科学家们预测,在微生物世界中还有许多抗病毒武器有待发现。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布罗德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些未开发的微生物防御系统之一,并确定了它的特征。他们发现,细菌和古生菌---合称原核生物---中的某些蛋白以令人惊讶的直接方式检测病毒,识别病毒的关键部分并导致这些受感染的单细胞生物自杀,以抑制微生物群落中的感染。这项研究是第一次在原核生物中看到这种机制,并表明所有三个生命领域的生物--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都使用保守的病毒蛋白的模式识别来抵御病原体。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8月12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okaryotic innate immunity through pattern recognition of conserved viral proteins”。 论文通讯作者、布罗德研究所核心成员和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研究所研究员张锋(Feng Zhang)教授说,“这项新的研究展示了模式识别如何在非常不同的生物中出现显著的统一性。在一项研究中整合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方法,以了解这个迷人的分子系统,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微生物武器库 在先前的研究中,这些作者扫描了数十万个细菌和古生菌的DNA序列数据,发现了几千个蕴含微生物防御特征的基因。在这项新的研究中,他们集中研究了这些基因中的少数编码酶的基因,这些酶是STAND ATPase蛋白家族的成员。在真核生物中,这个蛋白家族中的成员参与先天免疫反应。 在人类和植物中,STAND ATPase蛋白通过识别病原体本身的模式或细胞对感染的反应来对抗感染。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想知道这些蛋白是否在原核生物中以同样的方式发挥作用来抵御感染。他们从先前的研究中选择了几个STAND ATPase基因,将它们递送到细菌细胞中,并用噬菌体病毒攻击这些细胞。这些细胞经历了显著的防御反应并存活下来。 这些作者接下来想知道噬菌体的哪一部分触发了这种防御反应,因此他们将噬菌体基因一次一个地递送到细菌中。有两种病毒蛋白引起了免疫反应:portal蛋白,它是包含病毒DNA的病毒衣壳的一部分;末端酶(terminase),它是通过将病毒DNA推入病毒衣壳来协助病毒组装的分子马达。这两种病毒蛋白中的每一种都激活了不同的STAND ATP酶来保护细菌细胞。 这一发现是惊人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大多数已知的细菌防御系统通过感知病毒的DNA或RNA,或因感染而产生的细胞应激来发挥作用。这些细菌蛋白却直接感应到了病毒的关键部分。 这些作者接下来发现,细菌STAND ATP酶蛋白可以识别来自不同噬菌体的不同portal蛋白和末端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锋实验室前研究生Linyi Gao说,“令人惊讶的是,细菌有这些高度通用的传感蛋白,可以识别它们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的噬菌体威胁。” 他们还发现,这些蛋白具有DNA内切酶的功能,可以切断细菌自身的DNA并杀死受感染的细菌细胞,以限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同样,在人类中,STAND ATP酶也通过引起受感染细胞的程序化死亡来应对细菌感染。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锋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Jonathan Strecker说,“看到原核生物和我们体内的系统之间的联系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结构分析 为了详细了解微生物STAND ATP酶如何检测病毒蛋白,这些作者使用低温电镜来研究它们与病毒蛋白结合时的分子结构。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锋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Max Wilkinson说,“通过分析结构,我们能够精确地回答很多关于它们实际上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这些作者观察到,病毒的portal蛋白或末端酶可以装入STAND ATPase蛋白的一个口袋中,每个STAND ATPase蛋白抓取一个病毒蛋白。然后,STAND ATPase蛋白以四聚体的形式组合在一起,这使得这些细菌蛋白的关键部分---效应结构域(effector domain)---聚集在一起。这激活了这些细菌蛋白的内切酶功能,粉碎了细胞DNA并杀死了受感染的细菌。 这些四聚体与来自其他噬菌体的病毒蛋白结合得同样紧密,这就表明STAND ATPase感知病毒蛋白的三维形状,而不是它们的序列。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种STAND ATPase可以识别几十种不同的病毒蛋白。Wilkinson说,“不管序列如何,它们都像手套里的手一样合适。” 人类和植物中的STAND ATPase也通过形成多亚基复合物来发挥作用,这些多亚基复合物激活了细胞中的特定功能。Strecker说,“这是这项新研究最令人兴奋的部分。在每个生命领域看到这一点是史无前例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89fe3569794.html
三项大规模研究证实,用钾盐代替普通食盐,可保护心血管,减少死亡风险2022-08-15 生物世界
盐,是百味之王,是平常饮食中最不可缺少的调味品。盐在保证食物本身风味的同时,还将味道扩大数倍,使人们吃起来更有滋味,也正因为有了盐的存在,各种美食才仿佛有了灵魂一般。 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开始利用盐腌制食品,从而达到保藏食物的目的,直到今天,腊肉、泡菜和咸蛋等盐制食品依旧在中国餐桌上占据重要的席位。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将加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同时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 近日,新南威尔士大学、纽斯卡尔大学、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在 Heart 期刊发表了题为:Effects of salt substitutes on clinical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的论文【1】。 该论文分析了在欧洲、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和东南亚进行的21项相关国际临床试验的结果,涉及近30000人,表明用钾盐(KCl)替代普通食盐(NaCl),能够降低血压。而且还可将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1%,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3%,心脏病或中风风险降低11%。 这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富钾盐替代试验表明,钾盐替代钠盐能够通过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而且,这与之前两项针对中国人群的大规模研究一起,有力地证明了钾盐替代钠盐对各个地区的人群具有普遍保护作用。 之前两项针对中国人群的钾盐替代研究分别发表在 BMJ 和 NEJM 上。 2020年4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塔夫茨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伦敦国王学院等单位合作,在四大医学期刊之一的 BMJ 上发表了题为:Estimated population wide benefits and risks in China of lowering sodium through potassium enriched salt substitution: modelling stud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一项新的建模研究表明:在中国,使用钾盐替代普通家庭食盐(钠盐)的全国性干预措施每年可预防近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2021年8月30日,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并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际学者合作,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发表了题为:Effect of Salt Substitution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eath 的论文。 这项在我国北方5省10县600个村庄开展的超大型整群随机对照试验评价了长期食用含钾代用盐(俗称“低钠盐”)减少卒中、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和降低全因死亡的效果和安全性。 该研究纳入了20995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平均随访时间为4.7年,发现在有卒中病史,或者年龄≥60岁且患高血压的人群中,食用代盐的卒中、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和全因死亡发生率低于食用普通盐。 具体来说,与使用普通食盐组相比,使用代用盐组致死和非致死卒中减少14%。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减少13%,全因死亡减少12%。此外,代用盐组心血管病死亡和非致死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也显著减少。 接下来,我们重点解读 BMJ 论文的研究结果。 普通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NaCl),过量摄入钠盐容易引发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利用含钾盐替代普通食盐,可以减少钠的摄入,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在中国,钠的摄入量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摄入量的两倍多,而且在35岁-75岁的中国人中,近一半患有高血压。更令人惊讶的是,统计表明,70岁以下的中国人中,近30%的致命性中风可归因于高钠摄入。 此项研究的主要要作者、项目负责人 Jason Wu 对此说道:“由于传统饮食习惯所致,中国的钠盐使用量远超钾盐,这也导致了中国人的钠摄入量远远高于推荐水平。因此,以钾盐替代普通食用钠盐是一项有益于中国人健康的策略。” 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比较风险评估模型,以此估计中国实施全国食用盐干预措施的效果,该干预措施使用富含钾盐(20%-30%的钾)替代普通食用钠盐。他们发现,在总体人口层面上,这种干预措施的好处远大于坏处。 研究统计调查表明,盐替代品降低血压的效果每年可以预防约46万例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其中包括20.8万名中风患者和17.5万名心脏病患者。除此之外,含钾盐还可以预防74.3万例非致命性心血管疾病。 但值得注意的是,推荐食用钾盐并不是总是有利于健康的,研究表明,钾摄入量增加对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存在潜在风险,并且这种现象在中国尤其相关。 研究模型估计,在大约1720万名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干预措施降低血压的效果可以预防大约32000例心血管疾病死亡,但是增加钾的摄入可能导致大约11000例额外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因此,整体上避免了大约21000例死亡。 总的来说,此项研究通过一项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表明:在中国,以钾盐替代食用钠盐的全国性干预措施每年可预防近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但该干预措施可能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干预措施中应当尽量避免食用钾含量高的食盐替代品。 而 NEJM 的这项大规模研究,通过在真实世界中的长期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使用钾盐代替钠盐,,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卒中等主要心脑血管病事件和全因死亡,且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因此,应当大力推广代盐。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095e357111d.html
舆情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2022-08-15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年8月14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2796.5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jkj/s7915/202208/4092a0f337b6492cb5beeb64c81139a4.shtml
加快落实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2022-08-16 人民网
推动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技术上完全可行,关键是要站在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的高度,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核酸检测作为能够确定被检测者是否感染病毒的科学方法,是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各地防控措施存在差异,一些地方不承认外地的核酸检测结果,要求重新检测,不仅给跨地区出行的人们带来很大不便,还增加了核酸检测的工作量和支出。加快落实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有序出行和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不久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切实便利群众出行。一些地区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河南省明确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北京健康宝”新增可导入外地核酸检测结果的入口;上海市“随申码”实现长三角地区核酸结果互认;广东省的“粤康码”可识别临近的湖南省核酸检测证明;辽宁省的“辽事通”、吉林省“吉祥码”则可以随时切换省内核酸检测数据库和全国数据库……这是顺应民心之举,也体现了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的进一步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是一个整体,要一体认识、一体落实、一体评估,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力争实现最好结果。”推动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关键小事”,它不仅能方便群众出行,也让各类生产和消费物资跨区流动更顺畅,有助于释放出更多的经济活力。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落实核酸检测结果的互认。 推动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技术上完全可行,关键是要站在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的高度,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害怕防疫出现闪失,对跨地区出行人员进行重复检测。然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明确规定,不同地区、不同渠道展示的核酸检测结果具有同等效力。群众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各省份健康码、核酸检测机构网站或APP查询到的核酸检测结果及群众持有的纸质核酸检测结果,凡在当地防控政策有效时间内的(以出具报告时间为准),具有同等效力,各地在查验时都应当予以认可。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对其他地方的数据给予充分信任,在科学精准方面多下功夫,才能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 推动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并不意味着放松各地疫情防控责任,而是在全国互认的基础上加强监管。一方面,要加大对核酸检测机构的监管和巡查,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另一方面,要加强督导,确保各地严格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对不互认、造成不良影响的地方予以通报。对个人违规使用假冒、篡改等核酸检测结果的,要依法依规处理。 疫情防控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要抓细抓实各项工作,进一步优化包括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等在内的各项疫情防控举措。只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定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816/c14739-32503323.html
海南:全面开展“敲门行动”2022-08-15 新京报
据海南省卫健委8月15日通报,8月14日0-24时,海南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82例(含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13例),其中三亚306例(含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9例)、乐东204例、东方30例(含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1例)、临高17例(含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1例)、陵水12例(含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2例)、万宁7例、儋州5例、海口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80例,其中三亚472例、万宁56例、乐东19例、陵水14例、儋州10例、东方5例、临高4例。 2022年8月1日0时至8月14日24时,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4390例(三亚3305例、乐东287例、东方208例、儋州176例、陵水172例、临高105例、万宁75例、澄迈26例、海口21例、琼海9例、五指山4例、定安1例、昌江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493例(三亚4006例、陵水149例、万宁126例、儋州103例、临高46例、乐东40例、东方7例、琼海6例、海口5例、澄迈2例、五指山2例、定安1例)。三亚核减1例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 全面开展“敲门行动”,确保应检尽检、不漏一人 8月14日,海南省委书记、省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沈晓明主持召开重点市县疫情防控调度会,强调相关市县党委政府要扛起主体责任,紧盯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切实做到“四应四尽”“日结日清”,以快制快尽早扑灭疫情。 会议深入研判儋州、万宁、东方、乐东、临高、陵水等重点市县疫情形势,盘点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突出问题,逐一部署针对性措施。 会议强调,三亚市和6个疫情发展较快的市县是全省疫情防控的关键变量和重中之重,已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刻: 要统筹调度核酸检测力量,根据疫情等级安排检测次序,不断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全面开展“敲门行动”,确保应检尽检、不漏一人。 要坚持以快制快,全面提高流调追阳效率,快速、准确判定和管控密接、次密接人员,加强隔离点和方舱医院储备,强化协调调度,尽最大努力做到应转尽转快转。 要做好建筑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防控工作,加强中高风险区域管控,严防发生社区传播。 要加强跨线桥、环岛高速公路等临时性道路交通管控,遏制疫情向无疫区扩散蔓延。 要强化省级统筹,配齐配强院感防控和卫生监督队伍力量,保障隔离点安全。 会议要求,要完善用好现有工作机制,倾斜防疫资源,配齐工作力量,成立巡回指导组,加强专业指导,压实重点市县扁平化高效指挥体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疫情防控能力水平。 海南省省长: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8月14日,海南省省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总指挥冯飞参加三亚疫情防控视频调度会,就三亚市开展疫情防控决战决胜大会战“十大专项行动”进行部署。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扁平化指挥体系,我省决定通过集中办公、混编分组、共同会商等方式,实现三亚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海南工作组、省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三合一,并开展三亚市疫情防控决战决胜大会战“十大专项行动”,全力落实“四应四尽”“日结日清”要求,推动三亚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 “十大专项行动”包括:堡垒攻坚行动、核酸检测敲门提速行动、追阳提速行动、阳性密接清零行动、流调提速提质行动、隔离点加固行动、高风险区严防行动、方舱建设挑灯行动、隔离点扩能行动、群众服务上门行动。 冯飞指出,在三亚市开展疫情防控决战决胜大会战“十大专项行动”,是向此轮疫情发起的一场新的战役: 要怀着必胜的信心,进一步鼓足干劲,深入开展“十大专项行动”,奋力赢取大会战的胜利。 要科学把握疫情传播规律,紧盯社区等重点场所,压实责任、细化分工,坚持严管严控不放松,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要围绕既定目标,细化任务、强化措施,有序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不折不扣做到“四应四尽”“日结日清”。 要紧盯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充实工作力量,加快方舱医院和集中隔离点建设储备。 要加强统筹调配,继续举全省之力支持三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大仗硬仗。 运输重要物资自费过海的车辆可申请免除进出岛过海费用 近日,海南省对装载鲜活农产品进岛车辆和重要医疗、生活等物资进出岛车辆实施免费过海政策。由于个别司机或车主未能及时了解上述政策,在免费过海期限内进岛时自费过海,拟申请免除进出岛过海费用。省交通运输厅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妥善解决此类问题,。 通知要求,一是做好进出岛免费过海退费业务咨询和受理工作。省交通规费征稽局安排专职人员在海口新海港、秀英港及铁路南港货车收费大厅设置免费进出岛车辆退费登记受理专用窗口,并张贴明显窗口标识,组织拟申请进出岛退费的货车司机填写免费进出岛车辆退费登记表,核实和收集运输车辆进岛船票和过海单复印材料,为后续港口企业退费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对免费进出岛车辆退费登记受理专用窗口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做好运输车辆司机的疏导工作。 二是统筹做好后续退费工作。免费过海政策到期后,省交通运输厅将按照要求组织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南北两岸港口企业应配合做好相关退费工作。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EQKS3920512D3VJ.html
健康有人管,很有幸福感2022-08-16 光明日报
“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沙县总医院考察时留下的殷殷嘱托,让我们时刻谨记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性。我们的使命,就是守护千千万万百姓生命中的这个“1”。 思绪回到2017年,县域医共体建设吹响号角,我们医院与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和100多个村卫生所整合起来,组建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人财物高度统一管理的紧密型医共体,承担起了全区26万人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等职责。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我们向上借力,把各级医疗大专家请进来;向下助力,把区级人才、资源沉下去,让百姓们就医问诊更加方便舒心。 我们也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帮助。去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武连华主动到我们医院帮扶,开展“候鸟式”坐诊。长达一个月的帮扶期间,武连华手把手地教会了医生们正确的神经系统检查手法、规范化的病历书写方式,并传授了高压氧治疗的基本原理和主要适应症,大大提升了医院神经专科的水平。医生们受益匪浅,他们说,“通过武教授的指导,学到了更先进的治疗技术,锻炼了更开阔的诊断思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就必须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此,我们建立巡诊医疗队,定期到乡镇分院开展专科特色巡诊,形成定人定点结对服务。每到巡诊时间,总医院的专家都会一大早坐上车,赶赴各个分院;附近的村民也会早早等候在乡镇分院的诊室内。如今,定期到基层卫生院坐诊、查房、授课,已经成为我们总院医务工作者的常态。我们还强化“互联网+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将总医院与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基本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现在,百姓生活好了,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跟随时代脚步,开启了健康科普网络“云直播”,提供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随访、孕产妇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少群众说:“健康有人管,很有幸福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816/c14739-32503402.html
成都出现龙线虫?疾控部门已上报,昆虫学家:需采集到实体鉴定才能确认2022-08-15 红星新闻
成都、乐山等地发现龙线虫?昆虫专家:不用惊慌,就是普通线虫。 近日,有网友称,成都出现了龙线虫,并发布了相关视频。视频中可以看到,白色像面条一样的线虫在水中游动。 据了解,龙线虫属于外来入侵物种,最早见于几内亚,国内罕见。视频中的真的是龙线虫吗?我们又应该如何防护呢? 是不是龙线虫? 需要实体采样确认,不排除铁线虫白化 疑似拍摄到龙线虫的视频一经发布,备受关注。不少网友都担心这是物种入侵,因此不少人在视频下留言:“快上报!”而该视频发布者表示:“已经上报了,瑟瑟发抖。” 是否是真的龙线虫?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从事昆虫研究二十余年的昆虫学家、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我看过那个视频,我估计是螳螂或者直翅目昆虫体内寄生的线虫,进入了水体。”赵力告诉记者,目前这个季节,螳螂刚刚成熟,螳螂体内寄生的线虫也进入了成熟阶段,它们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让螳螂感到口渴,主动去找水,一旦螳螂接触到水体,它们就从螳螂体内钻出来,进入水里准备繁殖。 线虫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门之一,目前已知的线虫动物近3万种,同时还有大量尚未命名。 因此在赵力看来,该类群种类繁多,仅凭视频很难确认种类和来源,必须要做进一步的调查,至少要采集到实体进行鉴定,才能确认。“寄生在螳螂或者直翅目昆虫体内的铁线虫,也有视频中那种颜色和形状的。”赵力补充说,大多数铁线虫是深褐色的,但是也不排除个别体色变异成白色,白化是动物界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如何防护? 溪水不要喝,可能有线虫的卵或幼体 据悉,龙线虫病患者会出现发热、恶心、双下肢疼痛、皮疹、水疱、溃疡等症状,极少数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致截瘫。该病目前无特效疗法,摘除虫体是目前唯一可靠的方法。除此之外,可给予相应药物来缓解症状,或进行对症治疗。 那应该如何防护?赵力建议,一般不要喝自然环境中的水,线虫一般都是通过饮水进入人体内。消过毒的水,像自来水等都没有问题。同时,看起来比较清澈的溪水,也不要直接喝。自然环境里的水体中,可能有线虫的卵或者幼体,肉眼很难发现。 此外,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省疾控中心、成都市疾控中心均已掌握相关信息,并且已将该信息上报至上级部门。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HEQR3Q0C0001899O.html
世卫组织重新命名猴痘病毒分支2022-08-15 新华社
据新华社日内瓦8月12日电(记者 刘曲)世界卫生组织12日宣布对猴痘病毒分支重新命名,新名称将由罗马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组成。 世卫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由该组织召集的一个全球专家小组已就猴痘病毒分支的新名称达成一致。新名称将使用罗马数字表示病毒分支,用小写字母表示亚分支。例如,专家们现在将此前刚果盆地分支称为分支Ⅰ,将此前西非分支称为分支Ⅱ。分支Ⅱ又包括两个亚分支,即Ⅱa和Ⅱb,其中Ⅱb是2022年猴痘疫情中主要传播的一组病毒变种。 世卫组织表示,将继续开展猴痘疾病和病毒的命名工作,同时各分支的新名称立即生效。在命名新识别的病毒及其分支、相关疾病时的惯例是,应避免因这些名称对任何文化、社会、国家、区域、专业或民族群体等造成伤害,并尽量减少此类命名对贸易、旅行、旅游或动物福利的负面影响。 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发现时被命名,当时还没有采用目前命名疾病和病毒的惯用做法。 据世卫组织8月10日发布的猴痘疫情报告,已有89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27814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11例死亡病例,其中绝大部分病例来自欧洲和美洲地区。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2/0815/485956.html
泰国发现第5例猴痘确诊病例2022-08-15 央视新闻客户端
泰国卫生部疾控厅厅长欧帕15日通报称,泰国发现第5例猴痘确诊病例。 该确诊病例为25岁泰籍女性,14日从迪拜入境泰国,在素万那普国际机场入境疫情筛查中被发现有疑似症状,经病毒检测后确诊感染,目前正在接受治疗。 此外,欧帕表示,此前在泰国发现的4例猴痘确诊患者的密接者均未出现感染。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9FZuy8geSl
鉴于肉毒杆菌等污染的可能性 美国紧急召回30多种饮料2022-08-1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15日电 据美媒报道,鉴于肉毒杆菌污染的可能性和阪崎克罗诺杆菌的威胁,美国食品服务业领头公司Lyons Magnus日前在召回名单中新增30多种饮料。 据报道,消费者被警告不要食用任何召回的产品,即使它们看起来或闻起来没有变质。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称,食用遭到肉毒杆菌污染的产品后可能导致严重食物中毒;阪崎克罗诺杆菌则可引起血液感染和脑膜炎。 该公司上个月曾召回53种饮料,包括Oatly、Glucerna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9FMGmNH6b2
英国检出更多脊灰病毒毒株2022-08-15 健康报
据新华社伦敦8月10日电(记者 郭爽)英国卫生安全局10日发表声明说,继今年早些时候在伦敦污水样本中检测到“疫苗衍生”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又检测出更多病毒毒株。英国政府关于免疫接种的科学顾问机构建议为伦敦所有1至9岁儿童提供脊髓灰质炎疫苗加强针。 英国卫生安全局在公报中说,继2月至5月从伦敦贝克顿污水处理厂污水样本中发现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后,该机构和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在进一步上游采样中已确定至少一份脊髓灰质炎病毒阳性样本,在伦敦其他地区也发现了浓度较低的病毒。检测发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水平和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毒株间的高度遗传多样性表明,病毒传播已超出少数几个密切相关人员间的范围。 该机构说,今年2月8日至7月5日在伦敦收集的19个污水样本中,已发现116株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毒株,其中少数已突变成可归类为“疫苗衍生”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这种病毒“更令人担忧”,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未接种疫苗个体瘫痪。 英国政府关于免疫接种的科学顾问机构疫苗接种和免疫联合委员会建议,为伦敦所有1至9岁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加强针。 卫生安全局流行病学顾问瓦妮萨·萨利巴在声明中说,目前没有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对于已完全接种疫苗的大多数人来说风险很低。但在伦敦,病毒目前所传播地区的疫苗接种率最低,未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面临更大风险。 卫生安全局正在继续加强污水监测以评估病毒传播程度,同时也与美国和以色列的卫生机构及世界卫生组织密切合作,调查伦敦发现的病毒与这两国最近发生的脊髓灰质炎事件之间的联系。美国纽约州今年7月报告一例脊髓灰质炎病例,为近10年来美国发现的首例。 英国1984年报告迄今最后一例脊髓灰质炎病例。脊髓灰质炎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目前尚无治愈方法,接种疫苗仍然是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9FLc90iceu
我国完成流程简化版“无缺血”肝移植手术2022-08-16 光明日报
14日21时,中日友好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何晓顺团队合作,成功完成一名54岁乙肝肝硬化男性患者的肝脏移植手术。本次手术是全球首例流程简化版“无缺血”肝移植手术,简化了血管吻合流程,首次将供肝获取过程的时间缩短了约30分钟。 中日友好医院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介绍,传统的肝移植手术,肝脏一旦离开捐献者体内,在“无血流供应”状态中,经历缺血、冷保存及再灌注的过程,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肝功能受损往往难以避免,这正是影响移植疗效乃至导致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无缺血”肝移植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肝脏长期处于“无血流供应”的问题,中日友好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任谭海东指出,其原理是在摘取供体器官前,医生先将连接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替代人体的供血机制。供肝植入移植受体时,将受体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再由受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接管”,最后完成肝脏移植。整个过程,肝脏里的血流不停止,术后肝功能指标也明显优于传统肝移植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生存率提高接近10%,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也由原来的25%降低至5%以内。 谭海东介绍,早在2017年,何晓顺团队就进行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原先的手术使用供体自身血管和动脉进行血管吻合,而本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则直接使用肝脏的动脉和门脉作为入口,进行门脉吻合和y型吻合,大大简化了血管吻合流程,在保证肝脏无缺血的同时,受体“无肝期”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三分之二左右,供肝获取时间也缩短了约30分钟。 “本例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无缺血’肝移植手术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将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间相互作用、器官离体治疗和器官功能修复等提供全新的基础研究方案,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提升提供了可能。”谭海东表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816/c14739-32503405.html
被家养的“二师兄”咬伤,要不要打狂犬病疫苗?2022-08-15 网易健康
被家养的“二师兄”咬伤,要不要打狂犬病疫苗? 被猪咬伤后,应该如何处理伤口? 很多人可能觉得被猪咬伤有些不可思议,但这种情况真实存在。比如,饲养员喂养猪的时候或者兽医对猪进行手术时都有可能被咬伤。 被猪咬伤,必须彻底止血、认真冲洗伤口,必要的时候对伤口进行缝合。猪咬伤之后,伤口的复杂程度要比普通的小型动物复杂得多,包括撕裂伤、组织缺损等,必要时需联合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诊治。 预防破伤风。猪咬伤的伤口污染程度更重,可以结合既往免疫史,使用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或破伤风抗毒素血清以预防破伤风。 预防狂犬病。一般来说,在隔离的环境下饲养,猪罹患狂犬病的几率非常低。但是,狗咬伤了猪,猪得了狂犬病,然后猪再撕咬人而得狂犬病的案例时有报道。因此,被猪咬伤后,不论这头猪是否健康,都要尽量完成一次全程的狂犬病疫苗接种。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0815/16/HEQTJDNU0038804H.html
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2022-08-16 人民网
本报电 (李秋旸)日前,社会评价科技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暨京津冀合理用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京津冀三地卫生健康、医疗机构等领域的专家,聚焦慢病药事管理与患者用药安全,就提升京津冀合理用药水平、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医保改革支付下的慢病管理等话题建言献策。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指出,提升合理用药水平是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需要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知识过硬的药师队伍。希望能够以“社会评价科技”助力“三医”联动,探索出一套可以供各方依从的技术体系或方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二丹分享了紧密型医共体背景下强化慢病管理的新思路。他指出,医共体的一个核心就是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有利益机制的合作,在合作中一方面促进资源和服务下沉,另一方面让医院和基层获得激励,提升能力。要以信息为主导,以标准和质量为依规,以团队为补充,以在医保按人头付费下推进绩效考核,通过主动健康服务,实现慢病管理。 本次活动由人民在线与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联合主办,默克医药健康中国支持,会上还发布了《安全合理用药社会评价报告》。《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如何进一步提升获得感,让幸福感更加触手可及,将成为舆论关注药品安全阶段规划的一大焦点。社会评价机制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多方面信息,破解健康事业发展过程中在社会层面的难点、痛点,为有关部门高效施政助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816/c14739-32503099.html
睡觉盖被有讲究 寒头暖足温腰膝2022-08-16 人民网
近日,“中国人骨子里的盖被子基因”话题引发网友关注。在本期《1分钟养生课》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副主任医师李光宗表示,晚上睡觉盖被子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尤其是在夏季空调房内,一定要护好腰部、膝盖和足部,做到“寒头暖足温腰膝”,这是中医养生的重要遵循。 李光宗分析,阴阳互相调节而维持相对平衡,人体才能够健康。从中医看,免疫系统可以归为卫气的范畴。白天,抵御外邪的卫气在阳经工作,到了晚上,卫气循行于阴经,此时若受到寒邪干扰,人容易生病。所以,睡觉时需要通过盖被来保证身体不受寒邪,从而达到阴阳平衡。 护腰。肚脐中心的神阙穴,与后背部的命门穴前后对应。神阙穴别称脐中,具有回阳救逆、健脾和胃的功效。命门穴是人体阳气之根本,具有回阳救逆、温补肾阳之功。身体腹部前正中线的任脉与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共同发挥调节卫气的功能。人体带脉环形于腰腹部,因此,睡觉时腰部需要注意保暖,防止受邪。 护膝。膝盖上的犊鼻穴,具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止痛的作用。该穴位对于膝关穴节的自如伸缩有重要作用,如果受到寒邪侵扰,容易导致关节活动不利。 护足。头为全身阳气汇合的地方,阳气旺盛,故头部不怕冷而怕热。晚上睡觉时,应该让头部保持相对低温状态,不能用被子捂头。而足部常阳气不足,需要通过暖足以益不足之阳,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李光宗表示,一般情况下,低温环境更容易入睡,在深度睡眠时,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处于休眠状态,免疫功能较低,如果长期不盖被子,容易引起着凉等不适。如果睡眠环境比较热,不想盖太多被子,可以只盖腰腹部,以免熟睡时外邪侵袭。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816/c14739-32503522.html
实现“躺瘦”不是梦 营养师给出3点建议2022-08-16 人民网
每个想减肥的人,大概都梦想过躺着就能变瘦。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管营养师边姗姗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躺瘦”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基础代谢率,是指人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代谢状态。”边姗姗介绍,基础代谢是“耗能大户”,占人体每日能量消耗的60%~70%。基础代谢率高,相同时间内消耗的能量就多;反之消耗能量也较少。因此,基础代谢率高的人更容易瘦下来。 边姗姗表示,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表面积,人体的体表面积越大,向外环境散热越快,基础代谢能量消耗就越高;性别,男性基础代谢能量消耗一般高于女性;年龄,婴幼儿和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相对较高,30岁以后,每10年基础代谢率会降低约2%,50岁以后会下降更多。另外,人体内分泌改变、体力过度消耗、精神紧张等因素,也会影响基础代谢率水平。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基础代谢率,实现怎么吃都不胖的梦想呢?边姗姗给出3点建议。 增加身体肌肉含量 基础代谢消耗的主力军是肌肉。人体内的蛋白质时刻处于更新状态,肌肉是人体蛋白质的“仓库”,肌肉多的人不动也会消耗更多能量。人体脂肪组织消耗的能量明显低于肌肉组织消耗的能量,如果脂肪组织更多则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就会降低。因此,减肥需要“减脂增肌”。 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 运动方面,提倡高强度间歇训练,不推荐长距离慢速跑。高强度间歇训练,是指短期的爆发训练和较平缓的运动交替进行的运动方式。例如,以最高速度跑步1分钟,然后步行两分钟,并重复这个过程15分钟。这样的运动能够增加肌肉,有利于提高基础代谢率。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不要节食,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少量多餐,饭吃八分饱。可以选择高蛋白、高纤维、多维生素膳食,如鸡胸肉、鱼肉、鸡蛋、牛奶、大豆制品和种类丰富的蔬菜等。同时,做到足量饮水,不熬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816/c14739-32503548.html
无糖食品真无糖吗2022-08-15 经济日报
“无糖”不是“0糖”,而无糖食品也并非完全没有糖。代糖虽然是只提供甜味,不提供或者提供极少热量的食品添加剂,但无糖食品特别是一些面包、糕点等淀粉制品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和总能量并不低。 无糖压缩饼干、无糖低脂燕麦、无糖低卡维他命饮料粉、0糖0脂0卡气泡水、糖尿病人专用无糖零食……无糖食品作为一种自带健康光环的食品,其国民接受度愈来愈高,成为不少健康养生者的心头好。在“0糖更健康”“大型三甲医院营养科在用”等宣传噱头下,无糖食品市场更是一时间风光无两。无糖食品真的就健康吗?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搞清什么是无糖食品。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无糖食品中‘糖’的定义。”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原主任薛长勇介绍,广义上的糖多指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狭义上的糖主要指精制糖,如蔗糖。 “如果是广义上的糖,严格意义上讲,那就是和碳水化合物一点关系都没有的食品才叫无糖食品。但实际并不是。市面上的无糖食品,如无糖糕点、无糖月饼、无糖粽子等,它们只是里面不放蔗糖。在这个概念掩护下,商家可以放其他糖,譬如果糖、代糖等。”在薛长勇看来,无糖食品并非完全无糖,市面上常见的无糖食品多指不加精制糖的食品。 事实上,对于无糖食品的定义,国内尚无明确条文进行规范。不过,在《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对于糖(乳糖)的临界限值,“0糖”或者“无糖”是指每100克或者100毫升食物中的糖含量不超过0.5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进一步解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规定每100克或者100毫升食品中的糖含量小于等于0.5克可视为不含糖,总能量小于17千焦耳(大约4千卡)可称为无能量。也就是说,‘0糖’或者‘0卡’食品不一定是绝对0值,可能只是含量很低,可以忽略不计。” 由此可见,某种程度上,“无糖”不是“0糖”,而无糖食品也并非完全没有糖。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健康理念的普及,同无糖食品一样,代糖衍生品也获得了不少消费者青睐。什么是代糖食品?它与无糖食品有怎样的区别? “无糖食品解决了一种口味问题,但它还是有能量的。比如无糖馒头,其主要成分就是碳水化合物。”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陆菊明直言:“什么叫代糖?就是代替糖的那种成分,它带有甜味,但不是精制糖。” 何丽提醒,木糖醇、麦芽糖醇、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代糖虽然只提供甜味,不提供或者提供极少热量的食品添加剂,但无糖食品特别是一些面包、糕点等淀粉制品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和总能量并不低。 薛长勇表示:“代糖不会引起血糖上升,它有甜味,没热量。现在的很多概念,如0糖0卡0脂气泡水,主要成分是水加甜味剂。尽管这种甜味剂都经过相关部门批准,相对安全,但我们还是不提倡多吃。因为它没有什么营养价值。” “即便是无糖食品,也不能吃太多。如果总碳水化合物的量超了,还是对健康不好。”谈及无糖食品的健康性,陆菊明以无糖馒头举例。他表示,血糖问题上,无糖馒头与普通馒头一样,都会引起血糖升高。尤其糖尿病患者,不能因为是“无糖”而多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日前公开表示:“很多研究发现,长期喝无糖饮料,如果它是加了三氯蔗糖、阿斯巴甜、木糖醇等代糖的饮料,它和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发生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 如此看,无糖食品就没价值了吗? 何丽表示:“无糖食品可以帮助我们少摄入一些能量。因为添加糖对于我们需要的营养素来说不是必须的,所以说无糖食品帮助我们少摄入一些添加糖,还是有健康意义的。无糖食品健康不健康,要看它的原料是什么。” 针对健康减糖,薛长勇建议,无糖人士在选用食物时,可以参考血糖指数与血糖负荷进行食物摄入。血糖指数即食物含糖量对血糖的影响程度,而血糖负荷即所吃食物重量乘以血糖指数。在食物摄入时,无论食物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对血糖影响不大的这类低血糖指数的食品,相对可以多食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9FNbS90lR1
“网红打卡景点”龙漕沟突发山洪:一旦遭遇溺水,4招急救能保命2022-08-15 漫说健康
炎炎夏日,玩水也成为了很多人消暑的一个选择。 然而,就在前几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河道未撤离游客不幸被卷入山洪,目前遇难者已增至7人。 据悉,该事发水域并非是开发景区,还是属于地质灾害点且位于多次发生山洪。 然而,龙漕沟曾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被多位博主推荐过---- 从而打造出一个“宝藏耍水地”“玩水野营地”“网红森林”等,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但实际上,龙漕沟属于地质灾害点位,容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灾害,当地政府早在去年就多次发文提醒游客不要前往龙漕沟等地戏水、露营等。 炎炎夏日,出现溺水了该怎么办? 要知道,暑假一直都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冒险玩水,导致溺水身亡的惨痛事件时有发生。 一旦出现溺水,咱们该如何及时抢救,尽可能保住性命? 第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溺水者救出水面后,应该第一时间清除口腔和鼻腔里面的堵塞物,以免影响呼吸的恢复。 具体做法是让溺水者头部朝向下方,把手指伸进口中清除杂物,再检查一下鼻腔里面是否有堵塞物,再用手掌连续拍打他的后背部,让呼吸道恢复畅通,整个过程要确保舌头不会后缩堵住呼吸道。 第二,排出呼吸道积水 打开了溺水者的呼吸道以后,接下来要立即排出其呼吸道里面的积水。 抢救者应该单膝跪地,另一只腿屈起,将溺水者面部朝下,放在屈起的大腿上,保持其头部微微下垂,然后用手掌拍击溺水者的后背部,同时颤动大腿,促使其呼吸道内的积水排出。 除了以上方法,也可以尝试让溺水者俯卧在抢救者的肩上,保持其头部下垂,抢救者扛着溺水者不停来回跑动,直到溺水者呼吸道内的积水排出殆尽。 通常而言,这种方法更适合针对低龄溺水者实施的急救。 第三,进行人工呼吸 当溺水者把呼吸道内的积水排出以后,如果有呼吸暂停的症状,这时候应该马上进行人工呼吸。 具体做法是,使溺水者面部朝上,平躺在地上,把下巴轻轻抬起,使其头部保持后仰,用一只手捏住溺水者的鼻孔,然后嘴对嘴吹气,吹气的过程要观察溺水者的胸部是否有隆起和回落。 如果溺水者的胸部跟随吹气的节奏隆起和回落,说明呼吸道已经畅通,保持每分钟15~20次的吹气速度,做6次人工呼吸,直到溺水者恢复正常呼吸为止。 第四,心脏复苏 如果发现溺水者心跳出现暂停,应该马上让溺水者仰卧平躺在地上,手掌握成空拳,叩击其心前区1至2次,注意力度要适当。 尤其是当溺水者是低龄儿童的时候,如果叩击力度过大,很可能会造成肋骨骨折。 然后,双手掌交叉握紧,放在溺水者胸骨中下三分之一的位置,保持双臂绷直,用力按压,频率维持在每分钟80至100次,按压深度大概在3至4厘米。 如果溺水者是低龄儿童,按压深度在2至3厘米就足够了。一直按压到溺水者的颈动脉恢复搏动为止。 如果施救过程中,只有一个急救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那么每按压溺水者的心脏7至8次,就向其口部吹气1次,如此反复循环。 一旦发生溺水,现场急救一定要迅速、及时、科学,除了现场急救,还要迅速与急救中心取得联系,以及时将溺水者送往附近医院接受抢救治疗。 同时,若遭遇同伴落水,不要心慌,及时报警与求救,同时搭救小伙伴们还需靠智慧,千万不要盲目施救,尽可能稳住自身安全。 总之,记住这四点: 天气再热,不到河塘去降温;水景再美,不到水中去感受; 水性再好,没有保障别下水;别人再劝,不用生命去逞能。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EQ93MDP0514DR4T.html
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⑤2022-08-16 人民网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悉心关怀人民安危冷暖,切实保障民生、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贯穿到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每一件实事中,不断推动经济企稳和民生保障取得更大的成效 江苏省对受疫情影响、基本生活存在困难的人员及其家庭开展先行救助;甘肃省从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等8个方面推出政策措施,着力稳就业、防风险、保民生;河南省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优化完善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创业……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以一系列务实之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为百姓的生活安康保驾护航。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要求“着力稳就业稳物价”,提出“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悉心关怀人民安危冷暖,切实保障民生、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实施政策、采取措施、开展行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民生福祉放在第一位”。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尽最大努力做好就业、社会保障、贫困群众帮扶等方面的工作,彰显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厚情怀。从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支持,到为困难群体代缴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从允许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延期还本付息,到调整养老金发放标准,惠及1.3亿多退休人员……“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增”进最广大群众民生福祉,一项项温暖人心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谋幸福、让群众享公平,让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首先是就业。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党中央把稳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为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35岁以下失业青年集中开展服务攻坚行动;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面向农民工扩大以工代赈,启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等政策实施力度……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59%。下半年,稳就业各项任务依然繁重,我们要坚定信心、高度重视,用好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努力保持就业大局稳定。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民生工作一头连着宏观大局,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也无易事。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确保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汇聚起时不我待谋发展、全力以赴惠民生的强大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各级领导班子要以饱满精神状态开展民生保障工作,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拿出更多有温度、有实效的纾困举措,开展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帮扶行动,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贯穿到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每一件实事中,不断推动经济企稳和民生保障取得更大的成效。人心齐,泰山移。前行中尽管有压力、有挑战,但依靠团结奋斗,每个人的日子一定会更有奔头。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今天,更多的民生红利渐次释放,更美的民生画卷徐徐铺展,亿万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展望未来,我们要始终锚定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聚焦于人民幸福生活这一“国之大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最大程度激发斗志、最大范围凝聚力量,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必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书写更加壮阔的时代答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816/c14739-32503322.html
讲明白中药方剂的科学内涵(大健康观察)2022-08-16 人民网
您一定听说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显身手的“清肺排毒汤”吧?虽然这剂由21味药材组成的良方由来已久,可它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是什么?想必很多人想知道。 2020年以来,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说清楚、讲明白了“清肺排毒汤”的作用机理,向世界发出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安全有效的声音。 30多年如一日,张卫东扎根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创新药研究一线,多次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等奖项,用现代科技让传统中医药诸剂良方发出新的光与热。 破解中药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难题 张卫东从事中药复方研究可谓师出名门。1984年,他从老家山东考入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4年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药学和化学基本功,也让他对中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药大部分都是天然药物,如果能把中药研究透了,也就找到了破解天然药物之谜的钥匙。”张卫东说。当时,天然药物化学专业是海军军医大学最热门、最难考的硕士专业之一,张卫东凭借优异成绩,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师从韩公羽教授。 韩公羽曾参与屠呦呦领衔的“523项目”研制青蒿素,是中国最早一批用化学方法提炼中药有效成分的科学家之一。他把张卫东带进了科学研究中药的世界。 2004年,上海医药集团找到张卫东,希望从诸多上市的中药复方中找到一剂,用科技手段培育为中药大品种。大家研究后认为麝香保心丸最有可能实现。但是,张卫东因为没有研究过复方而有些迟疑:“我们通常只拿一味中药筛选研究,麝香保心丸的方子有7味药材,我们没做过。” “复方研究没有先例可循,难度很大,但也是个机会,你每跨出一步,就离目标更近一步。”上海市科委一位同志的这句话,点醒了张卫东。政府的专项课题经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携手、海军军医大学学科支持,让张卫东团队放心大胆地去攻克中药复方研制难题。 一开始,张卫东仍遵循原先的方法,把有效成分一个个提纯出来,但很快发现此路不通,相比单味的药材,麝香保心丸的成分和作用机制非常复杂,仅提炼其中100个成分至少得3年,更别说成分相互作用的解析了。 张卫东决定转变思路,不再用逐个还原的办法,而是把复方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他的主张下,实验室引进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将几百个成分“绘制”在一张图谱上,再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揭示其中的关联奥秘。 通过16年联合攻关,他们破解了中药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难题,让这一传统“救命药”年销售达到22亿元,产业规模列全国中药微粒丸制剂第一位。这样一粒直径3毫米、售价低廉的麝香保心丸,就此成为乡村医务室常备的冠心病良药。 多年来,张卫东团队还为国内数十家企业的40个中药方剂提供技术服务,推动中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中药复方大品种开发起到示范效应。2018年,张卫东团队以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向世界发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安全有效的声音 2020年大年初二,在上海过年的张卫东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武汉疫情告急,国务院联防联控攻关组成立国家中医药专班,任命张卫东为机理研究组副组长,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急项目“清肺排毒汤”的科学基础研究。 这是张卫东一年中难得的休息时间,但疫情就是命令,他不假思索,放下电话,立即通知团队成员结束休假、赶回实验室。 他带领课题组“泡”在实验室里4个多月,完成了“清肺排毒汤”的工艺质量及作用机理研究,在国际期刊上陆续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向世界发出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安全有效的声音;设计出“清肺排毒汤”工艺参数的标准共享给所有药厂,确保药品的质量。 张卫东团队的研究显示,从分子水平上看,“清肺排毒汤”口服后的12个入血成分可通过作用于与新冠肺炎密切相关的55个靶点,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4种化合物和7个靶点是“清肺排毒汤”发挥效用的关键分子。 张卫东说,没有几十年的科研积累,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能拿出准确、可靠的药效评价数据。 后来,“清肺排毒汤”成为抗击疫情中中医药通过临床筛选出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多年的中药复方研制中,张卫东坚持用药理分析和临床疗效的科学数据说话。他始终认为,传统中药方剂里蕴含着科学内涵,运用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是能够解析清楚的。“比如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白细胞降低,中医会开补肾的药给患者服用,我们在筛选补肾的中药时发现,其中的成分的确促进了白细胞的增加。白细胞来自骨髓,这不正是中医所说的‘肾主骨生髓’嘛。”他说。 并非学中医出身的张卫东,更加注重学习和运用中医理论。“西药对准靶点来寻找筛选药物,而中医药是从有疗效的药物中找到靶点。”张卫东说,虽然这两种药物研制的实现路径不同,但科学解析药物机理的方法是共通的。 如何让临床医生信任中药、用准中药、用好中药?张卫东以为,最重要的是科学研究和严格把控药品质量。为此,他创新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群的辨识技术,用系统生物学与网络生物学相结合的技术解析作用机制。他还建立了生产全过程自动控制技术保障用药质量,以及和医院合作开展国际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清晰临床定位。 用张卫东的话讲,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就是守疗效之正、创药物之新,守中医理论之正、创生物机理之新。 奖掖后学,将传统中药发扬光大 每天早上8点,张卫东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在他的日程表里,没有双休日,没有可以止步的科研项目。他习惯把要做的事项写在一张小纸条上,贴在办公室电脑上,每天都要梳理一遍,确保百无一漏。不管工作再忙、会议再多,他都每隔一天跑一次5公里,速度不逊于团队里的年轻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坚持了十几年。 弟子田赛赛说,团队成员和学生们对张卫东又敬又爱又有些怕,敬仰他的学术风范,佩服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超强自律,爱他对学生的悉心栽培,也害怕因为自己不认真对待科研,受到他严厉的训话。 田赛赛本科时因为听了张卫东讲授的《中药化学》绪论,决定报考张卫东的研究生。“听张老师讲课前,我对中医药的认识还停留在花白长胡子的老中医坐诊把脉、望闻问切开方子,当时觉得中药怎么能国际化呢?”田赛赛说,是张老师启发了他对中医药的科学探索兴趣。 治学严谨的张卫东经常有奇思妙想。有一次,他们在研究提炼蛤蟆耳后分泌的毒浆蟾酥,却发现养殖场送来的蛤蟆可供提炼的蟾酥很少。“为什么野生的蛤蟆能产生大量的蟾酥而养殖的就很少?”张卫东想到了蟾酥是蛤蟆用来保命的,当生命受到的威胁加剧,蟾酥的量也会飙升。于是,他建议养殖场放一笼蛇到养蛤蟆的地方。果然奏效,在这笼子蛇的“威胁”下,蛤蟆产生了大量蟾酥。 “张老师鼓励我们创新,只要学生们有创新想法,他都会全力支持,找课题经费、找合作团队。”在解析“清肺排毒汤”时,田赛赛提出引入单细胞测序的方法。当时,国内国际都很少有人做过这样的测序,张卫东非常支持,找来医学团队帮助田赛赛一起完成了测序,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医药学顶尖期刊上。 几十年来,张卫东培养弟子无数,林生、覃江江等都是国内知名的基础医学研究学者,他们秉承守正创新理念,将传统中医药学发扬光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816/c14739-32503097.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