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402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2-04-02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的通知... 3 Nature Biotechnology:超快速纳米孔测序7小时发现致病基因突变... 6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21天随机对照试验:熬夜+夜宵,... 7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486761597例... 12 国家医保局:新冠疫苗费用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 12 上海——保供稳价,拎好“菜篮子”(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 13 波及29省份 如何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权威回应来了... 14 健康“医”点通专家提示:清明将至 赏花踏青别忘做防晒... 22 健康“医”点通世界孤独症日:家长必看!这些孤独症“信号”别忽视... 22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解读... 23 热点追踪
截至4月1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2022-04-02 卫生应急办公室
4月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12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3例(四川22例,北京8例,广东4例,上海2例,山东2例,广西2例,辽宁1例,浙江1例,云南1例),含2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四川20例,浙江1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2086例(吉林1730例,其中长春市1544例、吉林市178例、四平市6例、白城市2例;上海260例,其中浦东新区79例、闵行区56例、徐汇区35例、松江区19例、普陀区12例、静安区11例、杨浦区11例、宝山区10例、嘉定区10例、黄浦区8例、虹口区3例、金山区3例、奉贤区2例、崇明区1例;黑龙江21例,其中哈尔滨市16例、佳木斯市5例;浙江14例,其中杭州市3例、金华市3例、宁波市3例、湖州市2例、温州市1例、嘉兴市1例、台州市1例;福建13例,其中泉州市10例、厦门市2例、漳州市1例;江苏12例,其中徐州市9例、无锡市1例、淮安市1例、镇江市1例;山东8例,其中济南市2例、日照市2例、青岛市1例、烟台市1例、威海市1例、德州市1例;海南8例,其中海口市5例、三亚市1例、琼海市1例、陵水黎族自治县1例;辽宁4例,其中沈阳市3例、大连市1例;江西3例,其中南昌市2例、上饶市1例;湖南3例,其中长沙市1例、衡阳市1例、益阳市1例;河北2例,均在保定市;四川2例,其中成都市1例、乐山市1例;青海2例,均在海东市;天津1例,在河东区;安徽1例,在淮南市;河南1例,在信阳市;云南1例,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含4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吉林20例,福建10例,山东4例,浙江3例,上海2例,天津1例,江苏1例,海南1例,四川1例,云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307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4977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8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61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19例。累计确诊病例1755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892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4月1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7128例(其中重症病例5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1466例,累计死亡病例4638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53232例,现有疑似病例19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36364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9331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7869例,其中境外输入80例,本土7789例(上海6051例,其中浦东新区2518例、闵行区972例、徐汇区594例、松江区488例、黄浦区242例、普陀区236例、嘉定区191例、静安区178例、奉贤区160例、杨浦区124例、青浦区87例、崇明区83例、虹口区57例、金山区47例、长宁区38例、宝山区36例;吉林1244例,其中长春市894例、吉林市349例、四平市1例;福建68例,其中泉州市62例、福州市4例、宁德市2例;河北66例,其中邯郸市48例、唐山市8例、廊坊市5例、保定市4例、沧州市1例;安徽55例,其中淮南市35例、芜湖市11例、阜阳市5例、合肥市3例、滁州市1例;江苏54例,其中苏州市16例、徐州市12例、南通市10例、宿迁市7例、镇江市6例、南京市1例、盐城市1例、泰州市1例;辽宁52例,其中沈阳市44例、营口市5例、葫芦岛市2例、大连市1例;江西41例,其中南昌市38例、吉安市2例、抚州市1例;黑龙江29例,其中佳木斯市13例、哈尔滨市8例、黑河市8例;山东27例,其中枣庄市5例、济南市4例、聊城市4例、滨州市4例、临沂市3例、青岛市2例、日照市2例、济宁市1例、泰安市1例、德州市1例;广东22例,其中肇庆市12例、东莞市6例、深圳市2例、珠海市1例、佛山市1例;河南17例,其中周口市11例、永城市3例、漯河市1例、商丘市1例、信阳市1例;浙江14例,其中嘉兴市6例、杭州市3例、温州市2例、丽水市2例、绍兴市1例;湖北11例,其中随州市5例、武汉市2例、黄石市2例、孝感市2例;甘肃9例,均在兰州市;新疆9例,其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8例、乌鲁木齐市1例;广西6例,其中防城港市2例、百色市2例、南宁市1例、北海市1例;海南6例,其中三亚市4例、海口市1例、琼海市1例;云南6例,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例、昆明市1例、曲靖市1例;重庆2例,其中南岸区1例、云阳县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66例(境外输入22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973例(境外输入122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63886例(境外输入1118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321948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298237例(出院48654例,死亡794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2例(出院82例),台湾地区23629例(出院13742例,死亡853例)。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204/fbfcdb49a6784a97849d71fe8ce222a6.shtml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的通知2022-04-01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国卫疾控寄地便函〔2022〕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疾控处(血地处、血防办、地病办、重传处、健康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年4月26日是第15个“全国疟疾日”,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教育活动的主题是“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共创无疟世界”。2020年我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021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疾病防控成果。今后,全社会仍要继续努力,持续推动落实各项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策略措施,继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尽管我国已经消除疟疾,但是每年仍有大量的输入性病例,传播媒介等流行条件尚未根本改变,境外输入疟疾引起再传播的风险持续存在。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充分认识做好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快速精准、联防联控”工作原则,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二、全面落实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各项防控措施。各地卫生健康部门,特别是口岸城市卫生健康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会同教育、财政、商务、文化旅游、海关、移民管理、军队等有关部门深入落实《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管理办法》,压实部门职责,深化部门合作,围绕能力建设、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工作保障等重点,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卫生检疫、边境口岸、国际旅行保健等机构一线疟疾防治人员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处置能力,及时发现病例和精准阻断传播,持之以恒做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 三、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要会同海关、移民管理、军队等部门充分利用“全国疟疾日”契机,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作用,围绕宣传主题,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在边境地区、国际机场、码头、口岸、涉外用工企事业单位、入境人员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特别针对边民、边防人员以及往来境外疟疾流行地区务工、旅游、商务、维和等重点人群进行宣传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四、组织做好消除疟疾成就宣传和评选表彰推荐工作。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要大力宣传我国消除疟疾成就,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良好氛围。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国家中医药局正在组织开展全国消除疟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推荐工作,各地要做好表彰后的宣传工作,充分挖掘消除疟疾过程中的先进事迹,激励疟疾防控工作者继续为做好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和实现无疟世界贡献力量。 请各地提炼本地“全国疟疾日”活动的亮点和重点,将活动总结材料(含照片、海报、视频等)于2022年5月10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报送我局。 联系人:疾控局涂宏、吕冰琪 电 话:010-68792380、68791182 传 真:010-68791182 邮 箱:tuhong@nipd.chinacdc.cn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 2022年4月1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jkj/s5873/202204/725cb1817bb24cbcb3c187bbd513d548.shtml
疾控动态
浙江省疾控中心免疫支部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2022-04-01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廉者,政之本也。”为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心党委、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月工作的安排,免疫党支部于3月29日开展了廉政教育学习和心得交流专题活动。 首先,支部书记吕华坤向各位党员传达了2022年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党的建设工作暨清廉医院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要求各位党员继续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提高廉政意识;强调要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 随后,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了《省直单位警示教育案例汇编(第三辑)》中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21个典型案例;结合前期布置观看的电视专题片《零容忍》,每位党员都向支部提交了书面的心得体会,在会议上周洋、张杭杰、梁辉、胡昱等4名党员代表分享了警示教育学习的心得和收获。支部党员结合典型案例和自身业务工作开展了自我对照和深刻讨论。支部党员认为,要经常性地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提高廉政意识和拒腐能力,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党内相关法规为行为准绳,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 会上,支部还开展了廉政风险排查分析,根据免疫所工作实际,全面梳理了风险隐患,并修订了权力廉政风险清单。支部书记再次强调日常工作中要着力防范廉情风险点,在招标采购、信息保密、决策公平、专家活动、物品采购、决策方案等参与具体工作的岗位人员要时刻绷紧廉政自律的弦,把纪律放在法律前面,不做违纪违法的事情。除了业务工作,在科研诚信上,也要坚守底线,严格遵守科研诚信管理规定,规范自身的学术行为。 通过本次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支部党员在思想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行为上也进一步明晰了应该遵守的党纪党规。支部党员表示今后要更好地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等,更好地履职尽责,在本职工作中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做到廉洁自律、遵纪守法。 摘引网址: http://www.cdc.zj.cn/newsinfo.php?item
科研动向
手机辐射,会增加患脑肿瘤的风险吗?2022-04-01 生物世界
短短几十年时间,手机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普及,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形影不离,晚上睡觉的时候手机也会放在枕边。 为了实现无线通信,手机需要发射射频波,由于手机在使用过程中靠近头部,它们发出的射频波可以春头几厘米厚的颅骨进入大脑,其中颞叶和顶叶暴露在射频波下最多。射频波会对生物组织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这导致一些人担心手机的电磁辐射可能会让人患脑肿瘤的风险增加。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也将射频波归类为“可能致癌”。 随着5G技术的推出和普及,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于手机增加脑肿瘤风险的担忧。但迄今为止,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都回顾性调查,在诊断出癌症后调查他们的手机使用情况,这意味着这些调查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英国牛津大学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研究人员合作,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JNCI)发表了题为:Cellular Telephone Use and the Risk of Brain Tumors: Update of the UK Million Women Study 的研究论文。这项大规模研究显示,使用手机不会增加脑肿瘤的风险。 研究团队使用了一项至今仍在进行中的英国百万女性研究的数据(该研究招募了1935年-1950年间出生的所有英国女性的四分之一),在2001年,约有776000名参与者完成了关于她们使用手机情况的问卷调查,其中约一半参与者在2011年再次接受了调查。并与她们的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记录链接,参与者平均进行了14年随访。 研究团队调查了手机使用与各种特定类型脑瘤风险的关系,包括神经胶、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瘤。还调查了手机使用是否与眼部肿瘤风险相关。 该研究的主要发现: 到2011年,大约75%的60-64岁女性使用手机,而在75-79岁的女性中,使用手机的比例略低于50%。 在14年的随访期间,3268人(占0.42%)患上了脑瘤。 从未使用过手机的人和使用手机的人发生脑肿瘤的风险没有显着差异,这包括大脑颞叶和顶叶区域的肿瘤,这是大脑暴露在手机射频波下最多的区域。 从未使用过手机的人和使用手机的人,患神经胶质瘤、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瘤或眼部肿瘤的风险也没有差异。 那些每天使用手机、每周通过手机说话至少20分钟和/或使用手机超过10年的人,发生任何这些类型肿瘤的风险没有增加。 大多数人右手使用手机,但使用手机的人出现右侧脑肿瘤和左侧脑肿瘤的风险相似。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7199.html
Nature Biotechnology:超快速纳米孔测序7小时发现致病基因突变2022-04-01 生物世界
全基因组测序(WGS)可以让科学家看到一个人完整的DNA序列构成,其中包含从眼睛颜色到遗传疾病的所有信息。因此,基因组测序对于诊断患者涉及DNA的疾病至关重要——一旦医生知道了特定的基因突变,他们就可以相应地制定治疗方案。 在对病人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结果,往往需要耗时几周时间,这已经被大多数医生认为是快速了。但对于一些急性病患者,这个时间显然还是太长了。那么,能否进一步将耗时缩短到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呢? 斯坦福大学联合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基因组研究所、谷歌公司、牛津纳米孔公司、英伟达公司,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Accelerated identification of disease-causing variants with ultra-rapid nanopore genome sequencing 的研究论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超快速纳米孔全基因组测序方法(ultra-rapid nanopore WGS),该方法结合了优化的样品制备方案,将测序分配到48个测序流动池(flow cells)同步工作,近实时碱基检测和比对,加速突变位点的检出。 研究团队将该方法应用到了两个临床病例中,从测序样品制备到检测出致病基因突变,耗时不到8小时。这表明与之前的方法相比,这一超快速纳米孔全基因组测序方法提供了准确的致病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加速了诊断性临床基因组测序。 全基因组测序(WGS)在临床医学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尤其是在重症监护情况下,但测序过程和测序后数据分析的流程通常很慢,这限制了对一些急性病人的对症治疗。 全基因测序通常使用的是二代测序技术(NGS),该技术是将基因组切成小片段,然后读取每个片段的DNA序列,最后使用标准的人类基因组作为参考将整个基因组拼接起来。但这种方法的测序和数据分析耗时长,而且不总是能捕捉到我们基因组的全部,而且它提供的信息有时会忽略指向诊断的基因变异。 近年来,纳米孔测序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种高通量、高保真测序平台。牛津纳米孔公司开发的 PromethION 平台能够容纳48个测序流动池(flow cells),每个流动池可以独立完成测序。 研究团队推测,48个流动池同步测序,能够在2小时内对单个样本测序到临床质量深度。此外,研究团队认为,测序后的比对、突变位点发现可以在数小时内完成。 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一些明显的技术挑战。首先,传统的测序样本制备方案没有考虑从有限的血液样本中快速生成满足临床测序所需的测序文库;其次,48个测序流动池同步测序,可以实现近乎实时的测序数据产出,但数据产生的速度远远超出了碱基对比的速度;第三,使用纳米孔测序小突变的性能还没有在临床样本中得到表征;最后,传统的突变过滤和优先排序方法会导致约有100个突变候选位点,这需要人工进行进一步筛选和确认,限制了效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联合了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基因组研究所、谷歌公司、牛津纳米孔公司、英伟达公司,来解决上述挑战。他们开发了超快速纳米孔全基因组测序方法(ultra-rapid nanopore WGS),该流程优化了基因测序样本制备方法,并将数据上传到谷歌云计算平台,并有英伟达提供高性能计算,执行近实时碱基调用和比对,大大加速了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插入和缺失突变(indels)和结构变异(SVs)的发现,并使用Genome In A Bottle样本作为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和表征。 最后,研究团队使用该方法对一名57岁危重病男性和一名14个月大的婴儿进行测序诊断,在抽血后不到8小时(分别耗时7小时18分和7小时48分)就检测到了候选基因突变。这笔迄今为止报告的最快的时间(从样品制备到突变鉴定)还要快约50%。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7200.html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21天随机对照试验:熬夜+夜宵,健康苗条的年轻人也逃不过“大腹便便”2022-04-01 中国生物技术网
近日,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联合发布了《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该白皮书显示,仅有30.6%上班族的睡眠时间达标,而大部分年轻人都在“熬最深的夜,用最贵的眼霜”。 脸上的黑眼圈也许可以靠化妆品来遮挡,但身上的赘肉,尤其是便便的大腹靠什么来遮挡呢? 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梅奥诊所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即使是健康且身材苗条的年轻人也难避免大腹便便:睡眠不足除了会导致他们体重增加外,最终会显着增加内脏脂肪堆积;更重要的是,即使补觉也无法在短时间内逆转这一趋势。 身体质量指数(BMI)一般是衡量个体肥胖的指标,但内脏脂肪的堆积更具有病理学意义。通常情况下,脂肪会优先沉积在皮下。这项新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似乎会将脂肪转移到更危险的内脏区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亚太地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0cm即为内脏肥胖,或称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即苹果型身材)。中心性肥胖是心血管和代谢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交叉试验。有12名19至39岁的健康非肥胖志愿者(9名男性和3名女性)参与了研究。他们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正常睡眠)或限制睡眠组(4小时睡眠)。每个参与者在住院环境中进行了两轮为期21天的测试,包括4天适应阶段、14天实验性睡眠限制阶段和3天的恢复阶段。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每组参与者都可以随意进食。同时,研究人员监测并测量他们的能量摄入、能源消耗、体重、身体成分、脂肪分布(包括内脏脂肪或腹部脂肪)以及循环食欲生物标志物。 在前四天的适应阶段,所有参与者都被允许睡9个小时。在接下来的两周里,限制睡眠组的睡眠时间缩短至4小时;而对照组的睡眠时间依然为9小时。在最后的三天恢复阶段,两组每天都睡9小时。 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限制组参与者由于睡得少,所以增加了夜里进食的机会,从而促进过量的能量摄入,而能量消耗却基本没有改变。能量摄入增加在睡眠限制阶段早期达到最高水平,然后在恢复阶段逐渐下降到基线水平。 与适应阶段相比,参与者在睡眠限制期间每天额外摄入308大卡的热量,摄入的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增加约13%和17%。随后,研究人员观察到他们的腹部脂肪组织扩张,尤其是内脏脂肪沉积。 研究人员强调,内脏脂肪沉积只有通过CT扫描才能发现,否则就会被忽略,因为有的人体重只增加了0.5公斤;而内增脂肪面积增加约11%。 研究第一作者、美国心血管医学研究员Naima Covassin博士说:“就睡眠不足对健康的影响而言,单测量体重可能不会让人感到不安。但令人担忧的是,经常睡眠不足会对内脏脂肪长年累月地堆积产生了潜在影响。对于那些无法轻易避免睡眠紊乱的人,如倒班工作者,需要考虑采取行为干预措施,例如增加锻炼机会和选择更健康的食物。”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缺乏睡眠是内脏脂肪沉积的一个驱动因素,这是以前的研究没有发现的。重要的是,补觉也不能在短期内逆转这种影响。从长远来看,睡眠不足是肥胖、心血管和代谢疾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该团队表示,他们还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这些在健康年轻参与者中观察到的结论与高风险人群的关系,如那些已经肥胖且患有代谢综合征或糖尿病的人群。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7196.html
别再emo了,情绪真的能够改变基因2022-04-01 生物探索
尹烨在《圆桌派》中讲到:“癌症的基因,生出来的时候都是没有的,除了那部分遗传性的肿瘤,都是后天形成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包括生气的时候,我们的基因会累积有害突变,一旦免疫系统没及时捕捉到,就会慢慢发展成癌症。而且长期情绪不好,会改变基因。甚至都不用「当生」的情绪和环境,「当天」的情绪就能对身体产生明显的影响。”(图1)所以别再emo了,情绪真的能够改变基因! 一篇题为“DNA N6-methyladenine is dynamically regulated in the mouse brain following environmental stress”(图2)的研究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最近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DNA腺嘌呤修饰,N(6)-甲基腺嘌呤(6mA)。 文献中的试验展示了小鼠大脑响应环境压力的6mA动力学。研究发现整体6mA水平在压力下显着升高,压力诱导的6mA基因座与神经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座显着重叠(图3),进而表明6mA潜在参与了哺乳动物大脑中的表观遗传作用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的形成。各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会诱发精神疾病,其中,慢性压力是诱发抑郁症最直接的风险因素之一。此项研究支持表观遗传的改变在抑郁症中的基本作用: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变化都会改变大脑中的基因表达。 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高度参与复杂的认知行为,但慢性压力产生不利影响也对其影响很大。在啮齿动物实验中,慢性压力导致PFC中的树突萎缩和脊柱丧失,并且还有可能会降低PFC中的DNA甲基化水平。研究人员观察了小鼠PFC 6mA响应压力的动态变化,发现全局6mA在压力下显着升高。全基因组6mA和转录组分析显示6mA动态变化与一组上调的神经元基因或下调的LINE转座子表达呈负相关。承受压力诱导的6mA变化的基因座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座显着重叠。这些结果表明6mA参与哺乳动物大脑中表观遗传以及精神疾病形成。 越来越多的试验数据表明,生理和心理压力可以改变小鼠大脑中与压力相关关键基因的DNA甲基化。此外,在被诊断患有重度抑郁症并自杀的患者大脑中的类似观察结果进一步支持了DNA甲基化改变。PFC负责最高级别的认知能力,特别容易受到慢性压力的影响,并在抑郁症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慢性压力下PFC中6mA的特定积累,进一步支持了PFC在压力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6mA动力学在此过程中具有潜在的重要性(图4)。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研究中应用的压力条件仅代表许多未知的环境范例之一,这些范例可以在空间和时间上触发6mA动力学以监测表观遗传水平的环境变化。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对于精确阐明6mA在特定大脑区域响应各种刺激的作用非常重要。 1991年,心脏数理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Heart Math,简称IHM)正式成立,目的是探索人类情感对身体的影响力,以及情绪在期间扮演的角色。IHM发现了一个环绕着心脏并向人体外围扩张的环形能量场,这是一个电磁能量场,具有环形的球状面,半径约一点五公尺到二点四公尺(图5)。 IHM的研究人员为了证实这个能量场中是否还有另外一种尚未发现的能量存在?他们决定测试人类情绪对DNA(即生命本质)的影响。对受试者进行不同的情绪环境处理,然后提取受试者的DNA,观察DNA变化。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有五位受过协调情绪训练者参与,还运用特殊技术分析DNA的化学及视觉变化,观察其中的任何改变。结果显示:人类情绪改变了DNA的形状。参与测试者除了在体内创造出精准的感觉之外,而且在没有实质接触或外力介入下,不同的意念就能对DNA分子产生不同效果,导致DNA扭转或伸展。 长期以来,我们都相信体内的DNA始终表现为一种固定形态。一般都认为DNA的数量也是固定的,自出生以来一直都惯性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到什么就拥有什么”,除了药物、化学药品、电流之外,DNA不会随着我们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多项研究的结果证实,事实并非如此。各种情绪变化都会影响到你的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变化,而这些都会改变基因表达。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不仅会患上抑郁症这一类的精神疾病,甚至会破坏身体免疫系统,引发肿瘤的产生。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7197.html
为何「试管婴儿」成年后更易获得幸福?2022-04-01 生物探索
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指采用医疗辅助手段使不育夫妇妊娠的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及其衍生技术两大类。 自1978年全球第一名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出生后(图1),有多项研究评估了通过ART受孕的儿童与自然受孕 (Natural Conception, NC)儿童在身心健康的对照情况。对于ART儿童而言,多数研究证实接受ART的儿童群体具有与NC儿童相似的健康状况,其身心健康令人放心。 但目前为止,对ART儿童成年后的生活质量与状态研究较少。近日,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新研究显示,通过ART受孕的儿童在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存在明显优势,即ART受孕儿童在成年后更易获得幸福。该项研究结果以题为“Does being conceived by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influence adult quality of life?”发表在生育专科杂志Human Fertility上(图2)。 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团队邀请1187位在1982年至1992年间在维多利亚州进行体外受精或配子输卵管内移植后分娩的女性参与初期研究;对照组NC分娩女性,则是通过从与ART组相同的来源人群中随机拨号招募而来,最终有547名ART和549名NC的年轻人愿意参与调查。此次调查依据受访对象年龄,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年龄界于18-28岁(简称T1),第二阶段界于22-35岁(简称T2)。 在T1研究中,受访者将接受涉及健康、发育和幸福话题的150项访谈。在T2阶段,主要是在线填写问卷并参加2-3小时的临床检查。T1阶段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受访者出生时母亲的年龄; 2. 性取向(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不确定); 3. 中学家庭经济状况(生活舒适/过得好/勉强过活/相当困难/非常困难); 4. 对自身体重的看法(大约合适的体重/非常超重/有些超重/非常低体重/有些低体重); 5. 亲密朋友的数量(1-2/3-5/6+); 6. 剧烈运动的频率(从不/每年几次/每月/每月2-3次/每周/每周2次或更多次); 7. 与父母的关系质量(0分非常差/10分绝对完美)。 关于心理层面,研究者使用了李克特量表记录受访者在过去4周内经历紧张、激动、心理疲劳和抑郁的时间;此外,他们还应用知名的心理筛查工具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K10)识别可能存在的焦虑或抑郁病例。然后将两个项目的分数相加,分数越低则表明心理困扰程度越低。 在T1和T2全过程,研究人员都应用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生活质量-简要评估”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ief assessment,简称WHOQoL-BREF),以评估受访者的生活质量。WHOQoL-BREF包含26个项目,主要从身体、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四个领域评估生活质量(图3),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内容效度、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研究人员根据规定的方法对每个领域的项目进行编码、求和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通过进一步分析WHOQoL-BREF测量表,研究人员发现: 1、心理领域得分与良好的亲子关系呈正相关,与T1阶段更多的心理困扰呈负相关。其实早在2012年,就有研究发现青春期与父母的关系质量是成人心理健康和幸福的有力预测因素。此外,一项对英国3000多名从青春期早期到43岁人群的纵向研究发现,青春期父母照顾程度较高和父母心理控制程度较低与36 岁和43岁时的幸福感较高有关[2]。这些都表明亲子关系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2、对于那些财务状况较好且认为自己在T1时体重正常的受访者,在T2时可以观察到一个或多个域值评分上升(虽然较弱但仍存在显着正相关)。根据2019年Reiss研究,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和青少年会面临多种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且面临更高的心理健康问题风险。与收入较高的家庭中的同龄人相比,低收入家庭中的青少年患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更高[3]。 3、对于ART人群,生育的艰辛可能会让他们对父母身份有着特别强烈的渴望,因而更有可能采用权威的育儿方式。根据2008年Newman研究,与来自非权威家庭的青少年相比,在权威家庭长大的青少年始终表现出更高的保护性和更少的危险行为,显现出更好的心理社会适应。虽然采取权威育儿方式的家长可能会对孩子抱有更高的期待,但同时会提供充足的温暖和支持[4]。 这是针对接受ART怀孕和成年期存在的心理社会因素对成年人生活质量的贡献的首项研究。就ART受孕对成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而言,研究结果表明,通过ART受孕具有一些优势。再加上先前发表的证据表明ART和NC组在成年期的身体健康状况相似,这对于接受ART或即将要接受ART的人群来说都是令人放心的。 此外,撇开受孕方式不谈,我们更应该关注亲子关系、育儿方式等对青少年的影响,毕竟多项研究都已证实良好的亲子关系、较少的心理困扰和更好的家庭财务状况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让孩子获得更幸福的人生。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7198.html
舆情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2022-04-01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年3月3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27087.4万剂次。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jkj/s7915/202204/2894b2b3db0f4a45aacdc15a3f675639.shtml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486761597例2022-04-02 新华社
新华社日内瓦4月1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486761597例。 世卫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日16时59分(北京时间22时59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391813例,达到486761597例;死亡病例增加4367例,达到6142735例。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402/c14739-32390458.html
国家医保局:新冠疫苗费用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2022-04-02 人民网
新冠病毒疫苗可以显著降低重症,降低死亡,实行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意义重大。近日,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同志就社会普遍关心的新冠病毒疫苗价格情况、采购疫苗对医保基金的影响等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该负责人表示,2021年2月,国家正式启动居民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疫苗采购和接种费用主要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同时国家医保局临时承担了与企业谈判磋商疫苗采购价格的工作。 居民免费接种疫苗初期,新冠病毒疫苗生产企业少、产能不足,全球范围内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国家医保局反复沟通协调国内疫苗生产企业,首轮将灭活疫苗采购价格降到不超过90元/剂,整体低于企业供给国际价格。后又多次与企业磋商,推动企业连续降价,先后降至40元/剂、20元/剂左右。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协调生产能力强、供应量大的疫苗生产企业免费提供疫苗6亿剂,促使其履行社会责任。近期,国家医保局已再次组织与企业谈判磋商,新的议定价格已降至更低水平。 就全民免费接种疫苗是否会影响医保基金平稳运行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已经接种32亿剂次疫苗,疫苗费用1200余亿元,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分担,疫苗支出费用在医保基金可承受范围内。 “正是因为疫苗接种资金等各方面保障到位,在世界人口大国中,我国的接种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广。”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结合疫情防控需要,继续做好相应的费用保障工作,服务疫情防控大局。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402/c14739-32390583.html
上海——保供稳价,拎好“菜篮子”(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2022-04-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自3月28日启动新一轮核酸筛查以来,上海在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前提下,努力确保广大市民生活物资供应。市、区两级政府加大货源组织力度,积极协调保供企业拓宽采购渠道,开展批零、产销对接,提高配送能力,努力拎好城市“菜篮子”。 “4月1日起浦西地区核酸筛查全面展开,公司下属19家菜场全部关闭,线上共接单582个,比前几天高峰时的上千单少了许多。”九华集团美天副食品公司是长宁区指定保供企业,总经理顾志君告诉记者。 长宁区上线的居民订菜平台“美天菜小睿”,推出了60元、100元和140元三款套餐,均包含蔬菜、肉、鱼鲜等食材,还有5元的葱姜蒜调料包组合。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则由社区居委会统一汇总采购信息后下单。为提高出货效率,美天副食品公司设立了3个分拣中心,调集了50辆货车,改“坐等送菜”为“出沪接菜”,全力保障居民“菜篮子”供应。居民每天下午5时前下单,一般第二天就能由外卖员送至小区。 “这轮疫情发生以来,我一直是微信朋友圈里运动步数第一名。”许敏是叮咚买菜闵行区蔷薇站的分拣员。3月以来,蔷薇站的接单量持续上涨,最多时一天近4000单。每天清早不到5点,许敏就和同伴忙碌起来。一天内,她要完成400多个订单的打包,在不到500平方米的前置仓中走4万余步。 “现在菜源供应充足,保供的主要压力还是前端运力不足。我们的困难主要是缺人手。”蔷薇站站长王玉龙说,由于员工所住小区封闭管理,到岗率不到一半,订单却比平时多出不少。“虽然累,但大家都明白早点送达就能让用户早点吃上菜,所以都在拼命干。” 叮咚买菜推出“叮咚邻里团”,在上海很多社区实现了集约式配送,每天提供不同的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等搭配套餐,通过次日达的形式定点统一配送到小区自提点。各小区的党员、居民纷纷成立志愿者队伍,协助居委会干部、物业人员解决好平台订单“最后100米”到户问题。 目前,上海16个区的全部街镇,均已公布生活服务和就医保障服务热线,陆续向封闭管理小区投放爱心蔬菜包。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重要民生商品和防疫用品的价格监管,严查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 上海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主副食品货源充足、供货渠道畅通,各区将组织力量把必要的生活物资配送到小区,确保让保供企业正常经营、让保供车辆正常通行、让保供人员正常上岗。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402/c14739-32390434.html
波及29省份 如何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权威回应来了2022-04-02 新华网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阶段,我国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增长快速,疫情多点散发,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全国疫情形势如何?如何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清明假期出行要注意什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回应防疫热点问题。 疫情多点散发 波及29省份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近期疫情多点散发,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部分地区社区传播尚未阻断,并有外溢病例报告,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介绍,3月1日至31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 据介绍,目前吉林省疫情仍处于发展阶段,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44000例。吉林市和长春市管控区域内社区传播还没有阻断;上海市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36000例。 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并且有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难点。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新特征要求我们有更加灵敏的监测系统,以便更早发现疫情,更快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针对无症状感染者发现难的挑战,吴尊友表示,可以通过大数据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理清传播链,追踪密切接触者,发现传播链上的无症状感染者。此外,将监测防线再前移一步,通过“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尽早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切断传播链条。 “国外一些国家公布的数据显示,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间造成的死亡数,比德尔塔毒株流行期间同期造成的死亡数还要高。这说明奥密克戎毒株的流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危害依然十分严重。”吴尊友表示,我国的防控实践证明,“动态清零”依然是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控策略。 米锋强调,要加快区域协查和风险人员排查,分区分级做好差异化精准防控,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要保证群众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多渠道、多方式保障百姓就医需求。 从严从紧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倡导文明低碳祭扫方式 清明即将来临,假期有哪些注意事项? “外出踏青郊游,一定要注意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减少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吴尊友表示,不建议跨省踏青旅行,对于没有疫情的地方,出行方式最好选择自驾。 “各地要继续从严从紧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倡导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雷正龙表示,鼓励大家多到户外适当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保持愉快心情,但也要注意室内不聚集、戴口罩、多通风、勤洗手,大家共同努力,防疫情、保健康。 对于个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仍是预防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最好措施。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研究显示,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以将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降低90%以上。 王华庆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60岁以上老年人尽快接种疫苗,并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接种加强针。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402/c14739-32390447.html
面对奥密克戎,中医怎么看、怎么办2022-04-02 光明日报
近期,我国多地多点发生本土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主要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适应形势变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联合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对中医治疗内容进行修订完善。 从中医角度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有何新特点?既有中医治疗方案和方药是否仍然有效?新版诊疗方案和方药为何增加针灸治疗等内容?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权威专家。 新冠肺炎核心病因病机没有变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播快、隐匿性强,近期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中医是如何看待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组长仝小林说:“惊蛰过后国内‘倒春寒’现象普遍,多地气候较往年同期偏冷,中医将这种情况称为‘非其时而有其气’,这有利于新冠病毒传播。不过,从中医角度来看,与2020年初武汉的疫情相比,近期这一轮疫情证候演变特征更容易化热、化燥,患者咽干、咽痛、咳嗽、鼻干等上呼吸道症状比较明显。不同地区因气候不同,表现也有所差异。” 记者从国家中医药局了解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首次在天津应用中医药治疗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新冠肺炎患者431例,随后仝小林院士在河南应用中医药治疗了580例,结果都显示中医药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特别是针对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总结了“先证而治,截断病势”经验,有效控制了转重率。国内各地相继出现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会同各地一线中医专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判,形成了第九版诊疗方案。 专家一致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新冠肺炎的核心病因病机与之前相比没有发生变化,仍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仅由于地区、气候、饮食习性等因素的不同,在证候特征上稍有区别,出现夹寒、夹热、夹燥、夹瘀、夹虚的表现。 既有中医治疗方案和方药应对本轮疫情仍然有效 在前期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地以国家第八版诊疗方案为基础开展中医临床救治工作。记者从国家中医药局获悉,目前,各地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普通型以中医药治疗为主,重型、危重型实行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专家介绍,第九版诊疗方案中的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和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血必净注射液等重点方药对治疗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患者依然有效。 “在新的疫情形势下,方案的调整非常及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副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第九版诊疗方案内容比较完善,基本涵盖了各种情况和不同地域证候特征,尤其是“三药”的科学定位、“三方”已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生产,使得应对较大规模发病状况更方便、更快捷。对于如何运用好中医药治疗方法,全国各地可依据中医“三因制宜”原则在第九版诊疗方案基础上随证变化。 针灸治疗等有效经验被纳入新版诊疗方案 据了解,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成员会同一线专家在总结各地中医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经验基础上,对新冠肺炎第八版诊疗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形成了第九版诊疗方案的中医治疗内容。 新版方案根据临床救治经验,增加针灸治疗内容,加强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应用。刘清泉表示,针灸对于瘟疫的救治有很好的疗效,对此历代文献都有记载。此前,全国多地开展了针灸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针灸的应用由原来的康复期治疗逐渐扩展到急性期治疗,对于轻型、普通型以及重型、危重型患者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我们团队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针灸介入治疗越早,病人获益就越大。”刘清泉说,从发病伊始就用上针灸治疗的患者,乏力、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得到快速改善,病程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病例数不足,但已经显示了较好的治疗前景。 “这一轮疫情波及不少儿童患者,小儿的体质与成人不同,感染后的传变与从化也不一样,为此,新版方案增加了儿童中医治疗相关内容。”仝小林说,中医药治疗既要把握疾病的共性,更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新版方案吸取了参与治疗的儿科医生的有效经验,制定了更适宜儿童的方案,更有利于指导医生对儿童患者准确治疗。 此外,鉴于前期部分地区患者兼夹燥邪证候特点较为明显,新版方案在普通型增加了“疫毒夹燥证”。同时,因“三方”已获批为上市中成药,“三药”也已在药品说明书中增加了治疗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的适应症,新版方案增加了清肺排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等中成药及其服法。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402/c14739-32390455.html
有一种温暖,叫做“大白”的坚守2022-04-01 健康报
春分后的沈阳静了下来。 为抗击本轮新冠肺炎疫情,3月19日起,该市所有客运线路停运,客运站关闭,并于3月24日—3月30日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动、活动。 “慢节奏”的背后,为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日常就医需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加快了脚步。这家有着百年积淀的“红色医院”,以更加专业周到的服务,为挽救每一个垂危的生命而倾尽全力,为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啼哭而欢欣鼓舞。 □ 记者 张磊 张丹 特约记者 蔡爽 搭建“一个舱”,守住“一道门” 急诊是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通道,在战“疫”中亦是与病毒短兵相接的前沿阵地。如何在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同时,将病毒拒之门外避免院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搭建了新冠预检分诊/隔离抢救方舱。 “这里就是。”该院急诊科主任崇巍指着急诊病房楼外独立设置的几个白色板房说,持续数日的值守让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这里承担着急诊患者新冠筛查、病情评估和可疑新冠感染危重患者抢救等功能。” “2021年1月,新冠预检分诊/隔离抢救方舱正式启用。”崇巍说,本轮疫情发生当天,相关科室人员对隔离抢救单元进行了扩建,仅3个多小时完成全部主体搭建、照明、取暖、消杀等相关设施构建,为接诊新冠风险急危重症患者做好了保障。 崇巍表示,搭建新冠预检分诊/隔离抢救方舱的目的就是将疫情防控关口前移,打破“先筛后入”的传统预检分诊模式。如果就诊时患者没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结果,那么,先在隔离抢救方舱内救治,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身着“大白”。快速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若为阳性,会将患者转入负压手术室或病房继续救治。 搭建隔离抢救方舱的同时,改善急诊预检分诊及隔离抢救室工作流程也是重要一环。记者看到,前来就诊者除了要扫描行程码外,还要扫描一个二维码。“这是我们医院定制的急诊预检分诊疫情防控排查信息手机线上录入系统。”崇巍解释,线上平台开通后,患者及陪护人员通过扫描“急诊分诊”二维码,即可实现同一时间内多人进行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及症状学信息填报,信息提交后预检分诊医生即可进行线上审核,审核通过后患者及家属即可进入诊疗区域,使医生的预检分诊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记者注意到,急诊入口多处放置了“急诊分诊”二维码,安保人员的有序疏导,减少了急诊方舱内的人员聚集。此外,安保人员将无法进行线上录入信息的老年患者及陪护引导至方舱内,采用传统的手写填报完成新冠流调筛查。 “疫情期间,很多急诊患者是由‘120’转运到这里的。”崇巍说,为了提升这类患者的就诊效率,实现疫情防控与急诊急救“两手抓、两手硬”,该院与沈阳市急救中心开展院前联动,在“120”急救车上放置“急诊分诊”二维码,便于来诊的急危重症患者及其陪护提前进行信息录入,院前急救人员在急救车上协助完成生命体征信息录入。 急救车抵达急诊的同时,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新冠筛查和病情分级,确保急诊急救医疗流程无缝衔接。此外,在外埠“120”运送患者到达时,向外埠急救车发放“急诊分诊”二维码,为全省急诊急救服务开辟新冠风险排查绿色通道。“线上信息录入系统的运行,不仅提升了预检分诊效率,更是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整体系统化、低风险、高安全性的闭环式优质急诊急救服务。”崇巍说。 越艰难,越勇敢 每台手术都是一次与死神的较量。手术室内,仪器设备滴答作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主任谷天祥和十几名医护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挤在不能使用中央空调的负压手术室内,沉重的呼吸声此起彼伏。 “这是一名从吉林返沈的隔离人员。”谷天祥说,3月19日凌晨,患者突发胸痛、胸闷,被送至“黄码”医院治疗,但由于罹患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病情危重。“这种难度的手术,沈阳只有极少数医院能做,因此,须尽快转院。” 患者处于隔离期,转运并手术意味着给医院带来极高的疫情防控风险,但秉持“生命至上”理念,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麻醉科、院感办等多科室联动,迅速制订详细的患者转运、术后治疗和防疫方案,并设置单独的重症监护隔离病房,整个转运及治疗全程闭环管理。很快,患者被推进隔离手术间。“手术很成功。”身穿“大白”的谷天祥长舒一口气。 由于要戴面屏,无法使用头灯,加之长时间的手术,面屏上凝结了一层雾气,视野受到一定影响,手术难度陡增。谷天祥的办法是“慢下来”。每一针、每一个缝合动作都小心翼翼,既往4个小时的手术,进行了6个小时。 这6个小时,对谷天祥而言,却仿佛一瞬。“手术过程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完成最后一针的缝合,谷天祥才发觉自己的腰背几近麻木,根本直不起来,“全身都湿透了,鞋里都是汗水”。 “谷主任心脏不好,血压高,我们给他口罩里接了氧气管,这也是他第一次全程插着氧气管做完6个小时的手术。”共同完成手术的心脏外科教授师恩祎颇为感动,但在谷天祥看来,只要手术能顺利完成,一切付出都值得。 对产科主任孟涛而言,世间最美的声音,莫过于新生命呱呱坠地时的啼哭。“太好了,是对龙凤胎!”3月22日下午,随着一声婴儿啼哭,产科病房传来一阵欢呼声,一名足月妊娠双胎的产妇顺利生产,母婴平安。 孟涛如释重负。“说起双胞胎孕妈,很多人都会投以艳羡的目光,但在产科医生的眼里完全不是这样。”孟涛说,双胎的产程中,第二胎的生产极有可能出现胎位不正的情况,所以双胞胎妊娠对妈妈和宝宝是个考验,更是对产科医疗技术的考验。“生产前,我们提前做好各项预案,确保产程顺利。生产过程中,专家团队一边指导产妇屏气用力,一边为她鼓气加油。”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就制订了一套产科应急预案,平时也进行过演练。产科的医护人员都在坚守岗位,目前所有工作都在有序开展中。”孟涛说。 3月22日,一名56岁的女性患者心率缓慢,心室率仅34次/分钟,诊断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3月25日,一名73岁的男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该院急诊手术团队对其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3月26日,一名40岁的男患者持续胸痛,考虑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在该院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此轮疫情中,面对需要救治的特殊群体、急危重症患者,即便有暴露风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也毫不犹豫在第一时间冲上去救治,为患者开启最佳、最快的生命通道。 智慧互联,破题“痛点” 3月29日一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于正伦来到诊室,打开手机,开始了一天的线上诊疗。 于正伦告诉记者,医护人员通过该院开发的“一院智惠通”App,可实现对门诊、住院和线上接诊患者全程管理。群发消息、复诊提醒、科普宣教、随访招募、慢病管理等,让医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都能服务管理患者。 在于正伦看来,互联网诊疗使看病效率更高。对患者而言,以往需要先挂一次号预约拍片,第二次再来拍片,第三次取片就诊,现在只需要在网上预约拍片时间,到医院拍完后,医生在网上接诊时可直接调阅胸片。“从技术上,网上阅片有专业软件,并不比线下阅片效果差,更不会影响诊疗效果,从方便患者的角度看,以往的3趟就诊变为了1趟,节省了前往就诊时间,在疫情防控期间,减少了聚集,意义更大。”于正伦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该院的服务范围辐射整个东北和内蒙古,传统的单纯线下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区域群众不同层次就医服务需求,“这一点,在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前我们就已意识到,而疫情则成为我们发展智慧医院的催化剂”。 通过智慧医院智能互联网平台智能分诊、智慧预诊、智能问答等功能,实现精细服务、精准推送。在预约挂号、办理住院、预约出院等多个环节精准推送百姓需要的服务指南、科普常识、复诊提醒等内容,有文读、有图看,优化诊疗流程,改善就医体验,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工作和沟通效率。经过两年多努力,目前该院的互联网医院已辐射全国,接诊量近9万人次,互联网医院能够实现健康咨询、报告解读、慢病复诊、续方购药(邮寄到家)、预约检查(到院就做)等,药品配送覆盖21个省份。 摘引网址: https://www.jkb.com.cn/news/depth/2022/0401/484290.html
哮喘为何那么要命?急救专家解读2022-04-01 网易健康
近期,上海一护士和老人先后因哮喘发作而去世引发网友关注。在中国,哮喘影响到4000多万成人的生活,而且哮喘正变得更为常见。 那么,到底什么是哮喘?哮喘发作起来为什么很要命?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 贾大成为您解读。 哮喘为何那么要命?急救专家解读(来源:网易健康) 什么是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为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主要是由于过敏引起的。 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尘螨、真菌、动物皮毛、食物(比如鱼虾蟹、牛奶、蛋)以及一些药物等,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哮喘发作的重要措施。 哮喘发作起来为什么很要命? 重症哮喘,可能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会危及生命,这是由于支气管严重痉挛导致气道严重狭窄。气管一下子变细了,会造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患者吸不进氧气也呼不出二氧化碳,接下来就会造成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呼吸及心跳停止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一旦哮喘发作应该怎么办? 首先,应该脱离过敏原。 有哮喘病史的人,应该随身携带一个沙丁胺醇气雾剂,哮喘发作时要及时吸入气雾剂。如果有氧气,也应该马上吸入氧气。 另外,还要记得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 摘引网址: https://jiankang.163.com/22/0401/17/H3SRIQC60038804A.html
胖怎么办?每周减重0.5公斤是理想速度2022-04-01 人民网
胖会增高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疾病以及某些癌症,甚至还会增高新冠肺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随着气温的逐渐转暖,又可以换上春装了。你的身材准备好了吗? 北京市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今日发文提示,“胖”与许多因素有关,其根本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应对“胖”的两个途径是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简单说,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注意自己有没有做到吃动平衡。 “减重不应急于求成。”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减重的速度不宜过快,目标也不宜定的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重的理想速度。 另外,减重也不宜过度、不应极端。体重应维持在健康的范围之内。过重不好,过轻也同样不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科学的判断,制定目标体重,并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选择来健康减重。 怎样才算“胖”? 体重指数:文章强调,一个很高的人,很可能体重会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胖”。所以需要把身高也纳入考虑。这时,就需要体重指数(BMI)这个指标。 腰围:体重指数只能反映身体的总重量,并不能分辨过度蓄积的脂肪在身体里的分布位置。此时,就需要腰围这个指标来帮忙。腰围是指放松站立、不收腹或屏气时肚脐上1厘米水平轻轻缠绕一圈的长度。男性与女性的判断标准并不相同,男性应将腰围保持在小于90厘米,女性则应小于85厘米。 我们为什么不应该“胖”? 文章介绍,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指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2016年,在全球成年人中,有近四分之一是超重,超过十分之一为肥胖。与体重过低相比,超重/肥胖在世界范围内会导致更多的死亡人数。 另外,“胖”会增高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疾病以及某些癌症,甚至还会增高新冠肺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儿童“胖”不仅会带来呼吸困难、骨折风险增高、胰岛素耐受、心血管疾病早期征兆、负面的心理影响,还会导致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残疾的几率增高。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大家:限制来自于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物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摘引网址: https://jiankang.163.com/22/0401/23/H3TFNJ1H00388051.html
春天就要吃笋!食用诀窍快来学一学2022-04-01 北京青年报
鲜笋含有较多草酸和鞣酸,如果直接食用会有麻、涩的口感。建议烹饪前用热水焯一下,再用清水浸泡。 春暖花开,正是春笋竞相破土的时节。竹笋肉厚、色白、质嫩、气香、味鲜,做法多样,有油焖春笋、竹笋炒肉、腌笃鲜、香菇焖春笋等,广受消费者喜爱。竹笋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在我国分布也比较广,尤以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最为集中,一年四季皆有。按生长季节,可分为春笋、鞭笋和冬笋三大类。其中,春笋、冬笋的味道最佳,鞭笋口感略甜且在夏秋两季生长旺盛。 吃春笋是有讲究的,如果选购和食用的方法不当,也会让春笋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大打折扣。今天就来科普享有“素菜中第一品”等美誉的春笋的饮食健康知识。 春笋如何选购? 主要观察五个位置 一看外形。选择个头大小适中,外形紧实饱满,底部直径大、尾部小,且无腐烂变质的鲜笋。 二看笋壳。笋壳完整,呈金黄色或淡黄略带粉红色,色泽自然有光的鲜笋,笋肉较为鲜嫩。 三看笋节。笋节之间的距离越近,笋肉相对越细嫩。 四看笋根。根部四周的“痣”呈白色珠状的笋较为鲜嫩,“痣”呈暗红色或深紫色的笋肉质较老。 五看笋芯。颜色越白越脆嫩,黄色次之,绿色较差。 吃春笋前建议先用热水焯 再用清水泡 鲜笋含有较多草酸和鞣酸,如果直接食用会有麻、涩的口感。建议烹饪前用热水焯一下,再用清水浸泡,可大幅减少笋中草酸和鞣酸含量,改善食用口感。 此外,需注意的是,笋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可加速胃肠蠕动,建议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少食用;脑中风、心血管疾病患者服药期间也要尽量少食用;肝硬化患者尽量不食用;食用竹笋过敏的人应禁食。 春笋的贮存方法 因“是否剥壳”而异 鲜笋易木质化,建议消费者购买后尽快食用。如需要短期贮存,可采用以下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1.未剥壳的笋:建议密封储藏法和埋藏法 密封储藏法 适用于少量竹笋贮藏。取容器或塑料薄膜袋,选完好的竹笋放入容器或袋中,密封容器口或扎紧袋口,减少笋体水分蒸发,抑制笋体呼吸,达到保鲜效果。 埋藏法 适用于大量竹笋贮藏。在容器底部先铺一层湿润沙子,再将竹笋笋尖朝上竖放,然后覆盖湿润沙子,直至没过笋尖。密封好容器,放在阴凉通风处。 2.剥壳后的笋:建议盐水泡和清水煮 盐水泡 将竹笋置于容器中,放一层竹笋,铺一层食盐或粗盐,叠放完后加入大量水,直至没过竹笋,用重物压住竹笋,防止竹笋露出水面,密封置阴凉通风处。 清水煮 将切好的竹笋用清水煮沸半小时,然后捞起用清水冲一下,装在保鲜袋里,密封后放进冰箱4℃左右冷藏保存。也可将经过上述处理后的竹笋晒干收藏,食用时用清水泡发即可。食用前,要先确定贮存的竹笋是否变质。如已变质,不要再食用。 选购竹笋不要片面追求产品色泽 竹笋除鲜食外,还可被加工成各种制品,如笋干、笋片、笋罐头等,满足多样化需求。在选购这些产品时应该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应在正规商超等场所购买正规竹笋制品。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完好,确保无胀袋、漏气等现象;留意标签上的食品名称等标示信息;不要片面追求产品色泽,如果发现有刺鼻气味,谨慎选择。 2.食用竹笋制品可参考产品标签上的食用方式,如清水冬笋罐头可清水漂洗、切细,再经炒、煮或炖等方式烹调后食用。 3.竹笋制品要按照包装标示的贮存条件存放,并在保质期内食用。此外,竹笋制品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二氧化硫,起到防腐和漂白的作用,但二氧化硫在笋干、笋片和笋罐头等竹笋制品中的残留量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相关要求。 摘引网址: https://jiankang.163.com/22/0401/22/H3TEDM6O00388050.html
健康“医”点通专家提示:清明将至 赏花踏青别忘做防晒2022-04-02 人民网
清明将至,春意盎然,不少人趁着假期,邀约三五好友出门踏青游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江珊提醒,春季易出现皮肤问题,赏花踏青警惕植物日光性皮炎,切记做好防晒。 “植物日光性皮炎是患者因过多食用或直接接触了具有光敏性的植物,且在经受长时间日晒后引起的以光毒性反应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变。”江珊介绍,其主要表现为面部和手背等暴露部位的皮肤红肿、丘疹、水疱、血疱等。如治疗不及时,会遗留瘢痕,引起皮肤坏死、发生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江珊表示,植物日光性皮炎的发病常与体质、食用光敏性植物和长久日晒三者同时作用有关。常见的光敏性植物有香椿、香菜、芹菜、茴香、柑橘、柠檬等。这些植物中含有的呋喃香豆素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光敏物。在阳光照射下,光敏物吸收光能,刺激身体产生光敏反应或光毒性反应,致使皮肤细胞严重受损。特殊情况下,即使皮肤局部接触了光敏性植物也可能诱发皮炎。 “食用光敏性植物时,烹调方式、调味品的使用以及腐物寄生真菌等因素也可能加剧植物日光性皮炎发生。另外,患有肝肾疾病、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贫血或营养不良的人群是植物日光性皮炎的高危人群,进食或接触光敏性植物时更要小心。”江珊说。 “光敏性植物虽美味,但一定要适量进食,并在进食后做好防晒。”江珊提示,如罹患植物日光性皮炎,应停止食用和接触光敏性植物,同时避免日光暴晒。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402/c14739-32390576.html
健康“医”点通世界孤独症日:家长必看!这些孤独症“信号”别忽视2022-04-02 人民网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有这样一群儿童,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目光澄亮,却对人视而不见;听觉灵敏,却对父母的呼唤充耳不闻;发声正常,却不与他人交流……他们,只是一群普通的孩子,却被孤独症夺去了光芒与色彩。 “孤独症是一组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罹患孤独症的儿童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和社交交流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张延承表示,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常与遗传等因素有关。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有害环境,也可能是导致发病的原因或增加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孤独症症状一般在儿童1.5~2岁时逐渐显现,家长容易发现的早期症状是语言障碍。”张延承提示,孩子在婴幼儿期如果出现以下现象,要及时就医。 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对主要抚养者缺乏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 “如果家长能尽早发现孤独症儿童的不同之处,就能争取到非常宝贵的就诊、早期干预的机会,可明显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结局。”张延承说。 目前,孤独症治疗的方法有应用行为分析法、结构化教育、人际关系发展干预、地板时光、关键行为训练技术、早期丹佛干预模式等。张延承表示,不同患儿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建议家长选择正规康复机构,使用科学的干预方法。 同时,患孤独症的儿童需要家长更多呵护。张延承说,在看护小月龄的婴儿时,建议父母亲自养育婴儿,增加与婴儿的亲子交流;随着婴儿月龄增加,要逐步培养其规律的进食、睡眠等生活习惯,多与婴儿玩看镜子、藏猫猫、寻找声音来源等亲子游戏,帮助婴儿识别他人的不同表情;对于幼儿,要给予其探索环境、表达愿望和情绪的机会,引导、鼓励孩子玩一些功能性游戏,做简单的家务活。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402/c14739-32390574.html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解读2022-04-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次《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五年发展规划,是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之后,进一步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全局性、战略性、保障性谋划,是“十四五”时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全面对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统筹医疗、科研、产业、教育、文化、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全面发挥中医药多元价值,规划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和重点任务。 第一,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引领,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中医药改革创新发展的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多样健康服务的需求,对此,《规划》做到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破除制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为切入点,完善政策举措和评价标准体系,持续推进中医药领域改革创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以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人才、临床疗效、科研成果等评价体系,破解严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二是通过建立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改革完善中医药注册管理等举措,深化中医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通过建设1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样板。 第二,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建设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十三五”期间,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中医医院达到5482家,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4.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但同时中医药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约14%左右的县尚未设置县级中医医院。在此背景下,《规划》提出了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设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同时,更强化补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短板,垒实基础,织牢网底,让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中医药服务。《规划》明确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基层中医馆建设、名医堂工程等项目,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 第三,注重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中西医并重是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一,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优势,《规划》中不仅多举措彰显中医药在医疗和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更是首次将“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单列一节,通过建机制、建高地、推协作,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推出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并引导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建设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普遍开展中医药服务,构建中西医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注重加强中西医结合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从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学科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人才专项,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为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四,注重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人才,夯实发展根基。 人才是发展第一要素,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与支撑。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短缺、结构分布不均衡仍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环节,“十四五”时期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及后备力量。《规划》不仅在医教协同深入院校教育改革中谋篇布局,更加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一是开展以“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表彰奖励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做强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二是按照“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要求,开展以“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和“革命老区中医药人才振兴”为抓手的基层人才计划,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以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能力和传承工作室建设为立足点,实施人才平台建设计划,推动构建立体化、高素质的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根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规划》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导航!中医药步入了发展的春天,让我们乘势而为,驭势而赢,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中医药人的贡献!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402/c14739-32390430.html
世界自闭症日:如何拥抱来自“星星的孩子” ?2022-04-02 中国新闻网
他们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却有一颗只能看见自己世界的心;他们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却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专注许久。他们就是“星星的孩子”。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中国孤独症儿童数量超过200万。如何及时发现与治愈自闭症儿童,拥抱“星星的孩子”? 我国12岁以下自闭症儿童或超200万 如何及早发现孤独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2019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达0.7%,当年已约有超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约有200多万人。 北京市海淀医院精神保健科副主任医师汪静介绍,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包括社交和语言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 发现孩子没有或很少目光交流,语言交流不畅,总是不合群,一个人在角落里面玩,有奇怪动作和兴趣时,就需要重视了。 医生表示,自闭症的早期表现症状可以总结为“五不”(“五少”)。 不(少)看:目光接触异常,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不(少)应: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不(少)说:多数自闭症患儿存在语言功能延迟; 不当: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 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主治医师张丽丽此前也表示,在母亲哺乳或对着婴儿微笑时,即使是三四个月的小婴儿也是有回应的。如果孩子听到声音不理、不看、不说、不笑、不能辨认,也可能是孤独症的表现。 呵护“星星的孩子” 家长如何做? 汪静介绍,面对自闭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道防线,做好早筛查是非常重要的。家长需要带孩子到医院,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 目前治疗自闭症没有特效药物,而是采用社交训练,如果不进行干预,这部分孩子可能很难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 张丽丽也强调,干预越早越好,确诊患儿立即干预毋庸置疑。家长不要抱着“等一等”“再看一看”的想法,无论诊断或疑似诊断孤独症,都应该尽早干预。 汪静介绍,自闭症有一些防治措施,如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实行优生优育;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改善他们的语言功能;对孩子的尝试,家长不应过早干预,应给予恰当的鼓励;动员孩子帮忙做家务,选择容易掌握的竞技活动等等。 自闭症儿童都是天才吗? 医生还表示,关于自闭症,不少人都存在一定的误区: ——自闭症是精神病吗? 许多人把自闭症当成精神病,对自闭症患者投以异样的眼光,甚至拒绝和他们交往。实际上,自闭症患者单纯、善良,只是有时候可能表达的方式和正常人有所不同。 ——自闭症患者不能正常上学? 自闭症患者的最佳干预时间是2-6岁,只要及时发现,早期科学干预,接受正规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自闭症儿童完全可以正常上学。 ——自闭症儿童是天才? 实际情况是自闭症人群里拥有某方面天赋的人不及千分之一,有50%左右的自闭症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多给自闭症孩子关爱和理解是对孩子最好的。 ——自闭症长大后自己会好? 自闭症不仅不会随着时间自己变好,并且如果没有及时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表现只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使孩子逐渐丧失独立自理的能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一定要第一时间带孩子寻求专业的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402/c14739-32390460.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