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22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2-02-24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召开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做好全国“两会”和北京冬残奥会期间疫情防控工作... 3 浙江疾控中心监测所积极推动传染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4 Advanced Science: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人体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 4 Cell Reports :哈佛大学张毅团队发现导致克隆动物胎盘异常增大的关键基因... 5 Nature:焦虑竟来源于肠道菌群?脑肠轴再添力证,人体临床试验已开展... 7 四部门合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 可开设检查检验门诊 互认标志统一为HR 9 郭燕红:推进临床专科能力持续提升 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 10 蹦床、攀岩等“网红”项目备受家长追捧儿童运动成人化,当心“抢跑”不成反伤身 17 北京:不去有病例报告地区旅行出差 不跨省区市参加大型培训或会议... 23 四部门联合发文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监管提效,守护校园食品安全... 28 奥密克戎新变种已在美国30多州传播 专家担忧新一轮疫情高峰... 32 热点追踪截至2月23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2022-02-24 卫生应急办公室
2月23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86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01例(广东44例,上海24例,北京7例,福建6例,广西5例,湖北4例,吉林3例,四川3例,云南2例,甘肃2例,天津1例),含9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8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85例(内蒙古40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7例、包头市3例;湖北10例,均在武汉市;辽宁8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8例,均在深圳市;四川6例,均在成都市;江苏3例,均在苏州市;广西3例,均在防城港市;云南3例,其中临沧市2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北京2例,均在西城区;山西2例,其中晋中市1例、忻州市1例),含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四川3例,云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8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263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4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1086例(其中重症病例2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1376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681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2月23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098例(其中重症病例1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646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8380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99801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9711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12例,其中境外输入88例,本土24例(云南7例,均在临沧市;黑龙江5例,其中黑河市4例、鸡西市1例;江苏5例,均在苏州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河北1例,在石家庄市;湖北1例,在武汉市;广东1例,在深圳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3例(境外输入9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8例(境外输入21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774例(境外输入633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5277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32538例(出院17015例,死亡38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0例(出院79例),台湾地区20156例(出院13742例,死亡852例)。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202/
高层动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召开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做好全国“两会”和北京冬残奥会期间疫情防控工作2022-02-23 办公厅
2月23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召开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高思想认识,坚定防控策略,深入总结春节和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成效和经验,进一步查找风险隐患、补齐短板弱项,对疫情防控工作再强调、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为全国“两会”召开和北京冬残奥会举办创造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目前各地群众、学生陆续返岗返校,全国“两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在即,疫情传播扩散风险仍然较大,各地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提高政治站位,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放松,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不断优化政策措施,严防死守,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努力以最小成本、最低层级、最短时间控制住疫情传播扩散。 会议强调,我国目前疫情防控策略是正确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要把各项工作做细,抓好落实。要快速响应,抓住聚集性疫情处置早期关键“窗口期”,坚决果断采取各项防控措施,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同时统筹保障好正常医疗。要周密部署,狠抓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防控举措的落实,继续做好“两会”期间全国面上疫情防控。要善始善终,全面系统总结梳理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经验,完善优化防控举措,全力做好北京冬残奥会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两个奥运同样安全精彩。要提高效率,加强风险人员区域协查工作,切实把疫情扩散风险降到最低。 会议要求,面对奥密克戎毒株加速流行的防控形势,要按照“稳中求进”工作要求,继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加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全面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主动加强对公众健康生活习惯和疫苗接种等的宣传引导,同时建立防控措施动态调整机制,科学精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防措施简单化和“层层加码”,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曾益新主持会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负责同志,相关司局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赴地方工作组负责同志,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部分地市、县负责同志、卫生健康委(局)主要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bgt/s7693/202202/d8481899d50f4f0a8ed7cb0da424b846.shtml
疾控动态浙江疾控中心监测所积极推动传染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建设2022-02-24 浙江疾控中心
在省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大数据的新发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的资助下,监测所积极推动传染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建设。2月21日,课题组成员与相关公司技术人员开展深入讨论,明确了系统建设思路、总体构架和预期目标,确定了后期建设的计划安排和沟通机制。该系统旨在有效弥补传统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短板,增强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为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提供技术支撑,为开展多渠道监测预警工作奠定基础。
科研动向Advanced Science: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人体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2022-02-24 科技部生物中心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微流控多种类器官系统,可以重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人类肝脏-胰岛互作。该研究论文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题为:Microengineered Multi-Organoid System from hipsCs to Recapitulate Human Liver-Islet Axis in Normal and Type 2 Diabetes。 该系统包含2个由微通道网络连接的分区区域,使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肝脏和胰岛类器官能够在循环灌注条件下进行长达30天的3D共培养(三维立体共培养)。共培养的肝脏和胰岛类器官显示出良好的生长和改善的组织特异性功能。转录组分析发现,类器官中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均得到激活。此外,共培养系统有助于从胰岛类器官分泌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并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提高肝脏类器官的葡萄糖利用率。在高糖条件下,肝脏和胰岛类器官均表现出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葡萄糖转运能力下降的表型,二甲双胍治疗可以缓解。 这种新型多种类器官系统可以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重现人类的肝脏-胰岛,为未来相关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独特的技术平台。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6213.html
Cell Reports :哈佛大学张毅团队发现导致克隆动物胎盘异常增大的关键基因2022-02-24 生物世界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张毅教授团队在 Cell Reports 期刊发表了题为:Loss of Slc38a4 imprinting is a major cause of mouse placenta hyperplasia in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red embryos at late gesta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道了氨基酸转运蛋白 SLC38A4 的基因印记缺失,是导致克隆小鼠胚胎发育后期胎盘异常增大的主要原因,并揭示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 动物克隆技术,是将体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核卵细胞融合,使已经终末分化的体细胞重新获得全能性,并发育成为一个完整个体。但是,通过克隆技术产生的哺乳动物,往往存在多种发育缺陷,导致了克隆动物极低的出生率以及部分生理功能的缺陷。其中克隆胎盘的异常增大,在小鼠、牛等多种克隆动物中表现非常明显,这可能是阻碍克隆动物胚胎正常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这个现象发现至今已有20多年,但是人们对其背后的发生机制却知之甚少。 这个问题的线索直到最近几年才被发现。2017年,张毅团队证明了基因组的某些区域在母本染色体上,而非父本染色体上,存在大量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上的三甲基化修饰(H3K27me3)。这种修饰会对基因表达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得这些特定区域编码的基因仅能从父本染色体上表达。这一现象称为H3K27me3介导的基因印记。 有意思的是,受精卵中的H3K27me3介导的基因印记仅在胎盘细胞中被部分保留,而在胚胎体细胞中却完全丢失。这使得H3K27me3介导的基因印记在利用体细胞进行核移植的克隆胚胎中发生缺失,从而导致克隆胎盘中相关的印记基因(如Sfmbt2, Gab1, Slc38a4等)在父本和母本染色体上同时表达,迫使其表达量加倍。 张毅团队于2018年提出这些印记基因在克隆胎盘中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克隆胎盘异常增大的重要原因。然而当时这个假说还缺少关键性的实验证据。而且人们对哪一些印记基因,通过什么机制导致了胎盘的异常增大也并不清楚。 在这项最新的研究当中,研究人员发现克隆胎盘在胚胎发育后期(14.5到19.5天)会出现显着性的增长(平均重量从0.21克增长为0.34克),而正常胎盘在这个时期的增长却几乎停滞(平均重量从0.11克增长为0.12克)。从这个差异出发,研究人员比较了正常胎盘与克隆胎盘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情况,发现H3K27me3介导的印记基因Slc38a4的表达量在胎盘发育后期开始迅速增高,同时在克隆胎盘里面出现了明显的由基因印记丢失引发的过表达。 为了研究Slc38a4基因印记的丢失对克隆胎盘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构建母本Slc38a4基因敲除小鼠作为核移植的供体,在克隆胎盘中重建了Slc38a4基因的父本特异性表达,使该印记基因的表达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实验结果显示矫正Slc38a4印记基因在克隆胎盘中的过表达,可以有效地抑制克隆胎盘在发育后期出现的异常增长。 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对比正常胎盘与克隆胎盘在基因转录组、蛋白磷酸化和物质运输方面的差异,对Slc38a4基因印记的丢失如何导致克隆胎盘的异常增大,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研究人员认为克隆胎盘中负责氨基酸转运的Slc38a4基因由于丢失了基因印记,在胎盘细胞内发生了过表达,从而导致了胎盘细胞对母体血液中的氨基酸产生过度吸收。而氨基酸在胎盘细胞中的过量累积则使得对氨基酸浓度敏感的mTORC1信号通路发生过度激活。由于mTORC1的激活对促进细胞的增值和生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导致Slc38a4基因印记丢失诱导的mTORC1过度激活,成为克隆胎盘在发育后期出现异常增大的重要原因。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6212.html
《自然》子刊:咖啡和茶保护心血管的原因找到了2022-02-24 奇点糕
在饮品圈,长期盘踞着两大巨头,也就是咖啡和茶,都拥有非常强大的粉丝团体。抛去个人对口感的喜好、提神醒脑的功效外,这两种饮品对健康的益处也得到不少科学依据的支持。 就拿咖啡和茶中都含有的成分——咖啡因来说吧,大量研究表明,如果保证平均每天摄入400-600 mg咖啡因,就能显着降低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但要说咖啡因保护心血管的具体分子机制,仍存在很多未解谜团,因此也有很多人对其中的因果关系表示质疑。 前不久,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的文章表示,咖啡因确实在降血脂这件事上有大作为。 PCSK9是一种能够降低肝脏处理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能力的蛋白质。而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Richard C. Austin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咖啡因及其衍生物正是通过抑制PCSK9的表达,来有效降低血液中LDL-C水平的[3]。 LDL-C,人送称号“坏胆固醇”。血液循环中过高水平的LDL-C会堆积在动脉壁上,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肝细胞等细胞的膜表面存在有LDL受体(LDLR),是体内平衡LDL-C浓度的主要负责者。LDLR能够与血液循环中的LDL-C结合并吞噬入细胞,将其交给溶酶体降解,自己则再回到细胞膜表面。周而复始,从而降低血液循环中LDL-C浓度[4]。 本该如此,可是LDL-C有个犯罪同伙,也就是PCSK9蛋白。 PCSK9由肝细胞分泌,与细胞膜上的LDLR发生特异性结合。随后PCSK9-LDLR复合物运往溶酶体,导致LDLR被降解,阻断LDLR的再循环,从而降低肝脏等代谢组织处理过量LDL-C的能力[4]。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血液中PCSK9浓度每增加100 ng/ml就会使得LDL-C浓度增加0.20-0.25 mmol/l[4]。 于是,PCSK9抑制剂药物应运而生,成为近些年来的降脂新药。目前已获批的药物有依洛尤单抗(Evolocumab)和阿利西尤单抗(Alirocumab),通过抑制PCSK9与LDLR结合,能够使血液中的LDL-C水平大大降低60-70%[5]。不过,要想在保证降脂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治疗成本,还需深入了解肝细胞表达和分泌PCSK9的分子机制。 鉴于咖啡因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不俗表现,以及较低的生产成本,Austin和他的同事们此次决定拿咖啡因和PCSK9来个硬碰硬。 在对肝细胞(HuH7、HepG2、小鼠原代肝细胞、人原代肝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发现,102-108 mM的咖啡因不仅能使细胞内PCSK9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还会引起PCSK9的分泌量显着减少。也就是说,咖啡因能够抑制PCSK9的表达和分泌。 随后,他们在给小鼠(C57BL/6J)腹腔注射(50 mg/kg)或是口服(20 mg/kg)咖啡因时,也观察到咖啡因对PCSK9的强力压制,小鼠血液中PCSK9水平显着降低。 而且,在摆脱了PCSK9这个冤大头后,LDLR成功复工。通过对PCSK9的调控作用,咖啡因能够明显提高小鼠肝细胞表面的LDLR水平,并降低血液中LDL-C浓度。 不仅如此,Austin和他的同事们还找来17名健康的参与者亲身实践,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n=5)和受试组(n=12)。对照组完全禁食,受试组除了要口服400 mg咖啡因之外也保持禁食。 结果显示,受试组在口服咖啡因后的第2小时和第4小时,血液中PCSK9水平分别降低了25%和21%。而对照组的血液中PCSK9水平在这期间无明显差异。 从机制上来看,研究者们发现,咖啡因能促使肝细胞内质网的Ca2+水平提高。而内质网Ca2+水平增加会抑制SREBP2的活化,这是胞内一种能够调控Pcsk9基因表达的蛋白[6]。 经肝细胞体外实验、小鼠体内实验的结果证实,咖啡因能够阻断SREBP2的活化,导致PCSK9表达下调、分泌量减少,肝细胞表面大量LDLR恢复再循环,进而促进小鼠血液中LDL-C的清除。 值得注意的是,Austin和他的同事们已经研发出两种咖啡因衍生物MLRA-1812 和 MLRA-1820。 与咖啡因本尊相比,这两种咖啡因衍生物的效果更胜一筹,能够更有效地降低 PCSK9表达水平和分泌量、促进肝细胞(HepG2)吸收并清除LDL-C。仅需100 nM的咖啡衍生物,就能达到100 μM咖啡因的使用效果,且在肝细胞体外培养时没有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6211.html
Nature:焦虑竟来源于肠道菌群?脑肠轴再添力证,人体临床试验已开展2022-02-24 生物世界
在现代社会,焦虑似乎无处不在,工作焦虑、肥胖焦虑和感情焦虑,这些大大小小的焦虑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但你是否思考过,你为什么会产生焦虑这种感觉,导致焦虑的源头又有哪些? 近日,加州理工学院 Sarkis Mazmanian 教授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A gut-derived metabolite alters brain activity and anxiety behaviour in mi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肠道内的细菌能够将饮食中常见的氨基酸酪氨酸转化为4-乙基苯基硫酸酯(4EPS),4EPS可穿越血脑屏障并降低大脑中形成髓鞘的神经少突胶质细胞成熟,导致焦虑的出现。这项工作有助于揭示最近观察到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与复杂的情绪行为有关的分子机制。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身体被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在内的数万亿微生物占据,其中大部分栖息在人类的肠道,这些微生物被统称为共生菌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一个由人类和共生菌群的多元复合体。 更重要的是,肠道菌群会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大量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健康、体质、性格甚至思维。 过去几年的研究已经将肠道菌群与大脑功能和情绪联系起来,例如患有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人有明显不同的肠道菌群。此外,对小鼠的研究也表明,操纵这些肠道菌群可以改善神经发育或加剧神经退化症状。 这项新研究的第一作者 Brittany Needham 博士说:“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十分复杂的,而不仅仅是疾病状态和某些微生物的存在或不存在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试图理解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分子信息,以及分析这些信号如何导致行为的改变。” 肠道细菌释放的4EPS会加重焦虑行为 这项研究的重点是一种名为4-乙基苯基硫酸酯(4EPS)的细菌代谢物。4EPS最初是由肠道内的微生物产生的,然后被吸收到血液中,在人和小鼠体内循环。2013年,Sarkis Mazmanian 实验室就发现,这种特殊的分子在神经发育发生改变的小鼠中含量更高,特别是在患有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小鼠模型中。 虽然改变的微生物组在其他方面与健康的微生物组也有不同,但4EPS水平是迄今为止差异最大的。此外,在对231份人的血液样本进行筛选后发现,自闭症儿童的4EPS水平是正常儿童的7倍。 在这项工作中,该团队专注于4EPS对小鼠焦虑模型的影响。小鼠的“焦虑”是通过它们在新空间探索或躲藏的意愿以及在危险环境中度过的时间来衡量的。大胆的老鼠会探索一个新的空间,四处嗅探,但焦虑的老鼠会躲藏起来,就像面对捕食者一样,而不是探索。 该研究比较了两组实验室小鼠:实验组小鼠被植入两种基因改造后能产生4EPS的细菌,对照组小鼠的细菌除了缺乏产生4EPS的能力外,其他都是相同的。然后,这些小鼠被带到一个新的场地,研究人员对每只小鼠的行为进行观察。 与非4EPS小鼠相比,具有4EPS的小鼠探索该区域的时间更少,隐藏的时间更多,这表明它们的焦虑水平更高。与此同时,对4EPS小鼠的脑部扫描显示,除了大脑活动和功能连接的整体变化外,一些与恐惧和焦虑相关的大脑区域更加活跃。 通过观察这些改变区域内的脑细胞,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叫做少突胶质细胞的特殊细胞发生了改变。这些细胞之所以重要,部分原因是它们产生一种叫做髓鞘的蛋白质,髓鞘是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轴突)周围的保护层,就像电线周围的绝缘层一样。 研究小组发现,在存在4EPS的情况下,少突胶质细胞更不成熟,因此产生的髓磷脂更少,导致轴突周围的绝缘层更薄。有趣的是,当用一种已知可以增加少突胶质细胞髓磷脂产量的药物治疗4EPS小鼠时,这种药物抵消了4EPS的负面影响——小鼠恢复了正常的髓磷脂产量,焦虑行为也减少了。 Sarkis Mazmanian 教授表示,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一种特定的微生物代谢物改变了小鼠脑细胞的活动和复杂的行为,但这是如何发生的仍然是未知的。 Sarkis Mazmanian 团队同一天还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Safety and target engagement of an oral small-molecule sequestrant in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 open-label phase 1b/2a trial 的临床研究论文。 研究表明,通过口服药物从小鼠中吸收和清除4EPS,可以减少其焦虑行为。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在30名患有自闭症和胃肠道问题的儿童中测试了这款口服药物(AB-2004),这项1b/2a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口服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患者血液中和尿液中均显示4EPS水平降低,胃肠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且部分患者表现出易怒和焦虑情况减少。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6210.html
舆情信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2022-02-23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年2月2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09576.7万剂次。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jkj/s7915/202202/41d5c8e8dc224260a50f23a628d765a5.shtml
四部门合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 可开设检查检验门诊 互认标志统一为HR2022-02-23 健康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提出,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设检查检验门诊,由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或医学检验、病理专业执业医师出诊,独立提供疾病诊断报告服务;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标志统一为HR,检查检验项目参加各级质控组织开展的质量评价并合格的,医疗机构应当标注其相应的互认范围﹢互认标识。如:“全国HR”“京津冀HR”“北京市西城区HR”等。 《管理办法》明确,拟开展互认工作的检查检验项目应当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具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便于开展质量评价。满足国家级质量评价指标,并参加国家级质量评价合格的检查检验项目,互认范围为全国;满足地方质量评价指标,并参加地方质控组织质量评价合格的检查检验项目,互认范围为该质控组织所对应的地区;不同地区通过签署协议,共同开展检查检验互认工作的,应当由有关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共同组建或者指定质控组织开展相关工作。鼓励医疗机构将在同一区域范围内互认的检查检验结果在一份报告单中出具,并在报告单上统一标注相应互认区域范围和互认标识。 《管理办法》强调,对于患者提供的已有检查检验结果符合互认条件、满足诊疗需要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重复进行检查检验。因病情变化,检查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疾病诊断不符,难以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等情况,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可以对相关项目进行重新检查。 《管理办法》要求,要合理确定医保基金预算总额,不因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调减区域总额预算和单个医疗机构预算总额。检查检验结果即可满足诊疗需要的,医疗机构按门(急)诊诊查收取相应的诊察费,不额外收费。符合互认要求,但确需相应检查检验科室共同参与方可完成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可在收取诊察费的基础上参照本院执行的价格政策加收院内会诊费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将医务人员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情况纳入本机构绩效分配考核机制;同时,鼓励各级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将医疗机构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情况作为医保定点机构评定标准。 摘引网址: 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2/0223/483851.html
郭燕红:推进临床专科能力持续提升 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2022-02-23 新华网
2021年10月,《“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正式印发,为医疗机构期间“十四五”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做客新华网,解读“十四五”期间临床专科建设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做客新华网 着力解决专科技术能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新华网:“十四五”期间,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有哪些? 郭燕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措施。《“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制定和发布,是为了推进临床专科能力进一步提升,着力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在专科技术能力方面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在规划中,重点要加强五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提升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特别是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化。在“十四五”时期,针对新技术研发能力有待增强的这一关键问题,希望通过专科能力建设,支持相关临床专科加强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应用与研究,特别是成果转化。比如在精准医疗、再生医学、生物医学等前沿热点、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同时,大力推进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发展,特别是大力扶持包括传统内镜治疗、宫腹腔镜治疗、介入治疗、穿刺治疗以及局部微创治疗和改良外科手术方式在内的微创技术发展。同时,也通过适宜技术的不断推广,逐步实现内镜和介入等诊疗技术在县域内全覆盖,让先进技术能够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第二,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均衡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区域间医疗技术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对此,希望在不断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相关建设项目应当与区域人口数量和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为基础,向非省会城市和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各地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围绕薄弱领域和支撑性专科加强建设,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第三,加强专科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专科建设和专科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总体来看,我国优秀临床医疗人才仍然不足。我们提出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并且以培养为主的原则,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包括顶尖人才、技术骨干、中坚力量与青年医师等不同层级的专科人才梯队。在优势学科领域要注重医学交叉领域以及再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等复合创新团队的建设,重点发展特色亚专科,在薄弱专业重点加强临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造高质量的医疗团队,促进专科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第四,优化医疗服务模式。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要求呈现多层次的特点,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更多聚焦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医疗服务。在专科建设当中,支持研究推广像多学科诊疗MDT、快速康复技术以及医防融合、中西医结合等诊疗模式的具体应用,同时积极推动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和传感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探索和实践,利用线上和线下的服务接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连续的诊疗服务。同时,也争取在诸如手术机器人、3D打印和新医学材料应用,以及智能辅助诊疗、远程医疗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 第五,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永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核心,通过加强专科能力建设,进一步推广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持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以医疗质量安全为循证依据,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安全。 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过程中,我们希望所达到的目标是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的双提升目标。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新华网:专科能力建设对我国的医疗健康事业有哪些推动作用? 郭燕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不断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正是我们构建更高质量以及更为连续、更为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 从医疗服务供给侧来讲,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加强专科能力建设恰恰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在临床专科建设方面将从三方面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长的要求。 第一,以需求为导向均衡建设。我们要求在省级和市级层面,在进行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布局时就要根据人民群众的疾病谱和看病就医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以区域人口分布为基础,对各专科临床分配项目进行指导,主要聚焦区域内老百姓的多发病、常见病,特别要聚焦在区域中异地就医,也就是转出病人所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我们要有意识地解决老百姓区域间、省际间的异地就医问题,要求聚焦老百姓异地就医所关系到的病种以及医疗技术背后的支撑学科建设。 第二,补齐医疗资源短板。我们支持各地根据实际需求围绕着短板弱项加强建设,比如从国家整体来看,产科、儿科、精神、感染是现在临床专业中老百姓需求高,但相对存在短板的。还有一些支撑专业,如重症、麻醉、病理、检验,还有与接续服务相关的,像老年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在加强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有人才的培养,也要有服务模式的优化,还要增加基础投入,包括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等各种方式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第三,更为注重多层次推进。在国家、省级、市县这些不同层面的建设方向是不一样的,通过多各层次推进更好地扩大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覆盖范围。在国家层面,就是要建设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在关键技术中要有突破,在一些关键领域中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国家的专科能力建设项目更多的是聚焦国家队的建设,树医学技术领域的高峰。在省级层面,主要围绕着常见病、重大疾病来建设一批综合能力较强的专科群,保证在省域内能够解决一些重大疾病和疑难重症。在县域层面,聚焦县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提高综合能力,能够使得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解决。 在《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百”是每年在国家层面支持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不低于150个,今年我们实际支持了全国245个项目建设;省级每年不低于1000个,县级每年不低于2000个。“百千万工程”实际上也是体现了通过分层次的专科能力建设,使得医疗技术水平有一个普遍提升,推进整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能力提升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医院感染采取“零容忍”态度 新华网:在《规划》中,强调将质量安全作为一项核心原则。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医源性感染之一,降低血管导管感染的难点在哪? 郭燕红:事实上,有了医疗行为就会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分为两类,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所谓外源性感染就是我们常说的交叉感染,比如通过操作、通过物品的传递等造成的感染。通过手卫生、消毒、隔离等都是预防外源性感染的有效方法。而内源性感染往往是一些条件致病菌所带来的,比如免疫力低下或者通过一些操作带入了细菌发生感染。医院感染是不可能杜绝的,但我们追求“零容忍”的目标,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目标和措施把医院感染降低到最低。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医源性感染之一。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有几方面原因:第一,血管内导管是有创操作,感染几率高。例如穿刺的部位、维护的过程,还有很多患者带着导管回家,护理过程比较长,感染风险更高。第二,近年来血管内导管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接受相关诊疗措施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如肿瘤化疗、肾病透析等,在为患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感染风险。第三,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培训还相对不足,比如对各类导管的使用指征、留置管的操作、使用与维护,包括对患者的教育等方面都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与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需求相比,相关的培训还显得不能够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从管理和技术上共同防控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新华网:在政策上,如何进一步改善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郭燕红:国家卫生健康委对于医院卫生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直高度重视。2006年,《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发布,对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对医疗机构的主体职责以及医疗机构的组织管理体系、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原则、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等都做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在医院感染的很多领域,我们都不断地加强技术规范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对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也同样如此。今年,国家卫健委印发了《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包括了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的要求。在管理上,要求医疗机构设定相关规章制度以及要求医务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还包括对感染的监测和感染的持续改进等。在技术上,例如在置管前评估患者的适应征,选择置管部位等;在置管中,对无菌操作的要求,医务人员技术操作的相关规定;置管后也有相应的技术要求。这个指南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一个遵循。医疗机构要根据技术指南,转化为医院里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指导医务人员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感染。 此外,从2021年起,我们推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以目标管理的模式推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断改善医疗质量,加大医疗安全管理力度。《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设定了十大目标,其中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就是一项涉及到各个科室的改进目标,我们也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质控中心,以及行业组织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在改进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过程中要成立专项改进工作小组,制定改进方案,加大对临床相关医务人员培训,从而从多方面推进目标的持续改进。 总之,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指南提供了规范的指引和遵循,改进目标就是把相关工作要求转化为行业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行动。我们也期待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工作能够真正有效预防和控制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使这项工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的健康,保证医疗安全。 摘引网址: http://www.news.cn/health/20220223/8f4882a86227416db324ea89c88d3264/c.html
致力于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双提升2022-02-23 新华网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做客新华网,解读“十四五”期间临床专科建设工作。 郭燕红表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措施。《“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制定和发布,是为了推进临床专科能力进一步提升,着力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在专科技术能力方面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在规划中,重点要加强五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提升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特别是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化。在“十四五”时期,针对新技术研发能力有待增强的这一关键问题,希望通过专科能力建设,支持相关临床专科加强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应用与研究,特别是成果转化。比如在精准医疗、再生医学、生物医学等前沿热点、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同时,大力推进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发展,特别是大力扶持包括传统内镜治疗、宫腹部腔镜治疗、介入治疗、穿刺治疗以及局部微创治疗和改善外科手术方式在内的微创技术发展。同时,也通过适宜技术的不断推广,逐步实现内镜和介入等诊疗技术在县域内全覆盖,让先进技术能够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第二,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均衡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区域间医疗技术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对此,希望在不断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相关建设项目应当与区域人口数量和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为基础,向非省会城市和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各地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围绕薄弱领域和支撑性专科加强建设,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第三,加强专科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专科建设和专科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总体来看,我国优秀临床医疗人才仍然不足。我们提出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并且以培养为主的原则,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包括顶尖人才、技术骨干、中坚力量与青年医师等不同层级的专科人才梯队。在优势学科领域要注重医学交叉领域以及再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等复合创新团队的建设,重点发展特色亚专科,在薄弱专业重点加强临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造高质量的医疗团队,促进专科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第四,优化医疗服务模式。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要求呈现多层次的特点,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更多聚焦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医疗服务。在专科建设当中,支持研究推广像多学科诊疗MDT、快速康复技术以及医防融合、中西医结合等诊疗模式的具体应用,同时积极推动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和传感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探索和实践,利用线上和线下的服务接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连续的诊疗服务。同时,也争取在诸如手术机器人、3D打印和新医学材料应用,以及智能辅助诊疗、远程医疗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 第五,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永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核心,通过加强专科能力建设,进一步推广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持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以医疗质量安全为循证依据,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安全。 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过程中,我们希望所达到的目标是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的双提升目标。 摘引网址: http://www.news.cn/health/20220223/473ad44eff9646baa7872742828a7794/c.html
巴西批准首个新冠病毒快速自检产品2022-02-24 科技日报
国际战“疫”行动 日前,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首次批准销售新冠病毒自检测试剂,此款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抗原自我检测盒”的产品,使用非深层鼻拭子样本,疑似患者可使用该抗原快速检测盒进行居家自主检测,15分钟后可获得结果。 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新闻发言人对当地媒体表示,卫生监督局对注册申请进行了为期16天的综合评估,对产品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了全面分析,重点加强产品在使用便捷性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评估,这有助于使产品更适合非专业人士使用。 到目前为止,卫监局已收到69份要求在巴西注册新冠自检产品的申请,审核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巴西药房和连锁药店协会主席巴雷托称,巴西的药店系统对开始销售新冠自检产品的期望很大,该产品有望在3月初摆上药店货架。但他同时指出,这些试剂盒的检测结果仅为参考,并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最终依据。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2/24/
神经元“修复剂”或可“兼职”治疗不孕症2022-02-24 科技日报
2月17日,《自然·通讯》发表我国学者清华大学药学院鲁白教授团队的研究,该研究发现一种神经系统的损伤治疗药物能够促进卵泡发育,恢复模型动物的生育能力。 鲁白团队一直致力于寻找潜在的治疗神经损伤的药物。他们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入手,希望通过一种特定靶点(TrkB)调控神经元生长、发育、分化,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损伤修复。团队开发了有成药潜力的TrkB激活型抗体,并验证其有望成为治疗包括脑卒中、渐冻症、阿尔茨海默病(AD)等多种神经系统的重大疾病的抗体药,并在近期内进入临床开发。 团队在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这一能够激活特定靶点的抗体药物,同时还能够促进非神经系统的卵母细胞成熟和卵泡发育。 卵母细胞成熟和卵泡发育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女性不孕症患者。据估计,全世界8%—12%的育龄夫妇患有不孕症,卵巢早衰是其中的一种,发病率高,尚无防治手段。 那么这一药物能不能对症呢?资料显示有希望。 此前的临床数据揭示卵巢早衰的病人血浆中出现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显著下降的情况,而且也有论文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变异会增加卵巢早衰的致病风险。两者大概率存在因果联系。 为了验证神经元“修复剂”究竟能不能恢复生育,团队开始在动物模型上做实验。论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秦训思介绍,由于之前从事过生殖发育方面的研究,团队的验证试验进展顺利。通过尾静脉注射新的抗体药,研究人员发现它可以通过雌性小鼠的血—卵泡屏障,渗透到卵泡腔中的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并激活靶点。实验还证明新药能促进正常小鼠体外卵母细胞成熟和体内卵泡发育。 研究人员采用了两种卵巢早衰疾病模型来检测药效。一种是自然衰老模型——老龄小鼠(12—13个月龄),该小鼠模型卵巢功能急剧减退,几乎丧失了生育能力;另一种是化疗药物环磷酰胺诱导模型,环磷酰胺会诱导生殖毒性引起卵巢损伤,极大影响小鼠生育能力。 研究显示,在两种卵巢早衰动物模型中,新抗体药物的治疗,都能够有效维持并促进卵泡发育,恢复激素稳态水平,抑制卵巢细胞的凋亡。两种模型小鼠卵母细胞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最终提高了生育能力。安全性实验证明,该抗体药物治疗不影响小鼠子代和孙代(两代)的健康状况和认知能力。 最后,为了探究药物对卵巢早衰病人的治疗应用,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女性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靶点TrkB的基因表达,发现人类转录图谱和雌性小鼠非常接近,同时证明新抗体药物能够激活人的相关靶点,在卵巢早衰患者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2/24
条件致病菌指数 可评估环境微生态风险2022-02-24 科技日报
2月2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青岛能源所)获悉,该所单细胞中心与青岛大学利用其研究开发的生物信息工具条件致病菌指数(MIP),从人体条件致病菌的角度出发考察微生物组多样性和致病性,并从微生物组大数据层面揭示了条件致病菌在室内环境的分布情况,为理解条件致病菌的潜在风险和传播途径提供了新方法。相关工作成果发表于《遗传学报》。该工作由青岛大学苏晓泉团队和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团队合作完成。 评估环境中条件致病菌的潜在风险程度并理解其传播途径是维护公共健康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往的研究中,虽然已经发现了针对特定疾病的微生物标记,并建立了基于微生物组的诊断方法,但对于复杂微生物组群落致病性的全面综合量化,如致病菌的总体含量、致病菌类型、疾病类型等,目前仍然缺乏高效的生物信息分析手段。同时,微生物组研究通常以整体菌群为考察对象,往往会掩盖菌群中具有特殊功能的子类群(如条件致病菌)所行使的独特功能,因此亟待开发和完善相关的生物信息方法。 针对上述瓶颈,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孙政博士和刘旭东硕士为核心骨干的研究小组,开发了名为MIP的生物信息工具,包含一个由人工收集、整理和维护的“致病菌—疾病”关系网络,以及由167641条全长16S rRNA 基因组成的参考序列数据库(其中18389条来自条件致病菌)。通过检测菌群中的条件致病菌,MIP能够评估菌群的总体风险程度,并推断出由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疾病和人体易感器官等信息。 科研人员利用MIP工具,对一家医院新院区启用前后的环境菌群致病性进行了评估和对比,揭示了室内条件致病菌以环境为中介的“人—环境—人”传播链路。尽管医护人员与住院患者之间身体和环境菌群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却有着极为相似的致病菌构成和疾病风险,这是使用常规菌群多样性分析难以发现的。此外,利用MIP工具对单细胞中心前期开发的微生物组搜索引擎中收录的超过26万个人体和环境样本分析得出,室内环境和食物中存在较高的条件致病菌风险,而自然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水平极低,另外昆虫等非哺乳动物表现出比哺乳动物更高的致病菌携带风险,上述结果为理解全球范围内致病菌的组成和分布提供了启示。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2/24
冰墩墩可爱得“直击心灵”,心理学家早有预料2022-02-24 科技日报
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但“顶流”冰墩墩热度不减。不过,为什么冰墩墩能可爱得如此“直击心灵”呢? 冰墩墩看起来“憨态可掬”:拥有大眼睛、短手短腿和不成比例的大脑袋——这些婴儿般的特征,让它显得天真可爱、讨人喜欢。 婴儿图式 20世纪,诺贝尔奖得主康拉德·洛伦茨和尼科·廷贝亨描述出了人们认为可爱的特征,即婴儿图式:圆眼睛、胖脸颊、高眉骨、小下巴,以及大头小身的比例。这些特征对于人类演化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能帮助大脑识别出弱小的婴儿,并对其给予关注和照看,以帮助他们存活。 从外表上看,许多“萌物”都是一副弱不禁风的形象,但是可爱这种特征可是很强大的。2016年,牛津大学的莫滕·L.克林格巴赫等发表了一篇关于可爱的综述。文章中说可爱是“能够塑造人类行为的最基础、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实际上,对于可爱的判断对人类而言可能十分必要。克林格巴赫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展示了婴儿和成人的面庞,并检验被试看到这些图像时脑部的活动。他们发现,大脑在看到“萌物”后的不到七分之一秒内就做出了反应。他的研究团队总结认为,可爱是解锁大脑快速注意力资源的第一把钥匙,在那之后,有关同情与共感能力的大脑网络才会发挥作用。 大脑的“万能钥匙” 如果可爱是如此重要的一把钥匙,那么锁匠能否伪造出一把万能钥匙?几十年前,洛伦茨和廷贝亨就引入了超常刺激的概念,即比自然刺激更加突出或强烈的刺激。在一次经典实验中,廷贝亨发现,如果把真实的鹅蛋与白色的排球放在一起,鹅类更倾向于将排球滚回自己的巢穴。在这些鹅类眼中,更大、更圆的白色排球显然比真实的鹅蛋更有吸引力。在这里,排球就是一种超常刺激。 与之类似,冰墩墩的婴儿特征可能比真实的婴儿更加突出,这令其成为一种超常刺激:太可爱,可爱得令人难以抗拒,同时又不像真实的婴儿那么难伺候。这种可爱并不会让我们想要真的去养育一只冰墩墩或大熊猫,但我们的大脑仍然被这类可爱形象的超大眼睛和二头身所“劫持”。就好像我们当初演化出感知食物中的糖的能力只是为了更好地获取能量,但如今这种能力却让我们爱上了甜食。 可爱的卡通形象与高糖分食品等超常刺激一样,会刺激到我们大脑的伏隔核,这一神经结构在大脑奖赏回路中非常关键。伏隔核中的神经元可以释放“快乐之源”——多巴胺。研究表明,超常刺激会激活伏隔核,令大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奖赏响应上。一组国际研究者团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人工处理了一些婴儿照片,使照片里的婴儿比正常婴儿“更可爱”或“更不可爱”,从而筛选出人们认为是超常刺激的面部特征。研究者向女性被试展示了真实图片和处理后的图片,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其脑部进行扫描。正如研究人员设想的一样,可爱程度的提高或降低对伏隔核的代谢活动有着显著影响,这表明这一大脑区域能够响应超常刺激,并激发对婴儿的利他和养育行为。 糖分等其他超常刺激激活大脑奖赏回路的过程也与之类似。一项研究显示,实验室大鼠脑伏隔核区域的多巴胺活动与其所摄取的糖水量有关。与之类似,有美国俄勒冈州的研究者也认为,肥胖的青少年女性在享用巧克力奶昔时,其与伏隔核相邻的脑部区域,同样与奖赏机制有关的尾状核也展示出超常的脑部活动。看来,各类奖赏刺激似乎都拥有率先打开大脑注意力系统的特权。 “肤浅的爱” 关于可爱的科学既有符合直觉之处,又有令人费解的部分。200年前,可爱可能只是刚出现的语言学概念。如今,它已成为快速得到我们的注意力、爱与关怀等关键神经资源的捷径。 我们对冰墩墩的热爱或许反而揭示了人类情感的“肤浅”:为什么爱是由如此浅层的外表特征激发的,而不是由更深层次的判断标准而产生的?克林格巴赫和同事希望更多地了解大脑的这些“算法”。不管怎样,随着人们对可爱的文化意识不断加深,大眼睛或圆脸庞或许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2/24/ 蹦床、攀岩等“网红”项目备受家长追捧儿童运动成人化,当心“抢跑”不成反伤身2022-02-24 科技日报
儿童的身体解剖结构和发育特征与成年人不同,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家长要从儿童的身体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让孩子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锻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李庆雯 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 小儿“科” “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一个寒假,体育培训班十分火爆,许多培训机构都推出了一些成人化的儿童运动项目,如少儿蹦床、少儿攀岩、少儿跑酷等,这些项目受到了一些家长的欢迎,有些家长不惜付出数千元至上万元的培训费。
对此,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李庆雯表示,儿童的身体解剖结构和发育特征与成年人不同,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家长要从儿童的身体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让孩子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锻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孩子参与“网红”运动屡受伤 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少儿攀岩”“少儿蹦床”“少儿跑酷”等关键词,会跳出许多条培训广告。 “攀岩能提高身体的柔软度与协调感”“跑酷是时下风靡全球的时尚极限运动”“蹦床是扩展孩子思维的绝佳工具”……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宣传词,使不少爸妈觉得让孩子尝试这些运动特别酷。 在视频网站上、朋友圈里,也有人频频秀出孩子参加这些运动培训和比赛的照片、视频。“4岁小孩挑战12米高专业攀岩墙”“4岁男孩蹦床成功做出前空翻”……相关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评论区里家长的留言也是一片赞美声,而且儿童年龄越小,获得的关注和评论就越多。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有练好“童子功”,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 随着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参与这些培训,有关儿童出现运动损伤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如“9岁娃练5年拉丁舞致半月板撕裂”“6岁儿童训练跑酷致小腿骨折”等。 天津医院运动损伤与关节镜科主任医师曹建刚介绍,常会有因练习蹦床而导致膝关节半月板韧带三联损伤的儿童前来就诊。儿童关节囊比较松弛,而且平衡能力很差,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剧烈运动时特别容易伤到膝关节等部位。 儿童体育项目不应过早成人化 毋庸置疑,体育锻炼对于儿童成长至关重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机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及青少年体质的增强以及意志品质的塑造。 “然而,儿童的体育锻炼项目不应过早成人化,儿童有其生长发育的规律,他们的生长发育具有连续性、程序性、不均衡性和相互关联性等特点,同时也存在个体差异。”李庆雯说。 “与成人相比,儿童骨骼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磷酸钙、碳酸钙),因而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骨骼硬度小、易变形。儿童的肌肉含水量较多,蛋白质、脂肪、无机盐较少,肌肉细嫩,与成人相比,收缩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儿童的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灵活性和柔韧性较成人好,牢固性却相对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较易脱位。”李庆雯说。 李庆雯表示,儿童身体不同位置的肌肉,其发育程度也不一样。在进行蹦床、跑酷这种对于翻腾技术要求较高的运动时,需要用到身体多部位的肌肉,如果肌肉力量跟不上,很容易造成膝关节、肘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稍加不慎,还会造成骨折,因此不适合儿童参加。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适合的运动强度、内容等也有所不同。”李庆雯介绍,比如,儿童不宜过早进行高强度力量性训练,否则容易造成骺软骨损伤。 抓住敏感期让锻炼事半功倍 “作为家长首先应鼓励孩子多运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李庆雯指出,同时家长们也要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阶段和特点,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儿童生长发育是有敏感期的,其又被称为关键期。”李庆雯表示,每种运动素质的发展几乎都有一个较快的时期,抓住某种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势利导地进行训练,就能更快发展这种素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孩子幼儿前期(1到3岁)和幼儿期(3到6岁)早期阶段应该注重身体全面性锻炼,因此比较适合参加体能锻炼。 李庆雯介绍,儿童体能锻炼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培训项目,它会根据不同发育阶段,设计动作模式,其可以提高儿童的运动表现,促进儿童的体质健康,预防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姿势异常(如脊柱侧弯等),还能够培养儿童的运动兴趣和习惯。 儿童体能培训一般是按照年龄段(从3岁开始,每隔1到1.5岁一个年龄段,至12岁)来设计运动内容,有的培训机构最低可接收2.5岁的孩子参加体能训练。 年龄偏小的孩子只能进行简单的协调平衡练习(如爬行等),或参与徒手的集体小游戏。3到6岁这个阶段的体能训炼课程,会逐步开始进行全面锻炼,比如神经募集能力、灵敏协调能力、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等,以基础的动作模式练习和动作技能练习为主。 对于3到6岁的孩子,可以参加一些专项入门的锻炼。比如,4到5岁的孩子可以开始接触球类运动中的拍球、基础运球等。 “一般不提倡3到6岁的儿童以专项练习为主进行运动,片面追求单项训练成果,忽略身体发育特点。若训练强度过大,致使身体不能适应而产生伤病,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李庆雯表示,不能为了儿童身体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发展,这样不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6岁以上的儿童可以选择的运动项目就比较多了,特别是在上小学后,可以结合体测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并根据儿童的身体素质特点去选择专项练习。“家长在选择专项练习时,还要看孩子的兴趣爱好,同时关注具体的锻炼环境条件、教练资质等,以进行综合考量。”李庆雯提醒。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2/24
锻炼后腰痛?专家建议:卧床休息+适当运动2022-02-24 科技日报
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之余,若出现腰痛等运动损伤,也需有应对之策。 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师陈铮威介绍,运动引起的腰痛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也是急性腰痛的一种,通过卧床休息结合适当运动可以有效缓解。 陈铮威介绍,急性腰痛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因外力作用突受过度牵拉,导致急性损伤或腰部小关节嵌顿而引发的一组病症,表现为腰骶部疼痛伴屈伸活动受限,体位变动时疼痛症状加重。 “将卧床休息和适当运动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陈铮威说,数十年来,卧床休息被认为是急性腰痛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但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卧床休息并不会提升患者的恢复速度和程度;同时,有研究指出,急性腰痛患者应在耐受范围内维持规律的日常活动并进行一定强度锻炼,适当运动可以帮助缓解肌肉痉挛。 发生了急性腰痛,该如何卧床休息?陈铮威说,休息的姿势包括:仰卧位,在膝关节和头下各放置一个枕头,将肩部抬高;侧卧位,位于上方的膝关节屈曲,在两侧膝关节之间放置一个枕头;俯卧位,在腹部下方放置一个垫子,将腰部适度弯曲。“姿势应按照个人的舒适度进行调整。” 陈铮威提示,居家时还可利用热敷来缓解急性疼痛,可采取俯卧位,将热敷包加热至39至48摄氏度后置于疼痛部位,持续20分钟左右;工作或外出时可使用腰托来增加腰部稳定性。 除了卧床休息之外,陈铮威介绍,采取运动疗法既可以预防腰痛的初次发生,也可以防止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扭伤3天内要“静多动少”,可做“核心收紧”运动;扭伤3天到1周及以后逐渐增加运动的比重,可做“俯卧伸展”等运动。若腰痛症状持续加重,范围累及下肢,应适时就诊。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2/24
讨厌上班并非因为懒,可能是职业倦怠了2022-02-24 科技日报
前段时间,“天天不想上班可能不是因为懒”冲上微博热搜,不到几小时,阅读量超过1亿,讨论量高达1.2万,网友留言高达数千条。 据媒体报道,有专家认为,如果每天都感觉被工作“掏空”,不一定是不上进,可能是有了职业倦怠。从葛优躺表情包的疯传,到网络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爆红,它们都在说明:在年轻人中间,职业倦怠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职业倦怠?我们又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 职场“萌新”更易倦怠 职业倦怠,又被称为职业疲溃,是指由于长期压力导致力量和激情的耗竭。相比职场“老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导致职业倦怠出现的因素非常多: 首先是对工作进度没有控制权。自己无法安排工作进度,上班的时候很闲,快下班的时候突然来了好多活,经常这样加班就可能导致职业倦怠。 其次是工作环境欠佳。比如,领导天天开会摆臭脸训斥、同事间的关系不和谐、工作没有上升空间等都会让员工变得倦怠。 再次是缺乏社会支持、工作负荷大。工作、生活中人越孤单,越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如单身、离异者更易产生倦怠心理。如果工作强度大,占用了大量的非工作时间,就会让人对工作感到厌烦,逐渐展露疲态。 最后,职业类型、个人性格也是影响因素。一般来说,枯燥且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更容易让人感到疲劳。而重复的简单劳动缺乏职业荣誉感,也容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同时,职业倦怠与抑郁型人格、情绪不稳定等也有一定关系。 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不少人并不把职业倦怠当回事,但其实它会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的人会出现消极怠工、难以集中注意力等问题,并在同事和客户面前展现不良情绪。 在生活中,他们表现为喜欢进食高热量的食物(碳酸饮料、油炸食品等)、性格变得挑剔、经常出现各种身体不适(头痛或肠胃问题等)。 严重时,工作倦怠还可能增加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病率,甚至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类疾病。 对抗“疲倦”需多管齐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并缓解职业倦怠呢? 其一,工作单位应该认识到职业倦怠的危害。职业倦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相互“传染”,导致整个团队效率低下。单位或者部门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强度,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切实了解员工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一定是金钱,有可能是个人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二,员工应进行自我定位,做好个人职业规划。不要否定自己工作的价值,也不能期望过高。平时规划好自己的目标,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边工作边充电,学会在压力中成长。 其三,员工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多进行体育锻炼和放松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工作中,尽量不要带情绪。在处理周围的人和事时,尽量不戴“有色眼镜”。面对挫折,也不要一味地抱怨。规律的体育运动,尤其是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可以缓解压力。 其四,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有的人下班回到家,喜欢倒在沙发上追剧或玩游戏,一边吃着高热量的垃圾食品,一边喝着“肥宅快乐水”;有的人则喜欢在工作疲劳时吸烟提神,或在工作之余约上三五好友喝几杯放松一下;还有人喜欢在加班后熬夜看剧、刷短视频以补偿白天的娱乐缺失……但事实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熬夜等会引发肥胖或其他健康问题。 最后,必要时应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与真正关心你的人(朋友或家人)倾诉当下的想法和感受,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2/24/
消化道肿瘤治疗的“精准打法”2022-02-24 健康报
病情复杂、易复发转移,消化道肿瘤是肿瘤治疗领域的“硬骨头”。近年来,以靶向和免疫疗法为代表的精准治疗快速进步,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明星”利器,却很难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打开局面。 “究其原因,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缺乏有效的转化研究体系,导致众多临床研究遭遇失败。所以,建立贯通整个科研、医疗和产业界之间的转化研究体系,至关重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教授在10年前就提出了这一观点。 此后的10年间,她带领团队持续攻关,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的同时,建立起“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研究体系”。近日,她的团队捧回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从临床前到临床 “在欧美国家,胃癌、食管癌发病率较低,研究投入和优先级低于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相关研究较少。但这些肿瘤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又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来帮助解决诊疗难题。”沈琳直言,“传统的临床试验模式,已不能满足目前的各项研发需求。让消化道肿瘤实现精准治疗,是开展各项探索的原始动力。” 在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控形势严峻,特别是胃癌,患者人数占全球近一半;结直肠癌患者近年来人数也呈增长趋势。此外,我国的食管癌以鳞癌为主,也不同于欧美国家的腺癌类型。临床研究中,“广撒网、跟风、收获少”是常见现象。 沈琳认为,要重视研究成果转化,构建“从临床前到临床”的链条式转化研究的新模式。新模式要实现两大目标,一是推动“临床问题进入临床前平台探索”,二是“临床前成果回归临床应用”,实现双向转化研究,最终促进疾病的诊断、研究、转化和治疗。 “具体来说,需要从患者样本出发,结合多组学技术,实现更加准确的分子分型。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吸纳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不同领域的新技术,优化模拟患者的研究模型,实现个体化诊疗,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沈琳说。 建立大规模样本库 2013年,沈琳研究团队的目光锁定在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微量标本和某些特殊细胞系上,将此作为破解问题的钥匙。研究团队决定开展临床队列研究,建立取之不尽的活体样本库,搭建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是将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移植至重症免疫缺陷型小鼠体内,并使肿瘤组织在小鼠体内生长,从而构建成的一种肿瘤模型。此种模型,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培养,所以其生物学特性,与临床相似度更高。 在研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这个国际领先的大规模消化道肿瘤临床前研究最佳拟人化动物模型库建成了。模型包含超过200例样本,各亚型齐全,有携带HER2、EBV、KRAS、MSI-H等不同靶分子标签模型,能模拟患者远处转移、继发耐药等情况。 研究平台依靠模型,完成了近20种抗肿瘤新药的临床前疗效及安全性探索研究,直接推动吡咯替尼、阿法替尼等快速进入Ⅰ~Ⅱ期临床研究,极大加快了抗肿瘤新药研发。 临床方案要实用 每天,沈琳的科室要接诊大量消化道癌晚期患者。“临床诊疗不仅要创新,而且要实用。一方面,要找到治疗局部晚期或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新方案或新药,降低患者复发和死亡风险。另一方面,要在患者治疗前进行精准的基因检测,同时实时动态监测病情进展,指导精准治疗的临床决策。” 该团队牵头参与了几乎国内所有胃肠道肿瘤精准治疗药物方案的临床试验,确立了我国晚期胃肠道肿瘤精准治疗和综合治疗的多种诊疗规范和方案,推动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紫杉醇﹢卡培他滨”等药物方案在国内获批或纳入诊疗指南。 在国际上,该团队也发出了“中国声音”。研究团队发起全球最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历时10年,在全国27家大型中心纳入1094例局部晚期胃癌患者,首次证实胃癌的一线化疗方案(SOX方案)优于单纯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复发风险23%,改写了国际临床指南。 晚期食管癌和胃癌患者普遍存在进食障碍、营养不良现象,这降低了生活质量、临床药物疗效等。研究团队发起了全球首个随机对照Ⅲ期研究,探索了早期营养和心理干预联合标准一线化疗对晚期食管癌、胃癌患者生存的影响。研究历时6年,共入组患者328例。结果表明,早期营养和心理干预联合一线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将晚期患者的总生存期从11.9月延长至14.8月。 制定规范推广经验 这些年,研究团队推动形成了20余部国际国内胃肠道肿瘤诊疗规范,并代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撰写消化道肿瘤各年度诊疗指南。 沈琳表示,国内各地区发展不均衡,有的省市级医院开展临床前研究条件不完善。此外,肿瘤专科的规范化培训尚未普及,导致肿瘤精准治疗尚处于初期阶段。从2009年开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每周都会开展一次多学科讨论,这也是国内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讨论的起点之一。 “从口腔到肛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涉及多个学科。”沈琳说,凭借多年实践经验,研究团队牵头搭建了全国首个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平台,并制定相关规范,推广到全国。2016年至2020年,他们为来自全国各地300多家医院的400余位进修医师提供了培训,造福患者超过10万人。 摘引网址:http://www.news.cn/health/20220224/b8b999f3e8ae41fc919584ef4c610ef8/c.html
北京:不去有病例报告地区旅行出差 不跨省区市参加大型培训或会议2022-02-24 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卫健委刚刚发布消息,2月23日0时至24时,新增2例本土确诊病例(昨日均已通报),无新增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7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5例无症状感染者, 无新增疑似病例。 市卫健委提醒,当前国内本土聚集性疫情多点散发,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麻痹松懈。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按照迅速行动、排查要快、管控要严、处置要果断,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的要求,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坚持“四早”原则,科学精准开展病例调查及风险人员排查,有效控制和降低疫情传播风险。重点人群、重点行业及重点区域要加强人员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各单位要严格落实各项防疫要求,减少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聚集、严控各类社会机构在京举办跨省区市会议、培训等活动,建议采用视频形式远程参加。请与病例活动轨迹有交集的人员、接到健康宝弹窗提示的人员,立即主动向社区报告,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请广大市民朋友进一步强化个人防护意识,继续坚持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及有病例报告地区旅行或出差,不跨省区市参加大型培训或会议,保持科学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H0V6ENJP0001899O.html
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揭秘啥是"抗炎饮食"2022-02-23 科普中国
抗炎饮食中的"炎"与我们常说的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炎症"并不相同。 很多困扰人体的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炎症。 最近,很多美食博主都开始介绍一种神奇“抗炎饮食”,声称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炎症感染风险。 不仅有“抗炎饮食”,还有很多食物会加剧炎症。这些赚足眼球的说法是真的吗? “抗炎饮食”的“炎”是什么? 抗炎饮食中的“炎”与我们常说的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炎症”并不相同。 炎症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免疫系统类似于保护身体的卫兵,当有外伤或感染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卫兵发生快速响应,吞噬入侵的病毒细菌或清除自身的坏死组织,我们把这种细菌或病毒入侵引发的炎症称为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其来得快也去得快。 而抗炎饮食中的“炎”是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是各种细胞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γ-INF等)在压力或应激状态下过量产生的低水平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可在几个月或几年内逐渐发展并对免疫系统造成影响,此时免疫系统处于持久战的状态,时刻警惕但疲惫暴躁,很容易擦枪走火。 这种反复而持续的免疫反应往往带来机体的伤害,已有研究证明慢性炎症与很多慢性病相关,如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等。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2020年发表的一项长达32年涉及21万参与者的报告表明,心血管的健康与体内炎症状态有关,而食物可加剧或改善体内的炎症状况。 “抗炎饮食”包括哪些? 由于不同的食物对机体炎症的影响不同,因此有必要了解不同食物的抗炎或促炎效应。 总体而言,红肉、过度加工食品、高糖、高油食物容易导致身体发生更多的炎症。 红肉中含有一种人体内没有的唾液酸分子Neu5Gc,其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入侵者,从而引发炎症,动物实验已经证明长期大量食用红肉将会导致小鼠患癌风险增高 过度加工食品如白面包、含糖饮料、沙拉酱、加工肉制品等一般高糖、高盐、高脂肪且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容易引发机体发生慢性炎症。 而具有改善慢性炎症的食物成分,包括ω-3型脂肪酸、多酚、膳食纤维以及天然抗氧化剂;这些物质可通过阻断信号、抑制前列腺环氧化酶表达、调低炎症介质水平以及激活抗炎途径等方式发挥抗炎效应,也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方式间接产生抗炎效果。 抗炎食品的生物活性已在细胞和小鼠模型中得到验证,但在人类研究中尚无定论。2021年《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了一项综述,研究团队从3581项研究中筛选出88种具有抗炎效果的食物,包括:蔓越莓、葡萄、石榴、草莓、全麦制品、低值乳制品、酸奶、芝麻籽、亚麻籽、大豆食品、姜黄等。 综合上述研究,研究人员将可能具有抗炎功能的食物分为6类: 蔬菜类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羽衣甘蓝、卷心菜、西兰花等; 水果尤其是浆果类如蔓越莓、草莓、蓝莓、葡萄等;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 富含多酚、黄酮的食物如绿茶、大豆等; 香辛料如姜黄、生姜、肉桂、肉蔻、鼠尾草及大蒜等; 富含ω-3型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亚麻籽油、海藻油、葡萄籽油、菜籽油、坚果、杏仁等。 “抗炎饮食”真的有效吗? 尽管抗炎饮食(Anti-Inflammatory Diet)的提法非常时尚,但其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膳食模式,地中海饮食、达舒饮食(DASH饮食-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一种减盐饮食)、冲绳饮食、传统北欧饮食以及传统墨西哥饮食等均属于抗炎饮食。 这些膳食模式具有相同的特点: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强调多食用水果和蔬菜、全谷物、富含ω-3型脂肪酸的食物、瘦肉以及香辛料等。 虽然目前关于饮食对慢性炎症的效果尚未被清晰量化,但已有一些研究展现出积极的效果。2016年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病人在采取抗炎饮食一年后,其血液中的炎症因子-CRP降低了37%;其他一些以鱼、果蔬为主的膳食也对心血管病人的炎症因子产生了抑制效果。 这些结果令人兴奋,但人体非常复杂,要提升免疫力,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不能迷信某种传说中的饮食,除了均衡饮食外,最好能从4个方面着手: 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的适度运动,有氧运动在提升免疫力方面效果十分惊人。 减压:长期的压力和紧张会增加人体的炎症水平,保持乐观心态和良好习惯有利于控制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规律的睡眠也有助于减缓炎症因子的积累。 控制体重:肥胖可导致荷尔蒙和免疫系统紊乱,加剧慢性炎症的发生,因此平衡饮食与运动,保持适宜的体重和体重指数BMI。 戒除不良习惯,定期体检:抽烟酗酒是公认的不良生活习惯,其均会造成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提升;定期开展体检,及时发现机体潜在的风险;如已患上胃炎、咽喉炎、肝炎等炎症或有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关节炎等,则需要更为细致而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过敏也是引发慢性炎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过敏人群,剔除过敏原是抵御慢性发炎的重要途径。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0223/22/H0U4M0VF00388050.html
拖一拖更严重 五种疼痛当心小病成大病2022-02-23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
慢性疼痛不但会给身心带来伤害,还会让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生活中,有一种疼痛如同温水煮青蛙,它发生缓慢,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者觉得忍忍就过去了,这就是医学上所称的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伤害,让生活质量下降,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它的“忍气吞声”是最大的误区,很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今天,疼痛科医生就来给大家介绍五种最不能忽视的疼痛。 慢性头疼 持续一个月必须治疗 对于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疼,大家感觉难忍,都会立刻去医院检查。然而,对于慢性头疼,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是小毛病。也有很多患者经过X线、CT,甚至磁共振等检查无异常,也就不理会了。 其实,这很不对。对于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慢性头疼必须积极治疗。慢性头疼不仅仅会影响生活质量,导致心烦、失眠等,还会降低身体抵抗力、降低机体反应性及应急能力,甚至影响人体多系统脏器机能。 《世界卫生组织蓝皮书》指出,控制好偏头疼,能使全球GDP上升两三个百分点。可见,头疼还是能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 颈肩部僵疼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脖子和肩膀僵硬或者疼痛,一般是颈肩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又不注意活动造成的。 现在人们往往在电脑前坐一天,缺少活动,平时还有很多人天天手机不离手,总是低头看手机,或者是司机等等,这些人群都会经常出现脖子和肩膀僵硬,长期的不良习惯,可能造成颈椎逐渐老化退变。 等到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或者骨质增生压迫神经血管,出现严重的神经痛、头晕,以及行动障碍时,可能就需要开刀手术解决,甚至有时候开刀手术也不能完全改善严重的症状了,此时悔之晚矣。 另外需要注意,颈肩部疼痛可能不只是颈椎问题,心脏的神经反射区也有可能投射到颈肩,因此,颈椎疼痛也要积极检查,千万不可大意,以防忽视导致生命危险。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拖成顽疾可致抑郁 得带状疱疹一个月,仍然有遗留下的疼痛,我们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这种疼痛表现多样,但多为自发痛或诱发痛,发作时常有针刺、刀割、烧灼、虫咬的感觉,轻微触碰、风吹、接触衣服或温度的微小变化都可能诱发疼痛,痛起来让人觉得“生不如死”。 如果积极治疗,大部分后遗神经痛会逐渐改善。但如果不加重视,坐等疼痛消失,等带状疱疹的疼痛恶性循环累及和侵蚀脊髓背根神经节甚至脊髓背角,就可能遗留非常顽固而剧烈的神经痛,造成严重后果。 长期的剧痛可导致抑郁、躁狂等精神-心理疾病,使患者逐步进入“疼痛-自我紧张和生活能力丧失-疼痛加重”的恶性循环。 慢性腰疼 置之不理可丧失行动力 慢性腰疼最常见的病因是腰肌劳损。腰肌劳损是慢性的腰部劳损,也是人人皆知的一种腰部疾病。大多数人对它的态度是拖着不治。 它主要由两种原因引起,一种是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地治疗,从而形成了慢性腰肌创伤性瘢痕及粘连形成,减弱了腰肌的力量,产生了腰痛。 另一种原因是长期的、积累性的腰部微小创伤积累所造成,如一些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经常在非生理位置下操作的修理工,以及长期固定姿势工作的钟表工、打字员等。此外,一些需要弯腰的劳动者,如果他们平时不注意体位及加强腰背肌锻炼,均可有腰部的积累性损伤,形成腰肌劳损。 长期的腰痛,最终会导致脊柱稳定系统功能失调,脊柱变形加速,后期可能发展成为神经的不可逆严重卡压,导致不能忍受的腰痛和下肢的放射痛。严重者可影响到大小便功能,甚至丧失一部分或全部行动能力。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 可致截肢 糖尿病患者出现手脚发麻,像戴上手(袜)套,或有针刺样感觉,遇到这种疼痛,有可能是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损害。 出现这种神经痛,如果足够重视,严密监测血糖水平,并且积极治疗,内分泌科大夫与疼痛科医生协作,有可能控制其进展甚至逐渐缓解病情。 可如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任由其发展,后期神经病变就会进一步加重恶化,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这意味着患者保护性感觉功能异常,严重的还会出现感觉缺失,绝望和无能为力感,甚至也可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已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足部溃疡高危患者,最终有可能导致感染坏疽,患者最终截肢。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0223/22/H0U4KMMP0038804V.html
守护牙齿的"金钟罩" 运动护齿了解一下2022-02-23 北京日报举报
根据规定,运动护齿主要分为三类:预成式、口内成型式和定制式。 关注北京冬奥会的人可能都发现,谷爱凌、苏翊鸣等滑雪运动员比赛时,都戴着彩色的“牙套”。不少人很好奇,难道运动员都集体整牙了?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牙套,它的学名是运动护齿(Sports Mouthguard),其功能是保护运动员的牙齿不受伤。 守护牙齿的“金钟罩” 运动护齿是戴在牙齿和牙龈上的“保护套”,是一种抗冲击力的弹性软垫,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守护牙齿的“金钟罩”。 人们在进行剧烈或直接对抗性运动时,如滑冰、滑雪、冰球、足球、篮球、曲棍球、跆拳道、拳击等运动,时常会面临突发的创伤风险。这些风险来源于两方面,一是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的面部可能受到外力冲击;二是剧烈运动时,运动员自身的上颌牙齿与下颌牙齿之间也可能发生剧烈撞击。这些瞬间的冲击力都容易造成牙齿折断与脱位或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损伤。 具有缓冲作用的弹性运动护齿能分隔上颌与下颌牙齿、牙齿与周围的唇颊舌软组织,有效缓冲颌面部及牙齿受到的意外冲击力,降低牙齿折断或脱位、唇颊撕裂伤、舌咬伤、颌骨骨折、颞下颌关节和颈椎损伤的发生几率,并减轻伤害的严重程度。美国牙科协会(ADA)和国际运动牙医学会(ISDA)联合建议,在有身体冲撞潜在危险的项目中,运动者在训练和比赛时应始终佩戴运动护齿。 除了有效预防创伤之外,运动员在咬住运动护齿时,还可保持更好的动静态姿势、增加全身肌肉力量,有助于他们发挥出最佳的竞技水平,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 与矫正牙齿时戴的牙套不同 运动护齿是具有一定厚度的软质牙套,主要作用是缓冲颌面部与牙齿受到的冲击力。其厚度由运动员的性别和体重、运动项目的对抗程度等决定。比如,一般运动可用2毫米+2毫米的层压护齿,男子冰球、男子短道速滑等需要2毫米+4毫米或3毫米+3毫米的层压护齿,对抗性更强的项目则需要更厚的层压护齿。此外,运动护齿一般佩戴于上颌牙列,对于拳击等近身搏击类的运动项目,常上下颌同时佩戴。 而矫正牙齿时用到的牙套,需要有特定的弹性模量,能对牙齿施加合适大小和方向的矫治力。二者在加工方式、材质和用途等方面完全不同,应按照专业医生的建议分别使用。 临床上对于夜磨牙者、颞下颌疾病患者、咬合疾病患者也会用到类似牙套的装置,因治疗目的不同而有多种硬度和厚度,与运动护齿也有很大差异,不可混用。 需根据磨损程度及时更换 美国材料和试验协会国际组织(ASTM)规定,运动护齿主要分为三类:预成式、口内成型式和定制式。前两种因个性化程度低,容易脱落,舒适性和保护性差,不推荐使用。目前最主流的类型是定制式运动护齿,由专业医生根据运动员的牙列模型进行个性化制作。制作时常用的材料是聚烯烃高分子化合物,它具有理想的缓冲性能,还可以设计成个人喜好的颜色,将安全与时尚结合。 运动护齿在使用前后均要使用冷水或漱口水冲洗,必要时可用牙膏和牙刷清洗,但不能用热水、酒精、日晒等方式消毒。运动护齿需放在专用容器内保存,避免受压变形。 但是,运动护齿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随着使用而逐渐磨损,保护作用和舒适性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口腔结构在不断生长变化,运动护齿更得经常更换。一般情况下,运动护齿至少每6个月更换一次,对使用频率高或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人,甚至需要每3个月更换一次,且每次更换均应重新按照牙颌模型进行制作。 总之,对于有牙齿和口颌面部受伤风险的运动参与者,建议找专业医生定制运动护齿,并在运动时全程佩戴,更好地守护口颌健康。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0223/22/H0U4NB8G00388051.html
四部门联合发文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监管提效,守护校园食品安全2022-02-2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校园食品安全与青少年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联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做好2022年春季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升监管效能。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王铁汉介绍,我国是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拥有近1700万家食品生产经营者,有14亿多的消费群体和每天近40亿斤的消费量。“面对超大规模的市场、天量的监管对象,借助信用手段提升监管效能,保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已经成为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共识和有力抓手。” 此次《通知》要求,各地相关部门要统筹做好春季学期学校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工作,督促指导校外供餐单位和学校食堂严把进口冷链食品等重点食品原料管理关,完善食品追溯体系,查验留存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核酸检测合格证明及消毒证明等。 首先,落实校外供餐单位和学校主体责任,加强对学校食堂或委托经营者的日常管理,落实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各地开学前将全面开展自查,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其次,督促校外供餐单位和学校食堂严格规范食品加工制作行为,加强对学校反食品浪费教育和管理的督促指导,引导学生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第三,强化专项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学校周边不得设置售酒网点及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规定。此外,持续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等智慧管理模式,接受社会公众对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 王铁汉介绍,在食品安全领域,市场监管部门已建立了四级的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未来将进一步推动食品风险分级与信用风险分类的有效衔接,提升监管效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224/c14739-32358544.html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1月起实施2022-02-2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22日从人社部获悉: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1月已启动实施。制度实施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从制度上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将更有保障。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从县级统筹起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2018年7月,我国建立实施了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迈出了全国统筹的第一步。2018至2021年中央调剂制度实施4年间,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其中2021年跨省调剂规模达到2100多亿元,适度均衡了省际之间养老保险基金负担。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224/c14739-32358542.html
节后复工 你的肠胃还适应吗?2022-02-24 北京青年报
体重暴涨?教你八招做到简易“轻断食” 元宵节过完了,冬奥会也看完了,咱们看看是谁吃胖了?上秤一看,许多人难免惊呼一声,不过呢,现在补救还来得及。怎样兼顾美食和身材呢?比起鲁莽的节食,轻断食或许更实用,也更容易坚持下来。这里就给大家准备八个“轻断食”招数。 第一招:主攻三餐,控制零食 如果用餐时已经吃饱,就没必要再吃很多零食了。三餐主食+肉类+蔬菜的组合吃到正常饱,并不会令人快速发胖,多吃零食才是更大的麻烦。零食多半以糖、油、淀粉为主要原料,体积小,热量密度高,而且营养价值低,长上身的都是松软肥肉。 第二招:餐前垫饥,放慢进食 有研究表明,在用餐前半小时吃少量食物,如一个水果、半杯酸奶、1杯豆浆或牛奶等,能有效降低正餐时的食欲,避免饮食过量。如果自己是个实在控制不住筷子的人,可以考虑采取这个方法。细嚼慢咽更能体会到食物的美味,又避免饮食过量。 第三招:多挑骨刺,增加蔬菜 尽量多吃那些看起来比较“费事”的食物。比如需要啃的鸭头啊,需要挑刺的鱼尾啊,需要去壳的虾蟹啊,多拿些到盘子里慢慢吃。再多吃些蔬菜,少吃些“硬菜”,就不容易吃过量了。 第四招:主食清淡,减少煎炸 食物热量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煎炸食品和油酥食品。炸的年糕、米糕、韭菜盒子、春卷,以及油酥饼、烧饼、火烧、各种酥点等,既含淀粉又含大量油脂,是经典的高热量食物。 这些食物每天不要超过一款为好,吃时也要选最小份。煎炸和油腻的菜肴也少吃点。这样,饭菜的热量就不至于爆棚了。 第五招:避免饮料,换成淡茶 除了饭菜的热量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热量来自于用餐时喝的饮料和汤品。很多人认为只要少喝酒就好,其实甜饮料的热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一纸杯200毫升的甜饮料或纯果汁就含有约80-100千卡的热量。那些乳白色的“奶汤”和表面漂着油的汤,含脂肪的量也不少。 如果把它们换成淡茶、菊花茶、大麦茶、无糖柠檬水等饮品,这些热量就省下来了。 第六招:早餐清淡,喝粥吃菜 午餐和晚餐如果餐食太丰富,又不能不吃,那就在早餐上打主意。不妨喝些小米粥、燕麦粥,吃点蔬菜水果,降低脂肪和蛋白质食物的摄入量,让胃肠和肝胆得到喘息的机会。 第七招:多做家务,增加步数 保持身材的要点是吃动平衡。既然吃多了,那就得增加体力活动,把多吃的热量消耗掉。 即便坚持不了去健身房,可以走路、跑步、做操,还可以做家务、扔垃圾、取快递,或者带孩子在门口玩、打扫卫生、收拾屋子……随便做哪个都能增加热量消耗。 第八招:适度断食,及时休息 如果真的吃多了,可以挑比较轻松自由的日子,做一个轻断食,只吃其他日子四分之一的热量。比如说,三餐只喝稀粥加上少油烹调的蔬菜。只要休息一天,因为过食而感觉疲劳的身体就能舒服很多。 以上八招,总有几招适合您。肠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的发生,很多都是因为饮食不节而引起的,如果真能有健康饮食的意识,遵循以上忠告,这些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对于多数日常饮食节制的健康年轻人来说,过年期间在饮食上略有放松也不用担心。比如说,就算吃两次甜食、吃几次油炸大菜,但仅限于节日期间的几天,并不会一下子胖几斤。其他时间健康饮食、坚持运动就够啦。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224/c14739-32358634.html
你今天盐分摄入超标了吗? “减盐攻略”来啦!2022-02-24 人民网
经过一个春节长假,不少人想要清淡饮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盐的摄入。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合理减盐呢?江苏市疾控中心推荐4个小妙招: 首先,在做饭时可以使用控盐工具,减少家庭菜肴里的含盐量,比如限盐勺、限盐罐等,在做饭时用定量盐勺控制每餐的用盐量,逐渐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 如果平时比较“重口味”,可以使用辣椒、大蒜、醋、胡椒等提味,减少对咸味的关注。如果需要增加菜肴的味道,可以选用低盐调味品。建议选择低盐酱油,同时减少味精、鸡精、豆瓣酱、沙拉酱和调料包的用量。可将家里使用的盐换成低钠盐,适当降低食盐中的钠含量,增加钾含量。但是有肾脏疾病的人,要警惕钾摄入过多带来风险。 在烹饪方式上,采用蒸、煮等烹饪方式。不仅健康,还可以更好地享受食物的天然味道。放盐也有一些小窍门,在食物出锅前放盐、吃凉拌菜前放盐,让咸味尽量附着在食物表面。 其次,选用新鲜食材。少吃榨菜、咸菜和酱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盐量较高;建议每餐搭配新鲜蔬果,因为一般味道浓郁的蔬果都可以用来提味,比如柠檬等,也可以选择一些带有特殊味道的食材,如茼蒿、西芹等。 第三,学会看营养标签。购买食物时,应注意观察营养成分表,注意钠含量。有些方便食品比如方便面、香肠、火腿肠、面包、饼干等,吃起来感觉不到咸味,其实含有较多“不可见”的盐,要警惕选择。 最后,外卖及外出就餐也会大大增加钠的摄入,尽可能减少外出就餐或者点外卖的次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要求餐馆少放盐,尽量选择低盐菜品。还可以在餐前要一杯开水,把菜品表面的油盐涮掉后再食用。同时吃动平衡、合理膳食、增加饮水量。 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要求,健康成年人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1g盐约等于400mg钠)。2岁-3岁幼儿摄入不超过2克,4岁-6岁幼儿摄入不超过3克,7岁-10岁儿童摄入不超过4克。对照这些指标,你今天盐分摄入超标了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224/c14739-32358818.html
疏堵结合打出治理医美乱象“组合拳”2022-02-24 北京青年报
取消对私立医美机构的专业认证,处置医美违规笔记27.9万篇,持续引入三甲医院和三甲医院医美科医生入驻……日前,小红书启动新一轮针对“虚假种草”内容的治理,矛头重点指向一段时间来备受关注的医美行业。 2021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同年12月,中央网信办部署“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医美行业进入新一轮严格整治期。相关平台、内容社区积极响应,打出医美专项治理“组合拳”,显示了清除乱象、更好服务用户需求的鲜明态度和决心。 近年来,医美需求逐渐成为热门消费领域。从根本上说,这源于物质生活不断进步自然催生的审美需要,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方面和具体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平台、内容社区的信息供给和消费决策参考的重要角色不断凸显。一方面,这些平台、社区客观上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各种商业机构也频频利用这些平台铺设种草内容,容易对用户形成误导。这就要求平台要做好内容管理,提升优质内容供给,打击虚假不良内容,维护健康清朗的社区环境。 从先前对“虚假种草”“网络水军”的毫不手软,到此次重拳出击治理医美,相关平台、内容社区的一系列行动举措说明,“虚假种草”归根结底与平台的价值取向是格格不入的。一段时间以来,医美领域成了“虚假种草”的重灾区,这些信息一旦对用户产生不良影响,对用户的身心都会造成伤害。只有规范管理医美内容,严厉打击“虚假种草”,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保护好用户权益。 应当清醒地看到,互联网的开放性本身决定了对“虚假种草”治理是一项持久战。用户发布的海量信息,不少“代写代发机构”善于改头换面,一些商业机构千方百计钻空子、打擦边球……对此,不光需要用户不断增强理性消费意识,提高自我分辨力,更需要平台、品牌方和监管部门等各方协同联动,形成共治合力。 对监管部门和行业而言,需要与时俱进完善相关广告信息发布规范,给平台和用户提供有力法律法规支撑。对平台而言,需要针对入驻机构认证、加大内容审核、强化回查清理等不同环节,扎实展开有针对性的多维度重拳治理,进而最大限度深化治理成效。 不容忽视的是,消费者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呼吁倡导理性消费,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现实消费需求,都意味着治理“虚假种草”既需要严厉打击之“堵”,也需要加强优质内容信息供给之“疏”。通过前者堵塞漏洞,完善全链条监管治理;通过后者增强意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正确认识和合理决策。据报道,小红书不断强化对虚假医美内容信息清理治理的同时,持续加强专业内容引入,通过引入三甲医院和三甲医院医美科医生入驻,保证优质安全的专业内容供给,通过加强科普对消费者进行正向引导。这些经验颇值得借鉴。 随着监管部门和平台联动的专项治理逐步深入,各方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全链条协同治理的认识,从而推动形成更强大的合力,更好满足广大用户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224/c14739-32358570.html
奥密克戎新变种已在美国30多州传播 专家担忧新一轮疫情高峰2022-02-24 海外网
海外网2月24日电 综合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英国《独立报》报道,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传染性更强的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毒株BA.2已在美国30多个州传播。BA.2感染病例约占美国新增病例的3.9%,而这一数字正在迅速增加。 洛克菲勒基金会流行病预防研究所的塞缪尔·斯卡尔皮诺说:“如果数字再次翻倍,增至8%,这意味着我们正进入指数增长阶段,美国可能迎来新一轮疫情高峰。” 传染病专家担心,BA.2蔓延将再次挫败美国恢复正常的希望。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助理教授内森·格鲁博格说:“我们中很多人都认为,美国的BA.2感染病例会像欧洲一样激增,并成为新的占主导型病毒。” 摘引网址:https://news.sina.com.cn/
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夫妇不孕不育率达12%至18%2022-02-23 央视网
【#我国育龄夫妇不孕不育率达12%至1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结婚登记女性的年龄占比中,35岁及以上非最佳育龄妇女的占比正逐年增加。晚婚晚育与不孕不育增加的趋势也高度重合。目前,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已经攀升至约12%-18%。专家告诉记者,在辅助生殖的各种技术中,目前,最主流的一种“体外受精”方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试管婴儿”。我国每年约有30万名试管婴儿诞生。 摘引网址:https://baby.sina.com.cn/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骆 念 白智彤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