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宣传资料(1)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由黑线姬鼠或高山姬鼠所携带的汉滩病毒感染出血热,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大大降低。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人感染汉坦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7-14天,也偶见短至4天或长至2个月者。典型临床表现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损害。患者起病急,早期有发冷,发热等症状,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可有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和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
三、我省哪些地区有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我省除凉山州外,其余地区散在分布。发病季节呈现春季(散发地区)和秋冬季(凉山州)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四、出血热怎么传播的?
1.接触传播 通过含病毒的鼠尿、粪、呕吐物及鼠血、组织液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感染人体
2.呼吸道传播 带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在密闭场所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体
3.消化道传播 摄入被鼠粪,尿污染的食物通过口腔粘膜感染人体。目前未见直接人-人传播报道。
五、怎样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整治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杂物,保持居家卫生。房间地面硬化。粮食存放要有防鼠措施,剩饭剩菜要放入冰箱或橱柜,避免鼠及鼠排泄物污染粮食和食品。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减少鼠类繁殖场所和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人群接触鼠及鼠排泄物机会。 (二)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成功上市近20年,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有效手段,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高发病区的16-60岁人群应积极到本地区疫苗接种点进行足程、规范接种疫苗,保护个人身体健康。到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或在较长期野外户外工作任务前可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防止被感染。
(三)做好个人防护
1.在野外生产劳作或活动时,不要用手直接抓鼠或接触其粪、尿;不要在可能有鼠聚集的草堆上坐卧,更不能翻动草堆;手脚有伤口要及时消毒包扎。
2.处理死鼠使用工具或戴手套,不能直接捡拾;对死鼠进行深埋或焚烧。
3.不能直接接触出血热病人血、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四)怀疑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应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就医前,体温高热者可采用物理降温,不宜采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毛细血管损伤并及时就医。
(五)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1、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2、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3、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4、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省疾控中心急传所
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