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705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7-05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炎热夏季 警惕食源性疾病
高层动向
经济管理年聚焦发展和安全
疾控动态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来我中心开展学术交流
省疾控中心举办2024年全省寄生虫病检测技术培训班
科研动向
生酮饮食抗癌有风险Science Advances∣生酮饮食会促使癌细胞转移
Cell:不孕症研究获重要突破!这种干细胞或成为“试管婴儿”等生育治疗的关键
研究发现,水果这样吃,痴呆风险增加4倍
CRM:广东省人民医院团队首次证实,
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对局部晚期EGFR突变肺癌安全有效
舆情信息
小暑:避暑养阳 健康入伏
我国发布四类慢性病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
从“脸基尼”到防晒面罩、冰丝套袖,各式防晒装备走俏——
防晒消费越来越热
重庆提出心理健康促进2030年目标
四川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
安徽启动县域肿瘤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河南开展老年营养干预进社区活动
江苏苏州实现地铁站点AED全覆盖
澳大利亚再出禁烟新招
买药一键比价 海南上线药品比价系统
韩国手足口病及百日咳进入高发期 韩政府呼吁重点人群接种疫苗
美国《纽约时报》:贴警告标签,帮美国人少吃点垃圾食品
美国《大西洋月刊》:养宠物对人的健康有好处吗?
2024-07-05 人民网
炎热夏季,美食不断激活着我们“舌尖上的多巴胺”。然而,因高温多雨,夏季也是食源性疾病高发、易发的季节。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警惕“病从口入”的风险。近日,人民网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感控办副主任叶青,教您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叶青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通俗地讲,食源性疾病就是通过“吃”而引发的疾病。感染性食源性疾病,主要是因为食品污染致病微生物等所引起的疾病。中毒性食源性疾病,主要是因为有害化学物质、动植物毒素等污染食品而导致的急性或慢性中毒。
“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其他严重后果包括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大脑、神经功能障碍,反应性关节炎,癌症和死亡。”叶青说。
叶青表示,遵循以下五个要点,可以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
一是保持清洁。加工烹饪食物时,要保持手部、餐具厨具和厨房环境的清洁。
二是生熟分开。加工生、熟食物的厨具、容器,处理食物的案板、刀具要分开使用。
三是食物要彻底烧熟煮透。肉、禽、蛋类和海产制品要充分烧熟煮透;冰箱里存放的剩余饭菜、熟食,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煮透;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
四是要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冰箱冷藏;储存在冰箱中的食物不宜放置过久,应尽快食用。
五是要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饮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水,不喝生水;挑选新鲜、有益健康的食物;水果和蔬菜食用前要彻底清洗干净;不买、不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以及不认识的野菜或野生蘑菇。
“如发生呕吐、腹泻等食源性疾病症状,应立即就医。同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以防脱水。在怀疑食物中毒的情况下,切忌自行处理,更不要盲目使用药物,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叶青提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05/c14739-40271600.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3 健康报
■推进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
■梳理完善内部各类业务流程
■落实财务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
■防范化解经济运行风险
本报讯(记者 高艳坤)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2024—2025年持续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通知》明确,继续坚持“规范管理、提质增效、强化监管”主题,聚焦发展和安全,持续加强以业财融合为核心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内部流程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活动共部署5项重点任务。
《通知》要求,大力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各单位需参考《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功能指引》,建立健全以业财融合为核心的运营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内部各类信息系统互通互联、各类数据共享共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业务管理与经济管理融合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显著提升运营管理精细化水平和效率效益。到2025年底,努力实现全国50%三级公立医院具备和应用运营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力争到2027年底,实现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全国二级公立医院覆盖率明显提升。
《通知》指出,深入梳理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各类业务流程。各单位要聚焦内部能够获取资源流入或资源消耗的医教研防产等各类业务活动,以及内部职能科室的各类业务活动,以具体管理“事项”为单元,以遵规守纪和尊重行业规律为前提,以质量提高和效益提升为目标,以节能降耗和增收节支为核心,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防控为重点,以全链条管理监督和职能职责无缝衔接为根本,梳理优化相关业务活动的管理流程,并逐步将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内嵌到相应的信息系统,积极推进内部各类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
《通知》提出,积极推动落实财务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要求。各地要按照《医疗服务项目财务相关归集口径规范》,做好《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版)》中的项目与现行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匹配衔接,形成本省份医疗服务项目财务归集口径规范,并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完成映射对接工作。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均要按照《归集口径规范》统一医疗服务项目在医疗收费票据分类、会计科目分类以及住院病案首页费用分类等财务相关归集口径,提高卫生健康行业经济数据质量,提升统计数据的规范化水平。
《通知》强调,着力防范化解公立医疗机构经济运行风险。各地各单位要严格落实审计监督、财会监督、巡视巡查、内部控制等工作要求,深入开展经济运行监测,加强风险排查,聚焦重点事项、关键环节,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全员参与风险防范工作格局,保障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可持续运行。
《通知》要求,持续落实2022—2023年经济管理活动任务要求。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03/496128.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4 湖南省疾控中心理化科
为加强与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科邀请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开展学术活动。2024年6月27日,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杨飞院长率专家团队一行5人到中心进行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蔡亮,理化检验科全体成员,环境与健康科部分专家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
中心副主任蔡亮首先对杨飞院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源远流长,理化检验专业与公共卫生学院有良好的合作契机,希望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科研发展、学生培养给予支持,助推理化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理化检验科科长陈东洋仔细介绍了科室科研团队建设情况和现有研究基础。在交流中,双方介绍各自优势领域,探讨新材料研发应用、污染物监测和代谢组学等领域的研究合作前景。杨飞院长表示要凝练方向,聚焦双方优势项目,在新污染物综合防控上优势互补,秉承协作、互利、共赢的宗旨,凝聚双方力量,为公共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力量。双方还对具体合作模式等事宜进行深入讨论。
理化检验是公共卫生领域多个专业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数据来源。它是寻找客观规律和升华研究成果的重要抓手。此次交流活动对提升彼此的专业视角,增进相互了解,推动合作互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我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html/web//news/zhongxindongtai/
返回目录>>
2024-07-04 陕西省疾控中心生物所
为提高全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人员检验技术水平,高质量完成包虫病、土食源线虫及黑热病监测工作,7月1日至7月4日,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西安举办了全省寄生虫病检测技术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地市及监测区县疾控机构的检验人员50多名参加。
陕西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同军出席培训班并讲话。他要求,一是要珍惜本次国家级专家面对面授课学习的机会,认真参加理论、技能培训以及考核;二是遵守培训班的具体要求,听从安排,按时到达培训地点;三是希望学员培训结束后,能将本次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为陕西省的寄生虫防治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培训班邀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王莹研究员、诸廷俊研究员等专家分别就包虫病、土食源线虫、黑热病等寄生虫的流行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技术进行讲授。培训班还安排学员分组,由国家专家亲自带教,培训土食源线虫制片、镜检等实践技能操作。培训结束后进行了理论和技能考核。
通过此次专业培训,不仅提高了学员的理论水平,通过老师指导、学员动手操作,增强了实践能力,达到了培训的预期效果,为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夯实了基础。
摘引网址:http://www.sxcdc.com/newstyle/pub_newsshow.asp?id
返回目录>>
生酮饮食抗癌有风险Science Advances∣生酮饮食会促使癌细胞转移
2024-07-04 生物谷原创
生酮饮食虽然能够抑制原发性肿瘤的生长,但会促使癌细胞转移,生酮饮食对于癌症患者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 KD)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元素的饮食方案,许多人利用生酮饮食来控制体重、降低血糖。近年来,生酮饮食作为一种潜在的癌症辅助治疗方法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可以限制肿瘤细胞糖酵解获取能量来抑制肿瘤生长1、增加脂质过氧化而导致癌细胞发生铁死亡2等。然而,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生酮饮食对原发性肿瘤的影响,生酮饮食对癌症转移的影响仍是未知数。
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的顾伟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题为“An unexpected role for the ketogenic diet in triggering tumor metastasis by modulating BACH1-mediated transcription”的研究报告3。研究指出,生酮饮食虽然能够抑制原发性肿瘤的生长,但会促使癌细胞转移,生酮饮食对于癌症患者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文章中,研究人员首先构建了乳腺癌小鼠模型,并饲以脂肪与蛋白质重量比为4.3:1的无碳水生酮饮食。与正常饮食小鼠相比,生酮饮食小鼠的肿瘤体积更小、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血酮水平升高,原发性肿瘤生长受到了抑制。但出人意料的是,生酮饮食小鼠肺部转移性结节的数量明显增多。以上结果显示,生酮饮食对乳腺癌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生酮饮食抑制了乳腺肿瘤的生长;另一方面,生酮饮食增强了乳腺癌细胞的转移能力。
接着研究人员对其相关机制进行了研究。BACH1与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转移有关,为探究生酮饮食诱导的癌细胞转移与BACH1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构建了BACH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发现BACH1敲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乳腺癌细胞转移能力,说明生酮饮食诱导的癌细胞转移具有BACH1依赖性。
随后,研究者们在体外模拟了葡萄糖剥夺和生酮饮食情况。通过RNA测序分析发现,在葡萄糖剥夺和生酮饮食状态下,BACH1调节的促转移基因(如CEMIP等)表达上调,在敲除BACH1基因后,这种上调现象消失。用BACH1抑制剂HPPE进行处理后,葡萄糖剥夺诱导的CEMIP表达上调同样受到了抑制。上述结果验证了葡萄糖剥夺诱导的促转移基因表达具有BACH1依赖性。此外,研究人员通过过表达CEMIP发现,虽然CEMIP表达上调不影响细胞增殖,但却显著增强了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为探索BACH1诱导的促转移基因在葡萄糖剥夺状态下的上调机制,研究人员对BACH1和ATF4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生酮饮食所带来的葡萄糖剥夺会导致ATF4的水平增加,ATF4通过与BACH1直接相互作用被募集到促转移靶基因的启动子中,进而增强BACH1在这些启动子上的DNA结合活性,最终导致促转移基因的转录增强。
通过GEPIA2数据库分析发现,BACH1和CEMIP的mRNA水平与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呈负相关,显示出BACH1和CEMIP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具有潜在预后价值。
综上,本文研究探索了生酮饮食对乳腺肿瘤转移的影响,指出了生酮饮食会促使癌细胞转移并揭示了其分子机制。考虑到生酮饮食对肿瘤转移的促进作用可能不仅局限于乳腺癌,研究者们提醒,生酮饮食对于癌症患者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生酮饮食可以抗癌”的说法仍有待检验。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6cd8328e8fe.html
返回目录>>
Cell:不孕症研究获重要突破!这种干细胞或成为“试管婴儿”等生育治疗的关键
2024-07-04 生物世界
该研究发现了一种原本用于辅助胚胎发育的细胞群——原始内胚层,将其分离后单独培养,可以自行生成“胚芽样”的重组胚胎,并揭示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
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The primitive endoderm supports lineage plasticity to enable regulative development(原始内胚层支持谱系可塑性,使调控发育成为可能)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一种存在于早期胚胎中的能性和再生干细胞——原始内胚层(Primitive Endoderm,PrE),可以在分离后自行产生胚胎,这一突破性发现或将成为治疗人类不孕不育的关键,有助于开发出更成功的“试管婴儿”等生育治疗方式。
早期胚胎中的细胞具有适应和调节其命运以应对扰动的非凡能力,这种特征被称为可塑性,使细胞能够改变其分化轨迹,是发育调控的重要标志。此前的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中,2细胞阶段的卵裂球在分离后能独自发育成完整个体,但此后随着发育的进行,每个卵裂球的发育潜力逐渐受到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囊胚的形成伴随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FGF/ERK)介导内细胞团(ICM)细胞向外胚层(Epi)的分化,外胚层产生胚胎本身或胚外原始内胚层(PrE,也称为下胚层),后者随后形成顶胚层(PE)和内脏内胚层(VE)。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原始内胚层,这些细胞通常只能为正常胚胎提供营养和支持,属于辅助胚胎生长的“外围细胞”。然而,研究团队惊讶地发现,当他们将来自小鼠胚胎中的原始内胚层的干细胞分离出来并在培养皿中单独培养时,这些细胞以非常高的效率形成“胚芽样”的重组胚胎。
原始内胚层保持比外胚层更长的可塑性窗口期,并且在正常发育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原始内胚层向外胚层转换的细胞命运改变。原始内胚层干细胞来源于初始胚胎干细胞(ESC),可以在LIF、Wnt和TGF-β信号的支持下扩增为初始胚外内胚层(nEnd)。
研究团队使用nEnd在体外重现了这种可塑性,并证明了在nEnd中表达OCT4的细胞群在体外单独培养的情况下有能力形成外胚层(Epi)和滋养外胚层(TE),进而生成一个重组胚胎模型。
进一步研究表明,原始内胚层的可塑性由被JAK/STAT信号、OCT4和一组多能性相关转录因子的持续表达所抑制,这些转录因子保护了一个有利于多谱系分化的增强子景观。其中,OCT4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这一细胞因子正是著名的诱导iPSC的“山中因子”之一,它不仅可以支持细胞多能性,还处于控制可塑性的基因调控网络的中心。
“山中因子”是由诺奖得主山中伸弥发现的一组转录因子,包括OCT4、SOX2、KIF4和cMyc,这些因子能够诱导细胞重编程为iPSC。
论文通讯作者 Joshua Brickman 教授表示,囊胚发育的最后一步是形成原始内胚层,原始内胚层会以某种方式“记住”如何创造一个完整的胚胎,如果把原始内胚层分离出来,那么它就会自己生成一个新的胚胎。
总的来说,该研究发现了一种原本用于辅助胚胎发育的细胞群——原始内胚层,将其分离后单独培养,可以自行生成“胚芽样”的重组胚胎,并揭示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这些发现表明,原始内胚层缺陷可能是导致女性怀孕困难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不仅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支持,还可能在修复发育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发现对于改善目前对不孕症的治疗可能特别重要,并启示全新生育疗法的开发。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2fa8325099b.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4 医诺维
研究发现,干果摄入量与AD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健的因果关系,干果的摄入对AD有促进作用,干果的摄入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高4.09倍。
近日,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妇产科临床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Fruit Intake and Alzheimer's Disease:Results from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的研究论文。
这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显示,干果摄入量与AD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健的因果关系,干果的摄入对AD有促进作用,与摄入较少的人相比,摄入较多干果的人痴呆风险高4.09倍。然而,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新鲜水果摄入量与阿尔茨海默症之间存在潜在因果关系。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 UK Biobank 和 FinnGen 的 GWAS 进行了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探讨了新鲜水果摄入量和干果摄入量对AD易感性的因果影响,并使用IVW、MR-Egger和加权MR等方法分析了结果的稳定性。
孟德尔随机化(MR),是一种基于遗传变异的统计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中评估病因推断的数据分析技巧,它通过引入工具变量来分析暴露因素和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避免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得出可信的因果关系。
新鲜水果包括苹果、香蕉、葡萄等,干果包括李子干、杏干、葡萄干等。
新鲜水果摄入量和干果摄入量的数据从IEU OPEN GWAS中获取,阿尔茨海默病的摘要数据源自FinnGen数据库,样本量为342499,包括7759例病例和334740例对照。
工具变量(IV)选择:筛选出38个SNP作为新鲜水果摄入量的遗传工具,和24个SNP作为干果摄入量的遗传工具。
MR分析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新鲜水果摄入量与阿尔茨海默症之间存在潜在因果关系。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干果摄入量与AD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健的因果关系,干果的摄入对AD有促进作用,干果的摄入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高4.09倍。
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结果的稳健性,发现没有异质性或多效性影响分析的可解释性和可信度,表明结果是稳健的。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首个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来分析新鲜水果摄入量和干果摄入量与AD之间关系的研究。
研究指出,干果的摄入与AD存在因果关系,而新鲜水果的摄入与AD无关,这可能是它们营养和多酚含量差异的原因,多酚通过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促进内源性抗氧化能力和上调抗氧化保护酶来发挥其抗氧化作用,对认知障碍有益。
总之,研究结果加强了干果摄入量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的证据,表明干果的摄入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促进作用,然而,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新鲜水果摄入量与阿尔茨海默症之间存在潜在因果关系。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f47832614cf.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4 奇点糕
钟文昭教授团队发起的名为NEOTIDE/CTONG2104的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和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在局部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最常见的驱动突变之一,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尽管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靶向治疗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许多患者最终会发展出耐药性。此外,多项II期研究表明,EGFR-TKIs可能也不是新辅助治疗的有效策略,主要病理反应(MPR)率范围仅为10%-15%。
因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相结合的新辅助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希望。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团队发起的II期临床研究NEOTIDE/CTONG2104的中期结果,发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上[1]。
结果显示,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和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在EGFR突变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中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初步的临床有效性,44%的患者达到了MPR,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至中度。
他们发现,利用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可以帮助识别对这种疗法不响应的患者,并根据肿瘤微环境的组成定义了一种对免疫治疗高度耐药的EGFR突变NSCLC亚型,或可作为预测免疫治疗效果的潜在标志物。
Checkmate-816研究已经开创性地证明,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局部晚期NSCLC中能够显著提高病理缓解率,与传统的新辅助化疗相比表现出更佳的效果。然而,鉴于通常认为携带致癌突变的患者很难从免疫疗法中获益,许多相关试验通常会排除携带EGFR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突变的患者。
钟文昭教授团队发起的名为NEOTIDE/CTONG2104的II期临床试验,采用了Simon两阶段设计,旨在评估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和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在局部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试验共招募18名局部晚期的EGFR突变NSCLC患者。所有患者在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接受为期3个周期的信迪利单抗联合卡铂+白蛋白紫杉醇的新辅助治疗后,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
从临床反应来看,术前56%的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实现病理降期。44%的患者实现了主要病理反应(MPR),但没有患者实现病理完全缓解(pCR)。其中,携带不同类型EGFR突变的患者,MPR率有显著差异:携带EGFR敏感性突变、20号外显子插入以及其他非常见EGFR突变的患者,MPR率分别为30%、75%和50%。
所有患者均经历了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TRAEs),其中39%的患者出现了3/4级不良事件。虽然所有18名患者均进行了手术,但有3名患者由于术中发现隐匿的胸膜转移而未能实现R0切除。
通过对手术前后的肿瘤样本进行基因组学分析,研究团队发现最常见的与EGFR突变伴随的基因变异是TP53(83.3%)和TTN(41.7%)。相比于未实现MPR,携带TP53/RB1/RBM10基因突变、染色体拷贝数扩增变异或无吸烟史,在达到MPR的患者中更常见。
获取患者的血液和组织样本,检测循环肿瘤DNA(ctDNA)的结果显示,新辅助治疗期间几乎所有患者的ctDNA水平都有所下降。尤其是达到MPR的患者,其ctDNA水平的降幅比未达到MPR的患者高出671倍。此外,在治疗的各个阶段,ctDNA的阳性预测值(PPV)普遍高于阴性预测值(NPV)。这些结果突显了ctDNA的动态监测有助于识别潜在治疗受益者。
研究团队还结合来自真实世界队列的34个肿瘤样本等数据,分析了治疗前后肿瘤微环境的变化。结果提示,CCR8+调节性T细胞(Treg)和CXCL13+耗竭型T细胞(Tex)的浸润模式可以预测EGFR突变的NSCLC免疫治疗效果。治疗前具有CCR8+Treghi/CXCL13+Texlo相关表型的患者与更高的反应率和长期益处相关,无论PD-L1状态如何;治疗中肿瘤表现为CCR8+Treghi/CXCL13+Texlo表型,与疗效和生存期较差相关。
最后,研究团队对残余肿瘤进行了表征。他们发现,HLA杂合性缺失水平较高,是疗效不完全、残余肿瘤发生免疫逃逸的机制。同时,他们指出,TACSTD2(Trop2)和CEACAM5/6是在残留肿瘤中表达相对较高的分子,这暗示可以使用抗体偶联药物(ADC)进行联合治疗。
总之,该研究结果支持了在EGFR突变NSCLC患者中使用信迪利单抗+化疗的新辅助治疗策略的可行性。未来研究需关注长期生存数据,并探索不同生物标志物在预测疗效和监测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以优化治疗方案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c74832e1882.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公历每年7月6日至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即为小暑。
今年7月6日是小暑,此时节,阳光炽烈,草木郁葱,清荷摇曳,瓜果飘香,蝉鸣蛙叫此起彼伏,世间万物的热烈与灿烂,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一般在农历六月,因此也叫“六月节”。六月初为小暑,六月中为大暑。古人认为小暑时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极热的程度,因此称“小暑”。
实际上,小暑时节往往已是热浪滚滚。究竟有多热呢?唐代诗人韩愈说:“如坐深甑遭蒸炊。”甑(zèng)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在诗人心中,炎炎夏日,人们犹如坐在饭锅上的瓦盆里遭受热气熏蒸,与今天人们常说的“桑拿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击。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皆得益于风的温厚,小暑时节天气的温热达到了极致,所以此时已经难有凉风,一出门,风起处皆如热浪袭来;《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的“八月”即夏历六月的小暑时节,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小暑节气,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喜欢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敏感的动物们,都在暑热时节寻找清凉的方法。
谚语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究竟谁更热?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观察发现,小暑大暑之间经常是没大没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还有一些年份是“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但总体而言,小暑和大暑热度之强弱,只在毫厘之间,可以说“大暑很大,但小暑不小”。
“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进入小暑,我国多数地区的气温会持续升高,有些地方逐步进入雨季,有些地方陆续遭遇伏旱,于是出现了“小暑一场,大水汪汪”“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等截然不同的农谚。小暑期间,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是“一出一入”,即出梅、入伏,梅雨季节逐渐结束,闷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
“中医认为,‘暑’是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很容易引起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刘璐介绍,此时要顺应自然节气的变化,预防暑热湿气的侵扰,调节生活起居和饮食,保持阴阳平衡,注意健脾胃、助运化、祛湿邪,以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保持身心健康。
头伏吃饺子,小暑晒伏忙
民谚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从夏至日起,数到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意味着这一天正式入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到了。旧时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等食物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小暑时节,一些地方还有吃藕的习俗。藕与“偶”同音,因此人们食用藕来祝愿婚姻美满。同时,藕和莲花一样,都能在污泥中生长而不受污染,故而也被视为清廉高洁的象征。刘璐介绍,藕味甘性寒,营养丰富,具有清热凉血、健脾开胃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三伏天也是养生进补的重要时机。例如,鲁南和苏北地区有在小暑“吃暑羊”的习俗。在当地人看来,伏天吃羊肉、喝羊汤属于“以热制热”,不仅可以散寒排汗、祛除湿气,还能滋补身体。同时,“羊”与“阳”谐音,古人认为夏季阳气丧失较多,喝羊汤能够增加阳气。“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从当地民谣中可见人们对吃暑羊的喜爱。
在古代,小暑节气还有“食新”的习俗。这一天,农人会把新收的稻谷碾成米,将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还有些地方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磨成面粉用开水冲后加糖拌着吃,叫作“炒面”,人们用这些方式表达五谷丰登的喜悦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
“湿气较重的时节,湿邪易困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因此需健脾胃、助运化、祛湿邪,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防伤脾胃。”刘璐介绍,此时可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绿豆汤、冬瓜汤、莲子汤等清热解暑的汤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防止暑热伤津。同时,饮食要注意卫生、有所节制,避免过饱,以减轻肠胃负担。
小暑期间,民间还有晒书画、晒衣的习俗。民谚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农历六月初六称为“天贶(kuàng)节”,即“天赐之节”。由于湿热易导致衣物、书籍、木质家具霉变,尤其南方经过月余的梅雨季节,空气长时间处于湿度较高的状态,所以一到晴天,人们纷纷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物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因此,有的地方称之为“晒衣节”或“晒伏”。刘璐提醒,湿热交蒸还易致湿疹、痱子等皮肤病,此时也要保持皮肤清洁,注意防暑祛湿。
隐伏避盛暑,心静自然凉
俗话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也近在眼前。如何消暑、应对苦夏,从古至今,都是个大课题。
古人说:隐伏避盛暑。古人消暑能力有限,避暑的上策就是减少外出,正所谓“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有的到山林间、到溪流边、到亭子里躲避烈日,做一个浓荫中的隐士,“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或是“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穿着朴素的粗葛衣裳,啃甘甜多汁的西瓜消暑;或是约上二三好友一起喝茶写诗,“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也有人“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雪白的嫩藕和冰镇的桃子凉意袭人,用荷叶为杯盏,以柄为管吸饮,“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舒爽惬意。
在古人花样百出的消暑方式中,白居易的方式可谓别具一格。他在《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中说:“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在另一首《消暑》诗中,他说:“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在白居易看来,心静则燥热退,燥热退则遍体生凉,这便是“心静自然凉”最好的诠释了,这样的消暑之法至今仍被许多人推崇。
“中医认为,夏季属火,对应于心,夏季养生也以心静为宜。”刘璐介绍,在中医看来,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六腑气血运行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所以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自古以来,平心静气都被视作养心的上乘方法。暑热容易导致心神不宁,此时可以通过静心养神的方法,如听音乐、静坐冥想等,保持心神宁静,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每到入伏,各大中医院里贴三伏贴的人们都会排起长队。“中医讲究‘冬病夏治’。”刘璐介绍,“冬病”是指在冬天容易发作或容易加重的疾病,将这些冬天好发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大自然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段。此时,人体的阳气旺盛且腠理疏松,经络气血运行也比较通畅,这时候进行三伏贴、三伏灸等治疗,有利于药物吸收、渗透,是驱除体内伏寒的最佳时机。
“不过,三伏贴不是‘万能贴’。”刘璐提醒,它适用于冬天容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过敏性鼻炎以及其他一些中医判断属于阳虚的人群,这类人群平时大多手脚冰凉、怕冷怕风,此时冬病夏治具有“起沉疴、复阳气、通脉络”的良好功效。
温风缓吹,小暑已至,转眼2024年已悄然过半。光阴似箭,切莫辜负,愿你我精神饱满地迎接下半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05/c14739-40271584.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记者王美华)为提高慢性病患者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4类慢性病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4类慢性病包括成人高血压、高血糖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主要内容包括营养指导原则、运动指导原则、常见食物交换表和相关慢性病患者运动训练禁忌证等。
指导原则指出,目前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7.5%,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1.9%,成人高脂血症的患病率约为35.6%,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约为13.3%。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超重和肥胖等是这4种慢性病共同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特别是营养和运动干预对这4种慢性病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在营养方面,指导原则建议这4种慢性病患者健康膳食。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其中,成人高脂血症患者建议保证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不低于50%,不建议生酮饮食。
在运动方面,指导原则建议这4种慢性病患者坚持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充足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适度量力,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幅度增加运动强度、时间、频率、类型。急性痛风发作后循序渐进地恢复正常活动,可采用游泳、瑜伽等运动形式。对于高尿酸血症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在确保所有病情都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病情选择最低强度的运动方案。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有关负责人说,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对相关慢性病患者营养和运动等非药物措施干预和指导,引导公众提高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健康意识,通过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有效控制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不断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05/c14739-40271586.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脸基尼”、防晒面罩、冰丝套袖……入夏以来,不少地区迎来骄阳的炙热“烤”验,与以往布料少一点、再少一点的流行穿搭不同,许多消费者选择将身体从头到脚包裹严实,以防晒衣为代表的各式物理防晒装备走俏市场。产品供给多样化,消费需求攀升,正带动“防晒经济”持续升温。
“夏天紫外线强,防晒非常必要,外出都得备上防晒衣。”家住天津的马女士说,自家衣橱已经囤了三四件防晒服,她时不时还会在各大电商平台寻找材质更轻薄、款式更新颖的产品。炎炎夏日,像马女士这样的硬核防晒装备忠实“粉丝”不是少数。
天猫平台数据显示,今年5月以来,防晒衣成交额同比增长90%以上,各大品牌的凉皮防晒衣、冰丝防晒衣等产品销量不凡。同时,防晒消费呈现不少新意。
——供给端,防晒产品更加丰富,性能更优、款式更新。
“我们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的消费者穿防晒衣是为了更好地去‘晒’。从户外运动到旅游业的火热,都说明大家想去拥抱阳光,却不想被晒黑。我们的产品,就是要满足这个需求。”功能性服饰品牌SINSIN联合创始人林雅琳说,如今,防晒装备消费场景更加多元,户外、骑行、开车等是高频场景。消费者对于防晒装备的选择,不仅考虑其防护效果,还注重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适用性和时尚感。
各大品牌纷纷研发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骆驼品牌总监张沧乐介绍,今年“618”大促期间,骆驼户外防晒衣的用户数相较去年增长了七到八成,“我们的产品有不同系列,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比如有的系列主打更全面的防护,头部、脸部、手背都做了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基本实现全覆盖;有的系列就主打时尚,除了高倍防晒,色彩更加鲜艳,款式也更年轻化。”
从黑科技助力的新面料新材质,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款式新设计,防晒衣已不再是一件简单的衣服。此外,防晒面罩、冰丝套袖、“脸基尼”等多样产品,从多个角度满足消费者的防晒需求,成为夏日必备好物。
——消费端,消费者构成更加多元化。
越来越多男性正加入“防晒大军”。天猫“618”大促期间,男性防晒产品搜索量同比增长127%,相关产品销量也快速增长。购物平台上,骆驼、蕉下、李宁、波司登等多个品牌的男士防晒衣都在“防晒衣热销榜”上,尤其是喜欢露营、徒步、骑行等户外运动的男性更偏好物理防晒。
“这一两年,我在户外运动时会更加注意防晒,一般都选择运动系列防晒装备。”70后苏先生热爱骑行锻炼,现在也加入了防晒装备的消费者之列。“骑行的时候空顶帽、防晒衣、护腿护膝肯定都会备上。做好基础防晒,运动起来更加畅快。”他说。
“从防晒衣市场的发展和火爆,能看出中国百姓对于健康消费、环保消费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丁瑛认为,消费者运动锻炼、关注身体健康的需求不断释放,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相关消费的发展。随着经济实力提升,消费者的关注点从“能用就行”逐渐转向“绿色、可持续”,采用硬核科技的防晒装备更受关注。此外,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悦己”消费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他们的观念中,相较夸张和精致,舒服合体更重要,防晒衣也从这些维度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需求拉动、供给提升,“防晒经济”越来越热。市场机构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6年,防晒服饰的市场规模将以9.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可达958亿元。
对于防晒消费市场的未来发展,商家纷纷表示看好。“消费者防晒抗衰意识提升、多元化防晒场景需求不断衍生,防晒服饰行业发展迅速,防晒配饰类目如口罩等产品的需求也会持续增长,防晒赛道热度只增不减。”林雅琳说。
“今年的销售数据比往年好很多,明年可能继续高增长。”张沧乐认为,从女性讲究防晒到越来越多男性加入“防晒大军”,从防太阳光到防紫外线,防晒产品应用场景会更广泛,相关产品系列也更加丰富,防晒这个细分市场增长潜力可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05/c14739-40271581.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4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黎军)近日,重庆市爱卫办印发《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到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每10万常住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6名,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
《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市、区县两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率达100%;8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不含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心理服务科室);60%以上的村(社区)设立心理辅导室;100%的高等院校和95%的中小学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含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60%;80%以上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病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普遍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公安、司法系统在监管场所普遍设立心理辅导室。
《实施方案》规定,强化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等“五社”联动机制。到2030年,设立社会心理服务站或心理辅导室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至少为辖区内20%的人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市70%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员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大力实施“莎姐守未”专项行动,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完善人事薪酬分配制度;对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可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对其所需绩效工资单列发放。到2030年,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定期测评及干预率达到100%,全面实现信息报告、信息交换、联合随访、分色分级、应急处置和综合管理等功能,纵向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横向联通各级政法、公安、民政、残联、医保等部门。
《实施方案》明确,依托平安重庆建设协调机制,建立完善“政府领导、属地主责、部门协作”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到2030年,全市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达到5‰、规范管理率不低于95%、规律服药率不低于85%,100%的区县开展社区康复服务,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04/496169.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4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喻文苏)近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四川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从9个方面提出25条具体举措,要求繁荣发展具有行业鲜明属性、体现巴蜀特色的卫生健康文化。
《实施意见》提出,强化创新理论、加强理论宣传普及,如开展“书香机关”“书香医院”建设,实施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等;夯实全系统服务人民健康的精神内核,深化医学人文建设,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带动,抓实医德医风建设和廉洁文化宣传教育,推进行业统战文化建设,持续开展征集卫生健康“金点子”等活动。
《实施意见》明确,推动“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社会各领域,培育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观,加强重大主题宣传,凝聚社会共识;引领公众科学追求健康的时代风尚,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健康文化宣传服务;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挖掘川派中医药文化精髓,推进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交流。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04/496164.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4 健康报
本报讯(通讯员 崔媛媛 特约记者 方萍)近日,由安徽省癌症中心、安徽省肿瘤医院、安徽省抗癌协会主办的安徽省县域肿瘤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启动会在合肥市召开。据悉,到2025年,安徽省将建立16个市级肿瘤防治中心、50个县级肿瘤防治中心;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
安徽省县域肿瘤防治能力提升工程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和安徽省卫生健康委指导,安徽省癌症中心具体牵头开展。该工程将通过搭建安徽省肿瘤防治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将防癌筛查、肿瘤质控督导、肿瘤规范化多学科诊疗、双向转诊、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机整合,打造“同平台、全覆盖、一键式”肿瘤防治中心网络,为全县域肿瘤患者提供整合型规范化的一体化服务。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04/496168.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4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李季)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日前印发的《2024年河南省老年营养改善行动工作方案》提出,至少选择100个社区开展包括老年营养健康科普宣传、老年人营养现况调查及干预指导等在内的老年营养干预进社区活动。
《工作方案》要求,广泛宣传老年人膳食指南、“三减三健”健康生活方式、膳食平衡搭配、烹调技巧和中医药膳食疗等营养健康知识,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便秘等老年常见病患者饮食指导知识;由经过培训的营养专业人员对每个社区20名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并进行一对一营养干预指导,制订个性化膳食营养方案。
《工作方案》提出,对临床营养专业人员、老年科医务人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医养结合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等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老年营养健康核心知识技能培训。在全省选取30家医养结合机构,每家选派1名营养厨师或者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线下医养结合机构营养厨师培训。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要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省直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科学制订行动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各级营养学会、协会及临床营养专业技术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疗卫生机构资源优势,确保行动取得实绩实效。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04/496167.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4 健康报
本报讯(通讯员 张希 特约记者 刘兰兰)近日,记者从江苏省苏州市卫生健康委与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举行的“健康列车、生命时速”党建共建活动上获悉,200余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已在苏州市地铁站“安居落户”,覆盖该市轨道交通7条运营线路的所有站点。
苏州市为全国首批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今年在全市开展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多部门联合共建基于“公益AED设备﹢急救志愿者体系﹢应急救援调度系统”的公共应急模式,探索打造“黄金4分钟”医疗救援圈。
据悉,苏州市急救中心作为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承办方,将针对重点行业完成急救培训7万人,其中包括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的1万余名员工。目前,该集团约一半员工已完成急救培训,并获合格证书,成为急救志愿者,被纳入苏州市急救中心调度管理。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04/496157.html
返回目录>>
2024-07-04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7月2日报道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7月2日报道,在澳大利亚,电子烟现在只能在药店购买,这是7月1日生效的世界首轮打击行动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禁止销售大部分口味的电子烟。
此举是澳大利亚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打击香烟之后的又一举措,它将使购买电子烟变得更加困难。同时,许多药店表示不想成为非处方电子烟销售商。
现在,作为戒烟尝试的一部分,很多药店只向持有医生开具处方的人销售电子烟。
澳大利亚卫生部长马克·巴特勒7月1日表示,电子烟是“公共健康的克星”,并警告称,任何继续销售电子烟的便利店或烟草店将面临最高200万澳元(约合133万美元)的罚款和最高7年的监禁。
他还宣布设立一个新的政府职位——非法烟草和电子烟专员——负责监督打击黑市销售以及电子烟和香烟等尼古丁产品供应的工作。
澳大利亚药剂协会以及几家主要的连锁药店对新法律提出了批评,并表示他们不想出售可能对没有处方的买家有害的产品。但 巴特勒说,是否选择向没有处方的人出售电子烟取决于各个药店。
澳大利亚已制定针对吸烟的严格法律。
2012年,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首个推出普通包装香烟的国家,要求香烟盒颜色单调,并配有可怕的健康警示图片。澳大利亚政府还征收烟草重税,导致25支一包的香烟价格提高至50澳元左右。
这些措施使吸烟者的数量锐减。澳大利亚政府数据显示,2023年,每天吸烟的14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低于1991年的24%。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T7o13GR5H
返回目录>>
2024-07-04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
为促进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价格公开透明,保障群众就医购药时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海南省于7月2日上线定点零售药店药品比价系统——“慧选药”,连通全省308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覆盖24116个药品321900条数据信息, 群众通过手机能一键查询、实时比对不同药店的药品价格并查看药店位置,然后选择最优药店线下购买。
“慧选药”系统操作便捷实用,可一键查询医保定点药店在售药品信息,其中包括生产企业、药品类别、注册名称、最小包装单位、药店均价和公立医院均价等。同时,可以按照销量、位置距离、价格等条件升降序排列,比对同一种药品在不同医保定点药店的价格差异,真正实现“价比三家”。
下一步,海南省医疗保障局将持续优化完善“慧选药”系统功能,逐步将全省医保定点药店规范纳入比价范围,方便群众选择性价比更优的药店,引导定点药店合理定价,进一步减轻群众购药负担。
广大群众可以通过“海南医保”微信小程序或者海南省医疗保障局微信公众号进入“慧选药”药品比价系统,无需注册,即点即用。
为让参保人员能够顺利享受到药品比价带来的便利和福利,海南省医疗保障局制定了详细便捷的使用指南。
①打开“海南医保”微信小程序→点击首页【慧选药】或者点开海南省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药品比价入口】
②打开药品比价页面,搜索药品名称或者注册名称,便可看到生产企业、药品类别、全省行情等相关信息。
③可按销量、距离、行政区划或排序类型筛选相关药店,也可导航去药店购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T5ziCtZ0y
返回目录>>
2024-07-04 央视财经
近期,手足口病在韩国快速扩散,最近一个月,手足口病患者增加近两倍。与此同时,今年以来,韩国百日咳患者人数也刷新10年来最高值。
近期,韩国手足口病和百日咳快速扩散,不少儿科门诊患者激增,高峰期候诊时间普遍在一小时左右。韩国疾病管理厅最新数据显示,6月第三周,每1000名门诊就诊患者中,出现手足口病疑似症状的患者为45人,较一个月前增加了两倍,患者大部分是0到6岁的婴幼儿。
手足口病多发于每年的六七月,主要症状是发热及口腔、手、脚等部位出现皮疹和疱疹,少数病情较重的患者会并发脑膜炎等疾病。手足口病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传染力较强,近期韩国托儿所、幼儿园接连出现婴幼儿患病的情况,不少婴幼儿甚至出现多次感染。目前韩国没有手足口病的疫苗,也没有特效药,医生只能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今年以来韩国百日咳患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00倍
与此同时,韩国百日咳患者也在持续增加。韩国疾病管理厅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昨天(2日),今年以来百日咳患者累计人数为4803名,是去年同期的三百倍,更是过去十年百日咳患者总数的1.8倍。其中,7-19岁儿童、青少年患者占大多数,主要为校园群体性感染。
韩国呼吁孕妇及婴幼儿照护人员接种百日咳疫苗
在韩国,百日咳疫苗从孩子出生至12岁需要接种6次。有关百日咳流行的具体原因,韩国疾病管理厅传染病管理科表示,现在全球百日咳患者有增多的趋势,人们携带病毒进入韩国是原因之一,韩国百日咳流行的具体原因还在调查当中。由于百日咳对新生儿有致命风险,韩国疾病管理厅呼吁孕妇及照顾婴幼儿的家庭成员和从业者提前接种疫苗。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T5IVqxJQ5
返回目录>>
2024-07-04 环球时报
美国《纽约时报》6月30日文章,原题:如何帮助美国人少吃垃圾食品 如今,人们无论是在传统杂货店、购物商场还是加油站购买食物,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大部分选项都是垃圾食品,即高糖高盐、富含化学添加剂的深度加工食品。人们还要应对眼花缭乱的营销烟雾弹,如“低脂肪”“无麸质”“原始饮食”“生酮友好”和“优质纤维来源”等,但这些术语无法回答根本问题:该产品是否对人体有好处?对于没有耐心分析食品包装上营养成分表的人而言,他们几乎无法获得可靠的信息。
在包装正面为消费者提供一目了然的重要营养信息,可能对人们有所帮助:例如,用警告标签提醒人们高糖苏打水或早餐谷物并非健康之选,能直截了当地引导人们远离不健康食物。当然,多数食品制造商最不希望给自家产品贴上这些标签。但一些国家,主要是拉美国家,已开始要求或鼓励商家使用此类标签。证据表明,此举对人们的饮食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部分欧盟国家使用“营养评级”系统,按照从A(最健康)到E(最不健康)的标准对食品进行等级划分。在法国销售的一些薯片因盐和脂肪含量过高被评为C级。其他有的国家使用“红绿灯”标签让消费者知晓食品的糖、盐、热量及脂肪含量,红色、橙色、绿色分别代表糖盐等含量的高、中、低。智利等国家使用黑色八角形来警告食品含有大量糖、盐和脂肪。研究表明,这种标签比“营养评级”和“红绿灯”更奏效。
由于增加糖尿病、心脏病及某些癌症风险的深度加工食品占了美国食品的约六成,美国政府是时候更新食品警告标签了。智利、墨西哥、巴西等几十个国家一直努力改善食品标签。研究表明,这些标签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食物的营养质量并改变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归根结底,贴标签是为了减少深度加工食品的消费。
2016年,智利通过多项法规,限制不健康食品广告,禁止在学校兜售垃圾食品和饮料,以及要求商家贴警告标签等。研究表明,该国高糖高盐饮料的消费量下降近25%。研究人员发现,警告标签已经导致食品中的糖、盐和饱和脂肪减少。2020年,乌拉圭的一项调查发现,在注意到产品贴有警告标签的参与者中,有58%因此改变了购买决定,其中17%的人选择警告标签较少的同类产品,18%决定彻底不购买同类产品。
在智利和许多要求食品包装正面印有警告标签的国家,人们都享有宪法规定的健康权。这些国家的政府不仅能要求贴上警告标签,还能禁止商家宣传食品具有医疗保健功能并制定相关广告法规。近日,墨西哥最高法院维持要求食品包装正面设置警告标签的判决,这与该国规定民众享有健康权不无关系。
在美国,新“食品标签法”的落地远比在其他国家更具挑战性。但人们有理由相信美国已经为改变做好准备。去年12月,两名美国国会议员提出一项立法,要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为不健康食品饮料设置警告标签。不出所料,食品制造商不遗余力地从中作梗。他们争辩说,这些措施将带来高昂成本,而这些成本会被转嫁给消费者。但是,在智利食品标签和广告法通过后不久进行的研究表明,即使消费者减少对不健康食品的消费,也没有影响该国的总体就业,对饮食行业工资和利润率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19年的一项研究估计,在含糖饮料上印警告标签,可能在5年内将美国成年人肥胖率降低3.1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500多万美国肥胖成年人。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T55lyP6Lt
返回目录>>
2024-07-04 环球时报
美国《大西洋月刊》2024年6月29日文章,原题:养宠物的科学性有待检验 十几年来,西卡罗来纳大学名誉教授、心理学家海尔·贺佐格不断通过博客、论文和演讲等渠道,对宠物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和健康水平这一理论提出质疑。20世纪60年代,孩提时期的贺佐格先后养过狗、猫、鬣蜥、鸭子和蟒蛇。如今他坚称自己无意抹黑人类的动物朋友。在其2012年发表的一篇质疑宠物效应的博文中,他附上一张自己的宠物猫提莉的照片,“它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但请不要责怪我这个敲钟人!”
在很多人眼中,养宠物同吃蔬菜和锻炼一样,有益身心健康。但贺佐格却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表明这一点,此番论调大有误人子弟之嫌。30多年来,学界发表大量有关养宠物有益人类健康的研究,包括改善人的心血管健康、延长寿命、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结论并不统一,无法判定两者到底是因果关系还是仅仅存在相关性。此外,科研结果也受资本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家詹姆斯·瑟普尔开始研究宠物效应,彼时养宠物的风气方兴未艾。数据表明,刚开始养宠物的人,身体出现小毛病的情况会减少,运动量也有所提升。但对于有些人而言,照顾宠物很有压力,甚至可能造成家庭关系紧张或引起人的过敏症状,宠物食品和护理费用也可能成为不小的负担。
有研究认为宠物主人更容易抑郁,但事实上他们可能本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才选择养宠物。科学家们发现,很难排除干扰因素。但这些疑虑从未阻止宠物产业对相关科研进行大量资助。瑟普尔最早的研究就是由玛氏旗下研究院支持的。2010年,人与动物关系研究所(HARBI)成立。负责人费德尔曼主张:“动物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们将用科学证明这一点。”为此,HARBI投入大量资金。研究人员称,如果没有这些钱,该领域的研究可能仍在襁褓之中。贺佐格认为:“研究人员内心很矛盾,如果资方不喜欢你的成果,下次可能就拿不到钱了。”费德尔曼称,HABRI着重宣传正面成果。贺佐格表示,养宠物确实有好处,但难以量化。他想起自己的猫,过去它经常蜷缩在摇椅上看着他工作,或在深夜陪他看电视。“如果你问我,提莉有没有改善我的生活质量,当然有。但它并没有让我变得更健康。”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T54qNdWlr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