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规划(2023-2025年)
为加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打造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应急救援队伍,有效减轻各类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平稳发展,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和《四川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结合四川医疗应急工作特点和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近年来全省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联动机制建设得到强化。形成了由省、市、县三级政府主抓,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多部门参与、军地协同的紧急医学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在应对近年突发事件,尤其是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中有效发挥作用。二是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形成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院前急救机构分级负责与属地管理的良好格局。三是紧急医学救援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在总结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四川省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试行)》,各市县分级分类制定了紧急医学救援预案和工作规范。四是紧急医学救援专业队伍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1支国际最高级别应急救援医疗队伍建成,3支国家级队伍装备升级,8支省级队伍分片区覆盖全省,市、县两级队伍调整组建,形成以国际和国家队为龙头、省级队为支撑、市县队为骨干的队伍体系,救援能力显著提升。五是突发事件处置高效有序。近年来,成功、有效地开展了九寨沟、长宁、泸县、泸定地震,凉山森林火灾和援鄂援吉援疆援外抗击新冠疫情等多起重特大突发事件的救援,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二)紧急医学救援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各类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面临严峻形势,任务艰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始终要求把抢救伤病员放在首要位置。随着“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构建,四川参与跨省与国际紧急医学救援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目前,全省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实力尚不能很好满足新时代突发事件应对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平急结合的医学救援网络资源整合不充分,院前急救和各级医疗机构的应急资源缺乏精细管理;航空医疗救援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全省区域布局的专业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还没有形成,省、市、县三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专业化、模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培训有待加强,基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薄弱;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加快推进。因此,在下一阶段要着力推进全省紧急医学救援的基地网络、能力和机制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使之与突发事件应对需要相适应。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出发,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为根本,以提高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与水平为重点,加快健康四川建设,着力弥补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加快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二)基本原则。
政府负责,多方协同。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完善多部门、跨行业协同、军民融合的紧急医学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和公众积极参与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平急结合,军民融合。全面加强省、市、县各级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和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准备工作,夯实基础,高效准备,积在平时,用在急时,切实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水平。发挥军地优势,做到军民融合,建立水陆空立体化及军地一体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增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全省地理特点和突发事件的地域分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强化专业化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队伍和机构的能力建设,进一步巩固完善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逐步完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做到专兼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及时、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响应。建设机动性强、保障有力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加强与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协同,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出动、及时到达,有力、有效地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处置工作。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完善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建立覆盖全省、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全面提升省、市、县、乡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处置能力;重点提高地质灾害高发区、高原地区的应急储备和反应能力,加强军民融合力量建设。建立医疗应急队伍定期培训演练制度,加强队伍的后勤保障体系专业化建设,形成规范化的队伍建设与培训标准,健全和完善全省统一的信息通联与协同机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有效满足省、市、县各层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多种类的突发事件应对需要,同时发挥四川在国际、国内紧急医学救援中的作用。
2.主要指标。
(1)统一高效的医疗应急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应急各部门、各机构、各环节职责明确、无缝对接,确保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医疗应急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医疗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优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推进全省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力量调动与支援机制建设。建设省、市、县、乡镇四级医疗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
(2)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重点强化国家级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力争布局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国家中毒防控研究中心和国家医疗应急演训基地;加快建设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继续推进省级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中毒救治基地能力建设,新建省级医疗应急演训基地。各市(州)根据人口、风险和能力等布局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机构和队伍,提升整体医疗应急处置能力。
(3)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能力有效提升。力争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疫情医疗应急队伍,持续提升国家(四川)移动医疗救治中心、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国家(四川)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能力。逐步提升省级医疗应急队伍能力,队伍规范化建设完成率100%,进一步提高五大片区医疗应急处置效能。各市(州)、县(市、区)在现有队伍类别基础上,同步推进重大疫情医疗应急队伍建设。以市(州)、县(市、区)医疗机构为依托,在全省各个县级行政区至少建设1支基层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
(4)紧急医学救援社会素养进一步提升。在全省各市(州)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以市(州)为单位覆盖达75%以上。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完善医疗应急救治体系。
1.健全医疗急救体系。21个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区)独立设置急救中心(站),条件尚不具备的县(市、区)依托区域内综合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设置县级急救中心(站)。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突发事件发生时,承担快速应急处突、现场急救和转运任务。
2.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快建设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和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1+6”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组建高水平救治专业技术队伍(含中医),作为全省疑难危重传染病诊治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每个市(州)建立1所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县级依托县域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医院,规划布局建设相对独立的感染楼或感染性疾病病区。
3.健全现场救援指挥协调机制。持续完善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机制,加快建设四川省卫生应急与急救数据中心,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联动,有效统筹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各项工作,及时有序落实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援助、健康宣教、物资保障和风险沟通等救援措施。完善不同现场条件、不同类别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南和方案,规范现场救援处置和技术操作流程。加强省紧急医学救援专家组办公室力量,组建省级医疗应急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现场救援中的快速处置、高效救治和技术指导作用。
(二)完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
1.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基地建设采用“平急结合”的方式,配备院前及院内救治单元、现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灾害场景模拟培训、信息指挥系统、救援物资仓储配送等模块,实现信息化应急指挥、跨区域快速反应、水陆空立体转运、大批量集中救治、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医防融合协同、专业化培训教育、国际化科研交流、集成化物资储备等功能,重点强化高原、雪域、山地等特殊环境下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支持四川省骨科医院加快建设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提升西部地区重特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综合能力。
重点项目一: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
序号 | 项目 | 主要建设内容 |
1 |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1个 | 开展重症伤员批量收治基础设施、直升机停机坪和航空医疗救援队伍装备、信息联通指挥保障条件等建设;加强具备灾害模拟场景的专业教育、培训演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紧急医学救援产、学、研、用基础设施建设。 |
2 | 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1个 | 建设集中医药急救理论技术、灾难医学相关理论与实践、国际创伤生命支持培训,以及具备模拟各种灾难救援场景演练于一体的综合型的、专兼结合型的实训基地,探索创新中医药广泛参与紧急医学救援模式,推进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
2.医疗应急演训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西部)医疗应急演训基地落户四川。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依托相关部门、高校或企业的现有资源,或依托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与培训中心建设省级医疗应急演训基地,结合实景、模拟、增强现实(AR)等演练形式,满足全省各级各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开展全链条、全要素的应急实战演练需要。同时,依托香港赛马会—四川卫生应急培训项目,开展培训教材编制,培养一批高水平师资骨干团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紧急医学救援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队伍专业化和规范化培训,提升快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能力。
重点项目二:医疗应急演训基地建设
序号 | 项目 | 主要建设内容 |
1 | 香港赛马会—四川卫生应急培训项目 | 开展为期3年的卫生应急管理、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培训,培养高水平师资骨干团队,编制高质量培训教材,打造实战性卫生应急人才。 |
2 | 省医疗应急演训基地1个 | 依托部门、高校或企业资源,建设专业化、多场景的医疗应急演训基地,定期开展轮训。 |
3.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支持四川省人民医院创建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加快建设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和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1+6”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等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省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
重点项目三: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
序号 | 项目 | 主要建设内容 |
1 | 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1个 | 扩充重症救治床位,配备相应的救治装备,强化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培训演练、科研创新和综合救治能力,能够派出救治队伍进行区域和国家支援,满足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需要。 |
2 | 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7个 | 扩充重症救治床位,配备相应的救治装备,满足省内区域间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需要。 |
3 | 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个 | 不断提升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的硬件水平,加强防治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 |
4 | 省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1个 |
4.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建设。支持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争创国家中毒防控研究中心。对已建成的省级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四川省人民医院)和省级中毒救治基地(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部分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显著提升全省核辐射和中毒救治医疗应急救治和监测能力。
重点项目四: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建设
序号 | 项目 | 主要建设内容 |
1 | 国家中毒防控研究中心1个 | 配备相应设施设备,提升中毒应急处置能力。 |
2 | 省级中毒救治基地1个 | 升级、改造中毒救治基地设施和设备。 |
3 | 省级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1个 | 升级完善核辐射损伤救治和放射性污染检测、洗消防护专业设施设备。 |
(三)完善提升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能力。
1.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家(四川)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四川省人民医院)、国家(四川)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四川省骨科医院)等3支国家级队伍能力建设水平,加强队伍的运维保障和轮训演练,重点强化通讯指挥、专业处置、装备保障和远程投送能力。依托省内传染病救治力量较强的医疗机构,结合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争建国家重大疫情医疗应急队伍。
重点项目五: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
序号 | 项目 | 主要建设内容 |
1 | 加强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运维保障和管理投入 | 加强队伍的运维保障,持续开展培训演练,不断提升国家队有序高效处置重特大突发事件能力。 |
2 | 国家重大疫情医疗应急队伍1支 | 配备移动CT、检验检测、人工膜肺(ECMO)、透析等传染病诊疗设备,以及必要的信息指挥基本装备、专业技术处置装备、个人携行装备、后勤保障基本装备等,实现队伍的机动化、携行化和自我保障化。 |
2.省级医疗应急队伍建设。加强8支省级医疗应急队伍的队伍管理、运维保障和培训演练,确保队伍可持续发展,重点强化省高原医疗应急救援总队快速机动和生存保障能力,提升队伍在高原、雪域、山地等特殊环境下处置重特大突发事件能力。
重点项目六:省级医疗应急队伍建设
序号 | 项目 | 承建单位 | 覆盖范围 | 主要建设内容 |
1 | 四川(川南)紧急医学救援队 |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川南片区 | 规范建设、装备提升、运维保障 |
2 | 四川(川北)紧急医学救援队 |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 川东北片区 | |
3 | 四川(攀西)紧急医学救援队 |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 攀西片区 | |
4 | 四川急性传染病防控队 | 四川省疾控中心 | 成都平原片区,辐射全省范围 | |
5 | 四川核与辐射医学救援队 |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 | 成都平原片区,辐射全省范围 | |
6 | 四川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成都平原片区,辐射全省范围 | |
7 | 四川中毒医学救援队 |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 成都平原片区,辐射全省范围 | |
8 | 四川高原医疗应急救援总队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四川省疾控中心、雅安市紧急救援中心、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甘孜州人民医院、阿坝州人民医院 | 川西北片区 |
3.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背囊化快速反应分队)建设。在全省以市(州)、县(市、区)医疗机构为依托,开展背囊化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研究编制四川省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标准。小分队由紧急医学救援、卫生防疫、中毒处置、心理救援等若干个基本作战单元组成,可根据突发事件类型、级别进行模块化编组,拥有依托救护车的中短途快速反应能力和不依赖机动车的短途突击能力,拥有一定程度的独立野外自我保障能力,满足各类较大及以下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和重大突发事件先期处置需求。医疗应急小分队覆盖全省所有县级行政区,人数不少于20人。
重点项目七: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
项目 | 主要建设内容 |
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183支 | 每个县级行政区建立不少于20人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由紧急医学救援、卫生防疫、中毒处置、心理救援等若干个基本作战单元组成,满足各类较大及以下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和重大突发事件先期处置需求。 |
4.加强队伍后勤保障建设。加强全省各级医疗应急队伍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制订省、市、县三级医疗应急队伍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标准,建立信息化、专业化的全方位后勤保障体系。建立医疗应急队伍综合性常备后勤应急骨干力量,全省市(州)级以上医疗应急队伍专业后勤保障队员占比不低于20%。
(四)提高紧急医学救援社会素养。
在全省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以市(州)为单位覆盖达75%以上。充分利用公众号、微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鼓励家庭开展有针对性的储备,大力提升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他救能力。探索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积极推动全社会参与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广泛动员和有效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的作用,逐步形成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加强对紧急医学救援的组织领导,明确紧急医学救援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任务,落实“四方责任”,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科学制订紧急医学救援相关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营造有利于推进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二)保障资金投入。
各地要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和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做好紧急医学救援相关经费保障工作,进一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紧急医学救援投入。
(三)推进工作落实。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以本规划为指导,结合地方实际和医疗资源分布,因地制宜确定工作目标,加强工作统筹,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凝心聚力推进紧急医学救援规划实施工作,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四)强化评估指导。
各地要建立紧急医学救援规划实施的评估体系,制订评估方案,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评估,综合评价辖区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对工作推进慢的地区加强针对性指导,着力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省卫生健康委将不定期组织督查,并在2025年对规划执行情况开展终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