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5-23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新冠遇上高血压 这种情况要提防心肌炎 2023-05-23 北京青年报 新冠再杀“回马枪”!北京市疾控中心的疫情周报显示,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已经连续三周位居全市法定传染病之首。 与此同时,专家介绍新冠患者超过八成都是“一阳”患者,且以老年人居多。特别是存在基础病的老人,依然有发展成重症的风险。今天,心血管内科的医生就高血压老人如何应对新冠,给出治疗建议。 为什么发烧期间 血压会比平时低? 感染新冠以后,部分患者因为高烧,特别是使用退烧药以后出现大汗淋漓可能造成失水,有的患者还有消化道症状:食量明显下降,甚至呕吐腹泻,都有可能出现血容量不足,从而导致血压下降。 这些情况下需要适量补充水分,并注意监测血压变化情况。 服降压药的患者如果血压较前降低,可以线上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减少降压药剂量或暂停降压药物。 如果在没有上述原因的情况下发现血压下降或血压低于90/60mmHg,则需要及时就诊。 感染新冠后 降压药还要不要吃? 基础病的良好控制可减少新冠相关重症的可能。应该坚持治疗,不要自行改药,更不能随意停药以免血压明显波动。 由于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建议每日进行血压、心率监测,如果多次测量血压值都>140/90mmHg,建议调整降压药物,必要时及时就医,或通过互联网医疗等方式寻求医生的建议。 在新冠病毒感染时,大多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大多数降压药等都是可以继续服用的。 发烧大量饮水 会增加心脏负荷吗? 虽然适当增加饮水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恢复有利,但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大量的饮水会增加心脏的负荷,甚至可能会诱发心力衰竭。 因此,不建议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过多饮水。除日常饮食外,每日的饮水量应控制在500-1000ml。如体温持续>38℃,可再酌情增加300-500mI/日。 阳后血压又高了 是因为停药么? 自行停药是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但感染后有些因素也可能引起血压升高。比如,发热、疼痛等不适症状,以及这些不适症状引发的睡眠不好、紧张焦虑的情绪,都会升高血压。 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血压,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以及一些中成药中含有麻黄、甘草的成分也可升高血压。 如果发现血压较前升高,建议与医生联系,咨询如何调整降压药物。而一旦发现血压重度升高(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或血压升高并伴有胸痛、胸闷、气短、视物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感冒药升血压 阳后能吃吗? 遵医嘱短期适量服用是可以的。虽说像连花清瘟颗粒(胶囊)和金花清感颗粒有麻黄的成分,麻黄碱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和收缩血管、升高血压,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也可能升高血压,但这些对症药物可以缓解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而这些症状本身带来的不适同样会引起血压升高。 所以,如果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遵医嘱短期内适量服用退烧药或中药,且坚持降压治疗,一般对血压不会有很大影响。 但要切记,有相似作用的药物选择一种即可,不要几种药混着吃,并加强血压监测,如发现血压波动,需及时咨询医生。 觉得心慌心率快会是心肌炎? 感染后心率增加也有多种原因。感染和发热这些应激情况,会导致心率加快,一般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次/分。 与此同时,新冠感染时身体疼痛、心情紧张,发生严重感染导致缺氧或因高热、出汗、呕吐、腹泻或进食减少导致血容量不足,均会使心率加快。如果出现严重咳嗽、气短、血氧饱和度降低,需要及时就诊。 少部分新冠感染者有患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如果出现与体温升高不相称的心率增快,或心律不齐、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来确定是否患有心肌炎以及伴发其他的心脏疾病,不要在家里扛着。 另外,即使在发热等症状缓解后2至3周也要注意休息,避免大的运动。 心血管病人阳康期间注意啥? 适量活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建议每天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室内活动,如慢走、简单的家务等。同时,长时间卧床休息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甚或引起肺栓塞;适当的活动有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 如果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尤其当这些症状与步行、家务等体力活动有明显关系、或伴有明显出汗时,建议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及时就医,必要时呼叫120急救车。 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整体年龄偏大,出现新冠肺炎重型的风险升高,因此建议坚持每日监测体温、手指血氧饱和度,观察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如果出现手指血气饱和度<95%,或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建议尽快就医,即使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如果患者在感染10日之后,核酸结果依然未能转阴,建议去医院就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71.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关注世界卫生大会|中国代表团在一般性辩论中发言 2023-05-22 国家卫生健康委 当地时间5月22日,在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本届大会副主席、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在一般性辩论发言中表示,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直用实际行动推动发展中国家人人健康,促进健康公平可及。今年适逢中国政府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60周年,60年来,中国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派出了3万人次医疗队员,诊治患者2.9亿人次,增进了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中国致力于团结协作、携手抗疫,向世卫组织捐款5000万美元、向COVAX(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向34个国家派出38批抗疫专家组,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有力支持了发展中国家抗击新冠疫情。 曹雪涛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90%的城乡家庭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医疗点。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聚焦重点人群推进了健康中国行动,重点满足妇幼、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累计帮助近1000万因病致贫家庭成功脱贫。高效统筹了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策略,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并成为第一个疫后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曹雪涛表示,中国高度赞赏世卫组织75年来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发挥的重要领导作用,感谢世卫组织为推动全民健康覆盖、改善健康公平所做的杰出努力,将继续坚定支持世卫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中国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推动卫生健康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地时间5月21日,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世卫组织成立75年:拯救生命,推动人人健康”。曹雪涛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代表西太区担任本届大会副主席。大会将对世卫组织的近期事项和长远发展做出决定,在为期10天的大会期间,与会代表将审议世卫组织在全球卫生应急架构中的关键作用,审查去年的进展、成就和挑战,以及世卫组织工作关键支柱的未来优先事项,包括全民健康覆盖、突发卫生事件、改善健康和福祉等。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jhzs/s7952/202305/ 返回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2022年巡视“回头看”情况反馈工作顺利完成 2023-05-22 国家卫生健康委 近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和巡视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安排,巡视办会同委党组第一巡视组、第二巡视组向2022年开展巡视“回头看”的医科院、食品评估中心、北京医院、人发中心、人才中心、科技发展中心、癌症中心、人口报社等8家单位反馈了巡视“回头看”情况,移交了巡视发现的问题线索。 反馈前,委党组会议和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了巡视情况汇报。委党组书记、主任、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马晓伟对巡视工作作出批示,强调要做好巡视反馈,督促被巡视单位认真履行好主体责任,高质量开好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不折不扣地推动问题整改“清零”销号,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要强化整改督导,做好日常监督,确保整改到位、取得实效。 委领导曾益新、李斌、曹雪涛、于学军、雷海潮分别出席或委托巡视办出席有关单位巡视“回头看”情况反馈会议并讲话,对抓好巡视整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在巡视办主持下,委党组巡视组分别向被巡视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领导班子反馈了巡视情况,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被巡视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和全国巡视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委党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对巡视反馈的问题和整改建议照单全收,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推动本单位事业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jgdw/s7967/202305/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绿色低碳行 共筑健康梦 2023-05-22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面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中心工会近期在朝阳公园举办了2023年第二季度职工健步行活动。结核病门诊部积极响应“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号召,兼顾诊疗工作的同时踊跃报名参加。 北京朝阳公园是一处以园林绿化为主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文化休憩、娱乐公园,是北京市四环以内最大的城市公园。规划总面积为288.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68.2公顷,绿地占有率87%。园内有中央首长植树林、将军林、世界语林、生态水溪等20余个景区景点。大家以饱满的热情,乐观的心态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漫步于林荫步道,尽情呼吸自然气息,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增进了同事间的友谊。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article/78119/2023/5/1684733048946.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大鼠心力衰竭 2023-05-23 科技日报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0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利用CRISPR编辑的人类心脏细胞注射到罹患慢性心力衰竭的大鼠体内,结果表明,这一方法能使更多大鼠存活,并延长其运动时间,相关技术的人体试验可能在2025年开始。研究论文已经提交生物预印本网站。 慢性心力衰竭,即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长期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只能通过拓宽血管及降血压药物来减轻症状。 在最新研究中,华盛顿大学查尔斯·默瑞里团队利用CRISPR基因编辑修饰了人类心脏细胞,产生了高水平的dATP分子,这一分子有助心脏细胞更快、更强地收缩。 研究人员向16只慢性心力衰竭实验鼠模型的心脏注射了1000万个经过基因编辑的人类心脏细胞;向14只大鼠心脏注射了1000万个未编辑的心脏细胞;另外还有10只大鼠作为参照组。 3个月后,所有接受基因编辑心脏细胞治疗的大鼠仍然存活。接受未经基因编辑心脏细胞治疗的大鼠约有90%存活了下来,没有接受心脏细胞治疗的大鼠只有60%存活下来。被注射了基因编辑心脏细胞的大鼠的运动距离几乎是注射未经基因编辑心脏细胞治疗大鼠的两倍,约是对照组大鼠的三倍。 默瑞里解释称,基因编辑的细胞解决了心力衰竭的两个根本原因,首先是部分替换损伤部位的坏死心脏细胞,其次是通过制造dATP来促进存活心脏细胞的收缩。 虽然这项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它为再生医学的新方向提供了概念证明,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这些发现是否可在大型动物和人类中复制。默瑞里表示,他们将于2025年开展人体试验,以评估这项技术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78.html 返回目录>> 快跑比爬坡更易损伤小腿胫骨 2023-05-2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快跑和爬坡,哪一项运动更容易损伤小腿胫骨?据近日发表在预印服务器arXiv上的一篇论文,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与上坡或下坡相比,在快速跑步时可能面临更大的胫骨骨折风险。 跑步时,双脚反复撞击地面的运动过程可能会导致胫骨夹板,甚至是胫骨骨折。研究人员知道,当跑步者增加训练强度时,这些损伤经常会发生,但还不太清楚训练的哪些方面最有可能导致这些损伤。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迈克尔·巴格利和其同事进行了一项实验来找出答案。他们让17名志愿者在跑步机上跑步,同时在腿上佩戴17种不同的反光记号笔。这些志愿者都不是跑步新手,在实验前的6个月里,也没人受过伤。 他们每人都以3种不同的速度和5种不同的倾斜度完成了几次跑步或爬坡,研究人员同步测量了他们的脚撞击跑步机的力量,并使用运动捕捉技术记录了腿部动作。 为了确定跑步者的胫骨何时最紧张,何时因此发生应力性骨折的风险最大,研究人员将实验中的力、跑步加速度和速度数据与一个数学模型结合,以确定肌肉如何拉动腿部内部的骨骼。他们根据每个跑步者的特征(包括身高和体重)调整模型,使判断更加精确,还结合了跑步者胫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 研究人员发现,跑步速度对胫骨拉伤的影响最大。在跑步机上坡或下坡与应力性骨折相关的应变没什么关系。但很明显的是,当志愿者跑得更快时,这种关联立马增加。 巴格利说,倾斜度的变化可能会有不太明显的影响,因为人类的双腿在进化过程中会适应不断变化的地形,而试图加快步伐时胫骨产生的应变更难适应。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卡尔·泽利克表示,在体育科学中,认为脚触地的力度是腿部骨骼所受力的唯一决定因素的观点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ziDlOmR2D 返回目录>> 干眼病新药III期研究失败,合作方和铂医药已终止中国III期研究 2023-05-23 医药魔方 5月19日,HanAll Biopharma公布了Tanfanercept治疗中重度干眼病(DED)患者的III期VELOS-3研究结果:第8周时,Tanfanercept治疗组患者角膜中央染色评分 5月19日,HanAll Biopharma公布了Tanfanercept治疗中重度干眼病(DED)患者的III期VELOS-3研究结果:第8周时,Tanfanercept治疗组患者角膜中央染色评分(CCSS)或干眼评分(EDS)的改善均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没有达到主要终点。 VELOS-3(NCT05109702)是一项美国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研究,旨在评估0.25%Tanfanercept治疗中重度DED成人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 尽管未达到主要终点,但是Tanfanercept达到了一项次要终点指标,即泪液分泌测试(Schirmer testing)达到高度统计学意义的改善。第8周时,Tanfanercept组较基线改善10mm的患者比例为15%,而对照组仅4%(p<0.001)。总体而言,Tanfanercept耐受性良好,安全性与既往II期VELOS-1以及III期VELOS-2研究结果一致。 HanAll表示,将继续审查VELOS-3研究的数据以及所有关于Tanfanercept研究的汇总数据,以完善下一项研究的设计。 Tanfanercept是一种新型、潜在first in class靶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抗炎DED疗法。TNF是介导DED炎症的主要细胞因子。作为一种TNF受体片段,Tanfanercept对TNF有很强的亲和力,可用于缓解和改善干眼症状。 2017年9月,和铂医药引进了Tanfanercept(HBM9036)的大中华区开发、制造及商业化的权益。2022年10月,基于观察到的疗效不足趋势,和铂医药宣布结束HBM9036的中国III期临床试验,不再入组新受试者,但将继续依照临床试验方案为现有受试者进行随访。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dd9e72973f9.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子刊:新研究有助于解释EBV病毒如何触发多发性硬化症 2023-05-22 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进一步的证据,证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如何触发多发性硬化症或推动疾病进展。他们发现,一些人拥有针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进一步的证据,证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如何触发多发性硬化症或推动疾病进展。他们发现,一些人拥有针对EBV的抗体,这些抗体会错误地攻击大脑和脊髓中的一种蛋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5月19日的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ross-reactive EBNA1 immunity targets alpha-crystallin B and i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作为一种疱疹病毒,EBV在生命早期感染大多数人,然后留在体内,通常不引起症状。它是人类中最广泛的病毒之一。世界上90%以上的人都感染了EBV,并以潜伏状态终身携带这种病毒,通常没有症状。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被感染,很少或没有症状,但在年轻的成年人中,该病毒常常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也被称为腺热或 “接吻病”。 EBV与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之间的联系在多年前被发现,并从那时起就一直困惑着科学家们。越来越多的证据,包括去年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两篇论文(Science, 2022, doi:10.1126/science.abj8222; Nature, 2022, doi:10.1038/s41586-022-04432-7),表明EBV感染先于多发性硬化症,而且针对该病毒的抗体可能参与其中。然而,这种分子机制似乎因患者而异,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 抗CRYAB抗体与EBNA1的同源序列发生交叉反应。图片来自Science Advances, 2023, doi:10.1126/sciadv.adg3032。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兼论文通讯作者、卡罗林斯卡学院临床神经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Olivia Thomas说,“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疾病,但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谜团,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患上这种疾病。我们发现某些针对EBV的抗体,在正常情况下会对抗感染,但会错误地靶向大脑和脊髓,并造成损害。” 错误靶向的抗体 这些作者分析了700多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和700名健康人的血液样本。他们发现,与EBV中一种称为EBNA1的蛋白结合的抗体也能与大脑和脊髓中的一种类似蛋白---CRYAB---结合,其中CRYAB的作用是在细胞应激(比如炎症)条件下,防止蛋白聚集。这些错误靶向的、交叉反应的抗体可能会损害神经系统并导致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严重症状,包括平衡、移动和疲劳的问题。这些抗体存在于大约23%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和7%的对照人群中。 Thomas说,“这表明虽然这些抗体反应不是疾病产生所必需的,但它们可能参与了多达四分之一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疾病。这也显示了患者之间的高度差异,突出了对个性化疗法的需求。目前的疗法能有效减少多发性硬化症的复发,但不幸的是,没有一种疗法能防止疾病进展。” T细胞也可能参与其中 这些作者还发现类似的交叉反应可能也存在于免疫系统的T细胞中。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卡罗林斯卡学院临床神经科学系附属研究员Mattias Bronge说,“我们如今正在扩大我们的研究,以探究T细胞如何对抗EBV感染,以及这些免疫细胞如何可能损害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神经系统并促进疾病进展。”(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Olivia Thomas et al. Cross-reactive EBNA1 immunity targets alpha-crystallin B and i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Science Advances, 2023, doi:10.1126/sciadv.adg3032.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264e7283380.html 返回目录>> 发现对淋巴瘤发展至关重要的通路,可绕过MYC蛋白实现治疗! 2023-05-23 生物探索 MYC蛋白是癌细胞生长、增殖和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能够增加参与这些过程的蛋白质的表达,因而被广泛研究。 MYC蛋白是癌细胞生长、增殖和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能够增加参与这些过程的蛋白质的表达,因而被广泛研究。超过一半的癌症因MYC蛋白的恶性变化而导致病情严重,预后不良。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抑制MYC蛋白来治疗癌症,但这一方法迄今为止极具挑战性,其他补充策略也被大量研究。 在Blood Cancer Discovery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The polyamine-hypusine circuit controls an oncogenic translational program essential for malignant conversion in MYC-driven lymphoma”中,Moffitt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法。他们展示了MYC激活的一条下游通路,化学修饰一种名为eIF5A的蛋白质,而抑制这个修饰过程可以防止小鼠淋巴瘤的发展和进展。 研究团队的负责人、Moffitt肿瘤生物学部门的研究科学家Shima Nakanishi博士说:“我们的团队提出了一个假设,即不一定非得通过直接抑制MYC来抑制它的癌症效应,而是通过目标位于MYC下游的一个叫做MYC效应蛋白的蛋白质,它也对癌症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多胺生物合成通路,这个通路与细胞生长和生存相关,在许多涉及MYC的癌症中高度改变。” Moffitt团队发现MYC诱导eIF5A和一个叫做DHPS的酶的表达,该酶使用一种名为羟丁赖氨酸(hypusine)的特殊氨基酸修饰eIF5A。Moffitt的研究人员想测试eIF5A的这种化学修饰对淋巴瘤的发展和维持是否很重要。他们通过细胞系和小鼠模型进行了实验,并发现hypusine修饰的eIF5A对由MYC调节的淋巴瘤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研究人员通过针对eIF5A或DHPS来遗传或化学地阻止这种修饰时,可以抑制淋巴瘤的发展和进展。从机制上讲,他们发现hypusine修饰的eIF5A对负责细胞生长和DNA复制的蛋白质的产生很重要。这是第一项明确证明这种修饰对癌症发展至关重要的研究。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首先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的公开数据评估了癌症状态下hypusine回路中所涉及的基因的遗传改变和表达谱。结果发现,MYC诱导导致EIF5A、DHPS和DOHH转录物水平的显著增加,并导致编码多胺生物合成酶的基因表达的增加。而多胺生物合成是一种MYC调节的代谢途径,在癌症中几乎普遍上调。这说明,hypusine回路的激活可以作为癌症发生的标志,且这一点在MYC驱动的淋巴瘤中尤其明显。 研究人员随后沉默了Eif5a或Dhps,观察淋巴瘤细胞系的增殖情况,证明了hypusine修饰的eIF5A,对于淋巴瘤细胞增殖是必需的。另外,使用三苯氧胺治疗发现,肿瘤虽然在治疗过程中消退,但停止治疗一段时间后,小鼠重新开始表达DHPS,肿瘤开始再生,这表明,MYC驱动的淋巴瘤维持中,存在着一种机制可防止hypusine回路的损失。 研究人员分析了敲低Eif5a或Dhps后对MYC诱导淋巴瘤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翻译景观的全局影响,结果在2579个潜在致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中,分别鉴定出了244个和204个转录本在eIF5A或DHPS耗竭后的翻译发生了显著变化,hypusine修饰的eIF5A的缺失会损害细胞周期的正常转运。 对于一类必定会发展成为MYC驱动的B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工程小鼠,如果特异性敲除其Dhps基因,则不会发展成淋巴瘤,然而Dhps杂合的小鼠与未敲除Dhps的小鼠相比,总生存期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且表现为脾肿大,反而加速了疾病的发作。另外,在人类身上,Dhps的缺失状态会对患者癌症结局的影响与小鼠类似。 Moffitt的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官John Cleveland博士说:“由于激活hypusine通路是MYC驱动的肿瘤的一个标志,因此开发改进的小分子DHPS抑制剂,或抗蛋白质水平的饱和特异性靶向eIF5A-hypusine功能的小分子,是将这些发现转化为临床治疗的有吸引力的治疗方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e0ee7297161.html 返回目录>> 延缓脑衰老,音乐有妙招 2023-05-23 科技日报 不管是什么年纪,如果能尽快开始学习一门乐器,甚至开始唱歌,可能都会让大脑衰老得更慢。所以我们鼓励中老年朋友学习一门乐器或声乐,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一些研究表明,从未学过音乐的老年人在接受短期音乐训练后,言语加工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大脑是人体中最先开始衰老的器官之一,大脑的老化常常伴随着多种认知障碍,其中听力下降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过往研究发现,老年人在噪声环境下的言语感知能力会普遍下降。在嘈杂环境中,老年人听不清楚他人的话,这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社交和情绪,甚至还可能导致痴呆早发。 积极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延缓这种情况的发生。已有研究认为,音乐训练可以有效增强老年人在嘈杂环境下的言语感知能力,这表明音乐训练在对抗老化方面有潜在作用。 日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杜忆研究员团队开展了一项功能磁共振研究,首次证实了老年音乐家能采用功能保持和功能代偿两种相互依赖的机制,来延缓其在噪声环境下视听言语知觉的老化,证明长期音乐训练可增强老年人的言语感知能力。4月26日,相关成果论文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噪声环境下言语感知过程复杂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在正常的衰老过程中,我们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都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生一系列改变。”杜忆解释,从整体结构上看,大脑的老化主要表现为大脑体积下降。在大脑的不同区域中,额叶和顶叶脑区往往是最先开始萎缩的,并且比颞叶和枕叶萎缩的程度更高。而在功能方面,老年人在进行认知加工时,颞叶和枕叶的感知觉区域神经活动下降,需要利用更多的额叶、顶叶脑区和对侧半球脑区来进行代偿性加工。 噪声环境下的言语感知过程不仅仅有听觉系统参与其中,还涉及多感觉通道和多认知能力的复杂认知过程。杜忆表示,在噪声环境下,老年人的言语感知能力普遍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首先是由于老年人的外周听力水平下降,其次是大脑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使得老年人的听觉中枢对声音的编码能力显著下降。此外,一些支持噪声下言语加工的高级认知能力也会随着老化而显著下降,如听觉工作记忆能力、选择性注意能力等。 2016年,杜忆团队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篇文章称,尽管老年人的感知觉加工能力下降,但他们会更多地调用一些额外的脑区,特别是跟发音相关的言语运动脑区,以此来主动预测别人下一步要说什么。“这种主动的、自上而下的预测,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对抗自身感知觉的下降,同时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语。”杜忆表示。 2017年,该研究团队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年轻人特别是年轻音乐家,更擅长在复杂环境中进行言语理解。研究表明,年轻音乐家具有更强的感知运动整合能力,他们不仅依赖听,也依赖预测、补偿发音运动以及跨模态的信息整合,帮助自身在复杂环境中进行言语理解。 综合两项研究结论,团队开始探究老年人经过系统的音乐训练后,是否也能够提升跨模态的信息整合能力,并帮助他们在复杂环境中进行言语理解。杜忆团队在2021年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揭示,接受过长期音乐训练的老年音乐家在噪声下的言语加工能力比老年非音乐家更好。“此次的最新研究是我们过往结论的延续,在证明噪声下老年音乐家比老年非音乐家有更好的言语感知能力以后,我们继续考察其背后的神经机制。”杜忆说。 两种功能机制共同对抗大脑老化 此项研究共招募了三组被试,分别是接受了长期音乐训练的老年音乐家、普通老年人以及作为对照组的普通年轻人,来探究音乐训练如何影响老化的进程。该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磊表示,这项研究的难点之一就在于招募被试。 “研究要求老年音乐家在最近3年内保持每周至少训练1个小时的频率,至少有30年的连续音乐训练经历,且要在20岁之前就开始音乐训练。此外,他们还要通过一系列基本听觉与认知能力筛查,身体要能进行磁共振扫描等。因此,符合研究入组条件的老年音乐家比较稀缺。”张磊说。 通过分析大脑活动,研究团队发现老年音乐家采用两种机制来对抗大脑老化,分别是功能保持和功能代偿。功能保持具体表现为老年非音乐家在双侧感觉运动脑区对音节的表征能力显著弱于年轻人,而老年音乐家在感觉运动脑区能够很好地表征这些音节,且表征能力不亚于年轻人。 在考量被试对音节的表征能力时,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即采用多体素模式分析结合机器学习的方法,训练音节分类器,通过输入神经活动模式来预测被试听到的音节是什么,这样的预测正确率能够体现大脑区域对于音节的神经表征能力。“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普通老年人在加工言语时,双侧感知运动脑区对言语音节的差异性神经表征能力显著下降,但是我们在老年音乐家身上没有发现这样的退化。”张磊补充道。 相较于老年非音乐家,老年音乐家在感觉运动脑区的神经激活模式更像年轻人,且最近3年音乐训练强度越大,其神经激活模式越像年轻人,在噪声环境下对音节的区分能力就越好。这证明老年音乐家采用感觉运动脑区功能保持的机制对抗老化。 在功能代偿方面,老年音乐家能够比老年非音乐家更好地征用参与多种任务的额顶区域,以及更好地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的默认网络区域来抗干扰。大脑的额顶区域与持续性注意、工作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相关,默认网络区域则是与额顶区域相反的脑网络。在执行外部任务时,额顶网络会被激活,而默认网络在执行外部任务时会处于去激活状态,即活动幅度小于基线水平。 “对默认网络的抑制越强,对音节的识别就越好。我们的研究发现,老年音乐家比老年非音乐家的额顶脑区激活更强,同时默认网络脑区的去激活更强,这代表他们更好地利用了这些高级脑区以代偿行为成绩。”张磊表示。 音乐训练保护认知功能前景广阔 杜忆认为,这项新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在大脑的机制上同时发现功能的保持和代偿这两种相互支撑的认知神经机制,并从机制的层面回答为什么老年音乐家在行为成绩上有更好的表现。 “我们发现,在老年人中,额顶区域和默认网络的神经活动强度,与感觉运动脑区神经激活模式的年轻化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杜忆和研究团队据此推测,老年音乐家在额顶区域和默认网络额外的激活与抑制,共同体现了他们能更好地注意和加工外部刺激,以支持感觉运动脑区等关键脑区更年轻化的言语表征水平,这表明大脑的功能代偿与功能保持是相互支撑的。而这两种机制具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则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方向。 在音乐训练过程中,音乐家们需要高强度地整合多感觉和运动信息。老年音乐家们在感觉运动脑区、言语运动脑区具有言语加工优势,说明长期训练带来的音乐加工优势也迁移到了言语加工上,这为今后对抗言语老化、保护大脑功能、实现健康老龄化等训练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启示。“音乐训练是一种令人愉悦且容易推广的训练策略,我们也可以尝试应用其他涉及多感觉运动整合功能的训练方式。”杜忆表示。 相比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演奏乐器,人们更期待单纯地聆听音乐就能达到效果。遗憾的是,杜忆表示,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暂时无法得出这个结论。 “不管是什么年纪,如果能尽快开始学习一门乐器,甚至开始唱歌,可能都会让大脑衰老得更慢。所以我们鼓励中老年朋友学习一门乐器或声乐,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杜忆说。一些研究表明,从未学过音乐的老年人在接受短期音乐训练后,言语加工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即使没有过多演奏乐器的基础,临时进行音乐训练也可能起作用。 杜忆还介绍,类似“节奏大师”这种训练节奏感的音乐类游戏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种方法被称为数字疗法,在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老年人而言,这种游戏化的训练更加有趣,也更能吸引他们投入其中。此外,研究团队也希望探索音乐训练更多的临床价值,如尝试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人的认知衰退疾病上采用一些音乐疗法,以改善患者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82.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确保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承诺必达” 2023-05-23 人民网-人民日报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5月21日向社会公开发布。 基本养老服务内容有哪些?如何提供这些服务?民政部养老服务司有关负责同志近日回答了记者提问。 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占全国总人口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1亿,占全国总人口14.9%,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加快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高。同时,基本养老服务依然是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的短板弱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其基本概念和服务对象、内容、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 “《意见》在中央文件中首次确定了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和主要任务,明确了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在基本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定位,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涵盖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主要内容,突出了对老年人生活安全与失能长期照护服务保障。”这位负责人表示,《意见》是推动解决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急难愁盼问题,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重要制度设计。 制定《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是此次《意见》的一大亮点。 这位负责人介绍,《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安全为主线,对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已经明确的涉及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项目进行了梳理归纳,整合到基本养老服务的制度框架下。清单包含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三大类16个服务项目,并分别明确了每个项目的服务对象和内容。 “将养老服务划分为基本养老服务和非基本养老服务,并且用清单化、标准化的方式将基本养老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老年人提供,是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一项创新性政策举措。”这位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政策举措可以让地方政府对现阶段保障养老服务“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把有限的财力用到老年人最关心的领域、用到老年人生活最需要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有利于广大老年人对于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保障,做到心中有底。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发展仍不均衡,老龄化程度差距明显。在此背景下,应当如何实现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平保障? 这位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的我国老年人应该享有的基本养老服务,原则上要做到全覆盖、不漏项,《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所列的服务项目必须在现阶段基本落实到位;另一方面,省级及以下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老年人需要,研究提出地方具体的实施项目和标准,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养老服务需要与国家财政保障能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能够使财政可持续,并按照程序进行动态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基本养老服务主要由国家直接提供或者通过一定方式支持相关主体提供,这其中就包括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各级民政部门要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将政府购买服务与直接提供服务相结合,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无人照顾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这位负责人说,具备条件的地方要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建设补助、运营补助等政策,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 “下一步,民政部将发挥养老服务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的牵头协调作用,推动各部门和地方按照职责分工做好落实。此外,民政部还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把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绩效评估。对做得好的先进地区或单位要表扬激励,对工作落后的地区或单位要帮助查找原因,推动工作落实。”这位负责人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65.html 返回目录>> 北京养老服务网及小程序6月上线 2023-05-23 北京青年报 昨日上午,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获悉,本市拟在5月24日举办第一届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主题为“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论坛将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和智慧,共商推进北京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大计。论坛当日,“北京养老”Logo将正式亮相,并现场展示本市专门打造的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该平台及配套的App、微信小程序预计今年6月份正式上线。 展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成果 据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介绍,举办本届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首先是回应全市养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郭汉桥表示,从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看,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占户籍老年人口不足1%,99%老年人在家养老,居家养老问题是养老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同时,目前仍有90%以上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问题是养老工作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照这一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当前本市养老服务工作主要存在发展定位不精准、产业发育不充分、供给结构不平衡、供需对接不顺畅、综合监管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本次论坛也将充分总结交流养老服务特别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实践和经验。郭汉桥说,去年5月以来,市民政局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支持北京健康养老集团在广安门内街道开展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本届论坛将集中展示前期创新模式试点的做法和成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的探索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举措,以期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理念思路和创新举措。今年该模式还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计划在中心城区50余个街道推广。 按照日程安排,5月24日上午为开幕式和主论坛,下午为分论坛。同时,现场将举办北京养老行业发展主题展览,二十余家居家养老相关企业和单位将对服务项目和产品进行现场展示。 北京养老服务网预计6月上线 据了解,本次论坛有多个亮点值得期待。其中,“北京养老”LOGO将正式亮相,该标识融合北京特色和“四季青”元素,体现北京养老服务首都首善、为民服务、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等理念,将在本届论坛和全市居家养老创新试点网点正式启用。 同时,现场将展示本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以及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据了解,为实现养老服务需求筛选匹配、有效供给,市民政局积极开发搭建全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打造了集供需对接、政策宣传、养老地图、养老助餐、人才管理、京津冀协同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推动实现服务、管理一体化。目前,北京养老服务网以及配套的App、微信小程序正在加紧开发和测试完善当中,预计今年6月份正式上线。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成果也将重磅发布。据了解,今年4月至5月,市民政局委托北京健康养老集团开展了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本届论坛将通过一种新颖、生动的方式发布调查问卷的结果,通过近12万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更加精准地掌握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政策制定和服务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 助力京津冀养老服务资源对接 为加快建立统一的养老志愿服务制度,鼓励花发低龄老年人帮扶白发高龄老年人,让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助力高龄失能老人老有所养,本次论坛还将全面介绍“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工作指南及信息平台。 此外,本届论坛专门设计了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模块,介绍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推动北京养老项目向北三县等环京周边地区延伸布局等方面的工作机制。论坛同步邀请河北省、天津市等地民政部门领导做养老项目推介,并依托北京市养老服务网展示推介河北省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助力京津冀养老服务资源对接共享,为在京老年人异地养老提供更多选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86.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医保局——5年为患者减负超5000亿元 2023-05-2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记者王美华)国新办日前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 着力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介绍,2018—2022年,全国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左右。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医保助力近1000万户贫困居民成功脱贫。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年度总收入由2.14万亿元增长至3.09万亿元,年度总支出由1.78万亿元增长至2.46万亿元,基金运行平稳,有所结余。财政每年对居民参保缴费人均补助标准从490元增长至610元。仅2022年,财政补助总额就达6000亿元。 胡静林介绍,自组建以来,国家医保局加快医保谈判节奏,推动卡瑞利珠单抗、诺西那生钠等大批独家品种的抗癌药、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目录,报销后累计为患者减负超5000亿元;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国家组织集采的333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集采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8种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80%。同时,改革居民慢性病保障方式,将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纳入居民医保保障范围,惠及1.4亿慢病患者。此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规模由2018年的131.8万人次增长到2022年的3812.35万人次,增长近28倍。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已覆盖49个城市,惠及195万失能群体。 胡静林表示,中国建立了以新药为主体的医保准入和谈判续约机制,上市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的平均等待时间从过去的5年缩短至不到2年,部分新药上市仅半年就被纳入医保目录。医保对新药的支出从2019年的59.49亿元增至2022年的481.89亿元,增长了7.1倍。国家医保局扩大谈判药品销售渠道,通过“双通道”管理机制,将一些原来主要在大型医院供应的医保谈判药品,纳入到15.5万家医保定点药店销售并实现医保报销。 “医保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要严厉打击各种违规违法使用医保基金的行为,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唐僧肉’。”胡静林说,自2019年起,国家医保局累计派出飞行检查组184组次,检查定点医疗机构384家,发现涉嫌违法违规使用相关资金达43.5亿元。医保部门联合公安、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聚焦骨科、血透、心内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药品耗材,以及虚假就医、医保药品倒卖等重点行为,去年破获2682起医保违规违法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7261人,追缴医保基金10.7亿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67.html 返回目录>> 520国际临床试验日系列活动开启 临床试验对健康是有益和必须的 2023-05-2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张伟纳)5月20日,以“汇你我力量·点希望之光”为主题的全国“520国际临床试验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举行。活动旨在向公众科普临床试验相关知识,传递临床试验正向价值的能量,增加公众认知度、认可性、认同感。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临床试验开展情况,药物涉及类别从常见的化疗药、靶向药等,延伸至新兴的细胞治疗、溶瘤病毒等,为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治疗获益,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临床试验对人类健康是有益的和必须的,临床试验志愿者应当被尊重。对此,赫捷表示:“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的必经之路,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机会,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是助力新药研发的先行者,更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奉献者。”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会长宋瑞霖表示,临床试验是生物医药创新的关键环节,是创新研究和创新药物惠及患者的桥梁,要通过不断提升转化医学能力,着力实现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共谋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肿瘤内科、结直肠外科、乳腺外科等科室的26名权威专家开展义诊,为现场百余名患者及家属提供诊断、治疗、入组筛查等多项内容的免费咨询、面对面交流和个性化解答。 启动仪式当天举行了患者咨询委员会成立仪式和“以患者为中心”的面面观对话。患者委员会旨在“交流—倾听—建议—参与”,积极构建医、患、企沟通新模式。现场就如何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如何视患者为主动参与者、如何实现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69.html 返回目录>> “保命药”价格上涨快,药品保供需防青黄不接 2023-05-23 北京青年报 “这个真的是我的保命药,原先是86块钱一瓶(100片),现在不到一年已经涨到了1000元一瓶,涨了十多倍,而且还买不到了。”近日,多名消费者反映称,市面上一款激素类药物——醋酸氢化可的松片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由于大多需要长期稳定服用,大幅上涨的价格让很多患者用药成本急剧上升。 该药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是基于一个既特殊又少见的原因。目前这种药处于新旧版本的交接阶段,此前药企生产的有30片/瓶和100片/瓶的规格,现在这两种规格均已经停产。新版醋酸氢化可的松为7片/板,已经被纳入医保,但该药品目前只供给医院,需要由政府部门统一采购,现阶段仅浙江、广西、湖北等少部分省份进行了采购,全面进入各地的医保还需要一段时间。 老版药停产,新版药要走医保采购途径,并且转产之初,产能一时难以提升,导致药品保供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尽管成功转产之后,患者不仅用药有保障,而且还能得到医保报销等好处,但就目前而言,相关患者将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治病无法等待,部分患者难免会因此耽搁治疗,即使能够买到药品,患者也要付出十倍于过去药费的经济代价,看病的负担将显著加重。 由此看来,要想避免因政策调整而出现药价大幅上涨和药品断供,做好政策前后药品生产衔接至关重要。新旧版本转产之初产能“提不上去”、生产工艺的转变导致短时间的成本上涨、新版药走医保采购途径耗时较久等,都是可以预见的结果。因此有必要让旧版药持续存在于市场较长时间,旧版药生产线也不宜过早关停,老生产工艺也不应一刀切地全都取消。假如新老两类生产线难以同时保留,也至少应该储备足够数量的旧版药之后,再推进新旧版本和新老工艺转换。 导致药价较大幅度上涨和药品断供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原料药大幅涨价,导致药品不得不跟随涨价;有的是因为生产工艺落后,进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让药品失去价格竞争力;有的则因为药品用量很少,药企的生产积极性不高。这些导致药品涨价和断供的原因,都要有针对性的应对举措。对于药品因新旧版本调整导致涨价和断供这种新现象,没有通用的应对措施可供照搬,只有根据不同情况因事施策,方能做到高效精准应对。 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是使用范围较广,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基础性用药,这种药的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和断供,给市场发出了一大警讯。药品保供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原因实施精准防范,而且在调整药品包装与产能等方面,也要做到细致入微、考虑周全,并用配套措施来防范可能出现的药品紧缺和断供等风险。如此才能大幅提升药品的可及性,让患者不因任何原因而陷入无药可用或只能高价购药的困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87.html 返回目录>> “嫌贫爱富”的子宫内膜癌 这三个危险因素别忽视! 2023-05-23 北京青年报 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的部分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已逐渐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为什么有的人会不幸患上子宫内膜癌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专家王建六教授告诉您,正确识别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其也是可以预防的。 肥胖 子宫内膜癌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公认的危险因素与三高有关,如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史的女性更要注意。特别是绝经后的肥胖者,其患病率高于正常人。 异常出血 90%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都为异常阴道流血。育龄女性月经量增多、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淋漓不尽,年长女性绝经后出血都要引起注意。由于出现无排卵或黄体功能不良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受雌激素影响,进而缺乏周期性的改变,就会使子宫内膜长期处于增生的状态。 此外,出现白带异常与下体疼痛也不能掉以轻心。如发现此类情况,应该及时求助于专业医生,及时诊治。 未生育 有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患者有15%-20%未生育。这是因为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增生,长此以往可逐渐发生癌变。 而怀孕后体内产生大量孕激素,孕激素可以拮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此外,怀孕后一段时间内不再来月经,减少了雌激素周期性的刺激,同样也是对子宫内膜的保护。 特别提醒 高危人群应定期就诊 长期以来,癌症在人们的认知中是一种不治之症。“谈癌色变”是大部分人对于癌症的态度。但是你知道吗?肿瘤的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消除各种致癌因素,很多肿瘤是可防可控的。 诊断子宫内膜癌常用的手段首先是妇科内诊,可以发现宫颈的病变,但是对子宫内膜的诊断是有限的;进一步检查是妇科超声,超声需要注意两个指标:一个是看子宫内膜增生的厚度是否增厚;另一个是看血流信号,若阻力低,血流丰富,往往说明内膜可能有问题,若发现此类情况,需取子宫内膜化验检查确诊;在化验检查之前,可以再做核磁,进一步精准判定病变的大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72.html 返回目录>> 甘肃加强医保基金监管 2023-05-2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兰州电 (记者银燕)记者从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过去5年,全省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41840家次,查处17709家次,追回、扣减医保基金加上处理处罚合计6.87亿元。 2022年,甘肃省医保局会同甘肃省公安、卫健、市场监管、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开展基金监管工作。坚持“零容忍”,强化“不敢骗”的震慑。除了推进三个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加强基金监管之外,还组织开展飞行检查和日常巡查,做实做细常态监管。2022年,甘肃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11953家,查处6058家,其中暂停协议238家,解除协议48家,追回扣减处罚合计9471.49万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68.html 返回目录>> 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在浙启动 2023-05-23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杭州5月22日电 (记者江南)近日,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规范化筛诊治长三角示范工程——“明天脊梁”行动正式启动,并在浙江金华等地率先开展规范化筛查。 脊柱侧凸目前已成为继肥胖症、近视之后,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第三大原因。据统计,我国脊柱侧凸患者超过300万人,并以每年30万个新发病例的速度递增,其中超过80%患者为儿童青少年。脊柱畸形的筛查、监测及干预已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点关注内容之一。专家认为,规范化筛查对脊柱畸形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建立我国脊柱畸形筛诊治一体化管理体系。 “明天脊梁”行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脊柱畸形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智能医疗联合研究与转化中心等联合发起,将共同建立和完善脊柱畸形相关疾病防治防控体系,规范脊柱畸形相关疾病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相关智能装备研发推广,提高我国青少年脊柱健康防治水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62.html 返回目录>> 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①) ——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旭 2023-05-23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我国人口发展面临哪些新变化、新趋势?应如何看待、如何应对?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旭。 问:我国人口发展面临哪些新变化、新趋势? 答: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呈现以下新变化和新趋势: 在人口数量保持高位的基础上,人口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从数量上来看,自2019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保持在14亿人以上,未来仍将保持在高位水平。人口发展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并且呈继续改善趋势。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并不断巩固的基础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也取得跨越式发展,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养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国民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意识和诚信意识不断增强。 人口结构呈现少子化和老龄化。少子化和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部署。生育政策的调整对于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老龄化意味着我们在面临挑战的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完全可以将挑战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积极因素。 问:面对人口发展的新变化,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我国人口形势? 答: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关乎亿万家庭幸福安康、关乎中华民族世代永续。关于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有以下几方面基本判断: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按照党的二十大总体部署,我国14亿多人口将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同时,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充分释放这一巨大的市场优势,促进消费提质扩容,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潜力巨大。目前,我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人,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劳动力总量仍保持足够规模,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加快和劳动者的新老交替,劳动力素质将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将持续提升,人口红利有望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变。 我国人口结构中的“新红利”有待挖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低龄健康、基本健康的老年人规模达到1.37亿人。他们综合素质高、经验丰富,再就业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参与热情高,是宝贵的社会财富,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新红利”。 问:面对人口发展新常态,应如何应对? 答:人口发展形势对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长期而深远,应加快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构建家庭支持政策。着力加强更有助于家庭整体发展的社会政策,在生育政策、假期政策、住房政策等领域更多地向家庭整体倾斜,提高家庭人口再生产能力,保护和增强家庭对社会的基础支撑作用。 二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强调家庭对健康养老的重要作用,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撑能力,实现机构的辐射功能,建立起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正向激励政策体系,在全社会树立起健康老龄化的思想观念。 三是完善托育服务体系。扩大普惠托育市场规模,加大群众急需的优质放心的托育服务供给,鼓励各地创新“托幼一体化”模式,优化升级儿童用品市场。 四是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储备。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以大龄劳动力资源为重点,提升大龄劳动者技能,开发更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岗位,促进大龄劳动者更好地参与社会建设,实现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双提升。 问:如何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答: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塑造素质优良的现代化人力资源,需要构建系统性、创新性、前瞻性的思路举措。 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遵循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领军拔尖人才等培养规律,通过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培养快速通道、打造国家重大平台等多种方式,构建各阶段选人育人相衔接、各类载体深度融合的教育培养体系,有力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 健全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持续提升人口健康素质。坚持新时代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完善符合我国疾病谱特征和人口健康需求、面向全周期全人群、整合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持续推进国民文明素质,提升国家软实力。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推动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广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老携幼的文明氛围,持续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61.html 返回目录>> 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钟南山表示——“研究更有效疫苗,我们能走在国际前面” 2023-05-23 科技日报 5月22日,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透露,能覆盖XBB变异株的疫苗有2个已经初步被批准,很快能面世。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咨询小组对今年的新冠疫苗加强针更新作出建议,提出新的疫苗应主要针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变异株XBB。对此,钟南山表示,研发针对XBB变异株有更好保护能力的疫苗非常重要。他透露,目前已经有2种针对XBB的疫苗被初步批准,还有三四种很快能被批准,“研究更加有效的疫苗,我们是能走在国际前面的”。 “中国研发了很多疫苗,将来再出现新的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就有很好的储备可以去改造抗原,不管是用mRNA、纳米科技还是其他不同载体,中国都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制出疫苗。”钟南山表示。 “人类应从新冠大流行中学到包容和韧性,不能只生活在新冠肺炎的挑战上,还要看到机遇,在此基础上发展相关产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表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对药物研发及疫苗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方向。他认为,生物医药产业、诊断治疗、药物疫苗开发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 如何发展好相关产业呢?“我们应该坚持需求、问题和结果导向,同时也要明白科学没有国界,但技术和教育是为国家服务的。”高福指出,许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缺乏创新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导致技术发展较慢,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高福特别呼吁,投资基础科学研究,能给我们相关产业带来很大的实力。 高福在演讲中还表示应该把中医药产业发展起来。“我主张中医药科学化。中医药和中国人民一起走到了21世纪,但由于近百年来,科学的发展相对较弱,许多科学技术并没有运用到中医药当中。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对中医中药进行阐释。”高福说,此次应对新冠疫情,中医药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最典型的三方三药,背后的科学基础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研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74.html 返回目录>> 网络上关于“二阳”的声音引发关注 专家建议:科学研究要为今冬做准备 2023-05-22 科技日报 近日,网络上关于“二阳”的声音引发关注。权威专家研判认为,当前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北京大学教授谢晓亮在一场学术会议上认为:从当前疫情的统计数据看(以北京为例),此轮疫情走势图较缓和,大概率不会出现今年初那样的疫情形势。 但他同时强调:“从国际数据来看,新冠病毒变异可间歇引发多轮感染高峰,大概5个月一次,因此科学研究仍要为今冬可能到来的疫情高峰做好应对准备。” 模拟病毒与抗体的“田忌赛马”,摸底高峰缘由 之前有BA.5、BF.7,现在又是XBB……为什么新冠病毒的变异株总能引发一个又一个感染高峰呢? “在‘适者生存’的进化压力下,新冠病毒的进化总是同时锚定两个目标。”谢晓亮解释,一边要逃逸人体中由于新冠感染或已经大量存在的中和抗体,一边要保持与人细胞受体的高效结合,做到这两点的变异株可以在全球流行。 什么样的变化能够实现这两点呢?北京大学研究员曹云龙和谢晓亮课题组的研究生们通过研究评估所有单点氨基酸变异,分析新冠病毒每个氨基酸变异后免疫逃逸能力和感染能力等特性的变化,来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病毒的受体结合结构域是与人体细胞受体结合的关键区域,其单点变异约有4000种可能。”谢晓亮解释,这是因为新冠病毒受体结合结构域主要由约200个氨基酸构成,每一个位点上的氨基酸有20种可能。 新冠疫情发生后,谢晓亮/曹云龙团队通过高通量单细胞技术,从接种疫苗或病毒感染康复者体内寻找到并体外合成了6000多株新冠抗体。 一边是4000多种病毒可能的突变,另一边是3年多来人类免疫系统中生成的对付新冠病毒的6000多株抗体,推演它们之间结合、逃逸的博弈,将掌握其中的规律。 要想像田忌赛马一样预知结果,必须对双方对阵组合的实力了如指掌。不同的是,田忌赛马只需分析“三对三”,而病毒与中和抗体的较量是“4000对6000”,这个数量级将产生数以千万计的组合。为此,昌平实验室/北京大学的谢晓亮/曹云龙团队开发出高通量深度突变扫描技术进行评估、统计,最终分类、归纳、形成可视化图谱,和全球共享数据。 基于上述研究,联合团队预测出病毒进化的“最优解”均在现实中引发传播高峰,包括BQ.1.1、CH.1.1等,以及仍是多国主流毒株的XBB。 筛选出应对病毒变异的广谱中和抗体,以备战高峰 最值得关注的是,这6000多种中和抗体中,有没有一种广谱中和抗体呢?所谓广谱,就是能够对所有迄今为止所有的和不远将来的变异株都有效。 为了筛选出高效广谱中和抗体药物,团队对病毒的突变规律进行了理性分析。“人体中占比高的高效中和抗体类中不会有广谱抗体,因为它的广泛分布会给病毒变异施加逃逸压力,导致主流毒株逃逸。”谢晓亮介绍,根据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区的结合位置不同,几千种抗体被分为12类,要找的广谱抗体必须在稀有类别中。 与北京地坛医院金荣华院长合作,昌平实验室团队最终在接种新冠疫苗的曾经的非典康复者血液中筛选出中和抗体SA55。“利用昌平实验室王佑春教授搭建的假病毒平台,我们发现它对目前所有的流行变异株都有中和效果,包括最近的XBB及其支系。”谢晓亮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看来,新冠病毒短期内自然进化出的任何一种变异都难逃过它的中和。 更多的研究正在证明这一点。日前,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针对SA55抗体进行了当前流行毒株XBB真病毒的中和试验,显示其可有效中和XBB。 谢晓亮表示:“数据表明只要以科学的方法推演,我们能够掌握跑在新冠病毒变异之前的能力。” 据介绍,基于这一研究开发的抗体药物研究成果已由昌平实验室授权给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药物开发。SA55注射剂仍在研发中,可用于治疗和长效预防中重症,尤其适用于老年人或免疫缺陷人群等不适合疫苗接种或免疫反应差的人群。SA55鼻喷制剂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且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 国际新冠感染统计图表显示,感染高峰仍在不断画着“波浪线”。“过去,疫苗、自然感染所形成的免疫屏障被新冠病毒变异株一再被攻破。”谢晓亮表示,科学研究者应运用全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开展全局式的、扫描式的研发,寻找更有效且具有广谱性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zkAVHcHb2 返回目录>> 不吃辣的人真的亏大了!研究发现:吃点辣有3个超级好处! 2023-05-22 健康时报 有些人爱吃辣,顿顿离不开,有些人则是一点辣都吃不了,甚至认为吃辣椒会刺激肠胃,对肠胃不好。其实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不吃辣的人真的亏大了! 爱吃辣的人,胃肠道癌风险低 2021年,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北京大学等研究人员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研究:在10年期间分析了51万中国人,爱吃辣,降低胃肠道癌风险。与不吃辣的人相比,每天吃辣的人,食管癌风险降低19%,胃癌风险降低11%,直肠癌风险降低10%。① 研究将参与者辛辣食物摄入量,按照频率分为: 从不吃辣 偶尔(每月1次) 每周1-2天 每周3-5天 每天都吃辣 研究发现,与不吃辣的人相比,偶尔、每周1-2天、每周3-5天、每天吃辣的人,食管癌风险分别降低12%、24%、16%、19%,胃癌风险分别降低3%、5%、8%、11%,结直肠癌风险分别降低0%、5%、13%、10%,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结直肠癌风险的降低,仅限于直肠癌。 此外,研究表明,在不喝酒、不吸烟的人群中,吃辣椒可以带来的益处更大。 爱吃辣的人,可能会更长寿 2015年,《英国医学杂志》上发布一项关于吃辣和死亡风险的研究。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50万名年龄在30-79岁的中国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 ,每周吃辣1-2次的人比不吃辣的人全因死亡率减少了10%,每周吃辣3-7次的人死亡率更是下降了14%。 ② 而且与不常吃辣的人相比,经常吃辣的人死于癌症、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的风险较低。 爱吃辣的人,高血压风险更低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等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中,对我国浙江桐乡近5.4万人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经常吃辣的食物能预防高血压,该研究一共纳入约5.4万名30~79岁的成年人,其中44.4%有高血压,12.3%的人每周至少吃一次辛辣食物,但这一现象仅见于女性。 ③ 在不喝酒的人中,每天吃辣者的高血压风险降低了28%。研究人员指出,吃辛辣食物降低高血压风险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可能原因与红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有关。 吃辣虽好,这几类人尽量少吃 吃辣虽好,但并非人人都适合,辣椒有那么多好处,但都针对的是健康人。特别是这几类人: 1. 患有胆囊炎、胰腺炎的人:过辣会刺激胆囊,尤其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人。对于慢性胰腺炎的病人,贪辣容易使病情发作。 2. 感冒或咳嗽症状比较严重的人:辣椒会刺激呼吸道和嗓子,导致咳嗽和感冒症状加重。 3. 患有咽炎、气管炎的人:尤其是咽炎、慢性气管炎、口腔问题等,因辣椒素的刺激,更是使病情迁延不愈。 4. 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辣椒能够增强微循环,心跳加快,心动过速,导致全身血管扩张,从而使血压升高。对于已经存在高血压或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人,过多食用辣椒可能会导致疾病更加严重。 ④ 5. 痔疮患者:痔疮患者进食后还可能引起痔静脉充血和水肿,导致疾病恶化,诱发肛门脓肿。 吃辣的3大注意事项要知道、 既然吃辣有这么多好处,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呢?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吃了太多辣椒,不仅对健康无益,甚至还可能有害。健康吃辣,一定记住这几点! 1. 不要吃过度吃辣 如果你想吃辣椒又怕太辣,可以把辣椒籽、辣椒线(筋)去掉,辣味会减少很多。相对来说,辣椒皮的辣度要低很多。 2. 不要空腹时吃辣 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国英2014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尽量不要空腹吃辣椒,以减少辣椒对胃黏膜的刺激,更不要吃完辣椒马上就吃冰镇食品,否则一热一冷会损伤肠胃血管。 ⑤ 3.解辣时喝点牛奶 如果吃辣以后感到肠胃不适,可以喝点牛奶或者可以喝一点酸奶、发酵豆乳等来缓解辣味的刺激,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减轻肠胃不适。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5AV8L7K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蒸桑拿”天气,总是睡不着?试着这3个食疗方,养心安神促睡眠 2023-05-22 漫说健康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很多地方也都开始宣告已经入夏。 夏季炎热高温,自然而然就容易出现不适症状,比如心情烦躁或者是容易上火现象。 还有很多人会出现晚上睡不着,或者是容易惊醒的现象,导致睡眠发生严重的障碍。 不但很容易使人出现第二天精神不振现象,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对健康影响比较大。 夏季睡不着怎么办? 一、调整室内环境 很多人在夏季睡不着的主要原因,与室内环境没有做好调整有关,比如室内温度过高或者是室内空气过于浑浊。 如果是这种因素导致,一定要注意室内环境的调整,比如可以适当的开扇窗户透气,并且在室内使用风扇或者是空调,将室内温度降低。 但应注意室内温度不可低于25度,保持在28度左右即可。 二、适当药物调整 由于出现了心火旺盛,或者是出现一些神经问题导致的夏季睡不着,可以适当的服用一些药物进行调理。 一般情况来说,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的服用枣仁安神胶囊或者是安神补脑口服液。 这些中成药物有着养血安神促睡眠的功效,还能够调理人体的脏腑功能。对于出现焦虑情绪的人群来说,同时配合服用谷维素和维生素B1,有着营养神经、改善植物神经功能,以及调理内分泌的作用。 除此以外,在夏季出现一些睡眠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进行调整。 哪些食疗可以有效改善夏季睡眠问题? 一、百合莲子汤 在夏季出现失眠现象的时候,每天可以适当的喝一些百合莲子汤。 百合莲子汤是使用百合、莲子搭配上少量蜂蜜所做成的一种汤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促睡眠功效。 对于心火旺盛以及神经衰弱等因素导致的失眠,都有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 二、炖牛奶 炖牛奶是一种使用牛奶和鸡蛋为主要原材料,所做成的一种甜品。 将牛奶和鸡蛋打入碗中搅拌之后放入锅中隔水蒸熟,稍微放凉之后可少量滴入一些蜂蜜食用,有着非常好的促睡眠作用。 牛奶当中含有大量的色氨酸以及褪黑激素,这些成分可以起到稳定神经、减少焦虑、促睡眠的作用。 三、枣仁粥 枣仁粥是一种以酸枣仁末,以及大米、红糖所制作而成的养生粥。 将酸枣仁捣碎之后,用纱布包裹放入水中煮开,将酸枣仁去除,然后加入红糖和一些大米煮粥。熬制黏稠后关火,稍温服用,有着安神补心养阴作用。 对于心脾两虚所导致的失眠心烦现象,有着较好的改善功效。 进入夏季之后,由于气温比较炎热,很多人会出现一些失眠问题。 在反复出现失眠现象的时候,除了调整睡眠环境之外,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的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以上三种食疗有着非常好的促睡眠、安神、补心等功效,对于夏季失眠现象有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5B7K8340514DR4T.html 返回目录>> 哈佛大学:喝粥或与死亡率有关,长期喝粥的人会更长寿吗?怎么喝 2023-05-22 网络 孔女士和公公婆婆住一起,但他们年纪大了,平时又特别注意“养生”。 “喝粥多好啊!养胃又健康,你也跟我们一起这样吃吧。”这是二老常说的一句话。为了预防三高,他们平时基本只敢吃素、喝白粥。 这可把孔女士难住了,这样的饭菜她基本都吃不下,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特别纠结。 那么,喝粥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一、长期喝粥,真对身体有那么多好处? 哈佛大学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对10万人进行了长达14年的随访,结果发现每日摄入一碗28g全谷物熬成的杂粮粥,与降低5%的死亡率和9%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相关。但这项研究中所使用到的粥并不是我们日常常见的白粥,而是由多种杂粮组成的杂粮粥。 实际上,对于一些本身胃肠道动力不足、肠胃不适的人群而言,适当喝粥的确可以帮助减轻胃肠道负担,加快身体的消化吸收速度。但对于胃肠道功能正常的人来说,一般无需以喝粥来养胃。 对于喝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田艳涛有三点提醒: 一是长期喝粥可能会让胃肠道消化功能下降,反而可能会伤胃; 二是粥的营养成分相对单一,长期只喝粥可能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 三是喝粥时基本不需要咀嚼,这样一来会让唾液分泌减少,而唾液内含有多种可促进消化的消化酶,长期喝粥可能影响正常的消化。 二、粥,到底要怎么喝? 喝粥养胃并非人人适用,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喝粥大有学问。 1.不要只喝粥 粥的营养成分较为单一,且具有水分多、体积大等特点,喝粥通常很容易喝饱。在早餐的时候,喝粥建议只喝一小碗,给其他的食物留点余地。 2.添加其他食物 想要让粥内的营养价值提高,可在煮粥的时候适当加入瘦肉、蔬菜以及杂粮等,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营养价值,还能让口感得到提升。 3.配菜要选对 不少人喝粥的时候特别对付,只会配一些咸菜、油饼等食物,但这样做可能会导致身体摄入过量油脂、盐分,营养价值还很低。在喝粥的时候,建议可以搭配蔬菜、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虾、瘦肉、牛肉等。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本身罹患糖尿病、胃食管反流的患者来说,最好不要喝粥。因为粥是个较容易消化的食物,食用后可能引起餐后血糖上升,对血糖控制不利。且粥在进入体内后会促进胃酸分泌,可能导致胃酸反流,加重烧心的不适症状。 三、常喝小米粥,可以降血糖吗? 小米粥是不少人认为的养生佳品,甚至有人说喝小米粥可帮助降血糖,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来自印度、英国和日本的研究人员曾对65篇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其中涉及了约1000位受试者数据。在分析中发现,小米在管理和预防2型糖尿病上均有积极作用。 另外,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吃小米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1. 煮粥 烹饪小米粥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将其煮得过于软烂,否则食用后可能引起餐后血糖升高,一般感觉小米煮到略微开花后即可。 2. 煮成干饭 可以将小米做成干饭,或是与豆类一起做杂粮豆饭,这样烹饪出来的小米饭升糖指数会比大米饭要低不少。 3. 与其他谷物,豆类搭配 一般建议吃小米的时候搭配其他的豆类、谷物,将其制成杂粮粥,不仅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还可减少餐后血糖飙升的风险。 喝粥是否养胃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的答案,要根据个体的情况去做出具体判断。对于普通人而言,日常当然可以适当喝粥,但在喝粥的时候要注意搭配好营养,避免单一地只喝粥。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5BUOM0H0514BBVC.html# 返回目录>> 不少人都被8小时睡眠论忽悠了?过了50岁,最佳的睡眠时长是多久 2023-05-22 网络 半夜2点,老孟睁着眼迟迟无法入睡,这已经是他这个星期第三次失眠。 在他心中始终信奉8个小时睡眠理论,认为“只有睡够8小时,身体才会健康”。为了维持每天的8小时睡眠,老孟用尽了各种方法。可没想到,现在入睡却越来越困难,这让他感到非常焦虑。= 实际上,有不少人可能都存在“睡不够八个小时身体肯定会出现问题”这样的想法,那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每天8小时,真的是最佳睡眠时间吗? 每天拥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可能是很多人在坚持的,还有不少人和老孟一样,想尽办法要睡够时间,然而真的有必要这么做吗?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2021年我国约有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入睡时间较10年前平均晚了2小时。其中从事外卖行业、互联网行业、医护人员的每日平均睡眠仅有3~6小时,其中能达到8小时的少之又少。 此前,《JAMA网络开放子刊》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对32万成年人进行了为期14年的调查,分析睡眠时间与死亡率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每天睡眠时间保持在7小时左右,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以及其他原因的死亡风险最低。 具体来看,相较于每日睡眠时间为7小时的男性,每日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会导致全因死亡风险上升16%,而每日睡眠时间在7~9小时之间则会让其升高9%、达到9小时会升高18%、达到10小时会升高43%,在女性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相关性。 另外,复旦大学冯建峰教授团队通过对英国生物样本库内50万人的基因、影像、行为等进行了多维度调查,分析了老年人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精神健康等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中老年人保持7小时的睡眠时间,与更好的认知能力、精神尽快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总的来说,8小时睡眠时间并不是“金标准”,对此不必盲目追求,否则反而可能会给健康带来反效果。 二、老年人为何易被失眠困扰? 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更易被失眠困扰,主要原因与生物钟发生改变、身体能量消耗变少、疾病副作用、身体机能下降导致夜尿增多等因素相关。对于老年人而言,保持充足的睡眠对健康很重要。 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份相关研究发现,年龄>50岁的人群,每日睡眠时间保持在7~8小时是最健康的。睡眠时间≤5小时或≥9 小时可能会让多种慢病风险有所升高! 除了会增加慢性病风险外,老年人长期睡不好还会引起这些后果出现。 1.免疫力下降 睡眠不足可能会引起内分泌系统失调,继而让体内的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身体感染病毒、罹患多种疾病的风险增加,其中也包括癌症。 2.认知功能下降 对于老年人而言,长期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大脑功能下降,让健忘、老年痴呆等的发生风险增加,且二者会形成恶性循环,失眠加重老年痴呆、老年痴呆加重失眠。 3.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失眠人群体内的自主神经功能、下丘脑垂体功能等均可能会发生紊乱,继而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对于本身已经患病的人群而言,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4.情绪异常 睡眠不好的人可能会出现心烦、易怒、急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进一步诱发失眠,二者形成了恶性循环,可能会导致失眠愈演愈烈。 三、老人总是睡不着,要如何改善? 想要拥有好的睡眠质量,建议老年人从这几点进行改变: 一是要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冬季室温保持在18~22℃左右,夏季26℃左右。注意要经常对房间开窗通风,夜间要拉上窗帘; 二是一些本身罹患慢性疾病的人群,要注意坚持服药控制病情,避免病症影响正常睡眠; 三是睡前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否则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影响睡眠; 四是要注意晚餐不能吃得过饱、过油腻,睡前不要喝浓茶、咖啡等提神的饮品。 另外,一些人饱受失眠困扰,想着服用安眠药来缓解失眠,这个做法可取吗? 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普通失眠人群服用安眠药,只有自我调节不佳、失眠症状反复,且对失眠有较深的焦虑、恐惧,明显影响到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才会考虑用药。 据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刘磊介绍,目前常用的安眠药为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这类药物一般不会产生反跳性失眠,也不会给身体带来额外影响。而第一二代的安眠药物,目前临床上几乎不用了。 其中,巴比妥类是第一代安眠药,服药容易产生依赖,且过量用药还有致死的风险,目前已被停用;第二代安眠药为苯二氮卓类,这类药物的确可延长睡眠时间,但也会改变睡眠结构、不同人群的半衰期也不同,目前较为少用。 但即便是第三代安眠药,也不建议每天使用,一般主张按需用药、间断性用药,使用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避免身体产生依赖性。 睡眠对于健康非常重要,但我们也不能盲目追求8小时的睡眠时间,这样做可能反而会影响正常的睡眠,对健康不利。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5BKV3LV0514BBVC.html 返回目录>> 小满来了 养生别太“满” 2023-05-23 北京青年报 “小满小满,江满河满。”5月21日,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如约而至。此时节,空气正在一天天被热浪侵吞,北方天气渐热,南方雨水频降。依照“春夏养阳”的原则,人体在夏季需要适当补养元气,以减少高温对机体能量的消耗。那么养生如何做到“将满未满”恰到好处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大夫建议您从“补” “消”两方面关注保健。 补可以 但不能太满 小满过后,天气渐热,人体出汗明显增多,易出现乏力气短、疲劳口渴,甚至心悸等耗气伤津表现。平时血压偏低,或有糖尿病、贫血等慢性病的体虚者,可适当通过药物或食物来补气养阴。西洋参性凉不易上火,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功效,适合入夏服用。 热天户外活动不宜过度 ,可用西洋参(每次3-5克)泡水,徐徐饮服进补;或取一薄片西洋参含在口中,可辅助缓解疲倦口干症状。偏爱调配养生茶饮者,可自制黄芪蜂蜜水(黄芪、麦冬各10克,五味子、乌梅各6克,水煎取汁,用蜂蜜调味),口感酸甜,可补气生津、固表止汗、润肺补肾。 此外,日常膳食中,平补身体的肉蛋类包括带鱼、黄花鱼、鲳鱼、鸡蛋、鹌鹑蛋等;山药、苹果、乌梅、枇杷,爽口性平,是合时宜的果蔬。 避免辛辣肥腻 吃点“苦头”能祛火 在此时令,北方气温渐高,人体阳气随之隆盛,宜吃“苦”清凉祛火,进补宜适度。饮食忌辛辣肥腻,防止助火生热。少吃或避免性温性热的食物,如鸽肉、鹿肉、鳝鱼、榴莲、荔枝等。“大补大满”会导致上火,一旦上火可用“苦”祛火。苦菜(中医称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祛火凉血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苦菜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种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夏季搭配养生补品时,可将苦菜焯熟,配蒜泥凉拌,或清炒、炒肉、拌馅,或煮苦菜粳米粥,均是可口佐餐。其他苦味食物,如苦菊、芥蓝、生菜、苦瓜等,也均有清热祛火功效。 吃饭七分饱 大满易积食 小满时节,农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故称“小满”。脾胃负责五谷杂粮在人体的吸收消化,此时节,要特别注意让脾胃“小满”即七分饱,切勿“大满积食”。 胃是中医六腑之一,生理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即人不能暴饮暴食把胃塞满,要保持胃的消化通畅。入夏后,人的体力消耗大,进食量增多,易导致积食。轻者腹胀打嗝,重者脘腹胀痛、口臭便秘,尤其是婴幼儿,若频繁积食还会影响生长发育。此时节,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尽量避免吃甜凉油腻和易产气的食物,比如甜腻点心、炸糕肥肉、冰镇水果等。 一旦出现腹满食积,可选择具有消食化积功效的药食。例如山楂,能消食化积、行气消痰,利于消肉食积滞。研究发现,山楂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其中解脂酶能促进脂肪类的食物消化,有促进胃液分泌和增加胃内酶素等作用。比如萝卜,有清热生津、消食祛痰、利水消肿的作用,其营养成分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体内废物的排出。而金橘具有理气消食功效,还可疏肝解郁,祛痰止咳,醒酒提神。木瓜则能消食下乳、除湿通络,可帮助人体消化和吸收肉食,还是风湿关节痛、哺乳期缺乳妇女的推荐食物选择。 除“满” 来碗祛热除湿汤 除了消食外,除“满”保健还指祛湿消肿。随着南方降雨增多,人体易感受“湿邪”,出现皮肤湿疹、关节肿胀以及白带增多等症。体质虚弱者,应防止涉水淋雨,尽量避开居处潮湿环境,防止湿邪入侵、痹阻关节经络,罹患风湿痹痛。 若发生了消化道不适,出现腹胀、食少、大便溏薄不成形等,日常可配合进食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西葫芦、冬瓜等;肢体水肿者,也可自制祛热除湿汤(薏米、绿豆、玉米须各20至30克同煮),煮赤豆粥、荷叶粥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73.html 返回目录>> 以医共体之“通”破解看病之“痛”(健康中国 奋发有为) 2023-05-2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构建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的有力抓手,是构建新型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牛鼻子”。 近日,2023中国县域医共体大会暨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学术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主办、郑州市卫健委承办,以“完善农村医卫服务体系 助推健康中国建设”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县域医共体建设相关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和分享,探讨破解医共体建设难题。 县域医共体试点区县增至827个 什么是医共体?它和“医联体”有何关系? “2015年和2017年国务院分别对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作出顶层设计。”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管理中心主任刘德培介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组建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分区域、分层次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在边远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 换言之,医共体是医联体的4种模式之一,是指在县域内由县级医院牵头,联合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的紧密型医联体,实现管理统一、服务同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2019年,国家卫健委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经过几年探索,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医共体是要把各级医疗机构打造成服务共同体、管理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以此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增强基层的服务品牌吸引力,从而真正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的有序就诊格局。”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表示,医共体建设是要通过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分级诊疗,这一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变成“一家人”“一条心”“一本账”,也就是对医共体内部各医疗机构的人、财、物、事等进行统一管理。 “经过数年的建设发展,医共体建设成效明显。”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运行评价处处长胡同宇说,当前,医疗服务回流县域、下沉基层效果进一步显现;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患者就医负担减轻,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提升;医保打包付费促进基金下沉作用明显。2021年,全国县域医共体试点区县从754个增加至827个,634个区县符合紧密型标准,占比76.7%。目前,河南、河北、山西等18个省份全面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 今年达到紧密型标准的县力争不低于60% 胡同宇介绍,县域医共体建设有4个特点:从建立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入手,探索人、财、物的统一和集中管理;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探索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等;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加强资源集约配置,推动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融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引导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利益共享机制有待完善。”胡同宇介绍,尽管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提升、牵头医院帮助基层开设了更多新项目和技术,但基层医保资金占比在降低,且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未随着服务量占比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医共体改革建设中获益较少,与“强县域”相比,“强基层”任重道远。 作为三明医改的推动者,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詹积富认为,政府须承担办医责任,转变理念,建设管理并监督医院;须建设县、乡、村人财物一体化的健康管护组织;须彻底斩断药品耗材灰色利益链条,把医保基金从仅用于治病上升到健康;须实行工资总额核定下的全员岗位年薪制,建立健康效益考核评价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患者越多,医务人员收入越高”到“群众越健康,医务人员收入越高”的转变。 如何建立好县域中医医疗卫生共同体?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保延建议,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守正创新、传承精华;转变研究范式,构建新型的研究体系、管理机制、价值观、评价方法;通过数字化转型,借助信息化手段处理好医共体的复杂问题和个体化问题。 “2023年基层卫生健康工作重点之一,便是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胡同宇介绍,以省为单位部署开展,今年的目标是达到紧密型标准的县(市)比例不低于60%。 河南县域医共体建设已实现全覆盖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医疗服务需求大省。”河南省卫健委一级巡视员张若石表示,河南一方面着力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共同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医学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另一方面,高质量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整合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河南省卫健委体改处处长王耀平介绍,2022年6月底,河南省县域医共体建设已实现全覆盖,103个县市组建的179个县域医共体全部开始实质性运行。 在郑州市金水区凤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金水区以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为抓手,重新整合以区总医院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目前已经逐步演变形成了以区总医院为核心、附属3区2院为补充、21个中心和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延伸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 “以前每次看病都要到市里大医院,来回路上折腾不说,儿女们还耽误工作。而今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和大医院一样的医生、一样的服务,真是太方便了。”在凤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李先生在就诊现场说。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是医疗卫生体系的系统重塑,是医疗卫生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的优化,需要管理者、参与者转变观念,也考验着政府的认识、责任和决心。构建‘县级强、乡村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协作协同、久久为功。”胡同宇表示,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需要省级推动、市级统筹协调、县级实施、医共体及时反馈,注重从治疗转向健康管理,从单个机构转向县域共同发展,从卫生行业管理转向多部门治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3/c14739-32692266.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