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417

发布时间:

2023/04/17

浏览次数:

2846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4-17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4-1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12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413日降至2036;检测阳性率202212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413日为1.3%(图1-1)。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各省份报告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1219日的最高189万波动下降到413日的2.0万。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129日快速上升,12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413日阳性数降至66(阳性率为0.3%)(图1-2)。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1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6周(224-46日)的波动增加及平台波动后,近1周开始呈现下降趋势,413日为30.1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9.5%(图2-1)。

  (二)农村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123日后呈现低位波动,约6周(224-46日)的波动增加后,近1周开始呈下降趋势,413日为9.4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9.8%(图2-2)。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23日后呈低位波动,约6周(224-46日)的波动增加及平台波动后,近1周开始呈现下降趋势,413日为20.6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9.5%(图2-3)。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9-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12-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7周(213-19日)流感样病例占比(1.8%)开始呈现增加趋势,第10周达阶段高峰(9.1%)后开始持续下降,第14周(43-49日)流感样病例占比为7.3%。(图2-4)。

  2022年第49周(129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52周期间达峰值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7周(213-1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下降至3.4%后小幅反弹(第8周新冠病毒阳性率为5.1%);第9-11周新冠病毒阳性率持续下降(阳性率分别为3.8%2.7%1.9%),第12-13周(阳性率分别为2.3%2.6%)略有反弹,第14周(43-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与前一周持平(2.6%)。2022年第49周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12月下旬至2月初处于极低水平(低于1.0%);2023年第6周(26-12日)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第10周(36-12日,阳性率为53.2%)后上升趋势明显趋缓,第12周(320-26日,阳性率为55.5%)达阶段高峰后开始下降,第14周(43-9日)流感病毒阳性率为44.4%(图2-5)。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1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413日下降至3697,较峰值减少了99.8%(图3-1)。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1227日至20231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4日增量明显下降,15日达到峰值12.8万后持续下降,413日下降至5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1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4例)(图3-2)。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情况。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413日为0例(图3-3)。47日至41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0例。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一)总体情况。2022926日至2023413日,全国共报送4012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48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及其亚分支(构成比67.0%)和BF.7及其亚分支(构成比29.5%)。其中,BA.5.2及其亚分支包括DY.216.6%)、DY.411.8%)、BA.5.2.4811.4%)、BA.5.2.498.7%)、DY.18.4%)和DY.35.3%)等;BF.7及其亚分支包括BF.7.1420.8%)、BF.7.14.13.0%)、BF.7.14.52.4%)、BF.7.14.42.0%)、BF.7.14.30.3%)、BF.70.3%)等。108个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0%)(图4-1)。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121日至2023413日,全国共报送31434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06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及其亚分支(构成比65.4%)和BF.7及其亚分支(构成比32.8%)等。其中,BA.5.2及其亚分支包括DY.219.2%)、DY.411.9%)、BA.5.2.4811.6%)、DY.18.8%)、DY.35.8%)和BA.5.2.493.6%)等);BF.7及其亚分支包括BF.7.1422.2%)、BF.7.14.13.7%)、BF.7.14.52.9%)、BF.7.14.42.4%)、BF.7.14.30.4%)、BF.7.14.20.3%)等(表4-1)。共监测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328例,其中,4BQ.13BQ.1.13BQ.1.1.131BQ.1.1.171BQ.1.1.381BQ.1.1.532BQ.1.1.661BQ.1.1.698BQ.1.22BQ.1.82FB.11DT.21EA.11CH.1.11CH.1.1.11CH.1.1.111XBB4XBB.12XBB.1.11.11XBB.1.1215XBB.1.162XBB.1.16.18XBB.1.17.124XBB.1.19.11XBB.1.2218XBB.1.22.11XBB.1.234XBB.1.241XBB.1.450XBB.1.56XBB.1.5.126XBB.1.5.2321XBB.1.5.241XBB.1.5.361XBB.1.5.52XBB.1.5.72XBB.1.984XBB.1.9.121XBB.1.9.21XBB.1.9.54XBB.2.31XBB.2.3.21XBB.2.42XBB.31EG.12EL.17EM.1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总体来看,北京和内蒙古以BF.7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其它省份均以BA.5.2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图4-2)。

  注:根据202346日更新版Pangolin命名系统(version v4.2, pangolin-data version v1.19)划分进化分支。其中,部分BA.5.2.48被进一步细分为DY.1BA.5.2.48.1)、DY.2BA.5.2.48.2)、DY.3BA.5.2.48.3)和DY.4BA.5.2.48.4)等进化分支;部分BF.7.14被进一步细分为BF.7.14.1BF.7.14.2BF.7.14.3BF.7.14.4等进化分支。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41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412.6万剂次(图5-1)。接种总人数131047.2万人,完成全程接种127707.1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82776.4万人。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3.0%90.6%(图5-2)。60岁以上老年人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8070.9万剂次,接种总人数24169.8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3035.6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19316.4万人。

  以2022年底全国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口数为基数统计,截至2023413日,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次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1%,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7%92.6%(图5-3)。

  注:1.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20221210日各省上报的老年人摸底登记人口数。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老年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老年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4/t20230415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我委有关负责同志与日本财团尾形武寿理事长开展交流

2023-04-14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414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与日本财团理事长尾形武寿通话,双方就中日笹川奖学金项目合作深入交换意见。之后,受马晓伟委托,我委副主任曹雪涛会见了来访的尾形武寿一行。

马晓伟表示,中日笹川奖学金项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医学卫生人才,有力推动了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成为中日民间卫生合作典范。马晓伟感谢尾形武寿为支持项目发展、推动中日卫生民间合作所作出的努力,并表示愿继续深化中日卫生合作,促进两国民众健康福祉。

曹雪涛积极评价中日笹川奖学金项目成果,赞赏项目为推动两国卫生合作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愿继续合力办好中日笹川奖学金项目,推动双方交流合作持续前行,不断取得新成效。

尾形武寿赞赏两国卫生合作成果。他表示,愿与中方就中日笹川奖学金项目合作保持密切沟通,继续推动双方卫生合作,深化两国人民友谊。

中日笹川奖学金项目实施35年以来,为我国培养了近2400名医学人才。委国际司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见。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gjhzs/s3582/202304/d3e7ff5faeb8457c8f9318a52af4e19b.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活动

2023-04-1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的415日也是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根据中央国安办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指示要求,414日,中国疾控中心走进校园,举办了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夯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基础”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来自昌平区城北中心东关小学15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面向学生们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科普讲座,并现场体验穿脱防护服。通过生动有趣的讲座和互动,让青少年有机会了解更多传染病防控与生物安全常识,提高生物安全知识储备,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4/t20230415_265359.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召开财会监督和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工作布置会议

2023-04-1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413日,中国疾控中心召开财会监督和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工作布置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会监督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和国家疾控局对财会监督工作和开展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对中心开展财会监督和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进行动员布署,做出工作安排。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严俊出席会议并讲话。 

  严俊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开展专项行动是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财会监督工作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中心各级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充分认识开展专项行动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上来;要依托财政一体化系统管理新要求,不断探索和优化流程管控,完善内部控制,健全监督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预算执行监督的长效机制;要求中心各级要强化责任意识、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措施,认真落实推进专项行动工作,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质性效果。 

  中心财务处、审计处、资产处负责人结合专项行动的内容和时间要求进行了宣读讲解。会议由中心财务处副处长胡文上主持,中心直属单位分管领导,财务、资产、审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4/t20230414_265345.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2023年北京市脑卒中随访干预项目工作培训会顺利召开

2023-04-14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市脑卒中高危人群随访干预项目”作为长期自然随访队列,自2017年至今已完成了首轮5年的随访。为总结过去并部署2023年工作,2023412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所召开“2023年北京市脑卒中高危人群随访干预项目工作培训会”。全市16区疾控中心慢病科项目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共计63人参会。

市级项目负责人首先回顾20172022年的工作历程,针对每年度的工作内容、获得的成果均作了详细的汇报,本项工作已形成稳定的随访队列并不断动态观察结局事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展望了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大环境下开展慢性病防治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本年度工作培训中,项目负责人对2023年工作内容与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对电话随访、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强调。

为逐步提高队伍能力、拓展科研思路,培训会邀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褚红玲老师对质性研究进行介绍,着重对定性访谈的开展流程和数据分析方法进行详述。为开拓项目人员对脑血管病患者精神心理知识的了解,邀请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奇巍老师,介绍了脑卒中患者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鉴别及非药物干预方法,强调关注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对患者的康复及回归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学员们受益匪浅,深有感触。

2023年北京市脑卒中随访干预工作培训会的召开,不仅是总结过去,更是继往开来,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的目标与要求。脑卒中防控工作意义深远,将为首都居民防控脑卒中、呵护健康提供切实的保障。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article/76643/2023/4/1681434072709.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科学家为肺癌演化绘制“分子画像”

2023-04-1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416日电 (记者张梦然)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但人类尚缺乏对这一疾病背后生物机制的全面理解。《自然》和《自然·医学》杂志新发表了7篇论文,给出了肺癌如何演化的复合分析,相当于绘制出一幅肺癌演化的“分子画像”,其有助于解释为何有时治疗不再有效,或将为癌症诊疗带来革命性突破。

  肿瘤是不同类型的癌细胞组成的,每一种都有不同特征,这一所谓肿瘤内异质性,可能驱动肿瘤演化和疾病进展。此次研究是TRACERx(通过治疗追踪癌症演化)项目的一部分,包括了对1600余个肿瘤样本的分析,研究的目标即是确定肿瘤内异质性和临床结局的关系。

  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科学家查尔斯·斯文顿及其同事此次评估了1644个肿瘤样本,来自421名非小细胞癌(NSCLC,最常见的肺癌)患者的手术或后续跟进。这一队列由Ⅰ、Ⅱ、Ⅲ期患者组成,涵盖NSCLC多种亚型,包括248种肺腺癌。研究团队识别出了与患者结局相关的肿瘤内异质性的基因组稳定性和模式差异。

  在另一项研究中,团队评估了肿瘤为何复发和/或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以及含铂化疗(晚期NSCLC的一种标准疗法)对肿瘤内异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些治疗会促进肿瘤演化和异质性。同时发表的其他论文,提供的见解包括展示一种工具,可检测循环肿瘤DNA(临床结局的潜在标志物)的证据,以及识别和预测哪部分肿瘤会成为导致复发的因素。

  研究团队总结说,理解肿瘤的基因组演化,能对确定肿瘤如何及何时复发的因素提供见解,从而改进人们对肿瘤生物学的理解,或可在未来改善癌症患者结局。

  癌症,我们对它熟悉,又不熟悉。熟悉的是,癌症患者数量庞大,相关信息经常见诸媒体和网络,甚至我们身边也不乏有人“中招”。不熟悉的是,我们对各类癌症的发生、扩散机制仍缺乏更深入的认知。目前对癌症的治疗也普遍使用切除或化疗的方法,可谓“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给癌症患者带来莫大痛苦。不得不说,癌症的基础研究领域仍亟待取得更多突破,一些论文或实验室中的成果仍亟待走向应用,以真正为人类抗癌带来福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7/c14739-32665885.html

返回目录>>

 

科研人员发现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新药

2023-04-17    科技日报

 

  新华社讯 中外科研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氨基酸化合物,成功治疗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下一步将开展临床试验。研究已发表在美国《细胞-代谢》月刊上。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常发于中年特别是超重肥胖个体,通常会导致肝脏形成疤痕和发炎。此前研究显示,甘氨酸代谢受损是导致该病的原因之一。针对该病的治疗,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基于甘氨酸的三肽DT-109

  这项研究由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联合开展。研究发现,DT-109逆转了脂肪堆积,并防止了已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小鼠和灵长类动物肝脏中的疤痕形成。

  这一潜在新药可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第二阶段——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造成的肝损伤更为持久,已成为慢性肝病的首要原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的肝硬化现在是肝移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此前虽然已有数百种化合物成功治愈了小鼠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但研究人员表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并不能准确模拟所有人类相关疾病,因此不容易进行临床转化。该研究团队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经多组学分析研究得以证实,计划未来在临床试验中评估DT-109作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潜在候选药物的效果。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Nat Med:禁食或有望降低机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3-04-15    生物谷

 

间歇性禁食似乎是一种能改善人类健康,且与卡路里限制(CR, calorie restriction)相当的可替代手段,然而,很少有试验考虑在“禁食”日期间应用进餐时间,这或许就是一个限制。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题为“Intermittent fasting plus early time-restricted eating versus calorie restriction and standard care in adults at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阿德莱德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重点关注一天中早些时间进食的禁食饮食或许是降低机体患2型糖尿病的关键。

文章中,研究人员比较了两种不同过得饮食方式,即有时间限制的间歇性禁食饮食和减少卡路里的饮食方式,研究者旨在观察哪种饮食方式对于易患2型糖尿病的人群更加有力。研究者Leonie Heilbronn教授说道,遵循有时间限制的间歇性禁食饮食模式或许能帮助降低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机会;而在一周内禁食三天的人,只有在这些天中的上午8-12点之间进食,其在6个月后就会表现出比日常低热量饮食人群对葡萄糖的耐受性更强。

遵循间歇性禁食的参与者对于胰岛素或许更加敏感,且相比低热量饮食的参与者而言会经历血液中脂质的大幅下降。当机体中的细胞无法有效对胰岛素产生反应且失去产生胰岛素的能力时就会发生2型糖尿病,胰岛素主要负责控制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据估计,有近60%2型糖尿病病例都能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延缓或预防。目前在澳大利亚有大约1302型糖尿病患者,且并没有有效的治愈性手段。

文章中,研究人员从南澳招募了200多名参与者加入到了这项为期18个月的研究中,研究者表示,接受时间限制的间歇性禁食和低热量饮食的参与者或许都会经历类似的体重减轻。Xiao Tong Teong博士说道,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一项相关研究,也是首个评估在进食后机体如何处理和利用葡萄糖的一项研究,餐后葡萄糖也是一个要比空腹测试更好的糖尿病风险指标。

本文研究结果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进食时间和空腹建议或能延长卡路里限制饮食的健康益处,而这独立于体重减轻,或许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是否在稍微长的进食时间内也会带来同样的好处,这或许会使得这种饮食模式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将进食时间的建议与延长禁食时间相结合或许能使得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的成年人在餐后葡萄糖代谢能力上得到更大的改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64ce667874a.html

返回目录>>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李毅揭示了克罗恩病中肠纤维化的潜在治疗靶点

2023-04-15    生物谷

 

克罗恩病(CD)是一种影响整个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药物治疗无法完全阻止CD的进展。大多数CD患者在一生中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肠纤维化是一种以细胞外基质(ECM)异常沉积为特征的并发症,通常会导致肠梗阻。

由于肠纤维化,大约75%的患者最终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干预,这增加了医疗资源和个人的负担。肠系膜脂肪组织肥大是CD的标志,爬行脂肪(CF)是CD特有的。炎症状态下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表现出改变的生物功能。从CF中分离的ASCs在肠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近日,来自东南大学的研究者们在J Crohns Coliti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xosomal miR-103a-3p from Crohns creeping fat-derived ASCs contributes to intestinal fibrosis by targeting TGFBR3 and activating fibroblasts”的文章,该研究结果表明,来自CF ASCs的外泌体miR-103a-3p通过TGFBR3靶向激活成纤维细胞来促进肠纤维化,这说明CF ASCsCD中肠纤维化的潜在治疗靶点。

CD患者的CFCF ASCs)和未受疾病影响的肠系膜脂肪组织(Ctrl ASCs)中分离出ASCs。进行了一系列体外和体内实验,以研究CF ASCsCF Exos)的外泌体对肠纤维化和成纤维细胞活化的影响。进行了miRNA微阵列分析。进行蛋白质印迹、萤光素酶测定和免疫荧光以进一步检测潜在的机制。

该研究结果表明,CF-Exos通过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激活成纤维细胞来促进肠纤维化。即使在葡聚糖硫酸钠停药后,它们也能持续促进肠纤维化的进展。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外泌体miR-103a-3p富含CF-Exos,并参与外泌体介导的成纤维细胞活化。TGFBR3被鉴定为miR-103a-3p的靶基因。从机制上讲,CF ASCs释放外泌体miR-103a-3p,并通过靶向TGFBR3和促进Smad2/3磷酸化来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研究者还发现miR-103a-3p在患病肠道中的表达与CF程度和纤维化评分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该研究重点探讨了来源于CF ASCs的外泌体的促纤维化作用。CF-Exos被发现通过激活成纤维细胞来促进肠纤维化。外泌体介导的纤维化过程是剂量依赖性的,其中外泌体miR-103a-3p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机制上讲,外泌体miR-103a-3p通过靶向TGFBR3和促进Smad2/3的磷酸化来促进纤维化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该结果表明,来源于CF ASCs的外泌体miR103a-3p可能在CD的肠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902e66593f7.html

返回目录>>

 

实体瘤新克星!Sci Adv:复旦大学夏永姚、张凡团队合作

开发自充电盐水电池用于治疗实体瘤!

2023-04-15    生物谷

 

尽管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全世界为疾病研究和疗法的开发投入了数百亿美元,但如今科学家们与癌症的斗争仍然在继续。通过注入手术、放疗、化疗和药物等常规疗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这些疗法(往往是痛苦且昂贵的)或许会产生非常麻烦的副作用,患者机体健康的细胞会受到不利的影响,而且在一个位点被消灭的癌症或许会在机体其它地方重新出现。

新型技术能促使临床医生将微笑的药物运输系统植入到机体组织中,且更加精确地靶向作用受感染的疾病区域,但诸如生物相容性和可渗透性的问题目前对于科学家们而言一直是一大挑战。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题为“A self-charging salt water battery for antitumor therap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复旦大学夏永姚、张凡团队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有望开发出一种抵御人类癌症的新方法。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能消耗氧气的可植入自我充电的电池,其或许帮助锁定癌细胞并对其发挥杀灭作用。

肿瘤细胞通常具有较低的氧气水平,这种情况被称为“缺氧状况”(hypoxia),其能为医学界提供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目标和明确的靶点,即设计一种药物运输系统来寻找低氧气环境并补充杀灭癌症的药物使其发挥作用。此前,由于实体瘤中不足或不均匀的氧气水平,这种方法仅仅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但本文中,研究人员所开发的新方法能靶向作用细胞的环境而并非是细胞本身。研究者表示,利用可植入的设备来原地调节肿瘤微环境或许能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癌症疗法。

如今研究人员知道,如果能增加缺氧的程度,肿瘤部位或许就会很容易被找到,因此研究人员就设计出了一种能自我充电的盐水电池(self-charging salt-water battery),其能持续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氧气含量。这种电池是根除肿瘤的两阶段方法中的一部分,其能增加并且维持缺氧的状态,同时其还能部署杀灭肿瘤的药物来识别低氧环境中的癌细胞;通过将药物限制在低氧环境中,或许就会对健康富含氧气的细胞几乎没有影响。

在这项小型研究中,研究人员所开发的电池/药物的方法或许能完全消除80%小鼠机体中的肿瘤,据研究者Zhang介绍,这种电池能在肿瘤细胞中持续消耗氧气超过14天时间。本文研究是电池技术和生物疗法之间的交叉性研究,其不仅能为抗肿瘤疗法的开发提供一种新型的疗法,也能为电池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先例。

研究者表示,尽管早期的研究结果让人印象深刻,但后期或许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尽管目前研究人员在对小鼠的研究中并未观察到非常严重的副作用表现,但对于在人类中的应用标准却是非常严格的。而且研究人员还必须确认其与人类机体组织的兼容性,该技术在其它设备的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广泛的。这种电池的组件具有一定的生物兼容性,这或许就将电池的植入危害降到了最低,此外其在开发其它治疗设备上也表现出了巨大潜力,比如电化学发光、可穿戴设备、介入治疗、炎性微环境调节和电神经刺激等。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氧化还原反应或许就为肿瘤的抑制以及肿瘤微环境的调节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性策略。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3dee667795e.html

返回目录>>

 

微生态医学有望打破肠癌高发的魔咒

2023-04-14    国家医用微生态工程研究中心

 

一、肠癌已成为第二大肿瘤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1],近年来我国肠癌发病人数激增已超过了肝癌、胃癌,成为严重威胁国人生命安危的第二大肿瘤。仅2020年新发肠癌人数就高达56万,死亡人数超过了28.5万,对比2015年的数据,肠癌的年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激增了44%52%。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预测,如果这种状况不加强防控的话,2025年我国新发肠癌人数可能会超过140万,成为威胁国人生命安危的第一大癌症。即每22秒就新增一名肠癌患者。若死亡率和2020年大体一致的话,则每44秒就会有一人死于肠癌。

在花费方面,肠癌的平均治疗费用超过10万元,更有甚者高达数百万元。但遗憾的是,即便花光了所有积蓄进行各种治疗,患者从确诊到死亡的平均生存时间也不足2年,因为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且有44%的患者已发生扩散。

在每年超过28万个鲜活的生命因肠癌而离世的同时,背后又有多少家庭因肠癌或一夜返贫、或支离破碎。

肠癌猛于虎,谈肠癌色变已非骇人听闻。

二、肠癌不降反增的困惑

众多重视健康的朋友感到十分困惑,为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可肠癌的新发病人数却不降反倒激增呢?

今年415日至21日是我国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足以说明30多年以来国家对癌症防治的重视。

目前,胃癌、肝癌在国家的高度重视,肿瘤专家、医药工作者及广大民众的共努力下,已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值得高度肯定。

但目前肠癌发病人数逐年激增的现状,说明尚没有找到肠癌高发的根源及有效防控的措施。

多年来,一直把肠镜检查与息肉切除、基因与便潜早筛早发现早手术以及降低早筛年龄等作为防控肠癌的主要措施进行大力倡导、推广,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肠癌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逐年激增的数据看出,目前正在大力推广应用的这些防控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肠癌高发的严峻现状,这说明迄今尚未找到或认识到肠癌高发的根源,自然也就没防在根上。

三、肠癌高发的根源

对此,国家医用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微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微生态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微生态临床肿瘤研究专家组副组长崔云龙教授指出:

国际医学界已经研究发现,肠癌的发生有两大原因,一是肠癌患者的基因易感(异常),二是肠癌患者的肠道内环境出了问题[2]

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及法规,尚不能也不允许对人体的基因做出改变,所以,能改变的只有肠道内环境。此外,即便是基因有些问题,但极少有人一出生就患上肠癌。患肠癌的年龄尽管有低龄化趋势,但50岁以上人群仍占了发病总数的90%以上,这一切迹象说明,尽管基因的些许异常与肠癌的发生有关,但只要肠道内环境不出问题,也不会过早患上肠癌。

国内外大量肠道微生态研究的结果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产酪酸菌匮乏,脆弱拟杆菌、具核梭杆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有害菌产生的大量毒素是诱发炎症、息肉丛生并恶变为肠癌的重要诱因[3][4],这些新发现,为肠癌的破解指明了方向。

微生态医学被国际医学界称为第三代医学。从历史沿革来看,第一代是传承了3000多年的中医;第二代是一百多年前传入我国的西医;第三代就是近些年崛起的微生态医学。微生态医学对传统的中西医而言,可以用换了“赛道”来比喻。

它通过运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培养组学等大量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发现了一个中医囿于技术瓶颈无法研究、西医囿于理论的限制而忽视的人体新系统,即第九大系统——人体微生态系统,从而揭开了医学与养生发展的新篇章,被国际医学界认为将给医学和保健带来一场革命。

微生态学医学研究发现,至少50多种目前临床上找不到病根、无能为力的大病、慢病的病根实际上是人体微生态系统出了问题。

人体微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共生在人体肠道为主的,种类超过2000多种,数量超过百万亿,重量超过1.5公斤的庞大菌群王国。如此庞大的菌群构成的人体微生态系统,就如同以地表植被为主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

要想有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好环境,必须首先植树造林,建设好生态。“生态决定环境”已妇孺皆知,生态文明建设也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微生态决定健康”尚未被大众所认识,也不知道人体免疫力的70%以上是由人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菌群决定的,更不知道决定人体胖瘦的代谢机能正常否也是由肠道菌群共同参与决定的。自然,也很少有人知道,肠道炎症、息肉以及肠癌的发生也是由于肠道菌群失调,酪酸菌匮乏[3][5],阳性大肠杆菌、弯曲杆菌、脆弱拟杆菌、具核梭杆菌等有害产毒菌大量繁殖,产生了如基因毒素(CDT[3]、粪臭素、腐胺等至少32种导致大便臭气熏天的有毒有害物质诱发的[6]

四、便臭与肠癌

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大都是新鲜、没有臭味的,可为什么吃到肚子里一二天后排出时就变成了臭气熏天的大便呢?

实际上就是寄生在我们肠道内的产毒有害菌造成的[7]

我们知道,在夏天,若不把鱼、肉放进冰箱,裸露放置几天就会臭不可闻。究其原因是空气中大量有害菌落在鱼或者肉上,在将鱼或者肉吃掉的同时释放出了大量有臭味的物质,造成了臭气熏天。空气中能造成鱼、肉等食物腐烂变质的有害菌也会伴随着食物吃到我们的肚子里,以我们吃下的食物为食,并代谢释放出了大量有臭味的腐胺、氨以及基因毒素等,毒害肠道引起肠粘膜发炎、息肉丛生、甚至恶变为肠癌[7]

这就是若不改变肠道内环境,即使做了息肉切除,过几年还会复发的原因。

溃疡性结肠炎也是如此,之所以,在单纯抗炎治疗缓解以后,仍会反复发作。其根源在于没有消除复发的诱因,没有同步改变肠道内环境造成的。

所以单纯抗炎治疗是治标,不是治本。

另一方面,即便是通过早筛早发现进行了肠癌手术,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对肠癌患者的心身都已造成了重创。所以,这也不是上策,而是亡羊补牢。

五、肠癌的源头防控

微生态医学的这些重大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为我们从肠癌发生的源头入手采取防控措指明了方向。

更早期阶段的肠癌发病源头防控是从何时开始以及如何实施呢?

崔主任认为,应该从一遇冷凉酒辣就腹痛腹泻的肠易激综合征和慢性腹泻阶段进行对因科学治疗开始,从溃结(UC)和克罗恩病(CD)的抗炎治疗与用微生态制剂同步改变内环境开始,从慢性便秘停止滥用含蒽醌的通便产品开始。

上述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伴随着肠粘膜营养障碍及炎症的发生,若未站在肠道微生态角度,从改变内环境入手进行对因治疗就会造成久治不愈,把粘膜炎症拖成了息肉丛生、复发,为肠癌的高发埋下了祸根。加之长期滥用杀菌消炎药,误治造成肠菌群失调后、弯曲杆菌、脆弱拟杆菌等有害菌大量滋生,它们产生的毒素进一步加速了癌变[3]

也有学者研究指出[8],患肠易激一年后就使其患肠癌的风险升高了6倍,何况目前还有大量的肠易激患者或不重视、或了解对因治疗而造成久治不愈,更为目前肠癌的高发提供了大量的癌前人群基数。

另外,众多便秘患者长期应用含蒽醌的通便类产品造成了肠道黑变病,也为肠癌的高发埋下了隐患。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要想彻底远离肠癌,就必须充分运用微生态理论,杜绝肠息肉增生的源头——肠粘膜炎症。要消除粘膜炎症,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对因科学治疗慢性腹泻、肠易激、慢性便秘、溃结及克罗恩病,终止滥用杀菌消炎药对肠道菌群的破坏、或单纯抗炎忽视肠内环境的同步改变,及含蒽醌的通便类产品对肠道粘膜伤害开始。

为什么有的医生和患者不知道对因进行科学治疗而还在误诊误治呢?

这是因为以前囿于医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局限性,对肠道微生态的不了解,造成从临床医学理论层面上就未找到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根,而将其称之为“不明原因腹泻”。

既然原因不明,自然也就不能对因治疗。所以,广大的慢性腹泻和肠易激患者大都遭受了用尽各种中西抗菌消炎药、芦荟和番泻叶等含蒽醌的通便产品,却不仅不见效,还越治越重的痛苦折磨。其中有的患者虽然遭受了越治越重的痛苦折磨,但庆幸没有恶变为肠癌,还有一些没有那么幸运的患者,就因长期误治造成了息肉丛生、复发,乃至恶变为肠癌,失去了生命。

东海药业科研工作组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一遇冷凉酒辣刺激就腹痛腹泻的肠易激综合征,以及更严重的慢性腹泻的病根实际上是肠道菌群失调,尤其是酪酸菌匮乏造成的。

酪酸是肠粘膜再生修复的重要营养物质,若匮乏,不仅会造成肠粘膜营养障碍,而更严重的是,会造成被有害菌损伤发炎的肠粘膜得不到及时修复。炎症得不到及时消除,从而引起了炎症因子和五羟色胺过度表达,脑肠菌轴异常,致使肠功能紊乱,对冷凉酒辣等刺激过度敏感而腹痛腹泻,甚至因久治不愈恶化为肠癌。

黄曦、于君教授于《Nature Reviews》发表的“结直肠癌中的肠道菌群(从机制到临床)”一文中也明确指出“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的一类主要代谢物是短链脂肪酸(SCFAs,如丁酸盐和丙酸盐),低SCFAs水平与高CRC风险有关”[3]

也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大黄、芦荟、番泻叶、何首乌等具有通便作用的草药虽然植物名称不同,但有效成分均为蒽醌。长期饮用,不仅会使肠道失去蠕动功能,更为严重的是造成肠道黑变病,诱发肠息肉、肠癌。

六、国家863成果守护国人肠道健康

基于对酪酸梭菌的研究发现,东海药业科研工作组在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创研出了能对因补充酪酸菌的微生态新药:阿泰宁、爽舒宝。

阿泰宁、爽舒宝双双获得了中美双发明专利授权,并经临床研究证实,阿泰宁治疗慢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了100%99.2%,总治愈率和完全缓解率分别是97.14%97.5%[8][9]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是严重慢性腹泻加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案例。他平时每天腹泻2-3次,在遇冷受凉等刺激后会加重到每日4-5次,甚至6-7次。在用阿泰宁治疗之前的27年间,尝试了各种抗菌药、中医药以及其他的活菌制剂,花费不菲,但因未对因服用酪酸菌制剂,病情愈演愈烈。

微生态新药酪酸菌制剂制剂——阿泰宁治疗慢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作用机理是特殊工艺生产的阿泰宁,能耐受胃酸,顺利进入肠道后能大量分泌酪酸,它是肠粘膜修复所需的第一营养物质。酪酸具有快速修复受损的肠粘膜,消除炎症,恢复肠功能的重要作用,其功效被写入国家食药总局批准的阿泰宁使用说明书中[10]

黄曦、于君教授在《Nature Reviews》发表的“结直肠癌中的肠道菌群(从机制到临床)”一文中也明确指出“丁酸(酪酸)盐作为一种抗炎分子,可抑制结肠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中的组蛋白脱乙酰酶,下调促炎细胞因子,诱导CRC细胞凋亡。此外,丁酸盐和丙酸盐已被证明可以调节结肠调节性T细胞,从而在动物模型中发挥有效的抗炎作用。”[3]

炎症消除,受损的粘膜被修复,肠息肉自然不会增生,肠癌也就远离了。

对于便秘患者来讲,应尽快停下含蒽醌类通便产品的使用,改用益生菌膳食纤维类产品如昶乐康、爽舒宝等就能避免肠道黑变病从而远离肠癌。

所以,从肠癌发病通路上讲,这都应归属于运用微生态医学理论开展的源头性防控。因此,迫切需要大力科普肠道微生态知识,让全社会都尽早了解肠癌高发的根源,并开展源头防控,才能卓有成效的远离肠癌。

七、为了国人健康,要敢于讲真话

崔主任进一步指出:为了打破目前肠癌激增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严峻局面,也为了打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预言的“魔咒”,我们必须敢于讲真话,敢于揭开肠癌高发的真相,重新审视以往的肠癌防控策略和措施,才有助于找到肠癌的根源,突破高发的困境。这一点希望能引起各级卫健委、医保局、肿瘤专家及广大注重肠健康人士的重视与重新思考。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国家医用微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崔云龙基于30多年的人体微生态研究,提出的源头性防控策略为打破肠癌连年激增的局面提出了新的防控方向及路径。也完全契合国家大力倡导的“防重于治”医疗健康理念,值得引起其高度重视。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050e67109a0.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我国抗疫斗争最鲜明的底色——三年多同心抗疫的伟大实践与启示②

2023-04-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世纪疫情,大战大考。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交出了一份非凡的抗疫答卷。回望3年多极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不变价值追求,始终是我国疫情防控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我国抗疫斗争最鲜明的底色、最真实的写照。

  生命重于泰山。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是铿锵有力的承诺,也是坚定不移的行动。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期间,4.26万名白衣战士逆行出征,800余万件防护服、超过7万台医疗救治设备紧急调度,为了生命,八方驰援;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放弃,为了生命,我们全力以赴;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为了生命,我们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各项工作细而又细、政策措施实而又实,构筑起“保健康、防重症”的坚实防线……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城市人口密度普遍偏高,人员流动频繁,人均医护人员、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重症救治资源数量均低于发达国家,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新冠病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3年多来,我们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方面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努力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我们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平急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体系,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3年多来,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数据最有说服力: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9年的77.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防疫关乎生命,发展关乎生计。3年多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中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把稳就业、稳物价、保民生作为必须守好的底线,做好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生活物资供应,确保“粮袋子”“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我们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稳住经营主体;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在保护了亿万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给出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答卷。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提。3年多来,中国尽己所能助力各国抗击疫情,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到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再到以自身开放合作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作出重要贡献,中国不仅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也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理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为人民而战,靠人民而胜。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指引下,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受住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3年多同心抗疫,成绩有目共睹,历史必将铭记。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7/c14739-32665841.html

返回目录>>

 

北京地铁不再强制乘客戴口罩,广播词改为“建议”

2023-04-17    北京日报

 

近期,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反映,北京地铁站内佩戴口罩的提示标语被工作人员撕除。

记者从北京地铁了解到,目前地铁针对进站乘客已经没有佩戴口罩的强制性要求,但仍旧建议乘客在搭乘地铁过程中佩戴口罩,做好自身防护。

在相关措施调整之后,北京地铁安检也已经取消了对乘客佩戴口罩的检查,即使乘客进站时未佩戴口罩,也能进站乘车。不过绝大多数乘客仍旧选择佩戴好口罩。同时,车站的工作人员仍在按照相关要求,在岗时保持佩戴口罩。

记者注意到,在相关防疫提示标语被撤下的同时,北京地铁站内和车厢内的广播词也同步进行了更改。在北京地铁8号线列车内,列车在报站结束之后仍会播放防疫提示广播。不过,广播词已从此前“请您全程佩戴好口罩”,更改为“建议您全程佩戴好口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WeS39y6dF

返回目录>>

 

甘肃加强老年慢性病智能管理

2023-04-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兰州416日电  (记者银燕)记者近日获悉:2022年,甘肃将人工智能老年慢病管理信息平台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全面投入基层健康管理和诊疗,全面辅助基层医生开展老年人慢性“四病”筛查和健康管理服务。

  截至目前,人工智能老年慢病管理信息平台已覆盖甘肃省86个县(市、区)、1.9万个基层医疗机构,已服务慢病患者超过350万人。甘肃全省高血压规范管理率从51%提升至71%,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从52%提升至68%,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率提升至91%,在管脑卒中患者规范随访率提升至95%2022年,基层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已累计提供人工智能辅诊2667万余次。

  与此同时,为补齐短板,2023年甘肃省将重点提升86家县级医院重症救治能力。通过统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2.4亿元,省级财政新增预算安排1.04亿元,共计投入3.44亿元,为86个县医院各补助400万元,在全省86个县(市、区)各选择1家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每家医院新增重症救治床位10张。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7/c14739-32665857.html

返回目录>>

 

上海援藏医生八年接力 高原血液病治疗能力显著提升

2023-04-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60岁的藏族老人扎平(化名)刚刚结束治疗——两根软管扎在两条手臂上,一根抽血、一根输血,血液经过血细胞单采仪的分离,其中红细胞的浓度大大降低。上海援藏医生江传和站在床边,观察病人的情况。

  江传和介绍,扎平所患的“高海拔性红细胞增多症”,是高原地区群众的高发疾病,过去的治疗方法一般只能缓解症状。在援藏医生的努力下,血细胞单采仪被引入日喀则,通过直接分离血液里异常偏高的红细胞,最大程度降低对患者身体的损伤。

  江传和介绍,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目前每年都会收治400多名患者。“2015年起,来自上海瑞金医院等单位的医生连续8年支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不但让我们的血液科从无到有,更帮助我们积累了一流的高原血液病治疗经验。”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普布旺堆说。

  在一批批上海援藏医生的带动和培养下,普布旺堆已经能独立开展绝大多数常见血液病的治疗,成为科室里独当一面的专家。无论是开展穿刺检查,还是利用血细胞单采仪开展救治,普布旺堆处理起来都得心应手。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学到的技术传授给更多本地的青年医生,带领他们一同成长。

  当上海援藏医生李啸扬来到日喀则时,科室已经具备一定规模。2019年底,一名20多岁的藏族姑娘卓嘎(化名)从日喀则市昂仁县来到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显示,她的多项血液指标都有问题,随时有生命危险。

  看到患者的检查数据,李啸扬心里有些打鼓,“这看起来有些像白血病,而且可能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随后,他立即安排卓嘎开展骨髓穿刺检查,还第一时间联系瑞金医院,安排医生会诊。最后,他们共同判定,卓嘎罹患的正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特殊的急性白血病,致死率极高。但这一疾病在瑞金医院已经有成熟的治疗方案,如果治疗及时,能有效提高病人治愈率。”李啸扬回忆。

  但是在当时,西藏并没有针对这一疾病的药物储备。于是,李啸扬迅速联系瑞金医院,医院连夜为这名患者准备了药物,并请专人从上海携带药物送到西藏,卓嘎在确诊后的第三天就用上了来自上海的救命药。最终,在李啸扬等援藏医生的带领和全力救治下,卓嘎顺利出院,恢复健康。

  李啸扬说:“通过前后方协作,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已经有了处理疑难杂症的能力。从卓嘎这样的病例中,我们看到了本地医疗能力的提升,也看到了两地协作的优势。”

  援藏医生们不满足于一个个具体病例的救治,他们还希望发现高原血液病的规律性因素,帮助高原居民更好地预防疾病、减少病痛。今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发表了一项针对379名贫血高原病患的研究,该成果由上海援藏医生和西藏本地医生共同完成。方洁是日喀则人民医院的本地医生,也是研究的第一作者。“我们医院此前开展救治工作比较多,很少进行研究性工作。”方洁告诉记者。

  在援藏医生们的指导下,方洁等人最终完成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方洁说:“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目前,我们在援藏医生们的指导下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希望取得更多研究成果。”

  上海市第八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庆华说:“在援藏医生们的带动下,血液科创立运行,具备基本治疗能力,并可以通过协作实现疑难杂症的治疗。现在,我们还可以开展临床型科研工作,探索疾病发展的规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的变化,是我们‘组团式’援藏‘以院包科’成果的集中体现。”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7/c14739-32665856.html

返回目录>>

 

专家:防控癌症需发挥“整合医学”健康管理理念

2023-04-17    新华网

 

  新华社天津416日电(记者沐铁城、张建新)415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等承办的第29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天津举行。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仪式上介绍,防控癌症不仅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防控政策落地和医疗专业技术提高,也需要发挥“整合医学”的健康管理理念,实现从行业资源到技术手段的整合。

  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癌症防控既要靠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努力,更要靠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开展常见恶性肿瘤早诊早治是我国癌症防控工作的关键措施。”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介绍,以肝癌为例,肝脏若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时,可能已经发展到肝癌晚期。因此,有家族成员患病史、经常暴露于乙肝病毒环境、接触血液制品等高危人群需加强筛查意识,做到主动检测、尽早治疗。

  目前,肿瘤相关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樊代明介绍,有些患者适合先手术、有些患者适合后手术,不同患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整合医学”理念是有机结合各种方法,从而得到最佳结果。

  专家表示,“整合医学”是以人作为一个整体,将医学领域最先进的理论和知识与临床各学科最有效的经验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并按照环境、社会和心理的现实需求加以修正和调整,形成更加适合疾病防治和呵护健康的医学知识体系。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樊代明表示,实现这一目标要将“整合医学”的理念和体系融入诊疗中。此前,中国抗癌协会编写发布了覆盖53个癌种和60个技术手段的《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这为肿瘤“整合医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知识体系。

  据悉,活动期间还开展了百名肿瘤专家大型义诊、核心科普知识解读、CACA技术指南精读巡讲等系列科普公益活动,共同探讨肿瘤学界前沿热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7/c14739-32665937.html

返回目录>>

 

健康“医”点通 世界血友病日:关注血友病 预防是关键

2023-04-17    人民网

 

2023417日是第35个“世界血友病日”。有这样一个人群,他们如同“玻璃人”般脆弱,小小的磕碰就可能导致血流不止,有可能落下终身残疾,甚至致命。这就是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梁新悦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血友病也是一种罕见病,临床以关节、肌肉、内脏及深部组织轻微创伤后或自发性出血难以停止为特点。若未及时治疗,反复的关节出血可能导致慢性关节肿胀、功能障碍或畸形,关节周围的肌肉会出现萎缩,最终进展为慢性血友病关节炎而致残。

梁新悦表示,血友病分为血友病A(凝血因Ⅷ缺乏)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乏),分别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凝血因子Ⅷ和Ⅸ基因位于X染色体。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拥有病变染色体的男性均为血友病患者。女性大多为携带者,因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一条X染色体上虽然有基因缺陷,另一条X染色体上基因正常,仍可以产生足够的凝血因子而不发病。

“血友病发病率在不同种族和地域之间没有差异。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发病率为1/5000,血友病B发病率为1/25000。女性血友病患者罕见。”梁新悦说。

梁新悦提示,一些血友病患者在童年期会表现出症状,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磕碰、血肿淤青、容易出血且止不住等情况,要高度重视,应及早带孩子去医院血液科就诊,避免漏诊和误诊。

“预防治疗是儿童血友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早期持续性、个体化的规范治疗至关重要。”梁新悦介绍,预防治疗又称规律性替代治疗,是出血前有规律地替代治疗,保证凝血因子维持在一定水平,以预防出血和关节损伤、降低致残率。血友病患儿预防治疗越早越好。

梁新悦表示,血友病患者发生急性出血时,应及早就近接受专业救治,并坚持RICE原则,即休息、冷敷、抬高、压迫先行自我救助。对于已形成残疾者可进行关节功能评估、物理治疗及康复。

“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罕见病防治的最佳途径。”梁新悦建议,有血友病家族史的女性在妊娠前应做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但无基因携带的女性,妊娠后可按正常程序分娩;而对于女性携带者,最好在妊娠后特定时期进行羊膜腔穿刺取样等,以判定胎儿是否为血友病患者或携带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7/c14739-32665961.html

返回目录>>

 

枪支暴力对美国儿童造成巨大伤害

2023-04-17    人民日报

 

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日前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包括3名儿童在内6人遇害。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16日,今年美国已有12233人死于枪支暴力,平均每天约有117人死亡,死者包括75名儿童和432名青少年。倡导枪支管制组织“为每个城镇带来枪支安全”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国已至少发生39起校园枪击案。愈演愈烈的枪支暴力问题,已成为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在内的美国民众“最糟糕的噩梦”。

美国医学协会所属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版》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枪支暴力多年来都是美国儿童的主要死因之一。反枪支暴力组织“每城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间,美国至少发生2070起涉及未成年人的意外枪击事件,导致765人死亡、1366人受伤。其中,高达39%的枪手年龄为9岁或9岁以下。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4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约有2590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死于枪击,较2019年增长50%。同一年,美国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枪击死亡率升至十万分之三点五,较2019年增长46%。两个数字均为1999年以来最高值。数据还显示,2021年因枪击死亡的美国未成年人中,他杀占约60%;其次是自杀,占32%;事故占5%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去年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枪支暴力已成为美国儿童意外死亡的首要原因,枪支暴力死亡率上升呈现长期趋势,而且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枪支暴力对儿童的影响更是触目惊心。根据美国凯泽家庭基金会的统计,其他发达国家儿童每年死于枪支暴力的数字一般为个位数或两位数,相比之下,2009年至2018年,美国发生的校园枪支暴力事件是其他发达国家的近60倍。

美国安全公司“进化科技”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88%的美国人对枪支暴力感到焦虑,75%的受访家长表示,他们的孩子对校园枪击事件感到焦虑。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美国人都在遭受枪支暴力带来的痛苦。人们没有对枪支暴力增加感到麻木,而是称他们的焦虑程度正在增加,并影响到生活的其他部分。因枪击考虑过搬家的人越来越多。”

美国至今仍是全球唯一尚未批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国家。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刊文称,相似的悲剧之所以不断重演,是因为美国政府未出台合理的法规进行应对,未能确保美国儿童在不受枪支暴力威胁的情况下健康成长。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制片人亚当·查尔顿表示,现代美国的悲剧在于深陷内部撕裂的泥淖,不同的政治群体各执一词,不断助长对枪支的盲目崇拜,这导致暴力文化泛滥。查尔顿表示,作为一名制片人,他报道过无数枪击事件,但一切仿佛总是周而复始。枪击事件发生后,政客出面表态,但都无法弥补枪支暴力对被害者及其家人无可挽回的伤害。过不了多久,一切又归于沉寂,“直到令人震惊、悲伤的循环不可避免地重新开始”。

因党争极化、利益集团阻挠,美国加强枪支监管、遏制枪支暴力的立法进程举步维艰。非营利组织“改变裁判”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正是由于不作为的政客以及拥枪游说团体的存在,突击步枪成为美国街头最畅销的枪支,因枪击死亡的美国少年儿童人数不断创下历史新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We0xXOTbK

返回目录>>

 

非洲多国全力抗击霍乱疫情

2023-04-17    人民日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日发布报告指出,马拉维、莫桑比克、索马里等11个非洲国家正在艰难应对多年以来最为严峻的霍乱疫情,尤其是儿童面临紧急情况。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此前发布公报说,非洲地区的霍乱病例呈快速增长趋势。面对霍乱疫情,非洲国家正在国际社会帮助下,积极抗击疫情。

据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介绍,仅今年开年的第一个月,非洲大陆报告的霍乱病例数就达到去年全年病例总数的30%以上。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主任玛奇迪索·穆蒂表示,如果按照目前的流行趋势蔓延,2023年非洲的霍乱疫情将是近1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世卫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非洲报告的霍乱病例主要来自马拉维,死亡率高达3.3%,该国被非洲疾控中心认定为本轮霍乱疫情最受关注地区。

分析认为,极端气候事件和地区冲突正在加剧霍乱疫情,对非洲民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对于非洲国家来说,快速发现病例、做出全面及时的反应至关重要。我们支持各国政府加强应对措施,以尽快控制住疫情。”穆蒂说。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经由不洁净水源和食物传染,患者常出现呕吐、腹泻、脱水和高烧等症状,重症和延误治疗可致死亡。世卫组织表示,由于缺少口服霍乱疫苗及公共卫生、医疗人员等资源,非洲应对多重和同时暴发的霍乱疫情能力受限。穆蒂表示,非洲部分地区武装冲突频发,导致政府财政资金不足,医疗资源紧张,加速了疫情传播。

此外,热带气旋“弗雷迪”不久前引发的洪水、强风和泥石流等灾害增加了非洲多个受灾国的卫生风险,导致霍乱疫情进一步恶化。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发布的公报称,在马达加斯加、马拉维和莫桑比克,“弗雷迪”导致300多家卫生机构受损,当地社区无法获得足够的卫生服务,增加了公共卫生风险,加剧了霍乱、疟疾等疾病的传播。南部非洲的莫桑比克、赞比亚和南非等国霍乱疫情暴发时又正值暴风雨季节,多地洪水泛滥,让疫情形势更加严峻。

为帮助非洲国家尽快控制霍乱疫情,世卫组织与非洲疾控中心等前不久联合召开非洲卫生部门部级会议,聚焦有效防治和阻断霍乱疫情,推动各国达成防疫共识。世卫组织等机构还向霍乱疫情蔓延国家提供紧急援助。例如,向马拉维等国派遣数十名专家,帮助当地建立实验室和病例管理体系,提供口服霍乱疫苗,建立清洁饮用水项目。同时,世卫组织加强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协调医疗用品全球供应链,提升霍乱疫情全球监测水平,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加强数据收集和共享。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日紧急呼吁国际社会筹集1.7亿美元资金,为受霍乱影响的地区儿童和家庭提供救助。据悉,这些资金将用于采购紧急卫生用品、医疗物资以及霍乱的预防和早期治疗等。目前已筹集到1830万美元,将优先支持东部和南部非洲地区的霍乱疫情应对工作。

世卫组织指出,确保饮水安全、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是预防霍乱疫情的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目前,马拉维政府正在世卫组织专家的指导下,对公共卫生进行监测,以便快速识别和确认霍乱病例。同时,防疫人员在专家组指导下,紧急为疫情高发区域送去肥皂和氯片等防疫物资,用卡车运来安全的饮用水,以及建造临时厕所防止疫情蔓延。

“水援助”组织南部非洲区域主任罗伯特—坎帕拉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正加剧霍乱疫情传播,并对有效控制和最终消除霍乱构成巨大挑战。”该组织呼吁地区国家强化政治意愿,落实去年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共同签署的《南共体卫生战略》,实现安全饮水、环境保护以及个人卫生等目标。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We2Zwvznr

返回目录>>

 

2022北京肿瘤登记年报》正式发行

2023-04-1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孙瑜)414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获悉,《2022北京肿瘤登记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已正式发行。据介绍,本次《年报》汇总了2019年北京市16个辖区1387万户籍人口的肿瘤登记数据,详细梳理了全市整体及23种常见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年报》显示,北京市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渐升高,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北京市恶性肿瘤新发例数为58234例,发病率为419.97/10万,10年间年均变化百分比为2.54%,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甲状腺癌和结直肠癌发病率增长较为明显;死亡例数为27350例,死亡率为197.24/10万,10年间年均变化百分比为-1.42%,呈下降趋势。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仍在不断加重,制定符合卫生经济学要求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是当务之急。

《年报》显示,北京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略低于女性,但死亡率则高于女性。男性发病顺位前5位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女性发病顺位前5位依次为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和子宫体癌。

《年报》还显示,恶性肿瘤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发病和死亡存在地区差异。北京市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自2024岁开始上升,于8084岁达到高峰;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自4044岁开始上升,在85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从地域分布看,北京市城区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郊区,但死亡率低于郊区。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作为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日常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行为方式、病菌感染和自身代谢等因素均会影响其发生发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因素,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除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将癌症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会极大降低癌症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为此,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癌症防控措施和癌症筛查惠民工程,居民可咨询居住地所属社区,了解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的相关事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7/c14739-32665897.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健委: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2023-04-17    科技日报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实施以来,有1400余项诊疗技术平移至输入省份,填补了300多项省域医疗技术空白,相关省份跨省就医人数明显下降。”4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在会上表示,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分四批批复的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正在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过去,重病患者要“遍访名医”,尤其在二三线城市或偏远乡镇,优质医疗资源“可望而不可及”。

如今,优质医疗资源来到家门口、“名医保持在线”,这些大大减少了百姓跨省、跨市就医的不便,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那么,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是如何实现的呢?

“双中心”为抓手 实现医疗资源提质扩容

“仅2022年,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就开展了国际、国内首创和领先技术372项。”李大川介绍,双中心的设置聚合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面力量,深入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已经产出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临床研究成果。

此外,通过依托基础条件好、医疗技术先进、服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医院主体,带动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多点开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李志远介绍,阜外医院作为“国家队”同时支持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三家中心的建立,通过信息系统同源化、医疗质量同质化、人才培养同育化、平台资源共享化等整体平移优质医疗资源。

未来,国家卫健委将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三下沉”帮扶 提升县医院服务能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87.7%的县医院达到了二级医院能力,45.6%的县医院达到了三级医院能力。

李大川介绍,全国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得益于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等工作的长期开展。

据介绍,通过人才、技术、管理“三下沉”的方式,支援医院长期派驻优秀人才驻点帮扶,帮助受援医院拓展服务范围,增加诊疗科目,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并助力受援医院培养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支援医院采取委托经营管理、组建医疗联合体等方式,建立紧密的上下联动机制,帮助受援医院优化管理架构。

李大川表示,通过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托管、医联体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等多种方式,力争到2025年满足县域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化赋能 “大专家”换个方式到身边

“我们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综合智能高血压管理平台,把专家共识和临床指南转化为指导医生的知识系统,为基层医生赋能,提供个性化、本地化的药物治疗方案智能推荐。”李志远说,系统可以为诊断、转诊、检查、生活方式给出指导性建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这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医疗资源扩容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之一。借助互联网+健康医疗、互联网+智慧医院等手段,医疗资源下沉有了更便捷的渠道、更灵活的形式,例如大医院、大专家的诊疗经验被集成进智能辅助模块或工具中,用于辅助培训基层医生,高效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在康复指导、健康教育、行为管理、线上问诊等方面,信息技术直接联通医患,助推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未来,随着系统的智能化、医院的智慧化的发展,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7/c14739-32665877.html

返回目录>>

 

数字孪生有望改变医学未来

2023-04-17    科技日报

 

在巴塞罗那郊区一座19世纪小教堂的墙壁上,一颗心在慢慢收缩。但这不是一颗真正的心脏,而是一颗仍在患者胸腔内跳动的心脏的虚拟副本——所谓的“数字孪生体”,其拥有100亿个模拟细胞。

美国《时代》周刊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目前全球很多科学家正在构建包括心脏等在内的人体器官和组织的数字孪生体,这些模型可广泛应用于预测和预防疾病、测试疗法等多个方面,有望彻底改变未来医学的面貌,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医疗。

人体器官“数字孪生”频现

“数字孪生”是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技术趋势之一。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大公司将这项技术应用到航空航天与防务、自然资源、建筑与智慧城市等领域,当然也包括医学领域。

让我们想象一下:医生在计算机中存储了我们每个人的数字副本,万一我们出现任何事故或疾病,专家们会首先在这个副本身上测试治疗方法。虽然这听起来像科幻,但全世界已经有多个团队致力于研究并提升此项技术。科学家们认为,最好的起点是心脏。

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放着一名患者真实心脏的数字孪生体,其外观和律动与原心脏一样,且每个细胞、每块肌肉也与真人的心脏无异,唯一不同的是,它只在屏幕中存在和“呼吸”。

《时代》周刊报道指出,世界多地正在创建心脏的数字孪生体。如英国伦敦国王学院雷扎·拉扎维团队创建数字孪生心脏模型来预测心动过速,这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娜塔莉·特拉娅诺娃团队也在创建心脏的数字孪生体,以帮助治疗不规则心跳;西班牙巴塞罗那超级计算机中心科学家开发的心脏数字孪生模型由约1亿个虚拟心脏细胞组成,可揭示衰竭的心脏如何失去泵送能力,以及心脏药物引起的危险心律失常。

据美国医学未来学家网站报道,也有公司开发出了人体其他器官的数字孪生模型。如惠普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合作开展的“蓝脑项目”,利用其超级计算机,为研究目的创建大脑的数字模型;西门子公司也在开发肺和肝脏等器官的数字孪生模型。

人工智能和超算加持。

在人工智能与超级计算机的加持下,数字孪生体的用途日益广泛。

海德堡大学医院的数字孪生体可在超级计算机上运行,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真实的心脏对特定治疗的反应。参与这些项目的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创造虚拟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研究是现代医学的革命性举措。

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科学家们为人体器官设计数字孪生体。西门子医疗公司正在庞大的数据库上训练其算法,该数据库包含超过2.5亿张带注释的图像、报告和手术数据,研究团队可借此根据患者数据设计其数字心脏模型。医生可在模型上测试疗法并查看结果,最终为特定患者选择最佳疗法。

此外,英国牛津大学计算医学教授布兰卡·罗德里格斯团队达到了心脏数字孪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心脏数字孪生提供的预测结果比同类动物研究获得的结果更准确。例如,在一项虚拟的药物试验中,研究团队在人体心脏细胞数字孪生模型中测试了62种药物和化合物导致心律异常的风险,在一千多次试验中准确率为89%,而动物研究的准确性为75%

未来可期,挑战仍巨

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心脏病专家本雅明·梅德尔指出,未来的医生了解某个病人所有的器官功能,所有的细胞功能,将能提前几周或几个月预测哪些患者会生病,某名患者对某种疗法会产生何种反应,哪些患者对某种疗法受益最大等,这可能会彻底改变医学的面貌。

不过,运行人体或器官数字孪生体所需的计算能力可能令人望而生畏。例如,对于“蓝脑项目”,为单个神经元建模就需要求解大约2万个常微分方程。对于整个大脑区域,必须同时求解100亿个方程。

此外,也有科学家建议对该技术进行监管。人体器官数字孪生研究专家、英国科学家丹尼斯·诺布尔指出,10年后,人们将看到人类的数字孪生体。技术本身并不坏,问题是它的用途,因此有必要进行道德辩论并制定法律对其发展予以规范,以确保技术不被滥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7/c14739-32665884.html

返回目录>>

 

构建防治网络,提高“玻璃人”生活质量

2023-04-17    科技日报

 

今年417日是第35个“世界血友病日”,主题为“人人可及:预防出血”,旨在提高全社会对血友病的关注和支持,科学防治出血,优化防治策略,提高规范诊疗能力和照护管理水平,促进人人享有治疗的机会。

血友病患者常被称作“玻璃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时时处处留心,不能有一点磕碰,因为一个很小的伤口就可能会让他们流血不止。尽管目前血友病尚无根治方法,但科技的进步、医疗政策的完善以及社会的关注,正在让血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男性血友病患病率高于女性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杨仁池教授介绍,血友病A表现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血友病B则表现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两者都是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的。

二者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能出现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不止等。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假肿瘤形成,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为调查我国血友病患病率,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杨天楹教授在1985年发起成立了全国血友病研究协作组,于19861988年组织全国24省市37个地区对血友病开展调查,初步查明我国血友病的患病率为2.73/10^5人口。

男性的血友病患病率要高于女性。这是由于血友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一旦该X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该男性就肯定为血友病患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即使有一条X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如果另外一条X染色体正常,也可以代偿部分功能,则该女性可能为携带者而并不发病。如果不携带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由于各种原因失活,那么该女性也会成为血友病患者。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获得性血友病。这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的FⅧ或者FⅨ缺乏,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围产期、药物等各种原因,患者产生针对FⅧ或者FⅨ的自身抗体,使得FⅧ或FⅨ被过多破坏,从而使外周血中FⅧ或FⅨ活性降低。

血友病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与其FⅧ或FⅨ缺乏的程度相关。FⅧ或FⅨ活性水平<1%,为重型;FⅧ或FⅨ活性水平在1%5%之间,为中间型;FⅧ或FⅨ活性水平在5%40%之间,为轻型。

“理论上,血友病在胎儿时期就可以被诊断,但是并非所有血友病患者都有家族史,也可能是在受精卵形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杨仁池表示,即使有家族史,产前诊断也不能保证绝对准确。

科研进步推动血友病诊疗

血友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静脉输注凝血因子替代治疗,这种疗法可以改善血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却无法治愈血友病。杨仁池介绍,当前最有可能治愈血友病的方法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在血液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用于血友病治疗也已有2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欧美已经有针对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产品获批用于临床。2022年,针对血友病B的全球首款基因治疗药物Hemgenix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该药物一剂定价3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00万元),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药物。

我国在血友病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起步并不晚,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成果。2022年,杨仁池参与开展的亚洲首个肝脏靶向腺相关病毒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血液学》上。该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0名血友病患者接受基因治疗平均58周后,凝血因子水平从治疗前的2%以下提升到平均36.93%,证实了肝脏靶向腺相关病毒载体在中国血友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我国还有几款基因治疗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获批。

虽然迄今人们还不能彻底治愈血友病,但如果血友病患者能够尽早开始定期规律性接受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完全可以避免反复发生关节、肌肉等部位的出血。杨仁池说,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对于疾病的认识,以及能否自觉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都是血友病防治非常重要的环节。“另外,血友病患者要尽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果进行康复或体育锻炼,也应该在有经验的血友病中心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他说。

形成血友病防治合力

全国统一协调的规范化管理将有助于提高我国血友病防治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起全国性的血友病防治组织。杨仁池介绍,在世界血友病联盟的支持下,我国6家血友病中心于2004年发起成立了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同时成立了登记、实验诊断、护理和康复理疗4个工作组,随后在2008年又成立了儿科工作组。

200911月,我国开始建立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制度,旨在全面了解我国血友病患者基本信息和凝血因子类制品临床应用情况,进一步规范我国血友病诊疗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各地建立了血友病分级诊疗体系,确定血友病定点医疗机构,成立省级血友病专家组并完善了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制度。

在政府和各方共同努力下,血友病于2013年纳入全国大病医疗保险,2017年版国家医保目录正式将儿童血友病预防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血友病分级诊疗还必须依靠各级血友病中心来具体实施。为此,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血友病中心建设标准,对三级血友病中心的职能、科室和专业人员配置、有关人员的资质和职责、出凝血检验项目清单和出具报告的时间等作出明确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中国血友病协作组联合中国罕见病联盟,于2020年正式启动了我国血友病中心能力建设评估项目。迄今共有241家医院向国家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系统录入数据,录入病例数4万余例,我国血友病的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

除此之外,各种公益基金会和慈善组织也与制药企业合作,为血友病患者的治疗费用提供部分补偿,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符合国家扶贫救助的患者还可享受免费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7/c14739-32665907.html

返回目录>>

 

被家养宠物抓伤会得狂犬病?专家来解答

2023-04-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在发病前两三天可能就具有传染性,因此不能通过动物外观看起来是否正常来判断该动物是否具有传染性。

近日,“被家养宠物抓伤是否会得狂犬病”的话题引发关注。已经打过疫苗的宠物狗,不在狂犬病发病期,被其抓伤后是否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被咬伤和抓伤都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不过宠物狗如果打过狂犬病疫苗,尤其是连续两个周期都打过疫苗,感染狂犬病的概率非常小,但这不是绝对的,是否要打狂犬病疫苗还是要尊重当事人意愿。”

李侗曾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狂犬病确实只有发病的动物具有传染性,但动物是否处于狂犬病发病期不能用肉眼来判断。“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在发病前两三天可能就具有传染性,且有的动物发病前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因此不能通过动物外观看起来是否正常来判断该动物是否具有传染性。”

李侗曾表示,“针对热议事件,动物接种过疫苗、定期有健康体检,因此没有什么感染狂犬病的机会是可以理解的。10日观察法需要密切的观察,动物的主人是不是会密切观察到异常,是否第一时间告诉快递员?打的疫苗是不是来源可靠?这些信息作为快递员可能没办法得到确认,所以他的担忧也是完全可理解的。”

李侗曾建议,一般情况下,还是建议尊重当事人意愿,如果担心,一般的接种点都会建议先打疫苗,然后再观察这个动物,如果十天以后这个动物是健康的,就可以认为它十天前是没有传染性的,就可以终止疫苗接种了。“一般狂犬病疫苗需要接种5针,如果十天的时候这个动物仍然是健康的,那么后面两针就可以不用打了。”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416/22/I2FR6QT70038804V.html

返回目录>>

 

想尝“春日限定”,要小心“春天的毒”

2023-04-16    央广网

 

就算是一些能够被食用的野菜,有些也含有微量天然毒素,比如蕨菜,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可能引起中毒。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春天,总少不了尝鲜。可是,在春天的“吃吃吃”中,也有像“清明蔗,毒过蛇”这样的说法。还有人说,春天吃河豚,那得拿出“拼死”的精神。表面或清甜或鲜美的它们,到底为什么会让人中了“春天的毒”?

“变坏”的甘蔗

甘蔗,甜是真甜,毒起来也是真的毒。有俗语说“清明蔗,毒过蛇”。怎么清甜的甘蔗到了清明前后就摇身一变,变坏了?因为,它真的变坏了。

注册营养师薛庆鑫表示,清明前后的甘蔗有可能发霉变质,从而产生有毒代谢物:“甘蔗一般在每年10-11月收获,而吃甘蔗的时节可一直延续到次年4月,周期很长。长时间的储存,免不了有些就变质发霉了。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产生节菱孢霉菌,它会进一步生成3-硝基丙酸。这是一种嗜神经毒素,加热和消毒剂处理后毒力不减。”

所以,春季的甘蔗一定要谨慎食用。

那么,如何发现、辨别那些变坏的甘蔗?

对此,薛庆鑫介绍,霉变甘蔗的表面一般色泽不鲜艳、外观也不好,节与节之间或小节之间可见虫蛀痕迹,而在霉变甘蔗的末端则会出现絮状或茸毛状的白色物质。此外,新鲜的甘蔗有清甜味,如果能闻到霉变味或酒糟味,就说明它不新鲜了,可能已经霉变,最好别买、别吃。最后,也可以看看甘蔗的硬度,如果捏起来软绵绵的了,就是不新鲜了。

和其他食物发霉一样,哪怕甘蔗只是发霉了一点,那么,整根就都不要吃了。因为,它很可能已经被霉菌污染,只是肉眼还观察不到。

好吃难认的野菜

如果说春天吃甘蔗多少有点没赶上最好的时候。但是,野菜,那可是很多人的“春季限定”,错过可能就要等上一年。可是,这个鲜也不是那么好尝的。一些有毒植物与常见野菜、野果的外观相似,误采、误食后会引起中毒。

断肠草、毒芹等常被误认为野菜的植物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张青青那里可是“挂了号”了:“广西几乎每一年都有断肠草中毒的。它的花和金银花很像,嫩叶和龙须菜也很像。而断肠草含的钩吻碱成分毒性非常强。此外,毒芹和水芹长得也很像,石蒜和蒜苗长得也很像。”

就算是一些能够被食用的野菜,不容易被认错的,有些也含有微量天然毒素,比如蕨菜,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可能引起中毒。此外,路边、公园生长的野菜,则可能受尾气、杀虫剂的污染。

张青青提醒,食用野菜后即便只感到了头晕等轻微的不适,也要注意自己是不是吃野菜中毒了。

春天的河豚不好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鱼或者说河鲀鱼之所以鲜美,和它所含的氨基酸占比略高有关。但是,2-5月是河豚鱼的产卵期,此时其毒素——河豚毒素含量最高。今年,已有多地疾控部门提醒,不要随便吃河豚鱼了。

河豚毒素在其卵巢、肝脏和肠中含量高。河豚毒素是神经毒素,可以说是非常毒了。而蒸煮、暴晒等处理都不能降低毒性。

因此,千万不可随意加工、食用。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416/22/I2FRBGJG00388050.html

返回目录>>

 

专家呼吁: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 从源头预防疾病

2023-04-16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儿童健康关乎家庭和整个社会的未来。《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 》提出了要坚持儿童优先、防治结合、公平可及等主要目标,该计划的实施将通过加强儿童营养状况监测,推广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生命早期1000天则是儿童健康成长的起点。生命早期1000天是指从怀孕开始到婴幼儿两岁生日的这一段时间,这个时期是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不仅影响婴儿时期的体格发育和脑发育,也关系到孩子成人后的健康。

这一健康理念最早源于多哈(DOHaD)理论,即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学说。多哈(DOHaD)理论研究表明,成年的健康状况与其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摄取密切相关,生命早期1000天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 “机遇窗口期”,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最为重要的第一站。加强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保障,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健康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育龄期妇女和儿童营养状况逐步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育龄期女性普遍缺乏钙、铁、锌等营养元素,增加出生缺陷风险;同时家庭膳食结构单一、饮食习惯不健康等也导致了幼儿摄入的营养不足,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营养不良,给儿童带来的近期和远期危害是不可逆转的,并且不可弥补,需要引起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415日,在“健康儿童行动·生命早期 1000 天关爱计划”启动会上,针对如何保障母婴健康和加强营养补充,环球网健康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和北京医院妇产科主任王少为教授。

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 从源头预防疾病

生命早期 1000 天处于不良环境,可对子代造成多种影响。

王少为教授表示,生命早期1000天犹如“橡皮泥”时期。其中,孕期280天可以说是纠正宝宝成年后疾病轨迹的“第一战场”,而宝宝出生后720天则是减少将来疾病发生风险的“第二战场”。有一种说法叫“成人疾病,胎儿起源”,宫内的营养环境会影响胎儿生理结构和功能,所以孕期营养的问题会影响到子代,甚至是孙代身体状况。这就需要在生命早期多维度、多方位呵护宝宝健康成长,这与孕妇以及宝宝的营养、身体护理、外界环境、运动训练以及学习交流等密不可分。

王少为教授提醒,对于有妊娠计划的夫妇应该孕前就开始相关的检查和指导,注重营养摄入,并将这一工作持续到妊娠期、分娩期、新生儿期及婴儿期。

著名的DOHaD 理论认为通过营养失衡、环境毒物、压力产生的心理社会应激三条途径,会增加子代成年期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生命早期任何一种不良因素,都会使胎儿的组织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从而增加成人疾病的风险。

王少为教授解释说,营养主要涉及母亲的饮食和营养补充;环境因素则比较复杂,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比如空气污染、沙尘暴、工业废气、噪音等;而孕妈的精神心理状况是影响分娩结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占37%以上的权重。

“孕期有害毒物或药物的使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甚至会持续到成人期,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生。而孕期精神压力大不仅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情感倾向,也会影响孩子发育。孕期精神状况差,早产、足月小样儿、胎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情感障碍、儿童阶段自闭症等发生的概率都是很高的。”王少为教授表示,我们应该从生命早期1000天,科学进行干预,从而更好保障孩子的健康。

把握生命早期1000天 营养均衡是关键

孕期的营养均衡对母婴健康和胎儿发育至关重要。那么,如何保持孕期的营养均衡?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强调了食物的多样化。“到目前为止发现,人体需要至少30种以上的营养素,而这些营养素不可能靠几类食物,或者单个食物来满足。所以要注重食物的多样化,比如一天12种,一周20种以上,并且长期保持,才能达到食物全面均衡的效果。”

“如果因各种客观因素不能达到食物多样化的标准,也可以遵循医嘱服用复合营养补充剂。”于康教授补充说。

除了多样化饮食,于康教授在强调膳食平衡,均衡补充营养素的重要性时,还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即一个桶里装水的多和少不取决于最长的板子,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而人体健康状况就像木桶里的水,各种营养素就是那些木板,即便你充足地补充了多种营养素,只要出现一个明显的“短板”,身体的健康状况就可能出问题。

于康教授提醒,在孕期各个阶段都需要强化微量营养素的补充。所有的营养素都对宝宝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比如缺乏叶酸可能造成神经管畸形、缺钙会导致软骨病、缺铁会影响身高和智力发育等。建议从备孕开始可每天服用0.4-0.8mg叶酸或含叶酸的复合维生素。同时孕期需注重铁、钙、DHA等的补充,满足自身需要同时保障胎儿的需求。婴儿出生后,建议在合理安排均衡饮食之外,科学地补充钙、维生素DDHA,以满足幼儿发育营养需求。

对于孕期营养的全面均衡,王少为教授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把营养分七大类,从计量单位上分为宏量营养和微量营养,宏量营养包括蛋白质和脂肪需求是15%左右,最多不超过30%,微量营养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它的需求要增加70%-300%;二是注意补充矿物质,比如铁、锌、维生素等,锌是神经发育的重要元素,维生素、叶酸是预防神经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元素。三是强调个性化的同时也要根据孕期和哺乳期的不同阶段,适当调整饮食结构。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VxUj5OAj3

返回目录>>

 

识别阿尔茨海默病,呼一口气便可知?

2023-04-16    央广网

 

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可从远离“三高”、保持健康的BMI指数、保持心情愉快、保持良好的睡眠以及保持认知学习的状态等方面进行干预。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筛查是全球科研团队都在攻关的世界性难题。近日,中国研究团队首次采用呼气检测的方法,尝试对早期的阿尔茨海默病进行检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沈璐教授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在线发表。研究首次发现,通过检测人体呼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可早期识别认知障碍患者,有望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客观、简易的认知障碍筛查手段。

遗忘事情和阿尔茨海默病有何区别?人体呼吸中到底都包含哪些成分?为什么这些成分可能会和认知障碍相关?阿尔茨海默病这一严重困扰人类的老年疾病,有何预防措施?

瞧我这记性!真是“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即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一般发病年龄在65岁以上。在临床上,阿尔茨海默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尤其是刚刚发生的事情转眼就不记得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各种认知功能的下降,包括不认识路、不会数钱、不会照顾自己,甚至出现性格变化、精神异常等情况。

有些老年朋友突然忘了些事情,常常怀疑自己得了老年痴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沈璐介绍,阿尔茨海默病和老年人出现的正常遗忘并不一样。有些老年期的遗忘可能只是一些细节无法回忆,但经过提醒还是能够想起来。而阿尔茨海默病所表现的记忆力减退,是整个事件都不记得,即使提醒也想不起来。

在老年期,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老年人群的第四大死因。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疾病患病率高、致残率高,且疾病负担较重,需要高昂的治疗和照料费用。从病因学上,只要足够老化,都有可能存在患病的风险。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确切病因是什么,虽然目前还没有研究定论,但遗传背景、“三高”、肥胖、睡眠障碍、抑郁症以及低教育水平等,都是相关的危险因素。

仅凭一口呼气就能识别阿尔茨海默病?

VOCs是一类具有高挥发性的气态有机分子,人体的VOCs来源于多种体内代谢途径,通过皮肤、呼吸、尿液和粪便释放出来。人体在病理情况下,呼出气的成分会随着代谢状态发生改变,比如糖尿病的危急重症叫做酮症酸中毒,此时患者呼出气当中含有大量的丙酮,闻上去有烂苹果味。

沈璐介绍,呼出气中的VOCs是一类较容易获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目前临床上已有研究发现可利用呼出气VOCs检测诊断肺结核、肺癌等肺部疾病,也可用来对乳腺癌、甲状腺癌等非呼吸系统疾病进行早期识别,且识别效率较高。

阿尔茨海默病也是个系统性疾病,虽然最终表现为特定脑区的细胞死亡,但事实上可能是肠道感染、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以及口腔菌群感染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因此阿尔茨海默病本身也存在代谢异常,为建立神经退行性疾病和VOCs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依据。

此外,团队此前的研究发现,训练后的犬可以通过嗅皮肤挥发性气味识别帕金森病患者,这也大大增强了研究者的信心,认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能够通过多种新型生物标志物进行探索。

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教你五招

阿尔茨海默病存在两个重要的病理标志,即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些情况的出现,都要远早于临床出现的记忆力减退症状。而目前的早期筛查方法主要是采用认知评估量表判断病人是否存在认知功能下降及下降的程度,且评估结果容易受文化水平、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当临床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时已经到了疾病病理的中晚期,再进行干预,效果也不是很好。

此次研究招募了1467例符合标准的老年人群,并对其完成认知评估和呼出气采集,发现有66VOCs成分在正常对照组和认知障碍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将这66种成分纳入诊断模型进行训练,得到苯甲醛等10个关键分子,其联合识别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效能达到0.829

研究当中所采用的技术叫做气象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具备快速、便捷、客观、无创、成本低等特点,为早期识别认知障碍带来新的思路。但沈璐也表示,虽然此次研究的科学性很强,但只是个横断面的研究,其成果离临床普及还有一段距离。未来,需要进一步了解呼出气VOCs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老年期痴呆在呼出气里面的特异性成分、特异性成分与病程的相关性等。

关于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沈璐表示,可以从远离“三高”、保持健康的BMI指数、保持心情愉快、保持良好的睡眠以及保持认知学习的状态等五个方面对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416/22/I2FROLIR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发福竟与代谢无关!给中年人的饮食建议

2023-04-16    科普中国

 

一定要长期关注摄入的总热量,以及膳食结构。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都要适量摄入,为了减肥目的可以优化结构。

迈入中年之后,“发福”成了横亘在每个中年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迈过29岁这个“坎”之后,想要保持苗条的身形会逐渐变成hard模式……过去吃什么都不胖的人,现在喝水都发胖;过去一顿三碗饭,现在半碗就管饱。

为什么中年发福来的这么迅猛?

过去我们总认为,这口让人发胖的锅需要基础代谢来背,走上下坡路的身体代谢让我们无法消耗摄取的能量,从而积攒在体内转换成了大把大把的脂肪。

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却打破了这个认知——其实,我们20~50岁期间的能量消耗是稳定的,并没有在跨过某个坎之后就出现急转直下的降低。

比较明显的代谢水平下降,其实出现在60岁之后,人体已经迈入衰老时。60岁之后,新陈代谢每10年会降低7%左右,到了90多岁时,日常的能量消耗平均会被50多岁的人群低20%~25%。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下降,尤其是肌肉质量的下降,新陈代谢的降低也会越发显著。

显然,刚刚30多岁的中年人,远没有到代谢降低的这一步。咦?代谢没降低,吃的东西也没有徒增,为什么还会发胖?

原因很简单,动得少了。在研究中,人们发现30岁以后的人群比20岁的人群少动了20%左右。

遥想当年,20岁的我们精力旺盛,能熬夜K歌散步,还能说走就走,拎起行囊就一路硬座到西藏。而30岁的我们,被生活压榨得疲惫不堪,别说每天运动了,就是每天晚下班一小时就够让人心力交瘁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动得越来越少了,被繁重的工作死死地焊在了工位上。虽然我们吃不多,身体基础消耗也没变,但我们原本有的额外运动消耗没了,整体算下来能量还是能轻松累积下来,成为我们腰间的游泳圈,脸上的双下巴……

不仅如此,迈入中年后我们还面临着压力、熬夜、情绪问题等“催肥剂”,以及加班、带娃等一系列让我们有心运动也没时间运动的阻碍事件;再加上忙于工作只能吃高油高热量的外卖或者精加工的食品,而没有时间自己去做一顿美味又健康的食物……

总而言之,中年发福,哪里是我们不想减肥,分明是我们被生活压迫得死死的,根本没工夫减肥啊!也难怪,如今的中产们追求的潮流已经不是名车名表了,而是谁有钱又有闲,能够每周甚至每天坚持运动。

怎么减缓中年发福速度?

中年发福其实与代谢水平无关,主要由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日益减少的运动量,和增加的压力,以及为了释放压力而暴风吸入的不健康食品们,都是中年发福的推手。

看到这里,你或许想说:如果我有钱有闲,我当然也能每天运动啊!

确实,肥胖与个人经济情况也有很强的关联:收入水平、职业类型、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到人的体型。此外,性别也会影响到同年龄段内人群的体型。比如同样是中年,高学历男性就会比低学历男性更胖。有趣的是,在女性群体中确实反过来的,高学历的女性会比低学历的女性更苗条。这背后,显然也与个人经历、职业导致的个人观念差异有关。

但是,已经踏入中年的我们,显然已经来不及从奋斗中改变这些外在条件了。想要对抗中年发福,还是得靠最经典的那一句“管住嘴,迈开腿”。

对于缺少时间的中年人来说,像年轻时那样每天花上几个小时去做高强度有氧运动已经不现实了,但每天从工作和家务中抽出十几分钟或者半个小时来做做HIT一类的短时高效运动还是可以的,它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提升你一天的能量消耗。

当然,管住嘴也同样重要,毕竟我们的运动量只有一点点,多吃的每一口高热量食物都在助推我们的发胖。要怎么管住嘴?其实不难,但需要长期坚持。

首先,摄取食物需要考虑整体的营养素密度,像高糖甜品、饮料,以及酒类、油炸食品、饼干、泡面一类的食物最好少吃。是的,你最爱的奶茶也最好戒掉,这不光减肥还省钱,毕竟几十块一杯的奶茶除了给你带来短暂的快乐,剩下的全是发福的痛苦。

其次,一定要长期关注摄入的总热量,以及膳食结构。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都要适量摄入,为了减肥目的可以优化结构,主食可以在白米饭里增加些粗粮的摄入,比如燕麦米、糙米、荞麦,甚至是杂豆也很不错。没必要为了减肥,而生生饿肚子,毕竟我们还需要满满的能量去应对事务繁忙的每一天。

最后,多吃蔬菜,适当吃水果,保证摄入了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能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果吃的不够,可以考虑吃复合维生素片补充,预防维生素摄入不足。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416/22/I2FRKRIE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主动健康消费成趋势

2023-04-16    经济日报

 

  人民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人民健康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大健康消费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同时创新驱动为大健康产业提质扩容积蓄了发展新动能。

  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以下简称“健博会”)近日在武汉举办。本次会展参展企业有1000余家,涵盖了医疗器械、传统医药、养老产业、妇幼健康、医疗科技等大健康领域全产业链。作为我国大健康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展会,众多参展商聚焦国家大健康领域重点产业规划和日益多元的市场需求,展示国际前沿技术、先进理念,体现了健康消费新趋势。

  创新驱动大健康提质

  在远大医药展台前,武汉市民刘宇正在向工作人员了解国内首款家用预充式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Jext的有关情况。他告诉记者,自己是过敏体质,接触到某些特定物质时会发生全身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引发哮喘甚至休克,医生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避免有生命危险,自己曾在欧洲购买过这种注射笔,但是现在面临药液即将过期的问题。“来了这里才了解到,该款自动注射笔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获批临床急需进口使用,或将很快在国内其他地区上市,我特别高兴。”刘宇说,这意味着更换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不再需要到国外,随时可能发生的全身过敏反应所带来的风险也进一步降低。

  不仅如此,记者看到,远大医药展台内还陈列着国内唯一获批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放射性药品、完成中国首例特许准入房颤激光消融临床治疗的激光消融平台,以及我国首款获批哮喘适应症的三联复方吸入制剂等一系列全球创新医疗产品。

    “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中国有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对于创新药企而言,这样的背景下蕴藏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与发展空间。”远大医药品牌与公共事务总监何世文说,得益于近年来国家鼓励创新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公司旗下创新药物和突破性疗法获批上市的速度不断创下新纪录,此次参与健博会就是希望借助这一平台,让消费者看到企业的创新实力,同时与政府和行业伙伴增进交流,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健博会医疗器械及生化药品展区,创新成果展示令人目不暇接,许多全球最新药品都能在这里找到。一款款新产品,见证了我国医药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在健博会上,我们看到中国在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等方面拥有世界一流的水平,我们也期待可以学到更多创新技术。”荷兰驻华大使馆卫生福利及体育参赞史明康说。

  智能化助力老有所养

  紧急报警卡、离床报警器、小泰智能药盒、血氧实时监测装置……在健博会养老产业馆泰康之家,集中展示了大量前沿的智慧养老软硬件设备,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参观体验。今年72岁的武汉市民刘权带着老伴一边体验智慧养老产品,一边向工作人员咨询相关养老机构的收费情况。刘权告诉记者,孩子平时工作忙,不能和自己住在一起,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以后生活可能需要人照料,希望能住进条件合适的养老院,避免给孩子添麻烦。

  统计显示,2022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28004万,占全国人口的19.8%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4.9%。《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显示,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消费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增长至33%,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表示,人口老龄化进程令养老服务消费被置于重要地位。

  “如今,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消费不止于吃饱穿暖和照料护理,而是有着更多、更高的需求。这要求行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陈东升说,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应用智慧技术,推出一批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智慧应用场景,推动智慧养老和智慧健康消费。

  据了解,本届健博会共有142家养老相关企业参展,除泰康养老外,还有武汉炎黄创新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智能化企业,以创新科技切入养老市场,推动医养产业智能化升级。整体来看,随着老年人对数字化生活方式的适应度在不断提高,智慧服务如电商、智能设备、在线教育等,正逐渐成为银发经济的新蓝海。

  健康管理成消费亮点

  鹰瞳Airdoc人工智能视网膜健康风险评估系统,通过一张眼底照片就能发现50余种疾病风险;爱康齿科“AI牙医”口腔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全景影像可在5秒内完成口腔智能诊断、在100秒内为客户提供专属口腔报告,并能预测未来10年的口腔进展;诺辉健康肠癌筛查基因检测,通过一次粪便取样就能轻松实现肠道筛查……在爱康集团展区展出的多款医疗产品,吸引了大量观众围观体验。

  “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前沿的体检设备,而且是全新的健康管理模式。”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介绍,“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未来健康体检市场空间巨大,竞争也更加激烈,具有技术优势和先进服务理念的机构才能成为市场的赢家。近年来,爱康先后与近10家国内前沿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科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了10余款人工智能产品。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多元化健康管理体系,就是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专业健康管理指导。”

  记者在健博会现场看到,像爱康集团一样的健康管理机构还有很多,主动健康消费成为健康消费升级新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理念已经从重视‘治已病’转到‘治未病’,从‘不得病’转到‘主动健康’,通过寻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强化自身健康管理。而体检行业也从以筛查疾病为主的时代,过渡到目前兼顾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的时代。今后人们对健康消费的侧重点一定是‘养’和‘防’。”张黎刚说。

  总面积达9万平方米的健博会展馆,使人们的观展之旅延续一整天仍意犹未尽。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了到2025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不低于11.5万亿元”的目标,并部署了“做优做强健康产业”的工作任务。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行业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416/c14739-32665436.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