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公共场所环境突发事件处置技术方案

    

  公共场所是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工建成的,主要供公众进行学习、工作、社交、休息、娱乐、购物、体育活动、参观旅游和部分生活需求的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公用建筑物、场所和其他设施。公共场所由于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各种物品反复使用,易造成各种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造成人体健康危害,公共场所内健康个体与非健康个体混杂,容易造成各种危害健康的有害因素传播,因此,各类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层出不穷。

    公共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微小气候或室内空气污染所致的公共卫生事件;生活饮用水受到污染或者其他用水污染造成的公共卫生事件;食品污染造成的突发公卫生事件;空调系统污染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意外事件等。公共场所易发生的中毒及污染事故主要有:氯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建筑装饰材料的污染、地下车库造成的污染、气流短路造成的污染、燃料造成的污染等。

    一、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污染的综合效应与相关疾病

    (一)不良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

    是指由于建筑物内空气污染或空气交换率低,使居住者产生的一系列的自觉症状,主要有:眼睛发红、流鼻涕,嗓子发干、疼痛,疲劳、头晕头痛,恶心、皮肤瘙痒、嗜睡、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到室外走动一段时间,症状可立即好转或消退。

    此综合征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是室内灰尘、有害化学物质、有害气体、或空气微生物(如某些真菌:尤其黑葡萄状穗霉菌与居住者的神经行为症状和上呼吸道症状有关,搬迁出该住宅后症状明显减轻,据认为与该真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气味有关)的作用,也可以是不良温湿度、采光或噪声的作用,此外,还与人的情绪、心理状态有关。据研究,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且与室内装修有关。新装修或装修不久的居室与老房子相比,发生率可增加2倍以上。

    (二)空调综合征(air condition syndrome)

    是由于空调使用不当所造成,主要表现有:疲劳、头痛、胸闷、恶心,甚至呼吸困难和嗜睡。主要是由于新风量不足,长时间门窗关闭、不换气,造成室内空气污染所致。空气质量监测发现室内空气中CO、CO2均升高,空气负离子浓度不足。

    (三)军团菌病

    军团菌病(俗称退伍军人病),是由嗜肺军团病杆菌引起的,人体经呼吸道吸入携带该病病菌的气溶胶、灰尘可感染。易发生在使用空调装置、加湿器的公共场所。在冷却塔水、制冰机用水、温水游泳池水、浴池水中常检出该致病菌。该病潜伏期2~10d,前驱症状为发热、不适、肌痛和头痛,l周内出现黏痰或痰中带血丝并有肺部啰音,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休克,或肾功能衰竭。

    (四)其他危害

    1.氡及其子体的污染对健康危害

    氡(Rn)是一种具放射性的气体,产生于铀、钍、锕系等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过程中,它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氡原子在空气中衰变的产物被称为氡子体,为金属粒子(如222Rn经α衰变以后,顺序生成的产物是218PO、214Pb、214Bi和214Po)。氡及其子体既有α辐射,也有β和γ辐射,因此是α、β、γ的混合辐射源。常温下氡及其子体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室内空气中氡主要来源于地基土壤和室内装修材料中的天然石料,如大理石、花岗岩等,尤其在室内通风不良时,所释放出的氡气浓度会更高。此外,某些建筑陶瓷如墙砖、地砖中也有,只是比天然石料浓度要低。长期吸入高浓度氡及其子体,可诱发肺癌。据研究,氡及其子体的致癌作用主要是氡子体在呼吸道中的滞留、产生的电离和激发作用所致。研究发现:世界上有1/5的肺癌患者与接触氡有关;白血病患者中有10%~25%是由氡诱发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估计,美国每年因为氡污染而死亡的人数达3万多人,比得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多近1倍。我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室内氡污染致肺癌的多达5万多例。

    2.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生活接触传播和经水传播为主要方式。在游泳场所、理发美容店易发生和传播。患者眼结膜充血,有异物感、灼烧感,分泌物增多,视物模糊,怕光流泪。

    3.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出现唾液溶菌酶含量下降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下降。

    4.对婴幼儿和儿童健康的影响

    (1)儿童白血病:有关研究发现儿童白血病发生率的增加可能与居室装修放出的有机污染物有关。

    (2)儿童哮喘病:哮喘病是一个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疾病。近年发现,家庭装修使儿童哮喘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主要诱发因素除与地毯中的螨虫及其代谢产物有关以外,就是与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有关。

    (3)出生缺陷:研究表明居室内环境污染与儿童出生缺陷及智力落后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二、公共场所环境突发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一)调查前的准备

    1.接到报告后应首先对报告信息进行核实,并要求救治单位协助保护现场采集并保存相关标本。

    2.立即成立突发事件应急队伍,携带事先准备好的物资或设备奔赴现场。尽早告知实验室人员突发事件的类型、采集样品与标本的大概数量及抵达实验室的时间,咨询有关收集、保存和运输样品与标本的方法。

    (二)病人的救治处理

    一氧化碳中毒发生后,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救治病人并保全中毒线索:

    1.尽快将病人脱离中毒现场。

    2.协助医疗机构积极救治病人:对于中毒较轻的病人,要立即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并给病人解开衣扣、腰带,冬天要盖好棉被,防止着凉感冒。对重度中毒者,应边急救边送往医院,采取人工呼吸,掐人中、合谷等穴的办法进行急救。对于呼吸停止的病人要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心脏挤压,待情况好转后立即送医院便用高压氧治疗。

    (三)现场调查

    到达现场后,首先应掌握基本情况,根据要调查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人员分组和分工,各方面调查应尽可能同时进行。必要时组成现场领导小组,分别就患者抢救、现场调查、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协调指挥。

    1.做好个体防护

    在突发事件现场应当划分控制区域,明确界定各区域相关人员的工作范围并严格限制非专业人员进出;在相对危险区应当划分污染区和清洁区,明确区分需要等待驱毒处理和已经完成驱毒处理的人;驱毒工作应在保证卫生保健工作人员的健康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为暴露人员去除衣服和皮肤污染,应当特别注意防止任何污染由衣服污染到裸露皮肤,污染的衣服应当从应急工作人员处取走并加以封存。如果有人暴露于放射物,外部污染清理程序与非放射性的化学污染的清理程序是相同的,但是衣服的两个口袋、拖把和敷料等仍有可能继续放射γ射线,应当将上述物质取走并加以妥善保管。在去除放射污染时应使用放射监测,以确保病人在转移到医院之前是无辐射的。依据突发事件性质正确选配现场处理个人防护设备。

    2.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查清事件的性质,健康危害程度,提出必要的干预措施。

    (1)流行病学调查内容

    为使调查准备工作条理、清晰,便于各级专业人员在制定现场调查方案时,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检查进度和完成情况,本技术规范将相关内容列表如下(表1)。例如开展“游泳场馆消毒器械泄漏事故”的调查时,要查找发生氯气中毒原因,是否操作不当或在更换液氯瓶时安装不严密;设备是否老化,管道腐蚀严重,压力过大时漏气设计不合理,加氯间距游泳池过近,渗漏氯气污染室内环境;加氯间无事故浸罐池。在开展“建筑综合征流行病学”的调查时,了解通风空调的方式及系统分区情况;查阅通风系统运行记录,计算新风量,检查过滤、消毒加湿设备运行情况及滤料更换时间等;了解装饰材料使用情况及装修时间、通风排污情况;询问发病情况及主要症状,询问调查对象应包括工作在不同楼层、不同性别的人员等。

表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表

调查计划项目                              内容

调查目的                      任务来源

调查方法                      描述法、分析法(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

调查地区                      事件波及的范围

调查对象、样本                暴露人群,样本量大小(抽样或普查)

调查时间、组织                调查起止时间,相关会议活动

调查项目                      特征项目、备考项目、其他

实验室                        理化分析、微生物分离与鉴定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的项目、统计方法、应用软件

提交调查报告                  报告形式、内容、对象

调查费用                      各项开支细节、总支出

人员组成                      调查人员、负责人姓名、资格、联系方式

    

(2)污染物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检测项目主要根据中毒及污染情况以及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和相关法规确定,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物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可吸人颗粒物(PMlO)、氨(NH3)、甲醛(HCHO)、苯(C6H6)、甲苯(C7H8)、二甲苯(C8H10)、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3,4苯并(a)芘(BaP)、细菌、氡及其子体等;室内热环境参数有湿度、温度、风速和新风量等。如中毒及污染事故原因明确,例如,游泳场馆消毒器械泄漏事故测定空气中氯化氢和池水中的余氯浓度,建筑综合征检测项目二氧化碳、空气细菌总数、甲醛、氨、苯、二甲苯、三氯乙烯等。如发现疑似军团菌病人,应对空调系统采样,检验嗜肺军团病杆菌。如怀疑餐厅烹饪间及地下车库废气污染,应检测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1)空气样品的采集

    要根据已经得到的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和卫生学调查结果,初步确定应进行现场或实验室检验的项目,有针对性地采集现场样品,以便能够明确找到公共场所中毒事件原因。同时还要根据被测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形态、浓度以及所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选择不同的采样方法。

    ①富集法

    由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一般都较低,需将现场空气通过各种收集器,从大量空气样品中将有害物质吸收、吸附或阻留下来,使原来的物质得到浓缩。根据收集器的不同可分为: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和冷冻浓缩法,液体吸收法是用吸收液采集气态、蒸汽态以及某些气溶胶态有害物质,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固体吸附法是用固体吸附法采集空气中有害物质,常用颗粒状吸附剂(硅胶、活性炭、高分子多孔微球)、纤维状滤料(定量滤纸、玻璃纤维滤纸、过氯乙烯滤膜等)及筛孔状滤料(微孔滤膜、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冷冻浓缩法常用的冷冻剂有水、干冰和液氮等。

②集气法

    集气法是将空气样品收集在容器中,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一般用于采集气体或蒸气形态物质。

    2)检测方法

上述中毒及污染事故中确定的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检测方法见表2,热环境参数测测定方法见表3。各种污染现场检测结果填入附表1内,各种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见仪器的使用说明书。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是指在常压下沸点范围50℃~260℃的化合物。测定方法是热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法。TenaxGC或TenaxTA采样,非极性色谱柱(极性指数小于10)进行分析。选择保留时间在正己烷和正十六烷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计算TVOC。

    (3)环境污染物现场处理

    1)自然清除:蒸发、扩散、降解等。

2)现场消毒与处理:在危险物质泄漏事故中,泄漏物的控制对防止环境污染、保障现场安全、防止事故影响扩大都是直观重要的。泄漏物控制包括泄漏物的围堵、收容和洗消去污。该部分应当为城市中数量巨大的每种危险物质准备一套清晰简洁的围堵、收容和冲洗措施,并应保证应应急人员所面临的危险最小。对较可能发生泄漏的特定地区,可充分考虑利用该地区的地形来实施泄漏物的围堵,必要时采取泡沫覆盖方法以降低泄漏物的蒸发,或采用喷雾方法降低有毒有害空气的浓度,及时开设洗消站,对受污染需要处理的人员、装备、物资器材进行消毒。

3)综合治理

①划定控制区域与人群疏散:根据环境污染源、污染物性质及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并根据事件的大小、强度、暴发速度、持续时间及其后果严重程度,提出人群、动物、物资等的撤离及预防性服药的建议。

②污染不能清除且不利于采取补救措施者,则应当设立警示:“不准入内”“不得使用”“限制入内”或“限制使用”等。

③可能涉及危险物质泄漏的突发事件,应当积极控制泄漏;对于某些极有可能发生污染物的突发泄漏地区,应当充分考虑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设计天然的围场。如果有必要,应当使用泡沫覆盖蒸发的污染物,使用喷淋清除空污染,应当及时设立消毒站为受污染的人群、设备和物资消毒。

表2主要室内空气污染物检验方法

污染物检验方法                                       来源

二氧化硫(1)甲醛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1)GB/T16128,GB/T15262

(SO2) (2)紫外荧光法                             (2)ISO/CD10498

二氧化氮(1)改进的Saltzaman法                     (1)GB/T12372,GB/T15435

 (NO2) (2)化学发光法                             (2)ISO7996

一氧化碳(1)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                 (1)GB/T18204.23,GB/T9801

(CO) (2)气相色谱法                             (2)GB/T18204.23

       (3)汞置换法                               (3)GB/T18204.23

二氧化碳(1)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CO2

(2)气相色谱法                               GB/T18204.24

       (3)容量滴定发                               

氨    (1)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1)GB/T18204.25.25

(NH3) (2)钠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2)GB/T14668,GB/T18204.25

       (3)离子棒选择电极发                        (3)GB/T14669

       (4)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4)GB/T14679

臭氧  (1)紫外光度法                              (1)GB/T15438

(O3)  (2) 靛蓝儿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2)GB/T18204.27,GB/T15437

       (3)化学发光法                             (3)ISO10313

甲醛  (1)AHMT分光光度法                        (1)GB/T16129

(HCHO )(2)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2)GB/T18204.26

        (3)气相色谱法                             (3)GB/T18204.26

        (4)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4)GB/T15516

苯    气相色谱法                               (1)GB/T1737/TGB//T18883附录B

(C6H6)                                         (2)ISO/DIS16017—1

 甲苯(C7H8) 气相色谱法                             (1)GB/T1737,GB//T14677

二甲苯(C8H10)                                      (2)ISO/DIS16017—1

并[a]芘高压液相色谱法                            GB/T15439(BaP)

 可吸入颗粒物击式--称重发                           GB//T17095附录A(PM10

总挥发性                                        (1)GB//T1883附录C

有机化合物  气相色谱法                          (2)GB50325附录E

 (TVOC)                                         (3)ISO/DIS16017—1

氡及其子体 (1)闪烁瓶法                          (1)GB//T14582

           (2)经迹蚀刻法等                      (2)GB//T16147

           (3)双滤膜法                          (3)GB//T14582

           (4)活性炭盒法                        (4)GB//T14582

 细菌总数  撞击式—采样法                         (1)GB/T18204.1

                                                  (2)GB//T1883附录D

表3  热环境参数的检验方法

测试项目    测试范围    准确度      测试方法和仪器①          方法来源

温度      —10~50℃    0.3℃    (1)玻璃体液温度计      GB/T18204.13

                                    (2)数字式温度计

相对湿度   12%~99%      ±3%     (1)通风干湿表法

(2)氯化锂湿度计        GB/T18204.14

                                    (3)电容式数字湿度计

空气流速   0.01~20m/s   ±5%     (1)热球式电风速计      GB/T18204.15

                     (2)数字式风速计    

新风量和  取决于示踪气体浓度测     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    新风量 GB/T18204.18

换气率    定仪器的精度和范围                            换气率GB/T18204.19

三、公共场所污染源监测及空气质量检测数据的评价

(一)评价依据

1.法规和标准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9663~1996旅店业卫生标准》、《GB9664~1996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9665~1996公共浴室卫生标准》、《GB9666~1996理发店、美发店卫生标准》、《GB9667~1996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8~1996体育馆卫生标准》、《GB9669~1996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GB9670~1996商场(店)卫生标准》、《GB9671~1996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2~1996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GB9673~1996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GB16153~1996饭店(餐馆)卫生标准》、《GB/T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18204~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

2.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GB/T16127~1995居室空气中甲醛卫生标准》、《GB/T17093~1997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卫生标准》、《GB/T17094~1997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17095~1997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卫生标准》、《GB/T17096~1997室内空气中氮氧化物(以NO2计)卫生标准》、《GB/T17097~1997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硫卫生标准》、《WS/T182~1999室内空气中苯并[a]芘卫生标准》、《GB/T17094~1997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17094~1997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18202~2000室内空气中臭氧卫生标准》、《GB/T16146~1995住房内氡浓度控制标准》、《GB/T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18580~2001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T18581~2001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2~2008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3~2008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4~2001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5~2001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6~2001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7~2001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释放限量》、《GB18588~2001混泥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GB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11727~1998住宅居室容积卫生标准》、《GB9981~2012农村住宅卫生规范》、《GB/T17216~2012人防工程平时使用环境卫生要求》、《GB18801~2008空气净化器》、《卫生部有关室内空气卫生规范(卫法监发[2001]255号文件)附件1室内空气质量卫生规范、附件2木质板材中甲醛的卫生规范、附件3室内用涂料卫生规范》。2001年国家建设部颁布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二)评价方法

公共场所污染源监测评价主要通过调查,了解室内存在那些污染源,然后检测各种污染源向环境释放那些污染物,各种污染物以什么样的方式、强度和规律从污染源向室内释放出来。在进行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检测评价时,首先要对室内外环境状况和污染源进行实地调查,根据目的确定检测方案。然后按有关标准方法进行布点、采样和测定,填写各种调查和检测表格。根据卫生标准和相关法规,应用所得到的检测结果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卫生评价,出具检测和评价报告。在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时,有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取得能反应实际状况,有代表性的测定结果。这就需要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效率、气象条件、现场情况以及采样方法、检测方法、检测仪器等进行设计,制定出比较完善的检测方案。而且在方案实施时,要有从采样到报告结果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或场所内环境空气。其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状况(种类、水平、变化规律),对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是否超过卫生标准和是否有损人体健康进行评价。通过长期检测积累资料,也为制定和修改国家卫生标准及相关法规提供依据。

1.质量等级

空气质量等级划分目前尚无定论。表4提出的划分方法是格局综合评价指数,将空气质量划分为五个等级。综合指数≤0.49为Ⅰ级,属清洁(好);0.5~0.99为Ⅱ级,属未污染(良);1.00~1.49为Ⅲ级,属轻度污染(轻);1.50~1.99为Ⅳ及级,属中度污染(中);≥2.00为Ⅴ级,属重污染(重)。

空气质量等级属于I级和Ⅱ级的公共场所房间可以允许人们居住.而有污染的公共场所房间特别是污染程度属于Ⅳ和V级的房问,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降低污染水平,能达到Ⅰ级和Ⅱ级,保证空气质量数值在标准规定的限值之内。

表4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等级

综合指数

质量等级

等级评语

特征描述

≤O.49

I

清洁(好)

适宜于人类生存

o.50~O.99

未污染(良)

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物均不超标,人们可生活正常

1.00~1.49

轻度污染(轻)

至少有1个环境要素的污染物超标,除敏感者外,一般不会发生急、慢性中毒

1.5~1.99

中度污染(中)

一般有2~3个环境要素的污染物超标,或一个环境要素超标严重,长时间接触,人群健康明显受害,敏感者受害严重

≥2.00

V

重污染(重)

一般有3~4个环境要素的污染物超标,或1个以上环境要素超标严重。长时间接触人群健康受害严重,敏感者可能死亡

  

    2.超标率

    超标率是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公共场所或一楼群室内空气质量的常用方法。

    超标率(%)=[超过标准限值的场所、户(或房间)数÷被检测的场所、户(或房间)的总数]X100%

    也有用被检测的户(或房间)数中达到空气质量各个等级的公共场所、户(或房间)数所占的百分比例,来评价该地区、公共场所或楼群的室内空气质量状况.

    四、防控措施

公共场所污染、中毒事件防控措施,主要根据已确定中毒及污染事故落实预防控制污染措施。例如,“游泳场馆消毒器械泄漏事故”应制定日常检查维修制度,定期更换液氯罐橡胶垫圈,经常用氨水或肥皂水检查管道接口是否有氯气泄漏。在加氯罐旁修建能容纳一个氯罐的浸罐池,并放入水。加氯间的设备避免阳光曝晒或距加热设备太近,防止氯罐温度过高而发生爆炸事故。公共场所发生“建筑综合征”时,应急防控措施是,一要消除污染源和有害因素,加大新风量,彻底消毒公共场所室内空气和被污染的空调设备等,必要时拆除不符合卫生要求、污染释放量大的装饰材料;二要对症治疗受害人群;三要保护在同一建筑物内工作和生活的健康人群。对于“游泳池水污染引起红眼病暴发”控制措施是,一是对室内空气喷雾消毒;二是对冷凝水、按盘和新风机加湿部分消毒灭菌,并建立定期消毒制度;三是要改造送风管道,增加新风量。对于“公共场所装饰材料污染”采取防控措施:一要加强公共场所室内通风换气,排除甲醛污染物;二要为避免通过顶棚扩散污染其他房间,将新装修房间内吊顶气孔堵死,待空气质量检测合格后打开;三要加强对装修的统一管理,严防交叉污染。

    五、防控效果的评价

    在公共场所中毒及污染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对事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公共场所中毒及污染事故种类和性质,事件对社会、经济及公众心理的影响,应急处置的响应过程,调查步骤和方法,对患者所采取的救治措施,以及调查结论等。评估应包括有关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六、附表

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原始记录表。

附表               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原始记录表

被监测单位                            样品名称                          

检测项目                              监测依据                          

监测仪器                              采样时间                          

测定地点

测定结果

1号测点

2号测点

3号测点

4号测点

5号测点

均值

结果(mg/m3)

换算公式:

监测人                               校核人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